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62

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第一节 通赞

  以上三章经文,如依名句一心持诵,令极纯熟,此属法陀罗尼。其中义理,若能一一参究精透而保任之,则属义陀罗尼。得本章真言如实行持,与般若本尊相应,斯属咒陀罗尼。及其成就,则属忍陀罗尼。前二后二,境界浅深不一,固各有相当效验。本节通加赞叹,承上兼起下也。
  上文破五蕴破诸相般若妙用三章,皆藉名句显义。义解不论详略精粗,若但依名句专心读诵,不被杂念冲破,是名一心持诵。其能不加意识,随时能顺口背诵者,得称极纯熟也。既能一心,虽于义解未尝研究,总名法陀罗尼。研究精详,饶有心得;其极也,虽不起意识,对于所指法理,莫不默自了了,是名义陀罗尼。本尊(且约般若菩萨)以自在力加持我身,我以口业摹效其真实言音;精熟之后,能得正确法验;是名咒陀罗尼。法验虽显,而为精习所拘,只属自觉,不能广利他身。以安忍力与精习奋斗门而消灭之,庶得利他大益;是名忍陀罗尼。前二境界浅;后二境界深;固各有其功效也。本节于四种境界先加通赞;然后进说真言,为后二所依。若前二则既详上三章;故曰承上兼起下。

  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本章既以般若波罗蜜多法性为所持,故此段经文首标此性。“故知”二字,承上文妙用而言。次以四殊胜句通赞之者,备列四种陀罗尼之功能。皆名曰咒,尚简也。
  般若波罗蜜多,显义为“智慧到彼岸。”其法性,则须离识显智时乃能会之。境界浅者,虽未能深会;而当一心不乱时,亦有少分默契也。本经专扬般若法性;于宣说种种显义及其妙用之后,继以“故知……”等语,藉明行持者之法益也。四殊胜句,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所以分四句者,以陀罗尼原分四种也。皆以咒名之,即上文所论之通名(代替陀罗尼);非专指第三种。不通称陀罗尼,避繁趋简耳。
  法陀罗尼持至一心不乱,神验随生,是谓大神咒。义陀罗尼持至见理明彻,法验随显;是谓大明咒。咒陀罗尼持至三密相应,本尊现前;是谓无上咒。忍陀罗尼持至入佛三昧,寂灭现前;是谓无等等咒。
  一心不乱,虽梵天外道之咒,持之亦有效验;何况与般若相应之名句!故法陀罗尼有神验随生之效。今曰大神咒,拣异梵天外道之小效也。研究教义,虽精详至极,总归识摄。能与如如真理相应,泯识显智,庶称见理明彻。依智起用,法验昭彰。义陀罗尼谓之大明咒者,拣异未契如如真理之小明也。诸尊三密加持之力,能使行者心中径现本尊妙性。密习精熟,本尊现前。此纯真智所显,与用识作成者迥别。常途咒陀罗尼莫得超越其上,故咒陀罗尼有无上咒之称。忍陀罗尼之最上者,得寂灭之妙。入佛三昧,即直契佛心之寂灭境界;十地菩萨不能与等。今曰无等等咒,约最上忍陀罗尼之功效也。
  能除一切苦者,约最深境界言之。较浅者对于决定业则未能除;然亦得重业轻受也。真实不虚者,以与法界相应,有必然之效验;非若世间虚妄现象,每为识执所碍也。
  四殊胜句具足,即入最深境界;以摄无等等咒在内也。得此境界,自然无苦不除。若只具前三句,决定业固未能免;然重业轻受,效验亦非小矣。凡与法界相应,一切莫非真实,以脱离识故;故曰非若世间虚妄现象。
  大般若经百○二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一切毒药、蛊道、鬼魅、厌祷、秘术、皆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烧,刀杖、恶兽、怨贼、恶神、众邪、魍魉、不能伤害。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无能及者;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此约最高效验之言也。浅者即如百○五及一二六等卷所云(既见首章初节)。
  大经此文,乃充类至尽之语也。毒药,即猛烈物质所发之势力;非肉体所能堪任,以致被其毁灭。蛊者,虫中最恶。据通志云:“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今印度苗瑶各地,尚有以蛊投食中以毒人者。鬼、摄一切鬼趣言之(夜叉罗刹在内)。魅,即鬼之作祟者,亦名老精物。厌祷,藉诅咒力以禁伏或伤害对方者。秘术,统摄一切咒术言之。水溺、火烧、刀杖、恶兽、怨贼、恶神、众邪等等,其事易知,魍魉,则木石等怪物也。修般若波罗密多得成于忍,能使前五识坚强至极,不为外力之所冲破;故对于上列诸难,皆不被伤害。大经于四殊胜句之外增“一切咒王”之赞;以般若为一切波罗蜜多之根本也。忍之至高者,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其次则未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或暂相应而未成寂灭忍者,其效验只如大经百○五及一二六卷所云:“轻业能除,重业则转轻报”也。
