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淤泥不染 净土法门丛谈
 
{返回 竺摩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7

净土法门丛谈

一、净土法门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有很多教人学佛的法门,念佛法门,是许多法门中的一种。说到念佛,必先想到净土,因念佛的目标,在求生净土。本来佛法在中国,各宗佛法都有修持的方法,但却以禅宗与净土宗最为流行。这原因在于禅学的思想,鞭辟入里,深邃幽玄,是中国佛法的精髓所在,深合乎国人的‘大乘根性’,大家都喜参究向上一著,禅宗的思想,遂因此大行其道;而净土思想的流行,是因念佛法门简单、通俗,又切实用,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都可以念,便于记忆,且厌繁喜简,避难就易,亦为人之通性,‘虽大乘根性’的中国人,也一样喜欢‘一句弥陀,早了生死’,故净土宗在中国,也特别兴盛,尤其是在晚唐时,禅净两宗的思想,都很发达。宋后,则因理学突起,禅学反见衰退;而净土宗则因念佛法门方便简捷,所以不但发达,而且普遍。到今日,中国最流行的佛法,仍是净土宗,禅宗则空有其名,无多踏实了。

佛法在中国虽有各宗各派多方面的发展,但现在在普通社会一般人的心目中,谈到佛法,终是不离净土,不离念佛,几乎以净土念佛来代表了全部的佛法。虽然在各宗经论中都有谈到净土,而且十方世界也都有净土,但现在由一般流行的情形看来,好像唯有西方才有极乐净土,而十方净土皆被忽略了。‘净土’二字仿佛成了净土宗的专有名词。然而,就只这‘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两句口号,在中国千余年来,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深入民间,流传得如此广泛,如此普遍,也是极不容易的事!试看近代各国的革命家,往往费了几十年的人力物力,经过几许的艰辛困苦,才创成一二句口号,并把自己所要喊的几个口号,透过大家的心理建立起来。而现在这句‘阿弥陀佛’,一千多年来,不曾经过革命流血的战争,从慈悲和平中,透过了一般大众的心理,深入民间,喊得如此响亮而且普遍,其潜在的势力,也至足惊人而不可忽视了。

为什么净土宗仅凭这一句佛号,就能生如许的力量呢?这原因说来也很简单:一、因净土佛国是学佛者共同的理想目标;二、因持名念佛的方法,通俗方便,妇孺能解。有此两个原因,故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如春风偃草,天下披靡;但利之所在,弊亦丛生,因念一句佛号即可成佛,未免太过容易了,人人唯此是趋,唯此是务,就把那博大精微的三藏教典,束之高阁,置诸脑后,研究佛法的艰辛工作,人人不肯过问,于是净土宗普遍地流行,而教理义解即晦涩闇昧起来了。因此就有许多人批评起净土宗来,呵骂念佛的人是在‘坐以待毙’。其实真正净土宗的教理,也不是仅仅叫人持一句名号,一切都可不理,一切都能成就那么简单的。我们知道,念佛除了‘持名念佛’,还有‘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观想念佛是凭多闻薰习的智解之力,观想净土的依正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法等,都是全用智力运想的工夫。实相念佛,则是直观诸法实相之理性,所谓‘若欲观心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指明心见性后更进一层的修证。这两种念佛,稍难理解,工夫更为深细,所谓‘众生心粗,观行深细,不易相应’,非一般普通人皆能了解,所以一般的净土行者,都舍之而不用,于是持名念佛,就因便利初机而特别盛行了。

复次,在般舟三昧经中所讲的念佛法门,是说念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即可见到十方诸佛,故观想西方无量寿佛的境界,也就成为观见十方无量诸佛的前方便,且其所讲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即是把念佛之念,系心一处,和依正庄严的净境打成一片,所谓‘心一境性’。到此心一境性的田地,便可获得念佛三昧的禅定。在禅定中能与佛相见,和佛相语,能获得种种禅悦法乐。其修法,先观想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即等前面说的观想念佛。其次再观一切法如其性,本来不坏,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即从实相观而至于无相观,入于毕竟空中。念佛观佛而到此种境界,可谓登峰造极,无所不览,无所不包,同时亦是览无所览,包无所包的了。这种工夫,非深究佛法,于佛法深有修养的上根利智之人,岂能做到?故古德大师如晋之慧远,隋之昙鸾、道绰,唐之善导、怀感、迦才、慈愍、宋之永明,明末清初之莲池、紫柏、憨山、蕅益、石琦,民国之印光等,皆深达教理,而行宗净土,非谓念佛求生净土,即不需要研究教理。由是可知净土法门之深奥,亦为佛法之精要所在,非三言两语所可轻忽。故释尊初成正觉时,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至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受文殊师利之教训,遍参善知识,初见德云长老,一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后来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到了普贤菩萨处,普贤即以威神之力,使善财所证与之相等,亦与诸佛相等,并为善财及华藏海众,广演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所谓‘法身大士,悉愿往生,阿鼻罪人,尚预末品。’西方如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皆发愿赞扬。此土如远公智者,善导永明,皆发愿往生,故印光大师叹净土法门为‘教海之南针,禅宗之北极,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河沙妙义,无不还归此法界’,亦知其渊源有自了。

念佛法门既有观想念、实相念,或念佛三昧,可以被上根利智之机;复有持名念(包括十大愿王),可以被中下钝根之人;故在中国,谓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且其与其他法门如参禅及教观等,皆不相违背,故蕅益大师尝以念佛法门来融合其他法门,曾著「念佛即禅观论’以发明此理。他说:‘吾人现在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可见执药成病,触处成滞,如能观通,便头头是道了。

念佛既不碍参禅,亦不妨教观,故中国古来的大德,很多念佛的,亦听教参禅,很多参禅听教的,亦多念佛,所谓‘禅净双修,解行并进’,这是大家耳边听熟了的话,在这话中,可以知道禅净的工夫,是有互相关联性的,因参禅是究此一念心性,教观是达此一念心性,念佛是忆持此一念心性,透过这互相关联的共通性,而终至熔治于一炉。故听教参禅又念佛的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不是于修习禅净有过真实的工夫,这些话是不很容易说得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念佛的净土法门,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学习此法门的人,要慎重将事,不可轻视;同时不懂此法门的人,也要体察净土的真义所在,不可随便批评!

