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07
出世间心:心可以分为两类的心,即世间心和出世间心。世间巴利叫做loka,它可以依界而分为三界,我们说到的世间包括了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我们生活的这一个空间、这一界属于欲界,最常活动于、生起于欲界的心称为欲界心。欲界心有五十四种,色界的心有十五种,无色界的心有十二种,加起来一共八十一种。这八十一种的心都称为世间心。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出世间心,争取心的这一个内容今天晚上把它讲完。出世间心巴利叫做lokuttaracittà。出世间由“世间”再加上“出”而构成。loka是世间的意思,它源自动、动摇,称为lokauttara的意思是上或者超越,如果是指方位的话,它是指北方。例如:我们在讲到上人法的时候,就讲到是超越常人的法叫做uttarimanussadhamma,就是超越常人的这些成就,如:神通、证果等。这里讲到的世间是特指轮回的世间samsara,或者又可以指五取蕴的世间pa?cupàdànakkhandhà,也就是执著于身心的这一个世间。由于能够超越、能够脱离五蕴的世间或者生死轮回的这个过程,以及证悟涅槃,所以称为出世间。世间心的目标各种各样,例如:眼识取颜色为目标,耳识取声音为目标。其它的例如: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悦俱智相应有行心、或者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等,它都是可以取各种各样的目标。既可以取色法、取名法,也可以取概念等为目标。但是出世间心和世间心却不一样,所有的出世间心都只有一个目标,即涅槃。证悟涅槃,其实就是指以出世间心来识知涅槃。再回到“阿毗达摩”最基本的那个关系,有心即有心的对象。对于世间心来说,世间心的对象多种多样,但是对于出世间心来说,出世间心还是有对象,它的对象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可以成为出世间心所缘取的所缘(对象),这种取涅槃为目标的心,我们称为出世间心。

当一个禅修者在禅修,等他的巴拉密成熟的时候,将能够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皆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历了道心和果心。所以,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两个阶段,加起来一共有八个阶段,所以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其中的道心maggacitta它的作用是能够断除或者减弱烦恼。在四个层次当中,第二个层次是减弱,而其它的三个层次能够断除烦恼。道心属于善心,但这种善心和我们讲到的欲界善心、色界善心、无色界善心不同,这一种善心是属于出世间善心。果心phalacitta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属于果报心。因此,道心和果心还是属于善心和果报心这一类。

作为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可以分为哪四个层次呢?我们接下来讲。有四种道心,这四种道心分别能够断除不同层次的烦恼,即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第二是一来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第三是不来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第四阿拉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这四种圣道心一旦生起之后,将个别地立刻就生起相应的果心,即四种圣果心lokuttara-citta,它是属于Ariya-phalacittaü,即入流果心Sotàpatti-phalacitta,一来果心Sakadàgàmi-phalacitta,不来果心Anàgàmi-phalacitta,和阿拉汉果心Arahatta-phalacitta。所以,我们说到的四道四果,四种圣道和四种圣果分别是指这四类,一共有八种。

接着我们先来讲第一种。第一种是入流。入流又可以称为至流,即到达的意思,为巴利sotàpanna的直译,sota是流、河流的意思。àpanna是指已经进入了、已经到达了。入流是指已经进入了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所以称为入流。在圣典里面这么样解释:“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的意思)

 这里讲到的圣道之流,到底是哪些圣道呢?这里讲到的圣道即八支圣道。第一正见、第二正思维、第三正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第六正精进、第七正念、第八正定,这八种称为圣道。已经进入了圣道的流,所以称为入流。或者说就好像大河必定会流向大海,同样的,如果一个禅修者已经进入了圣道之流,他也必定会流向般涅槃的大海,称为入流。

