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五日
讲于台北‧电信学佛会
笔录 苏淑贞
润文 陈纯真
校订 林钰堂
--------------------------------------------------------------------------------
目 录
英文版:The Unification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一、无限的一体
二、〈心经〉简释
三、〈大悲心要〉之说明
四、介绍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
五、介绍法界观法
六、回答问题
--------------------------------------------------------------------------------
一、无限的一体
先讲一下我个人对佛法基本哲理的心得。现在我不想照传统的解释逐字地去说明〈心经〉与〈心要〉;如果那样子讲,光是〈心经〉也讲不完。所以我要讲的是基于自己学佛十几年来实修的心得;把自己一点心得提供出来,希望对已经学佛的人有些帮助,也让还没有学佛的人有点了解。
佛法的理论不管是那一家、那一种理论,都是相当深、相当难,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研究透彻的。我是在实修的人,所以常常想,要怎样用自己的话把佛理讲出来,而且要找到在生活里可以应用的原则。我现在要谈的就是这些。
要怎样了解佛法呢?若从理论着手就很难啰!为什么?因为佛传法,基本上是想把他证悟的经验传达给我们。我们要从语言来了解那个经验很难,就好象瞎子在摸象,摸到什么,就以为都是那样,很难知道它整体真正是个什么样子。因此,我先探讨─到底成佛是怎么一回事?用我的话来讲,成佛就是证入无限的一体。
头一点就是,一切是一体。第二点,不但是一体,而且这个一体是无限的─超出所有的限制,超出我们观念的限制,超出我们感官经验的限制,超出时空的限制,完全无限。还有第三点,这个无限的一体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一个很高很远的目标,需要怎样去达到它,达到以后又要费力保持它。如果是那样的,我们学佛的结果就不可能自在。因为只要有一个东西不是我们本有的,而是需要去把它抓着,就不可能有轻松自在。幸而佛发现的是我们本来的样子。「本有」这点很重要─佛学里面说最后要修到无学道,无修了;为什么?正因为那是本有的,不用再去学习或保持。
这样子讲马上就引出一个问题了:「你说的这个跟我们的生活现况很不合;谁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你说一体,我们人类还打仗,杀来杀去,那有可能是一体呢?即使不要讲到像战争那么严重的事情,你吃饭能不付钱吗?」这样的想法是从我们有限的这边来看,一体好象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那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相信这是真理呢?如果你实际去修的话,修久了慢慢就会有一些经验,不是普通人的经验,而是科学都没办法解释的。然而这些经验如果用我们刚刚讲的无限的一体的观念来了解,就可以解释得通了。比方说,轮回转世这个问题─修久的人有的慢慢就知道,过去生做过什么,什么时候曾经是怎么样。这些虽然是少数的例子,但是实修的人确实有这样的经验;这就打破过去的时间的限制。有的修久了将来的事情会预先知道;甚至像我们在做法务的,有时候快要去做什么事,就先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做;这些佛、菩萨还会先告诉我们。平常以为是不可预知的将来的事,却可以先知道。
至于空间的限制呢?我讲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次迈阿密一位曾宪炜居士打电话来,说他父执辈的朋友,在洛杉矶过世了,要请我修超度的颇瓦法。他电话打来的时候,我正在打坐,所以没接电话,但是我听得到他在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他一边讲,同时在我右前方,出现一个人的头部。这种出现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打坐是张着眼的,我还是看得到我佛堂里的供桌,上头的供品、佛像等等,完全都没有改变,但同时看到一个人头。等我打坐起来,我就给他修颇瓦。修颇瓦时,我又看到他了;他背对着我,向着我观的阿弥陀佛走进去。等我修完了颇瓦法,便回电话给曾居士说:「我刚才已经为你的朋友修过法了。他这个人白头发,白胡子,眼睛小小的、很有精神;有点驼背。」他说全都对。这要怎么解释呢?你说我是有神通什么的;我认为也不是那么讲。这种经验并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我也没想见他。只是在那个时候自然发生的。这里重要的是什么?其实这是我们本有的;每个人多多少少有这种能力。但是平常我们的心整天都想着世间的事情,就没有办法把这种本能发展起来。只要回到本来的清明,这些能力都会自然表现出来。我是修久了,所以虽是陌生人也照样能有感应。有些人遇到自己的亲人出事时,往往是当谁过世了,他会托梦出现来要纸钱或交待事情。可见我们都有这些本能的。
这些事也没有办法给个科学的证明,我们只能向大家报告说,真的有这些经验,可供参考。这类经验你怎么去解释?如果知道一切是无限的一体,就很容易解释。无限的一体有什么奇妙?在我们有限的来看,太远了看不到;在那本来是一体上面来讲,没有间隔,因此就可以看到。所以不论是时间、空间或阴阳界,种种的界限,在证入无限的一体时,都可以超越。
知道了这个道理,在生活里,要怎样去运用呢?这个理想太高了嘛!无限,而我们是什么都有限;怎么办?经书里当然是讲了很多很多,但是讲太多了有时反而成了问题─当我们眼前遇到一件事情时,哪有时间再去翻书,再去查书?又有谁能面面俱到,记得那么多规则?真正要能用上,只能依赖一个简单而最基本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自己再去针对实况处理。这个原则有两面:积极面就是要开阔;消极面就是要无执。
我们是有限的,不仅被感官限制住了,还被观念限制住了;每个人是各在各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加上个人的遭遇,而形成特有的见解、性向;这些指挥着我们的言行。其实我们往往是在对事情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必须立刻作判断;在生活里要行动不得不作判断。由于我们根据的都是一偏之见─个人的偏好,个人的成见,结果就难免产生很多错误出来,所以世间是由很多理也理不清的苦交织成的。
要从有限里走出来,一边就是要开阔。当你遇到事情时,理智上的开阔,是要从各方面想,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坚持自己的成见,而不接受别人的想法。情感上的开阔,不要只关心少数几个人,老是局限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党之间;其他的人便与我无关;不要这样子。任何碰到的人都是可亲的;要改成这样子。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心里老是只爱几个人,而这些人又不知道哪一天会遇到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的心就永远在那儿七上八下。如果把心开阔来爱所有的人的话,那么,虽然每个人都可能走,然而我们还有无尽的对象来为他们做点服务,那样活着就很有意义。
时间上的开阔,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人最后总是要走的,现在这些争执有什么意思?即使争到什么,到了死时,也不见得就能心安。能使我们心里平安,使此生快乐的,就是有爱心,有服务;这些是使我们人一生到最后都有意义的;其他都只是增加烦恼而已。要像这样来开阔。
