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23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p.155〜p.167)
一、大乘《般若经》的特色(p.155〜p.156)
(一)《般若经》以超越名、相、分别的涅槃,也就是释迦如来的自证为根本立场。依此来观一切法,有为与无为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一切是无二无别,「绝诸戏论」。以此来化导,就不如释尊那样的教化,不从无常、苦入手,而直从空、无相、无愿等入门,这是「大乘佛法」──《般若经》的特色。
(二)表示这一内容的,如上文引述1,有空、无相、无愿、不起、不生、无所有、远离、寂静、如、法界、实际等种种异名,而《般若经》所独到发扬的,是空──一切法空。
(三)本来,《般若经》不是非说「空」不可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但说「无相」,竟没有一个「空」字。2
(四)被推定为「原始般若」的,《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也没有说到「空」,只说「离」、「无所有」、「无生」、「无性」、「不可得」等。
二、「空」义在「下本般若」中的发展(p.156~p.157)
(一)「下本般若」说到了「空」,起初说:「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3。
什么是「安住空法」?经4上说: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的常与无常,乐与苦,净与不净,我与无我,空与不空(「中本般若」5更不住寂灭与不寂灭,远离与不远离)。
(二)须菩提说:甚深法是随顺一切法的;是(甚深)法无障碍处,是法无生,是法无处[足迹]。诸天子听了,赞叹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6 「皆为空故」7,玄奘译为「一切皆与空相应故」8。
这可见经文所说的无障碍处,无生,无处,都与空相应,可说都是空义。
(三)释提桓因说:「须菩提!如(汝)所说者,皆因于空」9。
「皆因于空」,是说须菩提安住空法,本着空的体悟而说法,所以一切(境)法,所行法,所得(果)法,得法者,都无所得。
(四)依据这几则经文,及上所引法空性的种种异名10,可知「下本般若」所说的,是在般若的实践中,明甚深空性。甚深空性,经听闻、思惟、观察,而到达无生法忍的彻悟。
三、「空」义在「中本般若」中的发展与类集(p.157〜p.160)
到了「中本般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种种空类集起来。「中本般若」是应该分为三分的。
 
〔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说,全经九十品,可以分为三分:前分、中分、后分〕
 
【(一)「中本般若」〈前分〉中「空」之类集】
经中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
〈前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所以说:「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11。
「七空」之类集:
 
A、《大品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习应品第3〉(大正8,222c28~223a1)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七空」,是「中本般若」所共说的,但《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12、〈第三分〉13,都没有列举七空的名目。
B、《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列举了七空的名目:「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即胜义空)14,又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的不同。
C、《放光般若经》:
《放光》等没有列举名目,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那「七空」到底是那七种空呢?依经文来观察,「七空」是总结上文的,如《放光般若经》说:「何谓七?上七事是也」15。上文说习应空,是别观(1)五蕴空,(2)十二处空,(3)十八界空,(4)四谛空,(5)十二缘起空,(6)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空,(7)本性空。
这就是〈前分〉所说的七空吧!
 
【(二)「中本般若」〈后分〉中「空」之类集】
十四空(以「一切法空」为最末):
「中本般若」的〈后分〉,有十四种空的类集,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523,大正7,682b)说:
「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1〕内空内空性不可得,观〔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观〔3〕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观〔4〕大空大空性不可得,观〔5〕空空空空性不可得,观〔6〕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观〔7〕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观〔8〕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观〔9〕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观〔10〕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观〔11〕无散空无散空性不可得,观〔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观〔13〕相空相空性不可得,观〔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本〉,《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与〈三分本〉相当的经文,都明确的说到了「十四空」,这是以「一切法空」为最后的16。
另一种十四空的分类(以「自相空」为最末)
此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到:「一切法以〔1〕内空故空,〔2〕外空故空,〔3〕内外空故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一切法空、〔14〕自相空故空」17。
这也是十四空,但脱落了「大空」与「第一义空」。这是以「一切法空」在前,「自相空」在后的十四空。
 
《大般若经》的〈第二分〉、〈第三分〉,也都是这样的,只是简略的说:「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叹净品第42〉(属于〈中分〉),也有以「自相空」为后的十四空;《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同19。但〈第三分〉与《放光般若经》都没有。所以十四空是〈后分〉的类集,这是后来被移写到〈中分〉去的。
十四空的组集成立,为以后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基础。
【(三)「中本般若」〈中分〉中「空」之类集】
「十六空」
 
十六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在〈中分〉说明「大乘相」时,立十六空(〈三分〉处处说十六空)。十六空是:在十四空的最后「一切法空」下,加「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20。
但在〈缘起品〉的「劝学般若」中,十六空以下,又说「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21,这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空」
 
