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者之言 修习八圣道支的进展过程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86

修习八圣道支的进展过程

信心与正思维
(第二道支)
  假如有位居士、或其子、或任何出生于良好家庭背景的人,听到如来的说法后,对如来充满信心,继而内省:“在家人的生活就像到处堆满了废物般充满障碍,而出家的生活犹如露天的野外。一位在家人不容易遵守梵行生活中所有的条规。那我现在何不削发,披上袈裟,离开家庭做个出家人?”
  然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弃他的财产,舍弃所交往的社交圈子,他削发,披上袈裟,离开家庭出家。

(第三、四、五道支)
  出家后,他守持所有的出家戒条。
  他抑制杀生,并且断除杀生,放下刀杖,关心怜悯一切生物,为他们的利益而在生活中遍发悲意。
  他抑制偷盗,并且断除偷盗,他只等待和接受布施品。他诚实地过着清净的生活。
  他抑制及远离在家众享受的性生活,并且断除非梵行而成就梵行。
  他抑制妄语,并且断除妄语,只说实话,他忠于真理。不欺骗任何人,是位值得信赖的人。
  他抑制说人坏话,并且断除说人坏话。这边听了的话,不为离间而到那边去报告;那边听了的话,也不为离间而到这边来报告。不破坏融洽,也不挑拨离间的他喜欢和睦,高兴融洽,庆幸和睦。他说那些造成和睦的话。
  他抑制出口伤人,并且断除出口伤人,所说的话决不伤人,而是悦耳的,充满感情的,动听的,文雅的,众人喜欢的,众人中意的话。
  他抑制讲闲话,并且断除讲闲话。所说的话皆是适宜的,有根据的,有意义的,就是佛法的、或是戒律的;所说的都是有理由不含糊又有利益,适时值得记下的话。
  他抑制破坏植物与种子的生命。他日食一次,禁止非时与夜间食。
  他抑制跳舞、唱歌、奏乐及看戏。
  他抑制戴花、涂香及化妆。
  他抑制使用高和宽大的床座。
  他抑制接受金银。
  他抑制接受米,生豆与生肉。
  他抑制接受妇女或女孩。
  他抑制接受仆人。
  他抑制接受山羊或绵羊。
  他抑制接受鸡或猪。
  他抑制接受象、牛、马和驴。
  他抑制接受田地。
  他抑制为人跑腿,走使传讯。
  他抑制作买卖、贸易。
  他抑制使用诈人的量度用器。
  他抑制贿赂、贪污、欺骗、奸诈。
  他抑制虐待、杀害、关押、打劫、掠夺、暴力。
  他以袈裟护身,以托食充饥。不管要去那里,他持了衣钵就走。犹如鸟儿,无论去那里都与翼同飞,翼是它的唯一包袱。
  同样的,比丘以袈裟护身,以托食充饥而知足。不管去那里,他持了衣钵就走。他赋有此圣‘戒蕴’(sīla-kkhandha),内心感受到无咎的喜悦。
防护诸根
(第六道支)
  由眼看到了色体,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如果他不自制眼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蚀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眼根,而成就眼根自制。
  由耳听到了声音,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耳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耳根,而成就耳根自制。
  由鼻嗅到了香气,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鼻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鼻根,而成就鼻根自制。
  由舌尝到了味道,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舌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舌根,而成就舌根自制。
  由身触到了触觉,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身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身根,而成就身根自制。
  由意想到了诸法,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意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意根,而成就意根自制。
  他赋有此圣‘根自制’(indriya-sa?vara),内心感受到无咎的喜悦。
清楚地觉照
(第七道支)
  他念念分明地走着去、走着来,念念分明地看着前、望着后,念念分明地伸着、屈着,念念分明地穿着衣、持着钵,念念分明地吃着、喝着、嚼着、尝着,念念分明地拉着屎、撒着尿,念念分明地走着、站着、坐着、睡着、醒着、语着、默然着。
  他赋有这些神圣的‘戒蕴’,神圣的‘根自制’,神圣的‘清楚觉照’(sati-sampaja??ā),神圣的知足。他找个偏僻住所,例如:
  树林、树下、山地、幽谷、山洞、坟地、森林、空地或草堆。他托钵回来,用完膳食后,坐下盘腿,直身端坐,置正念在脸前。
五盖的断除(nīvara?a)
  他净化心中的‘情欲’(kāmacchanda),并且断除了对世间的情欲,心离情欲而住。通过怜惜一切众生,他净化心中的‘恶意与瞋恚’(vyāpāda)。并且断除了恶意与瞋恚,心离恶意与瞋恚而住。
  他清楚地觉照着想象光明来净化心中的‘昏沉与睡眠’(thīnamiddha),并且断除了昏沉与睡眠,心离昏沉与睡眠而住。
  他以镇定心来净化心中的‘散乱心与内疚’(uddhacca-kukkucca),并且断除了散乱心与内疚,心离散乱心与内疚而住。
  他以不怀疑善法来净化心中的‘疑惑’(vicikicchā),并且断除了疑惑,超越疑惑而住。
四禅定
(第八道支)
  他断除了这些玷污诸心封锁智能的‘五盖’(nīvara?a)。他的心已离开了一切的情欲,也离开了一切不善法。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绪,有思路,由于离(开五盖而)生起欢喜和快乐。
  由于止息了思绪与思路,在内的净心处于一境。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没有思绪,也没有思路,由于定而生起的欢喜和快乐。
  由于对欢喜不再感到兴趣;他住在所入的第三禅定中的舍、念与正知及乐以身受——诸圣者说:‘成就舍念乐住’。
  由于先灭去意中的好感与恶感,并断除了好受与难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没有难受,也没有好受,觉照下的平等心最清净。
《中部》38

