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25

甲二 正明论体

  论分三段:初分叙造论意已毕,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门入于空义以为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

  所言因缘义者,盖是万法的统号,显示真空的妙方,妙方若晓,则真空可解,统号若知,则实相易明。诸法所生,皆由因缘。例如长短相待,染净相形,乃至生死对涅槃,无不是因缘义,故因缘是总,既是总义,所以安置在初,摄一切法,所以“观因缘门第一”。今以因缘为方便门,令人悟入诸法实相,就是从因缘门“入于空义”。又因缘义者,龙树自释凡有三义:谓因缘是空义,因缘是假义,因缘是中道义。所以《中论·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名为三是偈,是讲“缘所生法”的,因缘生法自性本空,相状是假,双观空假就是中道,这是解释因缘生法义,非有他义,假如作空假中三谛解释,虽也讲得通,但未必是龙树的本意。在同一品论文中,龙树另有讲谛义的说教,如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又说:“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本论云:“有二谛,一世谛,二第一义谛,因世谛得说第一义谛”。这才是龙树“谛义”的主张。《华严》、《般若》、乃至《涅槃》,只谈二谛。《中》、《百》等四论,乃至唯识诸论也只谈二谛,言三谛者,这是套唯识家的三性义,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故是空,依他起性,缘起假名故是假,圆成实性,真如法性故是中。但唯识家三性、二谛并立,可见意义不同,空假中三者只是中观家的因缘所生法义,未曾说是三谛,真理只有一个——中道第一义谛,哪有二三?
  次别释“因缘”二字。如植物种子,自类相续,能生于芽,所以名为因;水土阳光人工等而能助发成功,所以名为缘,就是亲者为因,疏者为缘,又叫内因外缘,内外合称,所以名因缘。经论中常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或言因缘具足生一切法。又释:因是因素,缘是条件,事物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组合。只有因素没有外缘条件,事物也不会产生,如种子放在仓里,不见水土不会生芽;只有水土等外缘,不下种到地也不会生芽,要因缘具足和合方能生芽,所以一切事物的生起,无不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详说因有六因,缘有四缘。六因谓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无障碍因。新译如次为相应因、俱有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能作因。四缘者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次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叫所缘缘,余二缘新旧相同。因与缘义本互通,如果从通义而言,缘也是因,因也是缘。若作因说,四缘就是六因,若作缘说,六因还同四缘。如说因果,是从因生果,如果强调缘,便言诸法从缘起,或说缘生诸法,由此可知六因四缘意义互通。若论相摄者,因缘一词摄前五因,摄因为缘,所以名因缘;开无障碍(能作因)因为三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缘力增上,所以名缘起。所以有时说因如六因,有时说缘如四缘,有时因缘合说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如无明对望于行,行本非有,因无明而生,亲生者为因,所以无明是因,以行望无明,行非都无,仗无明而起,即此则无明为缘,所以无明是因也是缘,望前为因,望后为缘,行缘于识,识缘名色等皆作此解,所以名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今三论中所说因缘,总括上来诸义,如此论中所说就是,初门总就因缘门观一切法,也说十二因缘,第二《因中有果无果门》是单就因义说,第三《观缘门》是但就缘门观,所以有时说因生,有时说缘起,有时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总的来说都是一致的。《成实论》说三因四缘,四缘同前所说,三因者,一是生因,即六因中的报因(异熟因),二是习因,即六因中的自种因(同类因),三是依因,即六因中的相应因、共生因、遍因、无障碍因。《中观论》每品品名,或名为观,或名为破,破多于观,今此《十二门论》门门都名为观,门门观空,就是观实相观,所以僧叡说:“十二门观之精微。”实相观是最深奥最根本的观法,所以说言“精微”。此论每门皆分为三段:
  
