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06
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第二节 《中论》与《阿含经》(p.209~p.216)
一、论书之类别(p.209)
论书,有「释经论」,「宗经论」。
 
【(一)释经论】
释经论,是依经文次第解说的。
 
有的以为:如来应机说法,所集的经不一定是一会说的,所以不妨说了再说,也不妨或浅或深。
有的以为:如来是一切智人,说法是不会重复的,所以特重先后次第。
《大智度论》与《十住毗婆沙论》,是释经论而属于前一类型的,有南方(重)经师的风格1;与(重)论师所作的经释,如无着的释经论2,体裁不同。
 
【(二)宗经论】
宗经论,是依一经或多经而论究法义,有阿毗达磨传统的,都是深思密察,审决法义,似乎非此不可。《中论》是宗经论,但重在抉择深义。
 
【(三)观行论】
其实,论书还有「观行论」3一类,以观行(止观)为主。《中论》二十七品,每品都称为「观」,所以古称《中论》为中观。如僧肇《物不迁论》说:「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4。
 
【※】
《中论》是宗经论,以观行为旨趣,而不是注重思辨的。
龙树所学,综贯南北、大小,而表现出独到的立场。
现在论究龙树的空义,以《中论》为主,这是后期中观学者所共通的;以《大智度论》等为助,说明《中论》所没有详论的问题。
 
二、《中论》与《阿含经》、《般若经》之关系(p.209~p.210)
【(一)《中论》的核心论题】
《中论》开宗明义,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5。
 
《中论》所要论的,是因缘,(新译为缘起),是八不的缘起;八不的缘起,就是中道。
 
【(二)从八不缘起看《中论》与《般若经》之关系(p.210)】
八不缘起的含义,可说与《般若经》相同;而以缘起为论题,以八不来阐明,却不是《般若经》的。6
 
【(三)《中论》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p.210)】
我(印顺法师)以为:
 
「《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
「《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法的根本深义。……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7。
这一理解,我曾广为引证,但有些人总觉得《中论》是依《般若经》造的。
 
这也难怪!印度论师──《顺中论》8、《般若灯论》9等,已就是这样说了。
 
【(四)《中论》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而抉发《阿含经》的深义(p.210)】
我也不是说,《中论》与《般若经》无关,而是说:龙树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不如有些大乘学者,以为大乘别有法源,而〔是〕肯定为佛法同一本源。不过一般声闻学者,偏重事相的分别,失去了佛说的深义。所以〔龙树《中论》〕就《阿含经》所说的,引起部派异执的,一一加以遮破,而显出《阿含经》的深义,也就通于《般若》的深义。
 
三、《中论》为《阿含经》之通论(p.210~p.213)
从前所论证过的,现在再叙述一下10:
 
【(一)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渊源于《阿含经》(p.210~p.211)】
《中论》的归敬颂,明八不的缘起。缘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缘起是离二边的中道。说缘起而名为「中」(论),是《阿含》而不是《般若》。11
 
中道中,
 
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12(300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2。
 
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12(297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13。
 
不来不出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13(335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4。
 
不生不灭的中道,《阿含经》约无为──涅槃说。15涅槃是苦的止息、寂灭,在《阿含经》中,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阐明的。
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渊源于《杂阿含经》说,是不庸怀疑的!
 
【(二)《中论》引证的佛说多出于《阿含经》(p.211~p.212)】
《中论》所引证的佛说,多出于《阿含经》。
〈观本际品第11〉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16,出于《杂阿含经》卷10(266经)说:「无始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17。「无始生死」的经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18的空义。
〈观行品第13〉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19。以有为诸行,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妄],以涅槃为不虚诳;龙树解说为:「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20。
〈观有无品第15〉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21。此出于《杂阿含经》卷12(301经)说:「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离无);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离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22。
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重要的教证。
 
〈观四谛品第24〉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23。这如《增壹阿含经》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24。
各部广律,在梵天请法前,也有此「不欲说法」的记录。25
 
〈观四谛品第24〉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26,如《稻秆经》说27。见缘起即见法(四谛),如《中阿含》《象迹喻经》说28。
〈观涅槃品第25〉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29。这是《杂阿含经》卷9(249经)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离诸虚伪[戏论],得般涅槃,此则佛说」30。
【(三)《中论》所讨论的内容是「阿含」、「阿毗达磨」的法义(p.212~p.213)】
*《中论》凡二十七品。
 
