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中部44经/毗陀罗小经(双小品[5])(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
那时,毗舍佉优婆塞去见法施比丘尼。抵达后,向法施比丘尼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毗舍佉优婆塞对法施比丘尼这么说:
「圣尼!被称为『有身,有身』,圣尼!什么被世尊说为有身呢?」
「毗舍佉学友!这些五取蕴被世尊说是有身,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五取蕴被世尊说为有身。」
「好!圣尼!」毗舍佉优婆塞欢喜、随喜法施比丘尼所说后,更进一步问法施比丘尼问题:
「圣尼!被称为『有身集,有身集』,圣尼!什么被世尊说为有身集呢?」
「毗舍佉学友!这导致再生、伴随欢喜与贪、到处欢喜的渴爱,即:欲的渴爱、有的渴爱、虚无的渴爱,毗舍佉学友!这被世尊说为有身集。」
「圣尼!被称为『有身灭,有身灭』,圣尼!什么被世尊说为有身灭呢?」
「毗舍佉学友!就是那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舍弃、断念、解脱、无依住,毗舍佉学友!这被世尊说为有身灭。」
「圣尼!被称为『导向有身灭道迹,导向有身灭道迹』,圣尼!什么被世尊说为导向有身灭道迹呢?」
「毗舍佉学友!就是这八支圣道被世尊说为导向有身灭道迹,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圣尼!那执取就是这那些五取蕴呢?还是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呢?」
「毗舍佉学友!那执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蕴,也非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毗舍佉学友!凡对于五取蕴有欲贪者,在那里就有执取。」
「又,圣尼!怎样有有身见呢?」
「毗舍佉学友!这里,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学友!这样有有身见。」
「又,圣尼!怎样没有有身见呢?」
「毗舍佉学友!这里,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是见过圣者的,熟练圣者法的,善受圣者法训练的;是见过善人的,熟练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训练的,不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不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学友!这样没有有身见。」
「又,圣尼!哪些是八支圣道呢?」
「毗舍佉学友!这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又,圣尼!这八支圣道是有为的,或者无为的呢?」
「毗舍佉学友!这八支圣道是有为的。」
「又,圣尼!三蕴被八支圣道包含,或者八支圣道被三蕴包含呢?」
「毗舍佉学友!非三蕴被八支圣道包含,而是八支圣道被三蕴包含。毗舍佉学友!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法被戒蕴包含;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法被定蕴包含;正见、正志这些法被慧蕴包含。」
「又,圣尼!什么是定呢?哪些法是定相呢?哪些法是定的资助呢?什么是定的修习呢?」
「毗舍佉学友!凡心一境性者,这是定;四念住是定相;四正勤是定的资助;就这些法的练习、修习、多修习,在这里,这是定的修习。」
「又,圣尼!有多少行呢?」
「毗舍佉学友!有这三行:身行、语行、心行。」
「又,圣尼!什么是身行?什么是语行?什么是心行呢?」
「毗舍佉学友!入出息是身行,寻与伺是语行,想与受是心行。」
「又,圣尼!为何入出息是身行?为何寻与伺是语行?为何想与受是心行呢?」
「毗舍佉学友!入出息与身体有关,这些法被身体所束缚,因此,入出息是身行。毗舍佉学友!寻与伺在前,迸出言语在后,因此,寻与伺是语行。毗舍佉学友!想与受与心有关,这些法被心所束缚,因此,想与受是心行。」
「又,圣尼!怎样入想受灭呢?」
「毗舍佉学友!入想受灭的比丘不这么想:『我将入想受灭。』或『我入想受灭。』或『我已入想受灭。』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又,圣尼!入想受灭的比丘哪些法第一个被灭:身行或语行或心行呢?」
「毗舍佉学友!入想受灭的比丘语行第一个被灭,其后是身行,其后是心行。」
「又,圣尼!怎样从想受灭等至出来呢?」
「毗舍佉学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不这么想:『我将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已从想受灭等至出来。』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又,圣尼!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哪些法第一个生起:身行或语行或心行呢?」
「毗舍佉学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心行第一个生起,其后是身行,其后是语行。」
「又,圣尼!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触达多少触呢?」
「毗舍佉学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触达三种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又,圣尼!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心向什么低斜?心向什么倾斜?心向什么坡斜呢?」
「毗舍佉学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心向远离低斜、向远离倾斜、向远离坡斜。」
「又,圣尼!有多少受呢?」
「毗舍佉学友!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又,圣尼!哪些是乐受?哪些是苦受?哪些是不苦不乐受呢?」
「毗舍佉学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乐与喜悦,这是乐受。毗舍佉学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苦与不喜悦,这是苦受。毗舍佉学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既非喜悦也非不喜悦,这是不苦不乐受。」
「又,圣尼!乐受有什么乐?有什么苦呢?苦受有什么乐?有什么苦呢?不苦不乐受有什么乐?有什么苦呢?」
「毗舍佉学友!乐受的持续是乐,变易则苦;苦受的持续是苦,变易则乐;不苦不乐受有智是乐,无智则苦。」
「又,圣尼!乐受潜伏什么烦恼?苦受潜伏什么烦恼?不苦不乐受潜伏什么烦恼呢?」
「毗舍佉学友!乐受潜伏贪烦恼潜在趋势,苦受潜伏嫌恶烦恼潜在趋势,不苦不乐受潜伏无明烦恼潜在趋势。」
「又,圣尼!贪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乐受中吗?嫌恶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苦受中吗?无明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不苦不乐受中吗?」
