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返回 会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78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

民国七十四年农历正月于屏东普门讲堂

介绍华严经三译

明译史

释题—先释经题

释题—次释品目

正释经文—结前起后

正说行愿—长文—正示行愿

正说行愿—长文—显经胜德

正说行愿—长文—劝嘱受持

正说行愿—偈颂

正说行愿—结赞

流通分

介绍华严经三译

各位善知识,新年恭喜,恭喜大家,增福添寿,得大智慧,将来成佛。

这回,本讲堂开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本品与学佛者的日常行持,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如丛林寺院早课的普贤十大愿,晚课八十八佛后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等偈颂,皆出于此。为佛弟子,当如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一都有详说,欢喜念诵者,能得无量功德,故凡佛弟子,皆应发心研习。

本品出自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和前三十九卷是同一题目,也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最后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即‘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说于世尊初成道时,天台家云:‘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小乘则见佛于菩提树下享受成道之乐,乃至第三七日,思惟可度众生机缘。大乘见佛三十岁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后,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过去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讲华严经,阐佛境界。

华严经说些什么呢?本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佛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统摄无遗!昔有帝问,国师:‘一大藏教,何部最大?’答:‘华严经。’帝疑般若教典六百卷,华严仅八十卷,为何华严最大?师云:般若虽多,唯演般若之理,华严卷少,含括一代时教,故最大。内容广博,不出二点:

一、明世尊及十方诸佛亲证之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明佛之境界。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境界。’其义在此。

二、从初发心至究竟佛果,所历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的修行法,皆有详明。经中虽未标十信,但十住前所说道理,都是十信法。未标等觉,十地后所说,便是等觉法。

佛法不出空有二门,如般若说空,法相言有,华严则空有圆融,虽圆融,注重从有入门。所以,事相较多,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事理双融。贤首国师及华严宗诸大师将本经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法界。其中藉幻有说明事与事不相妨碍的道理,最为深妙,不易明了,今为初学,且非说全经,仅一卷,不及一品,只略知大概内容便可。

也有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佛舍王位出家,成道后,托钵乞食,然所享深妙法乐,无以伦比,借世俗之富贵为喻,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世间富贵如花上露,若不善运用,则为恶业之源,岂似清净涅槃,胜乐无穷。

讲经惯例,先释经题,因农历春节刚过,才大年初六,寺院忙接信众,在家忙迎亲朋,累了四、五天,一静下来,就讲深理,恐大家猛点头称好,实际上是频梦周公,坐一小时,入定六十分钟,什么也没听到,反浪费时间,非常可惜!所以,先介绍本经翻译,明其源头。

华严经原文有多少?且不论他。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生于今之尼泊尔,用的原始语言是梵文或巴利文,须经翻译,始能读诵。本经传入中国,共有三种译本。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法师译。师于东晋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住建康(今之南京)道场寺,主译华严,四年方成。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人称‘六十华严’,是最早的华严经译本。

二、唐,武则天时,实叉难陀法师译。武则天废中宗,自己执政,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虽女流,不让须眉,是大政治家,一度想改国号为武周。小说家常把她描写得一文不值,私生活糜烂,且不论之。彼尊崇佛法,彰扬慧业,又有人说是利用宗教统理民心,纯属个人观点,不予置评。

武则天礼法藏(贤首)大师为师,执弟子礼。师弘华严,深感六十华严处会未备,闻于阗国有华严经,遣使访求,兼请精通华严的实叉难陀为译师,于证圣元年(六九五),离东晋二百多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译于洛阳大内遍空寺,费时四年,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五十三万八千余字,后人称八十华严。

论品目比晋译多五品,实只多一品为前译所无,除补足前译,文较详,品目分得较细,故成三十九品。

八十华严译出,贤首国师启讲,武则天御笔亲作‘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偈,赞本经是无上、甚深、最微妙的法宝,百千万劫难逢难遇,今有幸见闻,读诵受持,发愿:愿解释迦如来所说华严大经的深妙义理。这首偈本是赞华严经的,后广为流传,用作开经偈,由唐至今,无出其右,足见武后之才学,对法之恭敬。

八十华严出,华严经内容约已完备。据译家言,印度之华严偈颂原有十万,本译只四万五千,未及一半,但内容大抵周详。不过,也有缺略,不论六十华严或八十华严,都没流通分,到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佛偈说完,就结束了,只有序分和正宗分。

三、唐,德宗时,般若三藏译。据说四十华严的梵本,早已传来,南天竺乌茶国王,进贡德宗,直至德宗贞元十二年(七九六),才诏般若三藏译于长安崇福寺,历时三年,有四十卷,称四十华严,距八十之译九十九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

此谓华严三译。其实,四十华严就是前二译的入法界品。六十华严入法界品,从第四十四卷起,有十七卷。八十华严从第六十卷起,共二十一卷。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华严总题目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等于是前二译入法界品的同本异译,内容相似。不过,前二译简略,四十较详,有些为前译所无。入法界品,唯四十华严最圆满,又有流通分,行愿品后的流通分,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流通分,有了四十华严,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才圆足。

后人以为四十卷经文太长,取第四十卷补于八十华严后,成八十一卷。巧的是两译偈颂相仿,互补之下,八十一卷的华严似已圆足。

实际,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有许多缺略处。民初,徐文霨居士,专门研读受持华严经,认为读诵八十华严至第五十九卷,三十八品后,换读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九十九卷,这种读法,最为圆满。我依之读约二十遍,觉得很好。在座出家或在家,若无缘看全经,念普贤行愿品,在道业上,大有助益。

我十七岁,初住狮山元光寺,本源长老劝我读行愿品,谓能开智慧,当时年少,目的想学‘斡资啰’赶经忏,老和尚既希望我读,我也很听话,没经本,借来抄,读书不多,字又丑,抄后常读诵,手抄本现还保留著。

出家后,研究教理,三十一岁闭关,期间曾为狮山同道讲行愿品,共五千四百多字,因已读得很熟,发愿随讲随背,讲圆满也背完了,二十几年来,坐车时,心中默转,十几分钟,可默诵一遍。虽无显感,冥应不少,今天能讲点经,或许是读诵行愿品而启发的智慧,若人受持,功德不可思议,听了便知。

行愿品早就想讲,经本三年前就印了,因缘不成熟,眼睛出了问题,讲经也停了两年,今年依然未愈,坐在这里,看各位如雾里看花,知有人,却分不清张三李四,既如此,怎能说呢?凭一‘熟’字,会背,且这种版本字大,隐约能见。我只发心讲,不考虑其他,因光阴似箭,渐近耳顺之年,我不太相信自己那么多岁了,犹记昨日玩泥巴,今已过半百,再不讲,年复一年,年老体衰,欲说更难,所以,不管他,每天一小时,讲多少算多少。先明译史。

明译史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或写‘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此略‘唐’,翻译朝代名。

‘罽宾’旧译,羯湿弥罗国之简称,今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

‘般若’译师名,智慧之意。

‘三藏’经、律、论,常说不赘。精通经、律、论,方名三藏法师,译史上,称三藏法师较出名的有旧译家鸠摩罗什三藏、真谛三藏,新译家如玄奘三藏、义净三藏,都是了不起的翻译家。

说到这儿,现在教界对出家人的称呼,混淆不清,不说古代,光复初年,我在狮山,山上只妙清和尚一人被称法师,因会讲经。和尚读过天台宗学院,在普陀山闭关三年。平时,同道相见,互称某师而已。除此外,当时,斌宗法师算是最了不起的法师了,一般寺院住持称和尚,不称法师,虽是日据时代,仍依大陆丛林的称法。

近二十余年来,只要头发一剃,出戒场,就是法师,会说法,年纪大的‘老法师’,一般则‘大法师’。变成法师有大、小、老、青,近年更怪,‘大师’很多,其实,大师不可随便称。民国四十六年,东山寺传戒,我忝为引礼,书记师将全部引礼都写作大师,我反对说:‘我小小的,只四十多公斤,大不起来,不敢称大师。’惜抗议不成,那时,称呼已开始泛滥了。依理,只释迦牟尼佛堪称大师,为三界导师故。再则如有修有证已圆寂的像智者大师、清凉大师、蕅益大师等,方堪称之,人还在世,便称大师,并不妥当。名不符实,混淆视听,不是好现象。

这些话,在这儿说,起不了作用,拿各位作出气筒,也不应该,或许我是老古板吧!不知不觉就说了出来,我们不必见人就称大师,称法师已经很好了。‘法师’约自利言,依佛法为师,复以法师人,做人天师范,是谓法师。实则称能讲经说法者为法师,较妥切。也不须在法师上加‘大’字,常有人写信,称我大法师,回信时总拜托他,下次去掉大字才好,称法师,已愧不敢当了,况大法师!年纪更大,是否要称‘老大法师’呢?所以,我觉得保持以前的称呼较好。

般若法师精通三藏,应作‘三藏法师般若’,此略法师二字,义含三藏中。

‘奉诏译’,奉皇帝旨命翻译。师精研华严,奉唐德宗皇帝旨意而译。玄奘大师也有许多经典,奉唐太宗或高宗皇帝旨翻译的,写‘奉旨’或‘奉诏’译。

‘译’梵文译中文。

介绍译史,表对译者恭敬感恩,若非师译,无缘见闻受持,故须生珍重想,心存恭敬,置净处,读时端坐,莫随手乱丢。字不深,易学易懂,要发心学习,莫在经本上注音,另备笔记,不可折角为记,要保持经本的洁净庄严。

释题

释题分二:一、释经题,二、释品目。

先释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是华严大经的总题。古人解释经题,有一定规矩,天台用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贤首用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乃至第九总释名题,第十别解文义。中国佛教讲经方式,不出这两种,唯识家也有‘六离合释’的说法,一般很少采用,以天台、贤首较普及,古德注疏也不出这两种。说华严经,本以清凉国师‘华严悬谈’为准,现为初学,时间也不允许,又只讲一卷,悬谈从略。古德如智者大师释法华经题,就讲了九十天,即有名的‘九旬谈妙’。清凉国师的大经悬谈有好几卷,照本宣科,得花数十天;略说,单经题也要十天半个月。忆民国四十三年十二月,斌宗法师在台北讲阿弥陀经七天,五重玄义说了五天,第六天才‘如是我闻’,最后一天‘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剩九十分钟,其余经文没法讲,只好顺著经文读,等同念经。这种讲法,老修契机,初学茫然,如鸭听雷,有听没懂。民初,大陆讲经出名的圆瑛法师,曾来台湾大岗山、狮头山弘法。于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时,一位受持金刚经,以读诵金刚经为常课的居士,带著经本去听,第一天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八个字懂外,余皆不懂,因为说的是悬谈,经五、六天,还是如此,索性不带经本,晃著两手去,直到第三十六天晚上,才听到‘如是我闻’。像这种乐法的精神,真令人感动!我若如是说,怕大家第二天就不来了,慈舟大师云:‘玄妙理,虽投机,而未必对症。’治不了现代人的毛病。今之听众很少花时间研究,昔之听众程度,与说者大多不相上下,说者十分,听者八分,现在,台上的未必有十分,台下的往往没几分,为了适应今人口味,只得调整,不谈深理,仅销文释义,经题也只作简单介绍,像七种立题、明通别之类的道理,过去常提,是普通常识,懂当然好,不懂也无妨,欲详细了解,自己看书去。‘大方广佛华严’是别题,‘经’通题,通诸经故。‘大方广’也通其他大乘经,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乃至大方广如来藏经,故又属别中之通。

七种立题中,人、法、喻具足立题。‘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比喻,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

释经题分三段:一、大方广,二、佛华严,三、经。

一、释大方广

‘大方广’,细说费时,现以事相、理体二种略解。先约事言。‘方广’即‘方等’,乃大乘经别名,十二部经之一。旧译十二部,新译十二分教,谓: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议。孤山法师偈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名,广于大论三十三。’义谓欲了解十二分教,可看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有详细说明。若无大论,可查法数或佛学辞典。瑜伽师地论云:余十一部,小乘经也有,唯方广部,纯系大乘经。故方广是大乘经之别名,题标‘方广’,明本经属大乘经典。

‘大’,拣别经中所说之理,是八地菩萨至佛果境界,八地分证,佛果圆证。佛经凡具‘大方广’字眼,皆作如是解,圆觉经亦然。而方等陀罗尼经,乃通途大乘,不限定八地以上。大方广境界深妙,七地菩萨尚不知,况凡夫!所以,有的佛经内容,凡眼阅之,根本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蚂蚁不知人境界,故研读佛典,莫因自己看不懂,世智解不来,就生毁谤。如世间科学、哲学等学问,我们没涉猎,同样不懂。地持菩萨戒经云:菩萨对深理,当生尊敬、仰信之心,精进学习,体悟了解。(见轻戒第二十七)

‘大方广’,约事相谓:此是大乘经,叙八地至佛果境界,故名大方广。

约理:‘大方广’为人人本具真心理体。理深难明,今据华严疏钞及谛闲大师辑要疏,融天台、贤首之说,略作简介。

众生本具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佛性即真心,妙不思议!‘大方广’指众生本具之真心理体而言,此心具无量功德,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台宗以性体、性量、性具释,起信论以体大、相大、用大解,若要双陈,数日不尽,故仅能略说。

‘大’,疏云:‘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当体,指真心理体,广大无边,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十方虚空置真心中,如天空中的一片彩云。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大觉即真心。虚空处大觉海里,如海中一个小水泡。显心性竖穷横遍,无外之大,非对待之大,含一切法。‘离绝为义’,心性离过绝非,不生不灭。单‘离过绝非’,就有得说了,所谓‘离过’,离四过也,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任何事都可配合四句,唯心性不拘于此。细分,四句下各具四句,为十六句,又合过、现、未三世,三世各十六句,成四十八,再配已生起、未生起,各四十八,共成九十六句,加上根本四句,刚好一百句,楞严经有详说。心性理体不拘四句,也不在百句中。说有,增益过;无,损减过;亦有亦无,戏论过;非有非无,相违过。用四句说,皆有过,百句说也不对,理甚深妙,语言文字无从表达,唯亲证始知。如生盲者,不识诸色,怎么形容,也弄不懂,如白色,喻如白壁,便以硬为白,喻如雪,则以冷为白,白鸟喻之,手摸羽手,不小心,噗一声,飞走了,又误以为飞是白,越说越糊涂,初学凡夫,深理说多,徒增困扰,真心理体万古常新,亘古如是。凡夫一向以妄为真,认贼作子,今学佛,要舍妄归真;念佛求无量寿,就是求真心的无量寿,寻回本具之理体。

‘方’,就相得名,常遍为义。‘常’约时间论、竖穷三际。‘遍’约空间说,横遍十方。台宗谓之性量,心之量竖穷横遍,具诸功德,起信论谓之相大。

‘广’,从用得名,包博为义。约性具说。心性本具十法界,六凡四圣,不出心外。有人画十法界图,中间心字,周围十法界,佛最上,地狱最下,实际上是心包十法界,非十法界包心,十法界不离当下一念心,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心包十法界故用大。何谓用大?心觉则成佛,心迷为众生,古德云:‘三点如星相,弯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它。’说明心的写法和妙用。心无形却广大,二祖见初祖,求为安心,初祖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答:‘觅心了不可得。’无形相故,无形相又包罗万象,世出世法,本自具足,故名‘性具’。若非本具,修行不能成就,因含善种,才能闻法起修,藉缘熏习而启发。老儒生问老禅师:‘经谓心含万法,如何取信?’禅师反问:‘闻夫子读万卷书,是否?’答:‘学富五车,不只万卷。’‘能背否?’‘能背居多。’禅师注视云:‘从头至足,不过六尺,万卷书藏在何处?’夫子当下即悟。

佛法实在不可思议,常听人说:佛法深奥,我那听得懂、学得来!但是,很多人一入门就看深经,一看便懂。因此,佛法若要依浅深分初级、中级、高级,很难!没法分清楚!杨仁山居士虽博学,不曾研读佛书,初见起信论,如获至宝,从此,学佛笃行,可是,一般人那看得懂起信论!杨仁山居士一看便领会,起信论是初级吗?我读日本书,人之初,性本善,合起来,读不到二十天,但出家初听经就听楞严,且能复讲,谁也不信,难怪,我在佛光山教书,偶回狮山,遇家叔,问我在南部做什么?答:教书。老人家哈哈大笑说:‘没读书,会教书,笑死人了!’若非本性具足,宿生熏习,岂能如此!设须学后方有,譬如磨砖不能成镜,修亦枉然。

‘大方广’,直指生佛同体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所谓:真如、圆觉、常姓妙明、涅槃、如来藏等,一切一切皆指心性,含理深广,立名无量,每一名显一胜德,故云:‘心性具无量德,立无量名’。上约性德略释大方广。

二、释佛华严

‘佛华严’,修德。‘佛’,就果得名,觉照为义。修行之后,亲证心性,彻究心源,名佛。约果德立名。‘华’,从喻得名,感严为义。因修万行之华,感果地一乘之庄严。华为能严,佛为所严,能严所严,谓‘因果别相’,佛是果,华是因,藉华显修因,因华灿烂,果则妙明。‘严’,功用受称,资庄为义。显成佛之妙用,资助成佛胜德,庄严佛果为义。为因果总相。因修万行为能严,果彰众德为所严,故成佛称‘万德庄严’。

