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摄颂释 第二课
 
{返回 般若摄颂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08

第二课

思考题

1.对“以闻思修调自心”和“以佛法利益他众”这两条愿你有何感想?对未来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规划与打算?为什么?

2.佛陀的威德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怎样认识、对待佛陀的威德力?

3.为什么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怎样才能断除对空性法门的愚痴与恐惧之心?本课所讲听闻般若空性者的根机是什么样的?

4.为什么执著色法等外境毫无意义?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佛陀亲口宣说的般若经——《般若摄颂》。

前面讲了,无论是听受还是宣讲般若法门,它们的来源就是佛陀,也即在佛陀的加持下才有这样的机会,对此大家一定要清楚。可能在座的个别道友,因为以前对佛教的道理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对恩德的来源就不明白。世人也说饮水思源,而我们相续中产生的种种快乐,或获得的种种佛法利益皆来自佛陀的恩德,所以当我们坐在屋子里时,就应好好忆念佛陀和传承上师对我们带来的恩德,并进而生起报恩之心。

那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报恩是什么呢?就是发愿利益众生。我自己最近一直在想,对未来的人生应该有个目标和定位,所以我就发了一个愿,(其实这个愿以前很多上师在不同的教言中都讲到了,只不过我将它们作了归纳。)它分两条:第一条,以闻思修调自心;第二条,以佛法利益他众。当然这两条当中,第一条是根本,第二条是归宿。所以,我以后的所作所为就围绕这两个目标,其他就没有什么多想的。当然暂时今天吃好一点,明天穿好一点,或者今天好好休息一下,过两天在哪里喝个茶,可能这样的目标和想法偶尔也会有,但这并不究竟。所以,不管是今生还是未来的生生世世,我都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生存:即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若有机会了解佛法的道理,也要在其他善知识面前听法,并尽力将所听的法义反复思维、再三串习,以便逐渐断除自相续的染污,从而显露本有的智慧,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皆以讲经说法、做慈善等与佛法息息相关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虽然帮助众生的途径多之又多,但我唯想以佛法来调化众生。

在座的道友,有些二三十岁,有些七八十岁,虽然年龄并不相同,但大家来到这个世界,不可能天天都是晃晃悠悠、浑浑噩噩地过了就可以,所以对未来一定要有一个定位或目标。若是牦牛等旁生,那只要当天有吃的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考虑。但我们是人,且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所以一定要想到佛法和众生。最近我家里常来一只小猫,我也给它喂一点牛奶,喝完了以后它就一直在有太阳的地方,或较暖和之处睡着,醒过来后舔一舔嘴巴、到处看一看、喵喵地叫几声,然后就出去玩了。若人也仅此而已,每天都为了住处、饮食等忙一忙,除此之外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都没有,那就成了有些格言里面所讲的那样——两条腿的猪,所以希望大家也要立大志。

当然,我既不是智者,也不是成就者,更不是高僧大德。作为一位长期学习佛法的普通僧人,的确我很想未来存活的日子就这样度过。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今生和来世比较起来,我要对来世重视。当时有些道友对这句金刚语并不是很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大家才逐渐领略了它的深义。因为,对于一个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当他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慢慢回顾一生经历之后,就会觉得唯一有价值的事就是闻思修行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可追求的。确实,不管是色声香味还是名闻利养,越寻找越像寻彩虹一样了不可得,所以我才这样发愿。

当然对我来讲,在报答佛和上师的恩德方面也很惭愧。因为上师们传下来的这些教言字字句句都无比珍贵,所以在即生中,无论以金钱还是其他方式都不可能报答得了他们的恩德。自己独自一人思维时,这种感觉就非常明显,所以我唯一发下这样的愿。当然,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不过根据自己的福报和能力来看,这也非常有限;但无论如何自己还是会尽心尽力地去做。

下面继续讲正文。前面已经讲了,阎浮提的水都来自龙宫,若不是龙王的福德,世间的草木、河流等都不会存在。下面紧接着讲这则比喻所表达的意义。

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

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同样的道理,佛陀所有声闻弟子——须菩提、舍利子、目犍连等,以及传承诸大上师们,他们在不同众生面前有时简略宣说佛法的道理,有时非常广泛地宣说,有时则以四种道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理来诠解佛法,或抉择万法的真理;自他众生也依之获得不住一切法的无上究竟涅槃,即诸佛菩萨的果位,或获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等息灭一切世间烦恼的暂时果位。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依靠声闻等的智慧和力量来获得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应该说,所有这些全都依靠佛陀不共威德力而获得。

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还是获得圣者的果位,这些的来源就是佛陀。大家也知道,如果佛陀在因地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成佛后没有为众生传授妙法,那就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圣者出现,如此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佛法。虽然表面上看来,每一个弟子都有上师,在上师传讲了佛法以后,弟子才懂得了佛法的真理;所以这应该是上师的威力,并不是佛的威力,因为佛早就已经涅槃了。实际上,这些都是佛陀的威神之力所致。大家想想,如果佛没有为我们创造这样的世界,这些又怎能存在?