 在八圣道流当中,虽然对于一些世间的凡夫也有可能会拥有八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世间那些有修行的或者说有善行的凡夫也拥有一样、两样或者全部。但是,对于凡夫来说是不确定的。因为一个凡夫即使他在今生的修行很好,只要他还没有进入圣道之流,那他的下一生就不能够完全地确保仍然还能够保住。惟有已经证入了圣道之流,也就是已经证得了初果,那么才可以保证他的未来是绝定不会再退转的。只要还没有证到圣道,那他还是属于凡夫,只要是凡夫,未来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当一个凡夫在轮回,随着不断地轮回,他会随着自己所造的业,或者升或者沉。一旦他投生到没有佛陀、没有佛法的世间,那么他对于佛法的信仰,对于戒行,对于正见,就完全不确定了。在没有佛法的时期,他即使有幸能够成为人,或者投生为天人,他也可能只是一些外道或者是拥有邪见的人而已。那个时候不要说他想要信仰佛、法、僧三宝,即使连听到“佛陀”这个音声都很难了。因此,一个禅修者惟有在证得了入流、证得了初果,那么他的未来才可以说已经有了保险。在圣道位称为入流,在圣果位也可以称为入流。在圣道位巴利叫做sotàpattisota还是流,再加àpatti,àpatti是指进入或者到达,也称为入流。不过在圣典里面经常会用一个比较长的词来表达,就是“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tipannà”,直接译为“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者“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也就是说圣道位。一个禅修者在修观的时候,当他的巴拉密成熟会生起一个心,这个心就正好处于他正在进入证悟入流果的这一个阶段,所以也称为入流。不过,在巴利里面我们就可以分出来,sotàpattisotàpannà虽然在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在巴利里面,àpatti表达的是进入,而àpanna表示已经进入,它是属于过去分词,就是说进入的动作已经发生过了。就正如说,我们进入这一个大厅,你在脚步刚刚跨进门的时候也叫做进入,当你进来这里已经坐下来,也可以叫做已经进入了这个大厅。但是,它们在动作发生的时态是不同的。在圣道位里面,就等于说我们刚好跨进那个门,一跨进那个门、那个刹那也叫做进入。然后,等我们已经走进来了也叫做进入。所以,在中文里面,我们只能够翻译成入流而代表两种,但是巴利里面,就还会有时态的不同。

 入流圣道能够断除最粗的三种结,即有身见、戒禁取和疑。这是指在圣道位当中,因为入流道我们称为初道,初道可以断除烦恼,可以断除最粗的烦恼,即有身见,有身见又称为我见,又称为邪见sakkàya di??hi(古代翻译成萨迦耶见),还有戒禁取见和疑。为什么能够断除呢?因为一个初果圣者他已经能够了知了五取蕴,了知了名色法。他不会再执著于五蕴有我,或者这个世间有灵魂,有一个大我等。同时由于他已经见到了道,他已经知道了如何证悟涅槃的方法,所以他不会再去相信和修行其它错误的修行方法,所以已经断除了戒禁取。同时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的信仰,他不会再怀疑到底有没有佛,佛陀有没有证悟,有没有法,有没有僧,他不会再怀疑,他对佛、法、僧有坚定不渝的信心,同时他也坚信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它们的因果,他不会再去相信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这些邪见。

 入流道智也能够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到四种恶趣的贪嗔痴,这四种恶趣即地狱、畜生、饿鬼和阿苏罗,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因为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或者称为邪见,因为已经断除了这种邪见,在一个众生漫长的生死轮回当中,有身见也就是执著于五蕴为我,执著于有灵魂等等这些邪见,是使一个众生堕落到恶趣的元凶、罪魁祸首。但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入入流圣道的那一刹那,有身见已经给连根拔除了。之前曾经造作的恶业,如果这个人在还没有证得入流道的时候,这些恶业还会得到有身见的支助,一但遇到了因缘,就可以使这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堕落到恶道,投生到地狱、或者畜生、或者鬼、或者阿苏罗。但由于这种能够支助、能够推动一个众生堕落恶趣的烦恼都给连根拔除了,那以前所造那些恶业,它在不在?还在。但是由于过去所造的这些恶业,例如:他在还没有修行的时候、还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他可能造作了杀生的恶业,或者偷盗、或者欲邪行(邪淫),或者做其它的那些恶业。这些恶业一旦造下了之后,它一直都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因缘成熟。等待的因缘必须得要有烦恼的支助,以及有外缘的成熟。

