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三 排成实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1
丁三 排成实
   戊一 立宗
    己一 述宗义


  排成实第三。一立义,二破斥。有诃梨跋摩高足弟子序其宗曰:《成实论》者,佛灭度后,九百年内,有诃梨跋摩,此云师子铠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慨其所释,近在名相,遂徙辙僧祗,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澄汰五部,再卷邪雾,重舒慧日。于是道振罽宾,声流赤县。成是能成之文,实是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谛建章,五聚明义,说既精巧,归众若林。
  《成实论》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内,诃梨跋摩所造。下文云是八百九十年造,仍是九百年内。其师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名鸠摩罗陀,此云童首。说一切有部是小乘中的有宗,多谈法相,少谈深理,多分别名相,所以诃梨跋摩嫌其师所解浅近,遂改学大众部。大众部接近大乘,谈理较深,故言“徙辙僧祗,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是钻究仰慕,“九经”就是前文所引《法华经》中说的修多罗等九部经。去粗存精叫“澄汰”。又澄是澄清,汰是淘汰,即澄除浑浊,汰去沙石,故名“澄汰”。“五部”是前文所说的昙无德等五个小乘部派。“邪雾”,指外道邪见,“慧日”比喻圣教。这是说诃梨跋摩,钻研了九部佛经,淘汰了五部的偏执,破除了外道的邪见,使佛法慧日重显于晴朗的天空。于是《成实论》的法门就威振于罽宾,它的声教便流传到赤县。赤县就是中国。《中论序疏》说:“此区总名赤县,一曰神洲。”“罽宾”,古代国名,在北印度,即今之查谟、克什米尔一带。以上是叙述《成实论》的根源。
  “成是能成之文,实谓所成之理”,这是解释《成实论》的名题,解释名题,就是标明《成实》的宗旨,就是立宗的意思。“二百二品,十六卷文”,这是“能成之文”,“四谛建章,五聚明义”,便是所成之理,这说明《成实论》的教义,是以四谛为宗。“五聚”就是五类。全论的组织,分为五大类:第一是发聚,就是总论,第二是苦聚,专门说苦谛的,第三是集聚,第四是灭聚,第五是道聚。《成实》全论的要义是以苦集灭道四谛来总摄,前面贯以总论,故成为五聚。此论所说既然极其精巧,所以归投学习的人多如密林。《成实》是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翻释,沙门昙影笔受,僧睿是开讲《成实论》的第一人。

  己二 寻部源

  问:跋摩既排斥八犍,淘汰五部,成实之宗,正依何义?答:有人言:择善而从,有能必录。弃众师之短,取诸部之长。有人言:虽复斥排群异,正用昙无德部。有人言:偏斥毗昙,专同譬喻。真谛三藏云:用经部义也。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寻部源是说,《成实论》于小乘二十部中属于哪一部?即是寻求它的部派根源。因此设问:《成实论》既排斥《发智论》一系的阿毗昙,又淘汰了盛行的五部,它的宗本于二十部中,依何而立?设此一问,便有四种答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一答案说:《成实论》于二十部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正确的理论就采用,弃舍众家的短处,采取各部的长处,是这样立宗的。第二种说法:《成实论》虽然排斥众家异说,它本身的宗旨正是采用的昙无德部。“昙无德”,此云法藏,从犊子部下,化地部分出,属上座部系统,此部教义,中国不传,只是以律藏著称,我国盛行的四分律戒,就是昙无德部律藏。第三种说法:《成实》偏破有部毗昙,只和譬喻师相同,譬喻师是经量部的远祖,其著名人物叫鸠摩罗多,是北印度人,著有《喻鬘论》,人称譬喻师,很有名望。西域相传,五天竺有五大论师最为出名,比如五日照世。中天竺是龙树,东天竺是马鸣,南天是提婆,西天是室利罗,北是鸠摩罗多,罗多是阿育王时代人,为阿育王所尊崇。此人与诃梨跋摩之师鸠摩罗陀,梵名相同而不是一人,前者是佛灭后一百多年时人,后者是佛灭后八百多年时人。第四种真谛三藏说:《成实》宗,用的是经量部义,经量部又名说转部,是佛灭后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分出,远承譬喻师义而为自宗。依后文又说《成实论》从多闻部出,多闻部属于大众部系统,接近大乘。“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这是章主附同真谛所说。真谛三藏翻《俱舍论》,亲自讲说,门弟子录其言成疏甚详。《俱舍论》是弘扬有部学说的,天亲论主在不同意有部主张处,往往是以经部义而为改正,所以《俱舍论》中有不少经量部的主张,真谛疏中可能有分别说明。此疏隋唐时尚在,故今文说:“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戊二 破斥
   己一 征前异说


