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对和谐的理解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24

佛教对和谐的理解

    理论上,和谐的结论建立在因缘的理念上。
    因缘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因缘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指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由其内因与外缘合成。因与缘聚则事物成,因与缘散则事物灭。同时,内因可成另一事物的外缘,外缘可成另一事物的内因,他们互为因缘。
    由此可见,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既有内部的本质的联系,也有外部的现象的联系。由于事物是联系的,所以,其生灭兴衰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一体。推物及人,当互相帮助,共同协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人就是为己,利人就是利己。反之,害人就是害己。
    实践上,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对社会生态的适应,对人与生命的和解。谈到对社会的适应,佛教的中国化或者说本土化进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佛教强调忍让、宽容、慈悲、六和,这就是对和解精神的最好注释。
    佛教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是佛教僧团和谐相处的原则。
    佛教是因缘的佛教,既然因缘意味着联系,也就意味着变化,也就意味着发展。因此,佛教是发展的宗教。在2006年,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的宣言中,提出新六和,就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释放出我们佛教界的美好愿望。
    佛教新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以平常心看待福祸
下一篇: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的加固
 生存:为了尊严和拯救
 不知者不罪吗?
 忏悔,从我做起……
 我们的传承
 修证的异象
 回头是岸
 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禅师的语言
 信教与传教
 随缘与平常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栏目:清净法师]
 修习慈心的利益[栏目:张慈田文集]
 爱在心间[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相应8经 渴爱经[栏目:相应部 18.罗睺罗相应]
 禅修基本指导——选择目标[栏目:著述文集]
 第二篇 贪 - 名利只是暂时拥有[栏目:放下的幸福]
 得远离沉掉,入定出定皆得圆满殊胜轻安之三摩地,究於五道,属何道呢?[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故道白云 80.你们要精进![栏目:故道白云]
 是否需要特别依止一位特别的佛或菩萨来传达回向信息?[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