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戒律学 第十章 佛教戒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律宗“四科”
 
{返回 佛教戒律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07

第四节  律宗“四科”

  “制教”的有关理论,除上节所述外,律宗又把全部戒律问题归纳为四条纲领,名为“四科”来研究,所谓
“四科”,即“戒法”、“戒体”、“戒行”、及“戒相”。
  一、戒法
  “戒法”,就是指佛陀的“制教”(即律藏内容)。一般著述均如此定义,固不能谓有误。但观乎道宣《行事钞》对此词,并不直接下定义,却间接去说“戒法”的功效(不局同圣,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令人感到可怪。元照《资持记》竟解释为“意令学者思想而得之”(40),无异让读者去猜谜,岂有是理乎?吾人参详“戒相”涵义,可以这样说,“戒法”与“戒相”本来是一物,不过前者以凌空抽象角度去看,后者则从具体细工的条文内容去研究而已。既然具体条文在“戒相”中说了,所以对戒法就无话可说矣。
  有关“戒法”所涉及的问题,道宣广引各种经论,分作七门来解说。兹释其大意如下(41):
  1.圣道本基门
    《成实论》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三行次第,圣贤行之”。《四分律》云:“为调三毒令尽故,制增戒学”。《大智度论》云:“右无此戒者,虽诸苦行皆名邪行”,即经云:“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总之,引据这此经典,无非要证明“戒法”确是圣道的本基。
  2.戒有大用门
  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故结集三藏,此教最先。《善见》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行结之(42)。所以尔者,传余经但泛明化迹,通显因果,事随理通。言无所寄;意实深远,昏情未达;虽欲进修,鲜得其要;多滞筌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精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遂相成。便能纲维不堕于地。
  总之,戒法奉行时有立竿见影之效果,故弘扬佛教必先从此着手。
  3.略解名义门
  依彼梵本,具立三名;初言毗尼,此翻为律。二言尸罗,此翻为戒。三言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律者,法也;谓犯、不犯、轻、重等法。《大智度论》云:“戒者,秦云性善也。”又《善生经》云:“戒者,制也;制不善法。”《四分律》云:“木叉者,戒也”。此因从果这号也。
  这段是引各类经典以诠释“戒法”各种名称的。
  4.具缘不同门
    若论末代,唯论羯磨一受。必藉因托缘,便能长立。
  依《资持记》释,佛陀在世时,受法的方式有多种;佛灭后,出家众的受戒,唯有依羯磨法的一种(43)。总之,这是简述各种戒(七众戒)的授受方式的不同。
  5.优劣有异门
    由立此门,知戒是胜缘,入道之要,便能护持,无失于相也。《萨婆多论》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现,故胜。禅无漏戒,一切进有。……木叉戒者,被及七众,绍续三乘三宝三道,住持功强;余二无能,故劣。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余禅戒者,外道亦有。”这是比较“木叉戒”、“禅戒”及“无漏戒”(详见下章)第四节二项)的优劣,其旨当在使佛门弟子知所优劣,就是能护持木叉戒法了。
  6.重受通塞门
    《成实论》云:“有人言,波罗提木叉的重发不?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仪;随得道处,便得律仪;而本得不失,胜者受名。”其七善者,谓五或、八戒、十戒、具戒、禅戒、定戒、道共戒也。
  这是说“戒法”能否重受的问题。凡已受戒(如受具足戒),原则应重要。但若对原所受者有怀疑,为求增胜,则应重受。
  7.震岭受缘门
  这门是记戒法传人中国的简要历史(其详参第三章第一节)。
  从以上“七门”所说的内容,不难窥见道宣所谓“戒法”并非指具体的戒条,而是凌空地、间接地从其功能、词义、受戒方式、与其他戒的的比较及戒律传入中土之历史诸角度来论述的。
  
