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六根之道
六入处与修行息息相关,身、口、意三业的造作皆由此起。僧团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都是在此中持行。可以这样说,能防护好六根的行者,戒行必定清净,修行才能有成;而已修行成就的人,也必能住于正念,随时防护好六根。防护六根既然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叫作防护六根呢?在<六入处相应>第二八一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婆罗门弟子,名叫郁多罗,他来拜见佛陀。佛陀问他说:「你的老师波罗奢那敎你们如何修习诸根呢?」郁多罗回答说:「我的老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境,耳不听声音,这样就叫做修根了。』」佛陀听后就告诉他说:「如果像你的老师波罗奢那这样的说法,瞎眼的人是否已修根了呢?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瞎眼的人才会看不见色境。」侍候一旁的阿难尊者听了也有同感的说:「如果照这样说法,耳聋的人听不到声音,是否也修根了呢?」如此下去,大概只有六根不俱或残缺的人才能修习好诸根了。世人常说「眼不见为净」,问题是既有两颗眼睛长在脸上,总不能老是闭着它吧!遇事畏缩,是鸵鸟心态,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绝不是佛陀用来教导弟子们修根的方法。虽然经中(二七四经)也有提到佛陀赞叹难陀比丘能「关闭根门」,但详读经中所说: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由此可知,难陀比丘并非是闭着眼睛不看色境,而是善于防护诸根,不被外境所系缚,这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此外,在第二六四经中,对于防护六根,有更详细明确的解说:
「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着,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复见过患,不能灭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是名不律仪。云何律仪?多闻圣弟子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经中所说「律戒、不律戒」,南传巴利本汉译作「防护及不防护」,译文不同,但两者意义是相通的。怎样叫作防护六根?从以上经意可知,就是我人于触对六境时,对于顺心可爱之境不贪着,对违逆可厌之境不起瞋恚,内心保持灵明觉性,能彻见诸境所引生的过患,而能舍离,这样就叫防护六根了。
六根犹如狗等六种众生(二六五经),各自追求自己所乐的境界,很难驯服。为了防护这六根,就必须要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综合经中所述,首先在心理上应建立正确的知见,对于六根逐求六境的祸患,也要有深刻的认知。经中(二四三经)说,由于逐取外境,执迷不悟,身坏命终,就会堕于恶趣中,如沉铁丸一般。所以多闻圣弟子作如此修学:「我今宁以炽热铁枪以贯其目,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堕三恶趣,长夜受苦。我从今日当正思维:观眼无常、有为,心缘生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有为、心缘生法。」简单的说,就是要有诸法无常、有为、心所缘生的知见,看淡或看空这世间一切,哪还会去执着逐取呢?其次,在实践上,佛陀也运用个各种方便善巧来教导弟子修习防护诸根:
于行、住、坐、卧中常观照六根
<清净乞食住经>(二三八经)中,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若入城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本经就是叙说佛陀告诉舍利弗,于行乞时,当作思惟观察,不应眼见色而起爱欲,要灭除行、住、坐、卧时对于眼、色的欲情。其实要灭除的岂止是对于眼、色的欲情;同样地,也应思惟观察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并灭除其欲情。
触境时宜善作想、作观
这是运用善的想法或观法来净化欲情的一种方便。如经中(二五九经)所记婆磋国王优陀延那问宾头卢尊者说:「到底是有什么方法,而使新学的年少比丘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但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一切根身都很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于寂静,心少浮动。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兽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们却能尽其形寿,去修持梵行,是那么的纯一清净呢?」宾头卢尊者答说:「就如佛陀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所知见的道理,为比丘说:『众比丘啊!你们如果看见老妇人的话,应当作是母亲想;看见中年妇女的话,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见幼稚弱小的女孩,应当作是自己子女想。……更有一种对治的方法……为比丘说:我们这个身体从脚下到头顶,就是骨干挂着肉团,再覆上一层肤皮罢了,这当中充满着种种不净的东西;详细地观察,有发、毛、爪……心、肝、肺……脓、血、脑、汁、屎、尿等。』大王啊!就是用这种方法观察,所以这些年少比丘们在佛法与戒律之中,虽出家不久,却能保持内心的安稳快乐,乃至纯一圆满清净。』」第一种方法,可说是用慈心善想来净化欲情;第二种方法,即是不净观,这是用来对治贪欲心极重人的方法,透过观想肉体之肮脏、龌龊,令心生厌嫌,而远离贪欲。
不习近六境,视五欲如火坑
不习近六境,这是一种较消极的抵制方式,经中(二四九经)但说:「若沙门、婆罗门眼习近于色,则随魔自在……乃至不得解脱魔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这应是对一般修学未成的凡夫而说。既然自己把握不住,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外物诱惑,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它。至于视五欲如火坑,这就不是消极的排斥了。经中(二六七经)说:「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着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经中所说「一切苦法」,其实就是指五蕴而言,五蕴无常、是苦,这是经中常见的说法。见五欲(色、声、香、味、触)犹如火坑,那是透过观照这五蕴苦法,而如实知见其集、灭、味、患、离后的真知灼见,不同于一般胆小畏事者的作为。如此真知灼见的行者,他能了知自己的心念及其行处、住处,而预为防护,当然世间的贪、忧、恶不善法就不会来烦扰他的心了。
(四)受持六根律仪
受持六根律仪,最重要的就是要奉行戒律,只有戒行清净,才能完善制伏诸根。经中(六五一经)说:「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所以要摄护诸根,莫过于持戒。守戒就佛教而言,就是要谨守五戒、波罗提木叉,以及社会上的一切规范律仪。关于摄护诸根,经中(六三六)有一则有趣的记载: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的 罗园中。那时毘舍离城中有位知名美女,名叫庵罗女,她盛妆打扮后来拜佛陀,。世尊遥见庵罗女来了,立即告诉在座比丘们说:「各位比丘们!你们要努力摄住此心,要保持正念正智,现在庵罗女就要来了,所以我要特别告诫你们。」大美女要来了,佛陀对于在座弟子尚且要特别告诫叮咛,摄心敛根,不可失去威仪,何况一般凡夫,未受教诫,眼见之后,不心摇神晃也难。根据经中的说法,努力摄住心的方法就是「四正勤」;比丘的正智就是「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正念的内容就是「四念处」。这些都是防护诸根的正道。为防护六根逐取染着六境,佛陀更告诫比丘们要常执持六根的律仪,就如乌龟为防伤害而紧密缩藏它的头、尾、四肢一样(二六一经),因为魔王想掌控你,都是在此染着境处。所以守护好根门,对修行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行持。世尊在经中(二五九经)告诫比丘们说:「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汝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如此殷勤嘱咐,道理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