 当一个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就变成这些过去所造的可以使他堕落到恶趣的这些恶业,它已经没有能力再成为令生业,没有能力成为使他能够堕落到恶趣的令生业。而这些恶业只能够在这个圣者的生命期间,以一种不善果报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一个初果圣者他还会遭殃、他会倒霉,这只是属于他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成熟。但是,即使他在过去,乃至到他在还没有证悟初果之前的那一生,他造了哪怕是杀人,当然如果是杀父、杀母、杀阿拉汉那是不可能证得圣果的。即使他是杀人,但是当他证得了初果之后,他这杀人的业仍然不能够使他投生到恶趣当中,而只能够在他的生命期间要么身体遭到病痛,要么给人打,甚至给人杀了,但是,他不会再因此而堕落到恶趣。就好像指鬘尊者的故事一样,指鬘尊者在他还没有遇到佛陀之前,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一旦等他遇到了佛陀之后,不仅仅这些恶业不会使他堕落到恶趣,甚至在那一生由于他已经完全断除了烦恼,他不会再有轮回。而他的那些杀人的恶业,只是在他的生命期间成熟,使他在托钵的时候,经常给人打,给人的棍子打,给石头丢,甚至血流满面、遍体鳞伤。

 作为一个初果圣者来说,他在未来的轮回当中,只会投生于人界或天界这两种善趣之中。而且投生的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如果一位初果圣者,他想要再投生为人的话,他一生比一生投生得越来越殊胜。他只会投生于富贵的家庭,或者受到很好教育的高等家庭,而不会投生在一些很贫贱的家庭当中。如果是在天界的话,他也会投生一生比一生好,会投生于越来越高的天界。在《宝经》里面,就讲到了即使一个初果圣者,他在未来很放逸,但也决定不会有第八次生命,也就是他不会再有第八次的投生。

 对于入流道心来说,在一个众生漫长地轮回当中,他只生起一次。哪怕只是生起一次,他已经可以完全地把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连根拔除了。一旦断除了这些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因为不会再生起,所以他不用再重新生起这种道心。因此,我们讲到的四种道心,即入流道心、一来道心、不来道心和阿拉汉道心都只是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因为这些烦恼一断除了,从此一直到证悟涅槃都不会再重新发生了。所以没有必要、确实没有必要道心生起两次。只是一次,它的威力已经足够把烦恼完全断除了。

 当一个禅修者证入了入流道,紧接着生起的就是入流果心。入流果心就证明他已经进入了圣流,而不是正在进入。已经进入了圣流,这一种入流果心,就是体验由入流道所带来的解脱。所以入流果心属于一种果报心。入流古代也翻译成须陀洹Sotàpanna

 我们接着再讲第二种圣道心“一来”。

 “一来” 是巴利语sakadàgàmin的直译,为sakid再加àgama再加in 的组合。sakid是一次、一度、一回,再加àgama是来、前来,再加作为人的代词in,所以叫做sakadàgàmin,即再来这个世间结生一次的人。有如圣典里面说到的:

 pa?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ti sakadàgàm?.

 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

 在《Puggalapa¤¤atti》——《人施设论》里面就讲到: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呢?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这种人称为‘一来’。”

 因为一来圣者在证得入流道、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戒禁取和疑。但是一来道并不能够断除任何的烦恼,可以减弱贪、嗔、痴。一旦减弱贪、嗔、痴,他就称为一来圣者。由于他的贪、嗔、痴已经被减弱了,所以在未来的轮回当中他至多只会再来这人间、或者再来这欲界的世间一次。由于他还有可能再来一次,所以称为一来。

