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三讲 心的十四种作用 5种定律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71
心的十四种作用,5种定律,与心路过程有关的66:到昨天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心的各种分类。心依照界来分,可以分为四类:即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欲界心有五十四种;色界心有十五种;无色界心有十二种;加起来共八十一种,称为世间心。这些世间心是一切的有心识的众生都能够生起的,也就是说除了无想有情的梵天没有心识之外,其他的一切生存界有生命的都能够生起的,包括佛陀、漏尽的弟子、有学圣者,包括凡夫乃至一些蜎飞蠕动、虫、蚁、爬虫等都能够生起的,这类心称为世间心。这些世间心当中,如果是对于佛陀和漏尽的弟子来说,他们的造业心已经不可能生起了,能生起的只是唯作心和果报心;对凡夫、有学圣者来说可以生起的是善的心、不善的心、果报心和两种很基本的唯作心。心又依照其本质可以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在这些心当中它们又执行不同的作用。所有的心都是一种究竟法,因为一切的心都只有一个特相即识知所缘(能够认知对象)。所有的心都有一种作用即作为诸心所的前导,但这些心它又可以执行个别不同的作用,因此八十九种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依它们的作用可以分为十四种,即心的十四种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心的十四种作用。首先,某一类的心它可以执行结生的作用。结生这是中文的意译,不是直译。意译就是我们说到的投生的心,一个生命最初诞生的心称为结生心。结生心(巴利pa?isandhi),pa?isandhi是一个组合词,为pa?isandhipa?i的意思是逆向的、反向的,再+sandhisandhi是连接或连结,即将今生与前世连接起来的这种心。为什么称为反向连结呢?因为心流总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依照时间的顺序前前的心灭去、后后的心生起,前前的心灭去、后后的心生起,但这一种心它执行特别的作用,这种心在生起的时候表示一个生命的开始、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种新生命的诞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这一种心叫作结生心,在一个生命当中,它宣告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在它之前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前一世的死心、死亡的心。

结生心作为一种果报心,它是由前世的业带来的,这种心所缘取的目标和前一世(那个众生)在临终的时候,我们用A先生跟B先生来比喻。今生这一个生命称为B先生,那么前一世称为A先生。那B先生的结生心就宣告着B先生诞生了,那这B先生这个诞生的心所取的目标和A先生在临死的时候的临死速行心所取的目标(所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同样的。为什么A先生在临死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临终的现象呢?因为业、业的成熟。由于A先生所造作的某一种业在他临死的时候即将成熟,这种即将成熟的业就以某一种的影像或者称为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而呈现出来。A先生的临死速行作为这种业成熟的管道而带来下世的结生。这个我们在讲到离心路过程的时候还会更详细地讲。

 那当A先生的临死速行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死心,宣告着A先生的生命终结。这一个死心一灭去立刻就生起了B先生的结生心,这个结生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和前世B先生的临死速行的心流是同样一个心流。所以反向连结就是说今世B先生的这一生的开始和前世的终结是有联系的,只不过从物质现象上来看,看到好像只是纯粹这一堆色法开始生起,宣告一个生命的开始,但是从生命流来说它是没有中断的。

 在投生那一刹那所产生的心称为结生心。一个生命,在一期生命当中只需要诞生一次,不用诞生两次,所以结生心只生起一次,哪怕有一类的动物称为两生者,哪一类的动物称为两生者呢?知道么?就是出生两次的?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哪一种是两生者?卵生。例如一只鸟,它从刚开始有生命的时候(称为结生),那之后再从卵壳里面再出来又是一生,这称为两生者。即使是卵生有情的结生还是在母体里面发生的,结生的发生并不是在出生那一刹那。

 我们要知道,有些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出生那一刹那是属于一个生命的开始,例如有些鬼神小说讲到,可能和一些鬼有什么情缘,然后他说我现在要投胎了,第二天就发现某一村里面的一个孕妇就生了一个孩子,其实这是中国的传说。真正的结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就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体了,惟有受精的卵才开始细胞分裂,从那一刻开始,就宣告着一个生命的开始。这是从生理学或者遗传学来说的,但从佛教来说,结生就是一旦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宣告着名法和色法同时生起,色法就是卵子受精,名法就是结生心的开始。结生心,这种心开始执著,这个受精卵是生命了,从此就宣告着一个生命开始了名色流了。由于一个生命诞生只需要一次,所以这种心在一期生命里面只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

