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毗达摩 第四十六讲 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00

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我们付出精进的必要性,我在这里读出雷迪西亚多所写的一本《觉支手册》,关于四正勤的部分,他里面就讲到了不要认为现在是二因结生者或者即使是二因结生者,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修行。在这本书里面的四正勤的一章里面这样讲到:“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导那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圣道圣果,才能够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者是二因者,或者过去世没有积累足够的巴拉密。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开悟的时期。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巴拉密,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结生者。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乏了正勤——精进。若具有专精地适当注进正勤(注进精进),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持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的当下死去亦在所不辞。

索那长老所付出的精进是在雨安居的三个月期间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在那期间只采用坐以及走两种姿势。护眼尊者的精进与他相等。触天长老(Phussadeva Thera)必须在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二十五年之后才证悟道果。而大西瓦长老(Mahàsiva Thera)则需如此精进了三十年。

今日极需要这一类正勤。可惜如今如此精进的人缺少教理基础,而有教理基础的人却涉及了比库义务的障碍,因为他们住在市镇或村子里,需要讨论佛法、讲经开示以及著作佛书。他们不能长期不中断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习惯地说在令他们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巴拉密与时机成熟时,他们将能很容易地获得解脱,因此他们在还未能确定精进是否能够带来解脱时,不能当下即精进努力。他们没有比较:是努力精进三十年比较苦,还是未获得解脱期间堕入地狱十万年比较苦?他们并不记得努力三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狱里三个小时之苦。他们可能会说:‘若努力了三十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解脱,那情况还不是一样?’但是如果此人的巴拉密足够成熟以获得解脱,他将凭此精进获得解脱;若还不够成熟,他将在下一世获得解脱。即使他未能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他一再重复地致力于培育心的业力(禅修习惯业)也是具有极大力量之业,他能以此避免往生到恶道,不断地在善趣中轮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对于没有注进正勤之人,即使他们的巴拉密足够成熟至可以努力三十年就获得解脱,也将错失这个解脱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缺少精进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损失而已。因此,让我们都拥有慧眼,以及对此危险保持警惕!”这个就是雷迪西亚多在《觉支手册》里面所讲的一段话。

在这里就讲到,在一千个人中如果是非常精进努力的话,将会有三百、四百乃至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而如果在一百人当中,将会有三十、四十、五十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的话,我们还是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四十或五十的人能够获得成就。而从在帕奥禅林的教学事实来说也是,当然缅甸人的比例会大一点。缅甸人一般在一百个人当中大概有三、四十人有禅那的体验。当然是在禅林里面而不是整个缅甸人,整个缅甸人当中就极少,只是说能够去禅修而且能够付出足够精进的这些人当中。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例如:华人比例就比缅甸人稍微低一点,但是也可以占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左右。

他们去到那里,还不包括他们长期,他们只是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他们能够获得这么样的成就。因此,如果他们能够付出很长时间的精进,例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可能这个比例会更高一点。因此,我们不要在还没有付出精进之前就自暴自弃,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错失很多的机会。

我们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心路过程和离心路过程。今天晚上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内容是缘起pa?icca-samuppàda。在之前讲到色法、心所法、心法和心路过程的时候,我们主要着重在讲生命的现象。而讲到业,讲到死生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已经涉入了生命的起因。今天我们再更加详细地进入什么是造成生命、造成名色之因的这个课题,这就是缘起pa?icca-samuppàda。

对于缘起,我们作为佛教徒每个人都知道、都会说缘起,但到底什么是缘起呢?

对于缘起,在《清净道论》里面是这样说的:

“因为了解它能导致利益、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为‘缘’(paticca);生起时是一起、正的(完全的),而非单独及无因所以为‘起’(samuppada)。如此,缘与起为缘起。”

或者又可以这样解释:

“一起生为‘起’,众缘的和合而非没有缘,如此为缘起。此因的组合作为果的缘,故此为彼缘。”

也就是因的组合能够成为果产生的种种的缘,所以这个是那一个的缘。由于缘而生起,一起地生起,众缘的和合这称为缘起。

又或者:“因的组合面向(果)故说为缘。”

也就是由于种种因的组合能够带来果,所以这些称为缘。

而:“一起生起故说为起。”

缘起的原则就是:

Imasmiü sati idaü hoti,

imassuppàdà idaü uppajjati.

Imasmiü asati idaü na hoti,

Imassa nirodhà idaü nirujjhati.