二、建立弥陀净土的主要愿力

法华经云:‘其人临命终时,千佛授手,十方净土,随愿往生。’这是说明念佛念得好的人,临命终时,千佛来迎,佛既成千,土亦无数,因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净土,这也是佛法中的一条定理,可见十方既有诸佛,十方必多净土,不是唯此极乐世界始为净土,不过现在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极乐世界,所以我们都说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

但是极乐净土是怎么来的呢?以什么因缘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呢?这在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中,说得很明白。无量寿经第六‘法藏因地’与第七‘佛前发愿’二节中,说阿弥陀佛因地中未学佛时,有世自在王佛出现于世,时有国王,闻法心悦,发真道意,弃国出家,号曰法藏。法藏比丘一面对佛说:‘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一面又恳求佛‘唯愿世尊广为敷衍诸佛如来净土之行。’当时世自在王佛先慰勉他道:‘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佛就对他说了二百十亿的诸佛净土,每个净土中功德的粗妙,众生的善恶,皆为分析辨别,‘应其心愿,悉现与之’。当时由于佛的威神之力加被,使法藏比丘对于种种严净国土,皆获睹见,叹为‘一切世间,无能及者’,于是‘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在庄严经中,则说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功德庄严之事’,就‘辞佛而退,往一静处,独坐思维,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法藏比丘在五劫的长时期中,对佛所说的,己所见的各种净土,悉心研究、思维、修习,加以选择,然后才发四十八愿,建立他自己所要建立的极乐净土,故会疏云:‘夫菩萨建立净土,犹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图画之,而后大集良材,普调斧钺,弥岁琢之,至材成器备,则十丈楼殿一时克成。五劫思维,如图画之;永劫修行,如大集良材;十劫正觉,如一朝成立也。’

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愿,都是他自己要摄取佛国,庄严佛国的清净之行。在每愿中都愿他的国土如何庄严微妙,国土众生的福德、智慧、辩才、神力等如何超胜,若不达目的,誓‘不取正觉’,以此誓愿坚固之心,来保证念佛求生的人,绝能遂愿所成,达到目的。其中有三愿,是比较重要而值得注意的。如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为本愿之中心愿王。故善导大师尝说:‘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为最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称名念佛所以家喻户晓,妇孺能知,缘故就在此愿。因此愿中说到不但昼夜念佛,长期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只要信愿具足,乃至少到只念佛十声,也可往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人,多数舍难就易,专称佛名。但在此需要留意的,是造五逆罪诽谤正法的人,是虽十念乃至百念,也难以往生。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弑父、弑母、害阿罗汉、斗乱僧众、起恶意于如来所。’造此五逆重罪,若不忏悔,则为佛法所弃,所以不能往生。毁谤佛法,自灭善种,善法不生,自难得救。可知念佛的人,须先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平时常念做人的道理,常修人生应修的善行,善的基础稳定,再加以念佛,自然能仗佛力加庇,助之往生,不然,仅是口头念念,不要说只念十声,就算念得再多,也难以往生的。又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在此愿中,并没有说到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十方国土的众生,只要能‘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便能往生极乐。因此我们更知道,学佛的人只要三业清净,修诸善行,做诸善事,发愿回向,都可以往生净土,不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净土。普贤菩萨教人修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法等十大愿行,便可以导归极乐,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里还须注意的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不能生净土的。故观经中说明求生净土三个基本条件之一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弥陀经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观经玄义云:‘同发菩提心,往生极乐国。’曾有人问过我:有人说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资格度人,只希望自己快点生西方去就算了。这样的人能不能生西方呢?我的答覆即根据此愿,说要生净土,必须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必难生净土。故世亲菩萨的净土论也说‘二乘种不生’,因极乐世界是一乘佛土。如弥陀经说:生其国者,皆是‘阿鞞跋致’菩萨。故发菩提心,也是念佛往生的根本条件。若说自己现在没有能力度人,那么发心往生净土再来度人,又何尝不是发菩提心!又发菩提心,是修行成佛的正因,不但求生净土的人要发菩提心,依佛法修一切法门,都要发菩提心,故诸大乘经中说:不发菩提心,修一切行,皆成魔业。那么,想求生净土,需要发足菩提心,才能稳当,不至于走错了路。又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从此愿看来,求生净土,更不是很简单的念一句佛就算数,需要‘植众德本’。在这‘植众德本’里面,无疑的是包括了须修人天的五乘共行、声闻的三乘共行、菩萨的大乘不共行。凡是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的一切德行,都要修习。故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需要广修善行,作诸善事,始得往生。而且还要把自己所作的善行功德,来‘至心回向’,即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含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意,同时也即是包括‘发菩提心’在内,若不发菩提心,哪里肯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人呢?这更可证知发菩提心,是求生极乐净土必备的条件。


{返回 竺摩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淤泥不染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下一篇:淤泥不染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二章 狱吏陈述二三事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一章 怎样能使存亡两利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六章 本经的重要点
 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章 如来称赞修福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六章 化主的分身集会
 佛教与人生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五章 地藏菩萨的示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栏目:学诚法师]
 药师佛治愈无名胸痛[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概说“止、观”以对治为加行之表格[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9课[栏目: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