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释义
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翻译
刘常净 释义
十二门论释义序
刘常净
《十二门论》是中观法门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全理的所在,断惑证真的楷模。所以论说:“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原夫至趣绝言,真俗所以俱寂;实智超情,色空以之双融。色空双融故中观道立;真俗俱寂故实相理显。然而性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假有未曾不空,即空以明假有。所以有是空的有,空是有的空,因此假有不有,真空不空。空有融通,不偏二边,即是中道二谛,虽然有二谛,体常不二,名为二谛中道。佛法教理的真俗、权实、中假、体用,无不蕴在其中。今论解释摩诃衍义,只说明一个“空”字,可谓言简意赅。这个“空”即是缘起、即是第一义谛、即是真如、即是法性、即是佛性。切不可作偏空、但空、相待之空认识,不然,就不能正确理解龙树的中道正观的真实义。所以本论是以中道实相为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为学修的方便法门。这是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萨阶道的必由之路,证悟法身即真的捷径。
佛陀在世的时候,随机施教,法门无定,大小乘并演,权实教俱说。佛陀灭度之后,迦叶阿难等结集的经律论三藏,属声闻乘,并以这三藏为佛法的正统。释迦的教制,主持佛教以出家比丘为主体,住持正法有戒律僧团组织保证,出家比丘为佛法僧三宝之一,这是释迦教主制定的,所以佛陀灭度后,初五六百年中声闻教法特盛,大乘佛法反隐而不显。释迦法中不见单独的菩萨僧团,大乘菩萨或出家或在家形相无定,没有固定的菩萨僧相,所以大乘菩萨难以代表佛教,难以表现大乘。文殊、弥勒是两位出家大士,但在僧团中也得按出家戒腊排在迦叶、舍利弗之后,诸大菩萨也得尊重出家长老比丘。佛在世时一般信众都知道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是出世圣人,仅次于佛。在家菩萨不入僧团、僧数,不得插手僧团中的事务,除非僧团中有事找他们协助,居士只能作为佛法的外扩,这样就限制了大乘佛教的弘传。
《大智度论》卷四说;“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显示。显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遗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意思是说,佛和诸阿罗汉,烦恼断尽,是出世圣人,能为世间作福田,这是佛陀向世人公开宣示的,所以名显示。对于大乘菩萨,虽已证得无生法忍,断尽烦恼,具足六种神通,有无量功德,但在《阿含经》中,对声闻四众却秘而不宣,所以称秘密。弥勒菩萨位居补处,《中阿含经》佛虽与授记当来成佛,但在小乘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位凡夫。所以大乘佛法对声闻乘人来说是秘密的,难信难解,只有在大乘经中方才具足显了说明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和智慧。所以《法华经·信解品》中迦叶说:“一切诸佛、秘密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这因为众生根机有利钝的不同,如来随机施教,所以说有大小乘经的区别。这是不可否认的。佛在大乘经中,如《法华》、《维摩》、《胜曼》、《般若》等,往往贬斥声闻罗汉,无明未断,智慧短浅,谈理不足,证不究竟。将菩萨的智照比作太汨,把阿罗汉的智慧比作萤火虫,“不知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般若经·魔事品》语)。这些批评是为后世声闻僧团所不能认同的,所以大乘经典在佛灭后初五六百年间,在僧团中反而没有受到重视,尤其是上座部一系的各派,不承认大乘是佛说,这是众生的根机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佛灭后四五百年间,马鸣菩萨应世,开始公开提倡大乘,并曾参加《大毗婆娑论》的五百结集,一切都随顺了诸阿罗汉,所以未能突破和脱离一切有部的僧团,也未能建立大乘佛法的教派;在佛灭后六百多年时期,龙树菩萨(大约公元150年一公元250年出世)才开始建立大乘佛教僧团。龙树出家之前便读尽世间一切典籍,出家以后不久又读完声闻乘三藏教典,既而叹曰,“美则美矣,理犹未尽”,还可以推究。龙树曾经想要自创新教,后于雪山古塔中遇见一位老比丘,授予摩诃衍经,读罢大为惊喜,知道还有这样圆满高探的菩萨法门,于是到处寻求征集大乘经典,被大龙菩萨接入龙宫读经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例。龙树菩萨既公开征集大乘、宣扬大乘,于是,过去被收藏在长者居士家宅中的大乘经典便陆续出现。龙树菩萨—面收集,一面整理,得到很多大乘佛经。从此研读讲说,建立起自己领导的大乘出家僧团。根据西藏佛教史的传说,古印度著名的大乘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就是龙树创建的。
