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习 四 谛
心不寂静是苦谛,
能令心不寂静是集谛,
灭除令心不寂静的所离是灭谛,
能灭除的方便是道谛。
十、修习四谛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四谛,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简单地说,世尊是由亲自修道的经验而为后世有情宣说四谛教法、不论大乘或小乘,修学四谛是获得成就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典的心要,所有法藏与法乘的基石。修学四谛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利、一是利他,这也是能令自他有情安立如理取舍、致力离苦得乐的殊胜方便。《释量论》也说:凡是欲求救护出生死牢狱、得离系解脱者,修学四谛的教理至为关要;若舍离了四谛的闻思修证而希求解脱,皆非究竟,如讲神通、灵验、占卜等无非是缘木求鱼。所谓能遍知世间者,也是指能知四谛的意思。择要言之,四谛是生起一切出世间功德的基础,是大小二乘互不相违之理,也是三乘四宗的粗、细分见行的所依处;由通达四谛才可破除四倒见,渐得出轮回,解脱生死。
四谛教法乃是由正行展示染污缘起与清净缘起而说,主说因果缘起,也就是由众生流转生死的苦集二谛安立一重因果(染污因果),以及由众生还灭轮回、证得解脱的灭道二谛安立一重因果(清净因果)、欲求离苦、须知趣入轮回的苦集二谛因果;欲求得乐,须知出离轮回的灭道二谛因果。对此轮回流转的染污因果及证得解脱清净因果的必然次第应当详予了知,故今略说修习四谛之理。
一、思维修习四谛的功德:
1. 能够真实发起出离心。
2. 能知轮回与涅槃的因果,相应解脱道。
3. 能得中士道功德。
4. 能引导趋入大乘。
二、思维四谛的宣说之理:
世尊初成佛时四十九天圣默然住,后由大梵天王请法,遂于鹿野苑初转四谛*轮、三劝转(指佛重覆宣说)十二相,即:
第一劝转 -- 宣说了四谛的本质(即体性)或实况,是基位建立,如云:
[ 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
第二劝转 -- 宣说了四谛的作用(即修习之理或作业)或取舍之理,是道位建立,如云:
[ 应知苦、应断集、应证灭、应修道。]
第三劝转-- 宣说了四谛的作用之果(即修习之果)或去除缘著四谛的颠倒执著,是果位建立,如云:
[ 应知苦而无苦可知,应断集而无集可断,应证灭而无灭可证,应修道而无道可修。]
如是重覆对诸比丘宣说四谛之义,就是三劝转;而每一转皆具四行相,例如此是苦圣谛为一行相,以此类推,每一劝转各有四行相,总合十二行相。因此乃是相顺于现观修行次第,从三劝转十二行相而说四圣谛,而《现观庄严论》则广说了四十八行相。
三、思维四谛的数目决定:
如《释量论》说:
[ 世尊演说四圣谛。]
意即,四谛总摄了一切取舍的关要,具足四种真理 -- 即苦的真理(苦)、苦因的真理(集)、息灭苦集的真理(灭)、以及息灭苦因方便的真理(道)。就总的轮回的趣入次第而言,为苦集二谛;就总的出轮回的还灭次第而言,为灭道二谛。故此当说,从轮回的流转门的因果上是因集谤及果苦谛,数目决定不多不少;从轮回的还灭门的因果上是因道谛及果灭谛,也是数目决定不多不少。
严格说来,灭道二谛并不能成为具相的因果关系 -- 安立因果关系只不过是通说。虽有安立灭谛离系果,但也不成具相之果,因为灭谛是无为法,凡是无为法必非因果法,只是假立果名;与其说这是因果,不如说是由道谛的方便而得灭谛的功德。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若无灭道二谛,佛必不说苦集二谛,因为说了也无以离苦,更无希望;相对地,正因苦集二谛堪能断尽,才能安立灭道二谛,或者堪能成立灭道二谛才说苦集二谛,故如此而说四谛数目决定。
四、思维四谛的宣说次第:
四谛的宣说次第,在佛经中有三种说法:
1. [ 集苦道灭 ]-- 即从因果义的相顺次第而说,由流转门先说染污因 -- 集谛,再说染污果 -- 苦谛;由还灭门先说清净因 -- 道谛,再说清净果 -- 灭谛。
