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一、泯除拣择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27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一、泯除拣择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53—58页
   
    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论是电光石火式的顿悟法门,而非磨镜调心式的渐修方法。在顿悟法门中,又以不二法门构成其主要内容。《碧岩录》中运用不二法门的公案有:

    (1)泯除拣择:至道无难(第2则、第57~59则)、俱胝一指(第19则)、禾山解打鼓(第44则)、云门胡饼(第77则)、云门花药栏(第39则)、洞山麻三斤(第12则)

    (2)截断意路:南泉斩猫(第63则)、赵州顶鞋(第64则)、云门对一说(第14则)、云门倒一说(第15则)、香林坐久成劳(第19则)、镇州萝卜(第30则)、随他去(第29则)、前三三后三三(第35则)

    (3)悬搁语言:闭嘴说禅(第70~72则)、外道问佛(第65则)、离四句绝百非(第73则)、文殊白槌(第92则)、大士讲经(第67则)

    (4)消解自他:巴陵吹毛剑(第100则)、仰山不曾游山(第34则)

    (5)融汇生死:日面佛月面佛(第3则)、大龙法身(第82则)、洞山无寒暑(第43则)、道吾不道不道(第55则)

    (6)打通圣凡:资福圆相(第33则)、保福妙峰顶(第23则)、莲花拄杖(第25则)、长沙游山(第36则)、国师十身调御(第99则)

    (7)圆融空有:龙牙西来意(第20则)、大死却活(第41则)、麻谷振锡(第31则)

    禅宗的不二法门,源于《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碧岩录》第84则: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雪窦云:“维摩道什么?”复云:“勘破了也。”

    维摩诘请诸位大菩萨各说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都认为超越相对的见解如有为无为、真俗二谛,就是不二法门。后来询问文殊,文殊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以无言遣言,固然较三十二位菩萨以言遣言为高,却不知灵龟曳尾,拂迹成痕。于是文殊又问维摩诘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雪窦著语说“维摩道什么?”“勘破了也。”雪窦颂云:

    咄这维摩老,悲生空懊恼。
    卧疾毗耶离,全身太枯槁。
    七佛祖师来,一室且频扫。
    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
    不靠倒,金毛狮子无处讨!

    “咄这维摩老,悲生空懊恼。”“咄”、“空”皆系反辞,用否定的语气表示对维摩诘“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的同体大悲襟怀之肯定。

    “卧疾毗耶离,全身太枯槁。”维摩通过示疾,广为诸位大菩萨及其弟子说法:“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维摩以无碍的辩才,宣说着肉体生命的“枯槁”。

    “七佛祖师来,一室且频扫。”文殊过去世曾作过七佛祖师,奉佛陀旨意前来问疾,维摩遂于方丈内除去所有,唯留一榻以待文殊。

    “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文殊请教不二法门,维摩当时默然不答,以致后世的参禅者认其无语即是“靠倒”(用文殊的话头将文殊挫败),大错特错。雪窦将人逼拶到万仞悬崖之上,却一手搦一手抬,蓦地转折说“不靠倒,金毛狮子无处讨!”维摩一默,并不意味着将文殊“靠倒”,因此纵是“金毛狮子”般的参禅者,也无法窥探到维摩一默的妙谛!

    此诗前四句,以明抑暗扬的笔法,赞叹维摩自他不二的大悲襟怀,和匡床卧疾的高人风仪。维妙维肖,声情并茂,是对文殊探问不二法门的有力铺垫。“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描摹维摩机锋之敏锐,以矛攻盾,将对方挫败。后二句随即又予扫除,说维摩的用意,决非仅仅限于要“靠倒”对方,维摩一默内涵丰厚,天下衲僧皆难窥其奥妙。维摩一默是以无言显般若,而雪窦的《颂古百则》则是以有言显般若。从这个意义上说,雪窦颂古颇有得不二法门神髓之妙。