  二、戒体
  这是律宗的本体论,即戒律原理的根本问题。此问题牵涉甚多,后文专章探讨,于此不赘。

  三、戒行
    《行事钞》云:“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必须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持心后起,义顺于前;是名戒行。”(44)
    又云:“谓受随二戒,遮约外非,方便养成,故名戒行。然则‘受’是要期思愿,‘随’是称愿修行。譬如筑营宫宅,先立院墙周匝,即谓坛场受体也。后随处营构,尽于一生,谓‘受后随行’。若但有‘受’无‘随’真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同无院屋宇,不免怨贼之穿窬也,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45)
  综上引文,可知所谓“戒行”,重点在“受”与“随”的问题。“受”,就是对“戒法”的明澈,与对“戒体”的领受。领受戒体之后,一切行为必须符顺法的规定,这叫做“受随相须”。如果有“受”无“随”,称为“戒欺”,莫如不受戒还好。反之,如果无“受”有“随”,私于妄行非为,失去方向,易入邪道。
  惟戒问题重在实践,而非理论。究竟实践情况如何?如何改进?留学生待十三章为结论这研究。
  
  四、戒相
  《行事钞》云:“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46)
  又云:“语相而言,有境斯是;缘则绵互,摄心通漫。今约戒本,人并诵持。文相易明,持犯非滥。自余万境,岂得漏言。准例相承,薄知纲领。”(以下将《四分律》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条,逐一作解释)(47)。
  由上引的二段文字,显见所谓“戒相”,道宣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指称:一是指人在持戒时出现的种种“美得威仪”的表相,另一是指名条的戒条。对此歧异,元照《资持记》则以问答戒作解:
    “问,释相篇中,以戒本为相,与此异者。答:此约行明,彼就汉辨。然则行必循法,法必转行。文云:动则称法;岂不明乎?”(48)
  用同一名词来指“人的行为表现”及“法律的规范”,当然是经起观念淆乱的。元照指称古人解释戒本方法不对,以使“颠乱祖乘,昏迷后学;为弊斯久,卒难晓喻”(49),但他自己且不免于强为作解,令人惊讶。
  不但如此,“戒相”一词,除上述两意义外,有时又指各戒条的“构成要件”或“犯罪态样”而言,又称为“犯相”或“罪相”。例如弘一所作《戒相表记》所称的“戒相”,既是指比丘二百五二条戒条彼此不同的“相状”,也可指第一条文规定内容的各种情形(制缘、所犯境、成犯相、开缘)。由此“戒相”一词含义多歧,可见传统律宗著述难卒读之一斑。