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偈颂词: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和“彼”就是因为有了因,所以才会有果的存在。因为有因的生起,才带来了果的生起。而当因如果没有了、不存在了,自然就没有果的存在,而当因灭去之后,自然果就也消失了。

对于缘起来说,佛陀讲缘起并不只是讲这世俗上物质方面的因果关系,佛陀揭示缘起更主要的是讲生命的起因。因此,在《相应部·因缘相应》里面佛陀这样来定义缘起:

Katamo ca, bhikkhave, pa?iccasamuppàdo? Avijjàpaccayà, bhikkhave, sa?khàrà; sa?khàrapaccayà vi¤¤à?aü; vi¤¤à?apaccayànàmar?paü; nàmar?papaccayà sa?àyatanaü; sa?àyatanapaccayà phasso; phassapaccayà vedanà; vedanàpaccayà ta?hà; ta?hàpaccayà upàdànaü; upàdànapaccayà bhavo; bhavapaccayà jàti; jàtipaccayà jaràmara?aü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à sàsambhavanti. Evametassa k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hoti. Ayaü vuccati, bhikkhave, pa?iccasamuppàdo.

这是佛陀在《因缘相应》里面说的一段话,意思就是:

“诸比库,什么是缘起呢?

诸比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诸比库,这称为缘起。”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会有生命的生起呢?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了解佛法、没有修行的话,往往他们会这么思维,到底是什么导致生命的存在、会有这样的生命呢?而佛陀是透过缘起的法则来解释生命的生起和存在的。

在佛陀解释缘起的时候,有一种是顺的,一种是逆的。顺的就是说由于无明带来了行、由于行带来了识、识带来了名色等等,如是这整个苦蕴(这一堆的名色法)、这堆称为苦的名色法、这个生命生起。

而还有一种逆的观法叫做Pa?iloma,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生命?因为有了生命,自然会有老、死、愁、悲、苦、忧、恼。为什么会有这些?因为有了诞生,有了出生就会有。为什么会有出生呢?因为有了业有;为什么有业有?然后有执取等等,这个是逆推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就按照佛陀所教导的顺观法anuloma,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起因。

第一是无明avijjà。在《清净道论》中是这样解释无明的:以不适当的身恶行等名为不应有(称为不应有、不应得的意思)。由这些不应当有的称为无明。

vijjà解释成存在,因为有了身恶行等等的存在,而不应该有这些存在的却拥有了,所以这个称为无明,这是从辞源学来解释的。

而相反地,以身善行等名为应当有的(应当存在的),没有彼应有(没有这些应该有的),所以称为无明。

这也是从辞源学来解释的。所以在这里vijjà用有、用存在来解释。

还有vijjà是知道、支持、了解。再加a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什么?

不知蕴、处、界、根、谛故为无明。

也就是对于五蕴、对于十二处、对于十八界、对于二十二根、对于四圣谛不知道、不了解,称为无明。

或者又以:

不知以逼迫为苦等四种义故为无明。

也就是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灭、不知道道等等。

还有:

令有情驱驰于无始轮回的一切胎、趣、有、识住、有情居,故为无明。

或者:

奔走于究竟意义上并不存在的女人、男人之间,而不奔走于存在的诸蕴等,故为无明。

也就是说,只是知道概念法认为有女人、男人,但是在究竟意义上、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这些女人、男人,不了解在究竟意义上来说称为究竟法的五蕴或者名色法,由于不知道究竟法而只是执着于概念,认为有男人、女人等等这个称为无明。

又以:

障盖住眼识等的依处、所缘、缘起、缘生法等,故为无明。

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所以不知道眼识的依处,眼识的依处是眼净色;眼识的所缘是颜色;由于缘起(诸因的集合);而缘生法就是因缘造作之法。

对于耳识、鼻识等等也是这样。由于这种烦恼、这种愚痴能够障住(不能够)了知这些究竟法、了知眼识、依处等等,所以称为无明。这是《清净道论》第二册第587段的解释。

无明的相、味、现起、近因,就是无明有愚昧无知的特点;它的作用是蒙昧;表现为遮蔽,就是能够遮盖住种种的究竟法;近因是漏,就是烦恼。

佛陀在《相应部》里面这么样解释无明,佛陀说:

“诸比库,什么是无明呢?诸比库,对苦的无智,对苦集的无智,对苦灭的无智,对导致苦灭之道的无智。诸比库,这称为无明。”

在这里佛陀是以对四圣谛的无知、不了解,或者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对四圣谛没有智慧,这称为无明。

而在《分别论》里面,佛陀又这么样解释:

“其中什么是无明呢?对苦的无智,对苦集的无智,对苦灭的无智,对导致苦灭之道的无智;对前际的无智,对后际的无智,对前后际的无智;对此缘性、诸缘生法的无智。”

在这里一共讲到了八种无智,对八种对象没有智慧、不了解。第一是苦圣谛,苦圣谛表现为五取蕴、名色法;苦集圣谛就是导致苦因,为什么会有名色法?为什么会有生命?这一种苦的生起的圣谛;第三是苦灭圣谛,如何导致证悟涅槃的圣谛。就是不能够证悟涅槃;第四是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就是对于如何解脱,如何断烦恼,如何去导致苦的止息的这种方法、途径、行道的无知也是无明;还有对于过去(前际)就是过去生的无知;对于未来(后际)就是未来生、未来五蕴的无知;对于过去、未来五蕴的无知;以及对包括业与果报在内的缘起法则的无知。这八种如果一个人对此无知、不了解,这称为无明。

