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46
第七章 修习奢摩他(止)才能获致三摩钵底(等持)之果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A. 敬 礼
B. 对基督教的重新评估
C. 为何奢摩他(止)的修习应在三摩钵底之先
D. 前面诸章中所述各种准备工作(前行)之摘要
E.某些心理方面需准备的条件
F. 奢摩他的生理基础
G. 趋入奢摩他的九个步骤和六项条件
H. 奢摩他与三摩钵底之辨别
I. 习定上的错误及其对治
J. 八禅那
K. 奢摩他的证得
笔录者早到了些,便在关房后方山脚下的一个小院落里,在阳光下来回漫步。陈先生曾应一些施主之请,以及每逢耶诞节,藉此后方的空地举行过许多次佛教的火供。今天陈瑜伽士尚未结束他的禅修。一会儿以后,笔录者由陈先生的后窗向内探望,看到他已结束了禅修,便走向前去敲门。
打过招呼后,陈先生询问我手中拿的卷轴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要寄给伦敦僧伽联合会的新佛殿的两幅彩印,一幅是莲花生大士,另一幅是宗喀巴大师。陈先生打开这两幅挂画,赞叹它们的画工,且虔敬地把它们举至额上。
不久,尊者到了,我们便开始例行的预备性询问。随着门上一声轻敲进来一位健谈的中国妇女。陈先生和她交谈了一两句话之后,就把笔者赠送的泰国邮票递给了这位太太,很显然她似乎就是那位集邮青年的母亲。陈先生满面笑容,不断地躬身,一再地请她也一并收下供在佛案上的藏式面包。她起初辞谢,但在陈先生的坚持且送出门外后,才欣然接受。
在这段插曲之后,话题便转到了近日曾来拜访陈先生的两位佛教徒身上。他们一位是比丘,一位是比丘尼。陈先生说因为他看到这位比丘尼靠在椅背上,探头看他的佛堂,所以顺便邀请他参观佛堂,同行的比丘也一起进了佛堂。
陈先生说:「这位尼师学过一点施身法(把肉身观想供养给一切众生以积聚资粮的一种很好的修法),所以她对我的佛堂有些了解,但是那位比丘是修学小乘法的,所以懂得不多」。
笔录者补充说道这位比丘对忿怒尊感到疑惑,而且也无法了解他口中的「双身像」(佛或菩萨与其明妃)的涵义。
事实上,这个例子正是本书不惮其烦地重申─依次第循序进修的必要性─的主旨的最好佐证。一位博学的小乘比丘,若对大乘或金刚乘不了解,却忽然面对这二种传承的艺品之时,因为没有基础,以至于无法掌握所见事物的内涵。
陈先生说:「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本书的躯干部分,或者至少…」他向下看着,接着说:「…至少也是脚的部分。这个躯干由脚开始讲,便是对奢摩他的讲述。它是初学者最主要而且必要的修法。不过,首先我们仍应介绍我们敬礼的对象」。
初修的人在实修中应受到善神的护佑,而依此获致两种利益:一则修行上的障碍容易清除;再则从而早日得到奢摩他(止)的成就。所以我们应该尊敬所有的龙天善神,且请求祂们的帮助及保护。我们应该很清楚地了解向神明致敬与向祂们求皈依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皈依的对象只是佛法僧三宝。
有一些佛教徒甚至把佛教误解为是无神论,并宣称不需要顾及神明,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1. 为什么我们向神明致敬呢? 以下是一些为什么我们应该尊敬神明,并且请他们帮助的理由:
a. 在获得究竟佛果之前,一切佛都示现得到天神的帮助而遣除魔障。乔达摩也是靠天神之助,在菩提迦雅的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b. 佛陀亲自教导弟子们修「六念法」(译按: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其中最后一项就是「念天」(种种天神)。佛教徒应该要忆念诸天,因此天众也自然会赐助。
c. 初学者在精神成就方面是很脆弱的,需要天众的帮助,即使是土地神的帮助也是必需的。这样要获致奢摩他(止)的成就便容易了。
d. 无论显教、密教(在汉地或藏地),每间寺院的寺门上都绘有四大天王的图像。连我小小的关房门边,都供有祂们的神龛,我时常以香、灯供养。在《华严经》里,佛的周匝围绕有人及非人,而非人之中就包括了许多天神及神明,连地神、树神、森林之神都聚集在一起护卫佛陀。
如果现在佛陀仍住世且在西方传法,耶和华也一定会来保护佛陀。就这一点,我有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小故事。
在我住到这个关房之前,它是一个基督教的小教堂,现在还有个十字架留着,我也向它献供。
我的房东是个基督徒,也是教会中的长老。有一次他向我提出要涨房租。那时我到这儿才一年,因为藏区贸易兴盛,许多人待在镇上,找房子的人很多。房东说住在底楼的房客已经加缴房租了,我住在上层的当然也该比照办理。我向他提出契约上是写明了三年房租不变的,而且租约也未到期,可是他却不断地来要加收租金,每一次都被我拒绝。
最后,有一天晚上,我向他所信仰的上帝祈祷说:「你的这位门徒不断地骚扰我,而且错是在他。因为你是正直的上帝,请你指点他」。
