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习四无量心 慈悲的培育(性空法师)
 
{返回 四无量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44

修习四无量心

慈悲的培育

性空法师

心平平衡衡,对待所有众生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心平平衡衡,破坏心的限制,心的限制就是我们的分别;

发达四无量心,是圆满菩萨道最重要的修炼。 四无量心释义

〔心平平衡衡〕

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四无量心(appamannA),在《阿含经》中又名四梵行、四梵室、四梵堂、四等心;《清净道论》称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

为什么称为无量呢?因为它普缘一切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且牵引无量福德,招感无量果报。就其圆满与真正的本质而言,缘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是没有任何局限,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达到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阶级的众生,都不会怀有瞋恨,也不会有爱执,心「平平衡衡」。

〔最胜、无过失〕

为什么又称为「梵住」?在《清净道论》中,依「最胜」和「无过失」而称四无量心为「梵住」。「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超越、崇高的状态,或似梵的住所。这四种心之所以最胜、崇高,是因为它们以最正当、最理想的行为对待有情。

「无过失」是从梵天的角度说的,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尊崇的主神、创造神,也是佛教宇宙观中天界的神,祂没有瞋恨,住在慈悲大爱中,而无有过失。如果以持戒与禅修培养慈、悲、喜、舍等四种心的修行者,被认为可以达到等同梵天的境界(brahma-samo),在未来将能投生到相应的梵天界,因此说这四种是似天、似梵的心。

〔心的家〕

「梵住」之所以称为「住」(vihAra),是因为我们应当使这四者成为心时常停留的居所,感觉像在「家」一样,而不是偶尔短暂地拜访,又随之遗忘的地方。也就是说,要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身心,展现在一切日常活动中。

〔慈是王,悲、喜、舍是不同面向〕

四无量心的意义在《阿含经》中并没有说明,依《大智度论》卷二十所列举阿毘昙中的解释,慈是「与乐」,就是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给予众生世出世间的利益。悲是「拔苦」,怜悯众生的苦难,并设法拔除苦因,使他们远离苦恼。喜是「随喜」,见众生离苦得乐,心生欢喜;见他人功成名就,随喜赞叹。舍是「心平等无执」,舍前三种心,不憎不爱,怨亲平等。分别来说,此四心的意义并不相同;综合来说,四心以慈心为王,悲、喜、舍心是慈心不同的面向。

四无量心的重要性

〔对治烦恼〕

四无量心有对治烦恼的功能,慈、悲、喜、舍四心,分别对治瞋恚、恼害、嫉妒、爱憎四种烦恼,令心得到清净安乐。

〔诸善根本〕

四无量心是三乘学人由凡入圣的基础,从凡夫到声闻乘最高果位的完成,乃至佛智的圆满都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无漏解脱〕

由于四无量心通于婆罗门的修持,早期佛陀说四无量心,是希望佛弟子依梵住而行,因此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善法。然而,在《阿含经》中提到,四无量心又可称为无量心解脱。如果慈、悲、喜、舍四定,与七觉支俱时而修,是可以达到无漏解脱的。

〔圆成菩萨道〕

菩萨以救济并广度一切众生为弘愿。这难行深远的大道,若没有四无量心作基础,很容易心生退怯。菩萨因为修习四无量心,所以能将心胸开启,时时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可以多所饶益众生。

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应该深入体解慈、悲、喜、舍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耐心地培养,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身心,从「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渐步入「无量」的慈、悲、喜、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圆成菩萨道。

〔修习的下手处〕

四无量心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培育修习呢?可以从日常生活及禅修二方面下手,从这两方面开始,彼此相辅相成。这也是依照闻、思、修次第的学习 ──先从听闻熏习来理解四无量心的意义、修习的目的等等;接着,时时以这四种心当作行为的准则与省思的课题;再来就是将其作为禅修的业处。有系统地、持续地修习,破除心的限制,将这四种特质深深地融入身心,变成自然的习惯。