  五、“四科”的关系
  诚如道宣所言,就整体来说,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为了诠释明了。所以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来论述,其实四才是密切不可分的。对此问题,元照的《资持记》卷十五云:
    “问:何以不但释相,而总论四戒者?
    答:戒是一也。轨凡从圣,名法。总摄归心,名体。三业造修,名行。览而可别,名相。由法成体,因体想行,行必据相。当知相者,即是法相,复具体相,又是行相;无别相也!若昧余三,直尔释相,既无由序,不知所来;徒自寻条,终难究本。故戒体中云:人并受戒,少有明识。故于随相之首,诸门示现;准知已身,得戒成不?然后持犯,方可修离。圣意昭显,学者宜知。”(50)
  这段话,不但清禁楚地说明了“四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立此“四科”的用意,在使修戒律的人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附  注
  (1)Logos,Logas,始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图斯(Heraclitus,535~465B.C)将此字引进哲学。中世纪(公元五~十五世纪)哲学常用此字表示规律、理性、理念、尺度、道等意义的哲学范畴。参《西洋哲学三百题》66页以下。
  (2)李世杰《佛教法律哲学的精要》文,载于《律宗思想论集》65页以下。所引之表见80页。
  (3)参第二章第一节及该章“(9)”。
  (4)参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233页以下。
  (5)李世杰亦持此见解。见前揭文。
  (6)释圣严《佛教制度与生活》41页。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五版。
  (7)现代民法上有所谓“要式行为”,不具备所规定的形式,则行为无效。例如民法九八二条一项规定,结婚必须循一事实上的形式(公开仪式及二人以上之证人),否则虽有夫妻之实(同居),亦不具备法律上的夫妻身份效力。
  (8)《弘一大师全集》四册,455页。舍戒问题,详见本章第三节三项。
  (9)“创造的诠释”为傅伟勋所主张,并创一名词Creative hermeneutics“创造的诠释学”。傅氏认为大乘佛教的伦理规范应作创造的论释,以推陈出新,适应时代需要。此论值得注意。见氏著《从创造人诠释学到大乘佛学》书所载各文。台北东大公司1990年初版。按管见以为,若对佛教戒律作任何新的解释,均不能违背佛制的初旨(原意、十利),否则就很可难变成不是“佛教”了,故称此为“界限”。
  (10)印顺把“十利”旭纳为“六种目标”及“一大理想”。其实六种目标尚可概括为三种。参第二章第一节三项。
  (11)见《行事钞》序。载于前揭“全集”二册,4页。
  (12)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译,282~3页。
  (13)“根本佛教”与“原始佛教’的分期说法,见第二章二节。
  (14)例如”刑事法学“的高一层次研究为”比较刑法,前者在大学法律学本科即开,后者一般要到研究所方开之课目。
  (15)参卢升法《佛学与现代新儒家》46页以下。辽宁大学1994年初版。
  (16)前揭“全集”二册。8页。
  (17)“全集”四册,391页。
  (18)见元照《资持记》卷二。“全集”二册,395页。
  (19)弘一《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一门一章一节二项一支。“全集”一册,318页。
  (20)此等问题参拙著《古今法律谈》,有详细阐述。
  (21)“全集”五册,169页上。
  (22)“十善业道”,参第七章第三节四项。又《佛学大辞典》“十善十恶”条。
  (23)参元照《行宗记》对这段“遮戒”的解释,原文似有错漏,文义不易通释。同(21),页之下。
  (24)《大正藏》十二册,432下~3上。
  (25)同(21),170页。
  (26)“全集”三册,304页下。
  (27)《资持记》云:“若论听教,亦有止、作”。同上注。
  (28)同前注,303页。
  (29)同上注,302页。
  (30)同上注,301页上。
  (31)近代弘一大师对“持犯”问题,用功甚力,所作《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持犯篇”为其主要内容。但不出律宗宗窠臼,令人难明究竟。见“全集”一册,374——443页。
  (32)《资持记》卷九,“全集”二册,566页。
  (33)参《佛学大辞典》“断善根”条,并参“全集”五册,185下~186上。
  (34)同(32)。
  (35)“全集”五册,186下。元照《行守记》卷六。
  (36)“全集”四册,455页。
  (37)“全集”二册,567页。
  (38)弘一认为五戒可局部受,受一、二戒为“少分优婆夷”,受三戒为“半分”、四戒为“多分”五戒为“满分”。见“全集”一册,198页。但有经论认为不可分受,如“萨婆多论”,大正藏二十三册,508中。
  (39)道宣《戒疏》云:“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相续”。“全集”四册,455页。
  (40)“全集”二册,408页。
  (41)以下七门中,首段文字引《行事钞》重要段落的原文,并参《资持犯》所译。闪段文字则为创拙见的释义。所引原文见“全集”三册,54页以下。
  (42)“善见”即《善见律毗婆沙》。
  (43)佛在世时,度比丘有多种方式,参第八章第二节三项。
  (44)“全集”二册,11页。
  (45)“全集”三册,88页。
  (46)同(44)。
  (47)“全集”三册,90页以下。
  (48)“全集”二册,410页。
  (49)同(47)。
  (50)“全集”三册,53页。


{返回 佛教戒律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一节 戒体的要义与实用
下一篇:佛教戒律学 第十章 佛教戒律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制教”有关理论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四节 八戒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二节 三归
 佛教戒律学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第二节 从现代法学看戒律
 佛教戒律学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 第二节 东汉——南北朝..
 佛教戒律学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 第四节 戒经
 佛教戒律学 第二章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律藏的结集..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一节 概说
 佛教戒律学 第十章 佛教戒律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制教”有关理论..
 佛教戒律学 评议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四节 其他戒体问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会坚强[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七)[栏目: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六六)[栏目:杂阿含经]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五[栏目:贤清法师]
 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冥想:使魔鬼成为修行道路的一部分[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佛法的珍贵 四、显密圆融[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