不仅如此,在世间当中,哪怕是天气热的时候出现丝丝凉风,或天气寒冷时出现阵阵温暖的阳光,以及能用剃须刀来刮胡子,或用理发刀来理发等,这些全是佛的加持;可是世人非常愚笨,他们根本不知这样的道理。拿世间人们不可或缺的饮食来说,这也是依靠佛陀的福德而产生的,佛经中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比如说,我们下课后拿着桶在龙泉水打水,能打到水这也是佛的加持;或者你拿几块钱到菜市场去买菜,能买到菜这也是佛的加持……但是很多凡夫人因为特别愚笨,根本不知道这是佛的恩德,反而认为连蚯蚓以上的众生都有吃的,这哪里有佛的恩德。实在可悲!所以大家务必首先懂得佛陀不可思议的恩德,并进而尽心尽力地报答佛恩。

其实在整个世间,佛陀的事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亦云:“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意思是说,乃至轮回没有空之前,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一直连续不断。既然在世间中,佛陀会不断相应所化众生的根机而作饶益,那我们在得到佛陀的加持后,就应该生起感恩、报恩之心。

记得《百业经》中记载:在恰嘎国王的时候,有一位出家人依靠佛的加持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因感世尊恩深似海而发愿报答佛恩。他再三思维,了知供养财产等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有度化无边的众生才能报答佛恩,于是他便来到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果贤巴度化众生。当时很多众生都得到了梵天、帝释等世间果位,有些还获得了声闻缘觉的果位,有些虽然没有获得果位,但在相续中也种下了解脱的善根,有些则对三宝生起了不退转的信心。而我们现在已听闻了般若法门,其实这样的福报也来自佛陀和上师的加持,那我们是否已生起感恩、报恩之心呢?

在末法时代,不要说听闻空性法门,连世间人文道德方面的理论听的人也很少,时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真的,若你想听孔孟的孝顺之道,那在什么样的高等学校能听到?非常困难。而我们现在听到的,既不是人天乘、也不是小乘,而是大乘,大乘当中也是空性法门。能以这样的甚深法门在我们相续中种下善根,那来到世间也非常有意义。但这并不是偶尔的机会,或碰巧遇到了这样好的机缘,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佛和上师有一种感恩之情,作为佛教徒这非常有必要。

作为出家人,大家能穿上僧衣,过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完全是佛陀的加持和威力所致。如果佛陀没有给我们开显这样的出家之道,那很多人都将在世俗中过着特别低劣的生活,每天都是争执不休,痛苦不堪设想。大家也想一想,如果我们没有出家,那在这段时间中流过多少泪水?不管是眼中流出来的串串泪珠,还是看不到的内心中的伤心泪,可能都流过很多次。但我们出家以后,生活上一尘不染、非常清净,每天过的是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日子,那流下的也唯有大悲的泪花。以前我跟很多同学接触的时候,他们都说:你没有老。其实外表老不老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没有感受各种各样的沧桑和痛苦。过过出家生活的人都清楚,出家人的生活无比快乐,那这是不是来自佛陀呢?绝对是。所以出家人皆应感念佛陀的恩德。藏地很多老修行人经常讲:我现在能过这么快乐的生活,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真的,不管是闭目思维,还是跟别人谈话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恩之情。

对于在家居士来讲,大家也要想到,如果没有懂得佛教的道理,我们的生活必将是:除了吃吃喝喝、造无穷业之外,就没有别的了。而我们现在依靠佛法的威力懂得了取舍因果,生活也有了方向,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对佛陀生起感恩之心呢?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维这些道理,就会深深体会佛陀的恩德不可思议,而我们也唯有以尽心尽力利益众生来报答佛恩。

下面讲理由:

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为什么是这样呢?原因是这样的:对于圆满断证、大慈大悲的佛陀所宣说的无我法理,佛陀的弟子先在上师前听受,继而修学并现前所讲的道理,即证得相应的果位,之后再如理如实地为有缘他众进行宣说;所以这一切一切的来源就是佛陀,也即唯一依靠佛陀的威力或加持所致,而并不是声闻弟子等自己的能力。