 在《义注》里面提到有五种一来圣者,即:有一种是在这个人间证得了一来圣道,然后就在这个人间入般涅槃,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当一个禅修者在这个人间证得一来圣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在投生到天界的时候入般涅槃,所以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人间证得般涅槃;还有另外一种是在人间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然后再来这人间证得般涅槃。所以有这五种的一来。因此,从这里讲到,一来也可以解释成他再来欲界的时间,也可以专指再来人间、再投生到人间。但是,他不会有第二次再投生到人间。这种圣者称为一来圣者,一来圣者是属于第二道和第二果。

 作为初果圣者和一来圣者,他们还会有贪欲、还会有嗔恚。也就是说,他们还会享受欲乐,他们还会生气等等。但是,如果一个禅修者证得了第三道,他就不可能再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也不会再生气了。所以第三道称为不来道。“不来” 巴利语叫做anàgàmin,为na再加 àgàma再加in的组合,古代翻译成阿那含。na是不,再加àgàma是来、前来,再加in是人,所以不再回来、不再来的人,意思是不再返回欲界重新投生。

 在经典里面就讲到:

 “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在圣典里面也这样讲: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三果圣者,在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邪见,或者称为有身见、断除了戒禁取见、断除了疑。在证得第三道的时候,又断除了欲贪和断除了嗔恚,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下分就是指欲界,结就是捆绑。只要一个众生、一个有情还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例如:对男女、对饮食、对睡眠、对钱财等等哪怕一丝一毫地贪着,这些都称为欲贪。他只要还会担心、还会忧虑、还会生气、还会紧张,这是属于嗔恚。他还认为五蕴有我等等,或者还会修行错误的方法,或者还会对三世因果、对佛、法、僧有怀疑,这些都是属于五下分结。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烦恼可以把众生牢牢地捆绑在欲界的世间。即使一个众生有幸证得禅那之后,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但由于他没有断除这五种烦恼,所以一旦当他的定力退失,或者他在梵天界的果报已经享尽了,他还会重新投生到欲界的世间。因此,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即可以捆绑、可以束缚众生投生、生活在欲界的烦恼。

 当一个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这五种烦恼,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那当他在这一生死了之后,下一生他不会再投胎了。他只会以化生的方式出现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当然了,多数的、或者很多的三果圣者会投生到Suddhàvàsa净居天。净居天是第四禅的天,当然了,惟有证得第四禅的三果圣者才能投生到那里。因为一切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他不会再入母胎,他也不是卵生,他更不是湿生,而是属于化生。一旦投生到那里之后,他必定将会在那里,就是在梵天界证入般涅槃,不会再从梵天界退堕回来这个世间。

 相比于那些证得了禅那的凡夫,只要他还没有断除五下分结,这些捆绑众生投生到欲界的这些烦恼,当他的果报享尽或者定力退失,他还会从梵天界再来这欲界里投生。但对于三果圣者来说,就不再从那个世间再回来欲界受生,所以称为“不来”。

 不来道只是生起一刹那,一个心识刹那,它就足以断除对于任何欲乐的贪求以及任何的嗔恚。因此,一个不来圣者(三果圣者)他没有任何的欲贪,也没有任何的嗔恚,哪怕他是一个在家人也好。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叫做Ugga(古代翻译成郁伽长者),他曾经自己说过,在证得了三果之后他回到家里。本来他是个很有钱的人,一旦他证得三果,他回去之后把他的钱财,对他的老婆和他的家人说:“你想要拿走就拿走。”然后,跟他的好几个老婆说:“你们想要嫁人就嫁人,你们想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想要留在这里也好。”当时,他的大老婆早已经跟其他的男人了,结果当时Ugga长老竟然用水把他大老婆的手和那个她喜欢的男人他的手一起放在水里面。也就是说,他的大老婆嫁给那个之前的奸夫了。因为,一个三果圣者他已经再没有对任何男女欲乐的这些贪求了。

又例如:在《中部·有明小经》,就是在《小智解经》里面也讲到,当时,就是一个叫毗舍佉的居士,当他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他就证得了三果。证得三果,当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夫人叫做dhammadinnà——法施。dhammadinnà见到她的丈夫来了,就兴高采烈地去迎接他,去拉他的手,但是他的手就缩回来,已经对他的妻子没有像以前那么样。那时他的妻子感到很纳闷,就问他,结果他就赞叹了佛陀,然后dhammadinnà她也去见佛陀,最后她决定出家,决定出家之后,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有明小经》,就是之前这对夫妇在对话的这部经典。