  破斥第二。问:《成实》为是小乘之论?为是大乘?为含大小?答:有人言:是大乘也。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探大乘意以释小乘,具含大小。夫珉玉精粗,盖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镜,况妙道真伪,言忘虑绝,岂易识哉!
  前破毗昙是破其偏执实有,不识正道,今破成实不是破它理论上的正确与否,而是破学《成实论》的人不认识成实的本质。《成实》本来是小乘论,而成实学者却认为是大乘论,怎能说是真正认识《成实论》呢!梁朝三大法师:光宅寺的法云法师、开善寺的智藏法师、庄严寺的僧旻法师,都是名高一代、德重当时的成实大师,为学者所推崇,他们都认为《成实论》是大乘,后来三大法师被称为成论大乘师。又有人认为《成实论》义兼大小。及至摄山三论诸师,始判《成实》为小乘。是故今文破《成实》是大乘论和义兼大小的说法。中国佛教历来素称信仰大乘佛教,《成实论》被认为是大乘时,风靡一时,盛极一时,及至被判为小乘后,便不再为人重视,虽自夸为大乘根机,对大小乘法本质的认识,却模糊不清。
  《成实论》翻译于晋末,盛行于宋齐梁陈,从陈代起,由于三论宗复兴和批判,便逐渐衰落,隋朝尚有余绪,入唐则不复有人专弘。今《玄义》举出三种见解:《成实论》是大乘、是小乘,或是兼含大小,这三种说法,在历史上都是有的。说《成实论》是大乘的是成实诸师,说是小乘的是摄山诸师,说具含大小的是骑墙派,如梁太子萧纲,《成实论序》中说:“马鸣龙树止诠大教,旃延法胜,萦缚小乘,兼而总之,无逾此说(指《成实论》)。”三论宗既破斥《成实》是大乘论,同时也破斥具含大小的主张,只判定《成实》为小乘。“夫珉玉精粗,盖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镜”,“珉”是像玉的石头,而不是玉,玉细而石粗。认识不清叫“昏”,认识的清楚正确叫“明”,“殊”是不同,“镜”是明亮,这里作认识讲,意思是说:粗石和细玉是能看得见的东西,尚且有正确和不正确两种不同的认识,何况无上妙理,言忘虑绝,不可思议,非耳目所能及,没有明鉴,它的真伪哪能就那么容易辨别清楚呢!

  己二 今家判定
   庚一 总标十条


  今以十义证,则明是小乘,非大乘矣。一旧序证、二依论证、三无大文、四有条例、五迷本宗、六分大小、七格优降、八无相即、九伤解行、十检世人。
  今以十条义理为证,说明《成实》是小乘论,不是大乘,是总标十条章目,后文分别解释十条的理由。

  庚二 别释十章
   辛一 旧序证


  昔罗什法师,翻《成实论》竟,命僧睿讲之。什师殁后,睿公录其遗言,制论序云:“《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其论云:‘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精巧有余,明实不足,推而究之,小乘内之实耳,比于大乘,虽复龙烛之于萤耀,未足喻其悬矣。或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罗什闻而叹曰:‘秦人之无深识,何乃至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当知悟不由中,而迷可识矣’。”《成实》是罗什所翻,僧睿为讲论之始,后学不应辜负前哲。
  这段文的开头,应有“旧序证第一”五字,为省略故未有。《成实论》是罗什于弘始十三年应尚书令姚显之请,于长安翻译。当时听众三百,昙影笔受。翻毕命僧睿为大众讲说。罗什对道融说:此论中有七处破《阿毗昙》,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道融说:其人思力有分,未必咨禀。果不请教,遂剖析无遗。僧睿是罗什上首弟子,十哲八俊四圣皆有其人。言“论序云”者,即《成实论序》。序是僧睿所作,采取罗什的言意而作,故言“录其遗言,制论序云”。序文明言《成实论》是小乘学者所造,又云:“小乘内之实耳”,足见《成实》是小乘论,故言“旧序证”。
  “其论云: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这是略叙《成实论》对于假法实法的主张。检查佛教大小乘各经论,都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色香味触四尘为所造,能造为元素,元素为实法;所造为集合体,集合体为假有。就是说,地水火风为实法,色声香味触是假法。毗昙、瑜伽,皆作此说,而成实的主张恰恰相反,它说:色香味触四尘是元素、是能造、是实法,地水火风四大是集合体、是所造、是假法。故言:“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这种主张在佛教学派中是独树一帜的。
  “精巧有余,明实不足”,这是评论《成实》方便精巧足够有余,但是申明佛法真理是不够的。说它显示了实法,那只是小乘中的实耳,若比喻大乘就等于萤光对比龙烛,也不足以说明其相差的悬远。“龙烛”指巨雷同时闪电,古人认为巨雷闪电是龙的作为,故称闪电为龙烛。龙烛强电能照数十里,萤火虫的光耀照不盈尺,二者相差很远。又《山海经注》说:钟山有神,名曰龙烛,视则为昼,瞑则为夜。据此,则龙烛就是太阳。这把大乘比作太阳光,把《成实》比作萤火虫光,以此来说明大小乘的悬殊。可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这是有人说,《成实》讲涅槃灭谛与大乘的教理平等。《成实论》主张灭三心名为灭谛。三心是假心、实心和空心。灭者,以实灭假,以空灭实,最后入灭尽定时空心亦空,名为灭三心。灭此三心,名为灭谛,即是涅槃。有人认为,这与大乘般若所说的四谛平等即是涅槃的理论是一样的。罗什闻听此言,便叹息道:“秦人没有深远的认识,怎么就到这步田地!《成实》的灭三心,堕于偏空,大乘般若的法性平等,是中道实相,分不清大小乘理论的界限,岂不是“无深识”!岂不是“悟不由中”!“悟不由中”是说领悟大乘佛法的实质精神,要以中道实相为准绳,今所谓普信大乘的人,不以中道实相为准绳,就叫“悟不由中”,故为罗什所叹息。引旧序至此终了。最后章主提出不应辜负前人。罗什僧睿是翻译弘传《成实论》的关键人物,他们都说《成实》是小乘,后之学人,不应辜负前代贤哲。