当夜房东无法入睡,辗转反侧到清晨,大约四点钟左右,他在略微着迷的情况下,听到很清楚的天语告诉他说:「你应该去找那位上师且和他一起祈祷」。
他立刻跑来找我,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他的上帝跟他说话使他充满喜乐,喜极而泣,他含泪问我是否可以与我一起祷告。我说当然好,这儿有十字架,还有圣经。我想起了圣经中的一句箴言「贪财是万恶之源」,便引出这句话给他。听了这句箴言,他满怀感激,并告诉我随便我要付多少房租都可以。不过我答应他在原有租约期满后,我会每个月多付他五卢比,再三年后,每个月我会再多付五卢比。在随着藏区贸易崩溃而来的房价不景气期间,我仍信守此约定。直至今日,为了感谢上帝,我付的房租高于邻近的租价。
这是我亲身经历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关的事,还有另一个经历是和印度教有关的。
初到印度时,我只能申请到短期居留签证,这很麻烦。尽管如此,我设法在王舍城住了一百天,闭关禅修。在此期间,除了购买食物和每天到附近的温泉洗澡以外,我禁语,也不出门。在温泉的附近有一座印度庙,但我没有到那儿去。
在我禅修的第三天,一位面貌特殊的神祇进入了我的梦境。他的脸和身体好象是被一条线直贯而下的区隔成不同的两半;他很粗暴地推挤我。当时我便观空,他就消失了。
隔天清晨我自忖:「他可能今晚会再来找麻烦,我怎么做好呢?」我突然想起他可能和那座印度庙有关系,就拿了些食物和香,往那座印度庙去。到了那里,我看到原来庙中供的神,就是我梦中的访客。我说:「原来是你;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住的是佛教的寺院,我不知道你住在这里。欢迎再度大驾光临,但别找我麻烦」。
隔夜他来了,当时我在修梦瑜伽。这次他的脸很和善,不像先前那样粗暴。我便问他:「佛教和印度教有什么关联?」他回答:「像兄弟一样」。我回说:「不对、不对。你不了解佛陀的中心思想。请你一定要留下来,当我在禅修时,你可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接受了我的建议,从此我留在王舍城的那段期间,再也没有任何障碍。
还有一个我到噶伦堡镇来时的故事。我一到这儿,就问说:「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中国佛寺?」当我发觉有一间中国小佛寺盖在格鲁派的寺院内时,我去那儿朝礼,看到我很熟悉的红面护法关公的塑像;他在西藏是被当作给萨尔王来供奉。我献上供养后,发现附近有一座印度庙,便也向庙内的克里希那神像献供。这两位神祇都成为我的护法,我从抵达噶伦堡镇至今,没遇到障碍。
关公的事迹很多,陈先生又说了一个故事来显示这位护法的威力,接着还有他另一位朋友的相关遭遇:
在中国,寺庙用的腊烛不是用白腊,而是用牛骨所提炼出的红腊所制成的。老鼠就时常在晚上出来偷啃这种腊烛。
有位禅师看到老鼠偷吃佛案红腊烛的景象,就告诉寺里的护法关公说,你实在不管用,连你自己的供桌上的腊烛都会被吃去。这位禅师责怪他说:「身为一位护法,你连老鼠都赶不走!」当晚,一只老鼠跑了来,当它在啃着腊烛的时候,腊烛掉了下来砸到它,把它给砸死了。翌日早上,当禅师看到死老鼠,他就责备关公:「你不够慈悲,我没有叫你杀死老鼠哇,只是叫你赶它们走而已呀!」隔一天,关公像便立在寺门外,面朝里面。禅师便说:「喔,你还算有点信心,现在你可以回来了!」关公便顺从地将自己的像移回庙中的原位上。
我的朋友行中法师辞去了政府的好职位而出了家。虽然他跟过一位汉人上师,却从来没有受学过密宗教义。
因为在汉地并非人人都供奉关公,他未曾听闻过关于关公的神威事迹。有一次这位法师到一位华人施主家中,看到佛坛中和佛像供在一起的关公像,他一面告诉这家人说这是不对的,一面把关公像取下来撕毁,放在脚下踩,且不断宣称供养这样的神明是没有用的。
后来我这位朋友来印度,他又在一个华人的寺庙里看到关公像,可是这次因为有许多人在场,他不敢毁弃它。可是他私下向我抱怨说这些人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并且那张像应该被取下来。
我就问他:「你老实告诉我,你有没有毁损过这位护法的其他图像?」他据实以告,我就警告他说:「你有危险了,你应该在佛陀及这位护法前忏悔你的过犯」。虽然他熟知我的处世为人,也尊重我的建议,但那一次,他并没有听进去。
他在此地禅修了三个月,然后决定到菩提迦雅去修行。他想去接管那儿的一间寺庙,因为当时那里只有一个小沙弥而已。他不但得往菩提迦雅去,还得绕道去见一位华人教授,因为这些寺庙的住持是由这位施主负责指派的。
我警告他不要去,我告诉他:「你到达菩提迦雅后的第五天,你会有大麻烦」。他不怕,他对我说:「我没什么好担心的,我要去菩提迦雅,那是圣地」。他不听我的劝告,坚持前往。在他抵达菩提迦雅后的第五天,回程途中,他因为站在一辆过度拥挤的火车车门边,一不小心摔落车下,被火车辗毙。
毁损关公像的恶业造成了他的横死。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请他们来帮助我们;还是该去冒犯他们而造下恶业呢?