还有过去咖沙巴(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位陶师子,就是做陶匠的,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由于他要赡养他年迈瞎眼的父母,他没有出家。他每天到河边去挖了土做成陶罐,然后拿到市场里面去卖,那个时候他对钱财也没有任何的执著了。所以,即使一个在家人证得了三果,他对钱财、对欲乐、对男女这些没有任何的贪求了。对于生气、对于悲伤,也不可能再有了。即使象我们的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所有的三果圣者和四果圣者也不会流泪,也不会悲伤。当时,他们只是在思维:“啊,诸行确实无常啊!”所以,在经典里面描述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那些还没有离欲者就在哭,但是所有离欲者只是思维无常而已。

 还有第四种圣道、圣果是阿拉汉。阿拉汉是巴利Arahant的直接音译,意思是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的。在《义注》里面讲到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第一是“以已远离(àrakattà)一切烦恼故为arahaü”;它是取àrakattà,àrakattà是指已远离,或者站得很远的,所以称为阿拉汉。

 第二是“以已杀烦恼敌故(ar?naü hatattà)arahaü”;ar?naü是种种的敌人,这是专指烦恼敌,加hatattà,hata是杀、杀害。因为已经杀害种种的烦恼敌人,所以称为ari再加hata称为阿拉汉。

 第三是“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ànaü hatattà)arahaü”;arànam的意思就是轮回的辐,好像车轮的轮辐一样,再加hatahata是破,或者杀也可以说破坏。由于破坏能够导致轮回的无明、爱等这些轮,所以以已破辐故为阿拉汉。

 第四种意思是“以有资格(arahattà)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ü”;有资格或者堪任的、值得的,所以叫做arahaaraha是指有资格的、有能力的、能够的。有资格怎么样?有资格受资具等种种的供养,受人、天的礼敬,所以称为阿拉汉。

 第五“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àpakara?e rahàbhàvato)arahaü”; pàpakara?e就是对于种种的恶行,rahà是隐藏、秘密,àbhàva就是没有。对于种种的恶行已经没有任何的隐藏、没有任何的秘密,所以称为。à再加raharaha就是秘密的,再加否定词没有,没有秘密的称为阿拉汉。这里讲到的没有隐秘就是佛陀和一切的漏尽的圣者,由于他们对于身的恶行、对于语的恶行、对于意的恶行,他们没有任何的秘密。不要说没有秘密,他们连造作都不会,不要说连造作都不会,他们即使连生起要造作的这些心念都不会再生起了,所以,“以没有隐秘、没有秘密、没有覆藏故称为阿拉汉”。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例如:我们在念的“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这里的araha是特指佛陀。例如:北传有很多的咒语,也是“南无婆切婆谛阿啰诃谛”,其实它的原意也是araha。不过,阿罗汉这个词在中国一些祖师的判教里面,就把阿罗汉贬得很低。但是从梵文或从巴利语来说,它也是指佛陀。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它是指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àsava,就是àsava再加kh??à,也就是断尽烦恼者。它包括了一切三世的诸佛,包括了独觉佛以及作为漏尽的弟子,都可以称为阿拉汉。阿拉汉的意思就是由于佛陀和这些圣弟子们,包括独觉佛们,他们已经远离了烦恼、已经断尽了烦恼、已经破了轮回之轴、已经应当受到一切人、天的礼敬供养、对于种种的恶行已经没有隐秘了,所以称为阿拉汉。

 阿拉汉道心也是只生起一个刹那,然后就可以断除了五种上分结。这里讲到的上分是指色界和无色界,结是烦恼。如果一个众生还有五种上分结,那他还会轮回。一个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五种下分结,但是还会有五种上分结。哪五种呢?即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还有慢、还有掉举、还有轮回的根本是什么?无明。

