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者之言 序 引言 三皈依 五戒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18

序(给第十一次版的)

  《觉者之言》的原版是以德文撰写。原文是依据佛教巴利文经藏中世尊的语言,择其精华,再依次序有系统化地把它编辑成书。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虽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给有佛学基础的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经文的结构中都包含着真正简明的‘四圣谛’,就是:苦圣谛、苦之集圣谛、苦之灭圣谛及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从这本书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个最终的目标,那就是:脱离痛苦。为此,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增支部》中的如下一段经文:
  我教的不只是苦而已,
  也教导摆脱苦的方法。
  此书的原版是从巴利文经藏的五部经典中精选出来后翻译而成的,内容的分类和诠释是依据整体的连贯性编写。这本书原本为作者本身参阅多部经典时所记录下来的读经指南及参考本,可成为佛教学生可信赖的参考指南。在获取一个完整和清楚的整体面貌的过程中,此书有助于减轻他在研究各种巴利文经典时的工作。
  这本书拥有很多佛教专门用语的定义及解说,同时也提供巴利文词句,因此,它也可以成为巴利文索引本,为研究佛教经典时可供参考的辅助资料。
  此书于一九零六年发行德文初版后,接着在一九零七年发行了英文初版。这英文版随后共再版十次。
  除了德文再版之外,此书也被翻译为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芬兰文、苏联文、日文、印度文、孟加拉国文和僧伽罗文(锡兰);译文中的巴利文曾以僧伽罗文编辑成书,也曾译成天城体并在印度出版。
  这第十一次的再版已曾修订。
  ?ā?atiloka

序(第十四次版)
  尊敬的著者寿终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发行此书的第十四版是为了纪念着者的第十年忌。
  在他寿终之前,这本书已再版十二次,并在一九五九年发行第十三次版。
  在发行此书的第十四次版的同时,也出版了以拉丁字母编辑的《觉者之言》(《BUDDHA VACANAM》),即此书的巴利文原文,以为研修巴利文的学生提供多一本巴利文参考书。
  
  康提城(Kandy, Ceylon,),斯里兰卡。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
  佛教出版协会

引言
  1、佛陀-是巴利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或“觉悟的人士”,是已故的印度圣人——乔达摩的尊称。他发现了解脱的真理,并向这个世间宣告这个真理;此真理就是西洋人所认识的佛教。
  公元前六世纪,他出生在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是一位统治释迦(Sakya)王国国王的公子,这个侯国处于现今尼泊尔疆界一带。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attha),族姓是乔达摩(Gotama)(梵文:Gautama)。二十九岁那年,他舍弃了皇家公子的生活,成为一位出家的修行者,为他之前所领悟的世间之苦寻找解脱之道。在六年的探索里,他曾经拜见好几位宗教导师,并在一段时期里自我摧残,实践没有带来任何成果的苦行,最终他在伽耶(Gayā)(现今的Buddh-Gayā)菩提树下圆满(sammā-sambodhi)了。接下来的四十五年,他孜孜不倦地说教及开导人们。这位为了世界的利益及快乐而出现的觉者,最终在八十岁时涅槃于拘尸那罗般(Kusinārā)。
  佛陀不是神,不是先知,也不是神的化身,而是人中的无上士。他是靠着自己的精进才证得最终的解脱及获得圆满的智慧,因此是天神及人类举世无双的导师。他是一位救世主,但他只指导人们怎样去拯救他们自己,即是实际的遵随他的足迹及他指示的道至其终。他所证得的智慧及慈悲的和谐是尽善尽美的,并表达了整个世间及人类完美无暇的典型。
  2、佛法是整体解脱的教育,由佛陀所发现、领悟及宣布的。它是以古巴利文留传下来,并保存于‘三藏’(Ti-Pi?aka)里,即:①律藏(Vinaya-Pi?aka),或寺院的规律;②经藏(Sutta-Pi?aka),其中包含了教理、诗节、故事等,而有关其教理皆完完全全的总结在四圣谛里;③论藏(Abhidhamma-Pi?aka)则以较严谨的系统及哲学的形式表达经藏里的佛理。
  佛法不是启示的教理,而是对事物真相的领悟,并掌握其解脱之道的教理。四圣谛的教义是关系到客观存在事物的本性,而解脱是可通过个人精进地自净其意及洞察内心中获得。佛法提供了一个崇高但实际的道德规范,是洞察生命本质的剖析,是渊博深奥的哲学,是实用的思维之训练方法。简略地说,它是朝向解脱之道,一个即完整又圆满的指南。它不但能够解答心和道理的需求,同时也指出一条引导人们超越所有无益及破坏性(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道——这全都包含在佛法里,并将永远拥有不受时间限制的号召力——只要那个地方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珍惜其教义的要旨。
  3、僧伽-意译:僧团或团体,即比丘或出家团体,由佛陀所创办,现仍存在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及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市,且仍保持着本来的面貌。它与耆那教的出家团体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家团体。在佛陀的时代,最出名的徒弟有:舍利弗(Sāriputta),除了佛陀,他就是最理解佛法的人士;目犍连(Moggallāna),他是有最大神通的人士;阿难(Ananda),他是忠实的弟子,亦是佛陀随身的同伴;大迦叶(Mahā-Kassapa),为佛陀般涅槃后不久,在王舍城(Rājagaha)召开大集会的主席;阿那律(Anuruddha),他有天眼通及精通正念;罗侯罗(Rāhula)则是佛陀的亲生子。
  僧团提供外在的体制,为所有想认真奉献自己的生命去领悟最高解脱的目标者提供不被世俗扰乱的有利条件。因此,当宗教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僧团就有其世间和不受时间限制的重要性。
  