累劫精修,究竟成佛名‘佛华严’。如释迦牟尼世尊,因修万行,福慧双足,功德圆满,谓‘佛华严’。

有人读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错误读法,应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性德,‘佛华严’修德;佛为果,华是因,严乃总指因果之胜,如是名为‘大方广佛华严’。

何谓佛?怎样才能成佛?有人不知,往往错解,以为人死就会成佛了。昔在狮山,有人往生,常听到:‘某某人成佛了!’认为佛是死的,大错!佛是活的,密宗说活佛。悉达多太子三十岁成佛,正值年轻力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八十岁入灭。谁说成佛就是死呢?又有说‘证涅槃’了,这也不对。世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就证涅槃了。涅槃乃本具性德,不生不灭,借寂灭理,言佛入灭,故云:‘化毕归寂,谓之涅槃。’并非死了才证涅槃。

成佛必定福慧圆足,晚课念‘皈依佛,两足尊’,即福足慧足,不是依字解误为两只脚,两只脚的就是佛,我们都是佛吗?我们只是理即佛,理上讲是佛,事实不是,须历劫修行,福慧圆满,才能成佛。

密宗说即身成佛,禅家讲明心见性,皆属理即佛、名字即佛,绝非究竟成佛,从来没有福慧不足的佛。密教纵言即身成佛,也提过去有成了佛的祖师,但我不曾见闻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传十二部经,广度一切众生的,可见不是福慧圆满的佛。我们学佛,要以究竟即佛为目标,若今生始修,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三大无数劫),嫌佛道长远,懒惰懈怠,难期成佛;肯发心,不畏艰苦,菩提在望。今天闻法,种下善根,就有成佛的希望,时间迟早而已。明此理,莫贪快,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你看楞严经,持地菩萨,单修桥铺路,就修无量无数劫,最后遇佛开示:‘善男子!当平心地,心地若平,大地皆平。’才开悟。所以,莫心急,也莫愁修行不相续,如是因,如是果,你信佛吗?真信佛别忧愁,今种修行因,将来定结修行果,道心坚固,必能相续,就怕心浮杂用。信因果,才真信佛,依法精进,万牛莫挽,任何境界都动摇不得,否则,风吹草动,欲速反慢。

三、释经

‘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译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理契机,名经。契理不契机,度众不得;契机不契理,不能了生死。总言之:经者,径也,修行的路径。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佛经不只念诵而已,读诵目的在求明白修行之路,如阿弥陀经,教人念佛,得一心不乱,便可往生。经,教导人修行,依之可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听经的目的也在此。

次释品目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乃四十华严之品目,六十、八十华严称‘入法界品’,名有详略,义理无差,即证入一真法界之意。内容虽同,惟本译详尽,且最末卷‘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前二译所无。

释品目分三段:先说‘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次言‘普贤行愿’,再明‘品’。

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入’,亲证也,长劫修行,福慧二严,便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证入有能所,‘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修普贤行愿,才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亦即修普贤行愿,就能成佛。

‘不思议解脱境界’,分境界、解脱、不思议解脱,三段说明。

何谓境界?‘境’,分际。‘界’,界限。境界有分际境界、所知境界两种。所谓分际境界,如国有国界,省、县、市、镇、乡、村、里、邻,乃至家庭,都各有界限。像此处围墙内是普门讲堂范围,墙外则不是。此约有形有相的境界说。

‘所知境界’,无形无相,六凡在迷,四圣了脱,境界各异。以人道言,依报环境,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青红赤白,眼见相同,内心世界,各有感受;皓月当空,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放歌纵酒庆团圆,忧喜各别。

有一老修行度一小沙弥,住山下茅蓬。一博学居士来,见环境清幽,心生贪念,想占为己有,明知老和尚不善言词,专修念佛,却订约辩论,赢的住下输的离开,害老和尚彻夜难眠,大将亮才睡著。卖豆腐老者来,见草扉紧闭,不闻早课声,随即高呼开门,老和尚无精打采应之,问明原委,老贩云:‘免烦!我卖豆腐,天天打嘴鼓,练就好口才,交给我好了!’‘但你是俗人,一眼就被看穿。’老和尚答。‘无妨!你为我剃发,借穿僧服,你委曲一下,暂时叫我师父。’老和尚想,横竖皆输,辜且试试吧!尽速张罗,并告知居士,为之引见。居士略施问讯谓:‘老师父夜归,知我与令徒订约事否?’座上人点点头。居士以为禁语,言:‘师既禁语,用比的好吗?’又点头。好戏开锣了!居士出十指,老贩回五根,居士惊退一大步;再伸三指,老贩以姆指对,又退!居士用手指圈个小圈,贩者两手一挥,比个大圆圈。不知怎么,居士竟落荒欲逃。老僧躲在门边,偷窥哑谜,追问何故?居士说:令师精通叙理,广学多闻,我初暗示,你虽习禅,十恶不改,故比十。不料师出五,答:我不但没十恶,且严持五戒。第二次,我说:你虽持五戒,三毒充满,有何用?故我比三。师却出姆指,隐示我一心向道,三毒不侵!又输!最后,我说:你虽一心修行,可惜心量狭窄,比个小圆圈,令师大手一挥,说:我心包太虚,广大无边。三辩皆输,无颜再留,走了。

老贩挑著豆腐也要走,老和尚拉著,请他解释。贩者云:什么知识分子,‘十’块豆腐多少钱也不知道,我告诉他:‘五’块钱。真没常识,我豆腐卖了几十年,也没碰过讲价的,今天头一次,嫌贵要我卖‘三’块钱,那岂不亏本,我告诉他:‘一’毛钱也不减!不买拉倒!没想到读书人真没风度,竟嫌我的豆腐‘小小’块。惹我生气,比说:我不偷工减料,货真价实,‘大大’一块!

这便是境界问题,居士满脑子名相,贩者满脑子豆腐经,你等境界呢?是学者还是贩者?仔细审察。但是凡夫境界,不出生死轮回,不是解脱境界。

‘解脱’,解烦恼束缚,脱离痛苦。有二义:一、离障解脱。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起码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二、作用解脱。灭惑、业、苦三障,得大解脱,自由自在。所谓‘作用解脱’,至少断见思惑,具六神通,来去自在,作用自如。古之高僧,掌控生死,欲去则去,想留则留,无挂无碍,如明末紫柏大师,被诬入狱,叹喟:‘事既如此,住世何益!’本为兴隆三宝,因缘不足,寂然入灭狱中,便是一分作用解脱,不似凡夫,操自阎王,阎王要人三更死,不肯留人到四更。

二乘解脱境界,大菩萨能知,犹可思议,称‘解脱境界’,非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约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言。天台之别初地、圆初住菩萨,彼之境界,非凡小所能心思口议,法身大士分证,究竟佛果满证,现指究竟佛果言。究竟佛果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有四种妙用:

一、事相境界无边,不可思议。一切事相境界,佛皆了知。如一树多少叶?我等不知,有空砍下来算,或许也会算错,佛即问即答,丝毫不差。

佛世,一婆罗门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于树旁,随手折一树枝,问佛枝叶多寡?佛当下给个标准答案,随数不差,以为枝之叶少,佛眼利,稍瞄便晓,又问大树上的叶片,佛如实回答,彼还真有闲工夫,砍下来,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数,果如所说,始信佛是一切智人。这就是事相境界无边,不可思议,佛无所不知。

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佛法涵盖一切法,一切法不能超越佛法,甚深微妙之理,佛悉彻知,故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三、理事圆融,不可思议。理事无碍,从性显相,相相皆性,不能执事废理,理由事显,事得理彰,圆融妙理,佛通达无碍。

四、以性融相,性相双融,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事事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互映互摄,本经专说这类妙理,唯佛究竟证得,法身大士分证。

二、普贤行愿

‘普贤行愿’,先明普贤二字。德周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普贤菩萨德遍法界,是因心最圆满的等觉菩萨,仅次于佛。此约字面解释。

‘行愿’,发愿,依愿起行。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谓之四弘誓愿。弘者,大也。属通愿,三世诸佛都曾发此弘愿。佛菩萨为度生,须断烦恼,故‘烦恼无尽誓愿断’,欲除烦恼得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成佛是学佛的究竟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圆成佛道,始能广度众生。

愿,是修行指标,行,实践所立,趣向理想,所谓‘以行山填愿海’,愿如海深,行似山高,历劫修行,誓达目的方止。行与愿,如鸟双翼,车之两轮,有愿无行是虚愿,有行无愿没目标,缺一不可。

‘行’音ㄏㄣˋ。太虚大师说:‘普贤行愿品,约普贤菩萨读ㄏㄣˋ,修圆故;约凡夫读ㄒㄧㄥˊ,正修故。’所以,等觉菩萨以下,读ㄒㄧㄥˊ,读ㄏㄣˋ也无妨。

普贤行愿,有通别。通途论之,从初发心至等觉,乃至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修,不论四弘誓之通愿或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发愿于五浊恶世度化众生等别愿,包括六度万行在内,都是普贤行愿。

别,指本经所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等普贤十大愿,为普贤菩萨别愿,谓之‘普贤行愿’。

此十大愿‘即愿即行,即行即愿’,边修边发愿,随愿而行,愿行同时,愿行相辅,非待发愿后才修。

三、品

‘品’,类也。物以类聚,相同义理集在一起。这品专说‘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故名。有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偏重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第四十卷(本卷),专说十大愿,兼明不思议解脱境界,长行没明文,倡颂中提及,所以,太虚大师说,这卷经可单名普贤行愿品。一般都以此称。

正释经文

本卷经共五四七六字,长文偈颂交织而成,分结前起后、正说行愿、结归流通三大段。

甲一、结前起后

总结前文,生起下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总结前文。

前三十九卷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参普贤菩萨,听大士说法,所证与普贤等,同是等觉境界,进则成佛,故普贤菩萨为之赞佛胜德,末二偈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若有闻斯胜功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得,慎勿于此生疑念。’三十九卷文止于此,六十、八十华严亦然。

‘尔时’,普贤菩萨赞佛胜德完毕时。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义常说,今略。‘称叹如来’主要是称扬赞叹毗卢遮那佛,并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佛十种通号之一,后佛如先佛之再来,故名如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乃常说之名相,不懂者可查注解或法数。‘胜功德’,功,功能,约修行时间说。德,德用,修行成就之妙用。佛累劫勤修,万德庄严,无与伦比,曰‘胜功德’。‘已’完毕。已、己、巳,中国方块字须详看细分,‘上巳、下己、已中分’。实际上,我只读过三字经、百家姓、昔时贤文,十几天会背后,因出麻疹而休学,并没读什么书,读书识字多靠自己带杓子舀的,字字老师教,怎么可能!像这句话也是无意中得之,以前老师很肯教人,我十几岁写‘上大人,孔乙己’,被路遇的老先生看到,告诉我‘己’错了,然后说上巳、下己、、已中分,我就舀起来了,至今五十多年,都是在大路边、小路边学,不是在教室中学。现代年轻人,粗心草率,不肯用心写字,如‘见’写成‘贝’,懒到脚伸长长的,弯都不肯弯一下,依文看是见,但字非见又非贝。‘员’,头上口移到旁成‘呗’,全走了样。国字不可马虎,须工整,否则,脚翘到头上就难看了!复兴中华文化,只是唱歌跳舞,没搔到痒处,这些看似小问题,实是大症结。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指第三十九卷,叹佛胜德偈颂毕,有人误为是下文‘所有十方世界中’,真是错到马来西亚了,没弄清楚乱说,后文未讲,怎可‘已’呢?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普贤菩萨偈赞佛已,再对善财及诸菩萨说:佛功德无量,尽未来际,叹不能尽。

上对下说曰‘告’,下对上言‘白’,今已不分。普贤大士对法会大众及善财童子说,主要是对善财,彼是当机,故另标出。

‘诸菩萨’,诸者,多也。除善财外,尚有华严海会众,皆是菩萨,纵有声闻,也是回小向大,能闻华严义理的大心声闻,经云:‘有六千比丘、受文殊化’,非等闲之辈。

‘善财’,即善财童子。一般以为童子是未成年男孩,大概七、八岁左右。佛经不然,乃菩萨通称,四十华严称文殊菩萨‘文殊师利童子’,他经亦作是称。

从善财初参文殊菩萨,历五十三位善知识言,绝非男童,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神坛误为小孩,乩童作孩童状,撒娇、翻滚等,明理人一见,便知是假。就算佛世时,彼是童子,经二千多年,难道还长不大吗?不真不实,不值得信赖。且佛菩萨度人以正知正见为旨,要人正信,绝不会假外道乩童之身,佛弟子当明辨。

误善财为小孩,也可能受西游记红孩儿的影响,谓善财童子拜观音,那是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非佛法所说。

为何名善财?其出生载于四十华严第四卷,云善财领五百童子,亲近文殊菩萨,可见非一人,古注:名善财,有二义:一、出生时,家现众宝,请教相师,以为呈瑞,具大福德,故名善财。二、无量劫修行,聚集无数功德法财,将近圆满,故名善财。另谓:善财非今生始修,乃久修之大菩萨,今示现从初发心起,亲近文殊菩萨,教发菩提心,引南方参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名吉祥云),示修念佛法门,如是辗转介绍,经五十三位,后参普贤菩萨。因此,学法,依理当广学多闻,多去参访,善知识须倾所知外,还要鼓励亲近他人,令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中国人总喜欢留一步,导致许多精巧艺术失传,每人都怀著秘方入棺材,使‘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

‘善男子’,普贤菩萨称善财,具大善根、发大心、行大行的大丈夫。佛经上,善男子也是菩萨的通称,表善财乃菩萨也。

菩萨开示善财及大众:佛德广大,前仅略颂,不但我普贤称叹不尽,假使尽十方遍法界,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演赞,也叹莫能穷。

‘刹’,梵语刹多罗之简称,译国土或世界。‘佛刹’,一佛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劫’,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长时曰劫,短时曰刹那。世人不知,误为灾难,常闻‘又过了一劫’,实际,世界成、住、坏、空一遍,才是一大劫,中含八十小劫。

‘不可说不可说’,华严十大数之一。华严经有阿僧祇品,从阿僧祇列起,共有一百二十三数,最后最大数目有十种,简称‘华严十大数’,凡说数目多,便以十大数喻,所谓:一、阿僧祇,二、无量,三、无边,四、无等,五、不可数,六、不可称,七、不可思,八、不可量,九、不可说,十、不可说不可说。所以,不可说不可说是十数中最大数,虽言不可说不可说,佛及大菩萨犹知之,若以凡夫立场,虽阿僧祇,亦不能体会。

将如是佛刹,磨成微尘,一微尘为一大劫,经极微尘数劫,以无碍辩才,日以继夜,相续敷演佛胜功德,也说不尽。

或许有人会认为佛功德说不尽,恐是重复述说吧!像北部农家种田器具碌碡,转个不停,有人想数,跟著从田头打到田尾,老数不清,实际只八粒而已。其实,绝对不同,试想,由初发心,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成佛,五十一阶位,所修福慧,纵相似,却不相同,长劫不懈,万行无缺,岂是短时间可说尽!此类事,非凡夫境界所能解,当仰信之。

普贤菩萨讲这段话,显佛德广胜,勉善财并海众,须发成佛心。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生起后文。要成就佛功德,当遵修十种大行大愿。

甲二、正说行愿分三

乙一、长文分三

丙一、正示行愿分二

丁一、大士征列名数

普贤菩萨征释十大愿名。

何等为十?