「毗舍佉学友!非贪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乐受中,非嫌恶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苦受中,非无明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不苦不乐受中。」
「又,圣尼!在乐受中什么应该被舍断?在苦受中什么应该被舍断?在不苦不乐受中什么应该被舍断呢?」
「毗舍佉学友!在乐受中贪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在苦受中嫌恶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在不苦不乐受中无明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
「又,圣尼!在一切乐受中贪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吗?在一切苦受中嫌恶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吗?在一切不苦不乐受中无明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吗?」
「毗舍佉学友!非在一切乐受中贪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非在一切苦受中嫌恶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非在一切不苦不乐受中无明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毗舍佉学友!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因为那样,他舍断贪,在那里,没有贪烦恼潜在趋势潜伏,毗舍佉学友!这里,比丘像这样深虑:『什么时候我[也]要进入并住于那圣者们现在所进入并住于之处。』像这样,当对无上解脱现起热望时,缘于热望而生起忧,因为那样,他舍断嫌恶,在那里,没有嫌恶烦恼潜在趋势潜伏。毗舍佉学友!这里,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因为那样,他舍断无明,在那里,没有无明烦恼潜在趋势潜伏。」
「又,圣尼!什么是乐受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苦受是乐受的对比。」
「又,圣尼!什么是苦受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乐受是苦受的对比。」
「又,圣尼!什么是不苦不乐受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无明是不苦不乐受的对比。」
「又,圣尼!什么是无明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明是无明的对比。」
「又,圣尼!什么是明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解脱是明的对比。」
「又,圣尼!什么是解脱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涅槃是解脱的对比。」
「又,圣尼!什么是涅槃的对比呢?」
「毗舍佉学友!你超越问题了,你不能把握问题的极限。毗舍佉学友!梵行是基于涅槃,涅槃为彼岸,涅槃为终结。而,毗舍佉学友!如果你希望,请你去见世尊后,可以问这个义理,你应该依据世尊的解说忆持。」
那时,毗舍佉优婆塞欢喜、随喜法施比丘尼所说后,起座向法施比丘尼讯,然后作右绕,接着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毗舍佉优婆塞将他与法施比丘尼间的交谈全部告诉世尊。
当这么说时,世尊对毗舍佉优婆塞这么说:
「毘舍佉!法施比丘尼是贤智者;毘舍佉!法施比丘尼是大慧者。比丘们!如果你问我这个义理,我也会如法施比丘尼这样的解说来解说,这就是这个义理,你应该这样忆持它。」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毗舍佉优婆塞欢喜世尊所说。
毗陀罗小经第四终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毗舍佉优婆夷(MA.210)」,南传作「毗舍佉优婆塞」(visākho upāsako),菩提比丘长老解说他是王舍城的富豪,法施比丘尼(dhammadinnā bhikkhunī)是他的前妻,证得阿罗汉果,而他证得不还果。
「神(MA.210)」,南传作「我」(attat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自我」(self)。
「定相」(samādhinimittāhe),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集中贯注的基础」(basis of concentration),并解说,这里的「nimitta」,译为「相」(as "sign,")似乎不正确。Thanissaro Bhikkhu英译为「其[定的]主题」(its themes)。按:「相」(nimitta),另译为「因相;因素,迹象;征相;特相;现相,前兆;瑞兆,占相,界标;标识,理由」。
「定力(MA.210)」,南传作「定的资助」(samādhiparikkhār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集中贯注的准备」(the equipment of concentration)。
「对(MA.210)」,南传作「对比」(paṭibhāg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相对物;对口」(the counterpart)并解说,这包含「相反与补充」(opposi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迸出」(bhind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发出;爆发」(breaks out)。
「无愿触」(appaṇihito phass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愿望接触」(desireless contact)。
「基于涅槃」(Nibbānogadhañhi,另译为「沈浸于涅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基于涅槃」(grounded upon Nibbāna)。
「毗陀罗」(vedalla,另译为「有明」),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问答」(questions and answer)。「毗陀罗」后来成为《九分教》之一,参看《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84。
「有智是乐」(ñāṇasukh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当有其理解是快乐」(is pleasant when there is knowledge [of it])。
「穷我边(MA.210)」,南传作「问题的极限」(pañhānaṃ pariyan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问题的极限」(the limit to questions)。「极限」(pariyantaṃ,逐字直译为「遍+终极」),另译为「周边;制限;究竟;当做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