  辛二 依论征

  依论征第二。《成实》文云:“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诃梨自云,正论三藏,故知《成实》理是小乘,若言斯论亦明大者,过在门人,非跋摩之咎。问:何以知三藏是小乘耶?答:《法华》云:“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恐大照未圆,小法容染,故智形宜隔,行止勿共,戒于大士,勿亲近小人。则知三藏非大乘矣。《智度论》云:迦叶阿难,结集三藏,文殊弥勒,集大乘藏。外人问云:何故不于三藏内集大乘耶?论主答云:小乘不受大,不应小内而集大。以此推之,但是小乘耳。
  “征”是证明的意思。依《成实论》本身所说为据,证明《成实》是小乘论,故名“依论征”。《成实论》卷首,开宗便说:“故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论中既有明文,故《成实》理应是小乘。大乘如《十二门论》,开头便说:“我今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十二门论》是大乘论。《成实论》标宗既明言正论三藏内实义,这就肯定它是小乘。若说《成实论》也讲大乘义者,这是《成实论》门徒的错误,并不是论主诃梨跋摩的错误。
  次一问答,辨明“三藏”的含意,为什么三藏专指小乘?这是有历史根源的。释尊二月十五日灭度,四月十五日开始,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于七叶窟结集《阿含》等经律论三藏典籍,纯属小乘。另外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邀请阿难结集大乘藏。这是龙树《大智度论》中说的。既另外别有大乘藏,所以迦叶等结集的三藏就专指小乘。后来大乘佛教发展了,照例也建立起大乘的经律论三藏,从而三藏之名,才通用于大小乘。但早期的佛教,即唐代以前,三藏一词是专指小乘而言的。例如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四教,其中的三藏教就是指小乘而言。文中引《法华经》、《智度论》为证。“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出《法华经·安乐行品》,明言小乘是三藏学者。次引《智度论》百卷文。文皆易解,不释。

  辛三 无大文

  无大文第三。原夫作论,皆引佛言。如龙树释大,而还引大经,诃梨解小,唯将小证。二百二品,并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无方等,以此详之,即可知矣。
  “无大文”,是说《成实》一论,虽多引佛经,并是探取《四阿含》的经文教义,十六卷文竟没有引用过大乘经文。梵语“阿含”,此云法归,亦名教法,是一切小乘经的总合,有四部故称《四阿含》。《长阿含》二十二卷,《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五十一卷,《杂阿含》五十卷。南传上座部有五《阿含》,于上述四《阿含》外,另有《屈陀伽阿含》。通常造论的目的,本为解释佛经,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必然要引用佛经的文义,例如龙树造《大智度论》,还引大乘经解释和赞助,诃梨造论弘扬小乘,还引小乘经典说明,这是一般规律,正常现象。《成实》所引既然只是《四阿含经》,由此可知此论是小乘论了。