 所以,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得了阿拉汉道的时候,就连对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对傲慢、对掉举、对无明都拔除了。特别是无明,一旦一个禅修者已经断除了无明,在经典里面讲到“如截多罗树头”。多罗树头,Tàla现在来说就是棕榈树,一旦棕榈树被砍断了,它就不会再生长。所以,一个禅修者一旦把无明砍断了,那以前所造的所有的业没有了支助的力量,就正如你把种子炒熟了,无论种在什么田地里它都不能够再生长。同样的,当一个禅修者已经断除了无明,即使你如何说他还会轮回,但其实他那种过去的恶业、过去的善业,已经没有滋长的土壤,没有滋长的因缘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阿拉汉圣者不会再轮回,就犹如佛陀和许多的圣弟子们在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时候,他们都会这样说“生已尽”,就是说他的轮回已经到了终尽了。“梵行已立”,完全清净圆满的生活已经建立起来了。“应作已作”,所应该做的已经做完成了。哪些是应该做的?修行。修行戒、修行定、修行慧,这些已经完成了。他“不会再受后有”,不会再有像现在这种轮回的状态,在以后已经不可能再会发生了,现在这一堆五蕴只是最后的一个组合而已。

 就好像我们把一堆柴已经全部烧,烧到最后,所有的燃料已经烧完了,只剩下没有烟的一堆红红的碳,这堆红红的碳只会最后熄灭,而不会再继续烧了。所以,当一位阿拉汉圣者,在断除一切烦恼那一刹那,称为有余涅槃。等这一堆五蕴已经完全灭尽了,就称为无余涅槃。余是什么?就是这一堆五蕴。这堆五蕴都没有再剩下了,称为无余涅槃。

 对于入流、对于一来、对于不来、对于阿拉汉这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分为道心和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烦恼。对于一来道心,它是减轻贪、嗔、痴;果心就是体验由道心所带来的果报及解脱。圣道心一生起之后就灭去,灭去就紧跟着生起的是圣果心。所以圣道和圣果它们没有时间的距离,这个是佛陀在讲到正法的六个特点当中的第三个特点akàliko,它不会间隔的、无时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讲到了出世间心一共有八种,即:入流道心、入流果心、一来道心、一来果心、不来道心、不来果心、阿拉汉道心、阿拉汉果心。到此为止,我们就讲完了所有的心。

 所有的心包括了欲界心,欲界心有多少种?五十四种。哪五十四种呢?十二种不善心、十八种无因心、八种大善心、八种大果报心和八种大唯作心,一共是五十四种心;

 色界的心有十五种,即:五种色界的善心、五种色界的果报心、五种色界的唯作心;

 还有十二种无色界心,即四种无色界善心、四种果报心、四种唯作心。

 这三界的心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八十一种,这称为八十一种世间心。

 而出世间心有八种。

 八十一加八等于八十九种,就是一共有八十九种心。

 不过在“阿毗达摩”里面,有时候也把心分为一百二十一种。为什么分为一百二十一种呢?世间心还是八十一种,它只是对出世间心来分的。每一个出世间心又可以依照所证得的禅那,而分为五种。我们说禅那一共有五种禅那。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将会生起和某一类的禅那相应的心。例如:入流道心。入流道心就可以分为五种,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入流道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入流道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入流道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入流道心,和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入流道心。

 一种入流道心,它就可以分为五种。那对于一来道心、不来道心、阿拉汉道心,入流果心、一来果心、不来果心、和阿拉汉果心也是可以这样,个别分为五种。因此,八种出世间心,每一种再乘以五,等于多少?出世间心一共有四十种。因此,四十种出世间心,再加上八十一种世间心,一共是一百二十一种。所以一百二十一种心是这么样来的。