本书的目的主要是要引导西方读者,而在世界的那一区域宗教力量是操在基督教及犹太教的上帝耶和华的。我们怎么样都不应该伤害祂,因为祂对西方的佛教修行者一定是会有帮助的。
依我之见,西方的佛教徒应该重新评估基督教的价值,把它由一个独立的宗教,看成是佛教基础的人天乘的从属教义。
陈先生向笔录者及尊者说:「您们二位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但请先听完我的理由,因为这个题材颇长」。陈先生接着讲述他重新评估的要点:
1. 耶和华必然会护持佛法。我们说过,在《华严经》中,佛陀说过有许多天众聚集在一起来保护他,即使小小的神祇也不例外,那么有什么理由说基督教的上帝不也如此做呢?
2, 耶稣是乐于助人的好榜样,他具有一些菩萨的特征,说不定是一位初修菩萨道的人。
3. 耶稣曾说过他是来净除世人的罪,也就是说他可以净除与人天乘有关的罪业。如果有人信仰他,他必然能够为其净除人天罪业。但是破坏佛陀或佛法的罪业他是无法净除的。这是基督帮不上忙的地方。
4. 十诫中的后五项几乎在字面上与佛教的五戒相同。不过佛教五戒的内涵更深刻,因为它的阐述更透彻(因此对于道德上的戒律,应该由佛教徒那儿学得更详细的说明)。耶和华的十诫是小乘戒律的良好基础。
5. 耶稣所说的「你应爱你的邻人如爱自己一般」。(马太福音十九章十九节)是大乘的好基础。
6. 旧约中的火供应由基督教的西方恢复。它是金刚乘的良好基础。
尊者插进一句:「但不可以用动物的肉」。陈先生赞同他的观点,说道:「不可以,当然不可以。而是应该根据佛教的原则,令火供具备深刻的意义。把珍贵的物品做供献,连同整个火供的过程都必须在定境中进行,否则是不会有效的」。
7. 我当然认为上帝是有极大福德的(才能因前生所累积的善业而得此地位),但是我绝对不把祂看成是一个创造者,或是具有生杀大权的众生。
8. 圣经应修订,删除旧约内所有残暴及罪恶的记述。
(笔录者说:「啊,陈先生,你知道吗,那些部分真是太多了」。陈先生似乎没有听到这句插话,便接着往下讲:)
还有,新约中耶稣的故事四次重复也是不必要的。
9. 我们相信如果佛教习定者对这位上帝表达尊重,且向他请求帮助,上帝便会像我刚才说过的故事里的情节一样,给予帮助。
10. 我们也相信圣母及圣徒们也会回应我们的祈祷。我们并不以他们为皈依的对象,但是他们可能给予帮助。在东方佛教护法给予协助,那有什么理由可以说基督教的圣众不会提供帮助呢?