  辛四 有条例

  有条例第四。问:若《成实》释小,不许兼明于大,亦应《三论》解大,不应兼明于小?答:义有条例,不应相滥。佛经有二:一者小乘,二者方等。若明大乘,必兼辨小;若辨小乘,不兼明大。故大乘经初,有小乘众;小乘经首,无菩萨僧。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在经既尔,在论例然。大乘之论,兼明小乘;小乘之论,不兼明大。若弟子之论,探大释小,如来之经,义亦应然。则巨细互兼,何名大小!
  “有条例”是有制度例证的意思。有佛经的制度例证可循,不应当相滥。假使成实学者发难问道:若不许《成实》以小乘兼明大乘义,你《三论》大乘也不得兼明小乘教!三论宗人回答说:小乘不能兼明大乘,大乘可以兼明小乘,这是有佛经条例可以遵循的。试看,大乘经初有声闻众,小乘经初无菩萨僧,这就是佛经的制度。这表示大能包小,小不能容大。佛经既是这样,在论也应当如此。大乘论能兼明小乘教义,小乘论不兼明大乘教法。假若弟子造论,可以探大乘义解释小乘教,如来说经也应当这样,可是佛经并不如此,所以弟子造论也不能这样。再说,若大乘经论兼说小乘,小乘经论也兼说大教,则大小互相兼备,彼此通同,哪里还分什么大乘小乘,正因为大能兼小,小不能容大,才分辨出哪是大乘,哪是小乘。

  辛五 迷本宗

  问:《成实论》文,盛辨我法二空,与《大品》明四谛平等义既无异,故知应是探大释小?答:四《阿含》教内有二空,论明二空,则还释三藏,云何乃言探大解小!又《身子毗昙》亦辨二空,而是小非大,诃梨之论义亦应同。问:《身子毗昙》亦探大释小,与《成实》例同?彼既探大则此非专小。答:身子所造,还释佛毗昙,佛说既是小乘,彼论宁言探大。
  “迷本宗”是说成实学者,迷失自己的本宗。《阿含经》中本有我法二空,他们不见不闻,看见《成实论》讲二空,便认为就是大乘,因此叫“迷本宗”。所以有这一问题,正因为诸大乘经多明我法二空,小乘经论只讲我空,很少讲到法空,乃至看到《成实》双谈我法二空,便谓大小兼备,与大乘同等,或是采取大乘教义解释小乘。然而,《成实》虽高谈我法二空,但空的意义和大乘并不尽同,后文自有说明。
  “与《大品》明四谛平等,义既无异”者,《大品般若·四谛品》说:“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又说:“若无苦,无苦智,无集、无集智,无灭,无灭智,无道,无道智,是名四圣谛平等相。”这既是说法空,又是说四圣谛平等即涅槃相。《成实论·假名品》说:“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灭假名心者,一切法皆是假名。如“我”是假名,是在五阴上安立的假名,但是五阴,实无有我,所以“我”是假名,即是我空。此是以五阴为实法,以我为假名,是以实破假,名灭假名心。二灭法心,缘五阴实法之心为法心,于暖法位中修习空智,灭此法心,此空智即是观灭谛的空心智,以缘真的空智灭此法心。最后灭空心,空也不留,名灭空心。灭空心在灭尽定中,或入无余涅槃时。入灭尽定灭,是暂时灭,入无余涅槃,断相续时,是毕竟灭。灭三心明我法二空为《成实论》的最高理论,在小乘宗内最为突出,所以彼宗学者认为《成实》是大乘即据此而言。《中论疏》卷二十四评云:“成实论者云:‘四谛平等即是涅槃!,《大品》盛有此说,故上明四谛空,即谓空是涅槃,是故今明四句非涅槃,何得以空为涅槃耶?”由此可见《成实》以空为宗极,即堕于偏空,中观大乘以离四句为终极,以无所得中道为涅槃,岂是成实偏空之义所能比拟!此十条中有八条是破斥主张成实是大乘的,有两条是破成实是采大释小的,即是第四第五两条。“《身子毗昙》”,就是《舍利弗毗昙》。余文均易解。