另一边,消极面来讲,就是无执─放得下,放得掉你原来的成见,原来的偏好。如果放不掉,就不可能开阔。真正开阔时,一定是放了一些才达到的;而放得下时,也自然就看得开,所以开阔与无执是密切不可分的,是一体的两面。
接着又有问题了─现在讲的原则,是说当生活上有问题时,我们可以本着它来运用;但是没有事情时,就是每天照常在过日子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不断从有限向无限扩展?在心灵的提升上能够有进展?有的。那就是要照着佛所规定的方法,好好的修。因为佛是过来人,他教给我们的方法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后遗症;不会让我们从原来的那一套出来,却又陷在新的一套里面,无以自拔。我们学佛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有时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因为这些理论我们虽已经学得很熟了,并没有消化成自己的;因此对别人说佛理,除了用传统的术语,就没有办法解说。这样就有点被佛法的理论套住了。所以实修很重要,不能永远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实修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我们照着佛法做,就不会有后遗症。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最好的修法是念佛。念佛这个方法为什么不会有后遗症呢?这要从我们的思想及烦恼如何形成说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许多成见、偏好与烦恼,再加上几十年在这一套观念及情结里缠绕的结果,早就被它们控制住了。一旦遇到事情而烦恼时,就不是自己能够决定要不要想了。我们甚至因此而胃痛、头痛、失眠。更何况有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想法,自己平时根本觉察不到;只在特殊情况,比方说去到外国时,你才发现,他们对一些事的想法、做法都和我们不同;那时你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做法及想法也只是不同文化的偏好、习俗而已。所以仔细看来,就是连被什么观念控制住了,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要知道,这些东西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怎么来的?这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心力,而几十年我们把心力老是用在维持这些观念上,所以这套观念就变成力量那么大;这完全是习惯的结果。
那么现在我们想从它的圈套跑出来,却几乎没有路可以出来,因为世间的一切是全部连在一起的。有时想起一个人,但一想到他,就又牵连出一大堆人、一大堆事,所以跑不出来。但是佛很有智慧,他给我们一个佛号─「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叫我们常念这个,老念这个;而佛号跟世间这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念佛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一个安全的修行方法。我们现在开始念佛,每念一声阿弥陀佛时,就好比原先有一百万的存款在世间这边,一念只拨一块钱过去佛号那边,谁也不在乎呀!念佛的人自身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冲突。但是,每天真的继续做下去,久了就不得了;到了一百万完全过去时,世间这边的负担就没有了─你就可以从烦恼走出来了。
还有,这个修法不会有后遗症。如果说要讲意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那是什么意思?无量光,就是说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量寿,就是说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所以,念佛的意义就只是叫我们开阔起来,扩充到无限。要是修久了,老是念念皆佛,念到深刻了,就会念到连意义都没有了;纯粹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有人问这样的行者,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很纯了。这又为什么可以使我们回到本来无限的一体呢?因为那本来是很纯粹、很纯真的。我们要是能够在佛号这一念上纯洁了,而且能够一念接一念维系,那么这个人就一直是纯洁的。要是能够意念上纯洁,有了这个经验,更进一步,就能应用到视觉,看到东西时是纯粹的见,没有夹杂意念的判断与干扰,说我喜欢这个啊!那个人好丑啊!没有这一套了。
你就慢慢地能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全都变成纯洁了。而且这个讲的是久修之后的境界。其实并不需要等到最后的收成;你只要好好做,做一阵子,自己就会感觉:心变得比较单纯,对人会比较自然地有一种亲切在言行里流露出来。心里得到宁静以外,身体也会轻松下来。我们从小到大,从种种经历学得了一些教训,就形成一些成见以及情绪反应。心里背着这些包袱,身体就紧张、纠缠。特别是现在的高科技社会─事情进展得这么快,大家这么忙,就很多人得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这些都是长年紧张,不能轻松的结果。医疗、吃药只是治标;要治本,就得在心理上有个方法,使我们慢慢回复纯洁,使我们能松下去。而且依照我亲身的体验,修行的生活便是一直在松的过程。
--------------------------------------------------------------------------------
二、〈心经〉简释
有了「无限的一体、开阔、无执」,这些观念以后,再来讲〈心经与心要的会通〉。我们先从〈心经〉来讲起。你们手上都有一张,一边是玄奘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边是我作的〈大悲波罗蜜多心要〉。〈心经〉大家都知道是佛法里面,讲空性的智慧最精简的经文。在佛法里面,解说成佛是怎么一回事,通常最简单的讲法,就说是智和悲的圆融─不但智慧与慈悲都圆满,而且是智悲一体。我们来回想一下,当年释迦牟尼刚成佛时,他就想,我现在证到这个了,我有这样的体会,我要帮助别人也得到─他的慈悲就发出来了。可是他马上想到,这与世间平常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有谁能了解接受呢?他就一个个的考虑,要先跟谁讲呢?有些他认为可以接受佛法的人,却有天神来告诉他,那个人已经死掉了。他就这样挑弟子;可见他的行为是慈悲与智慧合一的。在他果位来讲,成了佛的人,他的智与悲圆融,是一体的两面。到了我们讲起话来,就不得不从各方面来说明─从理智面来看,就叫智慧;从情感、意志面来看,就叫慈悲。实际上在他证入的人本身来讲,只是一体─果位是一体,分不开智与悲。
因此,若要达到佛果,必需先在理论上能够融通智悲。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还在分别智悲,而是要同时圆融的。博爱和理智的考虑要能同时作用。
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最根本差别的地方,是在于空性的哲理。〈心经〉就是以最扼要的文字设法把智慧的哲理表达出来,所以非常有名;自古以来,广为佛教徒所背诵。我现在作的〈心要〉,是模仿〈心经〉的形式,而把慈悲的精要提示出来。这样一来,两篇对照,比较容易了解,怎么样达到智悲融通。