以下将具体、有系统地说明慈、悲、喜、舍的修习方法。

总说慈悲观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四无量心中,慈悲常一起连用。慈心是培养无分别的爱,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如果没有无量的慈心,悲、喜、舍等无量心,也无法达到高的层次。慈心是给众生快乐,而悲心是不忍众生苦,二者虽然不同,但我们常把它们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味道。慈悲是菩萨最重要的德行,如经典中有「(菩萨)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大正》卷二五,页256c)。因为「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 《大正》卷二五,211c),所以经论常以种种文句赞叹慈悲,若无慈悲心就是自修自证的自了汉。

〔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象征,菩萨甘露遍洒,拔苦与乐。印度或西藏的观世音菩萨是男性,在中国,观世音菩萨多数转变成女性。为什么会转变成女性呢?这其中有它隐含的象征意义 ── 如同母亲的爱。就像《慈经》中说:我们对待一切众生,要如同母亲对待自己唯一的孩子一般,永远呵护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

在印度,观世音菩萨是很厉害的大修行者,祂的造像与印度的大神湿婆很类似,因祂能吸入很多毒物,就像孔雀喜欢吃有毒的食物,当牠吃入有毒的东西后,牠的羽毛就会愈来愈光彩亮丽。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就像大地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愿意将众生的苦水、毒素全部吸进,祂的身体却会愈来愈发亮,转变成好看的蓝色,骑坐在老虎背上,威武有力。

所以观世音菩萨有两面,一是勇猛力士,像湿婆、马哈嘎拉;一是仁慈柔和,像母亲。印度、中国的观音各展现不同的一面,我们学习做观世音菩萨,这两方面都要学,才能拔苦与乐。

〔以慈悲为修行的支持〕

四无量心的修行,特别是慈悲观,应该变成我们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和心的光明及身心轻安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修止还是修观,光明和轻安是不能分开的,而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轻安和止观的光明。有了它们,身和心的远离才能成就,才能感觉断修和乐修的快乐,发达所有修行的功德。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软宽容的心,它能够让我们平和地面对生活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缓和、纾解紧张跟不安,为自他带来喜悦与希望。我们修习安般念或不净观时,有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或者出现障碍,此时要修习慈悲观来调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观修行的支持,可对治修行过程中所有的障碍。

慈无量心的修习

〔第一阶段的练习〕

◎ 以慈心观为修行前方便

慈悲观可以分为慈心观和悲心观,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对治瞋,悲对治害,二者虽然很类似,但仍要加以分别。慈心观排在第一个,是最重要的。其修习方法可以分为对自己修慈、慈心禅定、扩大所缘三个阶段,修任何法门,都可以用第一阶段作为前方便。修行方法要很清楚,这个方法特别能利益一切众生,是菩萨道的实践。

《杂阿含经》说:「因心,众生有烦恼;因心,众生有清净。」而让众生清净的最好方法是爱。爱有两种:宗教的爱、有贪欲的爱。宗教的爱是没有贪欲的爱、无分别的爱,是使心清净、深入不分别的境界,最有力量的方法。不论修什么法门,以慈心观为前方便,很容易达到目标,实现没有障碍的心,平平衡衡无分别。

◎对自己修慈悲

禅修 ──修习止观,是佛陀最赞美的法,若没有修习止观,便不能到达无分别、无障碍的境界,不能得到修行真正的利益。从止观修习慈悲观,首先要以自己为所缘修习慈悲,能慈悲对待自己,才能慈悲地对待他人。若对自己的慈悲不明显,便无法对他人修慈悲观。你要能很明显地以慈悲对待自己,才能对一切众生修习慈悲。

因为我们爱自己比爱众生还多,众生都是爱自己,希望自己幸福快乐,不希望受到苦迫、伤害,所以我们也希望所有的众生幸福快乐,不要受到伤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也不能爱别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对自己的慈悲要明显,保持心的柔软、放松,有身轻安、心轻安,如此才能利益众生。如果我们紧张、不安,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调适,如何能利益他人?