《青目释》以为:
前二十五品,「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后二品「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31;《无畏论》也这样说。32
〔印顺法师评:〕
然依上文所说,缘起中道的八不文证,及多引《阿含经》说,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判别。《中论》所观所论的,没有大乘法的术语,如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庄严佛土等,而是「阿含」及「阿毗达磨」的法义。《中论》是依四谛次第的,只是经大乘行者的观察,抉发《阿含经》的深义,与大乘深义相契合而已。
**这不妨略为分析:
 
初二品:总观八不的始终
〈观(因)缘品第1〉观缘起的集无所生。
〈观去来品第2〉观缘起的灭无所去。
这二品,观缘起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总观八不的始终。
第3品~第27品:别观四谛
※以下别观:
(A)苦谛(第3~第5品)
 
〈观六情品第3〉,〈观五阴品第4〉,〈观六种[界]品第5〉,即观六处、五蕴、六界,论究世间──苦的中道。
(B)集谛(第6~第17品)
 
〈观染染者品第6〉,观烦恼法;
〈观三相品第7〉,观有为──烦恼所为法的三相。
〈观作作者品第8〉,〈观本住品第9〉,〈观然可然品第10〉,明作者、受者不可得。与上二品合起来,就是论究惑招生死,作即受果的深义。
〈观本际品第11〉,明生死本际不可得,
〈观苦品第12〉,明苦非自、他、共、无因作,而是依缘生。
〈观行品第13〉,明诸行的性空。
〈观合品第14〉,明三和合触的无性。
〈观有无品第15〉,明缘起法非有非无。
〈观缚解品第16〉,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生死系缚说到解脱。
〈观业品第17〉,更是生死相续的要事。
从〈观染染者品第6〉以来,共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
(C)灭谛(第18~第25品)
 
〈观法品第18〉,明「知法入法」的现观。
〈观时品第19〉,〈观因果品第20〉,〈观成坏品第21〉,明三世、因果与得失,是有关修证的重要论题。
〈观如来品第22〉,明创觉正法者。
〈观颠倒品第23〉,观三毒、染净、四倒的无性。
〈观四谛品第24〉,明所悟的谛理。
〈观涅槃品第25〉,观涅槃无为、无受的真义。
从〈观法品第18〉到此,论究世间集灭的中道。
(D)道谛(第26~第27品)
 
〈观十二因缘品第26〉,正观缘起。
〈观邪见品第27〉,远离邪见。
这二品,论究世间灭道的中道。
四、《阿含》与《般若经》说「空」的异同(p.213)
《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明确可见。
 
(一)《阿含》说空33,没有《中论》那样的明显,没有明说一切法空。说种种空,说一切法空的,是初期大乘的《般若经》。
 
(二)《般若经》说空34,主要是佛法的甚深义,是不退菩萨所悟入的,也是声闻圣者所共的。
 
(三)《阿含经》说法的方便,与《般若经》有差别,但以空寂无戏论为归趣,也就是学佛者的究极理想,不可说是有差别的。35
五、《中论》抉择《阿含经》与阿毗达磨论,而贯通了《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p.213~p.214)
(一)龙树的时代,佛法因不断发展而已分化成众多部派,部派间异见纷纭,莫衷一是。《中论》说:
「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36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37
 
声闻各部派,或说有我有法,或说我无法有;38或说一切法有,或说部分有而部分无。39
这样的异见纷纭,与《阿含经》义大有距离了!所以《中论》引用《阿含经》说,抉择遮破各部派(及外道)的妄执,显示佛法的如实义。
 
(二)如〈观法品第18〉,法是圣者所觉证的。40
〈观法品〉从观「无我我所」而契入寂灭,正是《阿含经》义。41 品末说: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42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43
 
上一偈,总结声闻法,下一偈是出于无佛世的辟支佛;二乘圣者,都是这样悟入法性的。
所以,或以为前二十五品明大乘第一义,后二品明声闻第一义,是我所不能赞同的。
 
(三)又如〈观四谛品第24〉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44依空而能成立的一切法,出世法是四谛──法,四果──僧,佛,也就是三宝;世间法是生死的罪福业报。
 
(四)总之,依《阿含经》说,遮破异义,显示佛说的真义,确是《中论》的立场。当然这不是说与大乘无关,而是说:《中论》阐明的一切法空,为一切佛法的如实义,通于二乘;如要论究大乘,这就是大乘的如实义,依此而广明大乘行证。所以,龙树本着大乘的深见,抉择《阿含经》(及「阿毗达磨论」)义,而贯通了《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如佛法而确有「通教」的话,《中论》可说是典型的佛法通论了!
注解
^1
(1)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龙树是论师,但也有经师随机方便而贯通的特长,一切论议是与修持相关联的。」
 