  辛六 分大小

  分大小第六。问: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别,既同其二空,大小何异?答:虽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种: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虽明二空,空义有异,故分大小。
  分辨小乘和大乘的空义不同名分大小。小乘有二类:一是只谈我空,不谈法空,如一切有部等;二是既讲我空也讲法空,如《成实论》等。大乘经并讲我法二空。但大乘《瑜伽》唯识诸论皆说小乘,但有我空,不说法空;《般若》中观诸论都说小乘,不但我空,也讲法空。这是大乘两家对小乘的说法不同,各有所据。《智论》卷十八,引《阿含·大空经》谈法空义,文云:“是经中佛说法空,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如是。”又引小乘《梵纲经》破六十二见文,“若有人言:神常、世间无常,是为邪见;若言神无常、世间无常,是亦邪见;神及世间常亦无常、神及世间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见;以是故知诸法皆空。”《中阿含》卷二说“无我,无我所”,也是我法二空。这是小乘说我法二空的明文。
  而成实学者无深识,见到《成实论》谈我法二空,便谓成实是大乘,故今假设问答,辨别大小乘的空义。既然大小乘都谈我法二空,空义有什么不同?回答:略明四种不同:
  一者小乘是拆法明空。譬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或钢筋水泥等众缘建造而成,若将房屋拆散,砖瓦木石等各置一处,这房屋便没有了,这叫“拆法空”,天台家称为析法空,大意相同。《成实论》引经云:“汝破散裂坏众生,令不现在,破裂散坏色乃至识令不现在,故知若坏众生,是假名空;若破坏色,是名法空。”又说:“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炭都尽,树想乃灭。”由此可知《成实》虽说法空,是把事物拆散消灭而后说空。大乘法空,则不如此。大乘法空,名本性空。本性空是说,诸法没有绝对的本体自性,不必把事物毁坏而后说空,事物当前知其没有自性,故说为空。《维摩经》言:“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摩诃般若·幻学品》说:“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观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些大乘经论皆说诸法本性是空,与小乘所说的拆法明空是大不相同的。
  第二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小乘只谈三界内的事,所以只谈三界内人法空,三界以外的事,声闻人的智慧达不到故不谈,所以小乘的空义短浅。大乘菩萨,出三界外,受变易生死,具六神通,供养亲近十万诸佛,教化此界他方一切众生,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为三界外事。虽遍至十方世界亲近诸佛,教化众生,菩萨悉知,皆如幻化,本性是空。《维摩经》说:“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般若经》说:“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这就是大乘明三界外人法皆空,空义即长。
  第三“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者,佛法有真俗二谛,空有二门,不可偏废,双照空有,即是中道。《成实》但明于空,未说不空,故其空义,即是偏空。大乘谈空,空不离有,有不离空,故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无碍,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二谛。今所引文,在《师子吼品》。《涅槃》又说:“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这是说,声闻人但见于空,落于偏空,大乘见空又见不空,双照空有,不偏二边,名见中道。中道名为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名为佛性,所以大小明空,空义迥异。
  第四小乘名为但空,即但住于空。《智度论》卷三十七说:“空相应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堕处。复有二空:一者无方便空,堕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则无所堕,直至菩提。”《大乘玄论》卷四说:“二乘不知空亦复空,以空为妙极,所以证空,菩萨知空亦空,名不可得空,故不证空,即能涉有,故名方便。”由此可知,大小乘教虽都讲人法二空,而空的意义却显然不同。

  辛七 格优降

  格优降第七。龙树释《般若·累教品》云:善吉观生法二空,欲比菩萨二空,譬如毛孔之空比十方空,即小空为浅,大空为深。成实所明,但是声闻空,非大士所得耳。
  “格优降”是比较优劣深浅的意思。这是引《智度论》七十九卷的文。经云:“须菩提一切法离行,一切法无所得行,一切法空行……,欲比菩萨摩诃般若波罗蜜行,百分不及一,千分、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龙树解释说:“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故,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可见大小乘的空义不同,相差极远,很难形容。

  辛八 无相即

  无相即第八。《法华·信解品》云:四大声闻自述所得空云:我等长夜,修习空法,无生无灭,无小无大,无漏无为,于佛智慧,不生贪著。《成实》所辨,与此全同,故知非大也。问:何以知然?答:《法华》之文,不能即空观有,即有观空,故无相即。《成实》所说,亦无相即。若明相即,应空有并观,若空有并观,与大乘何别?问:何以知小乘无相即耶?答:《释论》云:小乘内不明生死即毕竟空,唯大乘乃说,故知尔也。
  “相即”是真俗不二,空有无碍义,如《般若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相即,声闻人不能空有无碍,不能真俗齐观,故云无相即。《法华·信解品》是这样说的:“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自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这是迦叶等四大声闻,自述他们所证空的理解。略有二义:一是也谈法空,二者入空则便失有,出有则便失空不能空有并观;大乘菩萨虽观诸法皆空,同时不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实》所说的空义,与《法华》四大声闻自述的空义相同,没有空有相即的意义,所以“于佛智慧,无贪无著”。引《智度论》作证,《智度论》明言:小乘没有相即无碍的法义,唯大乘才有,既没有大乘空有无碍的教义,所以《成实》所说的空,只是声闻法的偏空。

