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68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47〜p.155)
一、涅槃的超越绝对性(p.147)
释迦佛说法,从现实的身心说起,指出生死的症结所在,呵斥生死,呵斥烦恼,从圣道去实现理想的涅槃。
 
涅槃,佛没有说是这样的,那样的,因为涅槃是无量、无数,不能说是有是无的。佛只是从烦恼的不再生起,苦蕴(身心)的不再生起,以「遮」的方法来表示,如灯(火)灭一样。
 
说生死是有为,那涅槃就是无为。有为法有生住灭(无常),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常)。对于生死有为与涅槃无为,一般是看作对立的别体法。即使说涅槃空与无为空,也不许说是有为空那样的。这是后世的声闻弟子们,为了说明佛法,出发于相对(二)的立场,终于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绝对性。
 
二、《般若经》的甚深义──空性、涅槃(p.148)
【(一)涅槃: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没有能所对立,无二无别】
《般若经》的甚深义,是空性,也就是涅槃。涅槃的体证,是没有时、空,没有数、量,也没有能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浑然的无二无别(也不会觉得是一体)的现观,是一切不可说、不可得的。
 
【(二)《般若经》等大乘经,从无二无别的甚深体验中,观「一切法本空」】
《般若》等大乘经,就是从这无二无别的甚深体验中,来观一切法,一切法不出于此,于是「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不生灭」,「一切法甚深」,「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清净」,「一切法本自寂灭」,「一切法皆如也」,「一切法不出于法界」,这一类文句,就这样的弘传出来。
 
玄奘译的《大般若经》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1。这是以法性(真如、空性的异名)的现观,为理解与修证的准量。
 
【(三)从四十二字门,通达不生不灭之实相(p.148)】
「中本般若」的四十二字(母)门2,以阿(喉音)为首;一切语音,都以阿为根本,依阿而申展出来的。以此为修行法门,也就是从阿──不、非、无、离来观一切法。罗阇(rajas)是垢义,罗(ra)字就是「一切法离垢故」3。到末一字荼(ḍha)是必义4,荼就是「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从阿字为本来观一切,一切都是不、无、非、离了。5
 
三、文殊法门、《般若经》等初期大乘经重真谛不生不灭;《阿含经》重因缘生灭(p.149)
初期大乘经虽有多方面的独到开展,而本于一切法性不可得──空性的立场,与《般若经》是一致的。这一立场,与《阿含经》以来的传统佛法,从现实身心(五蕴、六处等)出发,指导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达理想──涅槃的实现,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如《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6卷1(大正14.448c23~26)说:
 
问:其佛说法,何所兴为?何所灭除?
答曰:其本净者,以无起灭,不以生尽[灭]。所以者何?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
文殊师利是从东方宝英佛土来的。文殊说: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缘合(因缘和合生或缘起)为第一,出发于因缘生灭,呵责烦恼等教说。
 
文殊所说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
 
此土以缘合为第一,当然是固有的,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
 
彼土的佛法: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直由不生灭下手。
此土的佛法:固有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以缘起为第一,由因缘生灭、无常下手。
【※这两大不同类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
《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
如《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空。甚至说:「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7。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般若经》观不生灭为真般若
《般若经》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说:
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大正8.546c2~7)
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虽可说对某些部派说,但在文字上,显然是不满传统的《阿含经》。
 
《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
 
四、从超然立场看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p.150)
【(一)《般若经》之甚深义是涅槃的别名,这应是依《阿含》思想引发而来(p.150)】
《般若》等大乘经,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圆满佛果而外,甚深义──一切法空,法法皆如的阐扬,都是涅槃别名,这应该是依《阿含》思想引发而来,怎么会到达这样的对立呢?
 
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
 
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
 
【(二)《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有为与无为同依「缘起」而阐明(p.150)】
《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缘起,缘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纯大苦聚灭」。
 
依缘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有,说明生死的集,有为法。
也依缘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无,说明生死的灭,无为法。
有为与无为,依同一原则而阐明。但传统佛教界,似乎少有能完满的把握缘起;不是以缘起为生灭边事(有为的),就推想为不变的理性(无为的)8。
 
五、「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与「有甚深涅槃知见而不是阿罗汉的圣者」(p.150)
【(一)「慧解脱」与「俱解脱」(p.150)】
「慧解脱」本是一切阿罗汉的通称,所以论佛与阿罗汉的差别,就举「慧解脱」为一切阿罗汉的代表9。依空、无所有、无相而得心解脱,不正就是阿罗汉的心解脱吗10。
但阿罗汉中,有不得深定的,有得深定的。这才方便的分为「慧解脱」,与(心慧)「俱解脱」的二类。
【(二)三类圣者(p.151)】
我要这么说,因为要解说一项事实。《杂阿含经》中,长老比丘们告诉须深比丘,他们是阿罗汉,但不得四禅(《相应部》说不得五通)及无色定。须深觉得难以信解,佛告诉他说:「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11。这是说,阿罗汉有先后层次,也可说有二类。
 