(第一道支)
  无论任何的色、受、想、行、识,他把它等都观成‘无常’(anicca)、‘苦’(dukkha)、虚弱、溃疡、刺、灾难、负担、敌人、骚扰、空、‘无我’(anattā);令心从这五蕴中转开,并且令心倾向无死界。他知道:“这是安宁,也是最胜。即所谓:诸行的止息,舍弃诸界的再生,爱的消耗尽、离嗜欲、灭、涅槃。”于是,在此界,他已把‘诸漏消耗尽’(āsavakkhaya)。
《增支部》IX,36
涅槃
  他这样观到心摆脱‘欲漏’(kāmāsava)、‘有漏’(bhavāsava)、‘无明漏’(avijjāsava)。在摆脱当时,他即有此见识:“解脱了。”并且知道:“生已消耗尽,梵行已充实了,该作的已作了,再没有来生了。”
《中部》39
  我已获得永恒的解脱,
  这是我的最后一生,
  在此之后没有再生了。
《中部》26
  这所谓的:诸苦消耗尽之智,乃是诸圣慧之最。
  这所谓的:贪、瞋、痴之熄灭,乃是诸圣安宁之最。
安宁的牟尼
  “我存在。”、“这是我的存在。”、“我将会存在。”、“我将不会存在。”……。这些都是观念。观念就是病、溃疡、刺。如果超越了一切的观念,那时才可称为:“安宁的牟尼。”一位安宁的牟尼是不再生、不再灭、不再动摇、不再有欲求,再也没有什么将会生起。
  既然,已不再生了,那么,他怎么会再老呢?
  既然,已不再老了,那么,他怎么会再死呢?
  既然,已不再死了,那么,他怎么会再害怕地发抖呢?
  既然,已不再害怕地发抖了,那么,他怎么会再有欲求呢?
《中部》140
正确的目的
  在此,梵行的目的不在于利、尊、誉、戒、定、智和见,心获得无可动摇的解脱,才是梵行的精髓和目的。
《中部》29
  所有过去的世尊、阿罗汉和真正完全觉悟者为弟子众揭示的,都是同样这一个正确的目的。现在我所为弟子众揭示的,也同样是这一个正确的目的。未来的一切世尊、阿罗汉和真正完全觉悟者为弟子众揭示的,也同样是这一个正确的目的。
《中部》51
  阿难,往后(我离开人间后),如果你们这样想:“我们再也没有导师了。导师的教授已成过去了。”阿难,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在我离开之后,你们应该以我所说过的‘法’(dhamma)和我所定下的‘律’(vinaya)为导师。
  以法为岛屿,
  以法为归依,
  莫归依别的。
  诸位比丘,我亲自贯通了法,才为你们说的。为怜悯世间,为众多人天的利与乐,乃至为令此梵行能久住长存,你们都应该博取我所说过的法,并且多作修习,甚至把它等熟练。
《长部》16


1在重复朗诵巴利文的第二及第三次时,要依次序在以上的套语之前加诵Dutiyampi(第二次)及Tatiyampi(第三次)。

2 注:“不扰乱的业行”之正确巴利文名词不详,倘望有这方面专长之人士不吝赐教。谢谢!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业与轮回
下一篇:觉者之言 第八道支 正定
 觉者之言 序 引言 三皈依 五戒
 觉者之言 第六道支 正精进
 觉者之言 目录
 觉者之言 第四道支 正业
 觉者之言 第二谛 苦之集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一道支 正见
 觉者之言 第三道支 正语
 觉者之言 第二道支 正思维
 觉者之言 四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一谛 苦圣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是保护还是破坏?(张春燕)[栏目:佛教与环保]
 念佛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栏目:仁焕法师]
 21. The Buddhas Attitude Towards Other Religious T..[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信心与治疗[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藏传净土法[栏目:索达吉堪布]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十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栏目:太虚法师]
 成佛后再来,是否要用劫来计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相应235经 燃烧法门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58.小南海不挂单 Deciding not to stay at Hsiao Nan Hai Mo..[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