  辛九 伤解行

  伤解行第九。《涅槃经》云,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施,是即名为破戒邪见,小乘人入于空观:不见布施,破大乘行,故云破戒,破大乘解,故云邪见。而成实明不见布施,是实法空,以为宗极,欲为大乘,勿起小心也。
  伤害大乘的见解和戒行,名“伤解行”。关于《成实》,既然有人说是大乘,所以这里要分大小,明是非。引《涅槃经》言:若以二乘心言无布施,名为破戒邪见者,二乘人认为诸法有,是真实有;说诸法空也是真实空,空有皆是实在性的,不能虚通无碍,不能即有为空。这对大乘来说,即是破戒邪见。佛陀教导菩萨,学菩萨行必需首先修学布施,即名为戒,是摄善法戒,虽修布施同时要观布施三轮体空,即布施的人、布施的财物和接受布施的人,皆如幻如化,本性是空;虽观此三法如幻性空,还要继续修学布施。如《金刚般若经》说:“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要空有齐观,才是大乘的中道观行。二乘人入空不能布施,故言破戒;若在见解上说,没有布施,即为邪见。而《成实》的教义,观空时不见布施,为实法空,实法空即是偏空,便以此为终极,故违反大乘缘起性空的无碍法则。大乘说空是相对的假空,而不是实法空,《成实》明不见布施是实法空,故为《涅槃》所呵,名为破戒邪见,伤大乘解行。

  辛十 检世人
   壬一 用天竺人的言论证明


  检世人第十。秦弘始七年,天竺有刹利,浮海至长安。闻罗什作大乘学,以《正观论》等咨而难之,什公为其敷折,为顶受绝叹,不能已已,白什公曰:“当以此明,震晖天竺,何由蕴此摩尼,乃在边地?我在天竺,闻诸论师,深怪罽宾小乘学者,鸠摩罗陀,自称朗月之照,偏智小才,非此喻也。而诃梨惜其师以才自伤,以智自病,故作此论,以辩有法之实,明其依实之假,故以成实为名。”用天竺刹利之言验之,跋摩师资,皆小乘学也。
  检验历代名人作证明《成实》是小乘论。文有两节:一是用印度人的述说证明,二是用中国人的言行作为证明,今是初文。“秦弘始七年”者,东晋末年,我国北方有所谓五胡十六国的变乱经过,当时长安有前秦后秦两个秦国,前秦符坚为后秦所灭,后秦由姚苌建国,传子姚兴,年号弘始。弘始七年即公元405年。“刹利”具称“刹帝利”,古印度四种族之一,意为王族,此言刹利,即是一王族人。其人于弘始七年泛海来到中国,后到长安,听说罗什在此弘传大乘,即以《中观论》等要义寻问考验,罗什便为他分析讲说,其人听后,顶戴受持,赞美不已。白罗什说:“应以此明学震声印度,晖照天竺,为何怀揣珍宝乃在边僻之地?我在天竺,闻诸论师,深怪罽宾小乘学者,鸠摩罗陀,自比朗月,普照大地,他是偏智小才,不配这个比喻,而其弟子诃梨跋摩,叹惜其师所解近在名相遂以自伤,以智自病,故造《成实论》,以辨明有的法是真实,有的是依实的假法,为成立实法,故名《成实论》。”这是天竺人对鸠摩罗陀和诃梨跋摩的评议,文中指明跋摩师徒皆是小乘学者,用刹利的话证明可知《成实》的确是小乘论。

  壬二 用中国人的言论证明

  爰至齐司徒文宣王,诚信三宝,每感嘉瑞,以齐永明十年十月,延请名德五百余人,于普弘寺敷讲。文宣王每以大乘经论,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枢键,而后生弃本崇末,即请诸法师抄此《成实》以为九卷,命周顒作序,恐专弘小论,废大乘业。自尔已后,爰至梁武,盛弘大乘,排斥《成实》众师不可具记。
  “爰至齐司徒文宣王”等者,“齐”是南北朝的南朝齐国,由萧道成建国。齐朝萧子良是皇室宗亲,在世时封为竟陵王,死后谥为文宣王。“司徒”是官名,“永明”是齐武帝萧颐的年号,永明十年即公元493年。“津涯”是渡河岸边停船的地方。“枢键”是中枢、关键的意思。这段文意是说:齐朝萧子良诚信三宝,每感灵瑞,常以大乘经论为修道之津要,以大乘佛法为关键为中心,可是当时的学者,舍大乘之本,崇小乘之末,专弘《成实》,所以才邀请名德法师,五百余人节要抄录《成实论》以为九卷,命周顒作序,说明用意,序文说:“顷《泥洹》、《法华》,虽或时讲,《维摩》、《胜鬘》颇参余席,至于《大品》精义,师匠盖疏,《十住》渊弘,世学将殄,皆由寝处于论家,求均于弱丧,是使大典榛芜,义种行辍。”这是正恐专弘《成实》,使大乘义种荒废。宗主《维摩义疏》卷一,古代单行称为《维摩游意》,其中也说明此意,文云:“又齐司徒竟陵文宣王,博涉内外,经律兼通,常虑慧日沉晖,每欲纲维正法,为时人专弘《成实》,遂翳障大乘,乃删略《成实》凡有九卷,以助通经文。”这都说明,专弘《成实》,障蔽大乘,删削节要,以示限制,可见《成实》是小乘论。
  “爰至梁武,盛弘大乘”者。《维摩游意》云:“梁武初学《成实》、《毗昙》,闻摄山栖霞寺高丽朗法师从北土来,善解三论,妙达大乘,遣智寂等十人,就山学之,而传授梁武,因此遂改小学大。”《大乘玄论》卷一说:“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等往山就学,梁武天子得师意,舍本《成实》,依大乘作章疏。”梁武帝弘宣大乘,批判成实,曾请名僧集解《涅槃》,自注《大品》,躬身讲说,《续僧传·义解篇论》说:帝注《涅槃》情用末惬,重申《大品》发明奥义。”这就是《大玄》所说的“舍本成实,依大乘作章疏。”其批判成实家的五时教,见萧衍所作《大品经》发题序。“排斥成实众师不可具记”者,摄论师、地论师、摄山诸师以及天台,无不批破成实师,兹恐文繁不能一一具说。