  丙一 长行发起
  初是因缘门,所谓:
  全论三大段,今是第二大段,正明十二门入于空义,就是正明论体,就十二门中,今是第一因缘门。
  
  丙二 正明门体
   丁一 偈 颂

  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此偈言简义赅,内容丰富,随文就义破申咸宜。先从申正义释。“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者,谓有种子水土等众缘,能生于芽;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成为人身,五阴和合名为人我众生,人等众生本无有我,以色受想行识等和合假名为我,假法非真,所以名为无我。凡是由众因缘所生的事物都没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也就是真实性。诸法如果有自己的体性,就不需要从众因缘生,如果法从众因缘生,就没有自己的独立体性而只能属于众因缘,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众缘所生法也可以说是有,那只是缘起的假有,是虚假的现象,没有真实自体,就是本性空,也叫假名有。但离了性空也不可能有缘起,由空才能缘起,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同样,离开缘起有也不能显示自性空,由认识缘起有才了解自性空,所以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有和自性空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空和有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
  世间有些学派说,这叫辨证逻辑,佛教自古就有此义,如《般若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岂非空有对立的统一?又佛法有真俗二谛,俗谛说有,真谛谈空,俗谛说有,说的是缘起有;真谛说空,说的是自性空,这空和有本来是对立的,但《般若经·道树品》说:“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第一义。问: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佛答: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涅槃经》说:“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这都说明二者的不二,对立的统一。这和本论所说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性空的道理是一致的。又因缘所生法当前,而知其自性毕竟空,这是菩萨的如实慧;虽知诸法自性毕竟空而能同时了解当前是缘起假名法,这是菩萨的方便慧,所以如果能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便能发生菩萨的方便如实二慧,二而不二,就是中观。这是佛法的深妙,迥异常情。
  次就二谛显示二空。上半偈约缘起世谛显自性空,所以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无自性就是自性空。下半偈是显假名空,即无真实体性,即是假名有法,约真谛义,一法不立,既无真实自体,怎能说有这一法?即是真谛破假义,所以说“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再就破偏邪释此偈,此偈上半破外道义,外道执诸法有自性,如数论外道说有二十五谛以自性为主,一切法皆从冥谛自性生;胜论师执六谛义以为实有,今偈破道:“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由众因缘和合所生的法,哪里有自性?这就否定了外人所说的自性,所以是破外道的邪见,今诸外道从因缘门入于空义。下半偈破内部学人,佛弟子不执诸法有自性,而执有依众缘生起的假法,因此成实师执世谛三假不空,三假是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成论师说世谛法虽广总不出此三假,今偈破云:“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是说:假若没有真实性,怎么能说有这种法?这就是破假名法。又上半偈是破小乘萨婆多部,此部执有为无为三世诸法皆是实有,所以名一切有,今偈破云“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哪里有实在的体性?如果有实在的体性,何须从缘生?下半偈是破大乘唯识义假法,唯识家认为外境是没有的、是空的,如果认为外境是实有那就是遍计执,但内识是依他起即缘起是假有法不能空,如彼论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所以三能变的内识不空。今论破云:“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中论》云:“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这是说:诸法都在无常变异,知道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缘起假法也是无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所以三论既破真实有,又破假名有,既破诸法有,也破诸法空,离诸分别,证入平等法性,就是究竟涅槃。

  丁二 长行解释
   戊一 总列内外缘果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这是长行解释偈子的第一句,这一句中有因有果,“众缘”是因,“所生法”是果。文中总举全句谓“众缘所生法有二种”者。意在说明所生的果法有二种:一是内法,二是外法。此处所说的内法外法者,内法是指众生身心份上有情的所生法,外法者是指众生身心以外的无情的一切法,一切法总不出此众生的有情世界和外在的草木等无情世界,所以它把称为内和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者,“众缘”就是众因缘,一个众生的出生,无论是人是牛还是马,要有他先世所造的善恶业的因,及现世父母为缘,这样,因缘和合才生婴儿或牛马,这叫内因缘所生法。又如将豆种子,种在土地中,有一定的阳光雨露,春种秋收,这叫外因缘所生法。这就是众因缘所生法,分为内外情与无情两种,各有各的因缘不同,由众因缘生一切法。
  戊二 别释内外缘果
   己一 明外因缘生法
  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线、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氎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工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
  释外在的“众缘所生法”,举出五种事物来说明,第一略举三缘:一是泥团,二是工具,三是人工技术。恐怕还不止这三种,所以用“等”字作概括。其中泥团是瓶的因,转绳工具和陶师是助缘,因缘和合产生瓶子,所以瓶子是“众缘所生法”。第二举织布的例证,也举出三种因缘:一是缕线,就是纱线,二是机,杼是织布机,三是织布工人等和合故氎生。其中纱线是布的因,机杼和人工是缘,因缘和合所以有氎生。“氎”音迭,是古代的毛织品,似乎是现在的呢子。所以纺织品是“众缘所生法”。第三是举盖房子为例,第四举用奶酪作成酥油为例,酥油现在通俗叫黄油。第五举农田种植业为例。最后“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总结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众缘所生法。”
  
