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30

《广论奢摩他6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3-27

闻法意乐

在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而言,有一完整的了解实在是非常的重要,因此,必须学习后面止观的部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何有必要对道的整体先产生定解、要有一完整的了解呢?(因为,假设对道的总体理论没有完整的了解)在下士道修持的前面有谈到,必须要先对道的整体产生定解,因为有此必要性之故,所以首先要对道的整体有所了解,此部份不能没有。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在大纲谈到,三士道修持的前面谈到,要先对道的整体有所了解,因此就必须对菩提道次第有完整的了解,才有办法对道的整体理论能够产生定解,所以有必要在下士道修持的前面,先对道的整体有一个概念;如果没有的话,没有办法对三士道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三士道都还没有修持之前,有必要先对止观有所了解,不过这时候学习止观,显然不是要学得很彻底、很深入的了解,但总是要有一粗略的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阶段先有一粗略的了解,以此方式对道的整体理论有一定解,然后就修持下士、中士、上士把道次第的实修好好的学习,最后到了上士道的部份,又还有一个止与观,就可以更加深入产生了解,以此方式逐渐好好的学习,在内心产生菩提心、了空慧,将此当作目标,因此来进行讲说与听闻,如此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学习教法。

正行

上次谈到作意的部份,「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此处所谈到的作意,在《声闻地》的经文谈到有说六种、有说八种、有说七种,很多的解释,如果我们用八种来解释,大概每一项都可谈到,所以可能用八种的方式比较方便。

请看395页第五行,「何等为七?」从了相开始共有七项,如果再加上前面初修业作意,则共有八项。393页倒数第四行,云何作意初修业者,把此当作第一项,再加上后面七项,则有八项,以此方式来解释,每一项就都能解释到。

首先,作意初修业者,在何时得到安止呢?即在作意初修业同时得到,但是为了得到胜观,还没有花力气去进行禅修而得胜观,此阶段还是作意初修业者。胜观有二种类型,一种仅仅只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此是走粗静相道的胜观;另一种是为了把烦恼种子消灭掉所修的胜观。

假设仅仅只是要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断掉,这种胜观所要走的就是粗静相道。若要进行粗静相道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那从作意初修业者得到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后面的七项,即从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由此不断的进行,所以得到安止也得到作意初修业者;但现在不进行粗静相道,目标不是仅仅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即不走这样的道路,那从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就不用作了。

从作意初修业者,一直到后面七个作意,这些全部都仅仅只是属于粗静相道,其目标就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所以首先要得到作意初修业者,亦即要得到安止,得此之后,后面有二条道路可以走。因此,作意初修业者是不论走任何道路都要先得到,即目标仅仅只是要把烦恼现行的部份灭掉,为达此目标故修粗静相道胜观,此是属于共通的道路(世间的道路),走此种道路前面也是有必要先得到作意初修业者。或者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即出世间的道路,目标是为了把烦恼的种子消灭掉,此是要缘取无我来禅修胜观,但此种道路前面也是要先得作意初修业者,亦即二种道路前面都要先得作意初修业者。

得到作意初修业者,接下来就要进行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现在所谈的内容是二个胜观道路其中的一个,即目标仅仅只是放在把烦恼现前部份灭掉,这种粗静相道的内容,这是外道、内道共通都可以作的道路,所以从作意初修业者、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所谈的就是这样的道路。

「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二,一显往粗静相道先须获得正奢摩他,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今初。」

作意初修业者得到近分之后,要走的道路有二个,现在不谈烦恼种子灭掉的出世间道路,现在只谈其中个别的一个项目,即是把烦恼现前部分灭掉的世间道路,故言别趣世间道路,此道路分成二项。但为何言各别趣世间道路呢?这是因为就钝根而言,目前受到烦恼的伤害非常严重,不能等到连同烦恼种子一起灭掉之时(利根者才如此做),因为在等待烦恼种子灭掉的过程当中,烦恼现前部分的伤害都非常强烈,所以暂时没有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道路上的实修都不会作得好的,因此不能等到种子灭掉,暂时眼前立刻就要先把现前的部份灭掉,此是钝根者要作的工作,所以先把现前的部份灭掉,后面再把种子灭掉,钝根是用此种方式。就钝根者而言,把烦恼现前部分灭掉的观修非常重要,因此要个别、特别的把此部分解释说明,故称为别。