 在八十九种心当中,有十九种心可以作为结生心。

 这十九种心在无因心里有两种心:即两种推度心。不善果报的推度心,使一个众生投生为恶趣;善果报的推度心,使一个众生投生为先天性有残缺的、有缺陷的人或者很低等的一类天神。这两种是无因心;

 还有八种是欲界的果报心,这八种的欲界果报心可以使一个的众生投生到欲界的人或者天;

 还有五种色界的果报心,可以使一个众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

 还有四种是无色界的果报心,可以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无色界梵天。

 所以两种加上八种,再加上五种,再加上四种,一共十九种,这十九种心可以执行结生的作用。

 还有另外一种心称为有分心(巴利bhava?ga),bhava翻译成有,这是从巴利里面的直译,古代也翻译成有,意思就是生命或者存在,生命的存在。在讲到十二缘起的时候,爱缘取,取缘什么?取缘有,就是这里讲到的bhava,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这里的bhava往往指生命,例如不受后有,就是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生命,以后的轮回。那bhava?ga是由bhavaa?gaa?ga直接翻译成支或分。我们讲到的禅支(jhàna?ga),或者觉支、七觉支(sambojjha?ga),就讲到了a?ga,或者八支圣道(a??ha?gika ariyamagga),或者讲到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a??ha?ga-samannàgata uposatha s?la),这里的a?ga是指成分、因素、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的因素,称为有分,也就是说它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

 有分的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一直到死亡之间生命流不会中断。在一个生命开始的那一刹那称为结生,结生心一灭去之后紧跟着生起的就是有分心。结生心和有分心同样都是一类的心,都是属于果报心。如果一个人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的无行心的话,那么有分心也是属于这种心,它们都是属于同一类的心,不过执行不同的作用。例如结生心执行的是结生的作用(使生命开始),它的作用就是把今生和前世连接起来;而有分心,也是属于这种心,但是它的作用是使生命不会中断。在没有心路过程发生的时候,有分心即会在每一刹那当中生灭。

 有分心最明显给我们体验是在熟睡没有梦的时候,这是很明显的有分心。一旦一个人在看、听、嗅、尝、触、想的时候,有分心就中断、灭去了。即使在我们平时很清醒的时候,有分心都生灭了无数次,它会在心路过程和心路过程之间很快的生灭,一旦有了心路过程那么有分心就灭去。当一个目标撞击到根门和有分的时候,有分就会波动两下,然后有分就断了,之后就生起了心路过程,这心路过程就可以执行看、听、嗅、尝、触等等作用,等一个心路过程一旦灭去之后,心流又落入了有分。

 我们不能将有分理解成是一种永恒的心,它容易给人理解为是“我”或者生命的主体,这是错误的理解。

 根据佛陀的教法,根本是不存在“我”的,由于我们的名色法就有如河流一样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但在生灭当中,灭去之后还会继续再生,只要业还在运作、只要果报还在运作,过去所造的业就不断地发生作用,发生作用是以果报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分心是一种果报心,只要一个人的业还在产生效用,果报心就会不断地生起。有分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有分心之所以不断生灭是由于它能够维持名流(名法)不会中断,它的作用只是这样而已。有分心并不能够认知现在的所缘,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有分心不能认知。

 能够认知的是能看的眼门心路过程,有眼门心路过程生起就没有有分心生起(有分心就灭去了)。一旦心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人很累了睡着了,由于他太累了连梦都没有,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心呀?是不是他的心完全中断呢?不是。是不是他的生命在熟睡的时候完全中断了呢?不是。这种不活跃的心,在那个时候连想都不会想,称为有分心。有分心不断、不断地生灭,它的作用就是使生命流不会中断,所以才称为生命的因素。它能够维持生命不断,并不是心的主体或者生命的主体,如果认为是这样的话,那又是一种邪见了,因为认为“心是我的”。