◎自己的身体是实验室

以自己为所缘修慈悲观,然后才能扩大所缘至一切众生,这个道理很重要,要清楚地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在《杂阿含》及其它经典中,佛陀曾说这五尺的小小身体,是我们的世界,我教导这个世界的生、灭、以及灭的道 ──八支圣道、三十七觉分、四圣谛。如果对四圣谛等道理,只有闻、思,不算是真的了解,而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验证才能算是真的了解。解脱只能靠自己的身体,不能靠别人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是我们的实验室,除了这个实验室外,没有其它的实验室可以检验佛陀所开示的法。解脱是从自己的身心开始!

第一阶段很重要,了解第一阶段才能了解身体的各种情况。虽然身体臭臭的,带给我们许多麻烦,但它却是我们的实验室,所以要好好地了解修行方法,运用智慧修行,以自己的身心来做实验求证。不然,坐在这里做什么?对自己、他人都无益。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管修什么法,都很难进步。

◎ 威仪稳定

不管修止修观,先从慈悲观来调身心稳定开始,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了解无量心。身心若不稳定,如何了解无量心?所以要先感到身体稳定、心稳定。可以透过修慈悲观来感受身心的轻安,身体不轻安,便不会乐修乐断,心就会乐在妄念、烦恼里。此时的所缘,就是以慈悲的心来放松身体,要了解威仪与身、心及呼吸的关系。威仪与慈悲的修行连在一起,以慈悲心祝福自己,使自己感到身心的快乐。

佛陀教导我们四种威仪:站立、坐着、经行、躺卧,要了解站着时不是坐着,坐着时不是躺着,躺着时不是经行,我们是不断地在变换着姿势,所有的威仪都是无常。在四威仪中学习身体威仪稳定,身体威仪稳定会帮助我们调心稳定,在身心稳定的情况下,什么活动都能做好,修行也能进入情况。

◎威仪的精髓在根律仪

修习戒、定、慧远离烦恼,远离的条件就是威仪,而威仪的精髓在根律仪。中国禅堂习惯大家一起共修,常常一起修行了很多年,却不知道隔壁的人是谁,这种远离是非常宝贵的。能如此修习,就可以利益自他。根律仪是戒律的精髓,当有根律仪时,威仪就能稳定,威仪稳定,心就容易稳定,容易专注于所缘,定力便能增长,进而开展智慧。

◎调身体稳定平衡

找一个僻静处,结跏趺坐,脊椎保持端正,平肩含胸,重心放在臀部三角骨上,身体稳稳地坐在垫子上,运用智慧在三角骨头的接触点上,调身体稳定平衡。身体的经验会在接触最明显的地方开始。威仪稳定是靠脊椎、肌肉、经络,要用定和智慧了解它们的关系。脊椎是身体的轴,脊椎直,身体就稳定且容易放松。记得表面大肌肉和深肌肉的关系,深肌肉虽然小,但是它调身体平衡的功能是很明显的,当大肌肉放松时,深肌肉功能就会明显,如此便可以静坐很长的时间。

◎威仪、心、呼吸

心改变,呼吸就跟着改变。呼吸是心的窗户,心改变会马上反应在呼吸上,若威仪稳定,深呼吸即任运而生。威仪与心、呼吸是不能分开的。在心的训练中,若能将呼吸与身、心连起来,会更容易进入情况。

◎ 彻底放松

修慈心观时,第一要彻底地放松,慈心观便是彻底放松的过程。不管学什么法门,都要先学习放松,这是修行的基础。佛教是缘起学,有缘起的了解才有佛法,没有缘起的了解就没有佛法。放松也是缘起,因此要了解什么是放松的因缘、条件。放松的重要因缘是稳定的威仪,身体的威仪稳定,心也很容易稳定。如果身体的威仪不稳定,那心也不容易稳定,也不容易放松。

如果习惯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先从对自己放松开始,再慢慢地对别人。自己顺法,也引导别人顺法;如果我们的身心没有顺法、不稳定,怎么能引导别人顺法?自己紧张,别人也会紧张。

现在,观想我们的身体像金字塔,脊椎在中间,身体的感觉很稳定。从下面接触点三角骨往上扫,扫过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解身体每一个情况。之前曾经说过身体是我们的世间,而五根和心的接触,就是世间的经验。

◎以四个愿祝福自己

慈心观的第一个阶段──对自己修慈悲,要用四个愿来祝福自己:

愿我没有怨仇(aham avero homi)

愿我没有瞋恚(abyApajjo homi)

愿我没有痛苦(anIgho homi)

愿我遍满快乐(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对自己身体每一部分散发慈悲,感到放松、轻安。若身体不舒服、有病痛的地方,如肩膀硬、膝盖痛,就在那部位停留较长的时间,用智慧观察它们,将慈悲、缓和、接纳与包容送给它们,渐渐地也就能放松,达到全身彻底地放松、轻安。

放松后特别要注意脊椎是否挺直,脊椎直,心自然会有警觉,心有警觉才能专注业处,持续用功,出离烦恼;如心无警觉,便使不上力,容易昏沉。要感到威仪很稳定,呼吸是顺定的呼吸,是深的呼吸。顺定的呼吸和不顺定的呼吸不一样,要分别清楚,了解它们不同样的感觉。修慈心观或其它法门同样要学这个道理,然后自然能够运用身体的轻安来修心的轻安,心的轻安是定的条件。

要彻底地放松身体,注意身体是否很稳定,我们能感受到骨头的硬、肌肉的软,肌肉是挂在骨头上。在这情况下觉得脊椎直,表面大肌肉放松,腰骨、头与肩膀自然地提起来,不用刻意、用力。

◎内乐遍满

四个愿中,最重要的是第四个愿pariharAmi,pari 是遍、圆满;harAmi 是我带的意思。每一个语文有它的逻辑、特色,有时中文的翻译不太清楚,看巴利文、梵文就容易了解,虽然大翻译家玄奘、鸠摩罗什,翻译得很好,不过有时因为语言的隔碍,就会不易了解。

带快乐到身体里面,将快乐投入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内乐遍满,没有例外。如果能感到内乐遍满,那时便会对身体有问题、不舒服的地方感到愈来愈清楚,我们再用愿祝福它,送给它们慈悲,这是调自己舒服、轻安的好方法。

有轻安就能够有定,有定就得以照见诸法实相,解脱一切苦,佛陀教导我们这个课程,慈悲观的过程可以让我们的身心产生顺定和观的情况,这在三藏许多经典中都有记载。

要真的感受到这种快乐,不是用想的,而是要自己感觉到的,如此才能对外在的所缘修慈心观。止观行者是内乐遍满的,所以阿罗汉、佛陀的微笑很放松、很舒服。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他们是真的很快乐。

当真的感到内的快乐时,再调自己的身体和心顺着这内的快乐。内乐是轻安的因缘,轻安是定的因缘,定是慧的因缘,由戒、定、慧三无漏学,转凡成圣,这是佛陀的教导。

◎习惯轻安

不管念佛、安般念或其它法门,都可以运用这智慧彻底地放松,感到身体放松,顺轻安、定、观,再来修习个人的止和观的业处,这样才能专注业处,出离所有的烦恼;如果没有这些的条件,身心不稳定,无法出离烦恼,修行就不容易进步。要特别注意,必须习惯这种轻安,不但修行止观时,做事、办活动,也都要习惯并保持这种心态。

◎以慈心观利益自他

体会慈心观能放松身心,了解慈心观如何先利益自己,然后才可以利益他人;如果不能了解慈心观,如何能利益自己?在杂念、烦恼中,连度自己都没办法,怎么利益众生?

不论修习那种法门,或修止修观,都可以先做第一阶段,短时间练习放松身体,调柔自己的心后,再专注修习的业处。在修止时,乐受较明显;修观时,苦受较明显。像修观呼吸时,前几分钟先修慈心观,再将注意力放在鼻孔周围的触点,觉知呼吸的进出。要特别留意,此时不要去注意身体的感觉,因为感觉属受念处,不是安般念的业处,此时感觉会变成障碍,因为当心有定时,注意感觉,感觉会变得很明显,它就会成为干扰。只要将注意力放在呼吸或所修的业处,不让心离开业处。