现在我们来看经文。「观自在菩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佛法来讲,他是所有佛的慈悲的代表。〈心经〉是要讲智慧;在佛法里代表智慧的是文殊师利菩萨,这儿不请文殊师利菩萨来讲他所擅长的智慧,却请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岂不是很奇怪吗?这并不奇怪,其实,它是隐含着深意的;这就是〈心经〉圆融的地方─不是只有文殊能够跟你讲最深的哲理;代表另一面的慈悲的观音,他是圆融的,他也懂最深的智慧。所以在我写〈大悲心要〉时就反过来─我们讲慈悲时,就请代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来讲慈悲。这样就是智可达悲,悲可通智。
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就是说,当他进入很深的空性哲理的襌定时,他「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说,他所以能够超出世间轮回的苦,是因为他能够看出来五蕴都是属于空性的。五蕴就是佛法把我们的经验分成五个范畴:色、受、想、行、识。现在我们的重点不在于讲这些分类各别是什么意思;这些在佛书上都已经有了。这里要提出来讲的,是佛法里「空性」的观念。这个观念照它的意义来说,是说我们经验内容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这个性质,我们称做「空性」。那么空性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空」,但是所谓「空」不是说「没有」。那么「空」又是什么意思?因为它是所有东西共同的性质,所以它本身不能有任何的特性─比方说,空性是白色的,那它就不能是红色里面也有的通性,因为那么一来,红色不就应该变成粉红色了吗?这就说不通啊!既然是大家共有的,它本身就必须是中性无色。
用一个比喻来解说空性,它就像电视机的萤幕─还没有把开关开起来的时候,它只是一片空白;一开了以后,它照美国就是美国,欧洲就是欧洲,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人就是人,什么都出来了。所以它这个「空」的意思,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白的意思─一切共有的空白,就是这样的意思。
要了解空性,用我们现代人对观念的了解来说就容易了。怎么讲?我们现在的学术,比方说科学,就有科学的哲学;这门学问所检讨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假设,使用工具的种种限制等等。这些我们都需要检讨,因为我们对所使用的工具有了解的话,对所设定的假设有了解的话,那么去做科学研究时才不会误以为所得的结果是绝对不变的。例如,普通相机照的,是一个样子;只要换一个显微相机,就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解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假设,那么做起事情来,才不会以偏概全,也不会被自己错误的假设所迷惑。
同理,对我们使用的语言,也要有这样的反省,而了解其界限。那么从这样的觉醒来讲时,我们看佛法里讲这些五蕴,讲眼、耳、鼻、舌、身、意;讲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的经验给了很多的分类;那么,一做这种分类或观念时,每一个分类就画了一个范围,又因为思想是由种种观念构成的,结果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的人生观、宇宙观,就都在基本上受观念的限制及操纵。
佛就是要帮我们从这些观念的局限里走出来。但是观念的东西是捉摸不到的;又如何去打掉其界限呢?他只好派一个观念进去打─就是用「空性」这个观念。佛教给我们这个观念,基本上就是说,这是一切共有的。这么一来,以前分成两圈、三圈、多少圈的,现在一说都是空性,就把全部的界限都抹擦掉;像一个橡皮一样,进去了就把全部分界都涂掉了。但是如果等都涂完了,还留下这块橡皮的话,还是有个外来的东西在,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不行啊!所以最后要加一句说「空性亦空」。
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根本没有实在的─就是说,它是每个地方都有,无所不在,因为是一切共有;但又是没有特性,也就是根本找不到。所以再把这个观念也丢了;那个时候,就回到本来的一切一体,因为已经没有任何观念的隔膜了。
那么照这样来了解的话,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接着,观自在菩萨就喊一个人的名字─「舍利子」。观音菩萨要教智慧的精要道理时,他所选的对象是谁呢?有的人没有办法了解这么深的道理。他所选择的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里智慧第一的。也就是说智慧最高的人才有办法领受这些道理的讲解。那么他就喊他的名字而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现在开始要用这个观念来把你原来的观念都说成只是空性,你以前那些观念上的分别都可以不管。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了。一般来讲,既然已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何必再讲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岂不是重复了吗?这应该只是在强调吧!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呢?佛法以前在发展时,就已经在逻辑(用佛法的术语是「因明」),在推论的规则上面,相当注意了,所以在写经时,很小心,想要写成逻辑上也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讲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要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比方说同样的书有两本在这里,我拿着这两本书,可以说甲不异乙,乙不异甲;因为在我们肉眼看来,根本分不出有什么差别;可是还是两本,而不是一体;所以〈心经〉接着要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让你知道说,不但是不异,而且是只有一个的。这样就免得你误会,除了我们经验到的以外,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空性」。没有;空性只是一个观念,用来做解除其他观念的障碍的工作;并不是宇宙间有一个什么东西你可以抓到说这回我抓到空性了。如果以为有个叫空性的东西就不对了;那就没有彻底了解空性这个观念。