也许大家清楚,不管是小乘声闻,还是其他佛弟子,通过自力通达空性而获得解脱的一个也没有。包括舍利子、目犍连等利根者,以及世间中所有获得证悟的高僧大德,他们不依靠佛的威力也绝对不可能获得证悟。(而佛陀完全不相同,有关论典中说:成为最后有者时,完全可以依靠自力来通达空性。)所以大家务必了知,我们相续中产生的空性见、菩提心和出离心等一点一滴的境界,其来源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

以前我在讲《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也给大家讲过,即我们时时刻刻都应想: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所有正法的光明都源于佛陀当年的发心;正因为佛陀为浊世众生发了广大的愿,也摄受了我们这些可怜的世间浪子,我们现在才找到了归宿。

另外大家还应了知,佛陀度化众生的行境不可思议,他能以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比如有时候从空中传出妙音让无量众生获得解脱,有时候以车乘等来利益众生。无垢光尊者云:“珠宝衣食灯乘等,广行利众现无情。”意思是说,佛陀会显现各种各样的无情法,如珠宝、衣服、饮食、灯光、车辆等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耳饰经》亦云:“今于浊世时,工巧文字相,作我想起信。”意思是说,末法时代的时候我将变成工巧相和文字相来利益众生,当见到它们时,你们应想到这就是佛陀我,从而生起信心。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或天然就存在的物质,怎么会是佛陀的化现呢?其实,这充分说明他们对佛陀的种种化身和工巧化身一无所知。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的恩德很大,因为他们绞尽脑汁发明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给我们创造的利益,不仅是它们,只要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方便,这就是佛陀的事业。如果真正懂得这样的道理,那通过无情法和其它动物的形象也能了达佛陀的事业,或认识自己心性的光明。若没有清净观,即使所有法相圆满的上师天天都给你宣讲甚深的佛法,你也会经常生恶念。

若自相续真的已被佛法感化,那即使身处红尘之中,也会时时领受佛陀的加持,比如乘电梯、坐公共汽车等,你都会觉得它们全是佛陀的化现。甚至听到的声音,也在为我们直指心的本性,比如当救护车发出“呜——”的声音时,你就会想到让我开悟、让我开悟,或者说无我、无我,这样就很有可能马上开悟。在喇荣山沟里,有时候会听到手扶式拖拉机发出的声音。有人很讨厌,但我认为这是佛陀在提醒我们:应用智慧和方便来断绝分别念,从而认识自己本有的光明心性。若大家细心体会就会发现,这种声音与修断法时所念的“啪的”声极为相似;所以大家在听到拖拉机发出的声音时,皆应安住在现空无别的光明心性中。

对于上根者来讲,一切都是善知识。上师所著的《无常歌》最后一个偈颂也说,如果会观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善知识,也即除了善知识以外不会有别的无情或有情之法。如果不会观,对这部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也会把它当作普通的世间教材,甚至嗤之以鼻,那它对你的相续就谈不上任何利益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都是佛的加持和功德力所致,包括自己今生听受般若,或者身上出现疾病、快乐等。所以当我们感冒咳嗽时,就要想到这是佛的加持——让我消除业障,因为我以前做了很多坏事、说了很多恶语,故现在佛陀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清净业障。其实这样的观想并非无有意义,至少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否则便会怨天尤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离开清净观。

第一品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分二:一、所修之道;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分二:一、解说主要道般若;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分三:一、略说;二、中说;三、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一、详解所依法果;二、此品摄义。

辛一(详解所依法果)分三:一、行者身份;二、所修之法;三、宣说彼果。

壬一(行者身份)分三:一、证悟之差别;二、善知识之差别;三、菩萨之词义。

癸一(证悟之差别)分三:一、基无得之理;二、道无行之理;三、果不住二边之理。

子一(基无得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丑一、略说: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首先,我们所修的或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根本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从地点、时间、补特伽罗身份等方面来剖析时都了不可得。比如,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般若波罗蜜多?它在什么地方存在:是极乐世界还是娑婆世界,或者是其他地方?……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观察都不可得。所以,所谓的般若只能在名言中安立,也即名言中可以有这样的概念,或有人们所领悟的境界,但真正去观察它也不可得。