  己二 明内因缘生法
  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
  内因缘就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因由十二个支分组成,所以也叫十二有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生死离不了这十二因缘,尤其是人类。因为是在有情众生份上说的,所以名为内因缘。十二因缘中的第一个叫“无明”,无明是一种根本烦恼,是愚昧的妄念,没有智慧之光明所以叫无明。根据这种无明妄心的活动造作,就造下了许多善业和恶业,这些业就是第二种“行”,所以说“无明缘行”,意思是因为有“无明”的因缘就有“行”。行业是因,是要受果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据自己造的行业要投胎受报,谁去投胎受报?就是你当前一念的染污识,佛教不主张有灵魂,只说是心识相续流转三世,所以第三叫“识”。识在胎中,前半期叫做“名色”。名色是指每一成就众生都是色受想行识五阴形成的,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然在处胎闷绝位中,没有心法的作用,唯有其名,这时只有父母的精血结合成为肉团,有物可凭叫色,所以第四叫做“名色”。如人处胎六七个月后,四肢、头部和眼耳鼻舌身等生长俱全,这是第五名为“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六根成熟,十月胎满,出生人间,与世间接触,眼能见色,耳能听声,舌能尝味,身手活动皆是与外界接触。从初生到四五岁时,总名第六叫“触”。六七岁以后逐渐了解识别外界事物感受苦乐差别,所以第七名“受”。十三四岁时开始对外界事物顺境偏有所爱于心不忘,所以第八名“爱”。十八九岁后,贪爱心增盛,于所乐事追求谋取,不择手段据为己有,是为第九名之为“取”。于追求争取时,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于其中间又造善恶诸业,既造下诸业故是第十名“有”。前爱、取二支同过去的“无明”,今之“有支”同过去的“行”,既有行业,死后还要受报,受报又要投胎转生,所以十一名“生”。有生必有死故最后名为“老死”。就这样,生了死,死了又生,生死轮回,永远无终期。这十二因缘就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转中受生死苦恼的真实写照。这十二有支,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惑业二因,识、名色、六入、触和受这五支是现世感得果报,爱、取、有三支是今生造成的惑业三因,生和老死二者是未来世应有的果报。这十二因缘是就众生份上说明三世因果的,如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识、名色乃至受五支是现世的果,爱、取、有三者是现世造的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果,所以是三世因果。如果作两段分法,七支是前分因果,三因二果为后分因果。此十二因缘,在经多有一个“缘”字,今论文简,直列十二个支分。如果像经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各各先因而后生。这一句是总结,又是说明先有因而后生果,先因后果,这是因果一般的规律。

  己三 略破内外二果
  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
  上来总明内外因缘所生,是释偈的第一句,此文是释偈的第二句“是即无自性”。文意是:诸法从众因缘生,这不就是没有自性了吗?又释第一句广明众缘生诸法,是世俗谛,今言无有自性是真谛义。论主并无著文别破,只说:由众缘所生,就没有自性。事物如果有真实性,就不必假借众缘而有,如果假借众缘而有,便知诸法没有真实体性。这直明缘起就是性空,不是离开缘起另说性空。
  
  戊三 广破缘起诸法
   己一 标三无
  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
  言三无者,即自性无、他性无、自他共性也无。就是说自性不生,他性不生,自他共合也不生,如果依《中观论》还有个无因不生,称为四无生,今论简要,只说三无,有因尚且不生,无因如何能生?