这样解释了以后,我们马上在逻辑上又可以提另外一个问题出来─那么何不干脆讲说是一个东西,就完了;只要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好了;何必又加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呢?道理是这样的:在佛法里,色是指眼睛见得到的颜色与形状;空则是一切所共有的性质。因此,「色」和「空」都是抽象观念,而这两个抽象观念的意义并不相同。但是〈心经〉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只有说:「空」所指称的与「色」所指称的是同一群东西。然而这并非介绍「空性」的用意,因为介绍空性的观念只是一个方便,而不是真的有一个叫做空性的东西在那里,所以经文必需加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藉以表达更深的奥义。这一来,在逻辑上等于把自己带到一个矛盾的地方─一方面界定色是这样,空是那样,并不是同一观念;另一方面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这两个观念在意义上并没有差别;这岂不是太矛盾呢?如果只在逻辑的范围内,其实我们可以说这里有个矛盾在。(校对笔录时加入以下之补充:〈心经〉中先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再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次序,依照我在以上的说明,便完全显示了空性的特色,而不会显露逻辑上潜伏的矛盾。若反之而先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则突显了矛盾,而使人困惑。此处结构之完美,令人赞叹!)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不得已的,因为佛法要传达的东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是讲得出来的,那就有东西可以把捉了,那你还能活吗?金刚经里不是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是住在那里,你就死了。但是佛经若完全不讲,我们又怎能得到解脱的法门?我们不是佛,根本没办法了解佛的境界,所以佛非设法用语言不可。可惜语言是很有限的,所以最后便逼到这个死角来。禅宗参禅就有这种味道─就是一个问题在那里,把你逼到死角,你就在那里参。那么什么时候是叫做开悟?就是你的理智作用断掉了;那个时候就出来了。所以〈心经〉这样讲是不得已的事情。
(整理笔录时加入的补充说明:还有一点微妙的差别,在此提供对逻辑有兴趣的人。〈心经〉何以不只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而在「色不异空」之后,马上说:「空不异色」,又在「色即是空」之后,立即说:「空即是色」?一般说话,说:「色即是空」与说:「空即是色」,似乎完全是一样的;而且「色不异空」与「空不异色」也好象一样。〈心经〉既是精要,为什么又犯重复呢?这种语法的底下还是基于逻辑上的考虑。心经是要表达色与空的完全相等,如果只说一半─色不异空,色即是空,那么在逻辑上经文所表达的就不是两者的完全相等。比方说:「台北人即是台湾人;台北人不异台湾人」都没错;但是反过来说:「台湾人即是台北人;台湾人不异台北人」就都有问题。只有完全相等的,才能两边都成立。为了表明完全相等,在逻辑上就需要两边都说。)
心经里短短的这几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析起来却有这么复杂。接着下面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这样子讲,也就是空与其他的观念范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来下面就要讲介绍空性进来所起的作用。原来以为有生、灭,也就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还有性质上的问题─好、坏,干净、不干净;或者数量上的问题─增加、减少。这些原来我们习惯的分别,现在全部被空性融化了。所以接下来就讲:「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但是它这种「无」,你不要想成:这里有一张桌子,敲起来有声音,也看得到颜色、形状,〈心经〉却睁眼说瞎话,说这个没有。这个「无」并不是那个意思;它并不否认我们有这些经验的感受。在哲学上这个「无」牵涉到「本体」、「绝对独立的存在」的观念;我们普通人没有时间去深入研讨那些形而上的观念;我们只需要了解空性是一个观念的工具,用来使我们从观念的束缚里出来。所以这段经文就是说以空性把原来其他观念的限制擦掉,这样了解就够了。
原来佛法对我们经验的种种分类─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都融化入空性了。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开始,这些就是佛法教的十二因缘、四圣谛,连这些教授也一概擦掉。不只是我们经验的东西,连佛传出来的这一套,在这儿等于说,你不要被这些东西罩住了─过了河以后,你不要把那个筏还顶在头上,过了河,筏是要留在背后的。「无苦、集、灭、道」,连四圣谛也算了、算了,不用了。最后说:「无智亦无得」;〈心经〉是讲智慧的结晶,却又说:「无智亦无得」;为什么讲「无智」呢?因为他证入的那个是无限的;既是无限的,只要还有一个观念分别什么是智慧,那就还是世俗的意识,仍然需要经过「转识成智」;这就有限,功夫就没有到家。只要你还有观念,还在意识纠缠的网子里面,就还没有解脱出来。到了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变成木头。释迦牟尼佛不是编了这些四圣谛、十二因缘来教我们吗?可见成佛不是变成木头,而是心灵上活泼了。他能把这些东西拿来用,而不会被它们绑住了。我们一般人的问题是─我们使用观念;用久了,却被自己使用的观念绑住了。佛却是能用它而不被它束缚。所以这里说的「无智」,你要了解是这个样子─佛没有智慧这个观念的束缚,而不是说他没有智慧。佛的智慧是活的,不是语言、观念可以限制住的。
〈心经〉又说:「无得」;为什么要讲:「无得」?这就是我们在前头已讲的,无限的一体是本有的;要是有可得,就有可失,又怎能有大自在、怎会解脱呢?所以「无得」是说:「超越得失,回到本来。」他一了解了无所得,那么「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靠着这个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他心里就没有罣碍。这儿的「没有罣碍」,不是说就可以任意胡作非为;而是说从以往积习的这些知见、执着的网里出来了,不再烦恼。「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到了那个时候才能得到人人本有的、心里的纯洁和安定。那么「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靠着这个方法得到最安稳的境界。所以我们知道依智慧得解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这里为什么要把它叫做咒呢?意思是说,用这样的智慧来得解脱,就像咒语的神效那么奇妙的;也就是说,靠着它就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所以把它称为咒。「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里另外有一个含意在─我们口讲是很容易,我知道了,空性是可以帮助我们从观念的束缚里解脱出来;但是,在生活里随时要用得上这种智慧,就很难。那又要怎样才能出得来?〈心经〉在此教我们一个方便法门,就是要常念这个咒。这和我们念佛一样,做为平常修持的功课、护心符。要是能信受,老是念、念、念;念久了,就能打断意识的纠缠,解脱出来。更何况在这个咒里,有观世音菩萨的祝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说:「到彼岸,到彼岸;已经到彼岸;已经登上彼岸;圆满解脱。」就是祝福我们众生能很快的解脱,从世间的苦走出来。
--------------------------------------------------------------------------------
三、〈大悲心要〉之说明