然后,行持般若者­——一到十地的圣者菩萨,或刚刚发心修学般若的补特伽罗等凡夫菩萨也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从人法两个角度来作观察时就会了知:本来人也没有、法也没有,所以行持者的补特伽罗也不可得。大家都学过《智慧品》,想必都清楚人无我的道理,所以行持般若的菩萨也得不到。

最后,菩萨相续中获得的觉性菩提心,即胜义菩提心也不可得。虽然世俗中有,但以胜义理论从本体、来源、形相等方面观察时,这样的光明心性也不存在。

《入楞伽经》云:“正智慧观察,自性不可得,是故不可说,及说无体相。”意思是说,通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的自性绝对不可得,正因为不可得的缘故不可说,或者说无有体相。其实,这样的一无所得或一无所见才是最殊胜的得和见。

关于《楞伽经》,按照蕅益大师的观点,《四卷楞伽》和《入楞伽经》是一部经,只不过《入楞伽经》(1)比《四卷楞伽》(2)多初品及后二品,除此之外并无差别。大家都清楚《阅藏知津》乃蕅益大师著,记得他在三十岁时开始阅《大藏经》,历经八地、历时二十七年,最后才写出《阅藏知津》。对这部书我有很大的信心,也很想看,因为大师著此书的目的是:“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大师发心非常长远,他在二十七年中在不同地方一直坚持阅藏,如果换了我们,不要说二十七年,可能二十七天都很困难。不信你就在二十七天中闭关试一试,可能好多人都会说:不行,屁股痛得很,坐不住。就像垫子上长有荆棘树一样,实在是坐不住,一看到垫子就想背着包包前往其他国土。

的确,古人和现代人在保持清净心方面有天壤之别,这在我们阅读了藏汉佛教或西天东土众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后就会明白。现代人的思维和想法在随顺世间方面非常不错,我看过有些出家人的发言,里面始终找不到佛教用语,全是用的政治术语。作为穿着袈裟、剃着光头的出家僧人,天天都是随顺这些有什么必要?我是这样想的,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不能违背,但也没有必要特意去弘扬,因为宣传这些大有人在,而且他们还领国家发的工资。

我很佩服前辈高僧大德,因为无论是他们心中所想还是口中说出的话,全是利益众生、弘扬正法,绝不会在随顺世间的领导、施主上下功夫。他们始终把佛法看作如意宝,希望它能永远在世间放射光芒,也愿人们能尽可能多的了知佛法。而现在的个别出家人,他们始终站在政治舞台,所说的话也全是用世间语言,真正对治内心烦恼的话语则少之又少。当然锅里面没有,向碗中倒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内心没有与佛法相应,那口中吐不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也情有可原。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不应该用功的地方用功。

话说回来,我们一定要了知一切不可得的道理,其实这就是最甚深的中观法门。而当我们听到所说或所修的般若、修般若者及修般若者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皆不可得的道理时,如果心相续中产生恐怖、畏惧,那就说明不是空性的法器。但是,如果是前世有缘者,即真正是空性的法器,那在听到这样的道理之后,不但不会产生愚痴心:一切万法不是空性而是实有,也不会产生恐惧心:如果是空的,那名言中的能取所取怎么安立?那这种菩萨完全能行持三世诸佛的智慧行境,也即能真正通达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愚痴心不会有;世俗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恐怖心也不会有。《中观四百论》亦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意思是说,如果了知佛陀所说真正空性的道理,那么世间有也没有什么高兴的,因为有也是如梦如幻、毫无实质;世间没有,也不会像凡夫愚笨那样特别害怕。

实在说,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可见,听到空性法门不惊恐畏惧的人少之又少,也即很多人都会害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听到空性法门之后,如果心中不但没有排斥的想法,而且还觉得万法皆空的道理非常殊胜,那就说明这个人在无量佛前种下过众多善根。《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相反,若没有在无量佛前种下善根,自然就会生起惊怖之心。

可见,本颂还宣讲了般若法门的法器。也即对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而世俗中有如梦如幻显现的道理不生愚痴恐怖之心者,或者说能行持现空双运、通达现空无别的人,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所以在座的各位皆应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在听到这样的般若法门时你的感觉如何?