(2)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p.6:「对于佛的应机说法,或广或略,或同或异,或浅或深,加以分别、抉择、条理,使佛法的义解与修行次第,有一完整而合理的体系,所以佛法是宗教而又富于学术性的。但论者的思想方式,各有所长;不同的传承发展,论义也就有部派的异义。等到「大乘佛法」兴起,又依大乘经造论。如龙树论,是南方经师及北方论学的综合者。无着、世亲等论书,渊源于说一切有部的经师及论师,更接近阿毗达磨论者。论是经过分别、抉择,不是依文解义的。」
 
^2 如无著菩萨造,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金刚般若论》(大正25,757a~766a);无著菩萨造,隋达摩岌多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大正25,766b~781a)。
^3
(1)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3:「初期的圣典,大概的说:法(经)的论书,有阿毗达磨论、释经论、观行论,形成以阿毗达磨论为主的,离经法而独立的论藏。」
 
(2)《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57:「论书,以『阿毗达磨』为主流,而佛教界还有『释经论』(《顺正理论》卷71,大正29,728a)、『观行论』(《顺正理论》卷59,大正29,668b)的存在。《义释》的性质,是「释经论」;《无碍解道》的性质,是「观行论」。与「经师」的「释经论」,「瑜伽师」(禅师)的「观行论」,风格多少不同;这是铜鍱部阿毗达磨者所作,有阿毗达磨的气味,但到底不是阿毗达磨论。」
 
^4 僧肇着《肇论》卷1:「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大正45,151a21~22)。
^5《中论》卷1〈观因缘品第一〉(大正30,1b14~16)。
^6《空之探究》p.218 ~ p.219:
《中论》依缘起而明即空的中道。空是离诸见的,「下本般若」确是这样说的:「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受等同此说)(《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b)。但经文说空,多约涅槃超越说,或但名虚妄无实说。依缘起说中道,「下本般若」末后才说到,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8c)说:「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尽,(如)虚空无尽故,般若波罗蜜无尽。……色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阿含经》说,佛是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成佛的。「下本般若」末后,正是说明菩萨坐道场,得一切智(智)的般若正观。不落二边(中道)的缘起,《般若经》说是「如虚空不可尽」。但如虚空不可尽,经上也约五蕴、十二处等说,所以不能说是以缘起来阐明中道,因为在《般若经》的历法明空中,缘起与蕴、处、界、谛、道品等一样,只是种种法门的一门而已
^7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18;p.24。
^8
(1)《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
「龙胜菩萨通法之师,依《大般若》,而造《中论》众典,于义包而不悉。大乘论师,名阿僧佉,解未解处,别为此部。」(大正30,39c10-12 )
(2)龙胜菩萨造,无著菩萨释《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卷上:
「问曰:汝说此论,义无次第,或有次第,何意因缘,而说义论,如所依法,如是造论?
答曰:此如是义。世尊已于《大经》中说言:『憍尸迦!于未来世,若善男子,若善女人,随自意解,为他说此般若波罗蜜,彼人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非说真实般若波罗蜜。…‥佛言:憍尸迦!彼人当说色无常,乃至说识无常。如是说苦、无我、不寂静、空、无相、无愿,如是乃至说一切智。彼如是人,不知方便,有所得故。…‥若是般若波罗蜜者,彼无少法可取可舍,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一义,若异义,若来,若去,此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1,大正7,784c21-785b2)依彼因缘故造此论,我如是知般若波罗蜜。此方便故,我今解释,所谓入《中论》门。」(大正30,40 a3~b1)。
(3)《顺中论》卷下:「问曰:何者阿含?答曰:此如是义,于《大经》中,如来说言:须菩提!一切诸法去来行空,彼人不觉,取着不舍,而彼空法,不去不来,无有一法而不空者。又复说言:一切诸法悉不来者,此是阿含。」(大正30,49c3~8)
^9
(1)《般若灯论释》卷1〈释观缘品第一〉:「『普断诸分别,灭一切戏论;能拔除有根,巧说真实法;于非言语境,善安立文字;破恶慧妄心,是故稽首礼。』释曰:如是等偈,其义云何?我师圣者,如自所证,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审验真理,开显实义,为断诸恶邪慧网故。彼恶见者,虽修梵行,以迷惑故,皆成不善。今欲令彼悟解正道,依净阿含,作此《中论》,宣通佛语。」(大正30,51b22~c1)。
 