  己二 释三无
   庚一 释自性无
  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
  “因他性故无自性”者,“他”就是指的众缘,法从众缘生所以无自性,这是借他破自。上来已广破自性无,此文略说便是。
  庚二 释他性无
   辛一 破果
    壬一 就疏他门破生
  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应尔,而实不然。
  上文说:从众缘生便没有自性,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自性那么应该有他性,这是以众缘为他性,从众缘生就是从他生,如有些论中称为“依他起”者,岂不是依据其他众缘而生起的叫“依他起性”吗?今天本论不允许此说,所以说“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这是纵破,纵然允许你这样说从他生,这可就够荒唐的了,如果这句话能站得住脚,这样,牛便可从马生,马也可得从牛生,因为牛和马都可互指为他,如果说从他生,那么,牛马应当互生。打一比喻,一头老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生下后,除小牛本身外,其余一切均是他,老牛是小牛的它妈,这也可说是他;牛和马本不相干,更可说是他,这样,石头是他,树木是他,其余一切事物对小牛来说都是他,假若小牛是从他生的话,小牛从老牛生,也可以从马生,也可以从树生,从一切他物生,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原故,可见从他生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梨和柰也是这样。柰是水果名,如苹果之类。如果物可以从他生者,梨树固然能生梨,苹果树也应当生梨,柳树也应当生梨,其余一切事物皆应生梨;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所以一切事物都不能说是从他生。其实自他是相待的概念,待自言他,没有自便没有他,如果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如果没有自,对谁说他?又他于他也就是自,如果破自性,便无他性。因此不应说从他生。
  
  壬二 破亲他门有生
  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
  前破疏他生,今破亲他生。言疏他者,牛马不同类,也不相干,马怎能生牛呢?这叫疏他;只有牛才能生牛,同类相续是亲因缘,这叫亲他,今即破此亲他。就文有二:一是述外人意而给予否定,二“何以故”下正破。“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性有者”这是探述外人的意见,依外人认为,马虽是牛的他,但牛马不同类因此马不能生牛,母牛是小牛的亲因缘因此能生小牛,又是从他生。但缘有亲疏,诸法生时从亲不从疏,这是替外人表明理由,但这种理由并不能说明是从他生,便给予否定,所以“是亦不然”。“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是说用蒲草编成席子,这时蒲草和席成为一体,人们只叫它席子不再叫它蒲草,这织席的蒲草就不能说是席的他了,离席无蒲,哪里还有他?既无有他,怎能说是从他生呢?假使硬要说蒲为席的他,那就不能说因蒲有席,席便成为没有因之物,没有因有果,也不能说是从他生。

  辛二 破蒲因
  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
  上文破席从蒲有是破席果,今破蒲有自性是破席因。谓“蒲亦无自性”。即蒲也是从众缘生。无自性者,就是没有自己的真实性,既然没有自性,就不能说因有蒲所以才有席,也不能说席从蒲有名从他生。

  庚三 类破一切法
  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就外因缘生法说明没有自性、没有他性、也没有自他共生性。文中重在破自他二生,此二若破,共则没有体,所以不需要破共。上来破外因缘生法,举牛、马、蒲、席显示没有自性,其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者是一样,都是无生性空,了不可得。
  
  戊四 广破内因缘生法明空
   己一 举内法例外法明空
  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
  身外无情的事物名外因缘生法,有生命有感情众生身内的事名内因缘生法。上面已经破外因缘生法无所有不可得,今将内例外,外因缘生法既然没有自性,内因缘生法也是这样,皆是无生性空,无所有不可得。有人不禁要问:此论为何一味强调内外诸法一切皆空?解云:如论初龙树自说“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者,是三世诸佛甚深法藏,“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如果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诸法性空是佛法的根本理论,如果能得到根本,则一切佛法妙用皆得,所以说“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龙树菩萨,深入无生,得如实智,今还如他所悟而说,想要使得后世众生如说而行,也能悟入真空实相,所以本论“但解释空”,意思就在就里。《七十论》也是龙树所作,法尊法师从藏文译出,名《七十空性论》所以是彼论第十三偈,偈云:“缘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应理。”
  
  己二 举《七十论》偈破
  缘法实无生 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 为在多心中
  此偈与从藏译相比,译文稍异而大意相同,今就此论释之。“缘法实无生”者,“缘法”就是十二因缘法,“实无生”者,正标明大乘佛法观十二因缘本自不生,现在也没有灭,不同声闻乘人,认为十二因缘有生有灭。正如《中论》破因缘品第一中所说:“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涅槃经》卷二十五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四卷本《金光明经》说:“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无所有故,假名无明。”这些大乘经典都在说明十二因缘无生性空。如果说实有此十二因缘,今问:是在一念心中有呢?还是在多念心中有?这都不能说明有此十二因缘。假若这两种心中都说不通,那十二因缘怎么能是有?

