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第八识生现行时,于内有因缘变及种子....等力.第八识才能变现似外相分五根.五尘的内相分境,眼等五识只能依于第八识所变的五根五尘内相分境,但无法亲缘于第八识因缘变的本质尘,因为五识缘五尘境要依托第八识所变生,实际上是第八本识所变作五尘内相分境,而无法缘于外相分的本质尘。”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5:“又以欲界为本质者。具有五境。以上界色为本质者。无香.味二。上界地无种子.所托二种因故。又变欲界具有五种。变色界境但唯有三。”
语译:“以在欲界中能作为本质者,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在色界中能作为本质者,有色声触三尘而无香尘及味尘,因为在色界中没有香味二尘的种子,色界中没有香味二尘所依托的本质的原因。又变欲界带质境之本质有色等五种,变色界的带质境之本质只有色声触三尘。”
因此于因支中加“自许”二字是要显示大乘胜义谛的殊胜道理。
问:因中的初三是何意呢?
答:因中的初三是指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尘、六识之眼根、眼识、色尘为初三。十八界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分为六组:眼根、眼识、色境为第一组,称为初三;耳根、耳识、声境为第二组,称为二三;鼻根、鼻识、香境称为三三;舌根、舌识、味境称为四三;身根、身识、触境称为五三;意根、意识、法境称为六三。
问:所立的极成色为何是初三摄而不是眼根所摄呢?
答:因为若不说是初三摄的话,但说眼根所不摄便有似因的不定过。因为大小二乘共许的极成色是性境的本质色,而大乘除了此本质色外亦有胜义谛的相分色之带质境。是故因支要说极成色是初三摄而不是眼根所摄,这样于因支就可以避免了有似因之不定过。
又极成之色就像眼识一样,是眼根所不摄受,但这极成之色必定不能离于眼识而有。因为从大乘的胜义谛来说,“识之所缘,唯识所现”,吾人所缘之境只是内相分之相分色,并不是外相分之性境本质色。如以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的道理说之,无余依涅槃是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俱灭,但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时,器世间的外五尘并未消灭,以此道理,阿罗汉所灭的六尘实是内相分的六尘,不含外相分的性境五尘之本质境。又吾人内相分之相分色是属于分别变为七转识所缘,而吾人之眼根是第八识的因缘变,为第八识所直接出生。所以依大乘胜义谛来说极成色是初三所摄,而不是因缘变的眼根所摄。就好像是五(耳鼻舌身意)三(根识尘)一样,是眼根所不摄受的。
问:喻支的犹如眼识,与极成色的关系为何是同喻呢?
答:因为眼识与大小二乘共许的极成色,皆是依他起性,所作性故,是生灭无常之法,所以举眼识为同喻,证明极成色也像眼识一样是依他起的生灭无常法。
又玄奘菩萨立此真唯识量,是显示大乘的“识之所缘,唯识所现”之甚深义理,这与陈那菩萨所著之观所缘缘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下:
《观所缘缘论》卷1:“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
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语译:“内相分的色境如同外相分境是同时显现,是能缘识的所缘缘,可许彼相分境在识心中,及生后识心能了别于前念识心。
外境虽然没有,而有内相分色境,相似于外相分境的显现,能作为识了别见分的所缘缘境,允许眼等五识的所缘是带彼识的自体分所变之相分而起及从彼识而生(五识的后念见分缘于前念为相分)。故五识的所缘相分境具有二义的缘故。”
《观所缘缘论》卷1:“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决定相随故 俱时亦作缘
或前为后缘 引彼功能故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语译:“此内相分境既然不离识,那如何与识俱起,能作为识的所缘缘呢?
这识的了别见分与识的所缘相分的生起决定是相随的。这见相二分是俱时而起,亦能作为所能缘及所缘的。或者前面的见分灭后能作为后面生起的见分的所缘。此能引发本识中生自识的因及果的功能差别。
所缘境相与能缘识之了别见分必定是相随而起的,虽然见相二分是俱时而生起也能作为能缘及所缘的,因为因明论说若此相分彼见分是没有不相随的,虽然是俱时而生起亦有因位及果位的行相。或者是前念的五识行相作为后念五识的所缘,因为是前念相分所熏之种子,能生后念现行之色识,故能引发本识生相似于自识果位的功能而令起后识,也是不违背佛所说道理。”
再者!玄奘菩萨所立的真唯识量亦显示了世尊于《解深密经》所说的识所缘唯识所现的甚深义理,如下:
《解深密经》卷3〈6 分别瑜伽品〉:“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语译:“善男子!我说识的所缘唯有识所变现。
世尊!若彼于三摩地所行影像,若与此识心是没有不同的话,为何此识心还可以见到此识心呢?
善男子!此三摩地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而此识心如是生现行时就有如是影像显现。
善男子!就好像是良好晶莹清净的镜面一样,是以镜外的本质为缘,还见于本质而于镜中显现,却说我今所见影像及是离于本质外别有所所影像显现”。
世尊!若三界五趣之有情于散心位中自性而住,缘于色等五境时心所缘之影像,彼境与此心也是没有差异吗?
善男子!也是没有差异的,只是诸愚痴的凡夫由于颠倒的觉知于诸所缘之影像不能如实了知只是识所变现的而作颠倒的见解。”
因此吾人的所缘境,不论是定境三摩地中所见的影像或是于有情自性而住的散心位之所缘境皆是唯识所变现的,也是玄奘菩萨立真唯识量的义趣。总而言之,“极成色”是简别于二乘认为的最后身菩萨的色身是属染污色及一切佛身有有漏诸色及大乘对佛的色身是无漏色的认知;“自许”是简别于离眼识之本质色,而依胜义谛说不离于眼识之影像色,而这影像色是初三所摄,不是眼根所摄,以此而立真唯识量,同于陈那菩萨的观所缘缘论及世尊于《解深密经》的义趣,故于曲女城中的无遮大会上经十八日而无人能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