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六 论破申不同门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33
乙六 论破申不同门
   丙一 释破申义
    丁一 释破申义


  次明四论破申不同门。所言破申者,凡有三义:一者,破外人迷教之病,故名为破,申佛二谛教门,故名为申。二者,申佛正教而邪迷自破,故名申破耳。三者,论主申明佛破,故名申破。诸大乘经,破众生虚妄,以显一道,但末世钝根,不了如来破病显道之意,四依菩萨,还申明佛破,故名申破,非是经中自立义,论中自明破也。
  “所言破申者,凡有三义。”第一,离释二字,破申二字意义各别,“破”谓破邪,“申”是申正。表明破邪显正二义不同,故名破申。故文云:“破外人迷教之病,申佛二谛教门。”这是就《中论》破教内迷执,故言“迷教之病”,此处言“外”者,是三论学之外,指诸部小乘,非外道之外。故言“破外迷教之病”。第二义,合释二字为一义,此又有二:初言“破申者”,破即是申,破邪之外,别无所申,以破为申,故名破申。如《大乘玄论》卷五说:“破洗众生虚妄颠倒净尽,如来无所得正法自申,”破即是申故名破申。次将二字倒置,称为“申破”,即是今文所说。所言申破者,申即是破,申正之外,别无所破。故文云:“申佛正教,而邪迷自破。”这是以申为破,故名申破。第三义,明申破者,亦是离释。“申”指四论为能申,“破”指佛经破众生迷倒,为所申。谓佛说经,破众生颠倒迷执,今四论只是申明佛经的破。故文云:“论主申明佛破,故名申破。”意谓:论主虽破,不是论主破,论主只是申明佛经的破。末代众生,不了解如来破病显道之意,菩萨还申明佛破,不是经中自立,而论主自破。

  丁二 别释申破

  问:何以知龙树申佛破耶?答:最后《邪见品》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故知论主申明佛破,非自有破也。问:经中有立有破,论主何故一向破耶?答:末世钝根,迷佛立破,并皆成病,是以论主须并破之,然后具得申如来立破。问:论主申佛破,得称论主破,论主申佛立,应名论主立耶?答:亦得尔也。
  这段文有三个回答,第一别释“破申”,即前段三义中的第三义。前文说:“论主申明佛破,故名申破,所以设问,何以得知,龙树破是申明佛破?今别释此义,举《中论·邪见品》偈以答,既言:“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可见《中论》所破,即是申明佛经所说。也就是龙树申明佛破,而不是论主另有所破。“瞿昙”又译为乔答摩,是释迦族的姓。以姓瞿昙,所以称佛为瞿昙大圣主。第二回答,问言:佛经有立有破,龙树造论,何故一向专破?解云:“末世众生,钝根慧浅,虽读佛经,不识佛意,经中立不识经中立意,经中破也不识经中破意,既俱是迷情,故皆成病所以须皆破除,破除之后,方可申明如来经中立破。”言“末世众生具迷佛经立破”者,如来为显正道,而立真俗空有二谛,但末世学者,不悟正道,闻有住有,闻空执空,成定性空有,堕二边之见。龙树造论,破此定性空有,申明如来因缘二谛,即是“破迷教之病,申如来二谛教门。”又如经中为破于我,故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意谓:但是五阴,都无有我。而学教的人,不领解无我,唯执五蕴有决定相,不识佛意。又如为破断见众生,方便说有如来藏事,闻者不解,便执实有如来藏自体,此等皆是闻经迷教,不识经中立破,是以龙树造论,并破此等迷执,然后始得申明如来因缘破立。第三问答,释成论主申明佛破,即可名为论主破。论主申明佛经立义,即可称为论主立,表明经论,佛菩萨的一致性。

  丙二 明四论破申不同
   丁一 正明破申不同


  问:四论破申云何同异?答: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教。就三论中,自开二类:《百论》正破外,傍破内,余二论正破内,傍破外。所以三论破内外者,一切众病,不出二种:一外道邪画起迷,二内人禀教失旨,若破斯二,则众病皆除。
  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者,“众教”指佛说诸大乘经。诸佛说法,常依二谛,故或说方便,或说真实。此《中》、《百》、《门》三论,不是专释那一部经,而是通申诸大乘经的真实深义,故称通申论。学教之流,虽读佛经,不解佛意,多失经旨,故此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所以若欲学习佛法真实甚深义者,必应学习中观三论。若是《大智度论》,专门解释《摩诃般若》,故言别破对于《般若》之迷,别申《般若》大教,故与《三论》有所不同。次就三论中自分二类:一是《百论》,正破外道邪见,附带破教内学经失旨者;次是《中论》和《十二门论》,正破教内学经失旨,附带傍破外道邪执。三论所以内外都破者,众病不出二种:一是外道邪心构画,二是教内迷失经旨,若破此二,则众病皆除。

