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五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61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五集)  2011/5/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三十六面,倒数第五行,从「又《法鼓经》云」,从这里看起。
  「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佛在《法鼓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身体虚弱,没有声音了,也就是说这一句佛号都念不出来,这个不要紧,只要他心里很清楚、很明白,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心里真的想往生,真想亲近阿弥陀佛,只要有这个念头、这个意念,都能往生。这就是说临终即使没有这一念,有这个一念的意念都行。「如来慈德,微妙难思。」这一句是赞叹,如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恩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只要有这个意念,不必出声,都能往生。「是故《安乐集》云:当知如来有胜方便」,这个胜是殊胜,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有无比殊胜的方便法门,「摄护信心」,摄是摄受,护是护念,摄受护念真正有信心的人。信心的条件就是下面这一句,「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这里头最重要就是专意,意就是心,专意跟专心是一个意思。专心意念阿弥陀佛,也就是你心里想著阿弥陀佛,真想阿弥陀佛,希望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杂事、杂的缘尽量要少,要知道放下。我们用心,不仅是念佛,生活、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心,这就好。并不是说念佛的时候用清净心,生活、日常杂事我们就可以用一般的心,这个不可以的。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一真一切真,一妄是一切都妄,生活当中我们用的是虚情假意,念佛的时候这个真心也不是真的,这个道理要懂。
  诸佛菩萨,我们说法身菩萨,他全用的是真心,没有妄心,所以他能够证得法身的境界。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做对了,那就是礼佛、念佛的时候如经上所说的,我们把妄念放下,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依旧是妄心,依旧里面有非常浓厚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不行。为什么有人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我们念佛一万声佛号有几声能相应?相应是功夫得力,不相应是功夫不得力。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去反省、去思惟,真正明白了,要忏悔。忏悔是改过自新,把这些过失真的把它改掉,重新做人,完全学佛菩萨就对了。为什么?佛菩萨明心见性,佛菩萨没有丝毫的染污,待人接物完全是真心显露。所以专意念佛因缘比什么都重要。
  「并赞云」,这是《安乐集》里面称赞如来。「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欢喜心、赞叹的心、仰慕的心,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极乐世界。「下至一念得大利」,最下层的,甚至於说只有一念,临终的时候一念,因为他是真心,真心是性德,那一念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没人敢说,说不定这个人就临终一念上品上生。可能吗?这真可能。你要问为什么可能?因为他理一心,这一念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他是真心。真心念佛,叫理一心,理念,功德不可思议!底下这一句说得好,「则为具足功德宝」,这一念就具足称性的功德。这个功德,「设满大千世界火」,三千大千世界都被大火燃烧了,「亦应直过闻佛名」,他也应该直接通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说明至心念佛,即使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火灾,他也能够通过,至心念佛不可思议,是故至心稽首礼,应值得赞叹、值得赞扬、值得礼拜。「三辈往生」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接著第二十五「往生正因」。
