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姚南强)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7

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

  姚南强

  因明自初唐传人中国以来,曾经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走向衰微,明清以来,在汉地几成绝学一,近代由杨仁山从日本迎回,才重新得以复苏,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响应“抢救因明”的呼吁,因明的研究曾再显热潮,但好景不长,近年来又日趋冷清,前景不容乐观,因明完全有可能再度成为绝学。主要表现为,一是汉地的寺院、佛学院极少有开设因明课程的,也极少有通晓、研习因明者,囚明至多也只是少数学者和居士们的“一头热”,而且,随着近年潮逻辑学的总体上不够景气,也波及佛教逻辑,研究者寥寥。
  其次,在佛学界,对因明的研究也不被人们重视,例如,最近出版的两部关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回顾性著作,叙述面面俱到,独缺因明。各种的佛学丛书之类,也无因明一席之地。自19的年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以来,又有十几年未开过专题研讨会了,而在各类的中外或国际佛学交流会上,照例也是没有因明的份儿。有些佛学研究者甚至哀叹因明为“死学问”,因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二
  一、因明式微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在60年代,吕辙先生就对唐以后因明衰亡的原因分析指出:(1)(玄类)“译介因明,始终停留在以立破为主的阶段。这就大大限制了此学的范围.并使学者很自然地轻视此学,以为无关宏旨。”(2)“玄类之讲说因明,只限在译场以内,听者的记述注疏也未能即时流传,这多少带有秘传的意味。一般学者不得师承.即难窥其门径。这也便使此学派流传受到了很大的局限。‘’(3)“因明二论的翻译拘于格律,文字比较晦涩。在表面上讲求,有些地方很难得其确所……使人发生一种此学难言的印象,而妨碍了它的流传”。这主要是讲汉传因明在汉地何以失传的原因。
  藏传因明虽然克服了汉传因明上述第1点的局限,但至今仅囿于寺庙的研习,仍带有很强的秘传意味,而且:“已把因明学完全归人内明……那么因明本身不可能再有什么发展了。”
  而从现代学术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因明义奥,读解为难。难在一是经典原著难读,有一套独特的术语,二是用例难懂,往往涉及佛教经论和古印度哲学背景。
  2.汉传因明只把因明看作立破论辩工具,故易为僧界所轻,藏传因明完全把因明合于内明,断绝了俗界的研习,二者都走极端,不利于因明的弘扬。
  3.藏传因明自n世纪恰巴曲森提出“摄类”范畴以来,虽经萨迎、格鲁两派的弘发,但到近代似乎很少有新的发雇,而汉传因明始终格守于天主的八门二悟框架内,或者是未能吸取这一千多年来佛教在汉地发展的新鲜内容,或者是未能吸收近现代学术发展的新鲜粗液,呈现出一种老化的态势。
  4.因明人才教育、培养上有问题,汉传佛教教育中,实际上因明学并未能被普遍地列为必修课程,使后继无人;而藏传佛教的学制过长(长达二十多年),所学过于繁琐,也正难以为继,而且二者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规范教材。
  5.藏传因明所学主要用于辩经,尚有一定的实用性,而汉传因明的作用不明显,与僧侣的日常修行、读经、讲法、应对脱节,侧反多出家人产生了因明无用的误见。
  6.近代以来的因明研究本身较侧重于经论的阐述、介绍,而缺乏开拓创新。
  二、因明需要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不蝎动力,也是佛学和因明发展的根本源泉。其实,从佛教发展史上看,佛学和因明都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的。
  按照窥基《大疏》所言‘劫初足目”只是“创标真似”,“爱暨世亲,咸陈轨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然后才有陈那“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门论。”从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陈那改五支式为三支式,又以因三相对应,初步形成了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陈那弟子天主把其中的论辩逻辑思想简约为“八门二悟”,从而形成了汉传因明的传统。而另一弟子法称则把陈那《集量论》中的归敬颂扩展成为“成量品”完成了因明的彻底佛学化。藏传因明直接师承了法称及法称后学,但又有创新,宗喀巴融因明和内明为一体,使因明成为成佛的必由阶梯。恰巴曲森把因明义理归结为十八类范畴,开创了藏传因明“摄类”辩论的新特色。中观应成派则从“只破不立”的立场出发,大大发展和形成了因明的应成论式。一部因明传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革新、创造的历史。近代以来,在因明的研究中,仍然有所创新,例如藏汉因明的对劫比较、用现代逻辑来淦释因明义理等等,但尚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三、关于因明创新的几点思考
  根据我们的因明研究和教学实践,觉得在因明创新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汤用彤先生在谈到中国历史上禅宗的创新时,曾指出“无革无以求发展,无因则必失其本真”。’少因明的创新也是如此,创新不是全部推佣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总有它的合理性,比如陈那三支式中的正反论证,即使在现代逻辑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其论证的合理性。因明的创新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要注意保持佛教因明的特色,防止完全世俗化,完全世俗化也就失去了因明存在的理由。
