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之道 1 (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讲义 释厚观讲授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9508

《成佛之道》讲义

福严佛学院

授课老师:释厚观

(2004年9月)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

(福严佛学院,释厚观,2004.9.13)
 
一、〈自序p.1〉一般人因为有以下的两种观念,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
(一)杂多:佛法方便有多门,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
(二)差不多:一般人没有掌握一一法门的应机特性、浅深次第、相互关联,觉得每个法门都差不多。
 
 
二、〈自序p.2〉一般人对佛法感觉「杂多」而又「差不多」的结果,容易产生偏取部分而舍弃全体的过失:
(一)有的人以为彼此相同,不需要广修遍学,学一法即等于学一切法。
(二)有的人以为自己所学的法门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以为有了这个,就有了一切;或以为有了这个,就不需要其他了。
 
 
三、〈自序p.2〉弘传佛法者应对于佛法的统贯条理有一深刻的了解,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对于这,天台与贤首宗,是有功绩的!因为台贤大师们,统摄了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进修历程,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
 
 
四、〈自序p.2〉天台宗与贤首宗的判教
(一)天台四教:
1、藏教:正教二乘,旁化菩萨。全称「三藏教」(经、律、论)。
2、通教:正为菩萨,旁通二乘。《般若经》即属此类。
3、别教:别为菩萨,不通二乘。
4、圆教: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法华经》教义。
 
(二)贤首五教:
1、小教:如《阿含经》、阿毗达磨论等。
2、始教:(1)空始教:《般若经》。
        (2)相始教:《解深密经》。
3、终教:《楞伽经》、《胜鬘经》。
4、顿教:《维摩诘经》。
5、圆教:《华严经》。
 
五、〈自序p.3〉太虚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序〉:
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克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赢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见《海刊》十六卷三号)(《太虚大师全书》第30册,文丛(十九),p.777~p.779)
 
 
六、〈自序p.3〉太虚大师与宗喀巴大师对佛法之判摄
(一)太虚大师:以「五乘共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三乘共法」(声闻乘、缘觉乘、佛乘),「大乘不共法」(佛乘)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二)宗喀巴大师: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七、〈自序p.3〉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1──布施、持戒、离欲生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古典阿毗昙2,还以五戒为首,而后起的阿毗昙,也就不见了。
 
八、〈自序p.4〉宗喀巴大师与太虚大师之相异点:
(一)宗喀巴大师说「共下士法」时,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
(二)太虚大师主张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
 
※印顺导师认为:不念死也能熏修人天善业。所以宗喀巴大师的下士道,虽顺于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于悲济的大乘道。
 
 
九、〈自序p.4〉正常道与方便道
(一)正常道(正行)——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
(二)方便道(旁开)——1.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2.由二乘行而入佛乘。
 
※虚大师抉择开示的全体佛教来说,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
A、 不但综贯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
B、 而且还综贯了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
圆满显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导归于究竟无上的佛地。
1《中阿含经》卷9,第38经,〈郁伽长者经〉,大正1,479 c22~480a4: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彼时郁伽长者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2 参见《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1〈学处品第一〉(大正26,453b~458b)。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佛之道 2 归敬三宝
下一篇:心念与业报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般若经》之译出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七届:行脚临济禅寺开示(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挑战与回应──新世纪的台湾佛教文化批评之考察(江灿腾)[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二章 译主引文[栏目:成观法师]
 福德日记3月14日─让心放松一点[栏目:福德日记]
 终结轮回唯依三宝[栏目:传喜法师]
 佛弟子要守住酒戒[栏目:月悟法师]
 一九九八年佛七圆满开示[栏目:慧律法师]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十二、古德时贤的金玉良言[栏目:陈义孝居士]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栏目:印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