第58—74页


    “拣择”即是执着分别,“泯除拣择”是遣除执着心,消泯分别念。三祖僧璨《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谓佛祖大道,本来平等,无阶级无差别,自由自在,由于众生的拣择、憎爱而产生了难易之别。如果没有取舍憎爱,就会十方通畅、八面玲珑。《碧岩录》中直接关涉到这句禅语的公案,有第2则、第57则、第58则、第59则。《碧岩录》第2则:
    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至道”,即至极之大道、佛祖之大道,亦即宇宙的最高真理。“至道无难”公案“意谓凡事仅须无相无念去做,则要体会大道,并无困难;若有好恶、染净、迷悟、彼我、取舍、憎爱等之分别情念,即落入拣择差别之见,以此毫厘之差,必成天壤悬隔之别。赵州拈提“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为学人开示如何提起直观顿悟的禅秘要旨。“拣择”是憎爱妄心,自然必须遣除;“明白”是虚明自照之智,却同样要加以遣除,这是因为如果堕在虚明的境界里,还是禅病,因此赵州警示学人不可住于虚明。学人不明赵州言外之意,逼拶赵州说:“既然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赵州游刃有余,只是说“我亦不知”,就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学人的攻势。问话僧再次发问:“和尚既然‘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赵州仍显出大师风范,对他说:“询问的事,到此为止,礼拜之后且退下。”这僧毫无缝隙可乘,只得败下阵来。赵州不行棒施喝,只是用平常言语接人,却能滴水不漏,天下人奈何他不得。雪窦颂云: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
    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与“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看似不同,实则无异。因为从般若悟心源头流出的一切文字,都与实相不相违悖。不但不是拣择,而且是显现真理的文字般若。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本体是一,现象是二。绝对的本体通过纷纭的事相显现出来(一有多种),纷纭的事相显现着绝对的本体(二无两般)。体用相即,体由用显,用由体发。打成一片之时,依旧山是山水是水,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雪窦才气纵横,虽然前四句已颂完公案,意犹未尽,仍然兴会淋漓地继续吟咏。此二句用神夺造化之笔,描摹出一幅天然现量图景:在泯灭了一多之别、纤尘不立的悟境中,天边红日喷薄时残月便徐徐落下,槛前青山泼黛时秋水便渐渐变寒。自在自为,言端语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心境俱忘,打成一片。此诗前部分孤峭万仞,后部分则曲通一线。见地透达者视此如醍醐上味,情解未忘者对此便满头雾水。

    “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此二句再辟新境,运用了奇特的禅定直觉意象来吟咏“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禅宗用“枯木里龙吟”喻灭绝一切妄念,至大死一番处,苏生复活,而得大自在,用“髑髅里眼睛”喻已断除情识分别,死中得活。“至道”非分别之识所知,只有将心识灭尽,才能大活,这便是髑髅无识。髑髅识尽,情尘不存,法眼通明,颂“才有语言,是拣择”。枯木龙吟,生机不断,机用流转,颂“老僧不在明白里”。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雪窦将公案尽情吟诵之后,又作翻案之语,将《信心铭》、赵州法语中的“无难”易为“难难”,以表达自己的体悟,指出要体会“至道无难”实在不易,因为“才有语言,是拣择”,如果人们粘滞于自己以上的颂词,就会形成新的执着,所以雪窦又予扫除说“拣择明白君自看”,以启发学人自证自悟。

    从表达手法上看,此诗正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反说(难难),从不同的角度启发人们神妙地运用语言、超越语言,以自证自悟。颂古从不同的侧面,对公案精髓进行了精彩再现,在阐释公案要旨、尽摄公案神韵的同时,创造新奇的意境。这种意境,超言绝虑,呈现着至易至难、至难至易的禅悟之美。

    《碧岩录》第57则、58则、59则还收入了另外三则“至道无道”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57则: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此犹是拣择。”州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僧无语。