2. [ 集道苦灭 ]-- 即先说两种染净之因,后说两种染净之果。
前两种宣说四谛的次第,都是从因果义上说的。
3. [ 苦集灭道] ―― 乃是从内心现观的修习次第上说,即凡欲求从轮回中得解脱者,必须先行了知轮回的轮转之理,故应先知自身的苦集二谛 -- 先说苦谛的理由亦即在此;如同病人欲求痊愈,须先了知疾病的过患一样。次说集谛,即如病因,得病必想痊愈,必须进而寻找病因。再说灭谛,如疾病得到痊愈是多么安乐,即如灭谛。后说道谛,如得以完全灭除病因,得到痊愈,必须服药或做些治疗的方便,即如道谛。类似有情从生病到痊愈的过程比喻四谛宣说次第,为弥勒菩萨《宝性论》所说:如云:
[ 如病为所知病因所断,乐住所得药为所依般,彼苦及因遮彼又如道,为所知所断所证所依。]
要之,先知苦果,后找苦因,断而息灭苦果则得安乐,最后得乐须造作乐因 -- 这就是世尊宣说苦集灭道四谛的次第。
五、思维四谛各自体性及种类:
首先,苦谛的体性 -- 即安立为有漏果位那一分的轮回所摄的染污品谛,亦即凡是轮回有情,由烦恼与业力所自在,所推动而感得的一切有漏的苦果,如轮回界的有漏的依报,轮回者及有漏五蕴的正报,皆为苦谛。
苦谛的种类主要有三:
1. 苦苦 -- 即一切的有漏苦受。
2. 坏苦 -- 即一切的有漏乐受。
3. 行苦 -- 即由惑业所感得的有漏蕴体的舍受。
其次,集谛的体性 -- 安立为有漏因位那一分的轮回所摄的染污品谛,如我心续中的烦恼与业。
集谛的种类可分两种:业集谛与烦恼集谛。
业集谛可分三种:即:
1. 轮回所摄的福业 -- 为感得人道与欲界天的两种引业。
2. 轮回所摄的非福业 -- 为感得三恶道的三种引业。
3. 轮回所摄的不动业 -- 为感得色、无色界的两种引业。
烦恼集谛则分两种: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即:
1. 六根本烦恼 -- 贪、嗔、痴、慢、染污疑、染污见。
2. 二十随烦恼 -- 忿、恨、恼、覆、悭、嫉、谄、诳、骄、害、无渐、无愧、昏沉、掉举、散乱、妄念、懈怠、放逸、不正知及不信。
再其次,灭谛的体性 -- 安立为依能得自的道谛而断除所断品的所离,亦即经由修习能得灭谛之道谛方便,依此正对治道断除了心垢的所断品的所离功德,就是灭谛(即断尽烦恼障、所知障随一时的心的空性)。
从堪以声词诠说上(即较宽松的角度而言)区分,《集论》虽然说了许多,如名称灭、胜义灭、悉未圆满灭、悉已圆满灭、具庄严灭,非庄严灭、有余灭及无余灭;但就法乘而言,灭谛的种类有三,即:1.声闻灭谛。2、缘觉灭谛。3.大乘灭谛。若从本质上说,则有十六空性。
在五道中,资粮道、加行道 -- 属于凡夫道位、不得灭谛。
见道位 -- 因心中具有亲证空性的智慧摄持,故具有灭道二谛随一的法宝。也就是说,在见道位的圣者心续中,从亲证空性的智慧为本质的无间道到亲证空性的智慧为本质的解脱道,为前后的因果续流相续,又称等流因果;而证得解脱道时,则有能力完全根断了分别烦恼障(譬如不得把小偷赶出门外,而且把门拴住,不令再入),此时即为见道位的灭谛,又称为离系因果。也可以说,烦恼的能离之因是道谛,烦恼的所离之果是灭谛,假名因果。
修道位 -- 则分九品,广分有八十一品,是指须依次第渐断九品的俱生烦恼。譬如有九品俱生的障碍,所以有九品的对治道与根断道,由修彼道,故有九品的灭谛,当断尽了九品的俱生障碍也就得到无学道的解脱或灭谛了。
最后,道谛的体性 -- 安立为一作为自所得品灭谛的能离的方便(即断障、证果的方便),属于圣者心续的清净品谛。
就法乘而言,道谛的种类也有三种,即:1. 声闻道谛。2. 缘觉道谛。3. 大乘道谛;若从本质上说,则有见道、修道、无学道三种道谛。
关于这点,《集论》虽说为五种:
[ 道亦有五相: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但这其实是真实与假名不予区分而说的,资粮、加行二道不堪为道谛,以《俱舍论》说:
[ 许未得道者,谓异生。]
又,《集论》也说:
[ 异生为何?谓未得圣者法。]
意即,在五道中,资粮道、加行道属于凡夫道位,不属于道谛。
见道、修道、无学道位的圣者则已具道谛,因已亲证四圣谛 -- 即亲证无常、苦、空、无我等行相;特别是无我,由于之前已经数数缘著无我而闻思修,由此知见而起的现报,不离修行的支分,配合福德资粮摄持,由先证无我,再生起亲证无我的心,就是生起道谛之时。