〈中分〉「大乘相」所说的空
十八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在〈中分〉「大乘相」中,立十八空;这是在十六空中,插入了「不可得空」 与「自性空」。同属于「中本般若」的《摩诃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也同样的立十八空22。 [Table]
「劝学般若」处所说的空
在「劝学般若」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立二十空23(与〈上本般若〉同)。
《摩诃般若经》,也是十八空24。
《放光般若经》中,脱落了「内外空」,「自相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仅有十四种空25。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在〈劝学〉中,却提到了「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究竟之空」(毕竟空)、「所有空」、「无有空」、「有为空」、「无为空」、「真空」(胜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自然 相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所有空」(无性空)、「自然空」(自性空)、「无形自然空」(无性自性空)、「因缘威神空」──二十一种空26。
与十八空相比对,少了「无际空」、「散空」与「本性空」,却又多出了「所有空」、「无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因缘威神空」。
 
[Table]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出现「二十一空」的原因: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非常不同,可与〈第三分〉比较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9(大正7,430c)说:
「通达内空、外空……无性自性空,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
〈第三分〉所说的「所缘空」、「增上(缘)空」,与《光赞般若》的「因缘空」、「无因缘空」、「因缘威神空」,不是有类似的意义吗!
 
原来,在劝学般若中,这部分经文的次第,各种经本是这样的27: [Table]
 
依此可见,在十八空下,应该是四缘,而《光赞般若》及〈第三分〉,却把「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也误作空的一项了。这一定是梵本传写的错失,是不足为据的。
 
至于〈第三分〉所说的「无空等」,那是十八空以外的,「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的略举。
 
四、「空」义在「上本般若」中的发展与类集(p.161~p.162)
【(一)「空」义在「上本般若」中,从「十八空」演化为「二十空」的过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上本般若」),对原有的「自相空」(或作「相空」或「自共相空」),分立为「自相空」与「共相空」──二空。原有的「散空」(或作「无散空」或「散无散空」),分立为「散空」与「无变异空」──二空。这样,十八空就演化为二十空28。
「中本般若」所有的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一律改写为二十空,于是空性类集的演进过程,不再能明白了。
【(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比对】
现在,依玄奘所译,将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对比如下:
[Table]
 
五、空类集之次第增广(p.162)
(一)种种空的类集,部分从《阿含经》29与阿毗昙论中来。如《舍利弗阿毗昙论》立「六空」,《施设论》立「十种空」30。
(二)「六空」与「十空」的内容,就是「十四空」31的前十二空,只少一「毕竟空」。
(三)所以,《般若经》是在一般的种种空以上,依般若法门,扩大类集而成种种空的。
六、在「中本般若」中一再提到的「空」类(p.162~p.164)
【(一)】
「中本般若」列举了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举二十空),这是从不同事义的观察,以显示一切皆空的。虽处处列举种种空,但寻检「中本般若」,一再提到的:
前分(「序品」……「舌相品):
(本)「性空」,如说:「习应性空」。
(自)「性空」,如说:「菩萨字性空」。
「不可得空」,如说:「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
「自相空」,如说:「入诸法自相空」。
「一切法空」,如说:「习应一切诸法空」。
「毕竟空」,如说:「毕竟空,不生悭心故,……不生痴心故」。32
「中分」(「三假品」……「无尽品」):
(本)「性空」,如说:「用性空智入诸法相」。
「自相空」,如说:「自相空法中不应着」。
「自性空」,如说:「一切法自性空故」。
「毕竟空」,
「无始空」,如说:「毕竟空、无始空故」。
「无法有法空」(即无性自性空),如说:「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
「无法空」(即无性空),如说:「示佛世间无法空」。33
「后分」(「摄五(度)品」以下):
「自性空」,如说:「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自相空」,如说:「应行诸法自相空」。
「毕竟空」,
「无始空」,如说:「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
(本)「性空」,如说:「观一切法性空」。
「不可得空」,如说:「空中空相不可得,须菩提!是名不可得空」。
「一切法空」,如说:「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34
【(二)】
统观「中本般若」全经,从不同事义以显示空性,以「本性空」、「毕竟空」、「自性空」、「自相空」,特别是自性空与自相空,应用得最为广泛。
【(三)别明「自性空」与「自相空」】
「自性」,是一一法的自体,相是一一法的特相。所以知道有什么法,一定是以「相」而知;从认识到的各各相,推定有不同的法,这就是以相知法。
自性与自相,正是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
「中本般若」说「自性空」与「自相空」(或作「相空」),又以自性与(自)相,作相互的观察,而明自性与相的不可得。如《经》说35:
「色离色性,……亦离色相。……相亦离相,性亦离性」。
「色离色自性,……亦离色相。……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
七、小结(p.164)
从列举的种种空(有「离」、「净」等异名),知道《般若经》所说,是依种种法,种种问题,而归于超越名、相、分别的。36
 