  
三皈依
  佛、法、僧被称为‘三宝’,是在于它们无上的清净,对佛教徒来说是世上最珍贵的对象。‘三宝’(ti-ratana)也是佛教徒的‘三归依’(ti-sara?a),他通过语言来表示信奉,或重申那个信奉,为接受它们为他的生命及思想的导师。
  目前的三归依巴利文套语乃跟佛陀时代所应用的一样:
  Buddha? sara?a? gacchāmi
  Dhamma? sara?a? gacchāmi
  Sa?gha? sara?a? gacchāmi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只要一个人重复朗诵这样简单的套语三次1,就等于宣布自己是个佛教徒了。
  
五戒
  朗诵了三归依的套语之后,经常接下来持五戒。守持五戒是正命基本所需要的最低标准,并再进一步的朝向解脱之道去提升。
  ①  Pā?ātipāt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杀生的戒条。
  ②  Adinnādāna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偷盗的戒条。
  ③  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邪淫的戒条。
  ④  Musāvād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妄语的戒条。
  ⑤  Surāmeraya-majja-pamāda??h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饮酒的戒条。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者之言 四圣谛
下一篇:觉者之言 目录
 觉者之言 第六道支 正精进
 觉者之言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七道支 正念
 觉者之言 修习八圣道支的进展过程
 觉者之言 第五道支 正命
 觉者之言 第四谛 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觉者之言 目录
 觉者之言 第一谛 苦圣谛
 觉者之言 第二道支 正思维
 觉者之言 第三道支 正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师开示“不能往生”之例[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第二章 第九节 菩提心、觉性赤裸(赤露)、觉性(本然明觉)、大悲B[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六○四)[栏目:杂阿含经]
 相应124经 葛波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法句经要义 第五品 愚品 阎浮车尊者 苦行非正行[栏目:法句经要义]
 没有多少文化,学习方面很落后,好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师父开示。[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中部44经 毗陀罗小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净宗心要[栏目:黄念祖居士]
 学会反省自己唤醒孩子的良知[栏目:蔡礼旭老师]
 Aims of Buddhist Education[栏目:Bodhi Bhikkhu]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