关于大小乘法藏的结集,《大智度沦》第—百卷说:“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结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结集摩诃衍。”又言:“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可见大小乘经典是分别结集的。参加结集大乘经典的诸菩萨,必有当时亲从佛听闻的大乘菩萨,如毗耶离城五百长者子,宝积菩萨等,《摩诃般若经·序品》中,所列的前十六位大菩萨,龙树论说:都是当时各国著名的在家菩萨,所以列在榜首。这些菩萨如果参加大乘经典的结集,肯定会将结集的经典收藏在自己的府宅中,在大乘信仰群众里流传下来。传说中的龙树入龙宫一事,龙王可能是一位姓龙的龙族领袖,是世代信奉大乘的居士,龙树在他府宅中阅读很多大乘经典,得到很多大乘经典,就被说成是从龙宫里取出来的。这与传说的说法并不矛盾,可能也不只此一例。龙树菩萨既收集大量的大乘经典,决定脱离小乘僧团的束缚,建立大乘出家僧团,融大小乘为一体,依经随机施教,三乘兼畅,特别树立起大乘佛教旗帜。至此,大乘佛教时代机缘成熟,龙树菩萨振臂一呼,发扬大乘佛教!这样一来,一些秘密信奉大乘的在家居士和僧团中属于大众部一系的各派出家菩萨们,如鱼得水,欢喜踊跃,大加拥护。大乘佛教建立了自己僧团,有了立足的根据地,所以不久就发展起来,从此后小乘佛教虽然还很盛行的继续弘传,但只限于上座部一系各派,仍然与大乘对抗,说“大乘非佛说”.一直到现在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的南传上座部还是这样,不相信大乘。但大乘佛教既然已经确立,再也不会被压垮的。
再说声闻人传说的法藏的结集,据《异部宗轮论》声闻人的结集有窟内和窟外之分,在耆阇崛山七叶窟内,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结集的经律论三藏纯属小乘,窟外聚集僧众近万人,凡、圣、学、无学都有,都想要参加结集法藏,摩诃迦叶一概不允许,大众遂推婆斯婆罗汉为首,在窟外另行结集,其结集五藏,除经律论三藏与窟内相同外,第四叫杂藏、第五禁咒藏,这两种属于大乘,窟内结集时将这些都排除掉,所以上座部后来的弟子们从来就不知道有大乘法,大众部一开始就结集有大乘经,并兼习大乘,相信大乘。因为佛曾以正法付嘱摩诃迦叶,所以以摩诃迦叶为首的窟内结集是权威、是正统,佛弟子必须遵照实行,不得增减,这样,大众部人兼习大乘也只好是秘密行动了。
如上所述,自从佛陀灭度之后,大小乘经典,一开始就是同时流行的,不过一种是公开(显示)流行,一种是秘密流行而已,所以龙树《大智度论》才说:“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显示。”显示教门,公开弘传,分裂成二十部,为人们易加;秘密法门,古典虽有记载,而言辞简略,多不为人介意。近些年来,有少数所谓大乘学者,从历史现象看问题,在佛陀灭度后初五六百年间,看不到大乘佛教活动的迹象,便认为并宣称大乘佛教是后来从小乘发展起来的。小乘教理浅,怎么能发展出高深的法门、无上的佛果?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菩萨造论都是依据的大乘经,怎么能说是从小乘发展起来的?又若大乘是从小乘发展出来的,这就否定了大乘经典是佛说。大乘非佛说自古有之,那是上座部人的老调,这无损于大乘佛法的弘传,自己只能徒招诟愆。
龙树菩萨革新大乘僧团,振兴起大乘佛教,犹如释迦复出,千古一人。龙树菩萨深入经藏,依大乘法修学,证得无生法忍,登初欢喜地,《楞伽经》中佛亲予授记。于是广造诸论、解释经典,发扬大乘深广教义,使大乘佛法得以确立。
自从龙树菩萨中兴大乘佛教两千年以来,流传于亚洲各国,近些年来又波及到欧、美各地,发展演变了许多宗派,如三大语系中的各宗各派大乘佛教大放光彩,但真正能代表龙树菩萨思想教义的那只有中观三论宗。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中观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的《经百论》,以及《摩诃般若》、《法华》、《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姚秦时期,由鸠摩罗什翻译成汉文,经过历代传承的发展,形成了我国的三论宗(或称四论宗)。《十二门论》为四论之一。当今之世人工作繁忙,大经大论难学难弘,前已著《百论释义》,今又为本论作释义,意欲由略及广,从约至博,进而深究《中观》、《智论》、《般若》、《法华》及此宗章疏,以发扬龙树一系的大乘思想,期望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
一九九八年腊月佛成道日刘常净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