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于僧不坏净
在《南传课诵本》里的译文:「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
(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我最虔诚地礼敬僧伽,于僧伽,我俯首顶礼。」
在《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里《随念僧经》:「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在《增壹阿含經,卷1,十念品,第二,三》:「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眾,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增壹阿含经,卷11,三宝品,第二十一,一》里佛指出:「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云何名为自归圣眾?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壹阿含经,卷48,礼三宝品,第五十,三》里佛指出:「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然后乃当礼僧,云何为十一?(1)如来眾者,正法成就。(2)如来圣眾,上下和合。(3)如来僧者,法法成就。(4)如来圣眾,戒成就,(5)三昧成就,(6)智慧成就,(7)解脱成就,(8)解脱见慧成就。(9)如来圣眾,能掌护三宝。(10)如来圣眾,能降伏外道异学。(11)如来圣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僧者,当思惟此十一法,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一》:「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为十?所谓(1)承事圣眾;和合将顺;(2)安隐圣眾;(3)降伏恶人;(4)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5)不信之人,使立信根;(7)已有信者,倍令增益;(8)於现法中,得尽有漏;(9)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10)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眾,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於是,比丘恒护於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观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尽,如是比丘,平等亲近。於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於是,比丘观苦諦,习,尽,道諦,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四双八辈是谁呢? 他们是: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的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南传佛法朝暮课诵》)
佛在《大涅槃经》里对须跋(Subhadda)说:「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因此这四双八辈是佛圣道的圣者。
四摄法与六和敬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佛说:「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又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九解释说:「四摄者:一布施摄事,二爱语摄事,三利行摄事,四同事摄事。云何布施摄事?答:此中布施者,谓诸施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蔓、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布施。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法布施中法施最胜,是名布施。云何爱语摄事?答:此中爱语者,谓可喜语、可味语、舒颜平视语、远离颦蹙语、含笑前行语、先言庆慰语、可爱语、善来语,谓作是言善来具寿,汝于世事可忍,可度安乐住不,汝于饮食、衣服、卧具及余资缘勿有乏少,诸如是等种种安慰,问讯语言名善来语,此及前说总名爱语;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爱语中最为胜者,谓善劝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决择,是名爱语。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云何同事摄事?答:此中同事者,谓于断生命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于不与取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于欲邪行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于虚诳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诳语,若于诸酒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饮离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同事中最为胜者,谓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与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
布施摄有以下几点:(1)法施---以佛法教化众生。(2)财施---以一切资生物供养僧人众。(3)个人自施---以自身的能力、知识、技术等作布施。
爱语摄有以下几点:(1)令众生喜---用通俗的语言令众生欢喜。(2)鼓励学佛---用浅白的语言鼓励众生学佛。
利行摄有以下几点:(1)慈悲协助---从慈悲之心利益苦难的众生,激励学佛的信心。(2)生起信心---使众生对佛法生起正信。
同事摄有以下几点:(1)救拔离苦---帮助众生离苦得乐。(2)共同学佛---与众生相同身份共同学佛。
