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二、四料简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97

经临济宗禅诗

二、四料简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33—39页

    二、四料简

    “四料简”是临济导引学人悟入的四种方法,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人”指主观存在,“境”指客观存在。“夺”意为遣除,指运用禅机消除人、境等对象的实有性。夺与不夺,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临济创立“四料简”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对我(支配人与事物的内部主宰者)、法(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二者的执着。临济指出,一个胜任的导师,必须掌握这四种接机示教的方式:

    (克符道者)初问临济:“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师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济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师曰:“如何是人境俱夺?”济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师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济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五灯》卷十一《纸衣》)

   “夺人不夺境”的境界,如同春天的太阳,照映万物,生机蓬勃。而衰老的“我”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并没有真实性。世人执着于“我”,以为是有主宰的、实在的自体,便会产生种种谬误和烦恼。因此针对我执深重的人,必须破除其以我为实有的观念。《五灯》卷十一《纸衣》载临济法嗣克符颂四料简云:
   
        夺人不夺境,缘自带誵讹。
        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
        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
        觌面无差互,还应滞网罗。
   
    “夺人不夺境”,“熙日发生铺地锦”,是境;“婴孩垂发白如丝”,是人。临济的两句答语,一句存境,一句夺人。四料简中,唯有“人境俱不夺”方是彻悟之境,此前皆为方便权宜,从彻悟的立场看,都是错误,因此“夺人不夺境”这句话本身就有毛病,心境本来空,何有夺与不夺之分?“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对真如本体,不可思量拟议。一起心动念,着意追求,就错过了明明白白呈现在眼前的本体。“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说本体像珍贵的骊龙颔下的宝珠,也像有蟾蜍、桂树的月亮一样,发出灿烂的光明。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象征本体通过境象觌面相呈,是“不夺境”的形象表述。“觌面无差互,还应滞网罗。”意为应当不经任何思量、分别地直下体会呈显在眼前的本体,而不可寻思、计较,落于语言、意识的罗网之中。参禅者见物知心,循相证性,珠光、桂影皆为入道之机。本应“无差互”,当下契入。但未悟之人,我执未破,心随境转,想通过拟议思量的途径来趋近本体,这就坠陷到语言、意识的罗网之中,而不得自由。

    “夺境不夺人”,是针对法执深重的人,破除以法为实有的观念。如果谁以客观存在为重,导致自性泯没,师家就要设法使他超越,以重现本心。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法。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性,处于刹那生灭变化之中。世人执着于“法”,对之虚妄分别,必然会妨碍对真如的悟解和体验。“夺境不夺人”时,自性本心,清明自在,代表主体的君王政令通行,四夷臣伏,烽烟不起。客体的“境”在四海清平、烽烟不起的状况下,已经不发生任何作用了。
   
        夺境不夺人,寻言何处真。
        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
        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
        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
   
    “夺境不夺人”,指对于我执轻而法执重的人,先夺其境。境有两意:一是思想意念之境,一是自然物象之境。虽然语言可以显示大道,但寻言逐句,着相求法,无异见指忘月,逐妄舍真,又怎能入道证真。诗的前四句谓法执重者,问禅,禅是名言,本无实义;究理,理非究竟,乖离自性。因此师家夺其思虑之境;后四句谓参禅者纵使能从“日照寒光淡,山摇翠色新”的色界中,悟得色即是空的真谛,也是眼中尘沙,不是彻底的开悟。“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二句是外境,“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两句陡地转折,说纵使对它们有玄妙的理解、体会,也是眼中的尘屑,将前两句所呈显的境象一扫而空。