丑二(广说)分二:一、所知对境不可得;二、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卯一、意义: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如果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不存在,那安住或行持的万法全部都没有,如此便能无住而行,这样就能无取获得诸佛所证之菩提。

那五蕴怎么不存在呢?首先观察色蕴:大家也清楚,色蕴所摄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等十种色法,大的这些全部是集聚性的,一一观察时都没有堪忍的实体;小的这些也是同样,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就是无分微尘,其实质也不成立。所以,所谓的色蕴只不过在名言中成立,而胜义中绝对没有它的本体。《中观根本慧论·观五阴品》则从色法的因、体、果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得知一切色法皆不存在。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皆不应对色法贪执,故颂云:“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的确,执著色法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世间人经常贪著色法,认为某种颜色很好看,其实所谓的好看只是一种假相,也即不管是认为人等有情好看,还是布匹等无情好看,其本体皆不成立。因为除了暂时的分别念之外,丝毫没有恒常的本质。如果是恒常之法,那谁看都会好看,或什么时候看都应该好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产品,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它很好看,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认为它不好看,或者是刚拿到手里的时候很好看,过一会儿就不好看了。其实,人们喜欢的对境始终都在不停地换,比如小孩时代对玩耍品很执著,长大以后就会对另外一种对境执著,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对其他一种对境执著,甚至后来还会对以前的执著感到可笑。比如说,我几岁时对某些玩具特别执著,如果其他孩童抢了我的玩具,当时我就会很伤心;但现在不但不会,可能反而会笑起来,甚至还会嘲笑小时的无知。所以世间当中,堪忍的色法根本不存在。但人们丝毫不懂,每天都为了它们而奔波。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色法上有没有快乐呢?没有。虽然没有,但无数人并不了解这样的道理。

既然色法没有,那快乐、痛苦和等舍三种感受(受蕴)也不成立;同样的道理,想蕴、行蕴和识蕴也不可能存在。既然五蕴没有,那所取的五境与能取的五根也不成立,如此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故《中论》云:“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

但是,万法不存在的道理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行,内心中一定要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一旦这种定解生起,这种菩萨就能不住一切法,也即不会执著任何一个法。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便能无住而行,即不住一切法而行持。

如果我们在学中观或般若时,对形形色色的万法皆能知道是虚幻、空性的,这就是后得位的定解。对初学者或钝根者来讲,这样的修法不可缺少,宗喀巴大师着重抉择单空的目的也在于此。很多法师在讲《金刚经》等般若法门时,经常讲一切都不存在,抉择到这样的单空时也高兴得不得了,弟子也认为这就是需要证悟的空性。当然,以前认为万法皆是实有存在的,而现在已经懂得它们皆不存在,那师徒为什么不欢喜若狂呢?肯定会高兴的。虽然从暂时来讲,这样的单空的确需要证悟,但还需不需要更上一层楼呢?需要。在《般若摄颂释》中,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了《罗睺罗赞般若颂》和《中观根本慧论》的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其中《中论》的教证是:“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由此我们可以了知,从真如实相来讲单空也必须远离。若依此定解而修,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就能在相续中现前;若入定于这样的境界,则不会有任何执取之法,如此便能无取而获证诸佛的大菩提。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应抉择单空,在单空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闻思修行和祈祷,这样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可以产生,从而无余摆脱轮回。

虽然真正通达大般若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修行人,在听闻、修行这样的空性后,对整个生活的执著或对世间的种种散乱就会减少。为什么呢?因为内在闻思修行空性所获得的快乐,与从对外境的满足中所获得的快乐截然不同。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外境上追求,有人认为吃得好很快乐,有人认为有一所好房子很快乐,有人认为到处去游山玩水很快乐……可是很多人都没有快乐,所需求的因缘反而成了产生痛苦的因。米拉日巴以前也说:没有获得圣果之前,希求的快乐反而会成为痛苦的因。相反,若自己对佛法的无我或空性有所了解,那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内在的快乐始终都会出现。即使表面上看来穿得很差,甚至生病也很厉害,可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万法的虚妄相已经通达的缘故,暂时幻化般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拥有般若空性的见解或证悟才是最值得羡慕的。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长期修行都能获得这样的境界,如此便能获得内在的快乐——对外面各种各样的相不再执著。故大家一定要精进闻思修行这样的般若法门。

好,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2)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共四卷,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又名四卷楞伽。


{返回 般若摄颂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一课
下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八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八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义论辨好不好?[栏目:月悟法师]
 认识无常[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好风水有德者居之[栏目:钵水明镜·传喜法师开示录]
 义工服务就是入菩萨行(2010年7月26日宽见法师给义工群的开示)[栏目:宽见法师]
 无死的金刚心 第15章 啸卷的情感[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议印度之佛教[栏目:太虚法师]
 The Novice[栏目:Amitabha]
 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不知该怎么办?[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九、浴佛[栏目: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破迷释惑解真诠(常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