  戊三 分优劣
   己一 总明诸部平等
    庚一 引跋摩偈释


  问:若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者,与毗昙优劣云何?答:求那跋摩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分优劣就是在小乘宗中分辨浅深不同,先总论诸部平等。小乘各派,虽主张不同,却都是谈论修学佛法的。若能如说修行,皆能断惑证真,约此义说小乘诸部悉皆平等,大乘各宗也是这样,引跋摩遗偈为证。求那跋摩汉语翻为功德铠,是罽宾王族,年二十出家具戒,深达三藏妙义。三十岁时,国王去世,群臣请还,继承王位,跋摩固辞不肯,乃遁迹山林,游化人间,后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弘传佛法。我国刘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请来建业(今南京),翻译经论十多部,颇具神异,能冒雨不湿,涉泥不淤,深受当时崇敬,年六十五逝世,临终前遗作三十六偈,自言证得二果,今所引者即其遗偈之一,此偈意旨是说:大小乘诸论,所说虽不相同,但断惑证真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若偏执一隅,就有是非,若通达总的宗旨,是不相违背,是没有什么争论的,成实、毗昙就是这样。

  庚二 引龙树诠释

  又释论云:有四种门,一者阿毗昙门,二者空门,三者毗勒门,此云箧藏,四者非空非有门。不得般若方便,学毗昙门则堕有见,学于空门则堕空见,学昆勒门则堕亦空亦有见,学非空非有门则堕愚痴论。若得般若,心无染著,随机适化,通道利人,无相违背,而成实、毗昙各执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见,皆失佛旨也。
  引释论证明,释论即是《大智度论》,大意在般若门中,方便无高下,空有本平等。《智度论》卷十八说三种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论云: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若入阿毗昙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今《玄义》约龙树整体思想,故说有非空非有门以成四句。若得般若方便,四门皆是正法,不相矛盾,若不识般若方便,四门皆成偏见,要须破斥。般若法者是无依无著之意,今所以折毗昙,排成实者,就是因为他们,固执己见,相互排斥,障正法眼,增偏邪见,失佛圆意,故须破斥。《昆勒论》是佛在世时大迦旃延所造,有三百二十万言,广摄一切法门故名箧藏。《百论疏》卷十三说:《昆勒论》此云假名论,此义,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故是亦有亦无。

  庚三 明空有皆能证道

  问:会空断结,鉴有之心,何能隔凡?故知毗昙乖宗,成实得理。答:若言见空成圣,有不隔凡,三藏教门,应无得道,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待《成实》后兴,方有大利,岂可然乎?
  此文从理论上论证了般若空有的平等。这一提问,是代表成实学者的意见,《成实论》主张见空才能得道。大乘人也有,中观学者也多主张见空得道,今《玄义》批评了这种偏见。空有二门皆是佛说,既然会悟空理能断惑,为什么见有就不能得道?故持平等态度。《大乘空论·断惑章》中说:有所得空有二慧,俱不能断惑得道,无所得空有二慧,俱能断惑得道,无所得即是无依无著,即是般若正观。“会空”即是证到空理,“断结”就是断烦恼,“隔凡”是转凡成圣,“大利”指得出世道果的大利益。余文易知。