    赵州常用《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勘问学人,学人将这句话转过来问他,赵州回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用法身遍在来暗示不拣择的心境。学人认为赵州有“唯我独尊”的意念,仍然是拣择。赵州能从拨不开的地方拨开,转不动的地方转动,劈口便塞断说:“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虽然在法身遍在的意义上是一种“拣择”,但如果一味执着于空,又会陷于恶平等。雪窦颂云: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颂赵州之答气度沉雄。赵州答语中的“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法身。法身如海深山固。同时,海深山固也比喻赵州的答语深不可测,坚固不可动摇,以反形下文。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僧人听到赵州的回答后,仍说“此犹是拣择”,赵州便当头截断:“乡巴佬,什么处是拣择?”这就是“猛风”、“铁柱”。僧人的问话,一似蚊虻在猛风里飞舞,蝼蚁摇撼着铁柱。虽然猛风不可弄,铁柱不可撼,但僧人胆气可嘉,因为只有出格之人才能使出如此手段。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雪窦在使人妄想大死之后,又使人大活过来。以一切现成之境,形容赵州之语昭昭白白,如在窗前擂动布鼓相似,秘响玄音,知音者自可心领神会。

    此诗喻象鲜明,以海深山固,形容法身遍在及答语的深微坚固;以蚁虻弄猛风、蝼蚁撼铁柱这种弱小者对强大者的抗争,喻学人敢于挑战师家的胆气;以“当轩布鼓”,启发人们用心灵去感应公案的妙义。全诗由三组比喻组成,意象变换迅速,腾挪跳宕。散文、骚体句式错综成篇,增强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碧岩录》第58则,可以看作是运用不二法门的大巧若拙式神来之笔: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州云:“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所谓“窠臼”,即栖身之处。赵州接人不行棒喝,机用却胜于棒喝。学人的问题很奇特,赵州说对它经过了五年的思考参究仍然阐释不清楚,因为这“窠窟”不是别的,“还是坐在那明白窠窟里的问题。……从凡入圣易,即圣入凡难,只仰望毗卢向上事而忘失自己脚底事,是参禅人的通病,所以说‘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嫌拣择入圣之路易识,‘不坐在明白里’去作一头水牯牛,或者如赵州常说自己‘是一头驴’的从圣入凡向异类去难”。雪窦颂云:

    象王口+频呻,狮子哮吼。
    无味之谈,塞断人口。
    南北东西,乌飞兔走。

    此诗虽结体短小,却极尽开阖纵夺之能事。先是以“象王口+频呻,狮子哮吼”两句描画出赵州答语的气势威雄,再以“无味之谈,塞断人口”吟赞赵州的答语是意路难透的活句,而非可以意解的死句。再以“南北东西,乌飞兔走”对无味之谈作形象呈现:虽有南北东西的方位、乌飞兔走的运行,然而,禅是超越南北东西的南北东西,是超越乌飞兔走的乌飞兔走,是一切现成的现量境,容不得任何拣择思量。

    《碧岩录》第59则通过箭锋相拄的机趣表达了不二法门的精髓: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州云:“何不引尽这语。”僧云:“某甲只念到这里。”州云:“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赵州有逸群的辩才,平常示众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学人钻空子发问说,既然一有语言就是拣择,那么你教示众人的话也是拣择了。赵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何不引尽这语”。所谓“这语”指《信心铭》原文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后面的“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两句,它是前两句的注脚。问话僧似懂非懂,只说:“我只念到这里。”赵州答道:“这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表面上是将《信心铭》首二句重念一遍,实则大有深意。赵州之答,离四句绝百非,只有不存任何拣择之念者才能看透。稍一犹豫,即有胡越之隔。

    水洒不着,风吹不入。
    虎步龙行,鬼号神泣。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

    “水洒不着,风吹不入。”点明赵州答语把断要津,绵密严谨。“虎步龙行,鬼号神泣。”形容赵州答语有龙驰虎骤般雍容气度,和摧人肺腑的感染力。不但这僧为之折服,连鬼神也要为之号泣。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这两句诗运用了禅门典故。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说:“头长三尺,颈长二寸。”(《五灯》卷13《良价》) 义怀参谒雪窦献《投机偈》:“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同上卷16) 雪窦引用这两则典故,活灵活现地画出赵州古佛的精神气貌。从对赵州答语的吟咏,转到对赵州精神气质的刻画,设喻新奇险怪,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表达泯除拣择禅悟体验的还有“俱胝一指”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9则:

    俱胝和尚,凡有所问,只竖一指。

    如果在指头上去思索俱胝的意思,不啻缘木求鱼。因为俱胝竖指的意思并不在指头上,而在于手指所表现的真理,即断绝对立和分别的绝对的世界,天地宇宙皆摄于一指。一切森罗万象,无不以真如为体,其性平等,一切现象的实体就是万象的实体。俱胝一指,是天地与我(佛性)一体的一指,是一即森罗万象,森罗万象归于一的一指,也是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指。”雪窦颂云: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
    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禅林宗师,应机说法,一问一答,当面提持,即是“对扬”。雪窦喜爱俱胝竖指接人的作略,认为自天地开辟以来,只有俱胝一人擅用此机。若是其他的人接机时,往往乱用机锋,唯有俱胝终身擅用一指头接人。

    “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众生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此生彼死,此死彼生,不能彻见本心,永远难以出离业识的大海。俱胝慈悲接引,在生死苦海中以一指头接人,度人出离生死。他竖起的一指,如同向生死苦海中放下浮木,接引盲龟,使众多迷人得以到达涅槃彼岸。

    此诗前二句铺陈其事,赞叹俱胝的机用,并以宇宙的空阔广袤为后文作铺垫。后二句熔铸《法华经》意象入诗,境界苍凉雄阔,气格高古悲凉,流露出独坐大雄峰的旷世傲兀和普渡众生的大悲情怀。

    与俱胝一指同出一辙的是“禾山解打鼓”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44则:

    禾山垂语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禾)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谛?”(禾)山云:“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禾)山云:“解打鼓。”又问:“向上人来时如何接?”(禾)山云:“解打鼓。”

    唐末五代禾山无殷禅师对于学人的参问,四次均答以“解打鼓”。禾山的垂语,出自《宝藏论》。《宝藏论》说,有学的声闻、缘觉二乘位叫做“闻”;习学既尽,证得无学的圣位叫做“邻”,谓之绝学无为闲道人,此时才开始与道相近。超越了这两者,才是真正地通过了修行历程,迈入菩萨乘,是彻底向上的境界。学人的反应很快,听了禾山的垂语后,便问如何是真正的超越,禾山说:“我懂得打鼓。”可谓言无味语无味,想要明白它的底蕴,必须是修证已经透脱的人才行。因为这句话容不得推理、议论,要悟当下便悟。在这以后学人又有三问,禾山都一律用“解打鼓”回答,其意旨在于“开示真正之解脱唯在于领会此一包含所有事实而始终同一之‘解打鼓’。……盖真正体会诸佛悟境之人,视无味之言语,无关于慧解;若能于此理会,则当下犹如桶底脱落,执情尽除而蓦然开悟”(《佛光》第2146页)。 雪窦颂云:

    一拽石,二搬土,发机须是千钧弩。
    象骨老师曾辊球,争似禾山解打鼓。
    报君知,莫莽卤,甜者甜兮苦者苦。

    “一拽石,二搬土,发机须是千钧弩。”雪窦引用了与公案机锋相同的禅门典故来吟咏四打鼓。归宗一日问维那师到什么地方去,维那说拽石去。归宗说:“石头可以让你拽,但不要动着中间的树。”(《碧岩录》本则引 ) 木平和尚凡见新僧到来,就先令他搬三次土,并在木牌上写了一诗:“南山路仄东山低,新到莫辞三转泥。嗟汝在途经日久,明明不晓却成迷。”(《传灯》卷20《善导》) 雪窦用“千钧弩”比喻归宗拽石、搬土的机法,说禅门宗师遇到了像狞龙猛兽般大根器的人,才用千钧弩的机锋来接引,对那些钝根小器,是不值得发动大机的。