◎以正念正知加深定

我们要有决心,只注意呼吸,不注意感觉,或其它身心现象。渐渐地,定力增加,便能进入禅那,成就安般念的修行。如果身体的感觉明显,造成无法注意所缘,或所缘模糊时,也不要丢掉念与定,这时,应加强择法、轻安、喜等三觉支,令心觉知所缘。慢慢体会身体威仪、心和呼吸的关系,用「寻」思惟呼吸,以智慧观察呼吸的入出、长短,持续努力不间断,保持觉知,不断地练习,习惯自然地作意所缘。因为「定」就是不迷惑于所缘,定能让身心敏感,若能了解执着在定的麻烦,自然就不会执着在定了。连续不断地运用正知正念,就能加深定的功夫。

〔第二阶段 ──慈心禅那〕

当能感到身体放松、稳定、舒服,且心中充满慈悲,就选择一个所缘来发展稳定的相与稳定的作意。

◎以同性且活着的人为所缘

专注于一个所缘来修慈心定,必须先选择一个人。要选和自己同性别而活着的人,并且是让你尊敬的人物,如我们的师父,有功德的人等。要了解慈心观的染是淫欲,而培养禅定需要很长的观的时间,对于异性所缘容易起染心。众生习惯在淫欲,不习惯在法欲,所以一定要选择同性者。还有,要选择活着的人,不要选择死去的人,对死人修观,我们不能入定。我们的目标是以一个稳定的所缘,培育定力,进入慈心禅那。选择已死的人,无法入定,这是心的奥秘。

◎调影像明显并以四愿祝福

当我们感到很深很彻底的内乐、轻安时,就开始注意所缘。先观自己的脸,面带微笑、放松,眼睛、额头、口、舌头、头、颈放松、下巴向内缩一点,这样可以更放松,自然保持脊椎直。静坐时,记得有时候要检查下巴有没有垮下来,造成脊椎瓦解而不挺直。我们先感到自己的脸部放松、微笑,然后观尊敬的人也是一样地微笑、放松。不用观所缘的全身,只观肩膀以上部分。如果他的影像不明显,我们可以看照片,闭眼睛时,影像就会愈来愈清楚。观这影像,调这影像明显,并用这四大愿祝愿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拥有快乐。」四大愿内容是三个没有一个有。

如果习惯这样修,人物的影像会愈来愈明显,我们的心稳定不改变、感觉不改变,所缘持续明显,中间不出现杂念、妄想,大约经过一小时,将发展为禅定,即入慈心观定。不过要每天修,习惯修,才能将心长时间地留在没有变化的影像,及没有变化的感觉中。

◎忍是最高的修行

修行不能一步登天,要慢慢培养耐心,持续地练习。「忍」很重要,忍是出家人最高的修行,没有忍什么都做不好。所有的佛都同样地教导众生:忍是最高的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忍各种身心状况及一切顺逆境,才能渐入佳境。

〔第三阶段 ──扩大所缘〕

◎破坏心的限制

将稳定的慈心感觉,扩大至一切众生为所缘,没有例外。如何扩大所缘修无量心呢?要破坏心的限制。那什么是心的限制?我们的分别就是心的限制,如果不分别,心就没有限制,因为分别,心就受到限制,心除了分别的限制外,没有其它限制。了解心的限制才能扩大所缘修无量慈心。那什么又是无量慈心的限制?分别那个人很好看,他对我很好,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我对他们好。那个人我不认识、长得不好看,就不想看;或者乞丐很脏,我们讨厌他,无法像对母亲般地爱他。

所以要学、要练习面对所有的众生,都是用平平衡衡的慈心观,像母亲对待自己的独生子,是很稳定且没有变化的爱,我们要以同样的爱对待一切众生。

◎五个所缘的选择

要如何做呢?先观想五个喜欢的人物,在这里修的时间短,所以异性也行,没有问题 ──母亲、朋友、姊姊、弟弟都可以。我们用很快的速度观想他们,只要有印象就好,不用调印象很明显。观想他们后,也用四个愿祝福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拥有快乐。

接着观想五个中性的人物,这次只要选择认识的人,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如邻居、同学等。我们的心也要调得跟喜欢的人物一样稳定,没有分别。观想他们后,再用四个愿祝福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拥有快乐。