六、思维四谛十六行相:
宗大师《菩提道次第摄颂》曾说:
[ 苦谛过患不深思,如实求脱即不生;集谛次第不专念,不得正解断根本。]
意即一旦欲求离苦得乐,能经由认识与现见四谛十六行相,而对治缘著四谛的十六种颠倒执著,并如其次第修习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理遣除邪行(如外道于四谛法起十六种邪执),极为重要。四谛十六行相是:
首先,苦谛四行相 -- 即具有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
1. 无常 -- 指细分无常,即有为诸法刹那迁变,第一刹那在第二刹那时已不存在,本具不坚固,不自主、无常、变动、不定、暂时、坏灭诸性。
2. 苦 -- 指由烦恼与业所自在的身心重担(五蕴本身)或三苦随一(苦、坏苦、行苦)的异熟果皆具苦性。
3. 空 -- 指我与五蕴同体,体一相异,离蕴无我。
4. 无我 -- 指我与五蕴不但同体,且必先观待认识五蕴而认识我,是依五蕴而假立为我,所以无我。
如是,了知苦谛四行相后应结合自心,思维我的有漏苦谛就是我与我的五蕴,具有无常的刹那变灭性(细分无常);是由惑业所感得,具有三苦、五苦、六苦、八苦随一的有漏苦性(苦);而此轮回者的我与五蕴同体,我并非常、一、自主(空);我与五蕴不但是同体,且认识我须观待认识我的五蕴,是依五蕴而假立为我(无我)。《大智度论》也说:
[ 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
应如所述而结合自身,依次证得苦谛四行相生起增上慧学,才得以出三有海、得解脱果。这与《阿含经》说:
[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 其内含与意趣完全殊无二致。
其次,集谛四行相-- 即具有因、集、生、缘四行相。
1. 因-- 如我的烦恼及业,是令我生起痛苦的近取因。
2. 集-- 如我的烦恼及业,是令我恒常生起痛苦。
3. 生 -- 如我的烦恼及业,是令我猛利生起痛苦。
4. 缘 -- 如我的烦恼及业,是令我生起痛苦的俱作缘。
如是,了知集谛四行相后应结合自心,思维我的有漏集谛就是我的烦恼及业,是让我生起痛苦的因缘。就如去做想做的、去做不想做的、想做的又不想做、不想做的却又做了-- 这一切都是业力所致,业则来自于往昔或同俱的烦恼所推动,其根本因是无明。故因、集、生、缘的集谛,便是系缚生死的根本因,引发苦谛的能生因。
再其次,灭谛四行相 -- 即具有灭、静、妙、离四行相。
1、 灭 -- 如三乘随一的灭谛,是灭除障碍得解脱的寂灭。
2、 静 -- 如三乘随一的灭谛,是断障后所得的寂静之乐。
3、 妙 -- 如三乘随一的灭谛,是根本不变的无尽妙善。
4、 离-- 如三乘随一的灭谛,是完全出离障碍,不再生起已断的所断品。
如是,由了知灭谛行相后应结合自心,猛利地欲求证得断除二障随一的所离功德,获得究竟根本安乐。
最后,道谛四行相 -- 即具有道,如,行、出四行相。
1. 道 -- 如三乘随一的亲证无我的心及由其摄持的善心与善法,是趣行解脱之道。
2. 如-- 如三乘随的亲证无我的心及由其摄持的善心与善法,,是了知心的实相者(即亲证心的空性)。
3. 行-- 如三乘随一的亲证无我的心及由其摄持的善心与善法,是无边清净广增的正行(令所修的道及修道者皆成清净)。
4. 出 -- 如三乘随一的亲证无我的心及由其摄持的善心与善法,是能完全出离烦恼、轮回的方便。
如是,了知道谛四行相后应结合自心,以诸正理成立,闻思修无我的意趣,坚固定解一切法门无非是引导证得无我的前行;而且,修道的康庄大道便是修习无漏的三十七道品 -- 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等圣道,此为三乘道的命根,若依诸道,经由止观双运的摄持,缘著十六行相而亲证,则能生起道谛的功德。一旦具有道谛便能渐断生死缚,证得涅槃。