「如果我的仆人在此,他会奉上你的所需;
如果他不在此,那么一个童子也能给你同样的服侍」。
(陈先生这样说的时候,有一个小小年纪、天真无邪的男童,一直站在窗台下偷偷地透过窗子凝视着我们,无疑地是期望着能充当跑腿,赚一两个小钱。)
虽然不管是仆人还是小童,护法或耶和华,他们可以协助我们世间的事情,也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天界的安息,但是佛教徒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这已经是这些天神护法能力的极致了。而真正的「得渡」─由证得究竟佛果而脱离轮回─是和基督教的「救赎」截然不同的,而且是超乎他们所能赐予的,因为他们尚未及亲证。
本书主要的对象是西方读者,他们在转而修学佛法后,常会歧视排斥耶和华。当然耶和华的教导和终极的解脱毫无干系,一点也没有办法根除我们的根本烦恼,可是在人天乘方面,上帝是能给予我们帮忙的。
在中国有许多儒士信佛也皈依佛,成为佛教徒,但他们仍然遵循这位古代教师所订立的优良道德规范。虽然孔子的教化与终极的得渡没有关连,可是这样的遵循表达了对孔子的教诲恰如其分的尊重。西方的佛教徒也应该以类似的方式来看待圣经和圣经中的教诲。
理由如下:
1. 根据《解深密经》所说:「若行者没有得到轻安,是无法证得奥妙的三摩钵底」。我们没有先获致奢摩他力,是无法证得三摩钵底的。
2. 在证得奢摩他之前,行者的心或许可以专注在某个精要的真理上,可是却无法持续或是使它转为现量。没有奢摩他力支持的三摩钵底就不是真的三摩钵底,在禅定方面也产生不了作用。
3. 若行者获致奢摩他,则智慧必然增上,行者可以藉三摩钵底之力而洞悉实相。
4. 在证得奢摩他(止)前的任何意念都是六识的作用,所以它都带着过去生的邪见和无明的染污。这是属于轮回的。一旦证取了奢摩他(止),便可运用奢摩他力来观修实相,以致于断除了无明,行者的意念从而得以完全被导正而趋向圆满觉悟。
5. 一个人的不清净念头是累劫所累积下来的,所以会养成不良习气;这是因为他的意念无法集中在佛法上的缘故。使用这样的心来探索真理是近乎不可能的;在探索真理之前必先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佛教徒深知往昔所造之业行导致目前的习气,因而大多会同意一句老话:「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成习气的果;播下习气的种子,就收成个性的果;播下个性的种子,就收成命运的果」。
对于不具有佛教中心思想的一般人而言,这句话是很恰当的写照(虽然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所以一定要先除去俗念(贪、瞋、邪见),再透过奢摩他(止)的力量,来使心清净。我们可以用佛教的道理来改写上面的那句话成为:「播奢摩他的种子,得三摩钵底的果;播三摩钵底的种子,得三摩钵那的果;播三摩钵那的种子,得三摩地的果」。依此我们可以证得圆满觉悟。
6. 在三慧(闻、思、修)中,三摩钵底和修慧有关。修习奢摩他(止)是进修三摩钵底的基础。若不修奢摩他(止),而尝试思惟真理,这只是思慧而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提道:「在圆满证取奢摩他后,方能修习四念处的三摩钵底」。
7. 依据六波罗蜜多及其次第,第五波罗蜜是禅定,第六是智慧。奢摩他属于禅定,而三摩钵底是智慧之因。因此要先修禅定才能得智慧。没有前者,就成就不了后者。
8. 依据《三学》而言,第一个「戒」是第二个「定」的前行;此处定指的是止的训练;而第三个「慧」,是由三摩钵底所造就的。
9. 依据「体用」之哲理,必先证得静态的奢摩他之体。
10. 在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之前,行者的正见只属于认知;但有了奢摩他力的证验,行者可以获致第三阶段的内观,即是指觉受;由此而养成第四个阶段的内观,即内在的证德。
11. 尽管「禅」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需要奢摩他或三摩钵底,但是所有的禅宗祖师都说在你能更进一步之前,先要能「大死一回」。这就相当于奢摩他。
12. 《大般涅槃经》中有云:「大乘菩萨要历经比小乘证得阿罗汉更长的时间才能证得圆满觉悟,因为他的奢摩他力难以好好养成」。我们当然不是把证得阿罗汉做为目标,但我们在提及习定时一定要清楚奢摩他的十分重要性。
陈先生对这一点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菩萨有两种:一种较富于智慧,另一种较富于慈悲。后者偏重于前四项波罗蜜,做很多利益众生的善行,因而缺乏智慧。对于智慧菩萨而言(特别着重于六波罗蜜的最后二项),在初地时就可能断了生死之流,而修慈悲的菩萨必须等到八地,才有足够的空慧之力来断除轮回生死。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了解证得奢摩他与否的行者之间是有多大的差异。我们发觉在佛经和祖师的论述里有许多地方对于习定的步骤都说得不清楚,缺乏确立的次第。比方说,佛陀在《圆觉经》中开示了禅那,奢摩他与三摩钵底的二十五种轮换修法。佛陀为什么如此开示?为何这三个项目不是依通常的次第来说呢?