最初先得到安止就是作意初修业者,之后就要进行二种道路。现在所谈的是粗静相道,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得到一个安止,即是作意初修业者。粗静相道的道路其入门是何时开始的呢?最初得到安止之时,还不是粗静相道,因为在得到安止时,缘取对境、一心专住,没有粗静相道的观修。因为粗静相道要观察一个部分是寂静的,一个部分是粗糙的,在安止的时候并没有这样做。所以得到近分作意初修业者,然后,要选择二个道路,假设是走把现前烦恼的部分断掉的道路,就要从后面第二个作意一直修到第八个作意。从第二个作意至第八个作意全部都属于粗静相道,因为在这些作意里要作的工作都是观察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微细(寂静),如此来做观察分析,所以在安止的时候不算是粗静相道,因为安止没有做这样的观察分析。那何时才开始做如此的观察分析呢?从第二个作意开始一直到第八个作意,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所以在这些作意(粗静相道)开始之前,有必要先得到安止,此即第一个大纲,显往粗静相道先须获得正奢摩他(安止),这是有必要的。

已经得到安止(作意初修业者)之后,靠着此安止就能够把对于欲界的贪心消灭掉,即是用粗静相道的观修方式来消灭这些烦恼,所能灭除者是谁呢?就要看(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依于奢摩他修粗静相道,运用粗静相道的观修就能够把对欲界的贪念之心消灭掉,因此第二个大纲就要谈离欲之理,如何把贪心消灭掉。

「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用了相作意的方式修粗静相道,有必要先得到安止(奢摩他),为何有必要呢?引经据典,如《庄严经论》。「了相门」相是性相,个别性相了解作意。个别来讲欲界的性相是粗糙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寂静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粗糙的,二静虑天的性相是寂静的,个别性相不一样,欲界的性相、初静虑天的性相、二静虑天的性相,各自各自的性相不一样,所以称为个别性相。要去了解这些个别的性相是什么?即了解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性相是寂静的,之后来进行观修,观修一边是粗糙一边是寂静,此种粗静相道的观修从何时开始呢?中间经过哪些呢?就八个作意,第一个作意才刚得到安止,那时候不是粗静相道,所以粗静相道的开始即从了相作意(个别性相了解作意),即对于个别性相去做了解而观修,由此开始一直到最后第八个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个阶段即是粗静相道的观修。

作此粗静相道观修者,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何处有此说明呢?「如《庄严经论》云:由此令彼增,由增极远行,而得根本住。」(393页第七行)「由此令彼增」的「此」是指先得到欲界专一心,之后会得到轻安,轻安之后会得到安止,由得到安止的这个人,他没有把安止放下来,还让安止增长增广,因此靠着此安止努力去禅修而得到根本定(初静虑的正行),因为目标放在把欲界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能消灭此的当然是初静虑的正行,因此在初静虑的正行好好的去努力,那他要如何努力做呢?即在得到安止之后,把目标放在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因此所要修的道路就是从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此部份要好好的去做禅修,最后的成效就是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所以《庄严经论》字面上看起来实际上讲的,就是由了相作意观修之后,可以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意指这个禅修的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

