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美好人生 从心做起(祜巴龙庄勐)
 
{返回 佛教与文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0

美好人生  从心做起 

祜巴龙庄勐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 盘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的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澜,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在领受和觉知法尘,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静中。这种平静离开了苦乐的对立,离开了善恶的造作,解脱了烦恼的束缚,超越了世人的日常感受。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有效心灵训练的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实,它的内涵不过是通过种种正确无误的手段、方法,使人去掉无明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而已。

世人的心因为对我及我所有的执著,通常处在“贪”、“嗔”、“痴”三毒中。贪得无厌就会掠夺;嗔心大作,就会杀害;痴无智慧,就会加剧贪婪与仇恨。

颠倒的认识使得众生不能看清因因果果的对应。现实的残酷,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然而智慧的陋劣,使人总是迷于现象,看不到始作俑者是“心”。纵然作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是在枝节上忙碌,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恶行不出三毒的作用。佛陀教育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当人们开始按照佛陀智慧精神指导生活,心中有了“法”,人我的分别对立就会减轻。私欲的膨胀就会得到遏制,身口意三业的肆意造作就会收敛。人心才能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中渐渐解脱出来。才能将纷乱无序的心念慢慢归于平静。保持这种安静祥和的状态,进入三摩地,并通过毗婆舍那的修习。开发出大智慧,便能对因果报应了如指掌,进而选择一种幸福美满的因行,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平和的人心必将造就平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切,家庭会更加稳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再有尖锐的矛盾,更不会有战乱的苦难,而大自然也会因为人类合理的利用变得更加美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时候,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天堂。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摘自《法音》2006第5期


{返回 佛教与文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民间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袁树森)
下一篇:佛教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浮慧)
 宗教应该如何应对现代性?(包胜勇)
 北京五塔寺尘嚣世界的一杯清茶
 从唐代佛道二教之争分析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宋立峰)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差异(张曼涛)
 禅和我最近——平民化的安祥禅(牟钟鉴)
 民间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袁树森)
 佛教的传统形象及其现代意义略论(周齐)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王拓、徐佩瑛)
 观音信仰原因考(郑筱筠)
 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郭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妙高台上好修行[栏目:宽运法师]
 学佛当生正信力[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玉泉寺随想[栏目:菩提树下·马明博居士文选]
 如何礼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栏目:法藏法师]
 慈悲、智慧与慈善[栏目:衍慈法师]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王拓、徐佩瑛)[栏目:佛教与文化]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五九)[栏目:杂阿含经]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三.悉地出现品第六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9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面对菩萨 如同隔山 (北齐 明勖)[栏目:释门法戒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