  己二 明小乘优劣有三品
   庚一 正明三品


  问:《毗昙》但明人空,《成实》具明二空,云何两论无有优劣?答:于小乘内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犊子部云:“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萨卫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诃梨之流,具得二空,为上根人也。约空义浅深,则毗昙为小乘之劣,成实为小内之胜也。
  此文约对空理的认识不同,分小乘为三品三根。犊子部主张有我,不解人空法空,故为小乘中的下根下品;毗昙萨婆多部,只说我空,不谈法空,故是中根中品;譬喻、成实,双谈我法二空,故是小乘中的上根上品。有人问:大乘明我法二空,成实小乘也谈我法二空,既同明二空,有何不同?答:前面已经说过,有四种不同,今只略谈一种,成实辨拆法空,拆法空则非有,大乘明本性空,缘起有法其性本空。
  “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这是犊子部主张有我的说法,出《智度论》卷一。《中观·然可然品》末云:“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论疏释云:犊子部明五法藏,所言五法藏者,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名不可说藏,不可说者,不可说有为无为也。《净名玄论》卷一说:“犊子部计我与外道何异?答:犊子明假我,外道执实我,是故为异。广如《俱舍论》辨犊子三假之宗。又如龙树说:“犊子计五阴和合故有人法,四大和合故有眼法,既称和合即是假也,故知是假我。”

  庚二 会通二三

  问:释论云:佛灭度后分为二分,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二俱信人法二空,但应有二,何得分三?答:犊子入真观故,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龙树约其入观义边,故但分二也。
  第二问答,会通与《智度论》的二种说法不同。《中论疏》云:“犊子既计有我,云何作十六谛无我观耶?答:《俱舍论》云:‘出观见有我,入观则无我。’”“十六谛无我观”者,约苦集灭道四谛有十六观行,四谛开广就叫十六谛,又叫四谛十六行相,依此修观,名为十六观行。四谛,一谛有四种行相。苦谛四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集谛四相:集相、因相、缘相、生相。灭谛四相:闭相、灭相、妙相、出相。道谛四相:道相、正相、迹相、离相。无我观是十六观谛观行之一,犊子部人依四谛教也修无我观,犊子部人入真观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龙树约入真观义边,故但分为二,今章主约其出观义边,主张有我故分为三。

  己三 明应破不应破
   庚一 有迷执就应破


  问:三论斥外道、毗昙,斯事可尔,而龙树前兴,诃梨后出,时节遥隔,何由相破?答:但令执著,即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前论不破后迷,亦应古方不治今病,扁鹊之术,后世无益矣。
  成实师以三论在前,成实在后,二者前后不同,三论怎应破成实。这就要解释批破成实的理由。有三问答,即为三意。第一解答说:“但令执著,即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前论不破后迷,亦应古方不治今病。”菩萨造论,本为破迷,只要有迷执,即便破斥,不论先后。扁鹊是古代的名医,古代的药方既能治今人的疾病,为何前人的明论不能破后人的迷情?

  庚二 依佛经故应破

  问:若法胜、诃梨,著小论以通三藏,马鸣、龙树作大教以弘方等,巨细分流,何俟相破?答:佛说小乘,本为诠大,保冥之徒,守指忘月,经自斥之,故论主依佛。
  第二问意:大小两乘,分别流行,何得相破?此意:谓大乘不应批破小乘。回答说:佛说小乘,本为大乘作方便作阶梯。如《法华经》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虽说三乘,但为菩萨。而保守之徒,固执小宗,不求大道,守权丧实,大乘经中,处处斥之。龙树学佛,所以得破。《维摩经义疏》卷一说:“若成实为小,三论是大,二教分流,何俟相破?答:原佛兴世,本为大乘,但根性未堪,权示小教,虽复说小,意在诠大,而保守之徒,遂守指忘月,保小拒大,如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是以龙树,破彼小乘,令趣大道。

  庚三 立言不当故应破

  问:有人言:《成实论》探大释小,此有何过?答:上已明之,必有此迷,当今更述,探大释小,则大小不收。进不驰于白牛,退失驾于羊鹿,骡论之言,验之久矣。
  第三重破探大释小,此言不当。探大释小的说法,前面已经批破,定是执迷不悟,今当更为论说。若言《成实论》是采取大乘义,解释小乘教,究竟他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教?可能大小两宗,都不承认,都不收录。这样,进一步说,不算大白牛车,退而言之,又不属羊鹿小教,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探大释小,何以立宗?《法华经》中,说三种车比喻三乘,谓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喻一佛乘,羊车鹿车比喻二乘,今引来明探大释小,进不是白牛大车,退不是羊鹿小乘,将如何立宗!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执
下一篇: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二 折毗昙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七 别释三论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
 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百论释义 破神品第二(3)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十一 观三时门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四 观相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三 明诸部通别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五 宗旨不同门
 百论释义 破一品第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九十、护法功德为何超过弘法?[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放生问答—放生文集[栏目:圆因法师]
 深入了解业报,清净和非暴力[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栏目:韩镜清教授]
 《金刚经注解》二十一[栏目:涤华禅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初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栏目:初级佛学教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