(「谓得前说第九住心及诸轻安,由此增长彼三摩地,依此引发根本静虑。」)经文之意为前说第九住心(欲界专一心)得到轻安,由此轻安增长增广,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根本静虑即初静虑的正行就会得到。又从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时,(说名作意初修业者。)「又」是指能得的方式是什么?能得的方式是指前面所说的:先得到一个安止,得到安止之后就修粗静相道,按照此次第逐渐的观修,如此就能依此引发根本静虑,就能靠着粗静相道的观修而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所以在《经庄严论》的经文也谈到「而得根本住」就是由此而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又从第九心」开始,详细作说明,得到安止的时候亦即是作意初修业者,从得到安止作意初修业者之后一直到未得作意时,此「作意」又如何解释呢?要从了相作意开始来解释,即八个作意中第二个开始才算作意,所以从第九心得到之后,一直到得到作意开始即第二个作意,这中间都取名为作意初修业者。

此处的第九心并非第九住心,前面谈到修等持要修九住心,最后一个是第九住心。但这里所谈的是由第九而得到的心,这个第九心恐怕也不是第九心,译为九心者比较好,譬如功德是对境,拥有功德者谓功德者。又从九心者乃至未得作意时,此九心者是指安止,而安止为何称为九心者?因为他得到第九心,从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他都已经得到了,所以他拥有这九种心的功德能力,之后他就是得到安止,靠着九住心的禅修,一直到第九住心都得到了,然后也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心就成为九心者,九心者是此意。

从九心者一直到未得作意时,此作意要如何解释呢?作意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假设以八个作意的理论方式来算,从第二个作意开始,即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了相作意),如果是从第二个作意开始的话,作意的解释方式不一样,其解释方式是指:内心作意思惟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静。如果以此方式解释作意,则得到安止之时,没有这个能力,还没有这样做,所以在九心者得到安止的时候(九心者),此时它的内心还不能去作意思惟,一边是粗糙,一边是寂静,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后面到了第二个了相作意的时候,就可以如此作意了,中间有一段距离,所以九心者安止得到之后,而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部分还没有得到,这中间的阶段称为作意初修业者。

前面有谈到安止也用九心去取名,现在所谈的也是如此。故393页第八行,谓得前说第九住心,应当也是九心者,即得到前面所说的安止(九心者)还有伴随着轻安,之后,这个已经得到了,可是乃至未得作意,此「作意」要解释成作意思惟一边是粗糙,一边是寂静,能如此作意是从了相作意开始,所以乃至未得作意是指未得了相作意,这中间都称为作意初修业者。

(「从得作意,为净烦恼修习了相作意时,名净烦恼初修业者。」)从得作意开始为了净烦恼故,就要观修了相作意,此时才名为净烦恼初修业者。从得作意之「作意」要解释成作意初修业者,即从前面的安止得到的时候,一直到未得了相作意之间。这个已经得到了,得此之时,为了清净烦恼,要开始修了相作意,清净烦恼要解释成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断掉,不是连种子一起断掉,目标是为了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故修粗静相道。

修粗静相道最初的道路是什么呢?假设现在得到作意初修业者,已经得到作意了,目标放在要清净烦恼,此是指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故要修粗静相道。粗静相道最初是何时开始呢?即要修了相作意时(个别性相的了解作意)。当修此作意(了相作意)时又取名为「净烦恼初修业者」。前面的「作意初修业者」是初修业者,此了相作意亦是初修业者,不过此是是指净(消灭)烦恼而言他是开始了。

393页,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须得前说的安止。此是引用《庄严经论》谈到由第九住心之后会得到一个安止,得此安止之时,即是第一个作意,所以称为作意初修业者。经文谈到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此部分在381页第六行也有谈到,「《庄严经论》云:『由习无作行,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得到轻安后,在轻安摄持下的等持即是安止,因此安止又称为作意,「此说作意即奢摩他(安止)」。所以作意也称安止,安止也用作意这个名称。《庄严经论》之意是指透过九住心的禅修,得到之后还要再得到轻安,在轻安摄持之下所得到的殊胜等持即是安止,并名为作意。此作意即指作意初修业者,即最初得到的作意。