佛陀觉悟十二年后,由于僧团日益扩大,有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僧众,原来清净和谐的僧团变的不清净和谐,有些弟子因放逸而受讥嫌,有些弟子因见解不同而争吵,为了维持僧团的和乐清净,佛陀採取‘随犯随制’的方式,以‘六和敬’ 为纲领制定了戒条。佛陀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就是在这个原则下的实践,比丘众依法不依人(《中阿含.瞿默目揵连经》)。在处理僧伽诤论时以‘七灭诤法’及‘六和敬法’等来轨范出家众的四威仪。
六和敬即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意和同悦’、‘语和无诤’、‘身和同住’、‘利和同均’。(《长阿含.游行经》(六成法、六重法)六和敬为:‘见和同解’是指想法一致,见解相同;‘戒和同行’是指遵守共同的戒律,因而道德观念一致;‘利和同均’是指寺院财物公有,有利同享;‘意和同悦’是指僧伽意念融洽,无有纠纷;‘身和同住’是指以和乐为本,尊重他人,融洽生活在僧团里;‘语和无诤’ 是指不出言不逊,不争吵,不说损害人的话。六和敬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僧团,也适用于任何社会团体,若能以六和敬的精神来貫澈实行,一定会使团结和合,给全体成员带来和乐环境。
见和同解:佛教最重正知正见。南传不是小乘,所有学佛者皆是为了听闻纯正的佛法而来的,我们应依了义教,不要依不了义教。
戒和同修: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戒律乃是维持僧团的根本,学佛者间的诤论,以灭诤法来处理,排除不包容、不接受、不认知、不化解、不负责的恶性态度,有如司法制度。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尊重,但却忘了尊重他人,这是许多纠纷的原因。肯认错的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勇气承认过错。宽容是美德,它给犯错的人获得清净的新机会。
利和同均:在行、住、坐、卧、饮食等时候,僧俗一律平等,共享施主的供养。
身和同住:四众弟子无论是劳作、禅修、煮饭烧菜,或是在寮房,四众都是和合。在释尊或其他大弟子带领下学习教法、礼仪和戒律,要坐禅观法。其时间安排如下:
中夜(10:00pm~2:00am):休息
后夜(2:00am~6:00am):修禅
晨朝(6:00am~10:00am):洗刷盥洗,打扫住处,外出乞食托钵
日中(10:00am~2:00pm):休息或修禅
日没(2:00pm~6:00pm):修禅或为其他比丘、信众说法
初夜(6:00pm~10:00pm):修禅
语和无诤:四众弟子共住只是讨论佛法、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保持圣者的默然,没有闲聊杂话。
意和同悦:四众弟子来自四方,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虽然对经文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大家学佛的精神是一致的,都能心平气和地相处。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在雪山山麓有一大尼拘律树,有三亲友;鵽、猕猴和象。它们互不尊重、不畏敬、不和合而住。它们想它们应恭敬尊重年长者,依彼教诫而住。于是鵽及猕猴问象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腿跨过尼拘律树,树顶芽触及它的腹。鵽及象问猕猴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坐于地吃尼拘律树顶芽。猕猴及象问鵽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它啄一果,在空中大便,此尼拘律树依此而生,所以它是最年长者。猕猴及象恭敬尊重鵽是年长者,三亲友持五戒,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身坏命终生于善处天上。佛言畜生尚且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何况于善说之法与律出家者?先受具足戒者,十人不得礼∶后受具足戒者,未受具足戒者,异住而非法说之年长者,女人,黄门,别住,受本日治者,受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受出罪者。应礼有三∶先受具足戒者,异住而如法说之年长者,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律藏》《小品》VI 6)
优波离(Upali)问僧诤和破僧之事,佛教示说∶
(1)僧诤,是僧团不和合,意见分为两派,取筹,不同意人数在九人以下。
(2)僧诤亦破僧,是僧团不和合,意见分为两派,取筹,不同意人数在九人或九人以上。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虽图破僧但非破僧。
(3)破僧,有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所说所言为如来所说所言,说如来所说所言为非如来所说所言,说非如来所常行法为如来所常行法,说如来所常行法为非如来所常行法,说非如来所制为如来所制,说如来所制为非如来所制,说无罪为罪,说罪为无罪,说轻罪为重罪,说重罪为轻罪,说有余罪为无余罪,说无余罪为有余罪,说粗罪为非粗罪,说非粗罪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诱惑而行不共布萨,行不共自恣,行不共僧伽羯磨。
(4)和合僧,有比丘,说非法为非法,说法为法,说非律为非律,说律为律,说非如来所说所言为非如来所说所言,说如来所说所言为如来所说所言,说非如来所常行法为非如来所常行法,说如来所常行法为如来所常行法,说非如来所制为非如来所制,说如来所制为如来所制,说无罪为无罪,说罪为罪,说轻罪为轻罪,说重罪为重罪,说有余罪为有余罪,说无余罪为无余罪,说粗罪为粗罪,说非粗罪为非粗罪。以此十八事,不诱惑,不行不共布萨,不行不共自恣,不行不共僧伽羯磨。(《律藏》《小品》VII 5)
《长阿含经》卷4:「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所以因为有佛,才有正法;因为有正法,才有沙门;因为有沙门,才有沙门果。
《南传朝暮课诵本》:「于我无他皈依处,佛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于我无他皈依处,法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于我无他皈依处,僧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你还想要求什么皈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