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首愚法师开示金刚念诵要决
 
{返回 准提法门法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03

首愚法师开示金刚念诵要决

(一)气功修炼

金刚念诵是一种最高的气功修炼法,重点在换气方面。换气时务必把嘴巴闭起来,或慢慢吸,或一吸进来就停住,等气满了再跟大家念诵。而吸气的时候只用心默念就好了。

要达到唇齿不动,首先,要练习一口气一口气念。一口气能念几句就念几句,念到必须换气了,就把嘴巴闭起来,再用鼻子吸气,懂得这个方法,对身体健康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二)配合呼吸

一口气一口气配合呼吸的气来念,一句连一句的,中间不要呼吸,只用舌头和嘴巴发音,这样无形中身体内部也在呼吸。念到这一口气实在接不上了,小腹都瘪了,这时候就让它松弛下来,把嘴巴闭起来不要吸气;让它自己吸气。就像以尼龙奶瓶喂奶一般,里面的奶吸光了,没有空气,奶瓶不是都瘪了吗?而当你嘴巴一放松,空气自然进来就膨胀了,这就是最自然的气功。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也就自然调整好了。此时一点妄念都没有了,因为呼吸都来不及,还有时间乱想吗?吸气充满了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复始,一口气一口气的,慢慢从三句、五句乃至十句、二十句越来越增强,经常这样练,就会达到“气满不思食”,当然这并不是肠胃有毛病。


(三)都摄六根

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身体不好的人,不一定要跟到那么长,中间短一点就可以休息了,根据这个原理不断练下去,身体自然会有改善。

念诵的时候要“都摄六根”,眼睛开着没关系,但是眼神要收回来,收回到自己内在,乃至收回到后脑,收回到与虚空合一。


(四)念兹在兹

一般念佛念到最后,喉咙都会沙哑,这是念佛的方法错了。正确念佛的方法是念兹在兹,轻松自如的,金刚念诵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到“空、无相、无我”的境界里,然后“唇齿不动”,只有舌头在弹动。初步的功力达不到时,嘴唇微微动也无妨。


(五)体、相、用

金刚念诵具有其“体、相、用”。其“体”实际上即是大般若。一边念诵,一边把身心放松、放空灵。能与“空、无相、无我”相应,当下,你念出来的佛号或咒语就不一样了。倘若你有懂得以“唇齿不动”去发音,让“气”慢慢从丹田一股股的上来,清清楚楚的,对于身心的调和,效果就更殊胜了。

“唇齿不动”是金刚念诵的“相”,而金刚念诵的妙“用”则是念到某个时候,全身气脉都会发动。这时,自然会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慢慢让你达到“心气合一,能所双亡”,所以金刚念诵就是地地道道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发挥到最极点了。


(六)转化“四大”

金刚念诵念得好,全身暖相就起来了,身体感觉非常舒服、非常畅快,大冷天一点都不觉得寒意,大热天也一点都不觉得烦躁。

金刚念诵是使“四大”转化的总关键;同时也是净化报身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把握得到金刚念诵的要领,整个身心自然就在一片空灵的光明中。即使尚未达到,各位亦应在意境上先做观想。观想久了,自然达到身心两调的效果。


(七)摄心调气

实际上,金刚念诵已含括了观想和唱颂。金刚比喻般若,比喻能够把握佛法的实相;乃至一个人对自己心性的完全了解。换言之,实相般若即金刚,念诵即在调气,所以金刚念诵同时涵盖了摄心与调气。


----摘自《无上甚深妙密法》一书。

 


{返回 准提法门法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几种念诵方法(南怀瑾)
下一篇:金刚上师南公怀瑾传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寒假四十九天准提法修持法会开示录(南怀瑾)
 末法明灯:殊胜的准提陀罗尼
 准提法门(海涛法师)
 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南怀瑾)
 金刚准提母法门导修(祈竹仁波切)
 准提即是大光明
 几种念诵方法(南怀瑾)
 准提法传法开示
 准提法的三昧耶戒
 南怀瑾老师1985年准提菩萨圣诞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的“心”(木村清孝)[栏目:其他日籍作者]
 排队[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宿世口业[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栏目:真禅法师]
 我们修行如果不求往生极乐,而求明心见性,有没有成功可能?什么才是明心见性?[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什么样的人可以享用信财[栏目:达真堪布]
 禅茶无非一味(明奘法师)[栏目:禅茶文化]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栏目:圣凯法师]
 胜鬘经 14 如来真子章[栏目:胜鬘经·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