那十大愿呢?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正列十大愿。

欲学读音,得注意我念。五十岁以上的,念客家音,或许还准;三、四十岁受现代教育,可能失真,常用国语翻成客家音,‘成功’变‘层功’,‘批’作‘匹’,去建材行买东西,老板说:一匹一匹的货色不同。害我莫名其妙,客家音‘匹’‘批’,意思相去甚远,现在客家音要读到标准,很不容易。本经字不深,注意学,必能正确,我的乡音还算标准,可作参考。

十大愿,下文有解释,不先说,免重复。

丁二、当机征名请示分二

戊二、当机总征(总问)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禀白菩萨:‘大圣’,善财对普贤菩萨的尊称,发大菩提心,历劫修行,惑尽功圆,名大圣。大士本可成佛,愍众生故,示等觉身,非西游记之齐天大圣。

‘乃至’,超略词。今举十愿中之初愿礼敬诸佛,第十普皆回向,略第二至第九愿。

善财请教,前云欲成佛,当发十大愿,依愿起行,现请问大士:如何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愿一一详说,以利后学。

先列名再请问,表示不知,实以善财程度,无不明白,为利众生,代为请法。

戊二、菩萨别释分二

己一、正示十愿分十

庚一、礼敬诸佛分三

辛一、牒初愿名

十大愿,每愿经文,读法相仿,皆分牒初愿名、释行愿相、结显无尽三段。第一愿详明,第二愿起,相似处则略说。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受请,为之开示。

‘善男子’,针对当机,兼含大众。

牒,重复。前已说初愿名,今再重述之。

辛二、释行愿相分三

壬一、明所礼果境

身心所礼境界,即佛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尽十方,遍法界,无边佛土,磨为微尘,一尘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胜微尘数,显佛无量。

佛为何如是之多?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在佛眼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方三世诸佛,同受我虔诚礼敬。

‘世尊’佛十种通号的最后一号,世出世间最为尊贵,九界独尊,故名世尊。

又‘所有’,非指外境,慈舟大师云:‘所有乃吾人本性所具。’

十方微尘数佛,不离当下一念心,莫向外求。

壬二、明能礼因心

明礼敬者心态。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初发心者,礼佛便是修因,如何礼敬呢?我仰仗佛及普贤大士愿行威德,并自己深心信解力,自他相合,一切诸佛,俨然在前,受我礼拜。

凡夫力弱,纵不能观无量佛,至少观一佛,现前受礼。

壬三、明能礼心相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先总明。

一一佛,我皆以清净三业,恒修礼敬。

‘身语意’即‘身口意’,口不说话,不构成业因,属身摄;出诸语言,已成业种,谓语业。‘身’无三恶,澡浴清净。‘口’无四恶,不闲言杂语。‘意’无三毒,万缘放下,至诚恳切。礼非一时,恒久如是,故云‘常修’。散心礼佛,不得利益,清凉国师列十种礼:

一、我慢礼,贡高我慢,争位次,执位置,如碓上下,心不恭敬,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二、唱和礼,人念我念,人唱亦唱,有口无心,台南、台北、美国、日本,到处游荡,人在殿内,妄想纷飞。

三、恭敬礼,身心端肃,殷重顶礼。

四、无相礼,五、起用礼,六、内观礼,七、实相礼,八、大悲礼,九、总摄礼,十、无尽礼。都属修观,理深,列名便可。凡夫心粗境细,观想难成。如我愚钝,拜四十多年,不会观想;上根利智者,可寻注作观,起码要做到身心恭敬,故拜佛莫贪多,一天几千拜,大家比赛。有人说,拜快不打妄想,其实,妄想照打,‘比赛’即妄想。除非阿罗汉,才没妄想。

拜佛要五体投地,捧足殷重。额头、双肘、双膝谓五轮,又名五体。现多是‘五体投垫’,并未投地。纵用拜垫,垫不宜高,否则有失恭敬。

‘常礼’,以清净三业常修礼敬。常,不间断。凡夫要做到不间断较难。敬,常存敬心。心敬等固礼拜,纵不能做到常礼,也要心常敬之。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明别相。

一一佛前,皆现微尘数身礼拜,是多身礼一佛。

一一身,遍礼极微尘数佛,为一身礼多佛。

每尊佛前,现无量身;每一身拜无量佛,非凡夫能为,古德注疏多说作观,若德业深厚,具大智慧,或能做到,不能,则尽己力,恭敬礼拜,一身礼一佛,进而一身礼多佛,再多身礼一佛,终则多身礼多佛。四种除第一种外,余须藉观想,登地菩萨不须作观便能做到。

拜佛力求恭敬合法,现在寺院,多备有拜垫,为免摆收麻烦,以长垫为多,大众共修,求齐整,为老人,不妨方便,但不宜高。诸多拜垫中,榻榻米做的较妥,因榻榻米是四方型,四面可坐,打七、念佛都适用,老人嫌低,加一、二块无妨;个人自修,当五体投地,久礼地冷,可用蒲蒲团,自作调适,不勉强。

年纪大,若不方便,也可坐礼,不能坐礼,合掌问讯,问讯困难,坐著观想,观身五体投地,翻掌接足,佛世,赤足而行,弟子礼佛,皆作接足状,佛虽入灭,依然如是,表至极恭敬。文殊菩萨礼佛偈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礼阿弥陀佛则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求往生则‘为求往生接足礼’,佛号可随所礼之佛菩萨而更改。

入大殿最少三拜,早晚课闻引磬声拜三拜,为什么?佛、法、僧,三宝各一拜也。我初学佛,见谛闲法师礼佛仪轨云:

第一拜: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默念便可,不一定要出声。顶礼,依文殊偈作观,观不来,默念一遍也很好,上面是六句,慈舟大师又加两句,若礼本师,则‘释迦如来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源出一身礼多佛,多身礼一佛的经文。礼佛宜慢,共修亦然,头至地,稍作停留观想,才是名符其实‘稽首礼’。有人拜佛似捞鱼,膝未著地即起,毫无意义,以前曾见狮山一老人,为贪多,仅手摸垫,膝、首皆悬,甚不如法,五体纵没投地,也须投垫,否则,就是我慢礼。

第二拜:一心顶礼,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典,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释迦佛一代时教,先说华严,后说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举前后以摄中间,二经为诸经之王,是一代时教的代表,统礼一切法宝。

法宝观想偈:‘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或尊法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慈舟大师又加‘常住法宝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缘于这段经文而得的灵感。

第三拜:一心顶礼,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以圣贤僧为主。僧宝观想偈与佛宝同,改‘诸大菩萨(或十方僧宝、一切僧宝)影现中’。

我自知此理后,受持至今,无论任何场所,拜三拜,皆作如是观想。

三拜后,或另订如礼本师三拜,阿弥陀佛四十八拜,表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拜,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三十二拜等。随分随力,恭敬作礼,多拜当然好,最少要三拜。至诚顶礼,功德不思议,经云:一心礼佛,足下起,至地底金刚际止,一粒微尘算一转轮王位,尽微尘数转轮王福。显‘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并非拜一拜,要做微尘数转轮王。

修净土也要多拜佛,天亲菩萨往生论说五念门,第一就是礼拜门。念佛者喜礼阿弥陀佛四十八拜,或依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一愿一拜,不识字则念: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第一大愿,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依序,礼至第四十八愿毕,只要至心,功德无别。

这讲的都是凡夫能做到的修行法,不是说好听而已,经中一身礼多佛,多身礼一佛,我等凡夫还做不到,若恭恭敬敬,一身礼一佛,必‘罪灭河沙,福增无量’,何乐不为!

高僧传载:慧聪法师,欢喜拜佛,礼时见天龙八部、鬼神等众随礼,这也是多身礼一佛,自己一身,龙天众多,感应不可思议!勤礼佛有助健康,少劳动者,一举两得。

拜佛可除‘我慢障’,得尊贵身,毕竟成佛。未成佛前,身相端严,众生欢喜亲近,依正殊胜。我矮小,或许前生贡高,不喜欢拜佛的缘故。

佛世,佛亲弟难陀,僧相堂堂,矮佛四指(八寸),佛丈六,彼一丈五尺二,常被误为佛,故佛允穿不同色服,以便大众分别。舍利弗智慧第一,既矮且瘦,与外道辩,屡辩屡胜,但受长相影响,多不愿礼其为师,常度徒给难陀。外道认为,丑瘦之辈,智尚如此,何况高伟之难陀,智必更胜!故舍利弗说法度人,难陀坐收门弟。我愿度徒给人,不敢自收,福德不足也。所以,莫小看僧相庄严者,须多生修得,不像我,今生才起步,几十年前,受请讲经,坐了将近一个多钟头的冷板凳,住众来来往往,没人打招呼,只听彼此互问:‘时间到了,怎么法师还不来?’见佛教会人来,赶紧问:‘请的法师呢?’‘那不是吗?谁说法师没来?’教会人答。‘那个叫法师哦!’拉了好长的惊叹号!我当时又瘦又小又黑,才四十公斤,难怪对方不信,作侍者差不多。亲近慈航法师时,老人家常说:‘会性什么都好,就是头太小些。’意思是身材矮点。

欲得高俊尊贵,使人起敬信心,应常礼佛,佛是众生福田,礼敬功德不可思议!

以下凡是说修行之事,以我们能做的为主,深理不多发挥。

辛三、结显无尽

总结显示礼敬诸佛,无穷无尽,至成佛止。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下举四事皆无尽,先借虚空说。

虚空有尽时,礼敬方止,反显也。

虚空界无尽故,我礼敬诸佛,尽未来际,无有穷尽。顺释也。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承上文意,不是结词。‘乃至’非超略,乃转语词。如上虚空界喻,但不及上文详细,‘乃至’二字含括。

众生界也无尽,人道或能统计,余如畜生道,蚁、蚊等,皆无尽。凡众生必造业,业亦无尽;业因烦恼造,有三毒种子,则造业无穷,众生无边,烦恼无尽,造业无穷,故我之礼敬,亦无有尽,尽未来际,恒久如是。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身礼不断,惟大菩萨能,凡夫心常礼敬,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便得礼佛三昧,与念佛得一心相同,因地拜佛、念佛,果地成佛,为十法界尊。

如是身礼、口赞、意敬,自然不生疲倦厌烦之念。

这段文,十愿皆同,文浅易明,下略。

庚二、称赞如来分三

辛一、牒二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依次第,还有第二愿,称赞如来。

辛二、释行愿相分三

壬一、明所赞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此所赞境文,较前广详,足见前后愿文,互有详略,互相彰显。

译经不易,鸠摩罗什法师之译,优美流畅,首屈一指;但个人以为华严译师实叉难陀、般若三藏,与鸠摩罗什法师相较,毫不逊色且有过之。六十华严差些,八十甚佳,四十尤胜,类此义理相同之文不少,要译至雅驯不重叠,诚属难事。

尽虚空、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磨为微尘,一一微尘,有极微尘数佛。楞严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境与此似,小中现大,一尘中有无量佛,一一佛,皆有海会菩萨众,围绕闻法。境界较前深妙,为所称赞的佛果不思议解脱境界。

壬二、明能赞因心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前有‘仗普贤行愿力’句,此略。仅明以甚深胜解心,现前知见,佛如在前,受我称叹。仗己心力,亦仰普贤力,文谓‘悉以’,义含于中。

壬三、明能赞心相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凡夫舌根,话多重复,语快舌打结,赞扬有限。须如自在天彩女善口,具妙舌根,出一音声,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音应众音。今欲以超过辩才天女舌根,称赞如来。大菩萨无碍,凡夫不能,只是心愿。

非仅一舌根,一一舌根,皆出无尽音声。‘海’显出音如海之深广无穷。每一音出无尽辞,称扬赞颂三世诸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尽十方法界,无不周遍。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义如前释。

礼佛须赞佛,我三拜完,也养成赞佛习惯,赞佛偈很多,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此偈乃世尊往昔亲近弗沙佛时,与弥勒菩萨师兄弟,共修菩萨道。弗沙佛欲测谁先成就,突然失踪,释迦菩萨很著急,渴念见佛,四处寻觅,见半山现大光明,佛于窟中入火光三昧,因七日不见,菩萨喜极,礼毕合掌,金鸡独立,说此偈赞佛七昼夜,由是精进,超九十一劫,较弥勒菩萨先成佛。事载大庄严论。

此偈可通赞一切佛,或用华严经‘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毗尼日用也有:‘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暂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凡礼毕,至少一偈赞佛。常赞佛能除‘恶口障’,得大辩才,具法、义、词、乐说四无碍辩,善说法要。

念佛求生西方,要常赞佛,‘阿弥陀佛身金色’偈,便是赞阿弥陀佛的。往生论五念门第二,即赞叹门,称赞弥陀胜德。老人家不会念没关系,敬心念佛,即是拜佛赞佛。‘南无’皈敬义,‘阿弥陀’,译无量光、无量寿,老人若不便,念佛就是礼赞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功德相同。

菩萨因地,殷勤赞佛,感‘名声远闻,诸佛称叹’果报。将来成佛,名声普闻十方,诸佛赞叹,众生闻之,生欢喜心。

庚三、广修供养分三

辛一、牒三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第三、广陈诸物,依法修行,供养诸佛。

辛二、释行愿相分三

壬一、明所供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义如前释。

所谓‘种种菩萨’,指初发心至等觉五十一阶位的菩萨。

壬二、明能供因心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仗普贤行愿力,起深信解,以智慧力,观见诸佛,如在眼前,受我供养。

壬三、明供具供相分二

癸一、财供养分二

子一、列诸供具

列出供品。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总标。

广罗最上精妙物品,供十方佛。

供品虽多,不出五尘。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所谓’指下文释上文。

‘华云’,华通花,故华严经亦写花严经,佛经里,花多作华,纵是花字,仍读华音。云,周遍义,有虚空便有云,表物品多,重重无尽。

花欲供,不可先闻;举花过鼻,不令呼吸触闻,以表恭敬。花须新鲜,莫任枯萎。瓶花日日换水,免致腐臭。

‘鬘云’,印度风俗,喜以花作鬘,如今之花环,饰发或挂胸前。上属色、香二尘。

‘天音乐云’,音乐供佛,属声尘。天,非定指天乐,表庄严尊贵,如唱赞、诵念,闻之净心,故谓梵呗。

‘天伞盖云’,以胜妙宝盖,安佛之顶。

‘天衣服云’,衣服,非指穿著之衣,乃布幔类,如佛殿之缯彩、幢幡等,须用布做的庄严物品。

‘天种种香’,上妙香供佛,香种类多,有线香、沉香、檀香等,‘涂香’,印度人习惯用香膏抹佛身或莲座、塔、殿四周供佛,中国无此习。燃线香、环香、沉檀香等,谓‘烧香’。‘末香’即香末,燃于炉或盘中供佛。

中国普遍燃线香,香要买好的,取其香,非取烟多,烟多便好,烟囱之烟,岂不更多?香不须多,一炷清香,上供诸佛,劣香一束,反熏坏经像。有人误为,佛像乌亮才灵,若如此,拿到灶口熏,岂不更快!

顺便提一下,莫买以佛菩萨像作商标的香或素食品,用后乱丢,污蔑圣像,罪过不轻。常有人买此类香来供佛,我则另作焚化,很麻烦,楼上骑龙观音像,就是从香筒上慢慢取下来装框的。素食品也很多,以前纸印,还好处理,现印在罐头上,处理不易,这类制品,再好吃也莫买,以不买作抵制,像虽不如大殿里的庄严,但知是佛菩萨像,就该拒买。有的寺院,可能没注意,随手一扔了事。更要不得的是,有些佛教刊物,竟以佛像作月历,失‘礼敬’之心,月份过,撕一张,乱弃置,真罪过!梵网经云:‘见人损坏佛像,如三百矛刺心’,实在难过!但知法犯法,甘造地狱业,我等又奈何?

佛弟子当礼敬佛菩萨,如父母肖像,子女敢任意弃置吗?元首之像,允人不敬吗?善因法师学佛行仪云:‘莫说佛菩萨像,见地上有一佛字,都当拾置净处,况佛像!’纵使说得天花乱坠,每天拜佛数千,入定开悟,但若连这点微小事都做不到,我认为那不像学佛人,不是真佛徒。佛法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望大家存敬心,如理如法,做真实佛弟子,否则,修一辈子,因污秽圣像而堕落,实在可惜!

这些话常说,听者大多如耳边风,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莫以为我是老古董,我这个老顽固希望大家生西方,向善趣,担心大家下地狱,枉费修行一生,切莫因老生常谈而忽略。

‘如是等云’,指列种种供品,‘一都如‘须弥山’。须弥山,译妙高山,水面算起,八万四千由旬高,为众山之王。显供品至多,如须弥山之高广,尚且要供养,何况少物!

‘燃种种灯’,古作然,下四点是火,今加火旁是多余的。点各种灯供佛。如以牛乳提炼而成的‘酥’油灯,或如花生油等有香味的油灯都可以。

旧丛林殿中央,燃‘海灯’,悬半空,日夜不熄。灯,表光明,今有电灯,不须一定用油灯。设油灯,油须具香味,不可用煤油等,味臭烟多,油垢多,供佛不敬。蜡烛味也不太好,我就怕烛味,灭却还飘烟味,熄灯,莫用嘴吹,口有臭气,不敬。

‘炷’,灯心,如须弥山,油当然得如大海,才能点燃,表至极之语,如是‘海灯’尚供,况小灯!类此,是大菩萨境界,非凡境能为。

子二、正申供养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常以香、华、灯等供养。略饮食等供品。食物水果供佛,须在午前,诸天早食,傍生黄昏食,鬼神戌亥时食,佛过午不食。故斋天(拜天公)宜在早上日将出未出时,世俗不知,都在半夜,真怪!非天神受食时间,拜也徒然,如人吃三餐,半夜睡觉中,被吵起来吃饭,喜欢吗?我宁愿睡。施食宜在晚上七点后,十点五十九分前。午后供佛,开佛玩笑说:‘佛啊!你瞧,美食当前,你吃不得,我可以吃哩!’寺院供佛,往往忽略,超过十二点才上供,莫名其妙。戒场午供,一上堂,过午了还没供佛,失供佛之义。戒场本该是最守法的地方,反处处违法,所以,我不喜参与戒场事,最不守因果,最违背佛制,一讲,我就不客气喝斥,我不怕人骂,‘宁教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作人情’,现代人作人情,不怕下地狱。佛弟子当依教奉行,叫人奉行,自己不如法,不是骗人吗?其实,是骗自己。出家人过午受食已不如法,切莫要佛也如是,过午,宁可不供佛,免致不敬。在家人不懂,情有可原,出家人当弄清楚。

供佛物品须清净,未供不可先食,吃后再供,大不敬,请客尚不敢如此怠慢,况供佛!