最后再选择五个讨厌的人,如果现在修行已经很进步了,没有讨厌的人,可以用过去的经验。在小学或中学时,总会有些老师或同学是我们不太喜欢的,选择他们为慈心观的所缘,用四愿祝福他们。观他们和喜欢、中性的人,感到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心,如果心还有一点分别,可以在每一类中,选一人观想,不断地练习。要观这三类的人,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心。

◎空间的扩展

如果对这三类的人物,都真能感到慈心平平衡衡,那么便扩大所缘至一切众生。要怎么做?先从空间扩大范围,由身边的环境开始,如禅堂,再来是整个寺院、整个村庄、县市、台湾、大中国、亚洲、整个世界、整个太阳系乃至无边世界。

◎对象的扩展 ──五种没有分别的众生

就对象的扩展上,分五种没有分别的众生,和七种有分别的众生,靠他们让所缘扩为无量。五种没有分别的众生是:(一)一切有情(sabbe sattA);(二)一切有气息、有呼吸的(sabbe pANA);(三)一切生物(sabbe bhUtA);(四)一切有性格的(sabbe puggalA),众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没有两个众生会完全一样。(五)一切有名色的(sabbe attabhAvapariyA),attabhAva 是「自体」的意思,在佛教里并不承认有不变的自体,佛教解释attabhAva 为「存在」,众生因「名色」而存在。

这是五种没有分别的众生概念,他们只是一切众生不同的概念。有气、有精神、有性格、有名色,如果没有这些存在的面向,那就不是众生,众生的概念里一定有这五种。

◎对象的扩展 ──七种有分别的众生

然后是七种有分别的众生:(一)一切女性(sabbe ittiyo);(二)一切男性(sabbe purisA);(三)一切圣人(sabbe arriyA);(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六)一切人类(sabbe manussA);(七)一切恶道众生(sabbe vinipAtikA)。这七种是依照性别、道、趣三种分别来分类。所有众生都包括这三种分别,不可能有众生不在这三种的分别中。

前面五种无分别的概念,加上七种有分别的概念,一共是十二种众生的概念,一切众生都包括在这十二种定义里面,这些帮助我们对一切众生的了解。

◎方位的扩展──十个方向

接着向十个方向来扩展,我们的对面是东方,在印度的传统中,曼陀罗前面就是东方,不靠指南针来决定那里是东方。因为我们的世界是内的世界,了解这道理才能了解《俱舍论‧世间品》所说明的世间结构。很多人认为《俱舍论》不是科学的,科学上的证明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俱舍论》说的是内的世界,苹果树和菩提树是不同的!佛教是很科学的,不过是心的科学,和外面的不一样。心的前面就是东方,心的东方与外面的东方并不太相同。

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努力、有系统并热诚地修,心中的太阳会慢慢出来,我们不知道这个太阳是从东方来,还是从西方、南方来,不过它是很好的太阳,一定要看到它、习惯它,因为它是止观的光明,可以照破黑暗无明,照见诸法实相。

接着我们祝愿一切有情、一切有气的、一切生物、一切有性格的、一切有名色的、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人、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类、一切恶道众生,一切东方的众生,愿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拥有快乐。

接下来是南方,右边是南方,同样的依十二类众生,愿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拥有快乐。继续遶到后面就是西方,左边是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共十个方向依次修习。一切世界的众生都没有例外,愿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拥有快乐。四个愿、十二类众生、十个方向,共四百八十次。

如果以禅定彻底修慈心观,入出禅定四五百次,会愈来愈自在,这是彻底慈心观的修行。大家要持续修、习惯修,它是很重要、很好的法门,有很多好处。也可以学诵巴利语,它是佛陀的语言,习惯背诵,正法熏习,可以支持我们的修行。

第二阶段观我们所尊敬的人,目的在培养慈心禅定,如果时间不够,不一定要修,可以直接从对自己修慈的第一阶段练习,然后跳到第三阶段,练习扩大所缘至无量。

每天早晚各修习一次,会有调柔身心,开展心量,广结善缘等多种功德。不过第二阶段也很好,有时间可以练习做,或第二、第三阶段轮流做。第一阶段的练习很重要,要时常修、习惯修,让身心轻安、放松、顺定,也可以用这个经验来帮助自己所修的法门,如安般念、念佛、中国禅等,甚至可以用这经验将活动办得更好。放松、微笑、内乐、顺法,如此让整个修行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慈悲止息瞋恨〕

