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94
第三章 观智义

  第一节 明观行

  已辩教理,次明观法。观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观”是观察义,明达义,观照义,谓观察邪正,明达教相,观照真理。今宗观法,有三观、二观、一观三种。

  一 明三观
  言三观者,一是名字观,二是义相观,三是心行观。“名字观”者,观有多种,名字各不相同,以名表义,因名识观。如小乘观名生灭观,大乘是无生灭观。虽同是观,观名不同,观义即异,是为名字观。又名字观者,谓诸法性空,但是假名,观此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即观此名字无所有,不可得,从名字便悟入真如实相,是为名字观。
  义相观者,“义相”就是教理教相,如二谛中道等。教理是修行的依据,如修二谛观,必须先明了二谛意义,二谛的“义相”在心中明明白白,就是义相观。修中道观也是如此,中道的“义相”在心中清清楚楚,就是义相观。修观,即以所学的教理为所观境,无教理即无观。试问,离开教理,哪里还另有观法?所以中假二观,所观还是二谛八不教理,修观要依据教理,要依法不依人,离开教理修行,便是邪行。学懂教,明白理,即须依此教理修行,不然,学而不修,只是狂慧。修观不依教理,又无明眼人指导,便是盲修瞎练,会出很多问题,所以要教观并重,不可偏废。古德云:“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吉藏大师说:“如说而行,行则行我所说,如行而说,说则说我所行,故所行如所说,所说如所行。故说行不二,谛智平等。”所说的是中假二谛,所行的是中假二观,故言“说行不二,谛智平等。”
  心行观,本无多言,就是根据所说教理,实践修行便是。然《中论疏》释八不,有一段文可以作为心行观的楷模,疏云:“然解此八不,一一皆须将自心来承取之。如破假实二生,前须自看己心,若见此身心,有实生实灭,即是实病,求之无从,故实病即差;若为他说者,还为他检实病无从,则他实病亦差。若自心中闻说因缘,即作因缘假解,成因缘病,以检假生,无踪迹处所,假病即差;为他说亦尔。如此之人,于念念中,自他俱益,语默之间,,常顺佛教,为诸佛护念。于念念中,身心得住无生,名之为住,回一切假实颠倒心,向于实相,名为回向。得此心不可动,故名为地,所以常须看心。作此释者,不违三世诸佛,真龙树门人矣。”这是教人依八不,修二谛无生观,要如此实践,世谛破性实生灭,明不生不灭,即是世谛无生观,真谛离言,破假名生灭,明不生不灭,即真谛无生观。这是世谛破自性实生,真谛破因缘假生,八不二谛破假实二生,明一切法不可得,即是无得正观。所以学中观者,不应一向专破他人,要常以此返观自心,破除自己心中的虚妄颠倒想病。能这样实践,就是心行观。
  其实,四卷《中观论》就是一部中道观法,《十二门论》就是十二门实相观法,为什么要取名“中论”?是讲中道之论,故名《中论》。为什么又名“中观”?是讲的中道观法,所以名为《中观》。离教无观,即教为观。所以三论学者,读经研论,阅览章疏,要深体其义,随文入观,便是修学并进。切不可只当学问研究。
  《三论玄义》释《中观论》论题中说:“《中观论》三字皆观‘中’是义相观,‘观’是心行观,‘论’是名字观。又如三种般若,即是三观,实相般若是义相观,观照般若是心行观,文字般若是名字观。”此三观又是闻思修三慧,名字观是闻慧,义相观是思慧,心行观是修慧。法门无量,每一法门都具此三种观法,故此三观,通一切法。