这样地了解〈心经〉以后,我们再来看模仿它而作的〈大悲心要〉。智和悲是一体的两面;现在要讲悲这一面。代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不是只知空洞的理念,而是身体力行来作慈悲服务的,所以请他来教导我们。更重要的是,由于智悲是一体的两面,真正的智慧是一定会通达到慈悲的。一个人要是真的从观念的束缚里出来,能够证入一切是无限的一体时,他自然会有同体大悲─每个人的问题都像他自己的问题一样;特别是,他不再只想自己的问题而已;只想自已的问题就看不到别人的痛苦。他开悟以后,便能看到别人也是和自己一样希望快乐,却免不了烦恼;而他们现在的烦恼正是我以前还没看破时的烦恼。他便自然地感觉自己也在那里受苦,有这样的同体大悲。但是真正的智慧绝对不会停留在空口唱高调,而是会付诸行为。于是他就千方百计要助人开悟。释迦牟尼佛于是开始编一套教法─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想办法诱导大家,使我们从原来的烦恼里出来。
真正智慧通达以后,一定是作服务的事情。同理,由于智悲一体,我们从慈悲这边出发,修习服务大众,服务深广以后,智慧一定会开展;为什么?只要你是真诚服务众生,你不会说我只顾这个人,不顾那个人─任何人什么时候遇到我,我都乐于帮忙。这样子做多了、做久了,因为你存心是公平的,平等对待大家的结果,就发现各有不同的情况,而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帮他开悟,脱离烦恼,因此在智慧上慢慢就会成熟起来。那么,代表诸佛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他要教慈悲心要时,就不光是空口讲理,而是任运济生。他没有特定的对象,说我一定要服务谁,一定要做什么事;他不论遇到谁,他都为人服务,随着众生的需要而服务。
〈心要〉是与〈心经〉对比的。〈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时间上讲;〈心要〉就特意提到「处」,在空间上讲,而形成时、空的对比。任何时观世音菩萨都是在空性的智慧里,而文殊师利菩萨则在任何处都运用同体大悲。其实任何处也就是任何时,任何时也就是任何处,毫无轩轾。文殊菩萨在任何处,都实行大悲波罗蜜多;由于这样不断地推广服务,他体会到其实一切都是同体的。了解了一切是同体的,就能容忍一切苦厄。以前忍不来的,现在都能包涵。在我们生活里也可以举例说明。比方说有人对你做了什么事,你就一定会要计较,然而如果是你爸爸这样对你,你就不好意思了;你怎么会跟他计较?同体的包容就像是这样。文殊菩萨领会的是对所有的一切都能当成一体,那么不管遇到什么环境,因为同体,他就能包容这一切事情。
而且,往往事情是大是小,在于你开阔、不开阔。孩子遇到玩具坏了,就要哭起来;大人来想呢,何必这样?我们再买一个算了。我们开阔的范围决定了一件事可不可以被接受。文殊菩萨有这个本来是无限的一体的智慧,他是证入一体的,他的心胸是和整个宇宙一样宽大,那有什么受不了的事情呢?人的一生在这个宇宙算什么?我们个人真是微不足道。所以平常人觉得很难过的事,从那样的心胸来讲,全不当一回事,这种说法不是骗人的,是修得到的。主要难是难在怎么能够真的一直保持在那样的心胸里面。
现在文殊菩萨要传授大悲的心要;他教给谁呢?慈悲的心要,也是要有特定的对象才能领受,哪样的人可以接受这样的教授呢?善财童子。为什么选善财童子呢?在《华严经》里他经历了五十三参─万里跋涉寻访很多师傅,从很多师傅那里学习。其实,每一位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师傅;从这位学这样,从那位学那样。他好,你学他好的;他不好,你学会忍耐,不要像他那样;因此,每位都是我们的师傅。善财童子有真正服侍的经验,他才能了解大悲的心要,所以选他为领法的代表。接着讲的︰「色不异体,体不异色」;这里讲的还是跟〈心经〉讲空性相似;所不同的,偏重在讲慈悲的地方是什么?他证入无限的一体以后,就由体会一体而自然产生同体大悲,所以大悲的基础是从同体来的。这一部分我们都不用再讲;这和刚才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些讨论都是类似的,只是以「同体」的观念代替「空性」的观念。当一切都同体的时候,就不再计较有、没有,好、坏,多、少。因此就能包容。体会同体,就一切都能包容了。为什么在慈悲的心要里,我提出的是「包容」呢?从我们最先讲的开阔和无执的原则看来,讲「空性」等于偏重在教我们不要执着─一切看得空,放得下。但是在我们生活里实在太难看破、放下─明明这儿每一件事情都实实在在,把我们逼在这个关口,又怎能看空、放下?现在讲的大悲心要比较容易实修;它并没有叫我们把现实想成空,也没说要放下;而是说︰来啊!一切世事虽是有,没有关系啊!我就学忍耐,学开阔;这个事情别人受不了的,没有关系,我来担了,就是包容;在实际生活里修,可能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原则。
我们学包容、容忍不是消极,也不是叫人做个懦夫,任人欺负。这种容忍,是眼界开阔之后的容忍。比方说,我们遇到事情,跟某人过不去了;幸而我们看得到长远及大局,不会局限在眼前这一刻;我们看得到人生很短,而世界上可以做的事情那么多,争到了又怎么样?不值得;不要把精神、时间浪费在争端上。因此就会想︰「让你啊!我去做别的事去了。」这样容忍也不会苦,也不是消极、不做事,而是鼓励我们多做服务的事,不起争端。这样开阔的结果,我们就活了,不会三百六十度,老停在这一度跟人家斗、钻牛角尖;一转身,就是海阔天空,一点都不消极,而是开阔又很积极做事的包容。
接着是把佛法的范畴及教纲全包容了。最后甚至讲到︰「无慈亦无失」。为什么说「无慈亦无失」?这儿是讲用慈悲心来包容啊!怎么却讲︰「无慈」?由于这种包容是同体的包容,为人家服务,就像一位妈妈看到小孩子大便了,会马上给他擦,没有想说脏啊,或养这个小孩是不是将来防老啊!什么都没有想啊!只是自然地去照顾,她在擦孩子屁股那一刻也没有想我这个叫做「母爱」;同理,在做同体大悲的服务时,没有在那里想这叫做「慈悲」啊!有那样的念头是还没有真正达到同体大悲。「无慈」的意思是指这种慈悲已经纯粹了,已经超越了慈悲的观念。
「无失」又是什么意思?以前掉了一千块钱,心里疙瘩了好几天;现在心广大得像法界一样─虽然不在我手上,还是在法界里面;在别人的手里也是在法界里面;这个已经不再认同这个小我了。既然没有什么是可以离开法界的,所以说︰「无慈亦无失」,没有失去的。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心里还有什么罣碍呢?
关于没有罣碍,还有一点我们刚才没有讲到─到底什么是菩萨的罣碍呢?菩萨的罣碍并不是外在被谁挡了,而是自己心里的执着、偏见与偏好。要是能从这一些走出来,就是「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嫌怨。」我们要是能真诚地一直做服务的事,服务到十分忙碌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埋怨任何事情或任何人;如果还有时间埋怨,便是还没有服务到家。要尽力服务,服务到没有时间跟人家嫌,跟人家怨,那么你自己就解脱了;多快乐!
「远离颠倒分别,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大悲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儿我就强调说,不只是依智慧可以达到解脱,要是能以同体大悲的精神来服务,一样可以达到诸佛的境界。所以这是像咒一样的奇妙。这个法门的要点是︰心要大;慈悲要大;不要有分别;不要有什么包容不下的。要是能做到这些要点,就能忍一切的苦,而得到究竟的安乐。
所以在此传授大悲波罗蜜多咒。〈大悲心要〉的咒正好也跟〈心经〉的咒对称;你看!那边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这边是︰「容忍,容忍,无不容忍」。开始修就是学容忍一切。起初当然难过啊!但是你要知道,只要真的这么做,将来总有一天从这个难过忍出来了。当这个心从执着这一点忍出来以后,就是「无不乐容忍」─你容忍时很快乐。为什么很快乐?以前遇到这样的事就被绑在那儿,死在那儿,不知要苦多久;现在同样的事却已经不成问题了。其实遇到的事情是同样的,只是人长大了。我们身体的长大太有限了;而心智的长大是无限的。到心胸广阔如宇宙时,就能享受你的容忍了;你就乐于容忍了。我今天送给大家结缘的,我自己写的〈大悲心要〉,上头盖一个印,就是刻的︰「同体大悲无不乐容忍」。希望大家在生活里修行容忍;修到最后,无不乐容忍;那么,菩提娑婆诃,很快的成就正等正觉。谢谢!