《法句经》中第三、四、五颂,对慈悲观的修行很有帮助,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意思。颂说:「如果我们有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瞋恨无法止息。如果内心没有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瞋恨就能止息,心不受瞋恨束缚,便能得到解脱。」世间瞋恨无法止息瞋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瞋恨,如果没有努力断除瞋恨的习气,不算是真的佛弟子。所以修习慈悲心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发达慈悲心,在十个方向、十二所缘上发达慈悲心,心平平衡衡。

要特别注意了解什么是瞋恨,《阿毘达摩》说瞋恨的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现起是毁坏自己或他人的福祉。瞋恨是伤害我们最大的烦恼,会消减我们的寿命,摧毁出家功德。如果我们能发达慈悲无量,平平衡衡的心,那佛所赞叹的沙门功德就会自然流露。因此,要了解出家成就的重要条件就是慈悲心,成佛的重要条件也是慈悲心。

修习慈悲心,然后慢慢了解:身心和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用它来治疗我们的瞋恨心,治疗我们所有的不平衡、不舒服。如果每天这样修慈悲心,天人的修行、解脱的修行都能圆满,智慧也会圆满,所有的波罗蜜也都会圆满。它们的成就是靠智慧,所以要特别用智慧来修无量心,特别是修习慈悲心,因为慈悲心是无量心的基础。

悲无量心的修习

〔离开苦的修行过程〕

悲心是不能忍耐众生有苦,想要拔济有情的痛苦。悲心的相违是害心,也就是害众生的心。《法句经》说:一个婆罗门必须阻止害众生的心生起,要特别重视悲心。

为什么?因阻止害众生心生起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离开苦的过程。害心是有分别的心,是只爱自己而不能爱他人的心,就是因为没有修悲心观,所以才有这种心。修习悲心观,才能离开轮回的根本 ──无明和爱,也才能够离开随眠。

悲心是不忍众生苦,不忍众生苦和不忍自己苦是不能分开的,所以佛陀说修习悲心观的过程就是离开苦的过程,佛陀的解脱就是这样的悲心的解脱。

如何修习悲心?先要了解我们以智慧修习悲心,效果才会无量,《法句经》说:如果我们还会害众生,我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不害众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以佛陀为楷范〕

佛陀在过去很多世中,为了成就悲心圆满,于是为了其它众生而供养自己,因为如果悲心不圆满,便无法成佛度众生。在本生故事中,佛是猴子王,为了他的同胞而供养自己。生为人身时,看到母老虎因生完小老虎后,实在太虚弱,无法找食物,佛陀自己就做他们的食物,让牠们不要饿死,再次供养自己,成就无量悲心的修行。为了让众生离开苦,我们应当以佛陀为楷范,修习无量悲心。

〔认清敌人〕

修习悲心的过程与慈心相同,但要了解他们的味道及互相的关系。对自己修悲心,愿自己没有苦,先对自己培养无量的悲心。悲心的亲敌人是害人,疏敌人是自怜,如果自怜就会软弱没有力量,不可能有大悲心。大悲心的生起,是靠力量而不是软弱,修悲心观千万不要生起自怜的心。

〔对自己修悲心〕

同样的道理,要先调自己很稳定,了解心就在这个身中,了解身体与心的相互的关系,身心情况会反应在呼吸上。先有稳定的身心,然后祝福自己:愿自己身心解脱苦。身体有紧张、不舒服的地方,就祝福它们,愿它们离开苦。