 有分心也是生灭的,再例如:大家现在在这里听课,在听课的时候就没有有分心生起。由于我们现在处于欲界心,欲界的心路过程总是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的,在两个心路过程之间所生起的心就是有分心。例如:我们把有分心比作是以前拍摄的胶卷,一个心路过程它能够认知现在的所缘或者说能够回忆过去、能够计划未来、能够想一些名相、一些概念,这些都称为心路过程,就是活跃的心。但是在活跃的心之间还是有不活跃的心,就像胶卷一样,在胶卷里面我们会看到胶卷是一格一格的,是不是?一格一格的。我们要冲洗相片是从那个已经感光了的、曝光了的片里面去洗相,但是在两个胶卷之间还会有什么?还会有一个空白的,是不是?就类似这样。有分心的生起并不是那么短,它往往是无数个。在心路过程里,它最多能够生起十四个心识刹那,但是有分心可以生起无数次的,即使连佛陀的有分心最短也要生起四到五个,这是有分心。

 还有另外一种是死心(cuti)。死心是一生当中最后的心,一旦一个人的死心生起,就宣告着他那一期的生命已经完全终结了,所以它执行的是死亡的作用。

 结生、有分和死心这三种心属于离心路过程。离心路过程心是属于不活跃的心。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并不能认知现在的目标,只能够缘取前一世的目标。因为所有的心都会有目标,都会有所缘,这种离心路过程心就包括结生、有分和死心,它们认知的目标并不是现在的,而是前一世临死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所以它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般所说的无意识或者潜意识,但根据佛陀的教法并没有无意识的,只不过一些心理学把它安立的名叫做潜意识。

 这三种心都是属于同一样的心,在一期生命里它们都是属于同一类的心。如果一个人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心的话,那么他的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属于这种心;如果他的结生心是属于舍俱智不相应心的话,那么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属于这同一类的心。同一类的心并不是说同一个心,因为心不断地生灭、生灭,只不过灭去后还是生起同一类的心。这三种都是果报心,它们本身并不会造业,只是果报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投生为人,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一个人能够投生为动物,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不善业带来的果报,所以这三种心都是果报心。

心在离心路过程里面有这三种作用,我们下面再看其他的十一种心,它们是发生在清醒的心。这个是不活跃的心,下面讲到的心路过程心是属于活跃的心。心还能够执行看、听、嗅、尝、触这五种作用,这五种作用分别是善果报和不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执行的作用。这五种作用只发生在五门心路过程,而且也只是相应的根识所执行的。例如眼识只执行看的作用、耳识只是执行听的作用,而不是其他的。因此有两种心执行看的作用,即不善果报的眼识和善果报的眼识。在八十九种心当中,只有两种心是执行听的作用,即不善果报的耳识和善果报的耳识。这五种作用,一共十种心都是果报心。

 当一个所缘撞击到相应的根门和有分,例如:当一个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因为在撞击的时候也许还是属于有分、有分流,然后当声音一撞到有分,有分就波动两下,然后生起一个转向心,把心流开始拉向这个声音,于是心流开始活跃了,然后生起了一个耳识,耳识执行的是听,于是就知道:哦,这是声音。听的作用就是这么样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都是属于最基本的心,它们只能够执行很简单的看、听、嗅、尝、触的作用。但是眼识、耳识它们并不能够分辨这个是金色、黄色,因为它们是最基本的心,能够知道这是金色、黄色等等,是以后的心路过程,也就是速行心的作用了。

 还有一种心是转向心,转向心是指当一个所缘撞击到有分的时候,有分是属于不活跃的心,一旦撞击了之后就生起了一个转向心,使心流拉向对象。就好像本来是一湖水、很宁静的水,突然丢了一个石头,然后一旦丢了石头才会起涟漪,是不是?水面才会波动。同样的有分心一直生灭,它是不活跃的心,突然有一个声音撞击,首先生起了一个心就是把心流从不活跃的状态拉到活跃的状态,这种心就起着转向的作用,然后等这个转向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一个看,或者听的作用。就犹如当我们在睡觉,突然听到“叮”引擎声,准备起床了,或者说听到钟声准备起床了,当钟声把我们从睡梦当中吵醒或者唤醒,那这时首先应该有一种心把心流拉到这个声音,然后听到这样的声音,所以这种作用就称为转向,就是把心流从不活跃的状态拉到活跃的状态。