1、法住智知:
缘起被称为法性、法住,所以法住智是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五蕴等如实知,厌,离欲,灭,而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虽然没有禅定,但烦恼已尽,生死已了。这是以慧得解脱,知一切法寂灭,而没有涅槃的自证。
2、涅槃智知:
生前就能现证涅槃的绝对超越(即大乘的证入空性,绝诸戏论;也类似一般所说的神秘经验),名为得现法涅槃;在古代,被称为得灭尽定的俱解脱(不过灭尽定,论师的异解纷纭)。
 
这可能是二类阿罗汉,也可能是先后契入的层次。
 
3、另一类有甚深涅槃知见而不是阿罗汉的圣者
众生的根性不一,还有一类人,不是信仰,希欲,听闻,觉想,也不是「见审谛忍」,却有「有灭涅槃」12的知见,但不是阿罗汉。如从井中望下去,如实知见水,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13。
六、大乘兴起与部派佛教的关系(p.151~p.152)
【(一)上座部系重于四谛的知见,少得现法涅槃(p.151)】
部派佛教中,主要是上座部系,重于四谛的知见,少有得现法涅槃的。在教义上,虽有种种阿罗汉,灭尽定等,而缺乏超越的体验,所以这一系的教义,被讥为:「唯见浮繁妨情,支离害志,纷纭名相,竟无妙异」14了。
 
【(二)大乘兴起与「大众部系」的关系(p.152)】
大众部系之「法空说、法性不二」(p.152)
大乘佛法的兴起,决定是与大众部系有关的。如上一章15说到:
方广部──说大空派,以为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这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16
东山住部的《随顺颂》17,以为法性不二,佛所说的,都「是随顺世间转」。
分别部说:凡圣一切都「以空为本」18。
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19。
甚深义──法性不二 ,从大众部学派中开展出来。
 
大众部系对「圣位菩萨」之安立(p.152)
《论事》说到:安达罗派以为:释迦菩萨在迦叶佛时,入于决定20。
东山住部等也说:成佛以前的菩萨,已经得法现观,入正决定21。正性决定,就是正性离生。入正性离生,是体悟正法而成为圣者。
这样,菩萨有二阶位:一、凡夫;二、得正性决定的圣者。
菩萨的分为二阶,与大乘所说的菩萨是一致的。
大众部系中,
 
法性不二思想的开展;
「本生」又广泛的流传;
菩萨道受到佛弟子的赞仰,有圣位菩萨的安立。
如有人发心修学,求成佛道,依佛法说,这是可能而值得赞叹的。
七、观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p.152~p.153)
【(一)有甚深涅槃知见而不证阿罗汉的,正是初期大乘观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
在佛教界,
 
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
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
惟有另一类人(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
【(二)如何观空而不证实际:智慧深、悲愿切、佛力加持、不入深定】
大乘法中,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当然是由于智慧深,悲愿切(还有佛力加持),而最原始的见解,还有「不深摄心系于缘中」22;不深入禅定,因为入深定是要堕二乘、证实际的。所以《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说:弥勒「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23。
被称为菩萨的持经譬喻师法救24也说:
菩萨虽伏我见,不怖边际灭,不起深坑想,而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有断有碍25。
【(三)无生法忍菩萨】
正见甚深法的菩萨,从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悲愿力所持,自知「此是学时,非是证时」26。所以不尽烦恼,不作究竟想,不取涅槃,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
 
最深彻的,名为无生法忍。阿毗达磨中,忍是无间道;称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
 
八、般若深义的弘传27(p.153~p.154)
【(一)甚深空义,由有涅槃知见而不证实际的菩萨发扬起来】
甚深(空)义,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当然不会说。
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长期在定中,当然也不会去阐扬。
惟有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也有适应世间的成分)。
【(二)甚深般若初期弘扬的情形】
起初,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是深般若波罗蜜,应于[能得]阿毗跋致菩萨前说,是人闻是,不疑不悔。」28
 
不退转菩萨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说:「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不退转)地。」29
 
这当然是甚深义法门,还不是普遍传宏的。
 
【(三)大乘法门广传之后的情形】
也许大乘法门传开了,来学的人也渐渐多了,于是久行菩萨也能够信解了,所以说:
 
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如阿毗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过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罗蜜,则不能信解30。
进一步,「新发意」(应译「新学」31)菩萨也有信解可能了,如说:
 