    “象骨老师曾辊球,争似禾山解打鼓。”雪窦再度引用与公案机锋相侔的禅门典故来映衬禾山解打鼓。雪峰一日见玄沙来,三个木球一齐辊,玄沙作倒地势,雪峰深予印可。虽然雪峰、玄沙二人的作略也堪称大机大用,但雪窦认为,他们的机用仍比不上禾山解打鼓。因为禾山解打鼓,更具有简洁明快、一句截流的一指禅机。

    “报君知,莫莽卤,甜者甜兮苦者苦。”雪窦担心人们在他的词句上钉桩摇橹,所以又予以扫除,说不可莽卤。因为这禅悟之境,是冷暖自知、甘苦自知的内证境界。

    此诗在吟咏禾山解打鼓公案时,将与之机用相同的公案信手拈来,作为烘托、陪衬,充分凸显了禾山解打鼓的机境之高。在平等一味的禾山鼓声中,千差万别悉皆消融。最后雪窦又将自己的吟咏予以拂却,以避免读者守株待兔而不能领悟公案的意趣。雪窦引导读者对公案本身作深入的参究,将禅悟的主动权交还给读者,最得禅宗随说随扫、不立文字的精髓,使得颂古也因此颇具婉约蕴藉之致。

    与俱胝竖指、禾山解打鼓机用相侔的是“云门胡饼”。《碧岩录》第77则:

    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云:“胡饼。”

    僧问超佛越祖之谈,云门是一代宗师,便水涨船高、随波逐浪地答以“胡饼”。因为僧人问话之中有大大小小的缝罅,所以云门用胡饼拦缝塞定。如果认为胡饼便是超佛越祖之谈,就没有活路;既不把它当作胡饼来理解,也不把它当作超佛越祖来理解,便是活路。云门的答语难以用知性透过。雪窦颂云:

    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
    胡饼祝+土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讠+肴讹。

    “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一般的参禅者多爱问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对这种风气,云门曾予以激烈批评。学人只管追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殊不知所提的问题有很大的漏洞,云门遂以胡饼拦缝塞定。学人还是不肯休歇,继续追问,因此雪窦感叹后世的参禅者,往往在胡饼上求理解,不然就在超佛越祖上头去揣摩、猜度不已。殊不知公案的意旨并不在这两头,云门之答乃是“抛弃一切佛见(受佛拘束的见解)和法见(受到法所紧缚的见解)的禅门至高佛向上(佛的境界之上)境界”。`(《一日一禅》第297页) 

    此诗从胡饼生发,通过胡饼塞缝的艺术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云门胡饼的精髓。首句以指出超谈禅客之多,暗示询问超佛越祖之谈是参禅者的通病。次句引发学人省悟超谈之问的疏漏之处。后二句感叹学人不识本心,扰扰外寻,以致讠+肴讹蜂起。暗示只有回光返照,方可风平浪静,心国太平。颂古于明快之中,别具蕴藉宛转之致。云门胡饼,塞断了一切二元意识所生起的漏洞。

    “云门花药栏”与云门胡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碧岩录》第39则:

    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云:“花药栏。”

    僧问什么是本体自性的清净心,云门答以“花药栏”,壁立万仞,断绝攀缘,了无意路可寻。因为自性清净心不可向外寻求,更不可涉理路,落言筌。问话僧是云门弟子,又是久参禅客,言下有悟,便说:“以这清净法身再一路一直上去时又会如何?”云门说:“当你说法时可以摧破一切异端邪说,就会像金毛狮子,哮吼之时,狐兔之辈都会闻风丧胆。”意含认可此僧之修行圆熟,然尚未完全认可。雪窦颂云:

    “花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兮不在盘。
    “便恁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

    “‘花药栏’,莫颟顸。”说云门之意并不在花药栏上,犹如“星在秤兮不在盘”。雪窦此句透露出很多玄机:只要参透定盘星在什么地方,就可大彻大悟。

    “‘便恁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颂这僧道“便恁么去时如何”。雪窦指出,学人对云门答语如此领会,“便恁么去”,未免“太无端”。启发读者思考:学人到底是会了才这样问还是不会才这样问?“金毛狮子大家看”,学人到底是不是金毛狮子?雪窦再一次把甄别玉石的机会留给了读者。