  玄奘三藏之游印度,中途时逢恶鬼怪物来扰,虽念观音,效力不大。及诵般若心经,则皆纷散。此般若波罗蜜多能遣魑魅魍魉之明征也。出慈恩法师传)
。   清康熙间,钱塘郑国相妹,有狐祟,至晕绝。国相为诵心经,始苏。(见异谈可信录)
  清浮梁程昭,因病痞,诵心经而愈;常持无间。道光间,春官下第归;江中覆舟,漂荡十余里。一心念心经,若有物承其足,藉以微坐,得救。(见海南一勺)
  唐长庆中,荆州公安僧会中,中蛊将死,乃念金刚般若经。至五十遍,梦有人命其开口,于喉中引出发十余茎;又梦吐大蚓长一肘余;病遂愈。(出续酉阳杂俎)
  唐临安陈哲,家居余杭,持金刚般若经。草贼朱寇临安;哲正遇贼,贼乎以剑刺之。每下一剑,则有五色圆光径五六尺以蔽哲身;刺不能中。贼惊为圣人,舍之而去。(见广异记)
  唐王令望还邛州;临溪路极险阻,忽遇猛兽;震怖非常,急念金刚般若经。猛兽熟视,曳尾而去;流涎满地。(见太平广记)
  金刚般若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此明持般若者有重业轻报之效也。
  般若总持法门利益之大如此,斯固学者亟当研究。据实,其他总持亦有相当利益;各视机缘耳。但四种陀罗尼皆有真实功效,其理维何?分详如左:
  以般若法性为总持,既有上文所述之利益;学者应勿交臂失之。但须穷究到底,乃有最高效验可期。能如是用功,则总持其他任何法性,均有同等利益。四种陀罗尼之有真实功效,总以一心不乱为基。一心之极,在虔恳无间;不乱之上,复能所双忘;功效必大。总持行者不可不知此理也。
  一、法陀罗尼所以能收效验者:以名句难为意识所缘,而默契种种名句之妙观察智未曾不潜发于心;但为意识所掩,不自觉耳。持至一心不乱时,倘能所俱忘,斯识泯智显矣。苦厄之来,无非识执与外境勾结所致。今以法陀罗尼力伏其识执;可使将熟之业报,或退隐或轻减。此大神咒所由名也。诸经持验记中得此效验者,不知凡几。
  行者未开悟前,虽不能默契般若波罗蜜多之旨;然持诵至一心不乱,终于能所双亡;亦隐得法性妙用;以识执暂伏,能免粗异熟之拘束也。其名大神咒在此。诸经持验,典籍甚繁;上文所述故事,只海中之一滴。更举三事如下:
  (一)宋赖省干,以妖术杀人祭鬼。尝于浙中买十余岁童女充牺牲。此女幼随母习心经;临祭时,沐浴装饰,被锁空宅中。女自分必死,专诚持诵心经。夜半,有物自天窗下,光闪如电,急诵揭谛咒,口中忽放光明,物欲进复却。女口光渐大,射物铿然有声,仆地。值逻卒过,女呼杀人!卒破壁出女,见一大白蟒,死矣!捕赖及家人依法治之。(见谈敲薮)
  (二)唐遂州赵文信暴死,至阎王所。同伴十人,中一僧。王问在世间修何功德?僧答诵金刚经。王惊喜,合掌赞言:善哉!善哉!师诵般若,当得升天!何错来此?言未竟,有天衣下降,引师升天。文信回生,具述此事。(见法苑殊林)
  (三)唐时有一富商,恒诵金刚经;每以经卷自随。尝卖贩外国,夕泊海岛。众商利其财,共谋杀之;盛以大笼,加巨石,并经沉于海底。岛有僧院,每夕闻人念金刚经,声自海底出;异之。命善泅者入水采察,乃挽笼而上。商云:被沉入海,不知是笼;但觉身处宫殿,常有人送饮食,安乐自在也。遂依岛院出家。(见金刚持验)
  二、义陀罗尼所以能收效验者:以思维教理,虽亦不离意识;而能起穷参极究之力者,实以妙观察智为所依。当参究时,此智为思维心所蔽,不能出现。及其精熟,不待思维而心自了了;直能以智力应付万法,无须意识为缘。识既不行,自无识执勾结尘境之患;故能消弭苦厄于未形之际。其见理深透者,的的明心见性,效验尤大。此大明咒所由名也。大乘诸宗善知识得此效验亦不少。
  依意识作正思维,能熏习妙观察智,隐令渐显。显至相当程度,自能不赖意识而运用;得免识执勾结尘境之患。然必见理明彻,持之纯熟,乃成义陀罗尼:乃称大明咒。大乘善知识不论何宗,皆许有此功效。如法相宗慈恩大师(窥基)出入恒有天神翼从;华严宗贤首国师(法藏)讲华藏世界品,地为震动(均见宋高僧传);皆其例也。更举数则如左:
  (一)晋释道安,通达经教;常注诸经,欲求证明;乃誓曰:若所说不违正理,愿见瑞相。乃梦见梵僧,白头长眉,语云:所注合理。我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始知其师所梦乃宾头卢尊者。于是设座饭之,处处成则。(见高僧传)
