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说精髓(决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说实修之门一切善说精髓)
 
{返回 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27

 

善说精髓

(决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说实修之门一切善说精髓)

达波贡钦昂旺札巴 着

江波(仁钦却札) 译

(作者简介:达波贡钦昂旺札巴,公元十五世纪出生于达波沓地方。幼年出家,从杰洛卓佩巴听般若、量论。至色拉杰,以善习大论闻名。于下密院从举钦坚讃桑波听“集密四家合注”,于甘丹从杰却炯嘉措(甘丹墀巴, 1534-1539)听怖畏、时轮等。曾任下密院法台。复任达波扎仓第二任法台。“贡钦”是大修行者的意思。此师的详细传记似乎阙如。)

敬礼诸大德师长!

以胜三学教证业,能如实持佛密意,

随学彼大阿阇黎,实修显密道次第。

此中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甲一)作者殊胜;(甲二)法殊胜;(甲三)如何闻说其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甲一)作者殊胜

详见他文。

 (甲二)法殊胜分四:(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者;(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乙三)易获胜者密意殊胜;(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者:

三乘所有断证类,道之主次尽所有,

知是一人成佛道,通达一切教无违。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依师教授获决定,一切圣言之含意,

观止实修次第明,根绝谤法现为诀。

 (乙三)易获胜者密意殊胜:

虽诸教典为妙诀,未学难获其密意,

纵获亦须久辛劳,此则易解佛密意。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是故有分佛之教,障碍方便二次第,

舍弃善说此诀除,极大恶行自消亡。

如何闻说其法

 (甲三) 如何闻说其法分三:(乙一) 听法之理;(乙二) 说法之理;(乙三) 结束时共作之理。

 (乙一) 听法之理分三:(丙一)思惟闻法利益;(丙二)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丙三)正听闻之理。

 (丙一)思惟闻法利益:

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

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丙二)于法及法师发起承事:

专信恭敬而闻法,离慢不轻法法师。

发起承事、恭敬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丙三)正听闻之理分二:(丁一)依六种想;(丁二)断器三过。

 (丁一)依六种想者:

自如病者师如医,教诫为药修为疗,

于如来起善士想,及发正法久住想。

 (丁二)断器三过:

倒覆底漏垢过断,善谛听闻意思念,

总之忆念成佛因,及闻功德而喜闻。

 (乙二)说法之理分四:(丙一)思惟说法利益;(丙二)于大师及法发起承事;(丙三)以何意乐与加行而说;(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丙一)思惟说法利益:

断求利敬等染心,及除邪见如实宣,

《劝发增上》、《具威经》,说无量理当思之。

 (丙二)于大师及法发起承事:

佛说佛母自设座,法乃诸佛应敬境,

故应于法及大师,随念德恩起敬重。

 (丙三)以何意乐与加行而说分二:(丁一)意乐;(丁二)加行。

 (丁一)意乐:

吝法自讃厌说法,举过推延嫉应断;

于徒修慈具五想,如理说善乐资想。

 (丁二)加行:

沐浴洁净为前行,坐妙座诵甚深咒,

舒颜审定诸义理,以众教因宣正法。

 (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听闻规矩如戒经,未请不说知是器,

未请亦说为特例。

(乙三) 结束时共作之理:

听讲善回大菩提。如是每座之听讲,

皆有所说无量利,听讲入道此关要,

前行妙诀当爱重。

道之根本依止知识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分二:(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知识之理;(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知识之理分二:(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广说;(丙二)略示修习法。

  (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广说分六:(丁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丁二)能依弟子之相;(丁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丁四)依止胜利;(丁五)未依过患;(丁六)摄彼等义。

 (丁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次说实修正教授:弟子相续发一德,

亦观待于善知识,初依止法关要大。

能以戒学制心马,以念知索令得定,

慧目能观深实性,多闻较自德增上,

教理达实性亦可,善巧引导而巧说,

兴悲开示悲悯体,勇悍刚抉勤无倦。

三学达实性悲五,虽是主要今难得,

功过二者取德胜,此等具足堪依止。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不堕党类广希求,具慧分辨道非道,

听时于法善属意,此等具足弟子相。

  (丁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戊一)意乐依止之理;(戊二)加行依止之理。

  (戊一)意乐依止之理分二:(己一)修信以为根本;(己二)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己一)修信以为根本:

增上信取轨范德,剎那亦不观师过,

或成或障悉地故;若放逸观即刻悔。

 (己二)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此处随念师深恩,当如《十法》《华严经》,

所说吟诵且思惟,此乃意乐依止理。

 (戊二)加行依止之理:

自子妻财与随从,洗浴按摩擦侍病,

遵行师教无违逆,修供为主令欢喜。

 (丁四)依止胜利:

诸佛欢喜知识亲,不堕恶趣业惑衰,

功德渐增、悉成办,现久义利胜供佛。

 (丁五)未依过患:

倘若依止法颠倒,大愚死堕无间烧,

功德不生生退失,恶友师亦招此愆。

 (丁六)摄彼等义。

若是至心欲行法,恒依无错引导师。

以知利益过患心,护师誓句逾爱命。

 (丙二)略示修习法分二:(丁一)正明修法;(丁二)须以两种修法而修之原由。

 (丁一)正明修法分二:(戊一)座上修时应如何;(戊二)座间时应如何。

 (戊一)座上修时应如何分三:(己一)加行;(己二)正行;(己三)结行。  

 (己一)加行:

次凈处安三所依,无谄供具设端严,

座上端身跏趺坐,归依发心与心合。

观资粮田师为主,修七支摄集净要,

礼供劝请随喜五,集福忏凈喜令增,

为令集净增诸善,终无穷尽故回向,

摄集净增无尽三。供曼陀罗作祈求:

敬知识等无倒心,一切发起并息灭,

内外障等猛利欲,多返祈祷决定行。

 (己二)正行分二:(庚一)总修法;(庚二)此处修法。

 (庚一)总修法:

为令自心堪住善,所缘数量与次第,

定无增减具念知,否则终生善成过。

 (庚二)此处修法:

此处思惟依师利,不依过患防观过,

纯念功德修净信,及修念恩发诚敬。

 (己三)结行:

后回向善为次第,一昼夜分四座修,

暂应时短次数多,获暖相已随宜行。

 (戊二)座间时应如何:

所修所缘于座间,数数忆持不逸散,

修集资粮净罪障。又护根门食知量,

精勤修习寤瑜伽,眠时身仪正知行,

加正结行座间修,至观皆同正行别。

 (丁二)须以两种修法而修之原由:

烧洗珍宝成堪能,如是于黑白业果,

厌离净信之作意,猛利长时观察修。

随所欲成止观故,修无常是上观修,

如修奢摩他之时,多观非妙须止修。

是故智者孤萨黎,止与信等定应修,

止住观察二皆须。又沉掉是住心障,

猛利凈信除沉最,猛利厌离能断掉,

定量妙典多说故,能除违缘不视过。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取心要之理。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丁一)认明暇满;(丁二)思惟利大;(丁三)思惟难得。

 (丁一)认明暇满分二:(戊一)有暇;(戊二)圆满。

 (戊一)有暇:

边地根不具倒见,无佛教四人无暇,

长寿天并三恶趣,离此八种说为暇。

 (戊二)圆满分二:(己一)自圆满;(己二)他圆满。

 (己一)自圆满:

人复生中诸根具,未作无间信三藏。

 (己二)他圆满:

佛降说法圣教住,随转有他具悲悯。

 (丁二)思惟暇满利大:

已获身具十圆满,注重此生乃畜行。

俱卢不堪为戒身,多数欲天上界天,

其身无新得圣道,三洲男身除女性,

是心力大妙人身,若无利似为咒惑。

不仅圣道须此身,人天身财眷属因,

此身修施等非他,是故应常思利大。

 (丁三)思惟难得:

持不善品恶趣门,自诸善为嗔贼夺,

不凈宿过不护后,懒散若此将何趣?

安乐待法故须修,具师暇满能修法,

不修暇满难再得,死无定期现应修!