若新发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不惊怖没退32。
再进一步,一切法空的般若深义,什么人都能契入,如「中本般若」说:
 
是(法)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佛言: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33。
般若甚深法门,三根普被,人人可学可入;这就是直从法性平等,法法皆空、皆如去深入的法门。
 
注解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6(大正7,866c17)。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43:
「唐译五分本」也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量(pramāṇa)是准确的知识;定量是正确的、决定无疑的准量,值得信任的。
^2四十二字门,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6a6-b28);《大智度论》卷48(大正25,408b1-409a24)。
^3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6a5~b10):「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字门………「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故。过荼无字可得,何以故?更无字故。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亦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
 
(2)《大智度论》卷48:「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a)、后荼(ḍha),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ādi),秦言初;阿耨波陀(anutpāda),秦言不生。若闻罗(ra)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rajas),秦言垢。」(大正25,408b12~18)
 
^4 《大智度论》卷48:「若闻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茶(bāḍham),秦言必。茶外更无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大正25,409a14~16)。
^5
(1)印顺法师《佛在人间》p.70:
大乘法的四十二字,以阿字为本。阿是不生不灭义,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唱诵每字,都与阿相应,即观一切入不生不灭的实性。《华严》、《般若》中的文字陀罗尼,观行成就,是可以证入无生法忍的。这是观音声色相而契入法性的。
(2)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25 ~ p.426:
《大智度论》说:「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音),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卷48,大正25,408b)。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而第一「阿」(a)字,是一切字根本。「阿」是最初喉音,经颊、舌、齿、唇,而有种种语音,所以阿是最初的、根本的。「阿」──喉音,什么意义都不是,所以被看作超越的──「不」,「无」。依「阿」而发展出四十二字,一切语文(所表示的),也就一切本质都是超越的,可从一切文字而通达实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所以「入阿字门,(能通达)一切法初不生故」。如罗(ra)是尘垢的意义,所以「入罗字门,一切法离尘垢故」。这样的一一文字,能通达实相,是菩萨修行法门。(唱)诵字母而能通达深义,如《华严经》说:「唱如是字母时,……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6,大正10,418b-c)
(3)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46 ~ p.747: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是依人类的发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阿」,再经颚、颊、舌、齿、唇,而有种种语音。可说一切语音,一切字母,是依「阿」为根源的,是从「阿」而分流出来的。喉音的「阿」,还没有什么意义;什么意义也不是,所以被看作否定的──「无」、「不」。般若法门,认为一切但是假名施设,而假名是不能离开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征着什么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绝对──「无生」、「无二」、「无相」、「空」。一切文字名句,都不离「阿」,也就不离「无」、「不」。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晓一切文字,而重要在从一切文字,而通达超越名言的自证。如「荼」是热的意义,听到了「荼」,就了悟是「不热」的。这样,什么都趣向于「空」,不离于「如」。所以经上说:「善学四十二字已,能善说字法;善说字法已,善说无字法。」(《摩诃般若披罗蜜经》卷24,大正8,396b)
^6《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属于文殊法门的经典,参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79 ~ p.880。
^7《法集要颂经》卷3(大正4,789a)。
^8参见 印顺法师着《中观今论》p.25~p.34。《性空学探源》p.17~p.21。
^9 《杂阿含经》卷3 (75经):「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大正2,19 b28~c10);《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102~p.103);又《杂阿含经》卷26 (684经)(大正2,186 c2~187b5)。
^10 《杂阿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49c~150a);《相应部》(41)「质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1~p.453);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1。
^11
(1)《杂阿含经》卷14 (347经)(大正2,97 b11~12);《相应部》(12)「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180)。
(2)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224~p.225:
A、法住智: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
 
B、涅槃智: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纔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A)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知生灭———知有为世俗。
(B)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知不生灭——知无为胜义。
 
(3)《空之探究》p.221~p.222:
须深出家不久,听见有些比丘们说:「生死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却不得禅定,是慧解脱阿罗汉。须深听了,非常疑惑。佛告诉他:「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的体验,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余支例此)。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法住智,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
(4)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10,大正27,572a27~b29。
 法住智 涅槃智
1 知集智 知灭智
2 知苦、集智 知灭、道智
3 知苦、集、道智 知灭智
4 知流转智 知还灭智
5 知缘起智 知缘起灭智
6 知生死智 知生死灭智
7 近分地智 根本地智
 
(5)参见《大智度论》卷23,大正25,233c1~5;《大智度论》卷28,大正25,266b13~17。
(6)参见《瑜伽师地论》卷87,大正30,787b4~11;《瑜伽师地论》卷94,大正30,835c19~836a8。
^12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83:「有灭涅槃」:「有」是生死,生死的止息灭尽是涅槃。
^13
(1)《杂阿含经》卷14 (351经):
 