水果、蔬菜,能吃才能供。一般人说蕃茄、番石榴不可供佛,因为果实小,孩童吞下去,排泄出来,还会生长,不干净。其实,龙眼子照吞不误,排出来,依然会萌芽,难道也不能供佛吗?东西能吃就能供,蕃茄、番石榴也一样,其实,佛很喜欢吃番石榴,‘庵摩罗果世无双’,庵摩罗果就是芭乐,佛世,弟子常用以供佛,为何我们这些人自作聪明,若佛如凡夫,我想吃的不给吃,岂不烦恼!当然,佛非凡夫,不会如此。

东西趁新鲜就供佛,尤其水果,不要放到初一、十五,或佛菩萨生日才供佛。常觉得,佛不如我,我想吃什么水果,随时可买来吃,不必待生日,佛菩萨要等初一、十五才吃得,真是岂有此理!菩萨戒明文规定,凡瓜果等物,欲吃先供,方得受食,何须待生日!平日想吃就给,我心欢喜,生日那天,备办丰盛,却吃不下,奈何!新鲜不给,坏烂才供,不合情理,这种坏习惯要改掉。

供菜也是,自己要吃,炒得香喷喷,色香昧俱全,供佛,不管生或熟,香菇用热水泡软就上桌,请问:这样的香菇,你要吃吗?青涩小橘,人都不愿多看一眼,自己不吃,怎可供佛?米粉、面线,整束整把,为何不把锅、铲、瓦斯炉也搬去?说供佛,顺便谈谈放焰口,施鬼神,大碗底下铺米或盐,隔张纸,上摆一层香菇,让人误为整碗都是香菇;铺米还好,铺盐怎吃得?真是骗鬼!为何要这样骗呢?东西不多,用小碗即可,彼又没吃,何必骗!有的碗中空,上放盘子,再铺香菇,学佛学成‘空心官(肝)’,哪是佛弟子?有多少供多少,莫因好看而妄语。

学佛要知理能改,学佛求成佛,况这些小事,岂有改不过来的。凡夫随力供养,一炷清香、一盏茶、一碟香花、一盘水果,敬心诚意,有则供,没有不勉强。

供养诸佛,功德难思议,古德云:‘散花得佛容,净鬘得宝冠,献乐得法音,伞盖得福荫,供衣得佛衣;’花供佛,将来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华鬘供养,生生世世,顶戴宝冠,享天福,在人中得尊贵身。梵乐供佛,处处闻法。宝盖严佛,得龙天护持,贵人相助。缯彩布幔庄严佛殿,将来成佛,得柔和忍辱衣。‘焚香得佛智’,好香供养,表戒香,必得如来大智慧。‘然灯得光明’生生世世,智慧光明。

采华授决经云:昔有罗阅国王,遣使采华,以供后宫彩女,使者回途遇佛,稽首顶礼,自发愿言,宁弃身命,以华献佛,佛为授记:以此供佛因缘,得胜妙报,将来成佛,名曰妙华。使者喜跃礼谢。回宫后,王知原委,亦赦其罪。

杂宝藏经载:一天女说偈云:‘我昔以华鬘,奉迦叶佛塔,今生于天上,获是胜功德,生在于天中,报得金色身。’昔于人道,采华供佛故。

百缘经云:佛世,舍卫城众乐师,遇佛入城托钵,奏乐供佛,佛为授记言:‘缘此功德,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受妙乐,将来修行成佛,同名妙声。’微妙乐供佛故。

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往昔许多因伎乐供佛而成佛的,故言‘皆已成佛道’。又云:‘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旛盖,敬心而供养,皆已成佛道。’华、香、旛、盖,供佛或塔,将来必定成佛。

阿阇世王授决经云:王具百斛香油,从宫门然至只桓精舍,贫婆见状,乞得二钱,参与供佛,侍卫驱之,避大树后,因油少,待佛至方然,祷曰:‘弟子福薄,乞佛慈愍,赐智慧光。’忽大风吹,众灯皆熄,彼灯炽盛。王请问佛,佛曰:恭敬心故,龙天护持,你虽为王,我慢心高,慢风熄之。王大惭愧。

供佛莫存骄慢,否则,就是电灯,也会熄哦!

癸二、法供养分二

子一、正明法供

正说明法供养义。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总标,法供养第一。因修法能断惑证真,了生死、度众生,圆满菩萨行。下别列七种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依序略释。

‘如说修行供养’,依佛讲的三藏教典,如法修行,便是供养佛。这句是总义,下之六种,含‘如说修行’中。

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不得利益。大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心口相合,如说修行,才是正道,光说不练,何必说呢?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解,欣乐奉行。’聪明者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日读万卷,满腹经论,若行解不相应,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欢喜奉行,来得实在。华严经云:‘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则得成就供养如来。’诸佛皆从修行得,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法华经云:‘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如法修行,不枉学佛,才是真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使众生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利益,不止功名利禄而已。富甲天下,不善用便成罪恶之源,所谓:‘半世功名百世冤,一将成名万骨枯’,显名利之失。

诸佛出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学佛能自行化他,令众生亲近三宝,能劝一人学佛则度一人解脱,至少生人天,进而究竟解脱。举心动念,不忘利益众生,便是供养诸佛。

‘摄受众生供养’,以善巧摄化众生,使欢喜信受。度化众生不易,必须观机逗教,先‘布施’,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故六度以布施为首。次‘爱语’,和颜悦色,如弥勒菩萨,接引众生。若整天绷著脸,则令人退避三舍。三、‘利行’,凡有益众生,不辞辛劳,愿作不请之友。四、‘同事’,士、农、工、商,只要合法,为接引故,示作同事。能以四摄法,教化众生,即是供佛。

‘代众生苦供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第十普皆回向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众生造恶业,菩萨愿代众生受苦,便是供养佛。义待第十愿说。

‘勤修善根供养’,精进广修一切善法供养。树有根,则枝叶茂,能开花结果;修善法,如播种于八识田中,永为道种。大庄严论载,有一八十岁老人求出家,适佛外出,五百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一善根,不准所求。佛制:六十岁出家,犹可受比丘戒,七十岁虽能剃度,仅能受沙弥戒,七十岁以上,除非善根深厚,否则,不可剃染。老人伤心不走,佛回来后,准彼出家,修行二周,证阿罗汉果。舍利弗代众请问,佛云:非无善根,你等智浅,唯知八万劫事,此人曾于八万劫前,为樵夫,上山遇虎,因惧怕而攀树,危急时,忆偶过寺院,闻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乃高称一声‘南无佛’而解危,从此,经八万劫,未曾再种,今善根成熟,得出家证果。

这似乎给各位打了一支强心针,大家念了许多佛,不只一句南无佛,善根深固,将来最少证阿罗汉果。南无佛,即是善法,如金刚种,八万劫不失,遇善缘起现行,证果了生死。大家将来或许各各都是弥勒佛弟子,因弥勒佛三会所度,皆释迦佛世,种下善根未度脱者,这又是一支强心剂,但听了不可懒惰懈怠哦!认为我已念了那么多佛,明天起,安心看电视,待弥勒佛来度,那就错了,造业必堕落,欲待佛光接引,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何必多受这些苦呢!今生勤种善根,努力念佛,不论世出世间善法,皆勤修习,如是发心,即是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当行菩萨道,不舍菩萨行业。菩萨业是因,成佛是果,广修六度,即是菩萨事业。华严经云:‘若舍菩萨事业,则不能利乐众生。’不行菩萨事,则不能成就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故勤修菩萨业,便是供养佛。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具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发成佛心。发心不易,既发大心,必将成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初发心与毕竟成佛心,功德无差,但二心相比,初发心难。不要认为,有何难?我现在就发心受菩萨戒。受戒时,戒师问:‘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出戒场就还给戒师了。其实,有些人受菩萨戒,何谓菩萨戒?何谓菩提心?根本‘莫宰样’,只知燃三点。有一地方传菩萨戒,请我当引礼,第六天晚上燃香,热滚滚,八十几岁老人也争先恐后。隔天八点正授,却躲在房里不出来,尤其是那些老菩萨,去叫,却手伸长长说:‘我昨晚就受好了!’给我看那三粒香疤,根本不知什么是菩萨戒,现在受戒,不过如此,出家亦然。若真发心,百中有一,台湾就不得了了,我想,万中求一都难。出家也是,‘火烧菩萨头’,一燃香,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就出来了,实际上,却莫名其妙!

菩萨当不离菩提心,大悲经云:‘菩提心者,惟应数发。’数,读入声ㄕㄨㄛˋ,时时、常常之意,不是今天发,明天不发,而是不可暂时离开,如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离道则不仁,不仁非人也,故凡是人,皆不可离道,离道与畜生无异,是人头畜。学佛者,不能离开菩提心,离菩提心非菩萨道,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纵修善法,属人天有漏法,不能出三界;纵修出世间善,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故菩提心不可须臾离,能保持菩提心不失,即是供佛。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因三世诸佛尊重法,故不离菩提心,如法修行,即是供养。

子二、较量显胜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即上所说华云、香云等物品供养,能供财大,所供佛多,历时长远,功德自然无量,但与法供养一念比较,犹不能及。财供养之百分或千分、百千‘俱胝’译亿,‘那由他’,也是亿,印度十万、百万、千万、万万,都称亿,但表数不同。俱胝是十万,那由他,百万;‘百千俱胝那由他’即百千个十万百万的财供养功德,也比不上发一念法供养功德。

‘迦罗’,析人身一毛为百分,一毛之百分之一谓迦罗。意:将世界磨为微尘,又将微尘解析如毛发之百分之一。

‘算分’尽世间算法能算出的数目。

‘数分’尽世间数字能写出的范围,印度算与数分开。

‘喻分’,可比喻的数目,如恒河沙数。

‘优波尼沙陀分’,此云近少分或极微尘。数虽多,仍不及起一念法供养心的功德。

这类比喻,非凡夫能解,讲者也弄得矛盾,现在,我说个比喻,助大家明了。财供养无量功德的一分,不及法供养一念的一分功德,财供养渐积,百分、千分乃至极微尘数分,也不及法供养一念功德。总之,财供养再胜再多,也比不上一念的法供养。

何以故?

征释。为何无量财供养也不及一念法供养呢?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因诸佛皆尊重法的缘故。所谓‘诸佛从般若出’,般若即法,是诸佛之母。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如说修行,定能成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修菩萨道者,行法供养,就是供佛。

相较之下,法供养殊胜无比,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静坐须臾,观无常无我之理,乃至摄化众生,都是法供养。今后,念佛便可,不须香花灯茶等供养了,因财供养再多不及一念法供养嘛!这种见解是错的,说法供养并非否定财供养,不要忘了,法供养经文首句‘如说修行供养’,香、花、灯、果供养出自佛说,也是法供养。既然如此,为何又言法供养殊胜?因众生著相布施故。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财供养虽好,著相故,成有漏福,福尽还堕,如射箭,力尽坠落,是第三世冤家。达磨祖师见梁武帝,帝问:‘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师泼冷水云:‘并无功德。’帝重有漏福,师重无漏德,两不投机。初学也往往如此,这包香是我的,谁点了我的香?或我要自己买香,借香供佛,功德全是别人得。只为一支香,烦恼跟著起,香燃心也焚,执著功德,结果,烧尽功德林。鼻息一停,何处是家乡?那样是你的?莫著相,香放著,大家用。拿了几块钱,就要写文疏,竖耳细听,没听到名字,怀疑钱被师父私吞了,佛不知道我添油香,怎办呢?早知道就不添!做些好事,就须文疏上禀,为非作歹者,谁替他写奏表?阎王如何清清楚楚?大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住相布施,失去如法修行义,布施须三轮体空,施者、施物、受者,当下观空,了不可得,能如是行施,即法供养,功德无量!

学佛要常省察,莫原地踏步,由小至大,从外至内,由下往上,渐修渐进,无相布施,无住供养,便得大益。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后被侯景逼死台城。有的史学家因此毁谤,武帝因信佛而亡国。其实,亡国无关信佛,纵造寺度僧,著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夺自同族兄弟萧道成,为称帝,水淹寿阳,死了无数人,虽修福也难弥补,致受侯景软禁;侯景专权揽政,减彼受用,渴极思蜜,索蜜不得,饥渴而死。世福无用,别梦想当皇帝,现在民主时代,也没皇帝可当,做了皇帝,也难保不饿死。

学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独立,不能将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寿阳,不免其罪,功过不能相抵,详载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忆有经言:比丘见饿鬼道众生,有昼乐夜苦、昼苦夜乐者,请问佛。佛答:‘生时,白天修福,晚上造恶业,故昼乐夜苦;夜间礼诵,天明为非,故昼苦夜乐。’足见因果分明。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作善善报,作恶恶报’,莫认为修福甚多,微恶无妨,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供养,若能观空而不著,便属法供养。

辛三、结显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财供养虽广大,一一如须弥山,但不及一念法供养,故法供养最殊胜。财供养不著相,即成法供养,事理互融,便是广大最胜供养。

二种供养,恒久无间,是大菩萨境界,凡夫枝花寸香,供佛时莫忘所修之法,礼念受持,不离菩提心,成就财法二供,获大利益。

因地,广修供养,除贪烦恼障,得大富饶报。成佛后,佛刹妙严,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宫殿随意,犹如极乐。

庚四、忏悔业障分三

辛一、牒四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第四言忏除业障。

梵语忏摩,华云悔过,华梵兼举,故说忏悔。新译家义净三藏翻‘说悔’,将所造罪,对佛菩萨乃至一清净僧发露,即得清净。所谓‘忏悔’者,忏前愆,悔后过,发露先罪,改往修来,誓不更做,始达忏悔目的。

‘业障’乃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之一。障,阻碍也。阻碍成佛之道,故须忏除。三障皆应除,为何独举业障说?有多种解释:

一、举其中以摄前后。烦恼是因,报为果,无惑不造业,无业果报灭,说业障含括前后二障。

二、烦恼种子,若不造作,不构成障;凡夫虽具三毒,不起现行,障碍不得,若已结成果报,除之困难,而业障如种子刚萌芽,未开花结果,铲除较易,故单言忏除业障。

尚有多义,从略。

教典所说忏悔,不出三种:

一、作法忏:依律行忏。若违犯佛制,视其轻重,如突吉罗(第五篇),悔过法(第四篇),波逸提(第三篇),大概对一清净比丘忏悔便除。若是舍堕法,先舍犯物,再忏悔方清净。偷兰遮对四个清净比丘忏悔,僧残对二十个清净比丘忏悔,并经羯磨法,半月摩那埵等繁琐作法,方得消除。作法忏不能灭根本罪,犯根本戒已失戒体,如多罗树心被斩断,多罗树似我国的槟榔树,心被斩断就活不了。所以,小乘戒犯杀、盗、淫、妄,没忏法,纵悔过、止作与学比丘,准许修学佛法,不续僧脉。这些道理,须研究戒律方知。

菩萨戒只分轻重,如梵网经菩萨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犯重戒,忏悔后准重受,犯轻垢罪(染污犯),忏可清净。实际,也有详细分类。

依律法,向清净比丘忏悔,名‘作法忏’。中国佛教,早已不遵行这种忏法了,不行便失传。所以,现代出家人,若没研读戒法,对这些根本莫名其妙。

二、取相忏:依大乘法礼忏,如梵网忏、大悲忏、净土忏等,向佛菩萨求忏悔。所谓‘取相’,求取瑞相也。昼夜六时行道,一七日或三七日,乃至一年三年,于礼忏时或在定中,见佛菩萨现前摩顶、授记,见光见华等瑞相,表示罪障已除,恢复清净。忏本中有十科行道,依之修忏,可得瑞相。属大乘忏法,小乘唯作法忏。

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观无生理,亲证实相,罪障即灭。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易行难,须开悟证实相方得,若智慧不启,罪不能除。无生忏力量最大,能消五逆十恶罪。古德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性本空,皆由心造,三毒根灭,罪亦不存,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心罪具空,是真忏悔。古德说:我们连罪相都不清楚,到底犯了多少罪业?是轻是重?不知道,怎么观实相?