  (二)刘宋竺道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童年出家,望倾缁素。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钻仰群经,不惮疲苦。后从罗什三藏受业,得会空宗精要;发明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涅槃经未来,众以为邪说,摈出山门。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现身即遘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言竟,拂衣而出;于顽石中说此深义,石皆点头。俄而大本至南京,果称阐提皆有佛性。众始惊异。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在庐山精舍登座说法,穷理尽妙,听众悦悟,法席将毕,麈尾忽堕;端坐正容而灭。颜色不异,似若入定。道俗骇嗟;远近悲泣。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皆追服焉。(见高僧传)
  (三)梁释智藏,精研教理,罔或抗衡。圣僧宝志(六朝时神僧)预赏识之。有野老者,工相人也;百不失一。谓藏曰: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但年命不过三十一。藏时年二十九岁;惊闻警告,讲解顿息;发愿专持金刚般若经,足不出寺。寿命垂尽;诵经之顷,闻空中声曰:善男子,今时汝应逝世,义陀罗尼力,得倍寿矣。后遇野老,大惊曰:何尚在世?熟视之曰:前见短寿之相,今皆无之;当享六十余岁也。于是江左道俗竞念金刚经,多有征验。(见续高僧传)
  (四)隋释昙延,十六岁时入寺听涅槃经,深悟其旨,遂出家,专研此道,慧倾耆宿。欲著涅槃经大疏,恐滞凡情;尽诚祈祷。夜梦有人白服乘白马,授以经旨;延手执马騣与之清论。觉彼思维,此必马鸣菩萨授宗旨也。遂精心撰疏,稿成,质于仁寿舍利塔前曰:延以凡度仰测圣心;诠释已了,具如别卷。若幽致彻达,愿示瑞应,如无所感,誓不传世。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称庆。塔中舍利又放神光,三日三夜,辉耀不绝;上彻霄汉,下照山河,合境睹光,皆来谒拜。真义陀罗尼之征验。(见续高僧传)
  (三)咒陀罗尼效验更不可思议!以从果位诸佛真心流出之密语,运用于行者心中也。前二门尚属自力;心中本有功德藏,未曾一一开敷;只凭夙根所习之小分,依妙观察智而起力用。诸佛密语,则由一切智智流现为真言;具摄无量功德。行者得此加持力,心花大开,藉肉身之口而播于外。三密相应者,能使真言所及之处,皆显诸佛功德。及入三摩地,本尊妙相如实现前,或作佛形,或作菩萨形,或作天等形。前一为诸佛他受用身,或应化身;后二则等流身也。本尊出现,苦厄自消;效验较其他法门尤胜。此无上咒所由名也。密宗善知识会之。
  诸佛密语,随机称性流露,无不真实;以从一切智智出现也。行者得此加持力,修习精熟,必然开显相当功德。若遇苦厄,定能消灭。其能入三摩地者,则见本尊现前;或自成尊身。所显之身,虽有受用应化等流之异;要皆从如来藏流现也。证明此中境界者,堪称密宗善知识。此本当人自知;他人无相当程度者无所感觉。偶有感觉者,夙根流露也。举数事如左:
  (一)唐惠果大师,密宗善知识也。童年修法,即显灵验。不空三藏许为密教大机,遂授以三密四曼之秘奥。不空灭后,继为七祖。代宗德宗顺宗三朝,皆尊为国师。尝于三摩地中亲证大曼荼罗,命供奉绘其概略,或致疑焉。大师誓曰:此图如合法理,天即降甘露,时晴天无云,阳光正盛,众以为必无效验。拒方猜测之际,天乍雨;皆大叹服。其图即现传之金曼也。(见密宗付法传)
  (二)东密兴教大师,相传为惠果祖师后身。其修三摩地时,或从隙窥之,见其身变为不动明王。金刚峰寺诸僧嫉之,率众来杀;不见大师,只见坛上两位不动尊;撼之,皆极重不能动。乱斩之,误中木像,竟流血。本身从容出定;众骇奔;遂免于厄。(见东密列祖传)
  (三)唐罽宾沙门佛陀波利(义为觉护)切慕文殊菩萨功行;仪凤元年,远来五台山礼谒,冀见圣容。一老翁谕之曰:此土众生广造恶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汝若能持尊胜陀罗尼,利益此土众生,庶与文殊法性相契,得见真身也。波利即西还,求得梵本,东来宣译。译毕,即入五台金刚窟中,潜修三昧。大历中,南岳沙门法照,登五台礼金刚窟;忽见梵僧身长七尺,自称佛陀波利,问其礼窟之由。照对曰:愿见文殊!波利曰:若志愿坚强,真心不杂,我能引汝一见。照遂脱履瞑目,觉身入窟;院宇庄严,额题金刚般若寺。楼观复沓,殿宇连延,可二百所。人物魁伟,迥异常睹。文殊大圣,处于中台,宣言慰劳。分茶赋食讫,波利即引之出。照苦乞留寺。波利不许,勉云:努力修此三昧,当可永住于此。照出至原处,蹑履回眸之际,波利隐焉。(见宋高僧传)
  (四)忍陀罗尼原有浅深之分;因忍法有高下也。约大乘教:有伏忍(地前),有信忍(一地至三地),有顺忍(四地至六地),有无生忍(七地至九地),有寂灭忍(十地至妙觉);此见诸仁王般若经教化品者(教化品亦作菩萨行品,为八品中之第三品)。约显教:法陀罗尼只归伏忍;义陀罗尼得归信忍至寂灭忍。约密教:咒陀罗尼得通五忍。行者未破执前,伏信摄;破第一重妄执者,得入信忍或顺忍;破第二重妄执者,得入无生忍;破第三重妄执者,得入寂灭忍。寂灭忍之极,则成入佛三昧耶。三昧耶真言中有“无等等”妙义(见大日经具缘品);此无等等咒所由名也。密宗悉地成就者,乃能安住之。