  「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这是前面第二十四品。「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要修什么样的因,修什么样的行,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愿望,这一品就把它说出来了。「故於本品增广之,名为往生正因。此两品互作经纬,彼此涵摄」。往生正因里面就包含四土三辈九品,而四土三辈九品里面也包含往生正因。「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辈。」。这两品的关系就交代得很清楚,这一品当中讲因,前一品三辈是讲果。「又本品所示诸因,多契於《观经》之净业。《观经》云: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这就是净业三福,是修净土求往生发心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三条,一共十一句。这十一句一定要常常记在心里,要认真努力把它做到,因为它是净业的基础;没有这个三条,违背这十一句,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你就知道这三条的重要。所以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面说,「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所以这三条也称之为净业三福。《阿弥陀经》上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三条是福德,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能往生,这三条偏重在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有多重要!第一条。换句话说,念佛人不孝父母,他能往生吗?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找不到一个不孝父母的人,阿弥陀佛带头,也找不到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为什么?这两个人对我们的恩德最大,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把我照顾到大,给我的身命,老师给我的慧命,智慧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佛家里面讲的慧命。由此可知,老师对我们的帮助是开发我们的智慧,不是知识,是慧命,而不是身命,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没有老师真实智慧、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非常容易迷失自性、迷失方向、迷失目标。所以孝敬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成佛需要它,没有这个根基不能成佛。世间法里面德行、功名、富贵也要依靠它,为什么?它是智慧的根,它是福报的根。如果这两样不要了,换句话说,你不要智慧,你不要福报。
  福德的根源是孝亲,智慧的根源是尊师,对父母没有孝心,这个人没有福报,对师长没有敬意,这个人什么东西都学不到。绝对不是说老师一定要你尊敬,你不尊敬他不教你,不是的,那你罪业更重了。老师教学生心是平等的,没有彼此,没有厚薄,但是平等教学,学生所得的不平等。确实有学生听老师的课什么也没听到,甚至於把老师所说的想歪了、想偏了,真有,还真不少。是不是老师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不是的,尤其是诸佛菩萨三轮体空,人家根本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而是什么?孝跟敬是性德。孝是自性里面福德的根源;敬,这是敬老师,敬!敬是性德里头智慧的根源。你有这两样东西,修福、修慧容易,不难。福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福报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跟你说,无穷大,大而无外,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我们的福慧为什么没有?迷失了自性。你自己细心去反省,你懂不懂孝养父母?你懂不懂奉事师长?如果连这个都不懂,换句话说,这一生你怎么学都学不到。
  没有一个人不想求发财,发财是福,没有一个人不想求智慧,智慧是聪明,可是一辈子他的心想与他的愿望总是相违背,而不是心想事成。有没有心想事成的人?有,这八个字做到他就心想事成,一点都不假。孝这个字是会意,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你看这个意思。它告诉我们,上一代,父母,下一代,子女,是一体,不能分,分就错了,分就不孝。孝这个字的本义,我们从这里就体会到,看父母的身跟自己的身是一个身,没有这个心念,孝就没有根。我们人都知道爱惜自己的身命,有没有把父母的身命看作跟自己的身命完全相同,甚至於还要超过?孝的概念不能体会到,尽孝就难了,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中国人可以说很早很早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的文明决定早於一万年,中国人在一万年之前懂得孝道,不仅懂得,他真正能做到,而且能够发扬光大。
  师道的建立,文字上有记载的,尧王的时代。尧王设立一个司徒,官的名字,司徒就是老师,这个老师来推崇教育。教什么?教五伦、五常、八德。这种教育内容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所以中国人,千万年前一直到今天,祖宗积德,祖宗真的是有智慧、有德行,这个族群伦理道德根深蒂固。这二百年来,虽然是迷失了方向,错认了目标,感得现前的灾难,这个灾难愈演愈严重。在这一堂课之前播放最近三个月,三月、四月、五月,我看了一下,有一百七十三个灾难,我们只看标题,一百七十三个。史无前例,怎么会这么多!怎么会这么多?由於现在人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奉事师长,这是所有一切灾难的根。不孝养父母,没福报了,不尊重师长,没有智慧了,他能不遭难吗?