尔时、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则寂灭、涅槃」。时尊者那罗问尊者殊胜言:「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则寂灭、涅槃者,汝今便是漏尽阿罗汉耶」?尊者殊胜言:「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非漏尽阿罗汉也。」………时有行人,热渴所逼,绕井求觅,无绳、无罐,谛观井水,如实知见而不触身。如是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大正2,98c19~99a2)
(2)《相应部》(12)「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170~p.171)。
 
(3)《瑜伽师地论》卷94:「诸学见迹,虽于有灭寂静涅槃,不随他。信内圣慧眼,自能观见,然犹未能以身触证。譬如有人热渴所逼,驰诣深井,虽以肉眼现见井中离诸尘秽清冷美水,并给水器,而于此水身未触证,如是有学虽圣慧眼现见所求后烦恼断,最极寂静,而于此断身未触证。」(大正30,837b5~11)。
 
^14 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1:「[诃梨跋摩]其师既器而非凡,即训以名典,迦旃延所造大阿毗昙,乃有数千偈,而授之曰:此论盖是众经之统例,三藏之要目也,若能专精寻究则悟道不远。于是跋摩敬承钻习,功不逾月,皆精其文义,乃慨焉而叹曰:吾闻佛旨虚寂,非名相所议神澄妙绝,罕常情攸测,故为先达之所遵崇,我亦注心归仰。如今之所禀,唯见浮繁妨情,支离害志,纷纭名相,竟无妙异。」(大正55,78c3-18)
^1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十节〈大众部系与法空〉p.128~p.132。
^16 《大智度论》卷1:「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大正25,61a28~b2)。
^17《入中论》卷2(汉藏教理院刊本p.31)。
^18 天亲菩萨造《佛性论》卷1:「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大正31,787c5~7)。
^19 日本澄禅着《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大正70,495b29~c1)。
^20《论事》(日译南传57,p.367)。
^21
(1)《论事》(日译南传58,p.225)。
 
(2)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0 ~ p.221:
 
正性离生,古译即为正性决定。这,有部说是在见道,离惑得无生时的境界。但大众分别说系乃至现在锡兰的铜鍱学者,都不说它是见道的境界,而移置在前面,与三乘共十地的性地意义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顶位。龙树《智论》就讨论到顶、决定、无生三名是同是异的问题,论中自有解说;不过依此可见正性离生是有着前后的诤论,不必尽如有部所说在见道位。《异部宗轮论》说菩萨「得决定道不退」的决定道,也就是这个。法住,也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位次,经说「得法住智」;《成实论》说,以闻思慧见诸法的必然理则,叫法住位。从此以后,实际修习禅定,就是决定道。法住道与决定道,二者都是在见道以前的事。有部以见道分凡圣,见道以前都是凡夫;大众分别说系及成实论师等不然,见道后得初果,固然是圣人,见道以前,从闻思修慧得见法住理性,已经不是凡夫,也可以说是无漏的,即初果向的圣者(他们把初果向的时间拉长,不像有部的局在十五心)。所以见法住智得决定道,虽不是见道以后的圣者,但已超过了凡夫,已获证到一种不可更动不可转变不再退堕的无为常住性,这就是法住无为与决定无为。
^2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8c20~21)。
^23《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卷2(大正14,418c8)。
^24参见印顺法师着《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245~p.268;《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377 ~ p.378。
^2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53(大正27,780a19~21)。
^2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8:「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具足观空先作是愿,我今不应空法作证,我今学时,非是证时。菩萨摩诃萨不专摄心系在缘中,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不退,亦不取漏尽证。」(大正8,350a19-24);《大智度论》卷36:「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大正25,323a8);《大智度论》卷76 (大正25,592a-594c)。
^27参见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47~p.664。
^2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4a22~23)。
^2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542 c17~19)。
^3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3c24~25)。
^31参见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8~p.661。
^3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8c23~25)。
^3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2a7~10)。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般若经》之译出
 成佛之道 13 大乘不共法 性空唯名系(摘要)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罪业不可放置 须励力修忏悔 (益西彭措堪布)[栏目:忏悔业障]
 三十八世 仰山慧寂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也谈禅宗的“活”[栏目:陈坚教授]
 05-046珍惜悲心与慈爱[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佛教拜年短信[栏目:佛教手机短信]
 明照一隅即国宝?[栏目:情:日本妙语和尚佛理随想集·高田好胤]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二十六回 拜师子频申比丘尼[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有人一生念佛临终有障碍是什么业因?[栏目:助念往生·净空法师问答]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禅僧行脚的影响(杨富学)[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