注解
^1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p.145。
^2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53:《金刚般若》着重在「无相」(离相)法门,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译五分本」),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般若》说「无相」而没有说「空」,可说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3 参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第1〉:「菩萨发大庄严乘,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大正8,540a29~b2)
^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第1〉:「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若苦,若乐。不应住受、想、行、识若苦,若乐。不应住色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大正8,540b1~8)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菩萨摩诃萨色是常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不应住。」(大正8,274b26~ c1)
^6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如品第15〉:「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须菩提语欲色界诸天子言:汝等所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大正8,562b18~22)
^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16:「皆为空故」,「宋译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与空合」;「唐译本」作「一切皆与空相应故」。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8:「大德善现诸所说法,一切皆与空相应故。」(大正7,823b2~3)
^9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嘱累品第24〉:「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所说者,皆因于空而无所碍,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无碍。」(大正8,577a29~b1)
^10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p.145。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第1〉,大正8,224c23~25:「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故,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第1〉:「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大正8,225a12~17)
^1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3(大正7,13c)
^1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0(大正7,435a~b)
^14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8〈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19〉:「六波罗蜜者则为自然,其自然者故曰为空。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出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七空者则为自然。」;「世间所知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亦无所有,七空以无有。」(大正8,199b22~25;203a10~12)
 
又卷9〈摩诃般若波罗蜜分曼陀尼弗品第22〉:「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一切平等。」(大正8,204c1~3)
 
^15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品第1〉:「菩萨云何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佛告舍利弗:(1)菩萨当知色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痛、想、行、识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2)当知眼、耳、鼻、舌、身、意与空合。当知色、声、香、味、细滑识、法与空合。(3)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法性识亦尔,是为应〔般若波罗蜜〕。(4)当知苦习尽道四谛之法亦与空合。(5)当知十二因缘。何等十二?一者、痴;二者、所作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缘亦与空合。(6)当知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亦与空合。(7)当知本性亦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七空合。何谓七?上七事是也,知此七事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大正8,5c13~27)
^1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59:「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1〕内空、内空性不可得;〔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3〕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4〕空空、空空性不可得;〔5〕大空、大空性不可得;〔6〕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7〕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8〕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9〕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10〕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11〕散无散空、散无散空性不可得;〔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13〕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性空性不可得、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大正7,320b20~c1)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5:「世尊!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1〕自于内空不有内空,〔2〕于外空亦不有外空,〔3〕自于内外空亦不有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7〕最空、〔8〕有为空、〔9〕无为空、〔10〕亦不有空,〔11〕亦不见至竟、〔12〕无底空、〔13〕行性空,〔14〕一切诸法自空,菩萨摩诃萨住此十四空已,亦不见五阴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有,亦不见三十七品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有,乃至于道亦不见空,以不空亦不见有为、无为之性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作布施。」(大正8,108b7~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内空、内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内外空、内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萨住是十四空中,不得色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受想行识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四念处若空、若不空;乃至不得阿耨多若不空。」(大正8,367b24~29)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见。何以故?一切法以〔1〕内空故空,〔2〕外空故空,〔3〕内外空故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一切法空、〔14〕自相空故空。」(大正8,387b19~23)
^1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66:「如是诸法无不皆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空已。」(大正7,360a23~25)
 
又(「第三分」)卷529:「如是诸法无不皆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相空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空已。」(大正7,713c19~21)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叹净品第42〉:「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无诸忆想分别。〔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诸法空、〔14〕自相空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无所碍。」(大正8,307c13~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36:「布施波罗蜜多不知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知般若波罗蜜多。内空不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知无性自性空。……起般若想起般若波罗蜜多想,起内空想,起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想。」(大正7,195b6~c14)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8:「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所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大空、〔5〕空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11〕无散空、〔12〕本性空、〔13〕相空、〔14〕一切法空、〔15〕无性空、〔16〕无性自性空。」(大正7,480b3~6)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79:「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大空、〔5〕空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11〕散无散空、〔12〕本性空、〔13〕自共相空、〔14〕一切法空、〔15〕无性空、〔16〕无性自性空、及〔17〕所缘空、〔18〕增上空等、〔19〕无空等,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430c4~8)
^2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
「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大正7,73a15~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问乘品第18〉:
「菩萨摩诃萨复有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大正8,250b3~7)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4:
「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
 
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
 
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
 
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着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
 