  现在有一些人说这是自然灾害,冤枉了自然!怎么可以说自然灾害?自然是最美好的,你怎么能说它是灾害?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是随顺自然,而现在人怎么样?现在人要改变自然,误解了人定胜天。这句话是古人说的,古人说的意思没错,他解错了,人定胜天,人一定可以胜大自然,把它解错了。拼命往科学上发展,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自然,自然出了灾害。什么原因?你改变它,麻烦就来了。古人随顺自然,譬如生儿育女,古人是自然,儿女到你家来了,你家里世世代代积德修福,所以你家的小孩,有福报的、有智慧的都到你家来了。为什么?感应!人人都懂这个道理,家家都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家里面贫寒没有关系,要积德,儿孙会发达,他明白这个道理。现在人不相信这些道理,以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知识可以能够改变自然。是改变了,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这么多的灾难。对自己人身来讲,带给你许许多多的疾病,不健康,你居住的环境带来一些灾难,无论是自身,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居住环境,统统是业力所感的,不是自然的。给你说真话,是自作自受,你还说这个灾难是自然灾害,你不是冤枉大自然吗?把所有一些不善的灾难,责任都推给大自然去了,这有罪过的。
  中国古人如果遇到这些灾难,他会反省,甚至於斋戒沐浴忏悔,断恶修善,改邪归正,来化解灾难。这有道理!为什么?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改过自新,外面灾难就能化解。所以一个人生长在世间能够顶天立地,能够立功立德,老师教育之恩。人一定是老师跟父母合作教出来的,如果只有一方面,没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人不能成就,一定是两方面互相配合。教孝父母难於启口,父母不好说「我是你的父母,你一定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来,所以孝养父母要谁教?老师教。奉事师长老师也说不出口,「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敬我」,这个话说不出口,谁说?父母说。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老师教学生无论教得再多、再广、再深,它的根是孝养父母,如果没有这个根,就没有枝叶、就没有花果。这棵树是福树,大福报,另外那一边是智慧的树。
  所以古时候小学入学的礼简单隆重,那是什么?那是活生生的教育。现在没有了,现在社会为什么搞成这样子?读古书的人都明白,为什么?古圣先贤都讲到了,统统是不善心行所感。善心善行没有了,不但你看不到,听都听不到,没人讲。中国人还算是很幸运,祖宗有德,留下来的典籍太丰富了,只要这些东西在,有人能看到,他就明白了,不看的人不知道。近代印刷术发达,这些典籍大量的流通,好事,只有大量流通才不会失掉。古籍很多丧失了,因为古时候没有印刷术,印刷术宋朝才发明,宋以前没有印刷,都是手抄的,手写的本子。印刷术一直到最近三十年,走向影印,照相影印,这个太方便,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像《四库全书》,以前谁敢想像,全中国总共只有七套,真是宝!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现在全世界只剩三套半,一半没有了。《四库全书荟要》只剩一套,当年编写的时候一共是两套,放在圆明园的那一套,八国联军把它烧掉,所以只有一套,很容易就失传了。
  台湾做了一件好事,把它印出来了。印的数量不多,《四库全书》只印三百套,《四库荟要》只印两百套。虽然数量不多,在我们想像,这些书分别收藏在全世界著名的大学图书馆,纵然全球的灾难,我们相信还会留几套下来。我们明白这个事情,知道这个事情重要,全心全力为往圣继绝学。怎么办?印书。所以在这两年当中,我向商务印书馆订购一百套的《四库全书》,向世界书局订购两百套《四库荟要》。用意何在?希望这个书不要失传,帮助现前往后的有缘众生,目的在此地。遇到这些珍宝我们就得要干,有责任、有使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绝学是因,开太平是果;在佛法里面,续佛慧命这是因,普度众生是果。所以知道哪些事情我们该做,哪些事情我们不该做,该做全心全力去做。有一个真喜欢读书的人,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有真正学佛的人,我们也全力支持他,为往圣继绝学,成圣成贤,续佛慧命,成佛成菩萨。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到,我们要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他成就了我自己也成就,他不能成就,我们自己也不能成就。为什么要做?明白的人他去做了,不明白的人他不肯做。