 转向心属于唯作心,在八十九种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当中只有两种心属于转向心:即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是五门转向心;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是意门转向心。

 当一个心路过程生起了转向之后,接着是看、或者听、或者嗅、或者尝、或者触,当这些根识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一个领受心,领受心是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执行领受对象的作用。当领受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推度心,推度心就是推度对象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只是知道它的作用就可以了。等推度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一个确定心,确定心就是确定对象是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讲到的领受心和推度心都是果报心,如果看的所缘是不可爱的,那么它是不善的果报;如果看的所缘是可爱,或者极可爱的所缘,那么领受心和推度心是属于善果报的心。而确定心,确定心是属于唯作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这种心执行着确定对象的作用,但是在意门转向心里面,这种确定心执行的是意门转向的作用。因此意门转向心和确定心是属于同一类的心(十八种无因心当中的意门转向心),只不过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这种意门转向心能执行确定的作用。

第十三种作用是速行。速行(巴利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地跑,也就是快速地跑向所缘以认知它。在心路过程里面,这是确定心之后的心识作用。

 一般的速行都是由一系列同一类的心所执行。例如:在五门转向心和在意门转向心里面,一般的情况都是有七个连续的生起。如果是在禅那心当中,或者在入果定的时候,这种速行心可以生起无数次。负责造业的心就是这种心,我们刚才讲到的结生、有分和死心都是果报心,而执行看、听、嗅、尝、触的还是什么心?果报心。那执行转向的是什么心?唯作心。执行领受、推度的是什么心?也是果报心。执行确定的是什么心?是唯作心。

 速行心就是执行造业的,速行有两类的速行或者说有三类的速行。对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速行要么是善的,要么是不善的。对于有学圣者来说,速行心还可以是果报心,为什么?知道么?因为入果定。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速行心可以有两种心,哪两种呢?在平时的状态生起的是唯作心,如果是入果定的时候,生起的是阿拉汉的果报心,这些都是速行。如果一个人他是凡夫或有学圣者,只要他没有入果定,这种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的。

还有最后一种作用是彼所缘(tadàramma?a)。tadàramma?a的意思就是取它的所缘。tadà就是它,àramma?a是所缘、目标。这里讲到的彼所缘是继续取速行心的目标为目标,或者继续取速行心的目标为所缘,所以称彼所缘。这里的彼是指速行心,这一种彼所缘是紧跟着在速行心之后生起的,而且一生起是生起两个,不过并不是一切时这种彼所缘心都会生起,惟有在欲界的心路过程里面这种彼所缘才会生起。而且惟有当目标是很清晰的,例如: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当所缘是极大所缘或者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目标是清晰所缘,那这种彼所缘才会生起。同时,惟有取究竟法为目标的时候,彼所缘才会生起,如果是取概念的话,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同时,当一个人在修到高级观智的时候,我们叫做balava vipassanà¤à?a,就是强力的观智的时候,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即使取的是究竟法,即使目标是很清晰,但是在高级观智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取的是色界的目标,例如:当他专注似相,那么彼所缘不会生起。即使一个人在近行定的时候彼所缘也不会生起。因此惟有在欲界心路过程里面取清晰的欲界目标,彼所缘才会生起,如果目标并不清晰,那么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

 彼所缘的心仍然属于果报心。在八十九种心当中,有十一种心可以是彼所缘的,即八种欲界的果报心和三种推度心(一种不善的果报推度心和两种善果报推度心)。如果一个人在体验到极可爱所缘的时候,那么彼所缘是悦俱的;如果体验到可爱所缘的时候,彼所缘是舍俱的,这是善果报;如果体验到不可爱的所缘,那么彼所缘是舍俱的,不过它是属于不善果报的。

 我们讲到了心一共有这十四种作用,这十四种作用又可以把它再进行简化。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简化成十种作用:即结生、有分、死心,然后我们把看、听、嗅、尝、触这些都可以总结为一种作用,就是能够认知对象的作用,我们把它简称为五识。然后这四种再加上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和彼所缘,所以心可以分为十四种作用,又可以把它简化成十种作用。

 讲完了心的十四种作用,那么接着我们就准备来讲心路过程了。在讲心路过程的时候,我们先来讲一讲这个世间的规律。世间的规律一共可以分为五种,我们称为五种定律(pa¤cavidha niyàma),niyàma的意思就是规律、定律、定法、不可改变的法则称为定律。定律一共有五种。哪五种呢?