就作意初修业者而言,是指已经超出欲界的心,因为在前面修九住心之时,由第一住心…一直到第九住心,到第九住心为止都还是属于欲界的心,过了第九住心,靠着第九住心所得到的果就得到安止,此安止不属于欲界的心,是上界地所摄心之中最初(最前面)的心,才刚得到。所以这个作意就是不同的内容,这是作意最初得到的时候,所以称为作意初修业者,已经超出欲界的心,他才刚得到呢!初修业是这个意思。

后面又有一个净烦恼初修业者,此是指清净烦恼从此开始,因为在安止得到的时候,得到作意初修业者,有没有去清净烦恼、灭掉烦恼呢?没有啊!那时候还没有开始。因为由得到作意初修业者之后到底要走灭除烦恼现前部分或走灭除烦恼种子的道路,都还没有开始呢!所以只是作意初修业者。现在是指已经走上灭除烦恼现前的部份的道路,已经开始要去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此时即称为净烦恼的初修业者,即已经开始去作灭掉烦恼的部份,此是由何时开始的呢?从了相作意就已经开始去做这个工作(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故取名为净烦恼初修业者,是从第二个了相作意才开始,所以也称为初修业者。

所谓作意初修业者,是从最初得到安止之后有二条道路可以选,其中如果是走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就要修了相作意。所以就了相作意要清净烦恼而言他是初学者,故是净烦恼初修业者(了相作意)。所以初学者就有二种情况,一是作意之中最早的得到者(初学者),一者是清净烦恼方面来讲最初的初学者。

(「故修了相是先已得作意。」)总之,要先得到作意初修业者,然后才会得到净烦恼的初修业者,所以了相作意虽然是(净烦恼)初修业者,不过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初修业者,那个就是作意初修业者,意即在了相作意得到之前有必要先得到安止,因为得到安止之后才开始去修了相作意。

宗大师所开示的这些内容引经据典有根据,393页倒数第四行,引用《声闻地》《第四瑜伽卷首》这二部都是圣者无着所开示。「声闻地云:云何作意初修业者?谓专注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作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是名作意初修业者。』这是第一种初修业者。「云何净烦恼初修业者?谓已证得所修作意,于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已证得所修作意是指前面的初作意修业者已经得到之后才作的。《声闻地》的经文谈到二种作意初修业者,第一个云何作意初修业者?另一个是云何净烦恼的初修业者?因此共界定二种初修业者,首先要得到的是作意初修业者,之后才观修净烦恼作意初修业者(即进行了相作意之观修)。二种初修业者,作意初修业者要在前面才会得到净烦恼初修业者(才开始修了相作意)。总而言之,修了相作意去清净烦恼的净烦恼作意初修业者,前面也是要先得到一个安止(的人),才可以去进行。

《第四瑜伽卷首》亦说已得作意,次修世间及出世间离欲道故。又先具足如前所说正奢摩他,次修世间及出世间毗钵舍那,第四瑜伽卷首「亦说已得作意,」是指已得作意初修业者得到安止之后,才修世间及出世间的离欲道路。修世间道路是指粗静相道,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的道路,或者是修出世间的道路,把烦恼的种子根本都灭掉的道路,即是得到作意初修业者(得到安止)之后,就有此二条道路可以选择。若修世间道路,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即从了相作意开始修习。无论如何,二种道路的前面都要得到作意初修业者(即得到安止)。

在《第四瑜伽卷首》谈到修世间道路及出世间道路,二个道路前面都要先得到作意,所以亦说已得作意,都要先得到作意(安止),就世间道路而言,前面也要先得到安止(作意)。世间道路的前面即指了相作意(净烦恼初修业)的前面要先得到安止,即表示作意初修业者在前面,此即是《第四瑜伽卷首》的经文为何能够当为能立因的原因。

此段落的科判,开示往粗静相道也是要先得到一个安止,至此已经说明完毕粗静相道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粗静相道是由了相作意开始,了相作意是净烦恼的初修业者,所以粗静相道开始的前面也要先得到安止,至此为止已经很明白解释说明完毕。可是后面《第四瑜伽卷首》又引了一段经文,跟这个词句相关的部份,宗大师又解释说明,《第四瑜伽卷首》说到世间道、出世间道之前都要先得到一个安止,再修世间道或出世间的这种禅修方式,要如何做?而且以世间道路断除烦恼,断除的方式又是如何进行呢?