  所以这个孝跟敬太重要了。印光大师一生劝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就是孝敬,真诚到极处就是孝道的圆满、师道的圆满。必须知道,孝道跟师道是自己的自性,孝道、师道圆满,你自己就圆满成佛了。谁得利益?自己得真实利益,别人得利益是得边缘上的利益,你自己得的利益是核心的利益。所以圣教不能不学,佛经不能不读。这两句话做到,在世法里头大圣大贤,在佛法里面就是诸佛菩萨。从哪里做起?在今天这个时代,因为圣贤教育、佛陀教育完全丢失,没人知道了,社会大众对这些事情普遍的陌生。有些时候我们感觉不如外国人,外国人读书、研究,知道一点,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生疏。但是中国人的底蕴很厚,我们做试验证明出来了,没有这个试验我们自己不敢相信。通过这个试验,过去二00六、二00七、二00八这三年,我们在庐江汤池做了试验,做成功了。试验什么?试验人性本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我们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成功,我们对圣教、对佛法信心倍增,以前确实还是免不了有怀疑,通过这个试验之后,我们的怀疑断了。这个试验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愿心大幅向上提升,而且非常坚定。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认真修学,这一生当中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是绝对可能的,真正可以做得到的。
  下面「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是根本,有这个根本下面就能做得到。慈心是什么?慈心是爱心,佛家慈者与乐,希望看到一切众生这一生当中都能够幸福、快乐、美满,这是圣贤人的心,这是佛菩萨的心。圣贤佛菩萨没有嫉妒、没有傲慢,念念是希望大家都好,个个都成佛。在行门里面最基本的德行就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杀生,绝不伤害一切生命,乃至於树木花草,现在还得加一句,绝不随意的去破坏山河大地,爱心。不偷盗是义,大义,绝不能占人家丝毫便宜,应该要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放下控制、放下占有,随顺自然。命里面贫贱,安於贫贱,命中富贵,安於富贵,不过分!所谓是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他心就安了。这个道理在圣贤的典籍,在佛的经教。心真安了,安定之后他就无求,无求,智慧就开了。不盗、不邪行,邪行里面最重要是淫欲,这个要断。不妄语,妄语里面开了四条,绝不欺骗别人,别人骗我,我不骗他,为什么?他不知道他是圣贤,他不知道他本来是佛。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是众生,我本来是佛,我既然本来是佛,就不好意思欺骗别人,哪有佛菩萨欺骗人的道理!我们要学佛,学佛不欺骗别人。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不恶口反过来就是态度柔和,别人听你说话悦耳,听了生欢喜心。存心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
  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十善业是佛的根,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戒律,这是普世教育,一切众生都应当学习的。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法的根是《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我们把《弟子规》做到,这两句也就差不多了。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没有做到,这两句就没有了。《感应篇》没有做到,慈心不杀就没有了,你做不到。十善业做不到,三皈五戒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提倡儒释道三个根?就是说《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为什么提倡这个,不提倡这些大乘经教,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什么不搞这个?如果没有根,四书五经、十三经是知识,儒家所讲的知识。知识它有相当的局限性,而且后遗症很多。为什么?它没有根。用儒家的方法来讲就很好懂,儒家做学问五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现在大家做这个功夫,专家学者做得很多,后头有两个字,笃行,他疏忽了。变成什么?能说不能行,他讲得头头是道,他做不到,那就是知识,不是智慧。如果是学儒,从根扎起,首先把《弟子规》做到,然后四书五经、十三经变成智慧了,他能融会贯通,无论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没有局限,自在圆融,智慧!如果我们学儒,我们只学《弟子规》,其他东西都不要了,你在这个社会上是个好人,你懂得积德,你真的在修福报,一点都不假。所以缺少笃行,那个东西不是真的是假的。现在大家学都是搞这个,都把笃行两个字疏忽掉,儒释道三家都不重视修行了。修行就是笃行,只会讲,做不到!所以感召来三个月一百七十三个灾难。这个月还没有完,我刚才看到,只看到好像截止在五月二十三日,五月二十三日以后这几天加上去,可能到两百条的灾难,太可怕了!这什么原因?没有笃行,原因就在此地。