  伏忍者,遮遣凡情,能令识执不起也。信忍者,一念净信,默契法性不忘也。顺忍者,法性开展,不妨随顺世谛也。无生忍者,解脱分段,不至再堕六道也(除乘愿再来者)。寂灭忍者,诸识尽泯,深证二空真如也。仁王般若经,具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国家有大难时,则依经轨修之。此属息灾法。亦有平日修以求福慧者。法陀罗尼一味依法持诵;虽伏凡情,未得见性;故只归伏忍。义陀罗尼参究性理,浅深不一;故信忍至寂灭忍皆许有之。以上二种,约自力门,属显教摄。咒陀罗尼行者程度参差;有正机,有傍机。全未破执者,只属傍机。破第一二重者,渐入正机。破第三重者,纯称正机也。依寂灭忍,极而建立佛境界,则成入佛三昧耶。此门不论正机傍机,皆赖他力加持;故密教摄。悉地成就,则对法界现象有自在支配之能力。如普贤阿阇黎(即龙智)上天入地无碍白由,即大悉地者。更举一例如左:
  善无畏三藏者,西天乌荼国佛手王之子也?幼嗣王位;后禅让于兄而出家。师事达磨掬多(或称龙智菩萨),得传瑜伽密教为大阿阇黎。悉地成就,转物自在。尝入鸡足山为迦叶尊者剃发;受观音摩顶。时中印度大旱,请师求雨,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时众欣感,得未曾有。既而掬多谓师曰: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至迦湿弥罗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乃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之家,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人,大德是登地菩萨;让席推尊。师施以名衣,升空而去。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肢体无伤;寇唯闻铜声(真金刚身)。师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师亦入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开元初,玄宗梦与圣僧相见,仪表非常;乃图其像于壁。师至,貌与尊像全符。玄宗大悦,尊为教主。时有术士,御前与师角。师恬然不动,术者手足无所措。属暑天亢旱,玄宗请师祈雨。师云:共业演成,强雨反害,辞不获已,乃盛水一钵,以小刀搅之,咒语数百,须臾,有物如龙,入于鉢底。顷之,白气自鉢上升数尺,疾旋自讲堂而西,若疋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雨骤至;街中大树多拔焉。(见宋高僧传)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下一篇: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三节 极盛时代
 学密须知 十二、辨境
 法华特论 第二十九 普贤菩萨劝发品---同
 法华特论 第二十八 华德菩萨因缘品---妙庄严王本事品
 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三节 净土宗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四节 复兴时代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学密须知 二、唐密
 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略论禅宗的师承之道[栏目:明贤法师]
 佛学与人生修养(李尚全)[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相应88经 富楼那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肉食中有哪些有害物质?[栏目:素食主义问答]
 止息怨愤[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相应25经 阿罗汉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弃爱入无为[栏目:禅林衲子心]
 知足则幸福常存[栏目:慧律法师]
 一句话的砥砺[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32、世间八法[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