  丁二 释《百论》傍破内义

  问:《百论》破外可有明文,何处有破内文耶?答:《破尘品》中,外人以内义为证,论主即破其所引,具如彼明。问:何故得破内耶?答:有三种义:一者如向释之,外人立义不成,引内为证,故须破内。二者,内人立义与外道同,如立虚空常遍,乃至立涅槃身智俱无,并与外道同,故须破内。三者,外道立义与内人同,故须破之。如《破因中无果品》说外道立于三相前后相生,与譬喻部同,立三相展转一时生,与萨婆多部同,故须破内。故肇法师云:“邪辨逼真,殆乱正道。”
  此文有二问答,即是解释二义。一问《百论》何处有破内义的明文?答言:《破尘品》中,外人立色是现见义,引内经为证,提婆即破其所引。外人引内经云:“汝经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造色分中,色入所摄是现见,汝云何言:无现见色?”论主破云:“四大非眼见,云何生现见!”破意说:坚湿暖动名为四大,非眼所见,此四大所造色,应非眼现见,因果应相类似故。即是《百论》破内明文。第二问言:《百论》何故得以破内?回答:有三义:一者,外人立义不成,引内教为证,如前一问答,引《百论》文,故须破内,破内还是为了破外。二者,内人立义与外道同,此是内外混淆,扰乱佛法,故须破内,破内才能破外。如说虚空是常是遍是无为法,佛法与外道所说相同;又如说入涅槃时,身智俱无,也是与外道相同。所以《中》、《百》二论,皆有破虚空和破涅槃明文。若不破内,即无法破外,为了彻底摧毁外道,也须破内,何况教内大小诸宗,各执诸法有决定性,不解佛法因缘假名义。三者,外人立义与内教相同,也须破内,破内即是破外。如《百论·破因中无果品》说:外道立生住灭前后相生,这与教内譬喻部主张相同,又有外道立生住灭三相展转一时生,这与教内一切有部主张相同。所以《百论》正破外道,傍破内执,内外兼破,才能彻底破除一切迷执。肇法师《百论序》说:“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乱逼真,殆乱正道。”这是说,邪言逼似真教,将要混乱正道。

  丁三 释《中论》傍破外义

  问:《中论》何故傍破外耶?答:凡有四义:一者,欲显中观无法不穷,无言不说。若一法不穷,一言不尽,则戏论不灭,中观不生,是故内外并皆破之。二者,内人立义与外道同,故须破外。三者,外道立义与内人同,故须破外。四者,欲显中实,非内非外,不正不邪,故须破外。
  《百论》正破邪外,兼破内义,破内还是为了破外;《中论》正破内人学教成迷,兼破邪外,破邪还是为了显正。《中论》傍破邪外,今文列举四义:第一,谓《中观论》是本宗的根本论典,文博义广,事无不包;渊深难测,理无不尽。无有一法不穷究到底,无有一言不说到尽处。若有一法不穷,有一言不尽,则正观不生,戏论不灭,破病不尽。为欲将世出世法,悉皆统一于中观之内,所以内外并皆破洗。中间两义,明兼破邪外,破外还欲示同破内。最后一义,欲申明佛法正理,即是中道实相,无上菩提。而此正理,无内无外,非邪非正,乃至离言绝相。为显此义,故须内外尽洗。

  丁四 料简《百论》破收义

  问:《百论》破外亦有收取义否?答:亦有四句:一者破而不取,即是外道邪言,障中迷观,于缘无益。二者取而不破,外道偷窃如来遗余善法,今并收之,如贼盗牛,即其证也。又外道各邪心推画,冥智与内同,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亦取而不破。三者亦破亦取,外道偷窃佛教,不识旨归,今破其迷教之情,收取所迷之教。四者不破不取,即显道门未曾内外也。
  所以有此四句者,有人有这样的怀疑:《中观》、《智论》批破内学,可能有破有取,外道邪言,定破不收。今云亦有四句,亦破亦收,此显佛法不掩没他人一毫之善。“障中迷观”,障佛法中正之理,迷般若观智之心,于众生有损无益,故但破不收。二者外道偷得佛教的诚言善法,而不解其意,胡乱安排,今破其迷情收取善法。如贼盗牛,应责其盗罪,取回原牛。“外道各邪心推画,冥智与内同”者,意谓外道虽不闻正法,也有向善之意,推求谋划,如何为善,其无明暗识(冥智)向善之心,其言与佛法同者,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亦取而不破。朽木体内生虫,虫食木成洞,锯解形现,偶有成字形者,故言“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比喻外道法中,亦有善事,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不是说外道有真知实见,而是由无明暗识推求,偶然而得,亦取而不破。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七 别释三论门
下一篇: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五 宗旨不同门
 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百论释义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
 百论释义 破一品第三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十 观作者门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三 观缘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
 百论释义 破空品第十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二 观有果无果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悲咒 治愈四年的遗精病[栏目:大悲咒感应事迹]
 菩萨戒律仪论(下)[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宋高僧传卷第八[栏目:宋高僧传]
 The Non-Existence (Anatta) Doctrine[栏目:Buddhist Article]
 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萧丽华)[栏目:佛教与文学]
 往生咒的功德[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念佛时常会浮起淫念如何对治(净空法师回答)[栏目:对治方法]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兼论中国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对一套漫画的感悟[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