  二 辨二观
  言二观者,又有三种:第一就大小乘合论,说有二观。一是小乘生灭观,二是大乘无生灭观。小乘生灭观者,如声闻人观四谛,观苦集相生为生,灭道还灭为灭,苦集道三谛是有为,入无余依涅槃时都尽为断。证灭谛无为是常,所以小乘是生灭断常之观。大乘无生观者,菩萨观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观诸法不生不灭,故名无生灭观。又生灭观者,小乘人有烦恼可灭,有智解可生,有圣可取,有凡可舍,故是生灭取舍之观。无生灭观者,菩萨知诸烦恼本自不生,今何所灭,平等性中无生佛之假名,何取何舍?了悟诸法不生不灭。法性平等,故名无生灭观。
  第二,二观者,即是真俗二谛观。俗谛观,观诸法缘生如幻,如《大品般若》十喻:谓了解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乾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金刚般若》说有六喻,如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一切法,都无自性,虚幻不实,皆是缘起假名,故经云: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论亦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如是观察,就是世谛观。真谛观,观诸法本来不生,今亦不灭。观外境无名无相,观内心无主无依,性空寂灭,了无一物,如此观照,名真谛观。又观世谛生灭,是假生假灭,如幻如化,观此世谛假生假灭,空无自体,即是不生不灭真谛实观。真俗不二,名为中观,不二而二,名二谛观。
  第三,二观者,即是中假二观,“中”是非真非俗中道观,“假”是真俗二谛观,是中道观和二谛观合称为中假二观。似乎可说有三观,世谛观、真谛观、非真非俗中道观。但真俗二谛是教用,是假名,故二谛观是假观,非真非俗实相理是中实,名为中道实观。三者一实二假,故称中假二谛观。然《华严》、《大品》、《涅槃》等经,《中》、《百》、《智度》等论,只谈二谛,并无三谛,是故今宗,依此经论,只谈二谛。假设言有三谛,而亦是真俗为教,中道是理,教和理性质不同,义分假实,不能混为一谈。故前明二谛观,是依教起观,名为假观,后显一中道理体,是约理明观,名为实观,今双就教理,辨假实观,故称为中假二观。若就二谛三种中道,便有三中三假,如前八不中说,而大乘无生妙观,悉蕴含在中假观中。二谛俱说无生,世谛说自性无生,真谛说假名无生,二谛合明中道,双泯性假,归无所得,即是究竟无生观。三种二观,列表如下:

     ┌小乘观法————生灭观
     │    ┌世谛无性实生┐
大小乘观法┤大乘观法┤ (无生观)├二谛观——假观┐
     │    └真谛无假名生┘       ├中假观
     └大乘无所得实相观———————中观——┘

  三 明一观
  言一观者,谓一中道观,一实相观,又名无所得正观。中道观者,如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空非有,远离二边,即是中道,修此观法,名中道观。又真俗二谛是言教,由此言教说明阐发非真非俗中道实理,观此中道,名为中观。中观有双遮双照两种:观非空非有,是名双遮,空有齐观,名为双照,不偏二边,皆是中观。中是无碍义,不碍空有和非空非有,故名为中。又中是无方义,无有方位处所,无在无不在,一切法一切处,无非中道。故《三论玄义》释云:“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是故《华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者,即是随举一法,无非中道。“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者,即是法界缘起,融通无碍,观此法法无碍,即是一中道观。
  所言实相观者,诸法实相是宇宙真理,此理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非有。无名无相,言忘虑绝,不可以之示人,唯证方晓。如《三论玄义》说:“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辩辍音,五眼冥照,照达此义,名实相观。”如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又名无得正观者,深观一切法体,了不可得,名无所得观。了达宇宙万有,皆由众缘所生。从众缘生,即无自体,若有自体,何假缘生,缘生即空,空则无所得。无所得者,离能所绝缘观,心体离念,无所依住,如佛境界。故宝积赞佛云:“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以上所说中道观,虽有三名,实是一观。约义不同,无有二体。