  己三 长行释破
  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
  长行有三,初略释偈本,二作难正破,三是小结,今是初文。头一句是释偈颂“缘法实无生”,这表明大乘佛法主张十二因缘是不生不灭的。如果说有生灭的话,是在一心中有呢?还是在众多心中有?
  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别异,先分共心灭已,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
  这是第二作难正破,即是释“一心中有”和“多心中有”。破一念心中具有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是因果法,是有先后次第的,先因后果是因果的正常规律,而今谓十二分缘在一念心中同时具有,这就成为因果一时共生,同时共生这不合乎因果规律。所以论文接着说:“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这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先有因而后有果,如春季下种子,夏秋可收获,桃杏果树也是先开花而后结果,如果一时具有,即同时共生,就不能确定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谁是能生,谁是所生,那就没有因果关系和因果意义了。所以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同时共生,在实际和理论上都不能成立。
  破多心中有十二因缘,“多心”也叫“众心”,就是众多心念中有十二因缘。如何是多心中有?这道难说,比如前一念心是“无明”,后一念就是“行”,十二支分各别在十二念中,这叫众多心中有。但也不能固定这样讲,因为众生的无明,无始劫以来就有,何止一念?众生的行业也一样,今生造业,不一定今生受报,可以来世哪一生受报,如有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烦恼和业是这样,十二分因缘也一样。今论是约十二念心说为众心。破众心中有者,十二分缘起法各各生起不同,不能同时并有,各有各的因缘。因果规律要先有因而后生果,但时间和事物又是念念生灭的,比如说:烦恼和业种子皆是依阿赖耶识而有,假使前念无明共阿赖耶心识灭去,后念的行生起,以何为因缘?这就是论文说的,“先分共心灭已,后分谁为因缘”?这说明前念的无明烦恼和心共同灭了成为过去,后分的“行”生起谁是它的因缘?前念不灭则后念不生,这是佛教大小乘各派共认的,假若前念无明共心灭了,后分的“行”没有因缘怎能生起?有人说:正因为前念“无明”心灭了,后念的“行”才能生起,无明心灭正为后念的行作开导因。这样说是否能成为理由,但本论反驳说:无明灭,灭了是什么都没有,是无所有,无所有何得为“行”作因?所以论文说:“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假若无所有能为“行”作因缘的话,虚空是无所有,应能生行,何必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皆照此例破。
  十二因缘法若先有者,应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
  这是小结内因缘法无生性空。

  戊五 总结因缘门归于三空
   己一 结有为法空
  是故众缘皆空,缘空故,从缘生法亦空。是故当知一切有为法皆空。
  结归三空,就是结归有为法空、众生我空和无为法空,此三空摄一切空。又我法二空摄一切空,即如今论,先明有为法皆空,次明众生无我,即是我法二空摄尽一切。但有人认为:一切法空只是世间有为法空,出世间的无为法不空。论明言,出世无为法也空。说无生法空,说究竟涅槃法也空,所以本论,深无不极,义无不赅。此文有三句:第一明众缘法皆空,第二明从众缘所生法也空,第三总结一切有为法皆空。
  
  己二 明我空
  有为法尚空,何况我耶?因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有为法故说有我,如因可然,故说有然;若阴入界空,更无有法可说为我,如无可然,不可说然。如经说:佛告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
  此论多破内学人的执著,内学小乘人多执我空,少知法空,所以先明法空,次说我空。又法空难解,我空易知。今文是举难况易,所以说诸法尚空,何况我呢!又破有为法以后破有我者,凡夫外道执著,有我也属有为法的范畴,所以接着就破我。又诸法是根本而后执有我,众生执著有我,都是因为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原故,如果没有五阴、十二处和十八界,便无有法可说为我。比如说:有可燃之物,才有可能说有火,如果没有可燃之物,便不能说有火。以法空故,次明我空其义易知,所以法空后次明我空。“如经说”下,引经证明,“我所”就是法,是我所有法。前明法空所以我即空,今引经意,我空所以法即空。前是借法空以破我,今是借无我以破法,互借互破,我法皆空。