  2.在译解因明经典方面要向纵深开拓。因明的经典是研究因明的依据,也是弘扬因明的根据,新世纪在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陈那因明八论中,仍缺《观三时论》的汉译本,法称因明七论中只有《释景论》和《正理滴论》的汉译本,藏传因明中更有大量的因明著作需要汉译,汉传因明的经典也可作进一步挖掘。近年来,沈剑英又节译了印度古因明的经典《遮罗迎本集》,以及在转释了敦煌藏经中玄奖弟子净眼法师的两篇因明草书写卷。但从总体上看,从事这方面的学者极少,需要国家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
  3.因明仍然是一门独立的佛学科目,要实现新的综合。有一种意见认为,作为逻辑的因明已被现代逻辑所取代,作为知识论的因明则可以归并入内明之中,所以因明不必再独立存在。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佛家五明本来自于古印度的五明,除了内明之外,其他四明曾经是世俗化的,正如唐代神泰《理门述记》所云:“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绪乘,各制因明。”有些“明”从来就是世俗的,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都已分化为各门具体学科,也许已不必在佛学中另立,如工巧明、医方明等。但因明却是佛家的不同于世俗学科的一门学问,虽然在藏传因明中力求融因明与内明为一体,这也只是讲因明的佛学化,而不是取消它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藏地仍称其为“量学”,分为心理和因理论两部分,以别于其他佛学科目。现代的藏传因明仍然把因明和内明并列为成佛必修学科:“因明与中观智慧之双眼”,“中观与因明都是为了调伏众生的分别心,遣除众生的业障,而从胜义与世俗两个不同侧面所立的善说,都是甘露妙法”。,而因明一些内容,特别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的许多内容仍然是世俗学科和一般佛教义理所不能归并的。例如,佛教逻辑中的一个“除宗有法”就已经使逻辑界争论不休,佛教逻辑并不能完全化归为现代逻辑。同样,因明的知识论也是集大乘佛教知识论之大全,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因明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明最初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等的共生体,在其历史发展中,随着研究的深人,其内容发生了分化,例如汉传因明主要承续了逻辑思想,而藏传因明则分为“因理论”和“心理论”两大块,前者是论辩逻辑,后者是知识论。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历史发展、分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综合,实现新的突破。
  4.吸收佛教发展中的新鲜经验和现代科学的成果,实现因明的全面创新。例如,在逻辑方面,已有美国齐思贻和中国巫寿康用数理逻辑诊释因明论式,又有台湾的水月法师曾从宗密的《禅源诊》中探讨主张“不立文字”禅宗的因明论,并探讨了夭台宗义理中的逻辑思想。‘乡其实,我们的思路还可以打开一些,不局限于形式逻辑,而且进一步从辩证逻辑、语言逻辑的角度进行总结,如沈剑英先生对于《大疏》六因语用结构的阐发,而龙树和“八不中道”说,《坛经》的“三十六对”都是辩证思维的典范,都可以纳人因明体系中来。
  又如,在知识论上,佛教历来十分重视直观、直觉的作用,佛家的现量论中有感性直观(如五根现量),又有理性直观(瑜伽现量),既有外感觉,又有内感觉(自证现量),这些都需要重新梳理,使其获得更为科学的形态。直觉和潜意识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学术的热点和难点,而禅宗的“顿悟”说中有极丰富的材料,也应该发掘和吸收到因明知识论中来。
  再如论辩学,禅宗的机锋应对,佛门高僧的讲经说法中都有无数精华,都应该吸收进因明甲,使因明的论辩学进一步扩充为演讲学和弘法技巧学。
  5一加强因明的应用性和通俗性。因明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僧侣的作用,因明要成为学法的重要认识渠道,读经的辅助工具,提供讲经弘法的方法,并成为僧侣日常应对的逻辑、语言工具。要编写通俗的白话文的因明入门书,用例上减少深奥佛理的例子,要使僧俗大众都能读懂,并会简单应用。总之是要能读、能懂、能用。
  6.因明要改变.研究须领先。僧侣要成为因明研习的中坚,呼吁佛学院要普遍设置因明课程,佛教界要加快培养因明人才,资助因明研究项目,支持因明的创新和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姚南强,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教授。)
  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用因明逻辑去证明有前后世
下一篇:现量总说略有三种
 那先比丘经 第三十五问 父母死哭、闻法哭有何不同?
 因明概观(胡晓光)
 那先比丘经 题解
 那先比丘经 第三问 一心念正法,不受後有之身?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
 贤愚经白话 阿输迦施土缘品第三十五
 摄类学 十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编译)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四九)
 因明立式辩经实例之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谋生」与「谋死」“Preparing for Life” and “Preparing for D..[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比丘尼的大悲咒水[栏目:大悲咒感应事迹]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五章 西天目参禅死关(上)[栏目:中峰明本禅师传]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二.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佛陀会不会骂人(星云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珠宝只有戴在身上,方能显示其价值[栏目:放下就是快乐]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不受毒害[栏目:信仰]
 佛学问答 放生与素食[栏目:海涛法师]
 问20 我们怎样可知自己在第一阶段时呼吸良好呢?[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