三种不出事理二忏,作法忏属事,取相忏十科行道,前九种是事,后一种静观实相属理,有事有理,事理并具。无生忏完全属理。末法时代,无清净比丘,惟依取相,向佛菩萨拜忏求悔,方能罪消障除。

不能礼忏者,念佛。念佛也是拜忏,‘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同忏悔功德。无生忏,我们做不到;作法忏,理虽不能观,依法事忏,也能得利。

请人拜忏,如请人代为吃饭,忏悔要自己发恳切心才得益,他人代忏,仅获少福,如暂在邻人之树下乘凉,树是别人的。所以,有人请拜水忏、梁皇忏,我不答应。‘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那有你造罪业,我代消的道理,古人代为礼忏,只是度众方便,令众生得福而已。请人代吃我若会饱,请他拜忏始行得通,你吃我不饱,顶多给自己一点安慰,聊胜于无,权充一下,饱否?没饱!但看了心欢喜,起一点心理作用罢!这是比方,并非完全相同,自己不忏悔,力量有限,灭罪业难。

辛三、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举所作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当自省观:我从无始劫来,因贪嗔痴烦恼,而造众罪,身:杀、盗、淫,口:恶口、两舌、绮语、妄言,意:贪、嗔、痴。以意为本,发动身口,造无边恶,若恶业有形有相,尽虚空界,不能容纳。显无量劫来,个人造罪之多。

壬二、正明忏悔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正说明忏悔义。

往昔因三业造罪,今用清净身口意,遍十方法界,微尘数佛菩萨前,至心顶礼,求哀忏悔,改往修来,誓不更作。

拜千佛、八十八佛、三昧水忏十六尊佛菩萨、梁皇忏现在贤劫千佛等,皆是藉礼佛菩萨名号,向贤圣求忏悔。

忏悔首重诚心,不诚无益,‘忏前愆,悔后过’,是主要宗旨,如孩子被修理,哭说:我不敢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求忏悔如对佛菩萨说不敢,忏后不再犯。但凡夫难说,凡夫也像小孩,刚说不敢,出来便忘,毛病又犯了!左手丢垃圾,右手执扫帚,怎么扫也不干净。常求忏悔,罪障犹存,问题在此。但不可因而不忏,扫总比不扫好,刚扫完,觉得干净些,不扫则积垢如山,勤求忏悔,渐改,久自然净。从此,‘恒住净戒’,成就‘一切功德’。

末法时期,僧俗欲持净戒,很不容易,尤其微细戒,时时违犯,经云:‘末法,见佛弟子虽受佛戒,犯戒情形如雨下。’一滴雨喻犯一戒,造罪无量,故须常自省察,生惭愧心,虔诚忏悔,尽量做到‘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乃尽未来际事,二六时中,不忘所修,灭罪增福,就是忏悔。

勤修忏悔,将来成佛,国土清净,光明无量,无恶道名,犹如极乐。现求忏悔,罪业渐消,便能转五浊为人间净土。

庚五、随喜功德分三

辛一、牒五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所谓‘随喜功德’者,随己之见闻,无论善之大小,乃至一毫一尘,都生欢喜心。他行善,我生喜,虽非亲为,功德无异!

本愿主要在除凡夫嫉妒心,嫉贤妒能乃凡夫通病,除非圣贤乘愿再来,否则难免,轻重而已。如见人生意好,就眼红,认为财神爷不公平。见他遇难,则幸灾乐祸,期好事向自己,坏事与他人,标准的自私自利,此心不除,忏不能净,故行忏悔者,必修随喜德,两相辅持。

辛二、释行愿相分四

壬一、随喜诸佛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无量诸佛,从初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究竟圆成佛果,累劫精进,广修众善,福聚如海。因地修行时,修布施度,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在‘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历尽一切难行苦行,行内外施,毫无懈倦。

此乃不退转菩萨境界,我们应发心学习,如禅宗二祖,断臂求法,为法舍身;世尊往昔作雪山童子,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舍身罗刹。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当下闻道,当下死可矣!’更胜一筹,更加积极!类此,不胜枚举。何以如是苦修呢?为圆满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密门,循序证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阶位的智慧境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成佛后,说法度众,化缘尽,入涅槃,荼毗之后,遗留舍利,分布十方供养,普令众生,灭罪生善。所有功德,我皆随喜。这点容易做,佛功德愿随喜。

壬二、随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世界,六道及胎、卵、湿、化四生,种种类别的众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尘之善,我皆欢喜赞叹。

天、人有功德可随喜,无庸置疑,地狱众生,何善之有?功德有性德、修德,彼无修德,本具性德未失,应生随喜心。鬼道轻者,也有少分功德,性德犹在,仍须随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今人弑父母,忤逆爹娘,却时有所闻,反不如畜生;犬护主、燕守节、蚁合群,祸福与共,蚂蚁是‘义’虫,遇外侮,倾巢而出,故蚂蚁争斗,死伤惨重。人却往往不如禽畜,好东西自己吃、偷著吃,逢事畏首畏尾,名为万物之灵,实际,衣冠禽兽者不少。细思之,畜生道众生有许多让人随喜学习的地方。

壬三、随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声闻’,有四向四果。‘辟支佛’译缘觉或独觉,修十二因缘开悟名缘觉,出无佛世,观无常悟道,谓独觉。不论声闻、缘觉,正在修行,未得道前是‘有学’,已断惑证真,称‘无学’,皆具出世功德,都应随喜。

壬四、随喜菩萨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从初发心至等觉,一切菩萨,志求无上佛果,因地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修学。

四种随喜,最难是人与人之间的随喜,须勉励加强修习。因地随喜,能除嫉妒障,生生世世,眷属和乐,将来成佛,万善庄严佛土。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不断忏悔,时时刻刻随喜,尽未来际,直至成佛。

庚六、请转*轮分三

辛一、牒六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请转*轮即请佛说法。如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垂示众生。学佛行菩萨道时,若幸逢修行成佛者,愿作最初请佛说法之人,宗旨在此,兼含请住劫善知识转妙*轮,令正法久住。

轮者,运转义。常转*轮于众生心中,令破迷启悟。今人将*轮化为形相,作佛教标志,图有八支,表八正道,是佛法根本教义,奇怪的是轮须圆方能转,支伸于环外,如何运转?我认为在内便可,在外反成阻碍,怪不得末法时代,正法欲转乏力,或许设计者另有其义,我识浅,不明其妙吧!

轮,又具摧碾义,能碾坏诸物,表佛法转入众生心中,能碾除烦恼。此处重在运转,传灯续慧命。

辛二、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举所请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获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尽十方世界,磨成微尘,‘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每一微尘现无量佛国,此乃小中现大,一中现多。‘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每一佛国,念念有无量佛刹微尘数佛,成等正觉。

小中现大,大中又小中现大,义同第一愿所礼境,第三愿所供境,但文字较详,有三重无尽,显佛境界不可思议!

佛为利生而出世,故每尊佛都有从初发心至等觉的一切菩萨,海会围绕,闻佛说法。一一佛,我皆至心恳切,请转*轮。

壬二、明劝请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而,转语词。

我一一皆以清净三业,备具种种礼仪,如合掌、顶礼、绕佛、长跪等,殷重恳请诸佛,广演最胜微妙之法,利益人天。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殷勤劝请;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恒久无歇。

请转*轮,除慢法障,得广学多闻,智慧如海。将来成佛,国中风吹鸟鸣,水流华飘,皆演妙法,俨如西方极乐世界。

庚七、请佛住世分三

辛一、牒七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圭峰大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古人释此偈云:‘众生心净,见佛常住。’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心若净,佛则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本不生不灭,随机应现,心垢佛入灭,心净便是佛住世,此当谨记,各自除垢,灵明不昧,即是请佛住世。

辛二、释行愿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所有一切极微尘数佛,临将示灭,如世尊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预入涅槃般,我悉劝请,不单是佛,若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世间修学佛法,具正知见善知识,我也一一殷请住世,作巨夜明灯,众生福田,领众修行,续佛法脉。

或疑:人寿各有长短,贤圣僧来去自如,劝请住世,或能如愿,凡夫僧,生死不能自保,何以接受劝请?这并非不能,须靠众生福德,大家渴望,且善缘成熟,必能满愿。高僧传载:显超法师,法筵不辍,德学优颖,见佛现前,预知时至,集众告别,弟子不舍,同心至请住世,终满众愿,再续教化十五年。足证凡僧,亦能为众延年,但须众力,一人一福德有限,不易达成,似此例子不少,愿大家各自净心,广聚福慧,则感善知识常住,转妙*轮。

末法时期,说法者不少,知见如何?颇令人深思!有的初生之犊不畏虎,吃三粒黄豆想生西,看几卷注疏就登座,若依注讲还无妨,有错是注解的事,否则,信口开河,任意发挥,误导大众,过失甚大,古人错下一转语,堕五百世野孤身,‘不昧因果’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尚且如此,况说法误导呢?三十多年前,参与一佛七道场,居士讲开示,止静时见人拨念珠,本意要劝大家,静坐默念便可,以免念珠声此起彼落,妨碍他人。竟说:‘你们啊!拿念珠ㄌㄧㄌㄧㄌㄚㄌㄚ的,将来阎王爷就提铁炼子锁你,拿什么念珠!’害得大家再也不敢用念珠念佛了。念珠变铁炼,岂不是善因得恶果吗?这就是不明因果,乱说。当言:‘止静时莫拿念珠,以免打扰他人,念珠用在平时。’否则,善因得恶果,犯了大错误,所以,说法要谨慎。

又有一人讲开示说:‘你们妄想纷飞,念佛没用,昔有老妇,到阎王处报到,谓平素以念佛为功课,阎王呼左右用风车(农具)一拌搅,当!一声,只有一粒是真实的,余如糟糠,那一颗好的,还是因怕雷公,大叫一声‘阿弥陀佛’而来,像你们这种念法,有啥用呢?’许多老人从此再也不念佛了,因为念了一辈子,以后阎王用风车试验,全吹走了。这种不经大脑的说法,瞎人慧眼。念佛无形无相,怎会是有形有相的颗粒状呢?还可以倒入农具中,念佛难道等打雷才念吗?除非阿罗汉,人不免有妄想。所以,说法并不简单,必须长人道念,启人信心,才是善能说法。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各各能说,但以富楼那为说法第一,可证说法不易。

请人说法,须善知选择,净宗道场,请修他法者开示,往往破坏念佛人的信心,或请邪知邪见者,反危害佛教。来果禅师是宗门,以禅为主,有人请教念佛方法,他说:‘看看我挂的是什么招牌?’意思是:我这儿是禅堂,不是念佛堂,找错地方啦!禅宗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净土相反,请讲开示,根本不对机,妨人道心,脚踏双船,心头茫然,不能到家。净土道场,请他宗开示,虽同属佛法,因修法不同,易生矛盾,如买五金找皮鞋店,买帽子找五金行,怎么买得到?这并非门户之见,乃学有专精的缘故。人之能力有限,不可能万事通,门门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也只讲一个法门而已,不可能亲近一个,全盘皆通,故请人说法当视道场所修而定,免生冲突,妨碍所修,尤其末法,更要注意!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至心请佛并诸善知识住世说法,利济众生。

因地若能勤修请住,将来成佛时,国内众生,寿命无量。

庚八、常随佛学分三

辛一、牒八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十大愿,后三科皆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因向果。第九、恒顺众生,是回自向他。八、九二愿属别义,第十、普皆回向是总义,含三种回向在内。所以,前二愿说得很详细,重颂则至第七愿止,便说回向偈,可证八、九两愿出自回向。

谓佛从因至果,所修之行,历经之事,我愿步佛后尘,一一随学。

辛二、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随本师学分二

癸一、明所学法分二

子一、从因至果之胜行

本师为娑婆教主,故文较详,分:明所学法、总结二段。明所学法又分:子一、从因至果之胜行,子二、得果以后之大用。文中所说不出佛因地修行乃至证果入涅槃之殊胜妙用。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我等居五浊,就以娑婆教主来说。

‘娑婆’,此云堪忍,有二义:一、众生堪忍五浊诸苦,不思出离。二、佛菩萨堪忍刚强众生,慈愍不舍而度化。理常说,今略。

‘毗卢遮那’,即释迦牟尼。因华严大经真身、应身平等不二,或说毗卢遮那,或言释迦牟尼。平素说:毗卢遮那,法身佛,光明遍照义。卢舍那,报身佛,净满义。释迦牟尼,应身佛,能仁寂默义。在此,无二无别。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

经载:世尊最初于古释迦佛前发心,古释迦佛亦示现于无量劫前的五浊恶世,国名也叫娑婆,上首弟子是舍利弗、目犍连,侍者名阿难。当时,今之世尊为陶师,见佛经过陶舍,心生渴仰,发愿将来成佛,国土、名号、弟子等,与佛无异。历劫勤修,于二千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出家、修行、成道、度生,圆满誓愿。此是最初发心。

发心后,‘精进不退’,最为勇猛,十方诸佛赞叹。‘不退’有二:一、十信菩萨,不退堕四恶趣。未满十信,还有因造业而堕恶道的可能。二、初住菩萨,菩提心坚固,不退二乘。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指初住菩萨,菩提道坚,不退二乘地。昔舍利弗曾习菩萨道,至第六信位,因婆罗门乞眼因缘,退失菩提心,所以尘劫声闻。修行至初住,方不退转,我等虽发心,实是毛道凡夫,如手飘空,为不定性,可能飘上佛顶,也可能落入厕所。现约阶位论不退。世尊从初发心到成佛,皆勇往不懈。怎么精进修行呢?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布施有内财施、外财施等,此约内财施言,以无量身命,累劫行施。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

为求佛法,尊重法故,缺文房四宝,剥皮为纸,折骨作笔,刺血为墨,历劫所写经典,积如须弥山高。

这种发心,我们做得到吗?我认为是‘至极’之语,行菩萨道,为重法故,尚要如是书写,况用纸笔,乃易行之事,更当为之。历史上未见记载,皮剥下能否书写?析骨能否作笔?不知道。但刺血为墨,古德甚多,如刺舌血写经,但是也不容易,平常不作准备,血腥味臭,不得书之,必须事前先禁碱,饮食要淡,牛乳也不可以喝,何况荤腥!至全部血液清净,无碱味,方可刺写。弘一大师,欲以臂血供养,请问印祖,答:‘并非必需,且体弱不宜,常人不知,随便刺血,不只不敬,反污秽佛典。’语出文钞,可知不易,现印刷发达,经书泛滥,不似古代,得之困难,只要心净,认真读诵,依法修持,等同写经。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身命尚舍,况王位、国城村落、宫殿园林等身外之物,更不吝惜。

‘难行苦行’甚多,故云种种,详见佛本行经。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子二、得果以后之大用

示种种神通。

佛具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漏尽六种广大神通。常说,现略。

起种种变化。

大‘变’小,小变大,有变无。无而忽有曰‘化’。阿罗汉有十八变,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忽现大身、忽现小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佛的神通变化,更为殊胜,故云种种变化。

现种种佛身。

现种种身度众。常说有法、报、应三身,本经言有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等十种,从略。佛平时现丈六金身,为化拘尸罗长者,曾现三尺侏儒身。

处种种众会。

此句总标,下是别明。

各种聚会,佛皆示现说法。

‘种种众会’指下文。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

度菩萨众。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度二乘人。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

经言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为统一天下的大国王。

‘小王’,粟散王,如周朝之东周列国诸王。

或于转轮王、小王之眷属中说法。

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刹利’,印度之国王、武士阶级。

‘婆罗门’,译净行,印度宗教家。

‘长者’,一般绅士,领导地方的人。

‘居士’,居家学佛之士或隐士。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乃至’略余未说之种种众会道场。

或处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八部众中,或在人、‘非人’鬼神众中,说法度生。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处种种众会,以胜妙圆音,弘演妙法,如大雷震,警觉众生,生死大梦,随其根性,成熟菩提道种。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化众缘尽,最后于娑罗双树间,善巧方便示现入灭。

癸二、总结随学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总结随学。凡本师世尊,从因至果,乃至涅槃,一切一切,我悉发心随学。

壬二、随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佛佛道同,随本师学,也是跟十方诸佛学,一多无碍,平等无二。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随学,恒不间歇。

常随佛学,能背尘合觉,破妄显真,转凡成圣,终至成佛。成佛之后,国中众生皆具无量智慧、功德、神通,犹如西方极乐世界。

经言剥皮为纸、析骨为笔,非我等所能为,但,佛亦人成,可由浅入深,常随习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杂事篇载:佛于舍卫国精舍,见落叶满地,以身作则,打扫落叶,舍利弗、目犍连众弟子见之、一齐动手,捡的捡,扫的扫,片刻,祇园洁净,佛于讲堂集众,说扫地有五种功德:一、令心地清净,二、令他心净,三、诸天欢喜,四、植端正业因,五、将来生天。可见佛并不是只坐著让人拜,颐指气使,佛没架子,亲自扫地,所以,清洁扫除也是常随佛学。

又佛亲自看顾生病比丘。佛在世时,除王舍城灵鹫山外,舍卫国祇园精舍待最久,依佛制,托钵生活,佛也不例外,并五天巡寮一次,看弟子作息是否正常?道业有无精进?一日,闻末后房间有呻吟声,寻声往视,见一比丘卧病,秽物污床,佛问其故,答:‘平时不关心同道,今染病疾人亦不顾。’佛愍之,与阿难抬至井边,亲自汲水洗涤,净房除垢,令阿难取食喂之。俟众弟子回,开示曰: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福田,师兄弟当互相护持。佛亲自照顾生病比丘,况我等凡夫,尤其出家众,更须随学。~出四分律~

佛也不舍穿针之福。老比丘眼花,欲补衣不能穿针。叹息:谁愿修福?为我穿针?佛闻即曰:‘我要修福,来!我为你穿。’比丘谓:佛是一切智人,福慧圆满,还需修福吗?佛答:福不嫌多。故事出自增一阿含。成佛尚不舍穿针小福,况我们!

中阿含云:佛亲自为阿那律裁制衣服。佛制弟子,自做三衣,阿那律因听经好打瞌睡,佛当众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发大惭愧,精进不寐七日,因而眼瞎,不能裁衣,佛为剪裁,数比丘缝成。佛能制衣,我当如是!