  第二节 权实二智
  观就是智,智也是观,故有时称为观智或观慧。但有区别,凡位初修名观,久修成就,名为智慧,故前明因行,次辨智果,智慧圆满,成就菩提。凡位初修名真俗二谛观,久修成圣便是权实二智。七地菩萨,能真俗并观,名得中道智,佛地究竟圆满,称一切种智。然离二谛,无别中道,二谛不偏便是中道,乃至佛地也称权实二智,所以先明因行,次辨果智。《大品般若》初,说菩萨名道慧,道种慧,佛名一切智,一切种智,这是菩萨名慧,佛地名智,所以经说,佛名一切智人,又说佛智名为一切种智。然通常佛菩萨皆称智慧,也分空有。但总的来说,佛地都是中道智慧,不可强分空有,只是约义说空有罢了。
  权实二智,“权智”是差别智,又名“方便智”,凡位修世俗观,修行成就名“方便智”,此智以分别世俗,自行化他为用。“实智”是无分别智,又名“如实智”,因位修真谛观,成就名“如实智”,此智以观照实相,冥契法性为用。此二智就是“摩诃般若”。般若分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是智体,故名“实智”,“方便道”是巧用,故名“权智”,方便入有,般若照空。通而言之,二智皆如实而照,应皆名实智,也都有善巧,可悉称方便,但就差别而言,般若名实,方便名权。
  略以四义,释实智名:一者般若照实相,从所照为名,故称“实智”。二者般若从实相生,从能生为名,故名为实。三者如实而照,镜鉴无倒,当体名实。第四对凡夫二乘不实之慧,故称叹般若为如实智。
  次释方便智。“方便”是从善巧立名,对实智为称,故还对实智以释方便,也有四义:一者照空为实,入有为方便。《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以空是实相,般若照空,故名实智。虽复照空,即能涉有,涉有名为方便。方便涉有的同时,便能照空,照空即是般若,此用也巧,也应名方便,但照空为实,实智是体,故隐其巧称,立实智名,第二直照空有,皆为实智,行空不证,涉有无著,名为方便。实是一般若智,既照且巧,义分权实,故此二智,实无两体。虽巧分别而能照空,故名实智,虽照空而能善分别,名方便智。三者般若为实,五度为方便。所以然者,般若为空解,空解故为实,五度为有行,有行故名权。四者般若照空为实,知空亦空,能不证空;能不证空,即是方便。所以然者,二乘不知空亦空,以空为妙极,故名但空,所以证空,菩萨知空亦空,空亦不可得,名不可得空,故不证空,即能涉有,名为方便。此二智圆融无碍,不偏在一边,即是中观智慧。
  释摩诃般若。权实二智,只是体用关系。但实智名为摩诃般若,权智不名摩诃,此是为何?总而言之,般若称大,方便也可称大,如《般若·常啼品》说:“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别而为言,般若称大特有其义,略明十条。一者实相旷而无边,深而无底,无有一法出法性外,般若照于实相,故名大慧。方便虽巧,不照实相,故不名大。二者三乘实智,皆从般若中生。所以然者,所照实相既一,即能照般若无二,但众生根性,不堪闻大般若,故于一般若慧,开为三乘智慧,三乘智慧,摄入般若观中,故名为大。三者由实相生般若,实相既无所依,则般若也无著,以般若无著,能引导众行,也无所著,故不住三界,不中息二乘,直趣佛道,以有引导之功,故名为大。四者五十二大贤圣位,在般若观中,故名为大。所以然者,唯是一般若,只是明味不同,故开成五十二位。五者三大阿僧祇劫,修此大慧,故名为大。六者能断大惑,所谓无明。是故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二乘虽倾四住,未能断之,菩萨照穷实相,方除此大惑,故名为大。七者能拔三界内外,一切大苦,故名为大。八者诸大菩萨之所行法,故名为大。九者于众行中,最胜无过,故名为大。十者信之而得大福毁之而招大祸,故名为大。

