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6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p.142~p.147)
一、菩萨道的修持心要──般若波罗蜜多(p.142~p.143)
「佛法」是面对生死流转的现实,经修持而达涅槃理想的实现。
 
「大乘佛法」还是面对这一现实,要解脱生死而又长在生死中度脱众生,达到究竟涅槃。这被称为菩萨道的,修持心要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法」之般若与「大乘佛法」之般若波罗蜜的差异】
般若──慧,本为「佛法」达成解脱的根本法门,但要解脱而不舍生死,不着生死而不急求证入涅槃,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就与「佛法」有点不同了。如《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就充分表示了这一特色。
 
二、从《阿含经》与上座系部派佛教之空义看《般若经》之「一切法空」(p.143)
《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到底表示了什么内容呢?
 
【(一)《阿含经》、上座系部派佛教之空义(p.143)】
上文1一再说到:《阿含经》与部派佛教(上座系),对于「空」的意义,
诸行空是:「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2,空是无我、无我所的意思。
涅槃空是:「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涅槃」。3
依此佛教的早期定义,空在《般若经》中的意义,也就可以明白。
 
【(二)《般若经》之空义(p.143~p.145)】
以下列出三则经文:
 
一是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是「下本」。
二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本」)。
三是玄奘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中本」)。
三则经文的意义,大致相同,都分为二段。
 
A、第一段经证:以「甚深涅槃」为主题(p.143~p.145)
鸠摩罗什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卷7(大正8,566a11~19) 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希有世尊!以微妙方便,障色(等法)示涅槃。
鸠摩罗什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17(大正8,344a3~22) 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如、法性([界])、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希有世尊!微妙方便力故,令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离色(等一切法)处涅槃。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50(大正7,269a5~c2) 甚深义处,谓空、无相、无愿、无([造])作、无生、无灭、寂静、涅槃、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如是等名甚深义处。善现当知!如是所说甚深义处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如来甚奇!微妙方便,为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遮遣诸色(等一切法)显示涅槃」。
 
第一段:经的上文,说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然后说甚深义,空、无相等。这种种名字,都是涅槃的异名,这是以甚深涅槃为主题的。
 
所以说:为不退菩萨,遮遣(或译「障」、「离」、「除」)色等一切法而显示涅槃。这样,空与无相等相同,都是涅槃的异名之一;这是依涅槃而说空的。
 
这种种异名,可分为三类:
 
(1)果德
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涅槃:《阿含经》以来,就是表示涅槃(果)的。
(2)行门
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出世空性」与「无相界」,《阿含经》已用来表示涅槃。三解脱是行门,依此而得(解脱)涅槃,也就依此来表示涅槃。
(3)理境
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实际」是大乘特有的4。
真如等在《阿含经》中,是表示缘起与四谛理的。
到「中本般若」,真如等作为般若体悟的甚深义。
这三类──果,行,理境,所有的种种名字,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5
B、第二段经文:以「一切法空性」为主题(p.143~p.145)
鸠摩罗什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卷7(大正8,566c15~25) 我不说一切法空耶?世尊!说耳。须菩提!若空即是无尽,若空即是无量。……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一切法皆不可说。须菩提!一切法空相([性])不可得说。
鸠摩罗什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17(大正8,45b28~c13) 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须菩提言:世尊!佛说一切法空。世尊!诸法空即是不可尽、无有数、无量、无边。……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说,所谓不可尽、无数、无量、无边、无着、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涅槃,佛种种因缘以方便力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
 
卷450(大正7,271c7~27) 我先岂不说一切法皆自性(「自性」二字,唐译增)空?……善现!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量,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无相,或说无愿,或说无作,或说无生,或说无灭,或说离染,或说寂灭,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一切法性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
 
第二段是:接着说:如菩萨思惟修习,不离甚深般若,得无量无数功德。什么是无量、无数?是超越数量的空义。
 
所以说:「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法空相([性]),如来说为空、无相、寂灭、涅槃、真如、实际等。一切法性是不可说的,「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空性也是不可说的,说为涅槃、真如等,都不过是如来的方便假说而已。
 
这段文中,空与涅槃,都是其中的一名,而归于一切法空,这是以一切法空性为主题的。
 
※「涅槃」与「一切法空性」(p.146)
 
依教说:「涅槃」是三乘共通的,「法空性」是大乘不共的。
约理说:「涅槃」与「一切法空性」是相同的。
三、《般若经》的法空性,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p.146~p.147)
【(一)引《华严经》〈十地品〉】
如上引经说外,《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16~c25)说:
 
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
八地菩萨就是不退转地菩萨。八地得无生法忍6,悟入寂灭无分别法,这是二乘也能得到的。如菩萨的本愿力不足,没有诸佛的劝发,那是要证入涅槃,退落而与二乘一样的。经佛的劝发,菩萨这才(从般若起方便,)起如幻三昧,作利益众生的大业,庄严功德圆满而成佛。
 
【(二)引《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8c~569a)说: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观色空,应观受、想、行、识(等一切法)空。应以不散(乱)心观法,无所见亦无所证。……菩萨具足观空,本已生心(即「本愿」)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7。……菩萨缘一切众生,系心慈三昧,……过声闻、辟支佛地,住空三昧而不尽漏。须菩提!尔时菩萨行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不证无相,亦不堕有相。
《般若经》义,与〈十地品〉说是一致的。「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如以为所作已办,大事已了,那就要证实际,尽诸漏而成为二乘入涅槃的。
 