第一是时节定律(utuniyàma)。什么是时节定律呢?也就是自然界或者物质界的自然法则。例如:在温带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会有日出日落,这些都是属于utuniyàma;或者在常压之下,就是气压正常的话,当我们把水烧到沸点,它会变成汽体化,如果烧到一百度。如果水在常压的情况下把温度降到零度,它会结晶变成固体,这些都是属于时节的规律。在某一个纬度的地区,到了一定的季节,那些花会不约而同地开,是不是?它们不用相约定的,我们在什么时候开花,到了那个时候,这里的花开了、那里的花就开了,是不是?这些就称为时节的定律。

时节的定律也就是自然的法则,例如:现在很多物理的现象、化学的现象,包括光学、力学、电学等等的现象,只是它是非生命的,这些都属于时节定律所包括。也包括我们说到的世间,这个世间必定会有形成,有形成它就会存在,存在必定会破坏,破坏最后会毁灭。所以一切世间只要有存在的,有物质现象的,它必定是符合这种法则,这种法则称为时节的法则,所有这些没有生命的这些,都称为时节生色,是不是?物质现象或者我们说的自然的规律,都是属于这种时节的定律。

 第二是种子的定律(b?janiyàma)。种子的规律就是一般我们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种了相应的一种种子之后,它会长出相应的植物、相应的成果,并不会我们种了瓜突然长出一棵苹果树出来,或者说我们种了梨树突然长出一棵菠萝树出来,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是同类的。也包括了我们说到的遗传学,遗传学也是属于这类的。例如,我们的样子在某一种程度上跟我们的父母有某一类的相似,或者说父母有某一类的病我们有时候也会有,这还是属于胚胎学、遗传学也是属于这一类,就是如果是物质现象方面它还是属于种子定律所涵盖。

 第三种定律是业的定律。业的定律就是当我们造了某一种业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会带来相应的果报。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造了善业,只要因缘成熟必定会带来善的果报,如果一个人造了不善的业在因缘成熟之下,必定会带来不善的果报。不可能一个人造了善业,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会使他倒霉,使他祸不单行,不可能!它们都是同类相应的法则;同样的,一个人作恶多端,那他并不会因为他作恶多端这种业成熟,而使他能够飞黄腾达、能够呼风唤雨,而只能够使他倒霉、使他遭到恶报。业的定律也是单独运行的,它并不是由诸佛、菩萨、上帝、鬼神等等所支配的,它都是自己,它是一种规律,就好像春、夏、秋、冬这些是单独运行的,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转移的。这称为业的定律。

还有第四种是心的定律。cittaniyàma就是心的法则,例如:当五门转向一生起之后,那么紧跟着生起的是相应的根识。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面,五门转向心一灭去之后立刻生起的是眼识,眼识一生起之后立刻灭去,灭去之后立刻生起的是领受,领受灭去之后立刻生起的是推度,推度灭去之后一定生起的是确定,确定灭去之后生起的是速行,这些都是法则来的。

 又例如:当一个人的巴拉密成熟之后,在行舍智或者当他即将要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他的心的法则必定是一个意门转向,如果他是利根者的话,那么接着生起的是近行、随顺、种姓,然后道心、果心;如果是钝根的话,那么意门转向生起之后,接着就是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道心和果心。如果利根的话,果心生起三个,如果钝根的话果心生起两个,然后就落入有分。这也是心的法则、心的定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证到圣道、圣果,之前的必定是观智,即使只是通过听闻佛陀说法而证得的,由于他过去生,在过去佛的时候曾经修行过,乃至到行舍智的阶段,今生他投生可以只是透过听闻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说法而证得圣道、圣果。但他不可能只是通过听闻、他听闻的同时会依照佛陀讲的去观照,那时就是观智,由于过去生的行舍智的力量使今生很快他的观智达到行舍智,然后道心、果心生起,我们感到好像这个人只是在座中就已经生法眼,就已经证果位,其实还是属于心的定法,也就是说圣道心和圣果心必定紧接着在观智之后生起,这些都是心的定律。