  第四章 断证位次

  第一节 论明位次

  “位次”是学佛修行者,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中间经过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级别和层次,今宗依《华严》、《仁王》、《璎珞》等经,建立五十二个位次,也就是五十二个级别、层次。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首先是十信。明信心浅深不同,有十个层次。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
  次是十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次是十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次是十回向。一救护众生离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其次是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再加等觉、妙觉,为五十二位。
  这五十二位,十信是外凡夫初发心修习信心,信什么?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要经过这十个位次,信心才能成就。次十住又名十解,谓理解三宝功德,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故名为住。如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次十行者,行,谓修行。既理解佛法,须要依教修行,名为十行。十回向者,菩萨修行六度诸行,同时也教化众生,所生功德,尽须回向,回向众生及佛道,故名十回向。此三十心人,超脱外凡,名为内凡,称为贤位菩萨。其次十地,地是所依义,能生义,不动义,菩萨所有真实功德,皆从此生,坚固不动,故名为地。登地以后,皆名圣位,断三界烦恼,了分段生死,以慈悲愿力,不住涅槃,常在世界,修行六度,教化众生。等觉菩萨,级别最高,位居补处,与佛相差一等,故名等觉。最后妙觉,无明断尽,智慧圆明,万德具足,究竟果位,称为妙觉佛地。
  菩萨修行成佛,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到初地经一阿僧祇劫,从初地至八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到佛果是第三阿僧祇劫。这是从凡到圣为一阿僧祇,从功用心到无功用心为二阿僧祇,从因地到佛果为三阿僧祇。阿僧祇翻为无数,是《华严经》中一百二十个大数目名称之一。这是有数的无数,因为数目太大,是世人智力数不清的数,故名阿僧祇。

  第二节 论断证

  “断证”,是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即贪嗔无明等诸烦恼,它能令人心烦意恼,故名烦恼;又能迷惑人心,使不清醒,故又名惑名使。烦恼无量,难以备举,今以五住地,总摄一切烦恼。何谓五住地?一是“见一处住地”。这是把三界众生,所有见解上的颠倒迷惑,聚在一起说,断除它也是在见道时一同断,故名“见一处住地”。二是“欲爱住地”,这是欲界众生的情欲爱染烦恼。三是“色爱住地”,这是色界众生对宫殿色身光明的贪爱烦恼。四是“有爱住地”,这是无色界众生对于禅定安隐贪爱的烦恼。五是“无明住地”,这是三界外,三乘圣人不明了一切法,没有智明的烦恼。四住烦恼名烦恼障,无明住地是所知障,三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断除了三界内四住地烦恼,了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但没有能断除三界外的“无明住地烦恼”,包括大乘登地菩萨,也没有能断尽无明住地烦恼,还得受三界外的“变易生死”。生死原有两种:一是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二是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三乘圣人,只了脱三界内“分段生死”,还有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只有成佛,才能断尽无明住地烦恼及习气,了脱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胜鬘经》说:有漏业为因,四住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内“分段生死”;以无漏业为因,无明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外“变易生死”。为了断除五住烦恼,了脱二种生死,所以须要修学佛道。声闻缘觉,虽出三界,并不究竟,至于成佛,方才究竟。
  断惑证真的位次,诸宗各说不同,吉藏大师,依据经论说:十信菩萨伏“见一处住地”,十住菩萨伏“欲爱住地”,十行菩萨伏“色爱住地”,十回向菩萨伏“有爱住地”,初地初心断“四住烦恼”尽,了“分段生死”,与阿罗汉同。引《地持论》云:“二障三处过,地前一向伏。”但大乘菩萨,发四弘誓愿,愿成佛度众生,不出三界,不取涅槃,常生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救度众生,不与二乘同。初地初心断三界烦恼尽,从初地到金刚后心,断二十二种无明便成佛。
  二十二种无明者:第一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初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二者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二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三者未得今得爱着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三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四者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四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五者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五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六者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六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七者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七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八者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八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九者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量未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九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十者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化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十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十一者,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微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等觉菩萨金刚后心断此二种无明,金刚后心断除最后一分无明习气尽,一转而成为妙觉佛果,便得大解脱,证大菩提,湛然不动,法身常住。
  此二十二种无明出《解深密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嘉祥所引用的是《解节经》,即旧译《解深密经》,今所用者出《最胜王经》。
  又大乘菩萨常修中道无生观,约五忍另分五位。五忍即:信忍、伏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三贤菩萨,折伏生心令不起念,名为伏忍;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明,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至九地,生心动念不再现起,无生观现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生心动念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名寂灭忍。以上断证位次,是每一个学佛修行人,从初发心,直到成佛的整个经历过程。