相较恶趣善趣稀,其中暇满更稀有,

总之体认暇满体,由因果门思难得。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之理;(戊二)显示由三士门依次引导之原由。

 (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之理:

一切圣言所诠道,决定摄入三士道,

成增上生决定胜,除此圣言不说他。

分增上生决定胜,依次成三故遍属。

 (戊二)显示由三士门依次引导之原由分二:(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原由。 

 (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导以少分中下位,共道前行引入大。

 (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原由分二:(庚一)正说;(庚二)所为。

 (庚一)正说:

发心大乘道命木,如点金汁圆二资,

现竟无余希欲事,此妙心成定无疑。

为发如是具德心,于胜利起大欢喜,

当修共下中意乐,其次决定修彼心。

此心根本为慈悲,自乏安乐众苦逼,

思时若不生忧恼,不忍他苦何能生?

是故恶趣受苦理,善趣亦乏安乐理,

配自下中觉受思,于亲众生发慈悲。

又下中时诸集净,发心前行修治法,

下中法类成大支,思此等理殷重修。

由此发心令坚固,仪受愿心听学处,

次若负荷佛子行,受行律仪舍命护,

断下中缠犯还凈。总学六度别学止,

为发神通及胜观,探究真理次入密。

又知深广之道已,次第数量双决定,

不以一分而知足。

 (庚二)所为:

若下中道是大支,何须立名三士道?

摧慢未学称佛子,广益上中下心故。

经与诸大车皆说,须渐发起三士心。

下士不堪胜道器,示共上中道无过。

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丁二)正取心要之理分三:(戊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戊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分三:(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己二)发此意乐之量;(己三)除遣此中邪执。

 (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分二:(庚一)发起希求后世之心;(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庚一)发起希求后世之心分二:(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辛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分四:(壬一)未修念死之过患;(壬二)修习胜利;(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壬四)修念死理。

  (壬一)未修念死之过患:

日日起念今不死,惟思现法慧目衰,

三门掺罪善力弱,背弃正法无更甚!

是故至心当念死,视勤现世无心要。

  (壬二)修习胜利:

执不死方衰损门,念死一切圆满藏。

此时能办士夫利,耽延痴睡并闲谈,

饮食散乱知为过,死无定期当铭记。

  (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虽生怖惧难遮死,当畏糅杂罪没亡,

灭恶趣因、办人天,决定善因巧迁识。

  (壬四)修念死理分三:(癸一)念决定死;(癸二)思死无定期;(癸三)思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

  (癸一)念决定死分三:(子一)思死主决定当来无缘能令却退;(子二)思寿无可添而无间有减;(子三)思于生时亦无暇修法而决定死。

  (子一)思死主决定当来无缘能令却退:

旋即死故难无畏:三有无常如秋云,

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

犹崖瀑布速疾行。若能向内思无常,

万物无不示此理。

  (子二)思寿无可添而无间有减:

中间生亦日近死:人中勇士于初夜,

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

全无暂息趣死前。

  (子三)思于生时亦无暇修法而决定死:

顽稚衰耄不念法,中为饮食睡病耗,

虽住百年少有修。今日死生虽不定,

诸具思择执死方,执不死则悔而亡,

筹备待死岂非妙?

  (癸二)思死无定期分三:(子一)思赡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无定期;(子二)思身极脆弱故死无定期;(子三)思死缘极多活缘稀少。

  (子一)思赡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无定期:

南洲寿量极不定,

  (子二)思身极脆弱故死无定期:

身弱不堪抗死缘,

  (子三)思死缘极多活缘稀少:

活缘少复成死缘,汝定死故当重法。

  (癸三)思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

总之现法诸圆满,定舍弃我我弃彼,

身友受用皆无益,如是决定当修法。

是故不应轻此诀,舍而矜慢修上道;

若怯弱念修难生,当作请白发精勤。

  (辛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分三:(壬一)思地狱苦;(壬二)思饿鬼苦;(壬三)思旁生苦。

  (壬一)思地狱苦:

如是速死无暂息,死亡之后非断灭,

为业力引生二趣,堕恶趣感热冷苦。

  (壬二)思饿鬼苦与(壬三)思旁生苦:

饥渴枯瘦痴苦多,长久难忍可经劫,

人间一月为一日,饿鬼寿长达万年。

畜苦甚者亦经劫。若惟芒刺尚难忍,

恶趣苦触又如何?

修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归依

  (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辛一)修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归依;(辛二)发一切乐善根本深忍信。

 (辛一)修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归依分四:(壬一)正明其境;(壬二)彼堪归依之因;(壬三)如何归依之理;(壬四)归依已应学之次第。

  (壬一)正明其境:

依止后世乐方便:若谁永无一切过,

一切功德所依处,以此为表法圣僧,

是求解脱之依怙。

  (壬二)应归依此之因:

自已解脱诸怖畏,善方便救他人怖,

大悲遍转堪归依。外缘佛成虽不缺,

内缘归依当至诚。

  (壬三)如何归依之理:

如何方成归依者:圆明相好庄严身,

由一音酬各各问,智悲遍转所知轮,

事业任运不间断,此是略说佛功德;

佛修法生法功德;善修法理僧功德;

知三宝德细差别,佛师僧伴法正依,

于自大师教法僧,了知无过余则非。

此等相续若具足,如是即成此归依。

  (壬四)归依已应学之次第:

余天非依离杀害,不共外道住遮学;

任何佛像木造等,皆修礼供起立等,

纵一法字碎黄布,亦当敬如真法僧。

自心为证于三宝,断除不恭修诚敬。

知外内师教徒别;念知三宝诚勤供;

安立有情归依善;随作何事求三宝;

由此得入佛教内,成生律仪之所依,

先集业障轻且尽,功德有形空难容,

不堕恶趣人非人,不能为难所思成,

速成佛故日六次,念诸功德而归依;

无论如何终不舍,若有命难念舍弃,

或执二依坏律仪。自畏轮回见三宝,

具有能力救轮回,下至戏笑不应舍,

诚信共学归依义。

思总业果

  (辛二)发一切乐善根本深忍信分三:(壬一)思总业果;(壬二)思别业果;(壬三)思已进止之理。

(壬一)思总业果分二:(癸一)正明思总业果之理;(癸二)分别思惟。  

  (癸一)正明思总之理分四:(子一)业决定理;(子二)业增长广大;(子三)不遇未造业;(子四)已造业不失。

  (子一)业决定理:

从总善与不善业,生总苦乐、别苦乐,

从细二业差别起;

  (子二)业增长广大:

微善罪感大乐苦;

  (子三)不遇未造业:

未集业则定不受;

  (子四)已造业不失:

自所造业不唐捐,不遇未造非予取。

  (癸二)分别思惟分二:(子一)示十业道为主要;(子二)抉择业果。

  (子一)示十业道为主要:

十不尽摄三门业,摄粗显说十业道。

戒等善根无一修,自称大乘废行者,

说于佛前欺世间。应护诸言善护意,

身不应作诸不善,彼等勤修大仙道。  

  (子二)抉择业果:(丑一)示黑业果;(丑二)示白业果;(丑三)示余业差别。

  (丑一)示黑业果分三:(寅一)正示黑业道;(寅二)示轻重差别;(寅三)示此等之果。  

  (寅一)正示黑业道:

杀生为首十不善,有事意乐等四相。

杀生事为他有情,意乐想烦恼等起:

有情想等有四种,惑三毒随一等起,

欲杀总念错亦罪,加行器杖毒咒等,

若自作或教他作,究竟为其加行杀,

彼须先于自身死。等起总念余九同。

不与取事他摄物,意乐想烦恼如前,

等起未许欲离彼,加行力劫或盗窃,

此复寄存负债等,欺诈多同不与取,

究竟发起得心支。

欲邪行事不应行,口与便道等非支,

塔庙师前等非处,怀孕斋戒等非时,

前须无误意乐想,不净行则错亦犯,

然《俱舍》中有异说。惑三毒随一等起,

乐欲行诸不净行,加行发勤勇行事,

究竟两两交会是。

妄语事八他解义,意乐于见变不见,

等想烦恼与前同,等起变想乐欲说,

加行言说或默忍,示相作态亦复然,

自利利他说同犯,妄语离间粗恶语,

教他说亦成业道,律经则云须自说,

究竟谓他领解义,未解此三成绮语。

离言有情和不和,想及烦恼如妄语,

等起和离不和乖,加行实妄美不美,

为自为他说皆同,究竟他解离间语。

恶语事他引恚恼,意乐之中二如前,

等起乐欲说粗言,加行真实或非实,

种性身戒过随一,依彼宣说非爱语,

究竟所说境解义。

绮语事引无利义,意乐作欲说义想,

惑三毒随一等起,乐说无属随意语,

加行勤勇说绮语,许究竟即说语讫。

贪心事属他财产,意乐想作彼事想,

三毒等起令属我,加行于所思发动,

究竟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所有即成。

恚心事与想烦恼,如粗恶语乐打等,

愿其破财等等起,加行于所思发动,

究竟抉断于打等。

邪见事谓实有义,想于所谤作实想,

三毒等起乐诽谤,加行于所思发动,

于因果用与有事,四谤究竟定诽谤。

意思是业非业道,身语七业亦业道,

思行处业业道定。

 (寅二)示轻重差别:(卯一)十业道轻重;(卯二)附带略示具力业门。

 (卯一)十业道轻重:

身语七前重于后,意三则后重于前;

猛利三毒为等起,久近习多说为重。

恒常耽着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

德恩二事开为五,作善不善皆重大。

 (卯二)附带略示具力业门分四:(辰一)由福田门故力大;(辰二)由所依门故力大;(辰三)由事物门故力大;(辰四)由意乐门故力大。

  (辰一)由福田门故力大:

于三宝师应供处,父母等所损或益,

能得大福及大罪。盗佛法物还得净,

僧物未受则不净。夺食物堕大地狱,

盗余无间边暗生。设由忿恚将众生,

禁闭黑狱于菩萨,忿恚背对尤为重。

焚毁恒河沙数塔,于彼生恚起害心,

说诸恶称罪尤重。若剜十方有情目,

由慈心故令眼还,放出牢狱获梵乐,

胜解大乘欲瞻视,讃叹菩萨福为大;

害南洲众夺其财,障彼施食罪尤重。

  (辰二)由所依门故力大:

悔前防后不藏恶,对治清凈智罪轻,

矜智轻蔑罪尤重。三千在家菩萨众,

供佛灯炷如须弥,出家菩萨一油灯,

供佛得福尤胜彼。由是具戒较无戒,

行道进趣殊异大。具十不善经百岁,

在家无间集众恶,比丘犯戒披袈裟,

一日受用信施重,亦由所依门力大。

具三具二律仪身,近住所修善恶别。

宁吞炽燃热铁丸,不可犯戒受人食,

较依正法所犯罪,十不善是极少恶。

 (辰)三)由事物门故力大:

布施之中法布施,供中如教行为胜,

物门力大余亦多。

 (辰四)由意乐门故力大:

不离一切智心善,恶行之中恚害心,

猛利恒长所作者,斯由意乐门力大,

三善难救害心罪。

  (寅三)示此等之果分三:(卯一)异熟果;(卯二)等流果;(卯三)增上果。

  (卯一)异熟果:

上品杀生至邪见,异熟地狱中饿鬼,

下十说生旁生中,十地经说中下反。

  (卯二)等流果:

等流杀生寿短促,不与取感资财乏,

欲邪行则妻不贞,妄语谤多离间故,

亲友乖离粗恶语,闻违意声绮语故,

言不威肃意之三,贪嗔痴三依次生。

  (卯三)增上果:

增上杀生感外界,饮食药果力微劣,

盗感旱涝果鲜少,邪行污浊不可爱,

妄语农船业不兴,离间高低地难行,

恶语多杌刺石砾,绮语果劣非时结,

贪心盛事渐衰微,恚心疫疠灾战乱,

邪见胜源悉隐没。

  (丑二)示白业果分二:(寅一)白业;(寅二)果。

  (寅一)白业:

现当解释白业道:事意乐与行究竟,

事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欲远离,

加行起行息杀害,究竟正息圆身业,

此断杀生余推知。

  (寅二)果:

异熟十善软中上,依次人欲上界天,

等流增上违不善。

  (丑三)示余业差别:

引乐趣业决定善,引恶趣业定不善,

能满不定共四种。故思作增决定受,

反之业为不定受。作业思已身语起,

增长业除十种业,梦所作等余诸业。

梦作等十不增业。定受业依果时分:

即生果熟现法受,次生果熟顺生受,

三世后熟顺后受,如是感果有三种。

思别业果

 (壬二)思别业果分三:(癸一)异熟德;(癸二)异熟用;(癸三)异熟因。

  (癸一)异熟德:

异熟功德作用因,成修种智妙所依,

寿形族姓及自在,言肃势大男具力。

  (癸二)异熟用:

寿积善形众归仰,族贵遵教自在摄,

言肃四摄因势大,为报恩故受劝教,

男根智广无嫌碍,具力勇健速发通。

  (癸三)异熟因:

异熟因者不害他,施灯明与鲜净衣,

摧伏慢心施乞求,修离四种不善语,

发愿供养师三宝,深见女过救男根,

随宜伴助施饮食。八具三缘异熟妙:

心清净中待自二,修因众善回无上,

至心殷重办诸因,随喜同法离竞争,

不逮、日观所应行,此是待他之两种;

加行待自待他二:前久猛利无间断,

后未受行讃令受,已受讃美令欢喜,

令无间作不弃舍;田清净由心行二,

予众果故等妙田。

思已进止之理

  (壬三)思已进止之理分二:(癸一)总示;(癸二)特以四力净治之理。  

  (癸一)总示:

黑白业果应知修,于此未得真定解,

修空性时舍业果,任修不得佛喜见。

《三摩地王经》中说:“设月星处皆堕落,

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

然尊不说非谛语。一切诸法如水月,

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

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诸业终不失,

如其黑白果成熟,如此贤妙理趣门,

微细难见佛行境。”又如《谛者品》中云﹕

“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

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

如是十不善业等,起心动念亦应遮。

极不现事甚微细,当以精细慧起解,

心莫宽大恣意为,日察三门不放逸,

作此受此佛说故。

  (癸二)特以四力净治之理

堕还出如三律仪,罪由四力凈为上。

多悔不善破坏力;受持契经信空性,

念甚深咒造佛像,勤供三宝持名号,

此等对治现行力;后护罪堕遮止力;

归依发心依止力。罪净理者将感苦,

变短期或全不受,感恶趣苦于此身,

稍受病痛即清净。四力定受亦能净,

由悔伤损感异熟,虽可还出不染胜。

  (己二)发此意乐之量:

改求现世为希求,后世为主发心量。

  (己三)除遣此中邪执:

修增上生妙果德,求此不定轮回因。

决定共下士道修持之门说讫。

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戊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分四:(己一)正修意乐;(己二)彼生起之量;(己三)除遣此中邪执;(己四)抉择趣解脱道体。

 (己一)正修意乐分二:(庚一)明求解脱之心;(庚二)发此心之方便。

 (庚一)明求解脱之心:

人天未能出行苦,复堕恶趣际恶故,

应修共中之意乐。脱轮回缚名解脱,

求解脱心求获此。

思苦谛轮回过患

 (庚二)发此心之方便分二:(辛一)思苦谛轮回过患;(辛二)思集轮回流转次第。

 (辛一)思苦谛轮回过患分二:(壬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壬二)正修苦。  

 (壬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若能思苦取蕴过,见过自然起厌离;

自为苦逼善决定,专勤扼要止其因;

见能止彼誓证灭,此时当修趣灭道,

是故苦集灭道次,摄修扼要应珍重。

下时所说共所缘,此处所说诸不共,

善解观止修要义,神志明净持续修。

三乘功德由止观,随真或似而成办。

 (壬二)正修苦分二:(癸一)思轮回总苦;(癸二)思别苦。

 (癸一)思轮回总苦分二:(子一)思八苦;(子二)思六苦。

 (子一)思八苦分八:

 (丑一):

生苦之理分五种:众苦所随具粗重,

苦所依及惑所依,不随所欲离故苦。

 (丑二):

如是老苦亦分五:盛色气力根衰退,

受用衰退寿衰退。

 (丑三):

如是思惟五病苦:身变心忧苦增长,

不能受用悦意境,强受非爱将离命。

 (丑四):

死苦亦有五种相:舍离身财与亲朋,

领受猛利忧苦理,当善思惟令意厌。

 (丑五):

但遇怨敌便生苦,畏其制罚畏恶名,

畏苦恼中而死殁,畏惧死后堕恶趣。

 (丑六):

爱别离苦有五相:舍离亲等心忧戚,

语发愁叹扰恼身,念彼思恋令意恼,

彼所受用缺乏苦。

 (丑七):

希求所欲不得苦,如同前述爱别离,

虽于所欲力追求,未得灰心而忧苦。

 (丑八):

取蕴能引来生苦,为老病等之所依,

复为苦苦与坏苦,粗重随逐生彼二,

初成取蕴即生为,行苦自性故是苦。

 (子二)思六苦:

六苦无定无饱足,数数舍身数结生,

数数高下及无伴。轮回中无保信处,

受轮回乐无饱期,无始而转三事摄:

初中不可保信四,得身损益盛事伴;

第二易解第三者,辗转受生不见际。

 (癸二)思别苦:

第二思惟别苦者:人亦有似恶趣苦;

非天嫉天意热恼;欲天死殁堕下处,

斫裂杀害驱摈苦,上界有障无自在,

禅定虽妙终堕落,应详思苦令厌离。

思集轮回流转次第

 (辛二)思集轮回流转次第分三:(壬一)烦恼发生之理;(壬二)彼集业之

理;(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壬一)烦恼发生之理分三:(癸一)正明烦恼;(癸二)如何生起之次第;(癸三)烦恼过患。  

 (癸一)正明烦恼:

业数虽多若无惑,犹如种子无润泽,

终不能发苦芽故,应知烦恼对治法。

贪耽着于可意境;嗔发恚恼粗猛心;

慢者令心高举转;不明谛等染污痴;

有无是非疑两端;坏见见我等染慧;

边执见缘坏见我,计为常恒或断灭;

见取缘依邪见等,所生见聚之染慧;

戒禁取者执邪禁,为出离道之染慧;

邪见堕增损染慧。此按各宗总轨释。

 (癸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若许坏见无明异,无明不明蕴本体,

误蕴为我生坏见,从此发生诸余惑。

若许彼二为一者,坏见即为烦恼本。

 (癸三)烦恼过患:

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师呵,

鬥诤恶名生无暇,失得未得意忧苦。

当定广思此等过,本随烦恼起便识,

知已对治令遮止。

 (壬二)彼集业之理分二:(癸一)正明所集之业:(癸二)如何集业之理。

 (癸一)正明所集之业:

于境役策相应心,心所意业为思业;

思业发起身语业,说彼即是思已业。

不善业谓非福业;福业欲界所摄善;

不动业者有漏善,色无色地之所摄。

 (癸二)如何集业之理:

圣不新造能引业,造者大乘加行道,

第一法以下异生。

 (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癸一)死缘;(癸二)死心;(癸三)暖从何摄;(癸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癸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癸一)死缘:

寿尽福尽及九种,未舍枉死如经说。

 (癸二)死心:

死时善与不善二,粗想现行心中现,

具无记心而死者,上述二心皆不转。

作善如从暗趣明,解肢节苦亦轻微;

造不善多怪色相,解肢节苦极粗猛;

无记心死离苦乐。解肢节除天地狱,

所余生处悉皆有。死时善不善二心,

多串习者现若等,先忆者现不起余。

然则微细心行时,二心即遮成无记。

临终乃至想未昏,久串习故我爱现,

由我爱力恐我无,爱身即成中有因。

预流一来伏我爱,不还我爱方不行。

 (癸三)暖从何摄:

造善罪从下上身,摄暖心间而识迁。

最初生与最后死,心间精血中入舍。

 (癸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死成中有如秤理,诸根完具后生形,

容有转改有二说。同类中有凈天眼,

能见中有见生处。作善造罪二中有,

分别如光黑黯夜。如同焦杌烟水金,

地狱旁生鬼欲天,色界色白《入胎》说。

生无色界无中有。天中有正人横行,

作恶中有头倒行。寿量至多七日住,

若得生缘无决定,未得易身住七七。

中有种子能转故,天中有或转成余,

余中有者亦如是。此中不许天中有,

能住天之七日说。

 (癸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中有见不见父母,行交会事有二说。

贪与父会当生女,生男贪母欲父离,

次惟睹见男女根,于此发愤中有死。

如秤低昂结生者,父母贪爱俱极时,

定出浓厚精血滴,如熟乳凝住胎中,

与此同时结生识,由其力故与别余,

诸根大种二和合,精血集聚有根生。

此时入识有二说,有许彼为阿赖耶,

有不许为阿赖耶,则许结生乃意识。

若于生处不欲往,定不于彼受生故,

感生地狱屠夫等,见所杀习乐趣彼,

次由恚彼生处色,中有遂灭生有起。

旁生饿鬼人欲天,及色界天于生处,

见己同类欣往趣,次嗔生处等如前。

化生求宅湿生香,热狱求暖寒希凉,

卵同胎生《俱舍》说。

 (己二)彼生起之量:

如入炽然火宅中,及堕牢狱欲脱心,

不乐轮回希寂灭,即发共中心之量。

无则欲修惟虚言,大悲心亦无从起,

不求但解应力行。

 (己三)除遣此中邪执:

由惑业力漂三有,菩萨亦生大怖畏,

以愿悲力生有中,应喜当知是经义。

抉择趣解脱道体

 (己四)抉择趣解脱道体分二:(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庚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在家勤修虽能灭,诸佛菩萨多讃叹,

除轮回过出家身。出家戒即别解脱,

圣教根本如命持。

 (庚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灭轮回道为三学。若经俱胝恒沙劫,

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

承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

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

其福胜前俱胝倍。当念佛说《妙臂》云:

“以我所说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

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

如是欲求解脱者,当以显密互伴行,

弘扬圣教令增盛!

决定共中士道修持之门说讫。

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戊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分三:(己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己

二)如何发生此心之理;(己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

惟获解脱后须佛,劝发趣入大乘道,

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由悲说佛乘。

出生自他诸善门,一切智士所行道,

利他任运兼自利,希哉入此为善得。

大乘入门菩提心,有此无他亦大乘,

离此即退大乘道。

发生此心之理

 (己二)如何发生此心之理分二:(庚一)修菩提心次第;(庚二)以仪轨受持法。

 (庚一)修菩提心次第分二:(辛一)修七种因果教授;(辛二)依寂天菩萨论中所出而修。

 (辛一)修七种因果教授分二:(壬一)于其次第令发定解;(壬二)依次正修。 

 (壬一)于其次第令发定解分二:(癸一)开示大悲即大乘道根本;(癸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癸一)开示大悲即大乘道根本:

佛菩提心增上心,悲慈报念恩知母,

诸心决定七因果。悲者望佛之稼禾,

如种水肥并果熟。

 (癸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修母念恩报恩三,引发众生悦意爱,

爱执有情如一子,此慈即能引发悲。

独声皆有四无量,然无承担拔众苦,

诸母乐等我成办,增上心担胜勇有,

悲引发此生发心。

 (壬二)依次正修分三:(癸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癸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癸三)明发心即所修果。

 (癸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分二:(子一)修生起此心之基;(子二)正发此心。

 (子一)修生起此心之基分二:(丑一)修于诸有情心平等;(丑二)修一切成悦意相。 

 (丑一)修于诸有情心平等:

怨敌亲友为因故,分别党类当遮止,

自离贪恚令心平,修缘中庸等教授。

 (丑二)修一切成悦意相分三:(寅一)修母;(寅二)修念恩;(寅三)修报恩。

 (寅一)修母:

自生无始辗转故,未生胎类定非有,

是故众生皆自母。

 (寅二)修念恩:

彼时恩养同此母,

 (寅三)修报恩:

若不报恩最下流。

 (子二)正发此心分三:(丑一)修慈;(丑二)修悲;(丑三)修增上意乐。

 (丑一)修慈:

缘不具乐之有情,修慈愿其获乐等,

利益阅经宝鬘等。

 (丑二)修悲:

三苦所恼诸有情,缘修悲愿其离苦,

修之次第先亲友,思其少乐苦所逼。

 (丑三)修增上意乐:

承担度脱增上心。

 (癸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见利他定须菩提,善思佛德欲证得。

 (癸三)明发心即所修果:

自利亦定须遍智,此心二所缘修已,

誓证菩提为利他。

 (辛二)依寂天菩萨论中所出而修:

自爱执诸衰损门,他爱执诸圆满源,

故自爱执轻弃他,二心位置互换易。

呼吸亦纯利他行。

(庚二)以仪轨受持法分三:(辛一)未得令得;(辛二)已得守护不坏;(辛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辛一)未得令得分三:(壬一)所受之境;(壬二)能受之身;(壬三)如何受之仪轨。  

 (壬一)所受之境:

所受境具行律仪。

 (壬二)能受之身:

已修共同二道心,尤喜菩提心者是。

 (壬三)如何受之仪轨:

加行等仪受为上。

 (辛二)已得守护不坏:(壬一)修学此生不退发心之因;(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壬一)修学此生不退发心之因:

人天世间皆应礼;得倍轮王护守护;

成明咒予二悉地;诸佛多劫善观察,

惟见此能利世间;此福有形过虚空。

若失长夜漂恶趣,日受六次恒不舍。

 (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癸一)断除能失四黑法;(癸二)受行不失

四白法。

 (癸一)断除能失四黑法:

欺诳二师具恩德;修善无悔令生悔;

说菩萨恶彼解义;非增上心行谄诳,

谓设方便不显过,本无功德诈现有。

 (癸二)受行不失四白法:

此四相反四白法:断说妄语直心住,

于菩萨起大师想,堪熟有情入大觉。

此八后世不离因。

 (辛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坏可重受此乘别。未具戒住愿心时,

除舍愿心舍有情,若违菩萨余学处,

坏受中类善过失。

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庚一)发心已须学学处之因;(庚二)示

学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庚三)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庚一)发心已须学学处之因:

但发愿心利虽大,以此修行为要上,

谓学三戒诸学处。

 (庚二)示学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方智乖离不成佛,全正方智须双学。

方便即前述发心,智慧通达空性见。

修空以发心摄持,入行以智慧摄持,

是此方智不离义。或有弃舍妙观慧,

所抉择之空性见,而谓全不作意他,

一心安止乃修空。问汝究作何许时,

汝谓有情虽不住,以正理所抉择义,

无分别住最善妙,若为彼见所摄持,

一切恶行皆佛因。然则以彼妙观慧,

观察且修有何过?念此为此诸分别,

分别三轮法我执,是故不逾轮回因。

则修归依思师德,暇满念死恶趣苦,

修慈悲及菩提心,修学行心学处等,

皆须思此引定解,若谓此皆所知障,

则彼修习法无我,即坏归依等因故,

行见相违如寒热。此等不堪作佛因,

汝见所摄嗔恚等,恶行乃因堪称奇!

若谓彼如擐甲修,灵妙一法具一切。

具牛粪水即是施,云云以此即应足。

若彼是文非实意,汝语为实何能立?

若知正立因二谛,道位方智果二身,

略示广慧即解故,归依无缘大悲师,

开示诸事无自性,然诸因果无少乱。

 (庚三)释学习学处之次第分二:(辛一)总学大乘之理;(辛二)别学

金刚乘之理。

 (辛一)总学大乘之理分三:(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壬二)修

已受佛子律仪;(壬三)受已如何学习之理。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咒与别解脱调伏,未受不可听学处,

此则先知净相续,次受戒固善方便。

 (壬二)修已受佛子律仪:

受法参阅戒品释。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之理分三:(癸一)所学之事;(癸二)其中能摄诸学

之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癸一)所学之事:

摄菩萨学为六度。

 (癸二)其中能摄诸学之理分三:(子一)正义数量决定;(子二)兼说次第决定。

 (子一)正义数量决定:

六度数量决定理:待增上生成二利,

引发利他摄大乘,复随方便相而转,

观待三学数决定。何等胜身何二利,

安住何乘何方便,修何学不逾六度。

 (子二)兼说次第决定:

六度后依前者生,后者较前为殊胜,

前较后粗次第定。

 (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子一)总学行之理;(子二)别学后二度

之理。    

 (子一)总学行之理分二:(丑一)学六度成熟自佛法;(丑二)学四摄成熟

他相续。

 (丑一)学六度成熟自佛法分六:(寅一)学布施之理;(寅二)学持戒之理;

(寅三)学忍辱之理;(寅四)学精进之理;(寅五)学静虑之理;(寅六)学

般若之理。

 (寅一)学布施之理分四:(卯一)布施体性;(卯二)差别;(卯三)相续中

生起之理。 

 (卯一)布施体性:

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行施时之思,

 (卯二)差别:

施体分为法施等。

 (卯三)相续中生起之理:

一切财物施他心,至心发起最殊胜,

但除悭吝非施度,舍心究竟施圆满。

身受用与三世善,施时若具六度修,

成就久暂诸所须。

 (寅二)学持戒之理:

此以律仪戒为主,离损他事能断心,

是为戒体分三种。菩萨所具别解脱,

非菩萨律乃戒律,若坏菩萨律仪戒,

说即失坏诸律仪。自所承许诸学处,

纵细亦不怠凈护。戒凈处众威如山,

非力胁迫众生敬,离过庄严利繁多。

 (寅三)学忍辱之理:

忍体耐害安受苦,以及胜解正法思。

分为思择法忍三。害心邪见坏善根,

四力净治不善二,遇缘亦不能生果,

说此即坏异熟义,于等流则不决定。

邪见谤正法以慢,轻蔑菩萨师长等,

引大异熟坏善根,故当力断嗔恚等。

总之当念忍不忍,相关利害殷重修。

 (寅四)学精进之理:

于摄善法利有情,勇悍之思即精进。

若为除一有情苦,百千俱胝无数劫,

惟住地狱终不变,勇求大觉名擐甲,

及摄善法等共三。断懈自轻与贪劣,

顺缘胜解坚固喜,暂息欲善具六度,

自住精进安立他。

 (寅五)学静虑之理:

于善所缘一心住,此思即为静虑体。

体分世出世间二;品分止观双运三;

身心乐住引德通,饶益有情为作业:

身心轻安住定生,引通解脱遍胜处,

利有情事十一种,就作业分三之义。

了知利害而趣入,具足六度如前学。

 (寅六)学般若之理:

慧见不见诸德本,根除有寂诸衰损,

现似相违达无违,离此见戒不能净。

以慧观察闻思义,速发修果殊胜慧。

忘失法义求持心,如同失财复贪故,

当修智慧具六度。

 (丑二)学四摄成熟他相续:

布施不惜身命等;爱语于徒示诸度;

利行如教令起行;同事与他同学四,

熟他相续当勤学。布施生喜成法器,

彼时爱语断惑疑,利行策励欲修行,

同事自修他效仿。根本后得修六度:

定中止观思深法,布施持戒忍一分,

禅慧一分后得修。

受律仪前于诸行,起大勇悍得自信,

如仪受戒当极固。

决定净修愿心与总学佛子行之门说讫。

别学后二度

(子二)别学后二度之理分六:(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丑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丑三)止观自性;(丑四)须修此二之原由;(丑五)次第决定;(丑六)各别学法。  

 (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

缘善心一境性者,微细思择观慧者,

依次摄为止观二。诸凡心上诸习气,

能令有境颠倒增,诸凡于境倒执心,

复能长养彼习气,名粗重缚与相缚,

修习观止乃得除。

 (丑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静虑智度诸功德,皆为止观功德故,

决定显示止观二,总摄诸定故佛说,

立为三乘功德本。

 (丑三)止观自性:

止息外境散乱已,专注所缘不思择,

引轻安乐奢摩他;乘止马作观察修,

自引轻安得胜观,殊胜观故如是名。

 (丑四)须修此二之原由:

有说止无明分力,有名为观不应理,

此为有无沉没别,凡止亦须清沉没,

一切离沉三摩地,定有心之明分故。

缘空性之止或观,必证空性、无念定,

则无证空之决定,故心未趣空性定,

已证空定二者中,皆有乐明无分别。

修止成已观真实,此慧便离动摇过,

一切观修亦复然,若除于境散动过,

任修何善皆有力。

 (丑五)次第决定:

止观须依次第生,或问若先解无我,

此人缘空性止观,同时生起有何过?