 为什么说出世间心可以分为五种呢?因为,所有的出世间心都是一种定心,或者说是一种禅那心。这种禅那心和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有关。如果一个禅修者是纯观行者,就是Suddhavipassanàyàniko,当他在证得圣道的时候,他的这种初道心,这种圣道心和圣果心只是和初禅的心相应。而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观照色法的时候,例如:观照欲界的色法,当他在观照色法的时候证得了初道,就是证得了入流道,这个时候他的入流道心也是和初禅的相应。或者一个禅修者在观照欲界名法,例如:观照欲界心,观照他看的心、观照他听的心、观照由此而生灭的意门心路过程,在观照欲界的名法或色法的时候,他证得了初道和初果,那这种初道、初果就和初禅的心相应。

 对于为什么会有其他禅那的心来分别出世间心呢?不同的阿毗达摩论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一类的论师他们认为:一个人在修观vipassanà(维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时候,在证悟出世间道之前,他的心先入哪一种定,入哪一种定当他出定之后,他所证得的圣道和圣果心就和这种定相应。而又有一类的论师他们说:他所观照的禅那名法是什么,然后当他证得了圣道和圣果的时候,就属于哪一类的禅那心。而还有另外一些论师认为说:禅修者熟练于修哪一种禅那,当他在证得了圣道、圣果的时候,他的心就会依自己的意愿,使他的道心和果心能够属于哪一类。其实,如果是在禅修实践里面,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这些不同的观点,其实还是说一样的观点,它们并不矛盾。我们刚刚看起来可能它们会有一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

 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维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时候,特别是当他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由于行舍智可以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前他在修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修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怖畏现起智的时候,他可以重复观照三界的名法、色法,轮流观它的无常、苦、无我。然而,当一个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他可以只是观照其中的一种法,例如:禅那名法。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行舍智的阶段,他持续地观照第四禅的名法,观照第四禅名法的坏灭,然后专注它的无常相,或者苦相,或者无我相。到了高级观智的阶段,他不用再轮流地观照名法、观照色法、观照过去、观照现在、观照未来。或者轮流观照无常、观照苦、观照无我,到了高级观智的时候,已经不需要这么样做了。他的心到了高级观智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倾向于观照哪一种法,例如:第四禅的名法。而且,他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观照或者无常相、或者苦相,或者无我相,他不用再轮流观照了。到了那个阶段,如果这个禅修者他的根本业处例如是入出息念的第四禅的话,那么,到了高级观智的时候,他的心自然而然会倾向于进入入出息念的第四禅。当他从入出息念的第四禅出定之后,他观照的还是第四禅的名法。当他持续地这样观照第四禅的名法,例如:观照无我相,当他证得了涅槃的时候,他的初道心和初果心就是跟这里讲到的第五禅相应,在经教法的第四禅,在论教法的第五禅相应。所以,我们说他的入流道心是属于第四禅的这种出世间心,他的入流果心也是属于第四禅的入流果心。所以,我们既可以说这个是他的根本定,或者他的心的倾向,或者说他所观照的所缘。所以这些种种论师其实都是从他的经验、不同的角度来看的。

 这就是一百二十一种心的分别法,它是专门对于出世间心来分的。每一种出世间心都依照五种定来分,所以五八四十。我在这里顺便想问一下大家,当一个禅修者有能力证得无色界定,当他观照无色界定的定心的无常、或者苦、或者无我的时候,他证悟了涅槃,那么他的圣道心是属于哪一种?啊?是属于哪一种禅那?第五禅,如果按经教法来说是第四禅。

 因为,一切出世间心仍然是属于一种定心,所以,圣道心属于善心,善心还是属于出世间定心。当一个人他证得了圣道之后,他就是圣者了。圣者能够入什么定?入果定。入果定就是有些时候一些圣者他不想再持续地观照这些三界的名色法,他只想取涅槃为目标而进入果定,这个称为Phalasamàpatti。果定也是属于一种定,但是它属于出世间定。既然这么样,那世间定和出世间定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在这里再简单地讲一下世间定和出世间定的区别。

 首先,它们的所缘不同。世间定包括四禅八定,即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如果一个人证得了世间定,他取的所缘(对象)往往是概念法。当然,在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取的是禅心,还是属于究竟法,其它所有的禅那都是属于概念法,比如:专注似相等等。但是出世间定,无论是入流果定、一来果定、不来果定、或者阿拉汉果定,它取的所缘都是究竟法,是属于无为法的涅槃。