--------------------------------------------------------------------------------
四、介绍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
现在还有时间,我想简单的介绍我编的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因为我觉得对于一般人,念佛是最切实、安稳的路;每一个人自己好好修就可以。介绍这个方法的短文在《莲香满檀岛》、《劝念佛》这两本书里都有。现在我简单地说明一下。净土宗的古德,传下一个「径中径」的方法,教我们念佛要怎样才容易集中在佛号上─就是在自然呼吸时,一边注意着呼吸,一边念佛,心和气配合,很容易专心在佛号上,念佛的功夫便容易进步。密宗的修法不只教专心和调气,还教观想。密宗的观想,比起来讲,相当的困难,也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所以我就把观想的方法简化到最简单的,跟原来心气合一的念佛配合在一起;再加上深呼吸,因为深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健康有益。密宗虽然有气功,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修的。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介绍这样一个方法。
在空气清新的地方,或者清晨的时候,坐着或站着都可以,心中缓缓的,不要出声,念着「阿弥陀佛」。如果平常已经念惯「观世音菩萨」,或「嗡妈尼悲咪吽」,就念原来习惯的,也一样。你就想,全宇宙的空气都被阿弥陀佛,或者你念惯的观世音菩萨把它转化成智慧和慈悲的白光。(昨天晚上,我在桃园讲到这儿,正说着「白光」的时候,恰好闪电。)在修这个法的时候,要把嘴闭着,只用鼻子呼吸。缓缓地把气吸到腹部来,同时就想成白光进来。进来以后,就想成白光布满全身。然后闭气一下;重点是不要勉强闭气。吸进来以后,就停一下;当然佛号要不停地默念。闭着气,等到觉得气要出来的时候,就让它出来。出来时就想,身体所有的病苦、业障及烦恼都变成恶臭的黑气出来。黑气出来以后并不会污染空气,因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马上把这些黑气变干净了,也就是佛力替我们消业了。继续重复这样子做;每次都想成身体里面越来越充满佛的智悲光明,而原来的病苦、业障及烦恼也就越来越少。
开始时,可以连续修十五分钟。到要结束时,最后一次就想,全身已经清凉、畅快、光明,而病苦、业障及烦恼完全都没有了。然后合掌,感谢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加被,并且祈祷所有的众生都能享受同等的法恩。在实修上,你遇到其他念佛的朋友,都可以介绍这个方法给他分享。这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闭气时,要顺其自然;只要不勉强,就不会出毛病。还有,开始的人修十五分钟,做惯了以后,时间可以渐渐延长一点;就像跑步,跑惯了以后,就可以多跑几圈。这里面是有道理的,因为心里世间的烦恼多的话,身体的气脉不是都通的,所以练习深呼吸,要渐进才不会出毛病;猛进有时候会出毛病。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看!(大家一起修习此法五分钟。)
--------------------------------------------------------------------------------
五、介绍法界观法
我想再讲一个,也是对我们平常实修念佛很有帮助的,就是在我写的《一曲十弹》以及我编的《净业朝暮课诵读本》这两本书里面都提及的法界观法。我编的这个早晚课,整个功课的礼拜、念诵都是以西方三圣为主的,并且简短扼要、适合现代人。这个法界观法为什么有帮助呢?我们刚刚讲过,最基本的原理是─「法界是无限的一体」这个观念。但是我们平常的习惯是只想自己,因为眼界、心量都只有这么大;怎么办?这个观法便是帮我们开阔的。我们每次在做佛课时─不管是做什么功课,不只在念佛时─一开始就想︰面前的空中,所有的佛菩萨都在那里。譬如我们是修念佛为主的话,就想,西方三圣在中间,西方世界的圣众围绕,外面才是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围绕;他们都很慈悲地看着我们。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修,也要想成父亲在自己的右边,母亲在左边,前面是过去生、现在生所有跟自己有关系的人,不管亲疏,或有恩仇,都在前面。然后六道众生,最需要帮助的最接近你,地狱众生是第一圈绕在你后面,第二圈是饿鬼道,然后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所有六道众生都面对着圣众;大家都跟你一样在做同样的修行─你念佛时,他们也念佛;你磕头时,他们也磕头。你不一定在做的时候,时时都能这样想。然而只要每次做功课时,在开始时这样想一下;做久了,心量就会渐渐扩大。所以这个观法也是很有帮助的。
--------------------------------------------------------------------------------
六、回答问题
问一︰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提到「化身佛」。如果一个人临终时,修不好也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那些修持不是很好的人,却也不是没有修持的人,他要怎样辨别来接引的是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
答︰这是很好的问题。行者在临终时要如何辨别这是真的佛来,还是假的佛来?这在某个意义上来讲是很难的。因为我们都受自己程度的限制;程度不到其实是没有办法分辨的。在这里,唯一能讲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是升西方了,还是升天了?如果不是真的阿弥陀佛来,而是天神化现的,那么八识最后离头顶的位置是有不同的。但是我的想法是︰就是知道如何分辨真假,又怎么样?你也不见得有办法随意改变结果。但是我们也不用悲观;我依自己的经验可以保证的事情是︰佛法的修行不会因果不符。我们学佛就好象是佛、菩萨的子女,我们向他们求救,他们绝不会不管你;大可不必担心那么多。我们主要检讨的是自己信的诚不诚,修的功夫深不深,平常的修持有没有照着佛法的道理、规矩在做。至于修行的结果我可以保证一定错不了。会出魔障,都是因为自己心里还不清净。
我怎么敢这么保证?因为佛是一切平等的,一般人并没有真心把一切都放下为佛法做事,佛就没有必要特别给你什么指示,或者特别为你安排事情,所以你就少有机会发现︰其实佛菩萨随时在注意、在教我们怎么做。像我们已经放下世间的事,完全在做修行及弘法的事业,那么佛、菩萨就会真的给指示及安排。请参阅我作的《朝佛沐恩记》。一九九○年元月,我刚拿了居留证,我已经十年没有回家,当然希望早点回来看家人,结果我是先去朝佛,然后才回台湾的,因为前一年就得过梦说是先去尼泊尔。得梦时我心想︰尼泊尔根本不认识半个人,去尼泊尔干什么?但是在得那个梦以后,不久就有佛友来我那里,谈到有一位美国教授在组织朝佛团。我就和那位教授联络,可是居留证还没有办出来不能去。在我朝佛的前一年,就梦到届时会遇见达赖喇嘛;我们一行到鹿野苑的时候果真遇见了。
我们朝佛三个礼拜,遍礼印度、尼泊尔的四大圣地、灵鹫山、那烂达遗迹;快要结束时,又听到天语(所谓天语,就是并没有看到什么,只听到声音,)跟我说︰「如果搬回台湾的话,将来的影响不如留驻美国那么大。」也就是指示我以后还是常住美国为宜。我要是回来自己的家乡弘法,当然容易得多;这儿有这么多佛友,不像在美国弘法是做垦荒的工作;因此佛、菩萨鼓励我留驻在那边,将来的影响可能还会大一点。我本来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但他就先跟我讲明了。所以只要你做到那个地步,你就会体验到─用不着担心,人算不如天算,何况是佛、菩萨在安排!
问二︰您说修持到后来是回到本来面目,那么到底「本来面目」是什么?是不是变成没有喜、怒、哀、乐?