  佛法衰了,什么原因?十善业道没做到。可是要知道,十善业道是建立在孝亲尊师、慈悲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十善业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今天佛法的衰,衰在哪里?衰在我们把根本丢掉了。根之根是《弟子规》、是《感应篇》,从前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统统学,对《弟子规》、《感应篇》非常重视。你看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你不就明白了吗?老人家一生在世,四众同学的供养他拿去干什么?全是去印经、印善书。印得最多的不是佛经,我是仔细去查了一查,印得最多的是《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印得最多的。在他老人家那个年代发行量达到三百万册,很了不起,那个时候是铅字排版。我这个发现是在香港发现的,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楞严经》,那个图书馆是倓虚老法师建的,不大,里面收藏的书印光法师印的书是很完备,有一套齐全的。讲经都在晚上,白天没有事情我就看弘化社出版的这些书。看看后面的版权页,真了不起,这些书印的时候,一版不会在一万册之下,至少是一万册、三万册、五万册。印了多少版?几十版,统统你给它一计算的时候,这三样书超过三百万册。印光大师为的是什么?不是佛经,印光法师做得没错,他所干的是扎根教育。
  佛法《十善业道》的根是建立在儒跟道的基础上,儒家它提倡的是《了凡四训》,道家提倡的是《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里面有佛,讲因果的多,《文昌帝君阴骘文》内容跟《太上感应篇》相似,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里面是有三篇,第一篇「万善先资」,是细说杀生的因果,第二篇是「欲海回狂」,是细说邪淫的因果,讲得很详细,最后一篇是佛法,「西归直指」,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印祖一生不遗余力提倡这些东西。而且对於《安士全书》的赞叹,他说在最近一百年当中,这部书是第一类的好书,最近一百年这本书排名第一。告诉不但学佛的人一定要读,中国人必读之书,祖师极力提倡。所以第一条四句是根之根。这个四句话是什么?这个四句话是世间善,做人必须要具备的,没有这四句不能算是个人。人做好了之后才能学佛,所以它第二条三句,是小乘,第三条四句是大乘,小乘的根,大乘的根。你看首先是做人的根,人的根都没做好你就不能学佛,学佛先学小乘,小乘没有学好不能学大乘,它有次第的。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特别重视守规矩。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接受过来之后你天天要做那叫持,你不去做它那就不叫持。三皈是什么?你进佛门来,佛首先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告诉你。这什么?这是你的方向、是你的道路、是你的轨道,你不能越轨,你才能达到目的地,目的地是成佛。三皈三条大家都晓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会念,什么意思不知道。不但现在人不知道,大概唐朝时候那时候的人已经不知道了。唐朝那个时候佛法到中国已经七百年,七百年,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佛法随著时间愈传愈讹,传到最后传错了,大家把意思全会错了。皈依佛怎么?泥塑木雕的佛像,认为那就是佛,皈依法?法是经典,皈依僧?僧是出家人,其实全错了。古人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你?所以佛像、经书、出家人是个样子,你要懂得这个样子里面代表的是什么含义,你才能真学到东西。
  佛代表什么?佛代表觉,佛这个字是印度话,从印度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悟,觉而不迷,迷是凡夫,觉就叫佛,佛是觉的意思。所以现在最好我们得用惠能大师《坛经》的讲法,《坛经》讲法皈依三宝,六祖给人说皈依他不讲皈依佛法僧,他就直接的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大家不迷惑。现在有些人反对佛,最好不要讲佛,那我们讲觉,他就不反对了。觉就是佛,佛就是觉,印度人叫佛,中国人叫觉。我们用《坛经》的话来说,佛教是什么?觉悟的教育。你不要觉悟你就迷惑了,觉的反面是迷惑。所以觉而不迷,这是真正皈依佛。由此可知,佛弟子天天学的是什么?学的是智慧,学的是觉悟,自性觉。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头本觉,中国传统老祖宗跟我们讲的本善,那个善的意思就是本觉、本正、本净,觉正净,这是佛的意思。所以皈依佛,这就告诉你,你想学佛,要念念不迷,觉而不迷。觉而不迷怎么个学法?学经教,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所行的就是觉而不迷,真皈依佛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破迷开悟,开悟是觉。第二皈依法,法是经书,经书里讲些什么?经书讲的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我们人常讲改邪归正,改邪归正那就是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正。现在有人说真理,法是真理。真理不是人制作的,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建立的,真理是自然的。在中国,五伦是法,五常也是法,四维八德都是法,它是邪正的标准,我们要遵守,正而不邪。
