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鸠摩罗什涅槃思想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7

鸠摩罗什涅槃思想

  梵文 Nirvaa.na 音译「涅槃」, 旧译「泥日」、「泥洹」等,意译「灭」、「灭度」、「寂灭」、「无为」等;或称「般涅槃」、「般泥洹」,意为「入灭」、圆寂」等,乃佛教最高理想境界,通常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得之精神境界。众生之所以生死流转,其因即在其业力与烦恼,涅槃即对生死诸若及其根源作彻底灭除。然小乘与大乘对涅槃之解释,差异颇大。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大乘否认此说,而以实相为涅槃,所谓「诸法实相即是涅槃」,实相即因缘所生诸法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 「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说名世间。五阴毕竟空、无受、寂灭 .... 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反对舍离世间以追寻超越人间之涅槃圣境。涅槃种类繁多,通常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然其身体尚在,名为「有余涅乐」;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之依身;待其依身亦亡,始名「无余涅乐」。罗什云:身五受阴也,身灭涅槃也。
  人身乃由色、受、想、行、识五阴(蕴)和合而成,由此五阴以成之幻身,常起烦恼,遮覆法性。若此幻躯灭除,即是涅槃。罗什复云:因有以之无,将出于功德之域,入于无利之境,无利之境即涅槃也。
  舍离贪执,.... 契入空理,则可超越有为之域, 而入于无为(无因缘造作)之境,无为之境即是涅槃。罗什云:涅槃常寂灭相,无戏论诸法。涅槃乃无声无形,离诸戏论,了脱生死,清静安乐之绝对境界。罗什云:涅槃寂灭安稳之处,唯有诸佛乃能令出,更无余人也。涅槃乃离苦得乐之境,且无形无相,超然物外。唯有获致果位,方可臻此圣境,罗什云: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也。
  佛法以涅槃为甘露,能令有情,永断生死,解脱烦恼,而达不生不灭,寂然常住之境,且能体会不生、不死、不动、喜乐、清静、虚空、寂灭、常住之法味。然如何而得入「涅槃」?罗什云:若能随佛所说,与禅定智能和合行者,得入涅槃(注100)。
  若能依佛所说,「禅」「智」双修,努力精进;当可入于涅槃之境.罗什复云:若以三解脱门观涅槃法,知断如是结使,得如是涅槃。「三解脱门」即空解脱门、无作解脱门、无相解脱门。「空解脱」乃观一切法由缘而生,自性本空,无作无受,如此通达者,能悟入涅槃。「无作解脱」指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舍离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世之有,以悟入涅槃。「无相解脱」即了知四大五蕴皆空,根身为和合之假相,破除人我执相,而悟入涅槃。「结使」乃「结」与「使」。「结」与使」均为烦恼之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缔造苦果,故称为「结」,能随逐驱使众生,故又名「使」。以「空」、「无作」、「无相」契入涅槃,了解束缚身心之「结使」,则可臻于清静祥悦之境。罗什云:爱多者,以无作解脱能入涅槃....若见多者,以空解脱门能入涅槃。贪爱过多之人,可藉舍离执取之无作法门以入涅槃。见惑过多之人,可依缘起性空之了空法门以达涅槃。贪爱与见惑均能引生烦恼,招致痛苦,而束缚众生,不得自在,故须取证涅槃。罗什云:取涅槃证有二种:一行菩萨道,以无方便入三解脱门,证于涅槃。二者菩萨闻佛说,菩萨应学声闻、辟支佛道度脱众生,虽是菩萨,而用声闻辟支佛法入三解脱门,是人无方便,慈悲心薄,深怖畏老病死苦,取涅槃乐证。「缘觉」,亦作「独觉」,音译「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与「声闻」合称「二乘」,另加「菩萨」则合称「三乘」。其义有二:(一) 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然因前世修行之因,自以智能得道,而名「辟支佛」。(二)因观飞花落叶或十二因缘而开悟证道,故名「缘觉」;又因无师友之教导,全依自身之觉悟而成道,故亦名「独」。取证涅槃有二法:一为广行菩萨道,以直趣菩提之法,入于T解脱门,以取证涅槃之境。二为菩萨学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度脱众生,若以此小乘之法,契入解脱门,别无方便之智能,亦无悯众之悲心,复因畏惧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而取证涅槃。罗什云:涅槃寂灭安稳之处,唯有诸佛,乃能令出,更无余人也。
  灭除烦恼,清静无染之境,唯有诸佛乃能臻至,且能任运自然,出入自得。罗什复云:尔时菩萨,受佛教已,自念本愿,还以大悲,入于生死,是菩萨名之不在涅槃,不在世间,无有定相,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为教化成就众生故,出于涅槃无为之法,还修有为福德,净佛国土,引导众生,是故不名为证也。
  今得诸法实相具涅槃乐,而入生死、度众生,是为希有。
  虽臻清净无染之域,然诸佛菩萨为教化与成就众生,乃悲心大发,故不住涅,仍重入万丈尘俗,修习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之理法),广增福德,且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净土,是以不入无生,不住涅槃,由此可知,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伟大情操与慈悲精神。小乘行人每欲断除生死烦恼,以趋涅槃;大乘行人则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罗什云:烦恼即涅槃,故不待断而入也。
  梵文 Kle'sa 意译「烦恼」,亦译「惑」,乃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作用之总称。烦恼乃世间欲求、情绪与思想活动之称谓,亦即感招生死轮回之原因,亦是与「涅槃」相对立之思想观点与精神情绪。有多种分类,要为「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以及「随烦恼」:随顺六大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在大乘百法中,有二十种,此二十种烦恼,随顺于心,因起现行,故名「枝末烦恼」,又名「随惑」,可分为三大类(一)小随烦恼-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十种。(二)中随烦恼-即无惭与无愧二种。(三)大随烦恼-即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
  就世间有为法而言,烦恼与涅槃绝然对立,烦恼乃污秽杂染,涅槃则清净无染,两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就出世 无为法而言,烦恼与涅槃则冥然互融,烦恼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由烦恼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故不待断灭生死烦恼,而后契入涅槃。此系就诸法理性平等而言:,并非就事相差别而论,由此益显大乘佛法之特色。

  节录国立编译馆馆刊第 21 卷第一期摩罗什思想研究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宗的鼻祖(常耘法师)
下一篇: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慧永)
 三论宗研究所挂牌成立座谈会上发言稿(理净)
 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道证)
 三论宗八不中道说(理净)
 三论宗
 《百论》初探(方兴)
 浅谈学三论宗教理对于参念佛是谁的助益(林海殷)
 三论宗二谛之研究(仁宽)
 三论宗之章疏
 三论宗关于二智的出处(理净)
 隆相法师在三论宗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坐忘通大道 念诵得明定[栏目:首愚法师]
 大手印浅释 第三讲 大手印之定 四、频除乐、明、无念诸功力[栏目:元音老人]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初发心功德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节录[栏目:梦参法师]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相应82经 师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6[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通往自由与智慧之路 六 人的价值[栏目:隆波通禅师]
 沉静是一种力量[栏目:莲心慧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