「又先具足如前所说正奢摩他,次修世间及出世间毗钵舍那,暂伏永断烦恼之理,于余对法论中未见明显如此广说。」在对法论里都没有详细解释说明,亦即只有《声闻地》详细说明解释,因此就有必要把《声闻地》深入好好学习,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昔善巧大小对法诸先觉等,于此先修专住一缘正奢摩他及依此故,暂伏永断烦恼之理皆未能显。」都没有详细说明,圣者无着之后的解释者很多博士,也都没有详细解释说明,意指除了《声闻地》之外可能没有其他的书籍可以参考了。所以(要了解)粗静相道将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的方式,应该要非常重视《声闻地》这本书。

在文字上谈到,以前善巧大小对法的诸前辈圣者,对此(于此先修专住一缘正奢摩他),依靠此方式来暂伏烦恼与永断烦恼的道理也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所以《声闻地》好好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假设没有好好了解会如何呢?对《声闻地》没有好好学习会产生误解,产生什么误解呢?把了相作意当作最初的作意,将其当成最初的近分,认为前面不需要安止了,就了相作意而言是胜观,因为了相作意并不是像最初作意(安止)专ㄧ安住在对境上的样子。因为了相作意要观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上方的世界是寂静的。因此如果讨论七个作意,第一个是了相作意,如果它当成静虑最初得到的第一个近分,所以在它前面用得到近分,会产生这种误解。

看394页第三行,「若未善解声闻地义,便觉静虑无色最下之道,是初静虑之近分,于彼说有六种作意,初是了相。故起误解谓初生近分摄心,即了相作意(就会想最初得到的近分就是了相作意)。」

我们是钝根,从钝根的角度来讲,应该要重视的是世间的道路,即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把它消灭掉,这个恐怕是当务之急,因为要等着用出世间的道路把烦恼连同种子断掉,中间会吃很大的亏,所以恐怕要先重视世间的道路,先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但就算要走此道路,前面也是要先得到安止,在未得到安止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来进行粗静相道的禅修,没有办法观察一边粗糙,一边寂静,没有办法做此动作。

先要得到一个安止,得到安止之后,靠着这个安止,可以进行观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静,因为靠着安止所发挥的威力,在安止的威力下就可以来进行观察和分析,观修一个特别的胜观,以此方式能够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所以基本上还是有必要要先得到一个安止。但是得到安止之后,修粗静相道暂时消灭烦恼现前的部份,在此之前要先对菩提心产生一个定解,假设对菩提心没有产生定解,没有认识的话,恐怕也是不行,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那做这样的禅修,可能变成真的确实的外道,因为没有菩提心去修粗静相道,去观察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初静虑天是寂静的,会把初静虑天当成是真的寂静的地方,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当作更好,当作究竟所要得到的果位,如此去努力,那就变成真的是外道啦!那这样子不行,所以在前面要先学习菩提心,对菩提心产生一个认识,此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广论的次序,还没有谈到禅修安止的前面,就先讲菩提心,菩提心的前面先讲了出离心,出离心的前面讲下士道的禅修,有这样的过程(次第)。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7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0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栏目:林克智居士]
 不要模仿 Don’t Imitate[栏目:宁静的森林水池 A Still Forest Pool]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一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二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五 耳环女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二 郁婆利品]
 科学家到底如何看待宗教?[栏目:魏德东教授]
 超度堕胎婴灵化解怨气是关键——客堂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捐钱印经后才发现都是版权所有怎么办?[栏目:弘法护法·净空法师问答]
 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示[栏目:妙莲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