  第三节 菩提与涅槃

  菩提涅槃皆是佛果上的功德智慧的嘉称,清净法身常存的美名。“菩提”译为“觉”,译为“道”,故以觉道为菩提。菩提有三种:一是声闻菩提,二是缘觉菩提,三是无上佛菩提,即是三乘道。佛菩提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译为“无上正遍知”,一切众生无有谁能与佛相等者,故称“无上”,无明断尽,智慧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故名“正遍知”。是从智得名,故佛名大觉,智德圆明,即以智为佛,故佛名“一切种智”,称“佛菩提”。得此菩提,便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又名得大解脱。何为解脱?破除五住烦恼,了脱二种生死,不为万累所拘,纵任无碍,得大自在,故名解脱。
  “涅槃”译“灭度”、“不生不灭”、“无为”以及“圆寂”。烦恼法灭,而人得度,故名“灭度”。不再受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故言“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称为“无为”。德无不备名“圆”,累无不尽为“寂”,德圆累寂,故称“圆寂”。“涅槃”有二种,一是有余涅槃,二是无余涅槃。烦恼业尽,果报尚存,名有余涅槃。烦恼业尽,身智又舍,灭身泯智,名无余涅槃。此是小乘义,声闻人证阿罗汉,了脱烦恼业种,名有余涅槃。若又舍去身智,就是无余涅槃。例如释迦世尊,树下成道,烦恼业尽,身智健在,名有余涅槃。双林入灭,捐身弃智,名无余涅槃。释迦是应化身佛,示同声闻。若纯大乘圆满报身成佛,有余无余同时,无有先后,无灭身泯智,同法身常住,故不分有余无余。约三身讲,法身报身是无余,应化身是有余,又大小乘合论有余无余,大小乘对比,小乘有余无余皆是有余,大乘有余无余,皆是无余。又大乘涅槃具足三德,谓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具此三德名大涅槃,又为翻小乘所说的无常、苦、无我、不净四倒,而说大乘涅槃是常、乐、我、净四德。世间有为法,可说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佛果涅槃原是常、乐、我、净。万德圆具,法身常住,是大乘涅槃。

  第四节 佛身与佛土

  一 佛身
  十方诸佛皆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何为“法身”?就是真如法性理体,也就是众生固有的佛性。此性此理本非两物,原是一个理性,众生平等,人人本具,只因迷此真理,所以成为颠倒众生。若能依教修持,消除了颠倒妄想心,悟得本有法性,便得成佛,诸佛即以此为身,故名法身。此“法身”无名无相,而无所不在,因真如法性遍一切处,所以法身遍一切处。经云:“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即是同一理性。
  何为“报身”?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并彻悟法性,功行圆满,所得果报身,以是修因所得,故名“报身”。此“报身”又名“应身”。“应”有二义:一是诸佛以如实智,冥契法性,法性常故,诸佛亦常。以与法性相应,唯佛所见,名“内应身”,又名“自受用身”。二是外应机缘,教化法身大士,唯法身菩萨所见。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光明无量,相好无量,眷属无量,纯为高位法身菩萨说成佛法门,凡夫二乘不见不闻,因是外应法身大士根缘,故名“外应身”,又名“他受用身”。
  何为“化身”?化身是应钝根众生机缘,从报身佛以神通愿力分化示现的佛身。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凡夫二乘和初发心菩萨。例如释迦牟尼就是化身佛,化身也称“应身”,是为适应凡夫二乘等初机根缘而化现的,所以称为应化身。
  有的经论只说真应二身,“真身”谓法身,报身。“应身”即是应化身。但一般说三身。《大乘玄论》列三身有四种名称:一是法身,舍那身,释迦身。二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三是法身、应身、化身。四是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所见身。法身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化身有始有终。法身如法性无始无终故,所以法身无始无终。报身初成正觉故有始,成佛已后,与法性冥合,湛然常住,故无有终。化身有始有终,如释迦如来,树下成道,双林入灭故有始终。就常、无常论者,法身报身是常,化身有生有灭,故是无常;若就大悲无尽,常现身十方,教化众生,化身亦有常义。