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
 
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
 
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着不坏,是为最空。
 
何等为有为空?从不着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着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
 
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
 
何等为不可得原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原空。
 
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
 
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
 
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着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
 
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
 
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着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
 
何等为无空?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
 
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
 
何等为有无空?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大正8,23a4~b8)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189b2~190a17)
^2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8c2~6)
^2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219c8~12)
^25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大空、最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至竟空、无限空、所有空、自性空、一切诸法空、无所猗空、无所有空,欲知是空事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3a27~b1)经中的「自性空」,是「本性空」的异译。
^26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1:「若菩萨摩诃萨欲建立诸佛国土令不断绝,欲住内空、若处外空、若内外空、若于空空、若于大空、究竟之空、所有空、无有空、有为空、无为空、若真空者、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自然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所有空、若自然空、无形自然空、因缘威神空,诸行相欲至此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149c25~150a3)
^27
A.《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
「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大正8,219c8~16)
B.《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
「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颠倒无分别,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性无所有不可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8c2~13)
C.《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3a27~b6)。
D.《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149c25~150a7)。
E.《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79:
「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430c4~11)
^2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51:「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大正5,290c17~21)
^29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0~p.116。
 
《阿含经》五空:《中阿含》《大空经》立内空、外空、内外空;《杂阿含经》卷12,(297经)《大空法经》有「大空」;《杂阿含经》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有「第一义空」。
 
^30
1.《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复次,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大正28,633a10~12)
 
2.《施设论》,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所以偏说。十种空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大正27,37a12~15)
 
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又卷104:「《施设论》说空有多种,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胜义空、空空,如是十种空如余处分别。」(大正27,540a20~23)
 
^31 十四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无始空)、〔11〕散空、〔12〕本性空、〔13〕自共相空、〔14〕一切法空。
^32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习应性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大正8,222c26~223a2)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大正8,221b25~29)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大正8,221c15~19)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入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识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与前际合。」(大正8,223b11~14)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大正8,222c25~26)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檀那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生悭心故。……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般若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生痴心故。」(大正8,229a11~24)
 
以上并举一为例;下二则也如此。
 
^33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如是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诸法相中,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大正8,236a14~16)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4:「菩萨摩诃萨于是自相空法中不应着,不动故;菩萨亦应知一切法不二相,不动故,是名菩萨义。」(大正8,243b6~8)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若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8,299a10~13)
 
4.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须菩提言:何因缘故,我无边故色净,受想行识净?佛言:毕竟空、无始空故。」(大正8,307b26~28)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佛告须菩提:是*轮转,非第一转,非第二转,是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大正8,311b17~19)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4:「复次,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佛世间无法空。云何示世间无法空?示五阴世间无法空,乃至示一切种智世间无法空。」(大正8,326c18~20)
 
^34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大正8,369b1~2)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世尊!云何应观诸法自相空?佛言:应观色,色相空;应观受、想、行、识,识相空;应观眼,眼相空,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相空;应观内空,内空相空;乃至应观自相空,自相空相空;应观四禅,四禅相空;乃至灭受想定,灭受想定相空;应观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行诸法自相空。」(大正8,373c2~11)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无生法忍。菩萨若人来恶口骂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尔时菩萨应如是思惟:骂我者谁?讥诃者谁?谁打掷者?谁有受者?即时菩萨应思惟诸法实性。所谓毕竟空,无法无众生,诸法尚不可得,何况有众生!如是观诸法相时,不见骂者、不见割截者,是菩萨如是观诸法相时,即得无生法忍。」(大正8,388a15~24)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大正8,392b22~23)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性空,以方便力故利益众生,作是言:汝等诸善男子,观一切法性空。」(大正8,402a25~27)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著者、着法、着处,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空不着空,空中无著者,亦无着处。何以故?空中空相不可得。」(大正8,410a14~16)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若菩萨摩诃萨如实见诸法,见已得无所有法。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大正8,412a27~28)
 
^35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236c13~17)。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9(大正7,49b17~22)。
 
^36 《空之探究》p.175:原则的说,《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一切智(或「一切智智」)。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般若所悟的法相[性],称为如、法界、实际等,这种种异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虚妄分别]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8b)。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法性的。但方便说法,不可能没有表示这不落名相分别的方便。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内心解读 二、色空分:人格形态和菩萨潜质[栏目:清净法师]
 The Real World[栏目:Ajahn Sumedho]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六[栏目:蕅益大师]
 不以五种邪命活[栏目:达真堪布]
 修养开始于一颗善良之心 内涵比外表更加重要[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文殊现身[栏目:禅话禅画]
 地藏菩萨久远劫前是婆罗门女是巧合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