答︰不是。本来是什么,没办法讲;不是我故意不讲,而是凡可以讲得出来,让你可以把捉的,那都不是。可以把捉的都只是观念里的东西,是有限的;而本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方面是无住,一方面是活活泼泼的「生其心」;并不是变成木石,没有喜、怒、哀、乐;不是的。其实,用普通话来讲就是纯真,就是心地回复单纯、纯洁,就慢慢接近本来了;然而你还是活的啊!你不用担心到时会变成没有感情;其实那时感情才深咧!以前都还有私心在,所以有隔阂,真情不能很自然流露出来。到了私心掉了的时候,就很自然有感情。你看小孩子们,两、三岁的,看着电视,遇到残暴的镜头,他就啊一声!很自然的,人心是肉做的,自然就会流露出来。反倒我们大人好象已经有点麻木了。回到「本来面目」,其实就是回到天真。
问三︰在〈大悲波罗蜜多心要〉里面,林老师提出来「无不容忍」,没有什么不能忍的;问题是说,有一件事我们在忍受它,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无不乐容忍」,这影响到静坐时,那种忍的苦还会再浮现出来;请问两者之间怎么达到协调?
答︰其实这里头的问题,倒不在于怎么样忍,才可以忍得过去。我明天晚上在桃园讲〈习定在佛法里面的地位〉,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你若没有办法去听,在我作的《一曲十弹》书里有一篇〈佛法习定入门〉;那篇请你看一下。现在你讲的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一般人开始学佛,除了念佛以外,就是习定了。但是你要知道,习定是一件整体性的事情。关于习定,只要拿原来的经典来看,依照最初小乘的经典,在修习四念处、九想、等等之前,修行者必需已经放下世间的事了,然后才独自到一个寂静的地方来修。他是放下了世事以后才修止观。我们现在是什么都不放,然后一头就钻进去习定了。我之所以说念佛好,就是防这类前行预备不足的问题。
你现在马上开始习定,当然有些好处─比起那些整天散乱的人,有这些习定的工夫,你就稍得休息。好是好,但是你心里面世间与出世的力量,你又不知道怎么样去调和的话,就会有内在的冲突!还没有习定的人定力小,还看不出内在冲突的严重性;等到定力增长,两边的力量都会增强,那时内在的冲突会变成很尖锐,就形成你提的这个问题来。
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光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不够的;需要做整体性的检讨。在我作的〈佛法习定入门〉里面提到要三业一致,要表里如一,要了解心与气是一体,有种种的原则,可供参考。在八正道里面,习定是第几个?第八个。我们需要把前面的那七个,一个一个自己想办法做到。现在若不早处理这些根本问题,将来学久习深,问题更大,也更难调理。有的佛友早上起来先习定;习定之后就很不想去上班了;可是又觉得不能不去─心里就很矛盾。所以修行这条路,你要知道,要嘛,你就全力走下去;不然,走不远。只有真正投入,习定才有可能得到正定。要懂得这是整体的事;不是化妆!
问四︰我们都知道林博士是一位修密的行者。修禅和修密都要有善根和福德才能修得成就,而且需要很好的禅师或上师指导之下才能走得很正确。我们都知道林博士很荣幸能够得到陈健民上师的心要,这是非常难得的。像林博士这样修行密法的人却要人家念佛;是何道理?如何念佛才能得到利益,像消业障之类的利益?林博士在《劝念佛》一书中提到放生的利益─对一般有疾病、有业障缠身的人,放生能得立即的效果。然而目前我们的环境很糟糕,要放生不容易;要如何办才好?
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已经忘掉了。(听众大笑。)放生是这样的─从因果上来看,他是马上做成了一件佛事,就好象我们使用现金,而不是开远期支票,不可以立即兑现。所以说放生可以马上得一个效果;这都是真的。以前陈上师在时,我们放生放得比较多。现在也遇到了环保问题,所有的公园都不准放生;很少地方可以放了。旧金山金门公园里面有一个湖,我们放三千多只龟,我就说不能放了,他们快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了。
有一次,有一位法师在洛杉矶,病了很久,还蛮严重的;他的施主打电话来跟我们讲,我们就去旧金山给他放生。结果放生完,打电话回去,法师一算,放生的时候,他正在路上走着,就感到有一股力量来。从那时起,他的身体就好起来了。这位就是日常法师,大家都知道,这是常讲《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那位。放生确是有这类感应。但是现在有环保的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问题;怎么办呢?我认为,要放生,就要彻底一点。或者在庙里建放生池,或者买地保持野生状态,供放生之用。因为不见得每位佛友都是适于完全投入修行,所以也可以有的去做环保、生态保育的服务,那么也是一样的功德。因为放生的意义,是要护生,免他们受那些苦;我们致力在这些也是一样的。
至于头一个问题,你讲的︰「念佛要如何得益?」其实,讲来讲去,最主要就是多念。念熟了,什么技巧你就都知道了。技巧当然有帮助,譬如我刚刚讲的「心气合一」,是很好的法子。然而方法再好,比不上那整天不管什么一直念的;只要有空就念,这是最好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我们心中这一念要不是佛号,就难免是烦恼啰;唯一的方法就是一念接一念,这得要打成一片。关于念佛有很多人介绍什么法、什么法;其实归根究底,念佛这个方法就只有四个字─「阿弥陀佛」;其他都是附加的。它这个方法本身只有四个字,就是「阿弥陀佛」。真正专心念这四字的时候,是本着这个方法;其他都是附加的,可有可无;专心就是了。
至于讲到禅宗、密宗,要修这些法门的人,若要真正得到一点法味,都是要自己放得下世间的一切。我们一般人习惯的是世间的一套,又看不到佛法有什么宝藏,谁放得下呢?你就要靠老实念佛起步。你诚心地念,念多了,有感应,信心才会建立;那样才能真正接着修密或参禅。我劝人家念佛,并不是说我修密宗,你们不要修;而是因为真正能够接上来的,一定是先在基础的地方死功夫已经做很多的。那些天天跑灌顶,不肯下功夫修,不肯出离的,是没有用的!并不是灌顶没有加持,而是因为你不放掉世间,就只能得个结缘的效果而已!(听众鼓掌。)至于你说,噢!林居士您运气很好,能够遇到好的上师。老实跟你讲,佛、菩萨恨不得每一个都能教你密宗。不是他不肯教,而是你要先走一步,他才能教你下一步。你不用担心你遇不到上师,只是你还没有走到有上师摄受的地步。所以我们都不用担心佛、菩萨不接引我们,只要自己肯努力。有的人说他对密宗特别有信心;我说很好啊!先念「嗡妈尼悲咪吽」,念这个咒,如同念佛一样;然后四加行好好的去做。真正肯老实做四加行的都没有几个,都是要学大法,要修高法。但是修行的本钱(指信心、诚心及时间)都没有,又不踏实从基础修起;不管什么高法,根本修不来;不要骗自己!