我今年去波兰的奥斯基威特(Auschwitz)二次,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坟场。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在那边用煤气等方式杀害了一百五十万人,到现在还可以看见零星散置的骨骸。我看过他们用那些死人的头发做衣服,骨头做肥皂。我也碰到过一些曾经被迫害的人,他们像动物一样被关在集中营里,每天被殴打、虐待,受着无法想象的苦。这种椎心刺骨的经验,是非常不容易忘怀。战争过后,他们必须努力克服瞋心、害心,找到活下去的力量。他们告诉我:有人因为无法面对便选择逃避,甚至自杀;有人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才克服伤痛,重新面对人生。唯有面对苦、超越苦,才能活得自在,也只有先对自己慈悲,才有可能发出慈爱他人的力量。

要分别慈心和悲心的味道那里不同,再慢慢将二者,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味道。与慈心观相同,先对自己生起悲心,然后向外扩散,感觉要很稳定,先了解慈心和悲心的不同在那里,慢慢练习就会熟练。

〔修习悲心禅那〕

选择一个受苦的人物,他是我们所尊敬的人,这里也要选择同性别且活着的人,思惟他的苦难,应以「愿此善人解脱痛苦」的意念,生起对他的悲悯。如此一再修习,重复多次,直到所缘清楚稳定,感觉平稳不变,进入初禅、二禅、三禅。

〔破坏限制〕

修习悲心观和慈心观一样,都要破坏分别,这个破坏分别是非常重要。要修慈悲平平衡衡,重要的条件是出离,就是没有执着的心,为什么?因为瞋心、害心的根本是贪欲。

接着,如同修习慈心观那样地修习悲心观,也就是对喜欢、中性、讨厌等三类的人修习悲心观,对他们祝愿:「愿此善人解脱痛苦」。对这三类人悲心平等而无差别,破除人际之间的差异界限后,再修习悲心遍满,即五类不限定遍满、七类限定遍满、十个方向遍满。

如果是对生活惬意、没有任何痛苦迹象的众生培育悲心,应思惟:一切尚未解脱的众生,都不能免于堕入恶道的命运;又因他们在生死轮回中所造的恶业,只要还未能免于投生恶道的危险,一切众生仍要遭受那些恶业的果报;再说每一个众生,也还未能解脱生、老、病、死等苦,都是可悲悯的原因。

〔以智慧修习慈悲心〕

修慈悲观的重要地方在第一部分的调身心稳定,在身心世界中克服瞋恨、害,离开自他分别,不执着。如果能找到这种心,佛陀说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者。

《法句经》有一颂:「怎样的人才是有修行的人?是能够在有瞋心的人中,不生瞋心的人;在有害心的人中,不生害心的人;在有执着的人中,没有执着心的人,这种人才算是修行者。」真正的慈心、不害心靠不执着的出离心。如果能用出离心,才能用没有分别的智慧,能用没有分别的智慧,才能真的离开所有不善法,圆满一切善法。

要了解这是用智慧来修无量慈悲心。我们扩大悲心所缘时,要以这种智慧,了解慈的体是什么、悲的体是什么。以出离的心修习它们,渐渐地才能没有执着。虽然味道不同,但二者不能分开,希望大家能够清楚修习方法,了解慈心与悲心的差别在那里,慢慢体会,然后将二者变成一味,也就是慈悲观的修习。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性空法师《四无量心》的开示,文内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本书将于九十三年五月,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

 


{返回 四无量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无量心的修习(圆慈法师)
下一篇:几分钟的慈心修法
 佛陀的四无量心
 慈悲观 四无量心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四梵住的修习(向智尊者)
 慈心观在创伤治疗中的运用(李孟潮)
 我的慈悲主义(茗山法师)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禅修方法(强帝玛法师)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的修习(圆慈法师)
 慈心和智慧
 四无量心(张有恒教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修习毘婆舍那禅观的益处(柏拉般那无陀比丘)[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禅宗哲学象征 第八章 禅宗哲学的不二法门[栏目:吴言生·禅学三书]
 身体不好和祖先有关系吗?[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四九)[栏目:杂阿含经]
 附录(4)英文愿文(Prayer)[栏目:孙伦禅师(宣隆大师)]
 Soul in Zen - Q and A[栏目:Zen Buddhism]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六章﹕泛爱众 Chapter Six: ..[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二[栏目:慧律法师]
 滋长菩提心——四无量心 2 众生皆快乐 慈无量心[栏目:妙宝菩提心·嘎玛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