十诵律:佛在阿罗毗国精舍,见门楣毁损,开关不易,自找木材,自锯自修。佛亲做木匠,如丛林监修,整修常住物。故护修常住物,即是常随佛学。

增一阿含:佛制,比丘须结夏安居,依中国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个月。七月十五是解夏日,也是僧自恣日,允许互相举罪忏悔。佛坐草上自恣,告诸比丘:‘我无过咎于众人乎?我不犯身口意乎?’三个月中,你们发觉我三业有违犯戒律的地方吗?有侵犯众人,影响大众吗?佛人格完美,岂有缺犯!灵芝律师云:‘如来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己故;使折我慢故。’这是佛教最平等最民主的地方,完美如佛,犹须自恣,为大众楷模,降伏我慢心。

上列各事,明佛住世,示同凡夫,佛非三头六臂的神,是究竟圆成人格的完人,太虚大师赞曰:‘大哉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常随佛学,只要时时检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类如上说,并不困难。因地常随佛学,果成众德庄严。

庚九、恒顺众生分三

辛一、牒九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恒常随顺以教化之。

根性既异,恒顺不是很难吗?俗话说:‘知性可以同居’,由身旁做起,先沟通了解,顺而融洽,接引不难;否则,头角峥嵘,互别苗头,欲度不易。儒云:‘君子尊贤以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孔老夫子说:‘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孟子之‘仁民爱物’,都是随顺之意。运权巧之法,使大家和睦共处,水乳交融,亲炙佛法,便是恒顺众生。

辛二、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正明分二

癸一、出所顺境分二

子一、总标

先总标出随顺境界。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尽十方遍法界,无量无边国土中,所有六道众生,各有其种类差别。

子二、别列分五

丑一、受生差别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受生有胎、卵、湿、化,四种差别。如鸟、鸡、鸭等,由蛋孵化而生,属‘卵生’。人、牛、马、羊等‘胎生’;依湿气而生,如孑孓等是‘湿生’,天人及地狱众生,无而忽有谓‘化生’。

丑二、依止差别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依止安住处不同,人、畜,地水火风空,缺一不可。水族众生依水,微细众生或依火、依风,鸟依空等,‘卉’草也。依草附木而居,律谓破坏草木,是‘坏鬼神村’,乃鬼神之村落也。

丑三、种类差别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

种类差别,多约人道而言。

众生种类差别很多,前说有四种,细分有十二类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种种生类’指众生类别,天上六欲、人间四洲,乃至羽毛鳞甲,千差万别。

‘种种色身’,如人有高、矮、胖、瘦、黑、白、黄等。畜生道大如狮、象,小若蚊、蚁、微生物等。

‘种种形状’,人顶天立地,两眼双耳,鼻、嘴、四肢。畜多横生,形状各异。

‘种种相貌’美丑不同。

‘种种寿量’,寿命不同。或寿长如虚云禅师百二十岁,或生即夭亡。地狱众生长则亿劫,短则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虫有朝生夕亡,龟、鹤不被捕杀则长寿,故为人祝寿曰‘龟鹤遐龄’。天,以无色界非非想处天最长,八万四千岁。

‘种种族类’,种族类别各异,如中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种种名号’,姓名字号。如刘备自我介绍曰:在下姓刘名备,字玄德。关公名羽字云长。依国习,人皆有名、号,后受日治影响,名、字不分。除名号外,也有绰号,阿猫、阿狗等乱称。昔之中国讲礼,尊重故不敢直呼姓名,都称字别,如三国志,称刘备为玄德。佛教东来,随顺国俗,出家人也有法名字号,法名依字辈,号则或按辈份,或自订立,今人多混淆,如北部观音山与台南开元寺,同一法派,名之字辈是‘证悟会融’,外号是‘圆净妙定慧’(举一略余),如我名会性,外号‘定’,‘悟’字是‘妙’,‘证’号为‘净’,‘融’外号‘慧’。法名,唯师可称,如我名‘宗律’,没人敢如此称我,实际上,也很少人知道,因受戒时,皈依师已往生,依慈航法师法脉受戒。‘会性’是皈依师父取的,当时在狮山皈依时,因先父名阿定,居隔邻,避讳故,由师公作主,借用‘会’字,而称会性。一般不知,认为有例可循,错把法名当字号用,其实,是不对的。

复兴中国文化,这也是其中之一。佛世,舍利弗、目犍连出家,仍用俗名,传入中国,始有法名,是中国佛教特色,与了生死无关,既属文化,最好弄清楚。

另如动土、破土,阳宅是动土,阴宅方称破土,近阅一佛教杂志,谓十普寺万佛大楼某日行破土典礼,若是人住,破土不宜,说不定凶多吉少。这点,连佛教刊物都分不清,看了,很难过,虽是小事,不容忽视。

‘种种心性’,个性不同。有的刚强急躁,像我常火烧功德林。有的性柔,样样都好,自由自在。

‘种种知见’知见有邪正,有人具正知正见,闻法生欢喜;有人不受正法,乐近外道。

‘种种欲乐’乐,音ㄧㄠˋ,读ㄌㄜˋ亦可。欲乐有善恶,如阅三国,学曹操,愈奸邪,学关公,愈忠义。若作平常欲乐解,也通。天人好享乐,人贪财、色、名、食、睡。但约经义,指心之好乐,喜善或喜恶而言。

‘种种意行’意所起之现行,或好动或爱静,心定或心散。

‘种种威仪’日常举止。出家人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现代不讲究这一套,翘二郎腿,捏脚的,比比皆是,行、住、坐、卧,各有其态。

丑四、受用差别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约人道说,衣料、剪裁不同,富者绫罗绸缎,穷者布衣。现在讲流行,更是奇装异服。‘饮食’方面,南饭北面,川人好辣,宁波喜臭。酸甜咸淡,口味各异,光复初,大陆来一长者说:‘台湾的盐好像不碱。’有的餐餐要酱油,样样沾酱油,吃到脸黑,犹不离酱油。

‘住’也不同,或处村庄、营地、山边、水湄、都会、县邑,权贵居宫殿,今则高楼大厦,穷人则竹篱茅舍。

丑五、结示众生种类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乃至’摄余未说种类。‘天龙八部’前已说。

众生‘无足’如蚯蚓、蛇,‘二足’人、鸟、鹅、鸭等。牛、马、猪、羊是‘四足’,蜈蚣、蜘蛛为‘多足’,因足多寡而分。‘有色’,指色界,无欲有色。‘无色’界,四空天。‘有想’,除无想天及非非想天外,余皆有想。‘无想’,色界四禅之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所生,寿五百大劫。‘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之最高天,因修非想非非想定而生,寿八万四千大劫,思想微细似无想,故另立名。

明三界六道众生种类千差万别,科谓‘结示众生种类’。

癸二、正明随顺

正明随顺之境,对上列所说众生,当如何随顺呢?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承上启下之词。上列及未列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此句总标。学菩萨道者,对诸群生,当一一随顺。‘转’最紧要,一昧随顺,毫无原则,易同流合污;‘转’己之执著,弃己成见,顺彼心意,目的在使‘转恶向善’,渐令亲近三宝‘转迷启悟’,,终究‘转凡成圣’,乃菩萨随顺众生的根本目标,否则,失随顺义。

‘种种承事’下,别明随顺方式。

随顺须用方便,故‘种种’供奉‘承事’,行‘种种供养’,对众生‘如敬父母、奉事师长’般,不敢怠慢,非但如此,更进而敬之如阿罗汉乃至如来,平等无异。略辟支佛、菩萨。

佛经常言:‘当视一切众生如过去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故当等心爱护。众生缘熟,近侍三宝,或许先我成佛,大智度论云:蚂蚁虽小,转生人道,或较我等先成正觉。故敬事如未来诸佛,如常不轻菩萨之恭敬承事。

菩萨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如何随顺,以转其心呢?提出四点,约人言,不免生、老、病、死,故菩萨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令离诸病,身康体健。古云:‘不作良相,便作良医’,医护人员,学佛最好,用世间医药治身病,以佛法治心病;治愈身病,再为彼说法,易使近佛,转恶向善。‘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误入歧途,导之正路,即令舍邪归正,趣向菩提。‘于闇夜中,为作光明’,暗处设灯,便利通行,以助安全;引之学佛,启智慧光,破无明闇,使转凡成圣。‘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古印度常发现地下宝藏,贫者衣食住不足,食不充口,衣不蔽体,得伏藏,受用不愁。众生没学佛,没有佛法,便是贫穷,若能学佛,依教奉行,享受法喜,便是得宝。永嘉大师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褛褐,富则心藏无价珍。’佛制,出家托钵为生,不蓄资产,都称贫僧,真穷吗?不也!以法庄严,最为富有。儒家也讲求精神生活,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道故不忧,所谓:‘回也!三月不违仁。’仁即道。出家若真得受用,弃五欲如敝屣。太空时代,富僧不少,实在反常,应是‘身贫心不贫,人穷道不穷’,否则,失出家之志。

使众生得福慧伏藏,始达菩萨行者心愿。举四种‘随顺而转’,导群迷去恶向善、舍邪归正,转凡成圣,圆满福慧,乃随顺真目的。我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脚踏实地,由浅入深,久自成就。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总结随顺宗旨。菩萨当如是怨亲平等,恒顺众生,令得究竟益。

恒顺非盲从,拿顺风旗,同流合污。有人说:现在太空时代,古时那套不行了!实际上,不论古今,真理常新,亘古不变,昔食三餐,今也如是,并没多出三个肚子、五个胃,学佛若随潮流,就不是学佛。不客气说,最不随顺潮流的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时,堂堂太子,富贵无比,物质享受不缺,却摒五欲,雪山苦行,为何?为修行故。成道后,回宫度父母,舍丰美供养,托钵依旧,淡泊犹然。今之弟子迎合潮流,是违佛意,逆佛教育,我最不赞成。当以佛作榜样,佛赤足而行,安步当车,赞大迦叶:‘有头陀行在,我法得久住。’行若迦叶,法方久住,随潮流,是灭法者,一般也不认同你是学佛者,根本是学飞机、宾士车子、潮流,我是老古董,好说顽固话,愿大家为真佛弟子,我等没入雪山,已很享受了,怎可不知足呢!

如何恒顺众生?不谈学佛者,世之正人君子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如前汉文帝时,郎官直不疑,同僚先后返乡过节,直与另一人慢回,二人物柜相邻,后走者所存十两金不见,疑直所偷,向彼追讨,直暗遣家丁购金还之。假毕回京,一同僚谓,因急误包他人十两金,请问何人遗失?乃真相大白,从此,人称‘直不疑’,对彼人格深信不疑。被诬而不辩,非常人胸襟,后官拜御史大夫。

又后汉丞相卓茂,便服外出,坐骑被疑是盗牵他人马匹,欣然与之,谓:‘他日若寻得马匹,请牵回相府。’徒步而返。后寻得,牵至相府归还,欲道歉时,方知是宰相,感动不已。‘宰相肚里可撑船’,信然!若是我辈,必大打出手。如此随顺众生,必受敬信。

后汉,陈实。家境富裕,五代同堂。一日,外出归来,瞥见贼藏梁上,不动声色,召子孙曰:‘人不可不自勉,当勤努力,不善之人未必恶,偶失心性,流为盗贼,梁上君子是也!’贼闻之,跃下跪而请罪。陈实令家人送布疋助之,从此,改恶向善,影响所及,县无盗徒。以宽宏胸襟,作机会教育,这便是‘随顺而转’。

杨震为东莱太守时,商人夜半行贿,震不受,商人曰:暮夜无知者。震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愧而出。有名的杨震四知,流传至今,无人不晓。为官者若学杨震,岂会发生十信弊案?当权者应塑彼像,朝夕敬祷,以为楷模,必能平安!

类此故事,史载甚多,世间君子尚如是,况学佛人,更当勉励。

我民国三十七年,亲近慈航法师,于中坜圆光寺读书。慈老有一闹钟,从南洋带来。当时学生九十多人,年长者四、五十岁,少者十四岁,成份复杂,程度不齐。有一天,闹钟不见了,我是侍者也没发觉,老法师上课,轻描淡写说:‘我有个闹钟,摆在床头,有人发心,亲自拿去了,真好!真发心!东西只一个,你们那么多人,又不知谁需要,该给那位,晓得自己来拿,很感谢,成就我做无相布施的功德’。

若我们非查个水落石出,决不善罢干休。慈老如此随顺而转,学生因而循规蹈矩,胜我说得舌敝唇焦多多。

壬二、征释分三

癸一、令如来喜故随顺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有二义,一、诸佛欲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出世,众生心喜,圆满佛之大悲心愿,故佛亦喜。二、众生皆未来佛,故众生欢喜,即是令未来诸佛欢喜。

癸二、增大悲心故随顺分二

子一、正明佛以大悲为体分四

丑一、法说

何以故?

为何令众生欢喜,便是令诸佛欢喜呢?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大悲经云:‘若问佛法以何为体?当正答:以大悲为体。’慈悲是佛之本怀。悲心从何而生呢?‘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为愍济众生,发大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丑二、喻说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沙碛’,碛,浅水露出的小沙滩。沙碛有二义:一、沙土之地,草木不生。二、沙漠。

譬如旷野沙漠,有棵大树,根若得润,枝叶花果,皆繁衍茂盛。

丑三、法合

喻与法合释。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生死旷野,轮回无依,幸遇妙法,发大菩提心(菩提树王),一切众生,犹如树根,菩萨如华,佛为果,以大悲水润群生,则能开花结果,成就诸佛菩萨般若妙智。

丑四、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何以大悲水,能开智慧花?因行者若欲成佛,当悲眼视众生,怨亲无别,自他无异,方得成就。悲心为动力,不起大悲心饶益众生,不能圆成正觉。

子二、结成菩提属于众生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无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佛,故菩提属于众生。因此,菩萨视众生如大恩人。

癸三、结示随顺成就法供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普贤菩萨勉善财童子,当如上释之文,了解恒顺众生之义。以平等心视众生,方能圆成大悲,以大悲随顺众生,即是依法修行,以法供养如来,恒顺众生就是法供养。

辛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顺众生,尽未来际。菩萨道当如是,成佛之后,依然如此。地藏菩萨之悲愿,观音大士之倒驾慈航,皆恒顺众生,无有疲厌,无有间断之证明。

恒顺众生,除我执障。若主观强,老是我对你错,不能设身处地为他著想,固执成见,怎能随顺,若常学随顺,转化我执,证无生忍,将来成佛,众生喜见,容易受化。

佛度众生有三不能,其中之一是‘无缘不能度’,故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庆幸我等与佛有缘,才知修学,当珍惜之,相续不断,增长悲心,广结善缘,培养平等心。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莫因能说不能行,或听懂做不到而退心,须步步踏实,慢慢学,只要肯学,必定成就!如心想台北、美国,影像即现,要去,得花时间,费时多寡,则视交通工具而定。

庚十、普皆回向分三

辛一、牒十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转趣向谓‘回向’,将前所修功德,回转趣向三处:

一、回自向他—将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离苦得乐。

二、回因向果—即回向无上菩提。现在修行为因,将来成佛是果,期功德回向,愿与众生,共成佛道。

三、回事向理—即回向真如实际。礼敬、赞叹、供养等事相上的修行,回向于真如理体,不执所修,会相归性,藉事显理,同证菩提。

文中所说,不出这三种。

辛二、释行愿相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从第一、礼敬诸佛至第九、恒顺众生,所修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乃回自向他也。

回同回,义同,回是俗字。

回向必含发愿,发愿未必有回向,如四弘誓愿,并不含回向,而念佛回向文,发愿求生西方,二者兼具。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愿众生自今始,尽未来际,健康快乐。

以人道言:假借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四大不调,四百四病生。地大不调,身沉重;水大不调,身肿胀;口干舌燥,虚火上升,火大失调;气喘、呼吸不顺,风大不调故。略说四百四,详说不止。愿众生离诸病苦,身得安稳。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愿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起恶念,仗吾道力护持,灭恶生善,所修十善,速得成就,无有障碍。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关闭造恶诸缘,不堕三恶道。开示众生植众善根,入佛法海,守五戒十善,生人天,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声闻、缘觉,广修六度菩萨行,亲证如来大涅槃。不论凡圣,皆须行正路。此之涅槃,含二乘果位。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明代苦义。

众生因积聚诸恶,感堕三涂重报,不论何种苦,悉愿代之,令早学佛法,速成正觉,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乃菩萨难行能行之伟大处。

众生各有因果,自作自受,何能代之?菩萨视众生如独子,真诚愿代众生苦,较之父母待子,过千万亿倍,真不能代,仍想尽办法减其痛苦,清凉国师疏钞说有数种,略举五种共勉:

一、发大悲心—常存悲心,愿代众苦,即菩萨行,所谓‘思地狱苦,发菩提心’,非见苦方发。

二、修诸苦行—不畏艰难,精进勇猛,成就道业,便能利济众生,佛雪山苦行,目的在此。菩萨正修时,虽不能代苦,却已做准备救助之增上缘。真实修行,能感化众生,如民初之虚云、印光、弘一诸大师,以身作则,即是代苦。