    此诗以泯除拣择扫荡情识为重点。前部分扫除学人对花药栏的种种误解,指出应于象外见意,进行超悟体证,不可粘着在花药栏上;后部分吟咏公案的后半,“太无端”三字,引而不发,将读者的思路引向自悟自看的内证体验。在花药栏公案、雪窦颂古的终点,正是读者参悟的起点。雪窦之诗遮而不表,扫荡情识,指向自悟,具有羚羊挂角不可凑泊的特质。对公案成句的随手拈用,即兴点染,也使得此诗颇具圆机活趣。“无端”的花药栏,使得一切知性的努力都成为“无端”。

    表达泯除拣择禅悟体验的,还有“洞山麻三斤”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2则:

    举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洞山麻三斤,好似长安大路,举足下足,无有不是,与云门胡饼一样,都难以凭知性透过。必须摒落情尘意想,尽除得失是非,才能领会。雪窦颂云:

    金乌急,玉兔速,善应何曾有轻触。
    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
    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
    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金乌急,玉兔速”,与洞山答‘麻三斤’更无两般。“善应何曾有轻触”,洞山之答,如钟在扣,如谷受响,大小随应,未曾轻触。

    “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有人认为麻三斤真的是在回答什么是佛,从句中求解会。实则洞山曾说过:“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五灯》卷15《守初》) 雪窦指出,对麻三斤作展事投机式的理解,好似跛鳖盲龟进入空谷,猴年马月也不能找到出路。

    “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僧问智门:“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花簇簇,锦簇簇。会么?”僧云:“不会。”智门云:“南地竹兮北地木。”智门之答,与“麻三斤”、“金乌急,玉兔速”并无二致。

    “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虽然只是个“麻三斤”,雪窦却老婆心切,旁征博引。陆亘作宣州观察使时,闻南泉迁化,入寺临祭,呵呵大笑。这是超越了悲欣得丧之境的大笑,是无丝毫情尘意垢的大笑。院主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不哭反笑。陆亘说如果院主下得了一句转语就哭,院主无语,陆亘便大哭起来。这又是超越了道得与道不得的一哭,感叹南泉去世已远,慧命无人绍继。后来长庆听了说:“大夫合笑不合哭”,仍是站在超越的立场立论。雪窦借此典故,说如果用知见解会的俗眼来看“麻三斤”公案,必定会贻笑大方。

    此诗运用了与“麻三斤”同样不可拟议的“金乌急,玉兔速”、“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意象,既是对麻三斤的有力烘染,又是对读者情念的截断铲除。以“跛鳖盲龟入空谷”,形容寻言逐句者永无了悟之期,生动形象;以“合笑不合哭”的禅门典故,说明不可用世俗情见来穿凿公案,以免贻笑大方。诗以遮法为主,扫除情识,抽钉拔楔,不着死语,灵动跳脱。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二、截断意路
下一篇:经典颂古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 二、本心的迷失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六、无依道人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一、四喝
 禅宗审美感悟论——“见山只是山”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四、无事是贵人
 般若空观印禅心——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三、圆融互摄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七、圆融空有
 经典颂古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 二、本心的迷失
 经典禅诗 第七章 杨岐宗禅诗 二、立处皆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福利思想的依据是什么[栏目:道坚法师]
 《修心八颂》讲文十一 自受亏损 下[栏目:宽见法师]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三)观修不能只走一个过程[栏目:圣者言教]
 《小业分别经》一[栏目:玛欣德尊者]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3)如何了知正见观察尚未圆满[栏目:贺继墉居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二○)[栏目:杂阿含经]
 What is meditation?[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空行教授 第八节 极微心要口授[栏目:莲华生大士]
 上师是否必须是藏传佛教的?[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佛教人生观 七、惭愧观苦得解脱[栏目:妙莲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