这是因为佛陀开示《圆觉经》时,说法对象是大菩萨众,他们能了解并从这些不同的轮替法中受益。可是本书的对象是初学者,他们尚欠了解而需要有订定的次第来修习。
从祖师的教授里也可以举个例子来看:在天台宗里,有四本书,谈的是不同的习定次第。正因为该宗缺乏明确的习定次第,以致少有人依之而修得圆满觉悟。这个习定的先后次序没有被重视,因而即使天台一系的祖师们,被公认为精研佛理,其中却少有证悟的。在介绍此宗头九位祖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多位在圆寂前是这么说的:「很惭愧我的成就很有限。我领众太早,寺务太过于繁忙,以致于要惭愧我的禅定功夫不够深厚」。即使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也是称念「阿弥陀佛」佛号而逝,足以证明他也是期望有较好的转生。
在现代,许多人似乎很聪明,可是心却非常散乱,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了解奢摩他的内涵变得更重要了!
我要提供读者们一张表,表中列出了本书在此之前已提及的修习奢摩他(止)之前必须具备的各种准备工夫(前行)。
陈先生站起身来,在他的笔记本中找了一下,然后把一份表格递给了笔录者。此表如下:
章 节 |
各章中的前行 |
传记 |
前行的个人例证。 |
第一章 |
西方人学习佛法的前行。 |
第二章 |
由于缺乏前行所产生的错谬以及禅修的真正目的,以产生正确的动机。 |
第三章 |
理想的禅定的前景以及如定义中所说的前行的目的。 |
第四章 |
一般的前行,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清楚这些项目。 |
第五章 |
前行的好处以及禅定的重要。 |
第六章 |
在一个完整系统中所有的禅修;前前如何成为后后的前行。 |
在《瑜伽师地论》中提到以九种先前的条件及生起四种决心做为得到奢摩他(止)成就的前行。
1. 九种预备瑜伽
a. 相配性:所习定的类型配合修定者的性情。这表示行者应该颇有自知之明:贪心重的人应修习九不净观,而瞋心重的人应修习慈心与悲心。
b. 习惯性:奢摩他的修习必须保持经常而有规律。
c. 敏捷性:行者不应该心有旁鹜,即使有任何善行要做,也应尽速地完成,以便尽快地继续进行奢摩他的修习。
d. 无颠倒:所行皆应如理如法,且应尊重上师。
e. 适时性:无论任何障碍生起,知晓对治之法为何,而且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依状况所需而行对治。
f. 认取:行者必须知道何时入奢摩他,停留多久,何时出定。这些都要在恰当的时候以正确的方式来做到,从而对这些境界掌有完美的控制。
g. 不易餍足:要精进,才能再进益。行者不该把小小的进境当成是圆满的成就。
h. 不忘失正念:不让心驰向感官外境,致使忘失奢摩他。
i. 奢摩他的主要修习。
2. 四种决心的生起:
a. 训练心的决心:这意指行者应放弃执着的世间心,训练心只希求奢摩他。
b. 决心以法喜鼓舞内心。
c. 决心使心自在舒适轻安,免于一切压迫。为了生起此心,一切邪分别皆应断舍。
d. 决心证得圆满见。对此应深切长时忆持。记住唯有透过奢摩他的修习才能使智慧生起。
对于奢摩他本身以及精神层次中与奢摩他相关的种种,我们就讲述到此。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奢摩他的生理条件。
可以参考在第二章中提过的七支坐。
1. 双跏趺莲花坐姿的五种利益
宗喀巴大师说莲花坐姿有五种利益:
a. 以此坐姿,行者易于获得修习奢摩他中必要的寂静。
b. 莲花坐姿容易久坐而不产生肌肉的疼痛、扭伤。
c. 至于第三项,我们就不能同意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了。因为他说莲花坐姿和外道(非佛教徒)采取的坐姿不同。这一点在昔日的西藏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对于西藏本地的苯教徒而言,他们对莲花坐姿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不过宗喀巴大师一定未曾到过印度,在印度有许多非佛教徒是采用这种坐姿的。
d. 当人们看到你如此盘坐时,他们会受到鼓舞,对你产生信心,愿意听你说法,而成为你的弟子。
莲花坐姿是一切诸佛及菩萨所推荐的。
2. 使莲花坐姿容易的辅助运动
陈瑜伽士站起身来,说:「我们现在应该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他向笔录者说:「你得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的动作」。