    “人境两俱夺”,是针对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破除其“我”、“法”二执。佛教认为,俗世的一切都是颠倒和虚妄的,任何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都与佛教的基本原理和最终目的相违背。主观、客观都无真实性,应该超越主客,了悟绝对的本原心性。此时,代表主体的君王政令不行,并州、汾州的地方势力如藩镇等各自为政,主客之间,不通消息,“人”、“境”双泯。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
        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
        拟犯吹毛剑,还如值木盲。
        进前求妙会,特地斩精灵。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将我执法执悉皆夺去。我法双遣,佛祖正令遂得以施行。“不论佛与祖”,既证悟自性,则无佛可成,无佛之名号可立。“那说圣凡情”,未悟时说圣说凡,落于情识意想,既悟之后,则凡圣皆空。“拟犯吹毛剑,还如值木盲。”证悟之时,一切妄想都是对般若的触犯。此时的学人,如同恰好逢遇到木孔的盲龟,如果一味死死抱住佛法不放,同样会在吹毛剑下丧身失命。“进前求妙会,特地斩精灵。”如果再进一步寻求玄妙的解会,卖弄情缰意锁的神识,就更会被般若利刃一挥两断了。正如大慧宗杲所说:“正令既行,不留佛祖,到这里进之退之,性命都在师家手里,如吹毛剑不可犯其锋。”(《大慧录》卷十六) 

    “人境俱不夺”,对于人我、法我都无执着的人,二者都不须破除。主体、客体,各各依位而列。此时,代表主体的帝王垂拱而治,野老丰衣足食,饱享承平之乐,故尔歌功颂德。
   
        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
        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
        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
        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
   
    “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禅者明心见性之后,必须从悟境中转身而出,度化世人。扬眉瞬目,思量意识,都从脱落烦恼的自性中流出,所以不会落于色界偏位。“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此时无凡无圣,无主无宾,问在答中,答在问中。言谈寂默,行住坐卧,神通妙用,都不出自性。后四句说明由圣入凡,生起妙用。“‘澄潭月’、‘碧落天’,代表灵明的空境。禅家明心见性以后,必须由空境转身而出,才能证入色空不二的妙有境界,方便随缘,度世利生,故言‘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否则,沉空滞寂,禁锢菩提,不能明体起用,佛家称为烧焦的谷芽败坏了的种子,了无生机,追溯原因,不外大法未明,堕入偏空,不能随缘涉世,普度众生,故言:‘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李杏村《禅境与诗情》第五六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四年版。〕

    克符道者的颂,学理化色彩过重,一般读者不容易理解。而佛鉴慧勤颂四料简的诗,则简直就是一组风情摇曳的绝句:
   
        瓮头酒熟人尽醉,林上烟浓花正红。
        夜半无灯香阁静,秋千垂在月明中。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
        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堂堂意气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
        将军令下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
   
        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
        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
   
        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
        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
   
    第一首颂夺人不夺境。酒熟香浓,人入醉乡,而青烟如织,林花正艳。深沉院落,佳人甜眠。秋千玉索,静垂月中。此时人停止活动,客体的物境宛然在目。第二首颂夺境不夺人。莺声消歇,落花随水,是夺境;人绽笑脸,宛转抚笛,是不夺人。此时物境淡隐,主体的人在自由活动。第三首颂人境俱夺。意气如惊雷,威风如霜雪,将军令下,荆蛮头落,血溅千里。既斩其人,又夺其境。第四首颂人境俱不夺。天子临朝,百姓安居。年少醉饮,花红似锦。人欢愉,境芬芳。第五首是总颂。参禅者臻于百川归海、远人来服之境,川流安恬,心国太平。彻悟之后,凡圣不二。此时若说空说有,夺与不夺,都是“狂见”,不能达道。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三、四照用
下一篇: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一、四喝
 禅的修行与受用
 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佛教文化导论·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提纲)
 经典禅诗 第八章 黄龙宗禅诗 六、以艳情寓禅的诗歌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青原山禅思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四、腾腾和尚《了元歌》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一、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禅语精选一百则
 云门宗禅诗研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六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九一四)[栏目:杂阿含经]
 香港三德弘法中心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是一辈子做该做的事,还是一辈子随性地做事?[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西方合论卷之八(袁宏道)[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福德日记11月13日─不断学习、精进闻思修[栏目:福德日记]
 忽忽春风人又老[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禅悟密法 参禅的时机[栏目:果煜法师]
 古老的自由之歌[栏目:向智尊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