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者之言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12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什么是苦之灭的神圣真理呢?
  苦之灭的神圣真理就是:对爱的完全熄灭、不再贪欲、舍离、放弃、摆脱、无执著。
  那些爱要在哪里抛弃呢?它又在哪里止息呢?
  在世间上,那里有给人快感和逸乐,就在那儿把爱抛弃;爱就在那儿止息。
《长部》22
  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沙门或婆罗门,若他把世间上的色,看成无常、苦、无我、病痛和诸漏,他即得摆脱诸爱。
《相应部》XII,66
诸法的灭
  由于那些爱的完全熄灭,也就灭了取;由于取的灭,也就灭了有;由于有的灭,也就灭了生;由于生的灭,也就灭了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因此,也即灭了整个苦蕴。
《相应部》XII,43
  因此,色、受、想、行、识皆消灭、止息和制伏了。苦即灭尽,病也中止,老、死亦克服了。
《相应部》XXII,30
  我们称那个因波动引起的起伏动态为一个波浪。对于一个无知的目击者来说,这样的一个波浪却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是同一滩水在湖面上推进──其实这道波浪是由风所造成的,也是由风所输送的,并由储存下来的力量维持着它。如果现在风已停止了,又没有吹起新的一阵风来煽动湖中的水,那些储存下来的力量就会慢慢地被用完,因此,那个因波动引起的起伏动态将会止息。同样的,如果火得不到新的燃料,它在用完了旧的燃料之后就会熄灭。
  五蕴的过程也是同样的,对一个无知的凡夫,这五蕴的过程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同一个永恒的自我──即这五蕴,是由那肯定存在的渴爱(ta?hā)所造成的,也是由那个渴爱所输送的,并有储存下来的生命力维持一段时期。如果现在那个燃料(upādāna)(就是对存在的渴爱和执著)被用完了,又没有新的渴爱去推动这个五蕴的过程,生命依旧会因仍有储存下来的生命力而延续。但在死亡的那一刻,由于它等的毁灭,五蕴的过程也就到了它熄灭的最后终点。
  因此,Nibbāna涅槃或‘寂灭’(梵文:nirvā?a;是由前缀nir加词素vā意思是停止吹,就是止息。)可视为两种定义,就是:
  ①‘污染的圆寂’(kilesa-parinibbāna)。通常发生在有生之年时证得阿罗汉圣果位,在经典里称为(sa-upādisesa-nibbāna),即意‘当五蕴仍存在时证得寂灭’。
  ②‘五蕴过程的圆寂’(khandha-parinibbāna),这是发生在阿罗汉圣者死亡的那一刻,在经典里称为(an-upādisesa-nibbāna),即意‘当完全寂灭时,五蕴已不存在’。
涅槃
  这的确是安宁和最高尚的,也是诸行的止息,抛弃一切的再生,渴爱的灭尽,离嗜欲,灭,涅槃。
《增支部》III,32
  当沉溺于情欲、恶意与愚昧,心被贪、瞋、痴所制服,就会意图伤害自己、他人或双方。那么,心就会感到痛苦和忧闷。如果断除了贪欲、恶意与愚昧,就不会意图伤害自己、他人或双方。那么,心就不会感到痛苦和忧闷。涅槃就是当下的,可在此生见到的,欢迎来参考的,引入内心的及为智者所证知的。
《增支部》III,55
  贪欲、恶意与愚昧的完全止息,即称为寂。
《相应部》XXXVIII,1
阿罗汉
  对一个证得如此解脱的比丘,他的心境一片恬静,他的任务已完成(所作皆办),再也没有任务待他去延续。就像一块不为风所吹动的大石,同样的,色、声、香、味、触及所有可意或不可意的法皆无法动摇他。他证得了解脱的心是坚定不移的。
《增支部》VI,55
  对已明了这世间对比差异的人,他已不为世间的一切所影响,他是已摆脱愤怒、悲伤和欲求的安宁者。他已超越了生和死。
《经集》1048
不变的
  的确是有一个境界,没有地、水、火、风,没有今生和来生,也没有日与月。
  我称这个为不是生、不是灭、不是住;不是生也不是死;那是没有立足之处,没有成长,也没有任何基地。这即是苦尽。
《自说经》VIII,1
  那是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的。如果没有这个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那么,要超越这个有生、有始、有创造、有形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因为有这个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的,那么,要超越这个有生、有始、有创造、有形的世界是有可能的。
《自说经》VIII,3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者之言 第四谛 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下一篇:觉者之言 第二谛 苦之集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七道支 正念
 觉者之言 第四道支 正业
 觉者之言 目录
 觉者之言 第六道支 正精进
 觉者之言 第一谛 苦圣谛
 觉者之言 第二谛 苦之集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三道支 正语
 觉者之言 第二道支 正思维
 觉者之言 修习八圣道支的进展过程
 业与轮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巧把尘劳作佛事[栏目:传喜法师]
 圣开法师 法语[栏目:圣开法师]
 皈依必须要发菩提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本来念佛应该是越念越清静的,为什么我会越念杂念越纷飞?[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多角度思惟的重要[栏目:侯松蔚教授]
 妙法莲华经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栏目:白话佛经]
 黄庭坚~牧童[栏目:禅诗三百首]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持戒[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三节 性理归宗[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禅宗诗歌境界 第七章 法眼宗禅诗[栏目:吴言生·禅学三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