但解真实生觉受,未说先须奢摩他。

未获空性修所成,不作观修缘空性,

生修所成胜观者,无上瑜伽部中有。

下三续部与此处,未成奢摩他之前,

求解无我数观察,仅此不成奢摩他。

若不观察止住修,虽能成止然此无,

修观法故止为先,其后胜观次第明。

生起胜观之理者,妙慧观察起轻安。

如所有或尽所有,次第决定皆如是,

余违经与智成论。此就新生时而言,

后则胜观可先修,及依未到定摄观,

修习正定所摄止。

(丑六)各别学法分三:(寅一)学奢摩他之理;(寅二)学毗钵舍那之理;

(寅三)学双运之理。

 (寅一)学奢摩他之理分三:(卯一)依止奢摩他资粮;(卯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卯三)修已成就奢摩他之量。 

 (卯一)依止奢摩他资粮:

住具五德随顺处,少欲知足闲净戒,

断欲寻思止资粮。

 (卯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分二:(辰一)加行;(辰二)正行。

 (辰一)加行:

修菩提心等加行。

 (辰二)正行分二:(巳一)以何身威仪修;(巳二)释修习次第。 

 (巳一)以何身威仪修:

正以具八身威仪,

 (巳二)释修习次第分二: (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午二)依彼引生

住心次第。

 (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分三:(未一)心系所缘前如何修;(未二)系所缘

时如何修;(未三)系所缘后如何修。  

 (未一)心系所缘前如何修:

现法乐住乐滋身,获轻安故易行善,

无主散于颠倒境,灭则恶行皆不生,

修善强力通变速,生深胜观断生死。

复次修时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

由此生欲次生勤,次生轻安彼能灭,

退失正定诸懈怠。

 (未二)系所缘时如何修分二:(申一)认明住心处所缘;(申二)如何系心于所缘。

 (申一)认明住心处所缘分二:(酉一)所缘总建立;(酉二)认明此处之所缘。

 (酉一)所缘总建立分二:(戌一)正明所缘;(戌二)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戌一)正明所缘:

周遍净行与善巧,净惑为总所缘事。

 (戌二)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别贪增上缘不净,乃至寻思增上者,

缘呼吸又为了知,断除对治贪等故,

观生上中下品理。

 (酉二)认明此处之所缘:

多寻思者修息善,如来等像为所缘,

有众需故当修此。先于善妙大师像,

数数观视取其相,是令现起佛总义,

次于意中真佛相,先修易现身粗分,

待彼坚固缘细分,所缘多则止不成。

一头二臂身二足,依次明观数次后,

彼身总体于心中,若能同时而现起,

半分头足粗支分,纵无光晔之明了,

应知喜足获所缘;若欲求明数攀缘,

虽略显了障得定。所缘不明然无过,

速得妙定明易成。此时所缘色形数,

大小若变不可随,于前所缘为所缘。

若缘天相极难现,前述所缘修其一,

或住空性见上持,以此主要在得止。

 (申二)如何系心于所缘分三:(酉一)立无过规;(酉二)破有过规;

(酉三)示座时量。

 (酉一)立无过规:

具二殊胜三摩地:心极明显具明分,

及专注于彼所缘,无有分别具住分。

或加乐澄共为四,然此成澄不需乐。

上述具二殊胜者,昏沉能障如是明,

掉举能障无念住,粗细沉掉乃违缘,

识已依顺缘念知。现起前定所缘相,

系心所缘相续念,心不余散离所缘。 

此念具足三差别,即境行相及作业。

得前所缘以知持,起念心已系所缘,

所生行相强而高,次不更起新观察,

相续将护此心力,是修念法切要处。 

引三摩地主修法,即修念法故念者,

其行相为定知相,若无有力定知相,

纵有明分然无力。胜解修无所缘者,

须许专修不流散,不散即不忘所缘,

故仍未出修念法。

 (酉二)破有过规:

或于前说修念法,思无沉没掉增上,

唱言善缓即善修,乃将生沉误为修;

若思有明故无过,此乃未辨昏沉二,

故释缓紧适中界,具慧学者持如命:

若觉住此将生掉,即应缓息减其量,

若觉住此将生沉,即应策举过其量,

自行观察作判断。念之行相令不衰,

并观住否本所缘,沉掉何者已生起,

正知观照观察时,前心势力尚未尽,

非太短促亦非久,中间时时作观照,

时时忆念前所缘,正念力大知沉掉。

未达此要虽久修,智慧变钝忘念重。

“数数意言所缘”者,忆念不忘执持义。

 (酉三)示座时量:

诸凡散乱之忘念,沉掉生已不速知,

乃是正知力弱过,时短数多修为要,

若二过除可稍久。座量或为一正时,

或为半座或一座,随自心力堪能修。

 (未三)系所缘后如何修分二:(申一)有沉掉时如何修;(申二)离沉掉时

如何修。

 (申一)有沉掉时如何修分二:(酉一)修习不知沉掉之对治;(酉二)修习

知已不勤功用以断彼之对治。

 (酉一)修习不知沉掉之对治分二:(戌一)抉择沉掉之相;(戌二)于正修

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

 (戌一)抉择沉掉之相:

掉举之体即贪分,所缘为净可爱境;

行相不静向外散,以爱境相而趣入;

掉举作业差别者,能障其心住所缘。

沉没有二善无记,不起所缘紧行相,

虽有澄分无明力。昏是不善或无记,

为沉没因是痴分,身心沉重无堪能。

 (戌二)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

沉掉未生将生时,有力正知若不依,

惟了沉掉无利益。修正知法有两种:

上述修念法相续;于中观察自所缘,

其心于余散未散,在旁观照不间断,

是修正知第二要。有力念是正知因,

旁数数观亦其因。

 (酉二)修习知已不勤功用以断彼之对治分二:(戌一)明思及灭沉掉法;

(戌二)明生沉掉之因。

 (戌一)明思及灭沉掉法:

如同铁随磁石转,于善不善或无记,

动心心所即是思。此说对治生沉掉,

不勤功用造作思。沉没心者太内摄,

由失所缘行相故,应修欢喜非厌患,

或修佛像光明相,思择乐思境亦善。

修广所缘及行相,经行读诵修六念,

冷水洗面瞻星辰,思菩提心暇满德,

除沉没因修清净。掉举因贪趣境故,

应修无常可厌事,掉举自然得止息。

太散暂停为教授,掉举太猛亦暂停。

 (戌二)明生沉掉之因:

食不知量不守根,睡不勤行不正知,

沉掉共因沉没因,耽着睡眠太依止,

心暗不乐攀所缘。掉举因者无厌离,

不修精进心太举,于境亲友等散乱。

沉掉将生而轻忽,微细所断定有过。

散掉多时求住分,住时防沉求明力,

不应惟以澄净足。此定一时虽难得,

修不成易然非有。

 (申二)离沉掉时如何修:

约一座许离沉掉,得定见已修行舍,

缓功非舍行相力。复次加行时懈怠,

勤修定时忘教授,已住定时生沉掉,

生时而不勤功用,离时行思为五过。

以信欲勤轻安四,治懈怠以念正知,

及行舍四依次除,忘念沉掉不行行。

如是八行断五过,无上瑜伽中亦需。

 (午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未一)正说引生住心次第;(未二)由

六力成办之理;(未三)具四种作意之理。  

 (未一)正说引生住心次第:

内住续住及安住,近住调伏与寂静,

最极寂静并专注,平等住九令生故,

 (未二)由六力成办之理:

以六力成九心理:初二依次成初二,

中三依次成二二,末成第九平等住,

闻思念知勤极熟,

 (未三)具四种作意之理:

名为六力力励转,有及无间缺运转,

无功运转四作意。初二中有初作意,

次五住心有第二,第八之中有第三,

第九之中有第四,九住心有四作意。

 (卯三)修已成就奢摩他之量分三:(辰一)示奢摩他成与未成之界限;

(辰二)总示依奢摩他趣道之理;(辰三)别说趣世间道之理。

 (辰一)示奢摩他成与未成之界限分二:(巳一)示正义;(巳二)有作意相

及断疑。

 (巳一)示正义分二:(午一)示由获未获圆满轻安之门获未获奢摩他;(午二)

示获圆满轻安已成就奢摩他之理。

 (午一)示由获未获圆满轻安之门获未获奢摩他:

虽第八住无沉掉,须无间依念知故,

称作行或有功用。第九不须名无功,

乃至未获轻安间,欲界地摄非作意。

 (午二)示获圆满轻安已成就奢摩他之理:

身心于善无堪能,随所欲转名粗重;

离此身心于善行,柔如木棉极堪能。

修此堪能后成就,轻安心一境性止。

生轻安兆行者顶,似重然乐等相现,

心身轻安依次生,许初是识次为触。

此身轻安初生时,虽具身心喜乐受,

然犹未得相圆满、易了轻安后减退,

扰动其心粗喜乐,不动顺定如影随,

获此轻安名得止,定地所摄初作意。

 (巳二)有作意相及断疑分二:(午一)正说有作意相;(午二)释断疑。

 (午一)正说有作意相:

得此作意相状者,有力净惑入定时,

两种轻安速生起,五盖大多不现行,

出定亦具少轻安。净奢摩他轻安二,

互相辗转能增长。定中粗相悉消除,

心者如与虚空合,起定获身似新生。

烦恼力弱难持久,住分浓厚极明了,

眠定和合梦清凈。

 (午二)释断疑:

上述作意三摩地,若解无我见总义,

立异生位解脱道;菩提心摄大乘道;

若无他摄定自体,为内外道之共同。

是故乐明无念定,是否正解修真理,

有二当善分别之。

 (辰二)总示依奢摩他趣道之理:

外内二与内道之,三乘一切瑜伽师,

断惑现行与种子,粗静行相十八界,

了相与谛行相等,一切胜观初皆须,

依此而成故此止,说是近分未到定。

具粗静相胜观者,于内道非不可少,

外道则无谛等观。无上部于生次时,

须成就止然不必,为生粗静行相观。

 (辰三)别说趣世间道之理:

九住心至作意前,是名作意初修业;

从得作意至了相,名净烦恼初修业,

《声闻地》说、初近分,次为了相非同时。

若许同时证彼二,止前无须止住修,

近分之前已有止。

决定趣入静虑波罗蜜多体性奢摩他之门说讫。

学毗钵舍那之理

 (寅二)学毗钵舍那之理分四:(卯一)依止毗钵舍那资粮;(卯二)毗

钵舍那之差别;(卯三)修习毗钵舍那之理;(卯四)修成毗钵舍那之量。  

(卯一)依止毗钵舍那资粮分二:(辰一)总示依止毗钵舍那资粮;(辰二)

别明抉择正见。

 (辰一)总示依止毗钵舍那资粮:

听闻龙猛提婆等,具量论典及解释,

以辨了不了义慧,抉择正见者即是,

决定胜观因资粮。是故佛护月称论,

立为根本此涵盖,妙论所诠诸深要!

(辰二)别明抉择正见分三:(巳一)认明染污无明;(巳二)明彼即生死根本;

(巳三)欲断我执当求无我见。

 (巳一)认明染污无明:

无始以来执诸法,非分别立自体有,

此乃所破实执理,所着境名我自性。

二差别事人法上,无彼即是二无我;

执差别事上有彼,此二心即二我执。

或有唯识中观师,虽许人我执所缘,

唯我然问其事时,则为藏识意识等,

众说纷纭本派者,许能引生唯我念,

唯我乃是彼所缘。本派别法纵须臾,

不执蕴为所相事。如是"我之"俱生心,

其心所缘即我所,而不说我眼耳等。

俱生坏聚见所缘,要能任运生我念,

是故有人名“天授,”执“供施”有自性心,

非此、俱生我执是。俱生法我执所缘,

色蕴眼耳器界等。人法我执二皆具,

自性成就之行相。

  (巳二)明彼即生死根本:

是故此二非宗派,所计常一自在执,

及计二取为异物;不待宗派过所染,

多劫为畜有此故,所谓俱生我执是。

设念有说坏聚见,或说执蕴谛实者,

为生死本二相违。当知后前为因果,

所缘相违行相同,故我无过如汝许,

同类无明前后念,彼二皆是生死本,

我许坏聚见即是,实执无明亦无过。

痴于诸境执实时,若所执境违己意,

即缘彼境而起瞋,顺己生贪于中庸,

无他而生同类痴,生余惑理如中士。

  (巳三)欲断我执当求无我见分二:(午一)欲断无明当求通达无我见之理由;(午二)引生通达无我见之理。

  (午一)欲断无明当求通达无我见之理由:

说由见境无有我,断三有种故善破,

我执所执之境者,烦恼诸过灭无余,

如树根断之枝叶。故舍违彼生死本,

俱生我执行相道,余道难除我见种。

凡心不住二无我,不可立为证无我,

非如剔刺而断故。解修无我断我执,

非理作意分别灭,彼见为本贪等灭,

彼所起业亦随灭,即无生死业所引,

便得解脱当坚信。

(午二)引生通达无我见之理分三:(未一)二无我见生起之次第;(未二)正生具次第二见;(未三)建立世俗与胜义二谛。

(未一)二无我见生起之次第:

如法无我于他法,难了、于像则易知;

如是无自性于人,易知于法则难了,

如喻差别事故然。是故依此难易序,

经言“如汝知我想,亦如是知法”云云,

于修次第获定解。

(未二)正生具次第二见分二:(申一)抉择人无我;(申二)抉择法无我。

(申一)抉择人无我分二:(酉一)认明补特伽罗;(酉二)抉择彼无自性。

(酉一)认明补特伽罗:

凡圣补特伽罗者,但依诸蕴立我故,

经云蕴为安立依,补特伽罗安立法,

非其依即安立法,见蕴非即见人我。

经说见我为见蕴,意在破除离蕴我。

(酉二)抉择彼无自性分三:(戌一)抉择我无自性;(戌二)抉择我所无自性;(戌三)示依此补特罗如幻现起之理。

(戌一)抉择我无自性:

知我见相所破要,遮实三聚周遍要,

见难二成宗法要,顺引定解所成要,

具此四要生正见。一异皆非不成故,

实有亦不出一异,有对无对皆非无。

无待坚住所破相,如现而有则成实。

若我与蕴有自性,复为一则全无异,

许则不能取舍蕴;如蕴数量我亦然;

于汝蕴灭我亦灭,此生作业后受果,

自性异故无关联,许则不能忆前世,

不成同一相续故。我蕴若一自性灭,

前后生非一相续,许则值遇未作业,

作业失坏过难免。若我与蕴自性异,

可见然不为量缘;蕴具生住灭等相,

我不具故成常等。

  (戌二)抉择我所无自性:

如是观时我与蕴,自性一异皆不得,

自性一异我亦无,无故彼我无自性。

无石女儿无其眼,可知我所无自性。

安立所依安立法,自性一异安立理,

以此观察诸所知,知为二谛生稀有。

  (戌三)示依此补特罗显现如幻之理分二:(亥一)示说如幻之义;(亥二)依何方便显现如幻之理。

  (亥一)示说如幻之义分二:(干一)显现如幻之理正义;(干二)显现如幻之理似义。

  (干一)显现如幻之理正义:

执自现识前无欺,有而破其谛实力,

亦说涅槃如幻化,如是如于识前现,

无自性人色声等,现空聚故现如幻。

虽空有用非断空,诸法本来无自性,

知本来故非臆造,此遍所知非少分。

心抉择故堪为境,理智得故是可知。

然说破执如幻化,若知影像幻象马,

及梦境中房屋等,非实物、非了空性,

然成同喻前已明。此等之上细空者:

如显现无粗法等,亦违实有由思成。

达称妄喻无性后,亦了诸法称无妄,

解喻义理次第定。论云“说一法见者,

即一切见者”之义,意为解时心进观,

即能通达其密意,似指现前惟同证。

了知影像幻象马,梦境房屋等非实,

如此少分亦不能,生解彼等无自性。

 (干二)显现如幻之理似义:

未解前说所破量,以理析境便非有,

“观者心亦同此理”,解此无者亦绝无,

皆无是非之决定,现相杳茫起种种,

即修断见坏缘起。不修了解所破要,

全无作意修长久,后得现相如烟虹,

柔薄于彼觉无惧,但遮粗碍之修为。

自性成就全非有,能立无过因果二,

以彼量成获深道。

 (亥二)依何方便显现如幻之理:

是故先于凈定中,破实执境如虚空,

修习空性若达要,次出定时观诸境,

后得如幻自然现。强猛观修空品力,

引定解后现如幻,别无所谓修如幻。

总之先现自无明,如何增益所破总,

若有如是之自性,则彼不出一或异,

审思二品之妨难,引生坚固定解后,

人无少分自性有,以前正理力决断。

既于空品多修习,次于心中令现起,

不可遮止人名言,无自性中立缘起,

当获定解同喻像,虽空然依形镜生,

如是人虽无自性,依惑业生亦可立,

受果者理数忆念。

 (申二)抉择法无我分二:(酉一)即用前说之理加以变更而破;(酉二)用前未说之余理破。

 (酉一)即用前说之理加以变更而破:

复次修习法无我,依前说理引定解。

 (酉二)用前未说之余理破分二:(戌一)示缘起因;(戌二)用此及前理成立无为亦无实。

 (戌一)示缘起因:

无有不依因生果,及不待支之有支,

故观缘生与缘立,及其所依因与支,

自性一异破实有。

 (戌二)用此及前理成立无为亦无实:

故灭虚空涅槃等,所得所量皈依处,

建立、实有不应理,能所相别名言成,

否则无关成能所,若许相关坏实有。

亦以观察一异理,观无为法支有支,

二者自性一与异,以此易成无自性。

 (未三)建立世俗与胜义二谛分三:(申一)分别二谛之事与如何分别之数;(申二)如是分别之义;(申三)释所分义。

 (申一)分别二谛之事与如何分别之数:

但于所知分二谛。

 (申二)如是分别之义:

二谛体一待遮异。

 (申三)释所分义分三:(酉一)释世俗谛;(酉二)释胜义谛;(酉三)示二谛数决定。

 (酉一)释世俗谛分三:(戌一)释世俗与谛字义;(戌二)世俗谛相;(戌三)世俗差别。

 (戌一)释世俗与谛字义:

色等诸事唯世俗,断无明者之所见,

具实执人实执前,实故诸事名世俗。

世俗谛非实执成,惟实执前是谛实,

然非立为世俗谛。断除实执诸人前,

立世俗分不立谛,然则立为世俗谛。

 (戌二)世俗谛相:

对之而成名言量,为名言量所获义,

即是无过俗谛相。

 (戌三)世俗差别:

许自相识自续师,许境正倒识则无。

此宗以俗名言量,能分正倒为可笑,

故说世俗俱生心,其前乃分正倒因,

此宗世俗无正倒,世俗现相真理合,

绝无有故必为倒。

(酉二)释胜义谛分三: (戌一)释胜义与谛字义;(戌二)释胜义谛相;

(戌三)释胜义差别。

 (戌一)释胜义与谛字义:

是义复胜故胜义,彼无欺诳释为谛。

 (戌二)释胜义谛相分二:(亥一)正义;(亥二)断诤。

 (亥一)正义:

对之而成理智量,为理智量所获义,

胜义谛相、不堪忍,诸有虽皆名言立,

然非其立遍是有。灭谛涅槃此宗许,

是胜义、有名言立。

 (亥二)断诤:

佛如所有智可分,心境心前无二相。

或计涅槃非所知,佛地中无心相续,

为获无明勤无用,计心行为分别故。

诸境于他现为实,佛亦显现非自现,

以具遍智故如是。如尽所有二佛智,

体性虽一分别立,前为理智后名言,

系境所获理所致。二智二境不相违,

相违惟许二有境。

 (戌三)释胜义差别:

胜义谛广分十六,略分人法二无我。

真顺胜义之名者,是自续师之所许,

是否异门胜义名,藏人所立、前者意,

无有分别二理智,及境前二真胜义,

后二智境立为顺。又实二相二戏论,

后有二相前智无。如是两种境法性,

前有境前离二戏,后但除实而安立。

欺或不欺无第三,所知二谛数决定。

 (卯二)毗钵舍那之差别:

正与最极思择二,各分寻伺有四体,

有相寻求伺察者,毗钵舍那门有三,

寻求义事相品时,及求理者六寻求,

总之以此六寻求,成四体性之胜观。

《声闻地》说四作意,毗钵舍那中亦有。

 (卯三)修习毗钵舍那之理分三:(辰一)示依止修观之义;(辰二)示彼法属大小乘中何乘何道;(辰三)正示依止修观之理。

 (辰一)示依止修观之义:

止观非以所缘分,二谛止观皆可缘。

 (辰二)示彼法属大小乘中何乘何道:

无上瑜伽圆次定,不需余论所说观,

然可专注住见上。

 (辰三)正示依止修观之理:

止住观察修法中,止观平均修习法:

乘止马作观察修,时时间杂修止住。

若谓分别如何修,终不生无分别智,

有漏无漏世出世,从异生成圣者等,

后者不应从前生,因果皆不同类故。

若谓法性超心境,任何心皆不能解,

说难思议超心境,是破骄惟闻思证,

及执深义以为实,否则为众教理难。

 (卯四)修成毗钵舍那之量:

六加行法座座间,除沉掉修念知等,

深要所摄住分中,以妙观智作观察,

引生前述轻安时,即获胜观及双运。

 (寅三)学双运之理:

止观二者名为双,运谓互系而转义。

以观力引获止时,辨法慧与专注止,

相应和合平等转,如尽所有此理同。

如是依师至止观,智者修持决定门,

以易解颂善编排,吾乃此道有缘者!

 (辛二)别学金刚乘之理:

以此共同道凈治,若堪荷负大慧担,

赴深金刚乘喜宴,当知事行瑜伽道,

定饮能熟四灌河,乐嬉解脱二次道。

勤着此论善日光,清除众生之心暗,

佛喜妙道皆圆满,殊胜果位愿定至!

决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说实修之门一切善说精髓者,由名为贡钦语自在利他军者,造于色东噶波尼夏,愿圣教久住兴盛!

(全文终) 

 


{返回 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引导·粹炼精金(夏坝仁波切 译)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云增·耶喜绛称大师)
 依据菩提道次第谈谈个人的修学体会
 《菩提道次第广论》思考题
 菩提道次第引导·粹炼精金(夏坝仁波切 译)
 善说精髓(决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说实修之门一切善说精髓)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舍弃现世·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
 菩提道次第识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音法会期间,我念咒一天要分好几次念,那是不是每次都要念一遍修观音仪轨?[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人间佛教”与现代性问题——以印顺为例(龚隽)[栏目:人间佛教]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五、《入行》的特色[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佛教的时空观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栏目:佛教的时空观]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81-400)[栏目:冯学成居士]
 宝海上师讲解 般若理趣经部份[栏目:宝海上师]
 十大碍行[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栏目:续高僧传]
 生起真实的信心[栏目:传喜法师]
 修证篇概论(下)[栏目:悟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