首先,陈先生把一条西藏毛毯铺在水泥地上,然后陈先生赤脚站在毯子上示范一些放松腿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a. 以金鸡独立的方式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的膝盖弯曲而腿举在前方,转动脚踝,(脚踝以外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动),向左、向右转动后,换脚做。这个动作可以减轻脚踝部分的僵硬以及该处肌肉的疼痛。
b. 保持相同姿势,但从膝盖处绕圆圈。
笔录者注意到陈先生的膝关节非常的灵活,所以当他旋绕他的下肢时,他绕的圆圈幅度比一般人所可能做到的大得多。
c. 再一次单脚站立,此时由大腿处开始绕动腿部。这样一来,脚的三处关节就一一地被运动到了。要有舒适的莲花坐姿,所有这些关节都具弹性是很主要的。
陈先生盘坐在毛毯上,接着示范放松膝盖后方肌肉的方法:
d. 用右手由底下托住左脚的脚踝,把左手放在左膝上。以右手抬高左脚踝,同时左手向下压左膝,然后右手放掉脚踝,使它打在地面上。
陈先生换脚各做了一次,所以地板(无疑地包括楼下的天花板)振动了一下。如果不想让脚踝瘀青的话,做这个动作时最好要铺厚毯 子。
e. 站起身,膝盖打直、弯腰、手触脚趾。至少指关节要碰到地面,最好是整个手掌触地。
f. 接下来,陈先生拿出一个木凳子和一大桶近乎全满的水。他把水桶放在凳子前面,他站到凳子上,弯腰向前,把一条宽带子套到脑后,带子的另一端绑在水桶的提把上。陈先生双手在腰间紧握,把水桶举了起来,毫无肌肉卖力的样子,水也一点没洒。陈先生连续做了许多次。很显然地他是格外的健康。这个运动可以使背部的所有肌肉都充分地运动到,尤其是脊椎末端的肌肉。
若能持之以恒地做这些运动,它们终究一定能使你很容易以莲花坐姿习定。 在能双盘之前,只要一有机会就应练习单盘(一脚盘在另一只脚的大腿上,另一只脚则塞置其下。)
双腿要经常保暖,用布裹住。在寒冷的气候里,因为血液不易流过盘住的肢体,所以腿脚会变冷,所以双腿保暖很要紧。如果腿部受寒,会导致极多的疼痛和麻烦,也不易治愈。将腿脚都保暖,便不会产生疼痛,就可以久坐了。
若行者能精勤,耐心地练习,则能达到以双盘莲花坐姿习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当然年纪愈轻愈容易练成。
我本人是二十八岁开始学,经过几个月的练习,起初还历经了一些疼痛才慢慢成功地做到双盘。到现在我的行走还因为这个坐姿而有些不正常。
如果行者在经过付出了全力及耐心练习后,仍无法达到双盘,那么不论他(她)所采用的是任何一种盘坐的姿势,都要把脚缩起,脚趾并拢收缩,放在脚下,使脚掌肌肉有些绷紧。在走路时,对瑜伽士而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可以保存内在能量。这种「鸽爪」行步方式当然需要注意力来维持,可以使上行气不散失;在脚部平展的一般行走方式里,就会有上行气的散失。如此双脚蜷曲的盘坐能确保体内的气向上流动(有如双盘莲花坐姿所自动达成的效果,因为双脚自然地形成一个向上又微弯的姿势,如两片小翅膀一般)。
最后,陈先生又对此补充说道:
当然,对于那些能轻而易举盘双盘的人(如我的内人,她很瘦,不用手帮忙就可以双盘),就没有必要做这些运动。
1. 九个步骤 (九住)
a. 初住:能把心由外在的恶念拉回,并安住于内观(下面的第一条件)
b. 续住:使心能持续住于此内观上(第二项条件)
c. 回住:若心念忘失了内观,要能把它拉回来(第三项条件)
d. 近住:所有外在念头皆已转为内观(第三项条件)
e. 伏住:外在的念头都已被内在的正观给降伏了(第四项条件)
f. 寂住:内心宁静,没有妄念(第四项条件)
g. 最寂住:散乱和昏沉都被最寂静的止力给降伏了(第五项条件)
h. 专住:心念只专注于一点,即只专注于内观上,无一剎那移转或停止(第五项条件)
i. 等住:心自然持续且平等地安注于任何一处,不假任何助力。(第六项条件)
2. 六种条件 要修习九住的九个步骤,必须有以下六项条件来配合。
a. 闻法:不闻法则无从起修
b. 正思惟:所有的思惟都要回到专注的对象
c. 忆持
d. 正确的觉察
e. 精进
f. 修习成瘾
此外,行者应选择颜色与其相应的物体做为训练专注力的对象。对于一个容易散乱的人而言,最好是找一个圆形(小石头,涂上颜色的平面,…等)深色(蓝、黑…等)的物体。若是容易昏沉的人,则最好选择明亮如白色、黄色的物体做为练习的对象。上述为发展奢摩他所缘外不净物的教授。
至于内所缘系止的奢摩他,则是体内正中一线上的任何部位皆可利用,特别是系念于两眼之间(译按:眉间)、心的部位或是脐位。若昏沉时,应把专注点向上移;但若是散乱时,则应向下移置。修时不应一直改变专注的部位,而是要视情况而调整。若心念能安置一处,则愈久愈佳。
有些书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而在不同的论述中对此二者所做的多种解释又常使读者困惑不已。因此我们先要有清楚的说明。这是我个人的心得,别处找不着的!