(2)《般若灯论释》卷15:「以《般若》妙理,开演此《中论》。」(大正30,135c11)
 
^10《中观今论》p.18~p.23。《中观论颂讲记》p.43~p.46。
^11参见《空之探究》p.218~p.219;p.223~p.224。
^12
《杂阿含经》卷12(300经):「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85c10~15)
 
另参见《杂阿含经》卷34(961经),大正2,245b。
 
^13 《杂阿含经》卷12(297经):「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大正2,84c20~25)
^14 《杂阿含经》卷13(335经):「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92c16~24)
^15 《杂阿含经》卷12(293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大正2,83c13~17)
^16
《中论》卷2〈观本际品第11〉:「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大正30,16a8-9)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209:「释尊在经上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本际不可得』。什么叫本际?为什么不可得?本际是本元边际的意思,是时间上的最初边,是元始。众生的生死流,只见他奔放不已,求他元初是从何而来的,却找不到。时间的元始找不到,而世人却偏要求得他。约一人的生命说,是生命的元始边际;约宇宙说,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现象中,寻求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永不可得。」
 
^17 《杂阿含经》卷10(266经):「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大正2,69b5~7)。
^18 《中论》卷2〈观本际品第11〉:「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大正30,16b8-9)
^19
(1)《中论》卷2〈观行品第13〉(青目释):「『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虚诳者,即是妄取相;第一实者,所谓涅槃,非妄取相。以是经说故,当知有诸行虚诳妄取相。」(大正30,17a27- b2)
(2) 参见:Suttanipāta(《经集》),739:「此苦须当知,虚伪破坏法,此智触衰灭,认斯可离贪,诸受灭尽故,无爱故寂灭。」;另参见Saṃyutta-nikāya(《相应部》)IV,p.205。
(3) 参见:Suttanipāta(《经集》),757:「愚者如所思,由思为所异。愚思成虚妄,暂法虚妄法。」
Suttanipāta(《经集》),758:「涅槃非妄法,诸圣知真实。彼等解真实,无爱故寂灭。」
(4) 参见:《杂阿含经》卷10(265经):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大正2,69a18-b2)
 
^20 《中论》卷2〈观行品第13〉(青目释):「『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若妄取相法即是虚诳者,是诸行中为何所取?佛如是说,当知说空义。问曰:云何知一切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诸行虚妄相故空,诸行生灭不住,无自性故空。诸行名五阴,从行生故。五阴名行,是五阴皆虚妄无有定相。」(大正30,17b3-10)
^21《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20b1-2)。
^22
(1)《杂阿含经》卷12(301经):「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大正2,85c21~28)。
 
(2)另参见:《杂阿含经》卷10(262经):「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正2,66c25-67a9)
 
^2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14-15)。
^24 《增壹阿含经》卷10〈劝请品第19.1〉:「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觉知,能分别义理,习之不厌,即得欢喜。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劳,则有所损,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大正2,593a25~29)
^25 参见《四分律》卷32,大正22,786c15-787b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5,大正24,126b。
^26《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4c 6-7)。
^27 《佛说稻譬经》:「今日世尊睹见稻[卄/干]而作是说:汝等比丘,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大正16,816c24~25)。
^28 《中阿含经》卷7,第30经《象迹喻经》:「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大正1,467a9~10)。
^29 《中论》卷4〈观涅槃品第25〉:「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大正30,35b14-15)。
^30 《杂阿含经》卷9(249经):「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此语有何义?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大正2,60a12-21)
^31 《中论》卷4〈观十二因缘品第26〉(青目释):「问曰:汝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大正30,36b18-19)。
^32 参见寺本婉雅译《(梵汉独对校•西藏文和译)龙树造•中论无畏疏》,p.528,东京,国书刊行会,昭和49年2月。
^33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34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35
(1)《大智度论》卷4:「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大正25,85 b18~19);
《大智度论》卷26:「不大利根众生为说无我,利根深智众生说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无我则舍诸法。」(大正25,254a8~10)。
(2)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自序〉p.3~p.4:
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今依龙树论说:三藏确是多说无我的,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缘起性空」的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发展的实相。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的无常无我,即体见缘起空寂的。」
^36《中论》卷2〈观然可然品第10〉(大正30,15c24-25)。
^37
(1)《中论》卷1〈观六种品第5〉(青目释):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若人未得道,不见诸法实相,爱见因缘故种种戏论,见法生时谓之为有,取相言有;见法灭时谓之为断,取相言无。智者见诸法生即灭无见,见诸法灭即灭有见,是故于一切法虽有所见,皆如幻如梦,乃至无漏道见尚灭,何况余见!是故若不见灭见安隐法者,则见有见无。」(大正30,8a5-13)
(2)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131:
诸法的实相,不可以看作有相,也不可以看作无相,但「浅智」浅见的世间有情,或「见」到「诸法」的实「有」自相,或见到诸法的实「无」自「相」。其实,他「是」「不能见」到虚空及一切法的非有非无的缘起法的。不理解缘起法,就不能通达性空;不通达性空,就有自性见的戏论;有了实有的自性见,就不能见到「灭」除妄「见」的「安隐」寂静的涅槃「法」。『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缘起幻有的虚空,是要承认的,从缘起中通达性空,通达了性空,就可证得安隐寂静的涅槃了。
^38
(1)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04 ~ p.105:「声闻乘的部派多,论典多,见解也多。以从空到有的意义来观察,玄奘三藏曾有六宗之判。一、我法俱有宗──犊子本末五部及说转部(经量本计)。二、法有我无宗──说一切有部。三、法无去来宗──大众分别说系及经量部。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
 