  皈依僧,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学佛的人,没有在家、出家的分别,这一点诸位一定要记清楚。僧是修行人的通称,它是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行这就叫僧团,这个团体叫僧团,不管在家出家,在家也叫僧团。所以僧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众的意思,就是中国人是三个人,众多是三个人,三个人以上,古印度是四个人,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同修行,这就叫僧团。僧团最重要是清净,所以六和敬,四个人在一起真正修六和敬,那就叫僧团。这个僧团里面如理如法的修学,世界上只要出现这个僧团在这个地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个地方决定不会有灾难。这世界上有没有?没有,真没有,两个人住在一起都吵架,都闹意见。所以僧团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见和同解,这一条做不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意见。什么时候四个人在一起统统放下,放下什么?须陀洹就行了,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身见,这头一条,放下边见,就是对立,放下成见,什么叫成见?我以为怎样的,那就是成见。有成见不能随顺众生,没有成见就能恒顺众生。没有成见的人什么都好,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虽然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接近佛菩萨。连阿罗汉,分别都很轻,执著没有了,还有一点点分别,阿罗汉,菩萨连分别都没有,他心才清净。所以僧是清净的意思,净而不染。染是什么?烦恼、习气。他没有烦恼、没有习气,也就是说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名闻利养、他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都没有了,所以清净心现前,净而不染。
  你入佛门,你接受三皈依,正式做佛的弟子,那你常常要想到遵守这三个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三个原则,三个总纲领。怎么落实?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然后再进一步,这就是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这些你统统都能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对不会越轨,戒律就是轨道,你绝对不会超越,这叫持戒。持戒时间久了,你养成习惯了,自然就得定,定叫三昧,定久了肯定就开悟,开悟就证果、就成佛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有很多等级,就跟戒一样,戒也有很多等级,《弟子规》是第一个等级,《感应篇》是第二个等级,《十善业道》是第三个等级,三皈五戒是第四个等级,戒律有很多等级。定也有很多等级,慧也有很多等级,真正佛弟子,所以具足众戒,慢慢把戒律向上提升。
  不犯威仪,威仪不是戒律,威仪是什么?威仪是我们言行举止有个好的样子,这叫威仪,让别人看到生欢喜心、生尊重心,给别人做个好榜样,这属於威仪。所以说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这都是属於威仪。第二条这是学佛的基础,不具足第一条就不能进入第二条。现在佛门的规矩坏了,头一条没有,第二条就受三皈,马上就受菩萨戒,这都是过失。可是在今天,真正发大心的,发心要续佛慧命,要传佛的圣教,要弘法利生,我就劝他赶快去受戒。为什么?假的,反正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想受戒,找一个传戒的师父都找不到,传戒至少要五个传戒师你才能得戒,到哪里去找去,一个都找不到,哪来的五个。照佛门一般的规矩是十个师父,叫三师七证,十个老师传戒你才能够得戒。所以现在戒是假的,形式,有名无实。那还要受吗?要,免得别人毁谤你,说你是白衣,没有受戒。所以形式要受,自己心里要清楚,不要骄慢。为什么?你没有受到戒,受了之后认真学习,这就对了。这都是章嘉大师当年教给我的,他跟我讲受戒这桩事情,讲到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登坛受戒那种仪规那是形式,那不是实质。实质怎么样?譬如五戒,你想受一条,这一条你真正做到,你得戒了,你没有做到,那是假的,你必须要做到。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发誓,想一想这五条哪一条你可以做到,先受一条,做个一、二年,做得不错了,没有问题了,我再受一条,可以这样做法。佛法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它不是呆板的,学佛不能不知道,得学真的,不学假的。
  所以戒律,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一定要懂,否则的话你就会死在戒条之下,你什么都没学到。譬如不杀生这一条,佛经上有这个例子,有一个阿罗汉他要到外地去弘法,搭便船,在过去航海的时候搭便船,这条船有五百个商主,现在就讲企业家,都是有亿万财产身分的人,船上带了许多的珍宝,都是这些商人的财产。其中有个人就起了个恶念,想把那四百九十九个人害死,他想独吞这个财产。阿罗汉有神通,有他心通,这人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办?这个人造罪业必定堕地狱,这四百九十九个人被他害了,将来他都要偿命,财产被他夺去,将来要还债,后果不堪设想。阿罗汉就把这个人杀了,这算不算破戒?不算破戒,这叫开戒,不叫破戒。非开不可,为什么?知道这个商主的念头非常恶,不能劝他,你劝他,他先把你杀掉,杀人灭口,他的意念非常坚决,所以只有把他杀掉。把他杀掉是什么?救了他,本来他要堕地狱,他这个命债、财债多少生多少世还不完,这他就不要还了,他也不堕地狱了。另外这四百九十九个人,他救了他们,他们的身命能保全,财产没有损失。所以他这一做的时候,双方都救了,这是真实智慧,这是大慈大悲。所以要晓得,这个戒律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去做一定要懂,你不能死在戒条之下。如果阿罗汉全晓得,让他们去做,反正与自己不相干,那你就看到做的这个人堕阿鼻地狱,被杀害的人都是他的冤亲债主,生生世世这个怨没完没了。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你都得要通达、都得要明了,在什么情况之下通权达变,所以善巧方便,通权达变,戒律是活的。戒律是要自己得善,也要让别人都得善,自己不堕落,也不能叫别人堕落,这是戒律的基本精神。