三、说法教化—有身教、言教。如古德之言行教化,印祖闭关普陀,以书信弘法,数十万人向佛,文钞流传,利益后世,使修善离苦,属言教,即是代苦。

四、修同体观—前云发大悲心,进而见众生苦,感同身受,悲心更切,修同体大悲,乃悲心之增上,尤其本品,更重修观,如前礼敬诸佛等,古人多作修观解,修观虽不易,若常修习,亦能代苦。

五、作诸功德—地藏经云:‘闻健自修,分分己获’,莫待子孙超度,七分得一,六分生者自利。然为人子者,礼请高僧大德为先亡超荐,纵使得一分,总比没有好,故作诸功德回向,亦能代苦。

疏钞云:不退转菩萨,能转众生定业,代受地狱苦。凡夫初学做不到,就不说了。但,现在科学昌明,也有能让我们略尽棉薄,真代苦的,如捐血,既救人又不伤己。或随分随力劝人学佛,断恶修善,得生人天,进趣菩提,如代苦般。详看清凉国师行愿品别行疏。此即回自向他,令众生得益。

‘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是回因向果,兼含回事向理义。

辛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回向,无间断,不疲厌。

有人不懂回向之妙,疑减损所修,故吝而不肯回向。其实,回向如点烛,暗室无光,唯我一烛,光弱,他人借火,百烛百光,灯灯互映,己火不减,利益他人,光明更盛,故莫吝惜。功德回向,一毫之善,周遍法界,无穷无尽。地藏经说:‘所修归己,仅三生受乐,回向众生,福德无量,得大安乐。’故凡所修,悉皆回向,愿共成佛道。

欢喜回向,将来成佛,国中皆补处菩萨众。

十大愿超一切愿,最为究竟圆满,从初发心至成佛,悉皆含摄。其中‘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尤为重要,上求佛道故常随佛学,礼敬、赞叹、忏悔、供养、随喜、劝请,皆属之;下化众生故恒顺众生,统摄一切下化无遗,这两愿是菩萨道的要件。将九愿功德‘普皆回向’,与众生共享,同证圆觉。

他经往往将礼敬、赞叹、供养合为一愿,或请佛住世、请转*轮,两愿合并,或将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摄入回向中,故有六愿、四愿、二愿等差别,本想例举经典,一一说明,又觉繁琐,不研究经典者也不需要,故省略。

十大愿,一一皆愿,故不似他经另立愿文,如往生论五念门有礼拜门、赞叹门、作观门、发愿门、回向门。在此则十愿统含。

己二、结益令知

总结修十大愿之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普贤大士说完十大愿,告善财言:以上是菩萨十大愿,圆满具足无缺。

十大愿,他经也有,较简略,如离垢慧菩萨礼佛法经,说八种,有的说六种或四种,最少则忏悔、回向两种。开合不同,义理不变,以本品最圆满。华严以‘十’表诸法圆满,法数、功德、愿心等皆圆满,也表十愿功德,重重无尽,无量无边,至此,究竟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菩萨行者,依十大愿修行趣入,则能成熟众生善根。为种善根、成熟善根、令得解脱,是菩萨化众的三部曲,依此而修,能满自利利他之愿,圆成一切功德。是故行者,当如实了知普贤大愿,方得大用。

丙二、显经胜德分二

丁一、较量闻经德

以布施等,较量闻本经之功德,显闻法功德不可思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极微尘数上妙七宝,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赤珠等,布施如是微尘数众,供养极微尘数佛,经无量微尘数劫,相续不断,布施供养,功德甚多。但若有人,闻此十大愿王,一经其耳,植下善根,较前布施、供养功德,前之布施功德百分,不及闻经功德一分,千分不及一,‘乃至’略迦罗分、算分、数分等,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 分闻法功德。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功德不可思议,听经不似听闲话,听懂很好,纵然不懂,坐一小时,起码身、口、意清净,三业清净,便是修行,何况闻法解义,功德更是殊胜。所以,听经也是修行,回想以前讲过之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可知。

丁二、显余众行德分二

除听闻功德外,余读经等,一一各有其胜处。

戊一、约众行以彰现报

现在依教奉行,所得的果报。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 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若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心,于十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十种修行法门只举受持、读、诵、书写四种,余用‘乃至’二字括之。十法行谓: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施经典),四、受持(执持在怀),,五、听闻,六、披读,七、开示(演说),八、讽诵(背诵),九、思惟(谛审十大愿之义),十、修习。前九种为第十之前方便,先读熟方能依法修习,故十种以修习为本。

依教奉行,莫言全部,乃至读诵书写一四句偈,能表达全经旨意,功德不可思议,‘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五无间,见地藏经。犯五逆罪,必堕无间地狱,因读诵受持故,而得解脱。

仗修持功德,能治‘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似微尘数一切罪业,皆得消除。

‘一切魔军’,梵话魔罗,此云杀者、杀行者慧命也,有五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四种,此重烦恼及天魔二种。‘军’众也,喻障道因缘多。

‘夜叉’捷疾鬼。‘罗刹’食人鬼。‘鸠槃茶’,或作鸠槃荼、鸠满拏,新译的音较近‘茶’,咒多念茶音,据密部云:二译音皆不正,当作乌输曼。究竟如何?无从考据,依字读便可。鸠槃茶,译瓮形鬼,形似瓮故,属恶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食人精血。‘部多’大身鬼。都是‘饮血啖肉’的‘诸恶鬼神’,具小神通,故称神。

受持本经,少至四句偈,诸魔恶鬼,悉皆远离,若亲近时,则生善念,发心护持。

戊二、约一行以显三报分二

己一、明现世善报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行者单读诵十大愿,无论何时何地,一切无碍。我读诵至今,三十多年,冥应不小,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仍有许多不如意事,乃宿业所致。古云:‘善人各有一重天’,诚属不虚。约善法言,得无障碍,自由自在,恶法则不然。怎样无障呢?如皓月当空,乌云尽除,感诸佛菩萨赞叹,一切人天礼敬,一切众生欢喜供养。

己二、明生后二报分二

庚一、总明等同普贤

此善勇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谓读诵者‘善得人身’,不虚度岁月,肯修学,假以时日,将来必能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得微妙色身,华严经云:菩萨众中,普贤菩萨身相最为庄严,从顶至足,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庚二、别显生后二报分二

辛一、得生人天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将来受生人天,种族尊胜,不被轻贱。近善知识,善法熏习,除恶道因,不堕四恶趣。能伏外道,导入正途,息诸烦恼,如狮王伏群兽,如是行者,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辛二、得生净土分二

壬一、愿王导归极乐

依此修行,能导归极乐,最为要紧。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行者临命终时,最后刹那,古德释刹那有三:一、舍本有,舍肉身也。二、入闷绝无心位。突然休克昏迷,六识不起作用。三、现中有,醒来已是中阴,若非大善、大恶,死后必经中阴,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内转生。俗之作七,由此而来,为作功德,助生善趣,世人不知,讹传男人跑得快,须经十殿阎君审判等,根本错误,死并不一定得向阎王报到。如何帮助亡者,可参阅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饬终津梁等。

顺便回答两个问题:一、盖陀罗尼被是否合法?这个问题,我不便说,因用的人很多,上面印有许多佛号、梵咒,依显教言,不可焚烧经典,不用为宜。密宗用,我非修密者,不知其胜处,依密部,须经金刚上师加持才有效,现在是印的,没依法加持,是否有效?不得而知,陀罗尼被不是非用不可。

二、出家有三衣,在家受戒也有缦衣,寿终后,能焚烧否?

依佛制,不可。穿著死则另当别论。佛制出家人命终,顺当时所穿,不须更换,不烧的原因是‘惜福’,布施他人。但,现在情形不同,给人未必要,若二十五条衣,质料好,或可转施,五衣七衣常穿,欲施不得,可折成长形置棺上,火化时同化,莫置棺内。若土葬,埋土内,恐污法衣,失恭敬,可墓旁焚之。焚化否?视情况而定,须知善巧,有人需要则送,没人要则焚。这是我的看法,只好如此,否则,无法处理。在家亦然。

临欲命终,最后刹那,六根散坏,呼吸停止,人死如虎,无人不怕,一切亲眷远离。世俗传说,死于床会做扛床鬼,故见将断气,速移至厅堂。事实上,是孝子贤孙怕鬼,死在房间,没人敢睡,大厅是公家的,无妨。依佛法,随彼死时睡在何处皆无妨,不须移动,待八小时后,全身冷透再处理,否则,八识未离,动之恐令生嗔而坠落。人死真没价值,不如猪狗牛,尚值几文钱,猪狗牛死了,或许还有人煮来吃;人死则不敢多留,棺出不可再入,怕回来,吓死人了。

活时叱吒风云,此时威势何用?若为帝王,辅相大臣、宫邑城廓、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来空去也空,生时赤裸,死亦然,纵使一身绫罗绸缎,实际上也带不走。明此理,对世间万物应知放下,不执著。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当尔之时,唯有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中,随即引导,在刹那间,往生极乐,莲花化生。故本品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念佛者当常持诵。

壬二、见佛授记证果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往生即花开见佛悟无生,多好!中、下品生,莲花待时方开,唯上品上生,始能如此。

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除见阿弥陀佛外,并见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色相端正庄严,种种功德具足圆满,海会围绕。

弥勒菩萨等是法身大士,遍十方界,非仅居兜率天。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往生者自见生宝池莲中,蒙弥陀导师,亲授记别。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受记已,得不退转,随阿弥陀佛,往化十方。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不久,坐菩提道场、降魔、成佛、说法利生,能令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众生根性教化,不随根性,不能化导。佛世,目犍连度二弟子,久修不得成就,思悔欲退,见佛,佛问:在家作何行业?出家修何法门?甲答:在家洗衣为业,出家修数息观。乙谓:在俗作铁匠,出家修不净观。佛示二人,修法互换,不久,皆证阿罗汉果。因洗衣常见不净,打铁拉风箱如呼吸,根性相近,故易成就。凡夫度众,难在不知根性,佛世,只要亲近佛,各各得解脱。但,凡夫多作观察,亦知一二,尽量随化,熟其善根,究竟成佛。学佛利生为成佛,成佛为度众生,尽未来际,广益无量,非供人瞻仰礼拜而已。

显经胜德毕。

丙三、劝嘱受持分三

丁一、结前胜德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众生若信闻此十大愿王,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所得功德,唯佛乃知,显功德不思议!

丁二、正劝受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闻莫生疑,当真实信受,受已能读、能诵,依法修行,行解有得,广演流通。

我这经本依清朝名家书写影印,字工整,写经当如是,不可草率,书写目的,在使法宝流通,令众受持,今印刷便可。

丁三、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行者于一念中,所有行愿速成,福聚无量,为苦海舟航,济度迷津,往生极乐,究竟解脱。

长行竟。

乙二、偈颂分二

丙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长行说完,普贤菩萨欲重说文义,普观十方众生根性,而说偈曰:

丙二、正说分四

丁一、颂正示行愿分四

戊一、分颂十愿分二

将十愿分开重颂,但前七愿分颂,后三愿合颂,故又分二段:一、分颂前七愿。二、合颂后三愿。

己一、分颂前七愿

今依长文比照,稍异处略释,不详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重颂第一、礼敬诸佛愿。

晚课八十八佛后的回向偈出于此。

‘人师子’佛也。经中常赞佛为人中师子。仗普贤行愿威神力,所以能清净三业,遍礼十方三世诸佛无余。‘一身复现刹尘身’,一身现无量,‘一一遍礼刹尘佛’,一一身礼无量佛。谓:一身现无量身,每一身皆礼无量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重颂称赞如来愿。

于一微尘中见微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里弘演妙法,无尽法界内,一一微尘亦如是,我依普贤行愿力故,深信诸佛充满微尘中转妙*轮,愿以至诚恳切心,在每尊佛前,出无尽妙言词,尽未来际,赞颂佛无量无边功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重颂第三、广修供养愿。

愿以胜妙花、香、伎乐、伞盖、衣服、灯烛等,一一皆如须弥山多,仗普贤行愿力故,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三世诸佛,愿遍诸佛前,广修供养。

仅重颂财供养,证明财供养即法供养,故不重说。

修财供养,观三轮体空,便是法供养,财、法并具,不偏一边,义含在中。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重颂第四、忏悔业障愿。

此偈大家甚熟,‘我’或更改为‘往’。往昔无始所造诸恶业,皆因贪、嗔、痴三毒,三毒是造业根源,身、口、意是造业的工具,因三毒推动,从三业造作,而种下无量无边苦果,今于佛前,求哀忏悔,悉使清净,不障道业。

平常求忏悔,念此四句,至心礼敬亦可。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重颂第五、随喜功德愿。

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及二乘圣者,不论有学、无学乃至诸佛菩萨,所有功德,我皆深心至意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轮

重颂第六、请转*轮愿。

‘世间灯’,佛也。灯能化暗为明,佛教导众生,能去众生迷蒙,启智慧光,如巨夜明灯,照耀漫漫长夜。

‘十方所有世间灯’,指十方一切佛。‘最初成就菩提者’,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便前往劝请诸佛说法,利益众生,使离苦得乐。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重颂第七、请佛住世愿。

诸佛化缘尽,欲示现入灭,我皆至心恳请,祈佛久住世间,法灯焰续,利乐众生。

己二、合颂后三愿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此偈前三句,总牒前七愿功德。开头‘所有’与第三句末‘诸善根’,尽括摄七愿。所有‘礼’敬诸佛功德,所有称‘赞’如来功德,所有广修‘供养’功德,并所有‘请佛住世’、请‘转*轮’、‘随喜’功德、‘忏悔’业障的功德善根,我悉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佛道’。令众生皆拥有善根福德,速成菩提。

所有善根回向众生,即恒顺众生,回自向他;回向佛道,即常随佛学,也是回因向果,回向真如实际,故标合颂后三愿。

戊二、总颂行愿分七

行、愿合颂。有愿无行,是虚愿,有行无愿,谓盲行,所以,须愿行并具,如鸟双翼,缺一不可。

下文可说是合颂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两愿合并,再详颂之,文长分七,先:

己一、略颂第八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两首八句,文浅易明,且长文已说。

发心随十方诸佛修学佛法,以圆满普贤大士的种种行愿,等同普贤。愿效法菩萨,供养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天人师’,佛十号之一,为九界独尊号。佛是九界导师,但三途迷深、修罗嗔重,唯人、天能解、能行,三世圣贤,皆于人道成就,故称‘天人师’。常随佛学的目的在‘一切意乐皆圆满’,求获普贤行愿,广利一切众生,随心所愿皆得圆满。更愿普随三世诸佛,亲近受教,福慧圆具,速证菩提。

己二、广颂第九愿分四

详细重颂‘恒顺众生’愿,文分四段。

庚一、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文有八句,前二句,明佛刹庄严,次显能依众会。‘十方所有诸众生’下,正申发愿,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十方佛刹,广净妙严,海会大众,于菩提树下,围绕诸佛,恭聆法音。普贤行者,亲近如来,恒顺众圭,愿一切群萌,离忧愁苦恼,得涅槃安乐,获佛法深益,灭除种种烦恼。

庚二、愿随形六道说法度生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愿化六道身以度众。

我为求成佛道,历劫修行,愿得宿命通,知过去、未来诸事,若生人趣,常得出家,严持净戒,以身作则,不犯轻戒。‘无垢’,垢是垢染、肮脏之意,无垢即无垢染、不肮脏,若犯轻戒,如衣染垢,须加洗涤,方复清净。今严持戒律,微细戒也不犯,谓‘无垢’。‘无破’,不犯根本重戒,出家者犯重戒,如器皿破碎,不能使用,亦如断头,不能延续僧脉,受戒后,不违重戒,清净梵行。‘无穿漏’,穿漏是比喻,如渡海者,爱惜浮囊,不使有裂缝,免遭生命之危,显持戒严谨,不漏落三涂。行者当修持净戒,生天上人间,保持慧命不失,具宿命通,延续所修,易得成就,这是菩萨行者的主要条件。然后化他,弘法利生,不舍天龙八部等一切众生,具语言三味,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普摄六道,度诸苦厄。

庚三、愿在尘不染勤修胜行

勤修清净波罗密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精进修习六波罗密,纯为众生,非为名利,没一点副作用。不管如何颠沛困苦,‘恒不忘失菩提心’,尽除烦恼垢,成就众妙行。于世间修行,能灭惑种、业因并诸魔境,虽处五浊,犹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水而瓣不沾水,截惑业魔绳,得大解脱。

行者不但即世间而不染,修学菩萨道,‘亦如日月不著空’,不被众生转,不执空性中,不偏空、有,得大自在。

庚四、正颂随顺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愿悉拔众生苦,等与究竟乐;经微尘劫,恒处十方,利益无尽。我尽未来际,恒顺众生,方便度之,念念不忘普贤行愿,期圆成无上菩提果。

己三、广颂随学义分三

上仅略颂,故又详明,文分三。

庚一、明随学根本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与我共修普贤行的同参道友,生生世世共聚一处,三业清净,互勉互励,愿共住道友,做我教授善知识,示我普贤广大行愿,增我道业,并愿与我常共集会,提携教诲,对我常生欢喜心,不相舍离。