  二、佛土
  总谈佛土,凡有佛五种:一是净土,二是不净土,三是不净净土,四是净不净土,五是净秽杂土。所言净土者,菩萨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都修善法,同造善缘,得纯净土,是为净土。言不净土者,若世界众生,不修善法,同造恶缘,便得恶报,故感不净秽土。言不净净土者,初是不净秽土,此不净众生缘尽,后净业众生来生,因此就变成净土,如释迦之与弥勒,同一世界,释迦佛时,是五浊秽土,弥勒佛时,是七宝净土。言净不净土者,初是净土,此净业众生缘尽,后恶业众生来生,此国土就变成不净,是为净不净土。五者净秽杂土,众生造善恶杂业便感得净秽杂土,是为净秽杂土。此五种国土,皆是众生自业招感,是众生的报土,应名众生土,但佛有主化之功,故称佛土。众生的报土,既有此五种,佛的应土也有此净不净等五种,报应合称,便有十种佛土。
  问:何为“报土”?何为“应土”?答:“报土”是就众生业感说,“应土”是据如来示现说。若以宝玉之净,沙砾之秽,以此二土为佛土者,皆是应土,非是报土。为何这样说?凡说净土秽土,不出三界内外,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有土,今说有佛土者,皆是应众生机缘示现,故名应土。即此应土也可说为报土,此有二义:一是据佛说,二是就众生说。据佛说者,如来昔在因地修行时发愿,愿我成佛时,国土清净,有缘众生,来生我国,事如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今成佛果,遂能以净土应众生机,当知此土即是报土。二就众生说者,佛虽能应众生机示现净土,众生若无净业感招,尚不能见此净土,何由能生!以众生修行净业,感此应土,即此应土,复名报土。故《华严经》说:“非一因缘,净土得起。”
  上说五种佛土,十种佛土,就净土中,复开为四,一是凡圣同居土,如弥勒出世时,凡圣同在净土中住。亦如西方极乐净土,九品往生为凡,复有三乘贤圣。二是大小同居土,谓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舍三界内分段生死,生三界外净土中是。三是菩萨独居土,谓菩萨道,超过二乘,所居净土也不相同。如香积世界,无二乘名,亦如七宝世界,纯诸菩萨。四是诸佛独居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普贤观经》说:佛住在常寂光中,即佛住常寂光净土中。所有净土,不出此四种,此是从劣到胜以为次第。

  三论宗纲要终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玄义记 序
下一篇: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七 别释三论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百论释义 破神品第二(1)
 百论释义 破一品第三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百论释义 前言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四 立名不同门
 十二门论释义 甲三 全论总结
 百论释义 破因中无果品第八
 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念会影响疾病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美好人生 从心做起(祜巴龙庄勐)[栏目:佛教与文化]
 若是心散乱了,就不算做课[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二〇〇九年受戒报告(释亲悲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念佛原理[栏目:净土宗文集]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六[栏目:净因法师]
 富贵人学佛有困难[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紫柏老人集卷之六[栏目:紫柏大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七三)[栏目:杂阿含经]
 316.问曰:三十七品、三解脱门,般若经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声闻、辟支佛经?[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