[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二:无明为因、生死为果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7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二:无明为因、生死为果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十二缘起之二:无明为因、生死为果

缘起有着大的因和果,就是从前面的“无明”到“受”这个部分为因,因为有了无明,无明再进行延续和推动,才有了我们的习惯、根本习气,根本习气再进行推动就使我们对于外境进行了解,人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假名的东西,得到一些有形、有色、有障碍的这样一些法,这些产生以后,对他们的习惯和习气产生作用,这些作用就发挥在“六处”,或称为“六入”,也就是我们的眼、耳、舌、鼻、身、意。当我们第一次或者有了一个看红色的习惯,等到我们第二次通过眼睛再看到红色就像触电一样来了兴奋:
 
“啊,红色好看!”就发生在六入上。基于六入而产生“触”,“触”就是一个好的情绪、一个不好的情绪就产生了;“受”就是让我们接触到一个情绪,我们产生苦乐的分析,产生厌离或执着。从无明到受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的因。

什么是果呢?一个大因出现了,一个大果就出现了。这个大果就是“爱、取、有、生、老死”,这个大因和大果之间又各有因果。在因当中最根本的因是无明和行。因为我们都没有正见,我们绝对没有光明和智慧,因为有这个根本无明覆盖着,所以这个行才会出现。根本无明像潜流一样在水底下推动,无明和这种推动是根本的因,由这两种力量、这两种因才有这五个果,这五个果就是这两种因推动而来的。这五个果就是人从了解事物一直到产生执著、产生情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果当中本身也有因果。在这个大的生死的果中也还各有因果,“爱、取、有”是生死忧悲苦恼的因,所谓“爱、取、有”,这里的“爱”非常形象地表述人的特征、特性、习惯、脾气、习性或是人的习气当中一些触碰不得的东西,如尊严等等。“取”就是人因为有了各自不同的倾向,习惯、习性上的倾向,遇到一个事物和自己有缘的就记下了、留下了,没有缘的就把它给推走了。就像交朋友的过程一样,是好朋友的,他的手机号码就很快地在手机中记下了;不是好朋友的就在黑名单上一加,他也就进不来了。在我们的头脑思维当中也有这么样的习惯,很好的、有缘的就取,无缘的就舍。“有”就是一种存在、一种累积,累积了你的这么多好朋友、好的知识、好的见解、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这些累积完以后的结果是“生”:生存、出生、生生世世的这个生死流转。“生”当中最为不好的结果,让我们认为十二因缘中最为极致的结果就是“老死”。为什么我们认为老死是可怕的呢?因为老死当中包含忧悲苦恼,其他的我们并不是特别害怕,老死是最害怕的,因为老死直接带来的我们的被动之处就是忧悲苦恼,这个问题太不好解决了。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一:概述
下一篇:《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三:生起的过程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小乘四果位:小乘以灭法为存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四念处的修行及原理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抉择知见的重要性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总说四部宗派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同类因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三重境界、无一真实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无罪”是四地精进的真实指标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本论大意与受众群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止观释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受八关斋戒法[栏目:慧律法师]
 知足与不知足[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科学证明佛教正确[栏目:传喜法师]
 刹那的生命(安如)[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把一切有情众生背负在头顶之上[栏目:慧语禅心]
 佛法与企业文化(纯闻法师)[栏目:佛教与管理]
 在家菩萨戒 三[栏目:如瑞法师]
 唯识三字经释论 四、唯识三字经讲录(八)四缘[栏目:唯识三字经释论]
 一开始就修福报,对你非常不吉祥(净界法师)[栏目:福慧修行]
 2002年深圳信德图书馆开示[栏目:本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