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3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p.20~p.23)
一、随观想的不同而成为种种的定法(p.20)
在定慧的修习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随观想的不同,修习成就,成为种种的定法;这不是偏于定,而是从定得名1。在佛教界类集、分别的学风(本于佛说,经弟子们的发展,成为阿毗达磨)中,多方面传出定法,或经过论辩,然后成为定论。
 
修证者所传的内容,不但名称不一,即使名称相同的,含义也有浅有深2。因为这些名称,绝大多数是世俗固有的名词,「空」也不例外;随俗立名,加上宏传者的程度参差,意义也就难以一致了。这是理解种种定法所必要注意的。
 
二、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四种心三昧(四种心解脱)(p.20〜21)
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主要是四种心三昧,《相应部》作心解脱。
 
【(一)《杂阿含经》卷21 (56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精舍,与众多上座比丘俱。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时质多罗长者,诣尊者那伽达多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尊者那伽达多告质多罗长者:「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长者!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义有种种名」?
 
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此诸三昧,为世尊所说,为尊者自意说耶」?尊者那伽达多答言:「此世尊所说」。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听我小思惟此义,然后当答」。须臾思惟已,语尊者那伽达多:「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3;有法,一义,种种味」。
 
复问长者:「云何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长者答言:「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云何无所有心三昧?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三昧。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为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尊者!谓贪(者是)有量,(恚、痴者是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
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
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尊者那伽达多问言:「云何长者!此义汝先所闻耶」?
 
答言:「尊者!不闻」。复告长者:「汝得大利,于甚深佛法,现圣慧眼得入」。
 
质多罗长者闻尊者那伽达多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大正2,149c6〜150a16)
 
从那伽达多(Nāgadatta)与质多罗(Citra)的问答,可见当时所传的定法,有些是佛说的,有些是弟子们传授时自立名目的。这四种心三昧(或心解脱),那时也还没有达到众所周知的程度,所以有此问答。
 
【(二)《相应部》】
与此相当的《相应部》经,问答者是牛达多(Godatta)与质多(Citta)长者4。
 
【(三)《中部》】
编入《中部》(四三)《有明大经》,是舍利弗为大拘絺罗说的5。
 
【(四)依《相应部》,四种心解脱是:】
无量心解脱。
无所有心解脱。
空心解脱。
无相心解脱。
三、四种心解脱之异同(p.21)
这四种心解脱,到底是文异义异,还是文异义同呢?依质多长者的见解,可从两方面说。
 
【(一)名称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无量心解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定。
无所有心解脱:是四无色中的无所有处定。
空心解脱:是思惟我我所空。
无相心解脱:是一切相不作意,得无相心三昧。6
【(二)名称虽然不同,而意义可说是一致的。】
这是说: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7(pamāṇa-karaṇa),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
同样的意义,贪、瞋、痴是障碍,贪、瞋、痴空即超越于所有8,不动心解脱是无所有心解脱中最上的。
贪、瞋、痴是相的因9(nimitta-karaṇa),贪、瞋、痴空即超越于相,不动心解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
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
※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四、比较《杂阿含经》567经与《相应部》之异同(p.22)
《杂阿含经》的四种心三昧,从名称不同而意义也不同来说,与《相应部》所说是一致的。但从名称不同而意义相同来说,《杂阿含经》的文句,与《相应部》有些出入。
 
如《杂阿含经》卷21(567经)说:
 
云何法一义种种味(味是「名」的旧译)?
答言:尊者!谓贪有量,(恚、痴是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
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第一)无相。
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第一)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大正2,150a5〜11)
※《相应部》《质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1〜p.452;汉译南传16,p.375〜p.376)
 
大德!染欲是作量者,瞋恚是作量者,愚痴是作量者。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
大德!于无量心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痴而空。
 
大德!染欲是障碍,瞋恚是障碍,愚痴是障碍。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
大德!于无所有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痴而空。
 
大德!染欲为作相者,瞋恚为作相者,愚痴为作相者。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大德!于无相心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等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痴而空。
 
大德!或依于事由,谓此等诸法之意义为一,唯名辞各别而已,其事由即在此。
 
《相应部》的不动心解脱,《杂阿含经》作无诤,应该是无诤住或无诤三昧的简称10。诤有三类11,烦恼也名为诤──烦恼诤,所以无诤是没有一切烦恼,与空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相当。
《相应部》说了无量等三种心解脱中最第一的,是贪空、瞋空、痴空,不再说空心解脱,那是以不动心解脱为空心解脱了。《杂阿含经》说明无量等三种中,无诤最为第一,然后又解说无诤是:「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12。解说无诤,也就是解说空心三昧。
五、「无诤」与「空」之关系(p.22〜p.23)
无诤与空,是有关系的,如《中阿含经》《拘楼瘦无诤经》末了说:
 
云何有诤法?云何无诤法?
若欲相应与喜乐俱,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此法有诤。
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若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此法有诤。
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
 
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
 
汝等当知诤法及无诤法。知诤法及无诤法已,弃舍诤法、修习无诤法,汝等当学。
 
如是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13。
 
总之,四种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恚、痴的不动心解脱,或无诤住,也就是心解脱(或心三昧)而达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无量,无所有,无相,无诤,不动,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
 