随学之本在‘常亲近善知讥’,不论教授、同行,皆生生不离,共行共勉,方能恒修愿行,直至成就。

庚二、愿永劫随学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愿时时亲觐如来,及海会围绕众菩萨,尽未来际广修供养,毫不疲厌。愿持诸佛胜妙法,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不违佛教,光显一切菩提行,证出世间无漏慧,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无间歇,恒常恳切修习。

庚三、颂随学功德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诸有’,指三界六道,有轮回,有生死。简称三界为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处中说九有:欲界,五趣杂居地为一有,色界之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四地四有;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四有,合起来共九有。详分二十五有,俱舍论偈云:‘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总不出三界轮回生死。

行者于三界中,恒修福慧。因定慧生诸权巧,方便度众,而得究竟解脱,获无尽功德宝藏,乃常随佛学之殊胜妙处。

己四、加颂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分二

所谓‘加颂’,因前无明文,仅隐含其义,此以偈加颂品题也。分二:庚一、颂不思议解脱境界。庚二、颂普贤行愿。庚一又分四:

庚一、颂不思议解脱境界分四

辛一、尘刹小大相入不思议

微尘刹土之空间,互相融入不思议。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显微尘刹土,大入小,小入大,不可思议。

一微尘里现无数佛刹,是小中现大,一一刹有难思议佛,每一佛都处在众会中,为海会大众所围绕,愿能参与殊胜法会,亲见无量诸佛,恒常开演无上菩提的修行妙法,令我及众生,增进福智,圆满所学。无量诸佛恒演菩提法的情形,如海之深广无尽。颂文‘海’字,表甚深、广大、无穷无尽之意。并于毫毛端,见三世佛,处微尘刹,转妙*轮。不但空间上,大入小,小容大,横遍十方,就是时间上,也竖穷三际,尽摄过去、现在、未来无余。虽佛无量,国土无边,我犹发愿,深入微尘刹海,追随诸佛修学,尽未来际,无间歇,不疲厌。

如是境界,非凡小所能思议,如毗耶离城维摩丈室,仅一丈四方,竟容三万二千个高广宝座,并无量人天,甚不思议,凡夫往往不信。玄奘三藏留学印度,参礼毗耶离城,室顶已毁,墙壁仍存,见小小之室,何能广纳,不免心生疑惑,逐步而量,从东墙往西壁,近在咫尺,由朝至暮,屡行不到,看似在前,却碰摸不著,始深信不疑。

大入小尤不可思议,只能依文解说,无从显示,乃佛之境界也。

辛二、音声一多无碍不思议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佛语清净,利益群萌,故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不但言语净无瑕秽,且一音具众音,众生闻之随类得解,能满众生愿,闻所欲闻法,佛出广长舌音,一一音具法、义、词、乐说无碍辩,三世诸佛,以此无碍辩才,于十方世界,广说妙法,契理契机,降魔外,伏众惑。我愿仰仗普贤力,深入诸佛微妙法海,依修成就。

辛三、时劫长短随心不思议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我依普贤行愿力,深入未来时间中,并将长劫缩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也不出我当下一念,故说‘为一念际我皆入’,所谓一念入一切劫,一切劫摄一念中,念劫相入,所以,能于一念间,见到三世一切诸佛,闻佛说法,亦常趣入佛境界,亲证如幻解脱,获佛威神之力。

时间本是假法,并无实体,长短随人心念,古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仙境如是,况佛境界。昔天合山有一老修行,工作稍息,行至后山,过石桥,见梵刹巍峨,五百俊秀僧人过堂,随之而入,饭罢喝茶,齿颊皆香,欲留下不走,童子不肯,强送至桥,问是何处?童子不答,再追询,童子用手一推,回首,梵刹、石桥均不见,惟有己在此山中,循径归来,园芜锄锈,茅屋倾毁,下山寻故友,已逝百年,友人之孙已八十多岁了。老修行有福,得入罗汉境,餐饭杯茗,人间百年,此即时间长短随人心念,不可思议!

辛四、颂普贤行不思议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于一毛端极微尘中,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庄严宝刹;十方微尘毫端内,遍现无边净佛国,我愿深入佛土中,承事诸佛,修普贤行,使诸佛土,更加严净。‘照世灯’,即佛,佛示现人间,导迷启悟,如世之明灯。所有未来一切诸佛,示现修行成道、转*轮、度众生,乃至化缘尽、入涅槃,各阶段中,我皆发愿,恭诣亲近,随侍修学。

此即普贤行之精神,亲近诸佛恒修行故。

庚二、颂普贤行愿分二

辛一、颂普贤行之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十二句十二种力,明修普贤行愿,能成就十二妙力。文倒过来念较易明白,如‘神通力速疾周遍’,意即有神通力速遍十方世界。‘大乘力遍入普门’,以大乘菩萨道力,证入普门境界,示种种法门,接引众生,皆成正觉。‘智行普修功德力’作‘功德力智行普修’,依普贤行,智行普修,解行并进,成就一切功德。‘大慈力威神普覆’,具慈与乐之大力,恩威并济,折摄兼施,如慈云荫覆众生。‘胜福力遍净庄严’,普贤行具殊胜福力,能遍净庄严一切佛刹。‘智慧力无著无依’,有般若妙智,不著诸法。从‘定慧方便威神力’起,按经文读。修普贤行,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具诸善巧方便,威神之力,度化众生。‘普能积集菩提力’,普修万行,积聚菩提大道资粮,将来亲证菩提。‘清净一切善业力’,依甚深行愿,使一切善业清净。‘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修普贤行,能灭诸烦恼,降众魔障,圆满普贤行愿。

辛二、颂普贤愿之广大

普能严净诸刹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八句,皆以‘海’显普贤愿之广大。具普贤愿能遍严诸佛刹土,使众生究竟解脱,善巧拣择一切诸法,深证般若妙智,净修所有法门,圆满一切利他之愿,至十方亲近承事诸佛,尽未来际修行,毫不倦怠。

己五、重颂随学与圆满行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三世诸佛的最胜菩提行愿,我皆一一虔敬供养,圆满随学,依普贤行悟佛菩提,成等正觉。

己六、愿同二圣分二

庚一、遍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显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本品重在普贤行愿,故首愿愿与普贤相同。

一切如来的长子,名也叫普贤,我愿将所修善根功德,普皆回向,入于普贤行愿海中,并冀望自己的智慧、行持,和普贤菩萨相同。愿三业清净,恒无污染,所修万行,所居国土,亦如普贤清净庄严。具如上甚深妙智,方可名为普贤,愿我和普贤无异,具大智、发大愿、行大行,彼之所修我亦修,彼之所证我亦证。

庚二、双齐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为遍修普贤大行,实践文殊大愿,圆净二圣事业,使智行一统,愿尽未来际精进不倦。既愿双齐二圣,切修无量行门,必获无边功德,安住一切行门中,彻证一切神通,文殊智猛,普贤亦然,我今回向诸善根,常随二圣学。

己七、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十大愿殊胜无比,为三世诸佛之所称叹,我今愿将所有善根,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以期证得普贤行愿。

总颂行愿毕。

戊三、超颂愿生净土

长行愿生净土文,在显经胜德中,现于此超前重颂,故云‘超颂’。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重颂愿王导归极乐。

愿临命终时,尽除诸障,亲见弥陀,往生极乐。‘安乐刹’,安乐佛国,即西方极乐世界。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重颂见佛授记证果。

往生后,得不退转,努力进修十大愿,皆圆成无余,上求圆满后,方能‘利乐一切众生界’,下化众生,令六道离苦,二乘回小向大,尽化十方,普获安乐。

明发愿虽在娑婆,成就要在西方,凡夫对十大愿只能随分随力修学。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彼国依正庄严,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皆清净海众。从初生至等觉,都是莲华化生,环境七宝所成,平坦无瓦砾荆棘,行者娑婆业尽,于殊胜莲花中,上品上生,亲见阿弥陀佛说法,并蒙佛授记别,如法华会上佛为舍利弗、目犍连授记般,将来毕竟成佛。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蒙弥陀如来授记后,已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大菩萨,能化身千百亿,周遍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

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可分身百界,示现八相成道,成佛度生,况位位增进呢?二地二住可以千身,三地三住则一万,每一化身,皆运深广智慧,普利一切含识。

为何华严会上,普贤菩萨还要以十大愿王,劝导善财及华严海众,求生极乐呢?清凉大师行愿疏说有四义:

一、有缘故。弥陀愿力与娑婆众生最为有缘,所谓‘家家弥陀佛’,纵使不信佛,也知道佛弟子念阿弥陀佛。

二、不离华藏故。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和娑婆同一层,第十三层有微尘数佛刹,极乐是其中之一,故生西方安乐国,并未脱离华藏世界。

三、令众生心归一处故。虽然十方净土皆可往生,但为使众生专注一境,心归一处,一门深入,易成就故,导归极乐。

四、阿弥陀佛即本师故。阿弥陀佛与释迦如来,平等无别,当体即是。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世尊胜德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或见本师即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围绕,因此,弥陀即释迦,释迦即弥陀,无二无别。生西方并未离娑婆之毗卢遮那,亲近阿弥陀佛便是承事本师,同一法身,所以,求生极乐,即见华藏胜境。

戊四、总收行愿无尽

总颂每一愿‘结显无尽’经文。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普贤行愿总收一切行愿无尽。

‘乃至’超略词。长行文较详,颂文较略,以乃至括之。

虚空界、众生界、业及烦恼,四种虽无尽,但亦有尽时,如众生烦恼有断尽之日,业有清净之时,我之愿行永无尽期,立志恒度一切众生。

丁二、追颂显经胜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八句重颂较量闻经功德。以众宝供养功德,和闻持行愿功德,两相较量,何种殊胜。

用尽十方无边刹土之珍贵众宝,供养如来,并以最胜安乐布施人天,经一切微尘数劫修福,如是长劫,以妙供品,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功德不可谓不大。但若有人,偶闻十大愿王,一历耳根,即生净信,心生渴仰,求胜菩提,仅此一念功德,胜前供养、布施功德,一经于耳,功德如是,况依教修行呢!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下二十句,颂显余众行德。

信行十大愿,能常远离恶友,不受牵缠,除恶因,不堕四恶道,生人天中,若念佛求生西方,临命终时,迅即往生,速见弥陀如来,圆具普贤殊胜行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如是行者,不空过光阴,可谓善得寿命,善用人生,不久之将来,定能成就普贤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往昔因无智慧,未亲近三宝,致造五逆十恶极重之罪,今闻普贤行愿,发心读诵受持,于一念间,速灭五无间业,而得解脱。

显行愿力之大,能于一念中,忏除无间地狱业,况余诸罪。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出生尊胜种族,六根无缺,颜色端正,具智慧力,能降伏诸魔外道,如是行者,堪受三界众生供养。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修普贤行,能速至菩提,坐菩提树下,降伏强软二魔,成等正觉,转妙*轮,普利众生,如释迦牟尼佛。

‘含识’,即众生。众生心含八识,故名含识。

丁三、颂劝嘱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能发心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此普贤十大行愿,所得果报,唯佛方知,未来必定成佛。

十法行仅列读、诵、受持、演说四种,礼佛、赞佛、供养等,便是受持。‘演说’则不论深说、浅说或略说。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若人虔诵十大愿,举少分善根说,就在一念中,圆成一切功德,仗此一念,将来能成就自利利他的清净大愿。

愿王虽十,不出上求下化,以一念敬心读诵,度众之清净誓愿,悉皆圆满。

丁四、总结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我以此所修普贤行愿的殊胜功德,悉皆回向给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三界苦海的众生,仗此功德,速超生死,往生极乐,亲近无量光佛。

此经常说‘无量光’,‘光’表智慧,修十大愿,须以智导,否则,盲修瞎练,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布施等五度如足,般若为目,智目行足,方达彼岸,故处处言无量光,表普贤行愿,离不开文殊妙智,智行双运,才能成就所修。行而无目,易入歧途,有目无足,不达目的,显智之重要。

乙三、结赞

总结上文,赞普贤行愿之殊胜。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

普贤大士于毗卢遮那报身佛前,说了十大愿偈颂后。

此偈最圆满,能令行者断惑、证真、度众、成佛,故曰‘清净’。

闻印度当时大乘菩萨道盛行,初学都以普贤偈作早课,因全部行愿品文长,故仅诵偈颂。我昔住狮山茅蓬,也如是依行。偈中圆含十大愿,故藏中另有‘普贤行愿偈’译本,未摄长文,显彼时盛行之状况。

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踊跃’,喜至极也。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参普贤,普贤菩萨身相最为庄严,一毛孔具无量佛刹,运神通力摄善财入毛孔中参学,出已,证与普贤等,为等觉菩萨境,大士才为说佛胜德偈(第三十九卷),于第四十卷说十大愿,童子闻十大愿王,喜极踊跃。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闻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生大欢喜。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华严胜会中,佛很少说法,多属菩萨说,至此,毗卢遮那佛才开口称赞,印证普贤菩萨所说真好。

首句‘善哉’,赞十大行愿说得好,能令众生上求佛道。第二句‘善哉’,赞普贤行愿能下化众生,令诸行成就。‘哉’,语尾音。

经佛印证,虽菩萨说,与佛说无异。

正宗分毕。

甲三、流通分分二

此之流通分,是全部华严经的流通分,八十华严和六十华严,至赞佛偈最后‘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止,并没有流通分的经文,只四十华严的普贤行愿品才有,也因此,华严经才算圆满。后人将此列入八十华严,成为八十一卷。文分二:

乙一、功归佛说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普贤菩萨说,由佛印证,如同佛说,故功归佛陀。

佛赞善哉完毕时。‘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圣者’总指诸大菩萨,至少破无明证法身。‘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如是’,总指四十华严,前三十九卷可说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第四十卷为‘普贤行愿品’,当将此不可心思口议之解脱境界,殊胜法门介绍圆满时。

乙二、时众受持分二

丙一、别列持众分三

丁一、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所领导的诸大菩萨,及其教化成熟的六千位菩萨比丘。

详见四十华严第四卷,文殊菩萨在福城东边说法,舍利弗领六千比丘弟子,皆回小向大,欲学菩萨道,舍利弗劝令亲近文殊,受文殊教化,成就菩萨道,也参加华严胜会。华严经到第九会才有声闻出现,即此六千比丘。

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

弥勒菩萨为上首,领贤劫诸大菩萨。

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世尊第四,弥勒第五,后面还有九百九十五位,正在行菩萨道,并及贤劫中兴隆佛法的诸大菩萨。

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普贤菩萨为上首,统领十方刹海极微尘数菩萨众。

普贤菩萨烦恼断尽,只留一分生相无明,成佛顿断,是因心最圆满的菩萨,故谓‘无垢’,叹彼断惑胜德。

‘一生补处’,即等觉位,后补佛位,教化众生。

‘灌顶’,是譬喻。古印度风俗,太子登基时,取四大海水,灌其顶,以承王位。‘灌顶位’,也就是等觉位,即补处菩萨,借喻此类菩萨,进一步便成佛。

‘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显十方来集之菩萨众多。

‘种种世界’,经中说世界种类千差万别,详见华严经。

所有世界,一切菩萨,皆聚集胜会,闻华严妙法。

丁二、声闻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以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率大乘善根成熟的大声闻众。

丁三、八部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

除菩萨、阿罗汉外,还有人天及善根成熟的八部众,都在法会中。

‘世主’,即国王。华严经首卷列所有世间主参与法会,国王、天王等皆世主,乃至八部众,树、海、空、道场、山神等,皆各有其领导者。

‘人’,统指世间人。‘非人’,总括鬼神众。‘等’,所有一切听众。‘八部’,常说不赘。

丙二、总结受行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从菩萨众起至八部众止,所有大众,闻佛说华严大法,皆踊跃欢喜,各归本处,依教奉行。

耳根发耳识,开启闻慧,深‘信’不疑,‘受’持在怀,是思慧。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是修慧。‘信受奉行’四字,具足闻、思、修三慧。

佛法重实践,闻而后思,思而后行,方得受用。

‘普实行愿品’,因时间及个人眼睛关系,略说至此。本品列为净土五经之一,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净土行者尤为重要,虔修十大愿,精进念佛,临命终时,设若阿弥陀佛没来接引,仗愿王之力,也能送往西方,是念佛者的强心剂。愿普贤行愿广得流通,人人见闻信受,普令众生,圆满所修,共生极乐世界。


{返回 会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下一篇:佛七讲话
 小净土文略说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佛七讲话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介绍华严经三译
 如何在一切境界中念佛
 如何在一切境界中念佛
 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驳“青年出家可惜”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再进一步能增进菩提道?此是妄想?还是疑情?[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 3 关于业力[栏目:宽见法师]
 菩提(bodhi)[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太虚大师: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出家人[栏目:温金玉教授]
 五祖弘忍大师[栏目:禅宗祖师传]
 四姓害子[栏目:佛本生故事]
 四二 阿罗玛女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四 深红品]
 如何成为上等人[栏目:仁焕法师]
 四、政府官员在此出家[栏目: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