 对烦恼的断除或者镇伏来说,世间定只能够暂时地镇伏烦恼,就犹如大石头把草压住而已。这种在三种断当中称为镇伏断。就犹如一个军队能够把暴民,把暴乱分子,或者把恐怖分子,把他镇压下去,这称为镇伏断。但是,出世间定由于在圣道的时候,它可以彻底地把烦恼连根拔除,是彻底地根除,这称为samuccheda-pahàna就是完全断除了断,称为正断断。正是因为如此,一个禅修者在入世间定,例如:入世间禅那的时候,他称为时解脱samayavimokkhaü,就是临时的解脱者。而如果一个人在入果定的时候,他的圣道的解脱称为非时解脱asamayavimokkhaü。而这种人他所证得的圣道和圣果是完全地已经断除了烦恼、连根拔除,所以称为非时解脱,就是并不是暂时性地把烦恼断除,而是永远性地、永恒性地、彻底性地把烦恼断除,这种称为非临时的解脱,简称非时解脱。

 对于果报来说,修行世间定的果报可以使一个人投生到梵天界。但是,由于梵天界的快乐很殊胜,寿命也很长,这只是在延长轮回而已。而出世间定,它能够证悟涅槃,因此,它导向解脱生死轮回。

 对于定和慧这两种来说,世间定是定强而慧的作用稍微要弱一点。因为定强,所以在世间定里面,我们提出五禅支有一境性,但是并没有把慧强调出来,虽然在所有的世间禅那里面也有慧,但是它并不是起主导的作用。然而,在出世间定里面,定和慧是均等的。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候我们特别强调慧的作用,我们把道心和果心称为道智和果智。在出世间定里面,定是把心专注于涅槃,而慧则是知见四圣谛。

 在七种修行次第的清净当中,我们称为七清净。世间定属于心清净,这在七种清净当中,它是属于最初的前面的第二个清净。而出世间定属于智见清净¤à?adassana-visuddhi<, 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PAN>,是属于第七种清净。所以,第二种清净和第七种清净,它们中间还差了五个清净。

 对于行果上来说,世间定属于修行的一个次第,它还属于行道pa?ipadà。也就是说,当一个禅修者证得了四禅八定,证得四禅和四种无色界定,他还只是属于禅修的一个过程,还不是目标。而惟有一个禅修者证悟了出世间定、证悟了涅槃,这才是禅修的目标。

 最后这一种也是区分佛陀的教法和外道的不共之处。有些外道他们的证量再高,其实还是属于某一种定境。但是,如果一个禅修者,他不修观智、不修慧,他就不可能证悟涅槃。所以,惟有通过慧才能够证悟涅槃,而证悟涅槃同时是出世间定的作用,因此,出世间定属于证悟,是佛教的修行目标。这是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今天就讲完了“心”的部分,明天晚上我们将继续来讲“心的作用”,以及开始进入了讲“心路过程”的部分。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三讲 心的十四种作用 5种定律
下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一讲 广大心(色界心、无色界心)
 阿毗达摩 第二讲 印度佛教1500年、北传佛教、藏传佛教、正法五千年、..
 阿毗达摩 第三十四讲 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阿毗达摩 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七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三种离心所、二种无量及无痴心..
 阿毗达摩 第六讲 四界分别观修习之简略法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七讲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
 阿毗达摩 第四十五讲 众生投生的法则
 阿毗达摩 第九讲 十种非真实色法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
 阿毗达摩 第四讲 三藏与三学的关系及概念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传心法要讲记(2)[栏目:慧律法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一、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触[栏目:韩镜清教授]
 修学佛法应先学东方阿閦佛[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护生比放生还要重要(净空法师)[栏目:素食与护生]
 杂阿含经卷第三(七八)[栏目:杂阿含经]
 一、别了,印度(2)[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毕素云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纪实[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