1. 修习次第
奢摩他和三摩钵底都是各有两层的,依序如下:
a. 奢摩他的三摩钵底
b. 奢摩他的奢摩他
c. 三摩钵底的三摩钵底
d. 三摩钵底的奢摩他
何以故?在习定之初,行者选择一点做为专注的对象,但这并非真正的三摩钵底,因为行者只是为了修奢摩他。这种心系一处只属于专一思惟的范围。第二个阶段是行者已证得奢摩他,即上文中(g)最寂住,(h)专住及(i)等住的层次。第三个阶段的状态是行者在实相禅修之中,察觉到有忘失正念的情况,便以另一个三摩钵底来修正原先者。第四阶段才是真正的三摩钵底。有了奢摩他,三摩钵底才由之而生,进而才能进入实相,有坚固的证悟。
若心专注于佛像或是石子,这是观察的三摩钵底,不应与此处所谓的第四阶段的实相的三摩钵底混为一谈。
厘清辨明了上述的四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把意识上的专注,误以为是真实的了悟,因为真实的了悟是只有在证得奢摩他之后才会产生的。
弥勒菩萨在他的《辨中边论》里,提到了修习奢摩他的六种散乱及八种对治。
1. 六种散乱为:
a. 懈怠不修
b. 驰于外缘
c. 昏沉掉举
d. 高亢兴奋
e. 应有反应时而无动于衷之我慢
f. 过度热衷下劣
2. 八种对治分别如下: 「懈怠不修」之对治为:
a. 信心
b. 维持对正觉的渴望(如果你明了了禅修的重要,你就会一直追求下去)。
c. 精进
d. 持之以恒,勿因过度的苦行给自己带来痛苦。上述为四种对治懈怠不修的方法。 对于「驰于外缘」:
e. 专注是其对治;对于「昏沉掉举」及易「高亢兴奋」:
f. 正知(立刻警觉并加以对治;思惟一些苦的事情,并了解无暇可以浪掷时日)为其对治;
对治「应有反应时而无动于衷之我慢」,则是要
g.正思惟(想想对习定无动于衷或忽略会有什么结果;若不如此思惟,则障碍会不断生起,使人完全不修习或是落入睡眠);而对治「过度热衷下劣」,则是要
h. 对于好恶之物皆舍离(才能产生平等心)。
依我个人的经验,六种散乱中最麻烦的是昏沉掉举和高亢兴奋。他们不断干扰行者,一个接着一个,昏沉掉举结束了,又开始高亢兴奋了。
在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他也把修习禅定的这些过患及对治方法一并阐述。对此我不赞成,因为这些是初修者的毛病,可是密续的对象非是初修者,而是那些已经克服了这些障碍,能合于修习这些教法的条件的行者。在宗喀巴大师所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许多的篇幅来谈到这些过失及对治法,这是恰当的;但在一本重要的密宗论着里,它们不应该占有重要的份量。
我的用意是要提醒习定者,如果你依此书的次第,那么就可以克服昏沉掉举及高亢兴奋的过患。在明白了即使是大乘行者或是密乘行者都还会历经这些过程,我们就更能了解修习奢摩他的重要性!我实修奢摩他多年,特别是在这两种过患上花了特别多的功夫来对治以克服之!
3. 避免极端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还要提醒读者要避免极端。分别如下:
分类 |
导致昏沉的情况 | 导致散乱的情况 |
食物 |
太多 | 太少 |
食物 |
地大类(马铃薯、面包、等) | 火大类(辣椒及刺激性食物) |
食物 |
肉吃太多 | 只吃蔬菜 |
饮料 |
牛奶 | 咖啡、茶 |
天气 |
热 | 冷 |
天气 |
雨天 | 艳阳天 |
季节 |
春、秋 | 夏、冬 |
光线 |
微弱或黑暗 | 强光 |
衣服 |
太多 | 太少 |
色彩 |
绿、蓝、黑 | 红、橙、黄 |
眼睛 |
闭 | 睁大 |
呼吸 |
只由左鼻孔 | 只由右鼻孔 |
循环 |
平缓 | 兴奋 |
脉搏 |
微弱 | 强壮 |
行动 |
疲倦 | 清醒 |
五毒 |
无明 | 贪、瞋 |
身体 |
胖 | 瘦 |
行者应了解这些情境而保持中道,避免趋于极端。所谓预防胜于对治。这些情况一出现就应该被察觉,而且彻底的加以处理,就好象在热天里你就知道要穿清凉的服饰一样。
除了要依个人的精神状况改变专注点的位置高低之外,最好记住把颈子微微向前弯会使较多气上行,以对治昏沉。把脊椎微向后仰(但仍是笔直的)可以减少气行,使得散乱的心可以驯服。若昏沉时,两眼宜大睁;散乱时则宜半闭。(参考附录I 第二部分 C 4)