第五种是法的定律(dhammaniyàma)。法的定律主要体现在诸佛出世的法则。例如:菩萨入胎必定会大地震;当菩萨一出世,也会有大地的震动;菩萨的最后第二生必定是投生在tusita天(兜率天);菩萨的最后一生入胎,必定他最后要成正觉,要成就无上正自觉;然后当一位佛陀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他必定会先不想说法,然后梵天人来邀请,之后佛陀决定说法;当佛陀说法之后必定会建立僧团;然后每一位佛陀必定也会入般涅槃;入般涅槃之后到了若干的时候这位佛陀的法必定会灭去。而且同样的犹如佛陀说过,如果世间没有老、病、死这三种苦的话,那么一切佛陀、诸佛如来不会出现于世间。惟有世间有老、病、死这些现象,诸佛才会出现这世间。这些都是属于法的定则。

 例如:佛陀出世必然会转*轮,而佛陀在舍去生命的时候,必定大地会震动;当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都是一切的佛陀的定法,就是这样。所以当我们去看佛陀的传记的时候,发现过去佛和现在佛几乎都是差不多一样的,他们不同只是寿命不同、身量不同、他们的光不同、他们的父母的名字不同、他们出家的交通工具不同。例如我们的Gotama佛陀出世,他是骑着白马,骑着马去;还有他们在成道的时候,金刚座上面的树不同。例如:我们的Gotama佛陀(释迦牟尼佛)是在Assattha树,也就是现在的菩提树下;而据说未来的弥勒佛将会在龙华树下而成佛;而且每一位佛陀他的种姓不同,例如:我们的佛陀是属于剎帝利,而过去的Kassapa佛是属于婆罗门;这些种姓不同,但是他们的传记都差不多,都是出生,然后就出家,一切佛陀必定现出家相的,不会在家的;出家之后成道、成道之后转*轮、转*轮之后入般涅槃,这是一切佛陀他的传记,我们称为法的定则。

 因此我们说到的规律,说到的定则有这五种规律,这五种规律平时给人研究得最多的应该是属于第一种时节的定律,这也是属于最粗的定律,最粗显、最明显的定律,一般的世间法都有的;种子的定律就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然后业的定律已经涉及到比较高级的,一些宗教方面才会涉及到。例如:在比较高等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就已经涉及到这个;而心的定律就很少人涉及到了,例如:心的运作等等,这些几乎在除了我们佛陀的教导之外,其他的宗教都几乎没有涉及到心的定律;而法的定律,即使现在还是有佛法的时期,这种定律现在没有出现了,这个只是佛陀出世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而已。

 接下来将要讨论的是心的定律,在学习心的定律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讲心路过程,心路过程的意思就是心的运作规律。我们之前零零碎碎的讲心的不同种类,但到底心是怎么运作的呢?接下来就准备学习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是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来认知周围的这些环境,用“阿毗达摩”的话来说,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识知所缘。

 讲到心路过程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六个六,其实就是六组六法。第一是六识,这六识大家应该很清楚了,是哪六识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都是属于名法,称为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

 还有六种依处,六种依处是什么?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这些都是什么?都是色法。那六识和六依处的关系是什么?六识必须得依这六依处而生起,眼识必定依眼依处而生起,眼依处是什么?是眼净色,耳依处是耳净色等等,依次这样。而意识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依处是色法,所以这六种依处分别是六种识生起的物质基础,或者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好像它们的家,它们依这些而住的。这是不恰当的比喻,要不然有的人又会想,那肯定会有个心存在了。