  己三 无为法空
   庚一 涅槃法空
  如是有为法空故,当知无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
  毗昙讲三种无为:即涅槃择灭无为,缘缺非择灭无为以及虚空无为。唯识家说有六种无为。今论破二种无为:一是涅槃无为,二是无生法真如无为,此二无为最为真实,学佛者多生执著,因此特破洗,所以说“涅槃法亦空”。“何以故”下,释涅槃空。为什么说涅槃法空?众生在三界六道流转生死不离五阴,此生五阴老死,来世投胎又换一五阴身,如是生生世世轮回不止,受诸苦恼;如果能断三界烦恼,出分段生死,今生五阴身灭后,再不投生受苦名为涅槃,如阿罗汉最后身,五阴身灭后不再受生名入涅槃。今大乘法门,菩萨照见五阴本无自性,五阴本自不有,说什么五阴灭后不再受生名为涅槃!所以涅槃也只是一种假名。如《摩诃般若经·幻听品》说,“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所以知道涅槃也空。“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这是将我空显涅槃空。如果实有人我,可说有人证得涅槃,即无人我,有谁能证涅槃,没有证得涅槃的人,怎能说有涅槃!

  庚二 明无生空
  复次,无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无生亦应成,生法不成,先已说因缘,后当复说,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说无生法,若生法不成,无生法云何成?是故有为无为及我皆空。
  涅槃不生不灭,所以以无生法为涅槃。又真如法性,法身法界,不生不灭,所以无生法就是真如法性,法身法界。破无生法义凡有二意:一者,前明今生五阴灭已,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此言涅槃是指四谛中的“灭谛”,多是就小乘义说的。大乘教义,说五阴本自性空即是涅槃,不是说灭后为空,所以不说五阴灭后为涅槃。二者,大小乘人闻前文说:五阴本自性空,本来无生即是涅槃,所以今破此无生涅槃。“若生法成者,无生法亦应成,生法不成,先已说因缘(理由),若生法不成,无生法云何成”?这正破无生法是涅槃。对待生法说有无生法,生法不能成立,如前偈说:众缘所生即自性空,就是生法不能成立,如果生法不能成立,没有对待,无生法怎能成立?无生法不能成立,怎能说无生法是涅槃?或有人问:诸经皆说有涅槃,此论为何破涅槃明无涅槃?如果是这样,学佛的人又何所求,岂非徒劳无益?解云:不然!三论破涅槃是破邪涅槃见,申显正涅槃义,所以破邪就是显正。涅槃无名无相,而学人以名相为涅槃;涅槃非有非无,而学者以有无为涅槃;生死本来寂灭,而人们却离开生死另寻涅槃;都不是涅槃正义,所以须破之。所以《维摩经》言:“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中观论》说:“所名涅槃者,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又说:“涅槃非有非无,非有无,非非有,非非无,一切法不受,内寂灭,名涅槃”。“一切法不受,内寂灭”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应以分别心分别名相为涅槃。今论破洗一切,一法不立,远离颠倒梦想,显诸法毕竟清净,就是究竟正法涅槃。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二 观有果无果门
下一篇: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七 观有无门
 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百论释义 破异品第四
 百论释义 破因中无果品第八
 百论释义 破空品第十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十一 观三时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八 三论通别门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二章 此宗的典籍
 百论释义 破情品第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一、泯除拣择[栏目:吴言生教授]
 19 我不是佛[栏目:石头路滑]
 生死大事 - 出世是来解决问题[栏目:方外看红尘]
 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栏目:杨曾文教授]
 做人的佛法 自己的路自己走[栏目:做人的佛法]
 中国百年敦煌学述论(陆永峰)[栏目:敦煌学研究]
 慢慢富有的简易方法——佛教的布施学[栏目:布施]
 修行法要[栏目:白云禅师]
 致觉行者 五 此时此地当下见法[栏目:隆波田禅师]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四、念佛决定往生文[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