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二十选》
第 五选 我见是无明
经号:62( 59)[ 53]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
比丘!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此五受阴,不为见我、系着、使、心结缚而起贪欲。
云何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见色是我,异我,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
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
比丘!云何圣弟子,有慧、有明,不说我、系着、使、结缚心而生贪欲?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是我,异我,相在。
如是,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五受阴不见我、系着、使、结缚心而生贪欲。
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解说
我们凡夫无慧、无明,在色、受、想、行、识等染着的身、心反应(五受阴)中,觉得有一个能主宰、恒常不被改变的我存在着(我见),被这个五受阴所束缚(系着,就如狗系柱)、所烦恼驱使(使),就如同心被打了结一样而生贪欲。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慧、无明,认为确实是有一个恒常不被改变,具有主宰能力的我。于是,在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中,一一去找寻:或者认为色受阴就是我(是我);或者认为不是我,而成了我所(异我);或者认为我包含了色受阴,或含藏在色受阴中(相在)。
如果能放弃这样的观念与想法,就不会被五受阴所束缚、所驱使,心,也就不会像打了结一样地欲贪着。
五蕴中的色蕴,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在如实的正观下,都会显现出,那是无常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
三、讨论
(1)在「无明盖、爱结系」的经文中,说贪、瞋、痴是我们凡夫烦恼的根源。如果,再进一步想一想贪、瞋、痴的共通处,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经中说「我见」、「身见」,印顺法师解说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了主,能自由支配,必需如此才可名为『我』」(《佛法概论》第一五五页)。因为有这样的主宰欲,才会贪(顺我时),才会瞋(逆我时),才会痴(看不清楚或扭曲缘起事实时)。
(2)从哪里产生我见无明呢?第 45(157)[91]经中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什么是受阴?第55(167)[101] 经中说:「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第 56(168)[102] 经中说能生爱、恚的是有漏法),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第 58(170)[104] 经中说:「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转。 」第 44(156)[90] 经中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爱喜、赞叹、取着,于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随变异。心随变异故,则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顾念,以生系着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综合来说:我见,是因为对五蕴的集、灭、味、患、离(七处三观)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所以对五蕴产生贪爱、取着(五受阴),而有「我」(能主宰)、「我所」(属于我的,被主宰的)的错觉与错误观念。
(3)在五受阴生我见中,又以四无色受阴为最。第 289(470)[327]经中说:「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因为人们对四大色身(地、火、水、风)比较容易察觉其变化无常(有增、有减、有取、有舍),就比较容易产生厌离感,而对心、意、识却比较不容易察觉而产生执着。然而,事实上,四大色身如果善于保养(若善消息),维持个十年,甚至百年,并没有问题。反而是心、意、识,随时都在变化,就像「猕猴游树林,攀捉枝条,放一取一」(第 289(470)[327]经),不断地变换,更不应该执着为「我」的。
(4)「我见」,其实只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一种想法。它没有形体,也难以捉摸,但是却具体地、无处不在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好象只看的到它的威力,却茫然不知所措。然而,经中末尾说,「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讯息。这是说,可以从观察无常着手,从体会无常、接受无常的修学,来破除「我见」执着的。
(5)其它有关五蕴计我的经文:
64(61)[55],43(155)[89], 44(156)[90],46(1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