无诤──阿练若,本是修行者的住处。由于住处宁静,没有烦累,象征禅慧的境地,而名为无诤住、无诤三昧的。
 
这与「空」,本用来形容住处的空旷,没有人物的烦累,也就用来象征禅慧,而有空住、空三昧等名目,情境是完全一样的。
 
注解
^1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16:
「三昧是定,然在《阿含经》中,三昧每随观慧的内容立名,如「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三昧,或称三解脱门。在修证上,三三昧是极重要的定门。《杂阿含经》中,质多长者说:四种三昧──「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约空无我我所说,可说是同一的。《大智度论》说:三三昧同缘一实相;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可说就是这一解说的引申。三三昧与四种三昧,都是随观慧的内容立名的。」
^2
(1)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35:「无相定,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浅深不一;与成为定论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无想定,都有关系,所以内容比较复杂。《大毗婆沙论》卷104说:「谓无相声,说多种义:或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如是或于见道,或于不动心解脱,或于非想非非想处,或即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大正27,541b6〜9)
 
(2)《空之探究》p.44:「无相心三昧,是有浅深的:浅的还可能会退堕;深的是见灭得道,成为圣者;最究竟的,当然是一切烦恼空,阿罗汉的不动心解脱了。」
 
^3 《空之探究》p.22:「味」是「名」的旧译。
^4 《相应部》(41)「质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0〜p.452;汉译南传16.p.374〜p.376) :「尊者牛达多言坐于一方之质多居士曰:「居士!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此等诸法是意义有别?抑名辞有别耶?或意义为一,唯名辞有别耶?……。」
^5《中部》(43)《有明大经》(日译南传10.p.11〜p.22;汉译南传10.p.12〜p.18),与《中阿含经》(211)《大拘絺罗经》(大正1,461b〜464 b)相当,但《中阿含经》没有这部分问答。
^6《空之探究》p.36:无相心三昧,依质多罗长者所说,是「一切相不念(作意)」而修成的三昧。作意,或译思惟,念,忆念。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心三昧,是有浅深的。究竟的无相,如《杂阿含经》卷45说:「修习于无相,灭除憍慢使,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大正2,331b)。
^7 量 (巴利文:pamāṇa;梵文:pramāṇa):有分量、数量、形量、称量、度量、限度、容量、标准、正确的认识方法……等义。《空之探究》p.27:「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
^8(1)《瑜伽师地论》卷87说:
「又能制伏四外系所摄贪、瞋、痴三种所有:谓贪欲身系,摄贪所有;瞋恚身系,摄瞋所有;余二身系,摄痴所有。当知此中极鄙秽义,是所有义。」(大正30, 792a5〜8)。
(2)四身系,参见《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8:
「四身系者:一贪身系,二瞋身系,三戒禁取身系,四此实执取身系。云何贪身系?答:贪者,谓于欲境诸贪等贪,广说乃至贪类贪生,是名为贪。身系者,谓此贪未断未遍知,于彼彼有情彼彼身,彼彼聚彼彼所得,自体为因为缘系等,系各别系相连相续方得久住。……是名身系。…… 云何瞋身系?答:瞋者,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广说乃至现为过患,是名为瞋。身系者如前说。云何戒禁取身系?答:戒禁取及身系,俱如前说。云何此实执取身系?答:此实执取者,谓或有执我及世间常,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无常,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有边,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无边,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命者即身,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命者异身,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如来死后有,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如来死后非有,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此实,余痴妄。或复有执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此实,余痴妄。如是等,名此实执取身系者。」(大正26,399c22~ 400a21)
^9 《大毗婆沙论》卷105云:
「于不动心解脱说无相声者:如说,大德瞿达多!当知贪欲、瞋恚、愚痴是相,有不动心解脱,是最胜无相。
 
问:何故不动心解脱名无相耶?
 
答:一切烦恼皆名为相,彼心不为烦恼扰,烦恼于心不得自在,心于烦恼得自在故,说名无相。」(大正27,542a1〜6)。
 
^10《大毗婆沙论》卷105说:「于不动心解脱说无相声者:如说,大德瞿达多!当知贪欲、瞋恚、愚痴是相;有不动心解脱,是最胜无相。 (大正27,542a1〜3)。《大毗婆沙论》说的瞿达多,即牛达多,与《相应部》相同,反而与《杂阿含经》说的那伽达多不合。
^11 无诤(梵araṇā)音译阿兰那。《大毗婆沙论》卷179:「然诤有三:一烦恼诤、二蕴诤、三斗诤。烦恼诤者谓百八烦恼;蕴诤者谓死;斗诤者谓诸有情互相陵辱言语相违。」(大正27,899a22〜24)。
^12《杂阿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50a9〜11)。
^13《中阿含经》卷43(169经)《拘楼瘦无诤经》(大正1,703a17〜c11);《中部》(139)《无诤分别经》,但说:「善男子须菩提行无诤道」(日译南传11下,p.332;汉译南传12,p.246)。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老鼠和黄鼠狼的争战[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永远的功课[栏目:找回自己]
 瞻礼赞叹地藏菩萨[栏目:宣化上人]
 弃盖 第三[栏目: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
 《念佛圆通章》不假方便 香光庄严[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