(2) 华严宗判为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参见: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35,116b3-29)
 
^39 以蕴、处、界三科来说:(一)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皆是实有。(二)经部师主张:唯界是实,蕴、处为假。(三)世亲《俱舍论》主张:唯蕴是假,处、界是实。(参见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94~p.200)
^40
(1)《空之探究》p.216注18:《中论》〈观法品〉,汉译《般若灯论》与《大乘中观释论》,品名相同;而西藏所传,月称注本作〈观我品〉,无畏等作〈观我法品〉,「法」的古义,有些人是忘失了!
 
(2)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308 ~ p.309:「法是轨持,轨是规律,或轨范;持是不变,或不失。事事物物中的不变轨律,含有本然性、必然性、普遍性的,都可以叫做法。合于常遍本然的理则法,有多种不同,但其中最彻底最究竟最高上的法,是一切法空性。现观这真实空性法,所以叫观法。」
 
^41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310 ~ p.312:
本品(〈观法品〉)的意义,中观家的解释,每有不同。如体悟的真理,是大乘所悟的?是小乘所悟的?大小乘所悟的,是同是异?这都是诤论所在。
清辨说:小乘唯悟我空,大乘悟我法二空。所以他解释本品时,就依这样的见解去分别,以为这颂是小乘所悟的,那颂是大乘所悟的。
 
月称说: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小乘也同样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所以他解释本品时,不分别大小。
 
〔印顺法师评:〕依本论(《中论》)以考察论主的真意,月称所说是对的。本品先明我空,后明法空。大乘、小乘的正观实相,确乎都要从我空下手的;通达了我空,即能通达我所法空。有我见必有我所见,得我空也可得法空。所以释尊的本教,一致的直从我空入手。其中,悟二空浅的是小乘,如毛孔空;悟二空深的是大乘,如太虚空。悟入有浅深差别,而所悟的是同一空性;真理是不二的。
 
本品在全论的科判中,青目的《中观论释》,西藏的《无畏论》,佛护的《中论释》等,都说后二品是以声闻法入第一义,前二十五品是以大乘法入第一义。这样,本品是依大乘法悟入第一义了。
 
〔印顺法师评:〕但细究全论,实依四谛开章,本不能划分大小。本品的颂文,从无我入观,到辟支佛的悟入,也决非与二乘不同。所以,本品是正确指示佛法悟入真实的真义,即释尊本教(阿含)所开示的;三乘学者,无不依此观门而悟入的。…… 佛的根本教典,主要的明体悟我空,所以论主说《阿含》多明无我,多说我空。但佛的本意,生死根本,是妄执实有,特别是妄执实有的自我,所以多开示无我空。如能真的解了我空,也就能进而体悟诸法无实的法空了。……从破我下手,显示诸法的真实,为三乘学者共由的解脱门。……一切法性空,却要从我空入手,此是本论如实体见释尊教意的特色。
 
^42《中论》卷3〈观法品第18〉(大正30,24a11-12)。
^43《中论》卷3〈观法品第18〉(大正30,24a13-14)。
^44《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22-23)。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节 龙树与龙树论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成佛之道 13 大乘不共法 性空唯名系(摘要)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栏目:萨迦法王]
 病里正观记[栏目: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栏目:准提·经典]
 想这句佛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