问五︰请林博士把陈上师的行谊,还有林榑士和陈上师的因缘,讲一点,让我们可以效法。
答︰陈上师年轻时本来在湖南当老师。原先学佛也是学显教,开始也是念佛。然后慢慢才接触到黄教的一位大敬法师,就开始一边上班,一边做四加行。他为了修法,住到长沙一个居士的组织「净行林」里,每天早上三点就起来做四小时的功课,然后才出去教书。后来他被内定出任内政部的秘书,已经讲好请他去,结果梦里感应,有护法来跟他讲︰「你要赶快到西康去,因为现在去才容易见到DB法王。」他觉得既然护法都来叫了,那就不管世事了。他便去跟原来要请他做秘书的人说,请你送我二百块钱,我不干了,我要去修法了;这样就走了。当时家里父母都还在,后来都是师母送终的。而且那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原先他因为修净土,就跟太太分床,当然也吃素。可是后来学密宗,诺那师父跟他说︰「你要吃荤,因为你修的是密宗;而且你还得再生一个,这个孩子是吉祥天母坐骑的驴子的化身,知道你们以后要分开,要来照顾你太太的。」所以他的女儿名字叫公骝,因为是驴子化身来的。
他在去西康、西藏学法以前,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已经分别在两处的山洞里住了两年。自己一个人住荒野里的山洞;亲戚隔一个月、半个月送一点米去。后来去到西康、西藏六、七年,总共从学了七派三十五位师傅,灌过五百多尊的顶。二次大战时,他在山洞里,梦到一位喇嘛上师来跟他讲︰「你们故乡攸县,日本兵快要打进来了;你赶快去把家人带走。」他把家人带走后三天,县城就炸平了。后来他预知以后共产党要来,所以跟另外一个人到印度去朝佛,打算闭长期的关。那个人没有真的长久在印度闭关,又回大陆去了。他就留在印度,在一个房间里,闭关二十五年,没有出来。一个房间,二十五年,在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所以他有真正的成就。不但这样实修,而且他对佛法各宗各派种种经典,都很深入研究。他对西藏密宗的法本,也都研究,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及经验,提出他独特的见解,或指出法本中有些可能是错误的地方。像这样的著作他有很多。
以前文殊出版社曾出版一套《曲肱斋全集》,十二本每一本都厚厚的,便是他的全集。现在文殊出版社停止运作了。台北有间专门出版佛书的圆明出版社,愿意继续印行《曲肱斋全集》。照他的遗嘱,只能免费或以成本流通。我已经把全集重新校订。这回,每一本都比较薄,一共是三十七册。这回我在台湾期间,第一册就可以出版了。以后你们可找圆明出版社去请书。我花了一年,三十七册才校完百分之六十。所以光是初稿的校订就得花上两年的时间。陈上师的著作,还有一些诗及尺牍没有整理出来;以后也会陆续整理出来供众。
陈上师到了美国以后,住在加州柏克莱大学的旁边。当时我在图书馆,读很多禅宗公案,读到自己决定念佛,念到四百多万。那时我知道他,但是我没想要完全投入修密宗,所以只是自己念佛,也没有去拜访他。我有一个朋友,开一间小小的印刷店;陈上师的小册曾请他印过,因此他们认识。他问我要不要见见陈上师,要为我介绍。我说好啊!就请他来我家。那时正好他在旧金山讲「净土五经会通」的第一次,我就跟着去听;以后就渐渐追随他。从那时就开始有一些密宗的感应。像密宗白教的DB法王来旧金山举行灌顶法会;在法会之前,我虽然从未见过DB法王,却先在梦里见到他来,要我去灌顶。所以我们要自己努力到一个程度,慢慢的才能接上去;这确实是这样子的。
陈上师来美国弘法是先有预兆的。他刚到印度时就先去菩提伽亚,到佛成道处去朝佛。在那儿,梦到释迦牟尼佛跟他说︰「以后你会带我到美国去。」他说︰「那有这回事;只有我跟着你去,那有我带你去的道理。」佛说︰「你以后就知道。」当然这是以后会去美国弘法的意思。到后来,虽然日本有人请他去,香港还有人真的在盖一个悟园,里面盖关房要请他去;还有欧洲其他国家的施主邀请,都没有成,只有美国去成了。而且美国的施主要来请上师之前,海龙王显中国帝王的样子,向他跪下,求他去美国弘法。我刚认识陈上师没有多久,在梦里就知道以后他的书是传给我,还有很多事都先知道了。当时也在书上写出来了。他在讲梦给我们听时,就是〈陈上师谈梦〉那篇,就讲到那一些了!那时候早就记下来,现在都应验了。
问六︰如何清净心念?
答︰念佛,心就是清净。
问七︰请分析一下「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观念。
答︰依我看是各有各的法理。虽是各有各的法理,主张「带业」那边讲的,有一点漏洞,他们没有想到。他们讲带去的是种子,带到了极乐世界,没有环境可以起现行。但是,头一个,你要知道「带业往生」这个问题,是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那一段经文,才产生的─已经做很多坏事的人,佛、菩萨却又把他接去了。我们光就理论上讲,「带业」的说法有一个漏洞─你说那里的环境太好,不会起现行;如果只有一个坏人去,那是没有机会起现行;但是佛、菩萨救千千万万个,会不会因为人太多了,碰到一起又出问题了?这个只是理论的漏洞,也没有什么大意思。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做为一个弘法的口号,「消业」或「带业」,怎样比较没有流弊?怎样比较能够鼓励人家去努力实修?我是觉得用「消业」比较能够鼓励人家去努力,比较能够使人有信心,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经文本身整个的精神比较符合。你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头,在很多观的经文最后就说在念念佛号上消多少劫多少劫生死之罪;而且最后,连开示经名的地方都说,有两个经名,一个叫做《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一个叫做《净除业障,得生佛前》。连经名都提示「净除业障」,由此可见经文整个的精神所在。
我们念佛做什么?就是消业。而且从实修上来讲,佛法的基本观念是─我们本来清净,所以要回到本来面目;修行就是要净除这后天的业障,自净其意嘛!所以讲「消业」的话,不会有误解。讲「带业」的时候,也许理论上可以讲得很多,然而对一般人来讲,听起来难免觉得奇怪,好象你们这一派是许可不彻底,有时候稍微随便一下没有关系,反正可以带业。主张「带业往生」会免不了有这一类的流弊。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讲这么多,再吵也没有意思;主要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要念就是了;自己多念求消业就是了。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我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
(大众鼓掌。谢居士送上红包。)
我虽然收红包,收了都是印经书送给大家的。(大众笑及鼓掌)只因为这个原因收红包,只因为这个原因。
吉祥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