总之,四谛依次是:苦谛为轮回苦的实相 集谛为苦的起源;灭谛为断灭诸苦,道谛为得出世间涅槃之路。或说,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苦的止息之道。或说,有漏的变异和不永恒,就是苦;苦是有来源的,且令苦积集在一起,就是集;苦是可息灭的,就是灭;灭苦的方法,就是道。
法王则说:
[ 心不寂静是苦谛,能令心不寂静是集谛,灭除令心不寂静的所离是灭谛,能灭除的方便是道谛。]
所说的,实际都是同一关要与意趣。
《心经》咒语也是隐示了五道之义,即:[ 爹雅他(即应作如是观),嗡(即身口意三门清净),嘎谛(即去吧!经由广大闻思修,而入闻慧与思慧为本质的资粮道),嘎谛(即去吧!进一步,趣入修慧为本质的加行道),巴喇嘎谛(即去彼岸吧!由此趣入大修慧为本质的见道的圣者道),巴喇桑嘎谛(即真实去彼岸吧!乃经由见道登上修道位继续修行),菩提梭哈(即去圆满菩提的彼岸吧!是圆满执持佛果菩提的无学道之义)。
七、思维四谛的释名:
何谓四谛?即如经典说,圣者如实通达,故名圣谛;不名凡夫谛,因为凡夫无力了知。又因数目决定为四,故名四圣谛。
对此,《现观庄严论》也说:苦等四谛为何称为谛?即总的来说,苦集二者为所断品,灭道二者为所取品,此如彼经教所教诫为真实,故谓 [ 谛 ]。个别来说,以诸圣者于四谛实相如实亲证,故谓[ 谛 ];诸凡愚不如是证悟,故谓[ 圣谛 ]。经说:
[ 愚童似掌毛,罔知彼行苦;圣者似眼中,彼心极出离。]
祖师也说:
[ 凡夫有苦无谛,圣者有苦有谛。]
八、修习四谛的生起之量:
即由自己的经验,决定了知此生所蒙受的及目前现见的苦果苦谛,乃由我的苦因集谛而生。也就是说,苦果来自业力所感招,业行来自于烦恼所推动,之所以生起烦恼则是源于我的无明所导出。因此并非无因生,也不是由于创世主或三宝的关系,显然,乃是以自身的无明为根本正因而缔造了流转生死的染污一重因果。
换句话说,由思维苦谛及其过患,故求断除苦谛;苦谛来自于集谛之因,故应了知苦因集谛及其断除的方便。我的苦因集谛,主要是由无明我执(分别与俱生我执)坚固地颠倒执取诸法为实有,由此导生烦恼造业而轮回。
而事实上,苦集二谛为因果缘起,本质实无自性,故苦因可经由修学对治正道而断除,亦即得以息灭苦果,证得灭谛的解脱。灭谛-- 是指经由修行力或功德力断除苦因心垢、不再感报苦果的功德。苦因既堪断除,苦果必堪息灭,便能亲证灭谛。但证得灭谛并非无诸方便或由三宝赐予。《三摩地王经》说:
[ 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能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愈自身病。]
这明示了,众生所不要的痛苦,不可能由三宝加持而去除,唯有自断苦因;同理,众生所要的快乐,不可能由三宝加持而得到,唯依自造乐因。世尊利益有情的主要方法是宣说正法、指出正道、令趣入修行、引发相应,终究才能离苦得乐。故为证得无漏灭谛的功德,即须如理现证道谛,断除颠倒无明我执,依此而遮灭无明所引出的烦恼及业集的苦因,脱离轮回不再受苦。由思维自身情况,推而广之,一切有情遮除苦因之理亦复如是,也因此,自他一切有情的四谛皆可成立。
由此看来,修习与证悟四谛之理确是自利利他的重要基础与方便,佛初转四谛*轮是一极大关要、总温陀喃,这点,从上述也得善为证成。宗大师说:
[ 至于轮回圆满事,不生刹那之希愿,昼夜恒求解脱心,生时即起出离心。]
无著贤论师也说:
[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故于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应如是修习四谛之理,如实作意思维:并结合着自身净治心续,生起不贪著三界一切圆满、猛利欲求解脱的出离心、勤修解脱道,进而发愿回入大乘圆满佛果。故应如是定解四谛教授,生起欲求出离之量心。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四谛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四谛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止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