由于昏沉及散乱这两个习定大敌带来那么大的麻烦,特别是对初学者,因此再多说一些也不为过。
奢摩他有一点接近昏沉;其实,在睡眠控制心的前一刻,可以获致良好的奢摩他,但少有人知道它的诀窍,多半的人不是打瞌睡入眠了,就是被散乱之魔给干扰了。
a. 散乱之因
散乱是破坏奢摩他的主因,它有五种起因:
孔子曰:「观其人,察其眸子」。眼睛是精神状况的好表征。所有的感官都应专注于一处。
上述的五项能遣除的话,便可获致良好的奢摩他。
这儿我们要补充说明一下天台宗所列的一些与「止」有关的禅定。这八禅那也称为「八解脱」或「八胜处」。
在佛的教法中,有四种微妙色的禅定层次;由第四阶段再产生四层无色定的境界,而第八阶段是属于灭尽定的状态。
1. 因为心的想象,我们的肉身似乎是美妙的,令人生起贪执。专注于此身躯,去思惟它如何渐渐失去光泽及腐蚀。能扬弃对身体的贪执,由此解脱,便是证得了第一阶段的「内有色相外观色」色界禅定。
2. 在内心中没有了色相,但是在第二阶段「内无色相外观色」时,心中仍会对意想或微细的觉受产生细微的贪执,此时便要弃舍这些贪执,不令贪心生起。
3. 前二阶段是对无常及不净的三摩钵底。在此阶段,习定者应舍弃前面的方法而专注于禅定中所见的八色光明之中。
4. 此时,习定者对色身或任何与色身有关的妄想都不再有任何的贪执,他亲见清净色身,名为「空处背舍」,而获致了四禅。
5,6,7.三者是无色界禅定,它们只有在圆满了色界的解脱禅定后,才能修习。在此三阶段,行者舍弃了空间、意识和外境的局限,获致「识处背舍」「无所有处背舍」及「非想非非想处背舍」解脱。
8. 对大多数的习定者而言,这是很难达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意识与感觉全泯。它是世间禅定的极致,获证此禅定的行者已将入圣流,再努力精进,行者会开发出深广的内观,甚至证得阿罗汉果。
接着我们将把四种色界禅定以及在这些禅定境界会产生的状况做一扼要的概述。
由于经常的禅修,一段时日之后,行者便能察觉八种内在的觉受,以及随之而来的十种功德,此时圆满了初禅定。八触与十功德如下:
这些觉受的产生是因为身体要由粗浊的欲界转变成为较细净的色界状态。
以上的八触都具有以下十种功德:
依据我个人经验,我认为八触与五大的关联为:动触及轻触与风大有关;冷触及滑触与水大有关;重触及涩触与地大有关;而痒触及暖处则与火大有关。这些决定在分析禅修当如何调整时是很重要的。(参见本章所列之避免极端诸例。)
在《俱舍论》里列出了禅定支计有十八。在第一色界禅定里,有如
下五支:
在第二色界禅定阶段,在去除了前一阶段的「寻」和「伺」之后,会生起下列四支:
(八触及十功德此时不再生起,因为行者此时已证入色界,此时唯一的改变是愈来愈强的专注力。)
在第三色界禅定阶段,行者亦拋弃了快乐,接着会生起以下五支:
能否获致第四阶段的色界禅定则全视能否舍弃喜悦而决定。此时仍保有以下的四支:
证得种种胜处的结果中,身心的宁静是很要紧的:
陈先生拿起了安世高的《长阿含经》译本,说:「在这一系列的四个禅定之后,习定者会经历这五种境界」。他指着经中的这一段:
「圆满专注的五种征兆为:自身得喜乐,从定喜乐,一切身遍从无有爱乐,意清净以及观谛已成熟」。
最后一项可以引生三摩钵底,此时也有引生前五种神通的可能。
在获得奢摩他的良好基础之后,再遵循下面各章所介绍的小乘、大乘及密宗的禅定修法来进修,便是佛法完全的修程了。有关奢摩他的本章就此结束。尽管夜已深,笔录者却觉精神饱满。我们两人静默地沿着冷清的街道,思惟着刚听闻到的禅法,走回我们宁静的寺院,结束了美好 的一天。
似乎诸天神明护法众领纳了此章的敬礼。我们为了澄清一些疑问,再次造访陈先生。他告诉笔录者,在他禅定中,看到本书篇幅很多,已经完成了,摆在他关房门边四大天王的佛龛上。
而就在隔日,本章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国妇女意外地来访,为一家小型的中国寺庙募香油钱。在本章中曾提及其感应事迹的关公恰是该处的护法。可是她对于我们在进行此书之写作一直是一无所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