观空而不证空,除了般若外,主要是本愿与慈悲力。《般若经》集出要早些,还没有说到佛力的加持劝发。
 
【(三)小结(p.147)】
总之,《般若经》的空性,就是〈十地品〉的「寂灭无分别法」,如证入,就是涅槃。这说明了,《般若经》的法空性,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8
 
注解
^1
(1)《空之探究》p.123:
 
空,有二方面:(一)诸行空,那是无我我所的意思;进而说明为:「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二)另一方面是:一切烦恼空,空的是烦恼(业苦),也就以空来表示离烦恼(业苦)的涅槃。寂,出离,(止)灭,灭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称。
(2)参阅《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八节〈诸行空与涅槃空〉p.117~p.123。
 
^2
《杂阿含经》卷9(232经):「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大正2,56b24~25)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46:「若比丘观有漏取行是空,此有漏取行空中,无有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无我所。作如是思惟时,复更生心心数法,观前思惟心是空,中无有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无我所。」(大正28,350b16~19)
 
^3 《杂阿含经》卷10(262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涅槃。」(大正2,66b17~18)
^4《大智度论》卷32:
「问曰:声闻法中何以不说是如、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
 
答曰:声闻法中亦有说处但少耳。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法,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无明因缘故诸行,诸行因缘故识,乃至老死因缘故有忧悲苦恼。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灭故是事灭。如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识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如是生灭法,有佛无佛常尔,是处说如。
 
如《杂阿含》〈舍利弗师子吼经〉中说:佛问舍利弗一句义,三问三不能答。佛少开示舍利弗已,入于静室,舍利弗集诸比丘语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于此法七日七夜演说其事而不穷尽。复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静室后,舍利弗作师子吼而自赞叹。佛语比丘:舍利弗语实不虚。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达法性故。
 
声闻法中观诸法生灭相是为如;灭一切诸观,得诸法实相,是处说法性。
 
问曰:是处但说如、法性,何处复说实际?
 
答曰:此二事有因缘故说;实际无因缘故不说实际。
 
问曰:实际即是涅槃,为涅槃故佛说十二部经,云何言无因缘?
 
答曰:涅槃种种名字说,或名为离,或名为妙,或名为出。如是等则为说实际,但不说名字故言无因缘。」(大正25,298a8-b7)
 
^5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18 ~ p.719:
般若表示自证的内容,是称为「法相」(唐译「法性」)、「如」、「实际」(应该还有「法性」,唐译「法界」)的,而这就是涅槃。以「空」、「无相」、「无作」来表示涅槃,于是空义日渐发展起来。「离」(远离)、「灭」(寂静、寂灭)、「净」(无染)、「无所有」、「无生」,本来都是原始佛教固有的术语,用来表示涅槃的。
 
「下品般若」将这些术语,与「空、无相、无作(无愿)」结合起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a)说:「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唐译或作「无造作」)、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依「唐译本」,末后一句,是「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可见「空、无相」等,都是表显涅槃深义的。
 
到了「中品般若」,更与「如」、「法性」、「实际」等相结合。如上面所引的《小品经》文,在「大品本」中,就是:「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中品般若」进展到:「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三类名字,作为同一的自证内容。《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469(大正7•375b)说:「诸空等智者,谓菩萨摩诃萨,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议界智,是名诸空等智」。
 
空智与真如等智,合为同一类来说明,与所说深奥义的内容一致。
 
这三类名字,「寂灭、远离」等,约离一切妄执,离一切戏论说。
 
「如、法性」等,约没有变异性、差别性说;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法」是那样「法尔常住」的。
 
「空、无相」等,约三三昧所显发说,但并不是因观察而成为「空、无相、无作」的。
 
在《般若经》中,由于这三类名义的统一,而表现为悟理、修行、得果的无二无别。
 
^6《华严经》说八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如依《大品般若经》或《大智度论》,则说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
^7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97:
 
菩萨的般若空慧,是空、无相、无作三三昧。菩萨出发于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所以观空而能够不证空。也要「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不能过分的摄心而入深定,因为如定力偏胜,会证入实际而退为二乘的。菩萨的深慧,要悲愿来助成,到第七「等定慧地」,悲心深切,定与慧均等,才能「得无生忍」。无生法是涅槃异名,通达而不证入,所以称为「忍」。
(2)参见《空之探究》p.152 ~ p.153。
 
^8般若,与涅槃有关的经文不少,参阅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6~p.657。「中本」、「上本」与此相当的文句,可检阅之。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般若经》之译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摄法
 成佛之道 1 (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讲义 释厚观讲授
 空之探究 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往生有分 第一集 台湾灵岩山寺创建缘起暨展望[栏目:妙莲法师]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艰难困苦 玉成于琢[栏目:慧语禅心]
 第十七品 忿怒品[栏目: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初入佛门该从六道轮回的意义认识佛教所说因果报应的道理[栏目:写给初入佛门之人]
 无死的金刚心 第22章 婆罗门的四个人生阶段[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栏目:圣严法师]
 《禅关策进》录要 二 黄龙死心新禅师小参[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佛教唯一的核心 The Single Essence of Buddhism[栏目:生命之囚 The Prison of Lif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