 还有六门,这里讲到的依处是指心识生起的物质基础,而六门是指心透过这些门而认知外在所缘的管道。所以依处是指物质基础,而门是指管道。一共有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还有意门。眼、耳、鼻、舌、身这五门称为五门,它们是属于色法,而意门,有的人说是有分,有的人说是有分波动。这些意门能够导致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说它是有分也好,有分波动也好,甚至说它是意门转向也好,都好,没有了意门就不可能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那这是六门,这些都很好记。

 我们再看另外的六是六门心路过程,这六门心路过程和我们刚才讲到的六门也是相应的。也就是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还有意门心路过程,眼、耳、鼻、舌、身这五门心路过程我们称为五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是单独的。要知道眼门心路过程和眼识是不同的,眼识是执行看的作用,当眼识灭去之后还会有领受、推度、确定,然后有速行,然后两个彼所缘有可能会生起,这些都是属于眼门心路过程。眼门心路过程所取的目标必定是颜色,耳门取的是声音等等这些一对一的,所以我们说能够认知对象的其实就是由这些心路过程来执行。

 在这六门心路过程里面,眼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一个所缘即颜色、耳门只取一个目标即声音、鼻门只取一个目标即气味、舌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即味道、身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即触,然后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什么?任何的目标,任何的所缘。

 然后我们再看六所缘(六种目标),依目标来分,可以分为六种:即颜色所缘、声音所缘、气味所缘、味道所缘、触所缘,我们把它简化成色、声、香、味、触,还有法所缘。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称为五所缘,这都是属于色法,而法所缘就很复杂了。

 法所缘一共可以分为六种。哪六种呢?第一是净色有五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这五种净色;

 还有微细色,哪些是微细色呢?除了五种净色眼、耳、鼻、舌、身,还有颜色、声音、香(气味)、味道、触所缘(触所缘可分为什么?地、火、风)一共十二种,除了这十二种粗色之外的其它十六种。例如:水界、女性根、男性根、心所依处、食素、命根色、空界、身表、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老性、色相续、色无常性这十六种都称为微细色,这些是意门所识知的所缘。

 我们说的水界,在究竟法里面的水界并不是我们身体的所缘,而是意门的所缘,但是地、火、风是身门的所缘;还有心(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心所;还有涅槃以及概念,这些都是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

 对应的来说,那么眼门心路过程看的是颜色、耳门心路过程听的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嗅的是气味、舌门心路过程尝的是味道、身门心路过程触的是地、火、风三界。而意门心路过程,对应于法所缘来说是这六种。

 我想问一问大家或者考考大家:意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对应法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只识知这六种法所缘?意门心路过程还可以认知其它所缘吗?可以还是不可以?可以吗?请说一下可以吗?我们举个例子,眼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什么目标?颜色。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颜色么?可以吗?我们闭上眼睛想着一块颜色可以吗?耳门心路过程识知的目标是什么?声音。那当我们心里面回忆过去所说过的话,可以吗?所以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一切所缘、一切的目标,没有任何的目标不能被意门心路过程认知的,是不是?所以不要搞混淆了!我们现在讲了六个六:六识、六种依处、六种门、六种心路过程、六种法所缘,要讲多一个六,就是属于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我们留在明天来讲,明天就进入讲心路过程的论题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四讲 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下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
 阿毗达摩 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阿毗达摩 第十九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
 阿毗达摩 第二讲 印度佛教1500年、北传佛教、藏传佛教、正法五千年、..
 阿毗达摩 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七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三种离心所、二种无量及无痴心..
 阿毗达摩 第三十讲 十八种无因心 五十四种欲界心
 阿毗达摩 第四十三讲 业和果报的关系
 阿毗达摩 第八讲 十八种真实色法之二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生是苦[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二规教言论 第十一节课[栏目:二规教言论学习]
 11.孝子欢喜[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栏目:魏德东教授]
 成佛以后[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佛陀十二相成道赞颂[栏目:贡噶旺秋堪布]
 第二佛陀实义赞( 多识 译)[栏目:多识仁波切]
 玄奘的戒学生活、伽蓝见闻与律学观点(释昭慧、释悟殷)[栏目:玄奘研究]
 附录二 菩萨清凉月──访果祥师谈圣严法师[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好将一点红炉雪 散做人间照夜灯——圣凯法师访谈[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