  不犯威仪,这一句很重要。不犯威仪,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行举止都要给别人做好样子,这叫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好样子,决定不能给别人做坏榜样。这能做到,这是小乘,才能修大乘。
  大乘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深信因果,我搞了好几年才搞通,为什么?他深信因果摆在第一条,我一点都不反对,我马上就懂,做人要相信因果报应,他摆在第三条我就不懂了,第三条是菩萨,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还要叫他深信因果吗?真的,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换句话说,这个因果是专门指你要相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很多菩萨不相信。所以法门有那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劝已经入佛道,修行都不错了,你要想快速的成就,你就把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像前面最后一段,一心三辈,是相信这个因果。
  要「读诵大乘」,读诵大乘一定要懂得,不是叫你把大乘经统统都念诵,那你错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但是要选大乘经典。为什么?大乘经典每一部经都通达自性,换句话说,大乘每一个法门、每一部经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都能做得到。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讲大乘,大乘法门平等,没有高下,你喜欢哪一部,只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到底,你就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证得佛果。所以这个是许多权教菩萨都不相信,特别放到此地。到读诵大乘,你看前面十句全是自利,只有后头一句「劝进行者」,这是劝别人,这就是教化众生。十句自己都做到,才能够教化众生;自己没有做到,怎么能劝人?人家怎么会相信?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单讲一切善法,一切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之法,一定要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教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不相信。
  菩提心,我们就遵从蕅益大师所说的,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决定是真有,对於净宗法门深信不疑,这是正信,真相信,真心发愿求生净土。我真的想去,真的想亲近阿弥陀佛,别的事情我不干,不搞了,我们前面这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自然就做到了。今天为什么看到三皈这么难,持戒这么难?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贪恋,还不想走。真干,真修真干,胡小林给我们做了榜样,你看他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所表现的。那破除什么?破除自己的分别执著,这最大的障碍。用什么方法把自己分别执著突破?能够对一切众生都尊重。他的方法,他的用意,他的苦心,诸位听他的光碟报告就明白了。这都是给大家来做示现的,来做真正引导的,他能够劝进行者。自己没有做到,劝进行者就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六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五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八)[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佛学问答类编 (质难第三)[栏目:李炳南居士]
 31 心肝在树上[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缘(尹进强)[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从情苦中了悟无常[栏目:禅林衲子心]
 密宗法义精要 三、观六道众生的痛苦 6、天道[栏目:密宗法义精要]
 葛印卡老师于中坜圆光寺的开示[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尊胜佛母灌顶开示 谢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视师如佛乃祖训[栏目:传喜法师]
 丹真绒布仁波切开示集 八 关于如理如法实修[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