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美好人生 从心做起(祜巴龙庄勐)
 
{返回 佛教与文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3

美好人生  从心做起 

祜巴龙庄勐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 盘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的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澜,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在领受和觉知法尘,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静中。这种平静离开了苦乐的对立,离开了善恶的造作,解脱了烦恼的束缚,超越了世人的日常感受。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有效心灵训练的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实,它的内涵不过是通过种种正确无误的手段、方法,使人去掉无明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而已。

世人的心因为对我及我所有的执著,通常处在“贪”、“嗔”、“痴”三毒中。贪得无厌就会掠夺;嗔心大作,就会杀害;痴无智慧,就会加剧贪婪与仇恨。

颠倒的认识使得众生不能看清因因果果的对应。现实的残酷,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然而智慧的陋劣,使人总是迷于现象,看不到始作俑者是“心”。纵然作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是在枝节上忙碌,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恶行不出三毒的作用。佛陀教育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当人们开始按照佛陀智慧精神指导生活,心中有了“法”,人我的分别对立就会减轻。私欲的膨胀就会得到遏制,身口意三业的肆意造作就会收敛。人心才能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中渐渐解脱出来。才能将纷乱无序的心念慢慢归于平静。保持这种安静祥和的状态,进入三摩地,并通过毗婆舍那的修习。开发出大智慧,便能对因果报应了如指掌,进而选择一种幸福美满的因行,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平和的人心必将造就平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切,家庭会更加稳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再有尖锐的矛盾,更不会有战乱的苦难,而大自然也会因为人类合理的利用变得更加美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时候,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天堂。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摘自《法音》2006第5期


{返回 佛教与文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民间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袁树森)
下一篇:佛教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浮慧)
 追溯素食主义 阐扬宗教文化(吴艳)
 浅析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李霞)
 丝竹管弦 曼舞轻歌——敦煌飞天礼赞
 北京五塔寺尘嚣世界的一杯清茶
 “仙佛合宗”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詹石窗)
 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韩焕忠)
 新世纪佛教发挥的作用及其责任(释明照)
 “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黄夏年)
 浅谈魏晋时期玄学对佛学的影响(何婷立)
 关于佛教文化的研究(孙昌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唐初三阶教大德惠恭行历及其佛学思想[栏目:杨维中教授]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栏目:佛教与科学]
 但愿娑婆早日统一[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三)[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你的脚步最为重要[栏目:行禅]
 来自西方的亮光[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栏目:禅定]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神识出入,身躯旅馆[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 Dont miss the chance to receive the fiv..[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