有了无明就会有行,什么是行呢?行叫做sa?khàra。在《清净道论》里面这样解释行:

sa?khatamabhisa?kharont?'ti sankhàrà。

“有为,行作故为行。”

有为sa?khàra就是有因缘造作的,或者能够造做的这称为行。所以,行是造作意。

“福、非福、不动行三种,及身、语、心三种共六种为‘无明缘行’之行,它们都只是世间的善、不善之思而已。”

在这里就更明确地讲到有六种行:第一是福行,第二是非福行,第三是不动行,以及身行、语行、心行三种,这里讲的是“无明缘行”的行,这些只是我们说到的造善业之思或者不善业之思。所以行的特点就是行作、造作、造业;作用是努力;表现为思cetanà;它的近因(直接的原因)是无明。

到底什么是行呢?佛陀这么样定义行,佛陀说:

“诸比库,什么是行呢?诸比库,有三种行:身行、语行、心行。诸比库,这称为行。”

也就是说身业、语业、意业这三种业称为行。

在《分别论》里面又再解释:

“其中,什么是‘无明缘行’呢?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心行。

其中,什么是福行呢?施所成、戒所成、修所成的欲界、色界善思,这称为福行。

其中,什么是非福行呢?欲界的不善思,这称为非福行。

其中,什么是不动行呢?无色界善思,这称为不动行。

其中,什么是身行呢?身故思为身行,语故思为语行,意故思为心行。

这些称为‘无明缘行’的行。”

因此,在这里一共讲到行有六种行,依它的本质来分,可以分为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而依照它表现的门来说,可以分为身行、语行和心行。

我们看一看到底哪些是福行呢?福行是施所成的、戒所成的、修所成的,我们在讲到做福业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在做布施的时候,布施的这种行称为福行。福行就是叫做pu¤¤abhisa?khàra,pu¤¤a是功德的意思,所以福行也就是功德行、或者福德行。一个人做布施的时候,他积累的是功德、是善业,这个称为福行。而如果一个人在持戒的时候,他造作的也是属于善业,所以这也是属于功德行。而如果一个人在禅修的时候,只要他还没有达到禅那,这个时候是属于欲界的福行。如果达到禅那,那是属于色界的福行。因此,福行包括了八大善心之思,八大善心都是欲界的善业里面的思。

还有五种色界善心之思。

这就是讲到了如果一个人透过布施、持戒和还没有证得禅那之前的修行,这些心里面的思所造下的业称为福行pu¤¤abhisa?khàra。

而当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的时候,他依照其所证得禅那的五种,分为五种色界的广大心。在这些广大心当中,里面的思心所所造的业就是福行。

对于非福行来说,就是透过不善心所造作的种种的恶业、不善业。不善心有多少种?有十二种,所以在十二种心里面的思称为非福行。例如: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瞋恚、邪见等。在做这些不善业的时候,他所生起的不善心里面的思称为非福行,叫做apu¤¤abhisa?khàra,就是非功德的、会带来不善果报的。

第三种行是不动行àne¤jabhisa?khàra 。不动行是特指一个人证得了无色界定,在他证得无色界定的时候,所生起的四种无色界善心里面的思所造作的称为不动行。

这是依所造之业的本质、本性来分的。

而如果透过门的话,那么透过门,我们称为“身故思为身业”。就是因为有了思之后,它透过身门表现出来的这称为身行。它有八大善心之思以及十二种不善心之思。为什么这么样说呢?因为,造作身业只会在哪一界造作?只会在欲界造作。所以,身行所造作的都是属于欲界的业,属于欲界的善或不善的业。如果在造作欲界的善业的时候,它是透过八大善心来造作的,造作不善业的时候,是透过十二种不善心来造作的。

而对于语行来说,语行也是可以透过八大善心里面的思来造作,也可以透过十二种不善心里面的思来造作。因此,语行也只是属于欲界的业,而不是属于色界的业。

对于意行(或者称为心行)来说,它包括了二十种欲界的思,哪二十种欲界的思呢?八大善心里面的思和十二种不善心里面的思,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如果想着好的,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八大善心的其中一种,如果是想着不好的,想着贪、瞋、痴,那个时候心生起的贪、瞋、痴的任何一种,是属于不善思。

对于心行来说,它能不能够造作色界和无色界的善业呢?可以吗?可以!所以心行包括了九种色、无色界的善思,哪九种呢?五种色界的和四种无色界的,这些称为心行。

为什么说“无明缘行”呢?因为有了无明,一个人才会造作善和不善的。虽然在不善心的思里面必定伴随着无明,但是由于如果没有无明的话,一个人不会再造业,所以间接的来说,因为有了无明,它会去造作种种的善业。

讲了无明缘行之后,“行缘识”,识是什么意思呢?识巴利叫做vi¤¤à?a。它的意思是:

vijànàt?'ti vi¤¤à?aü.

识知故为“识”。

它的相是识知;味(作用)是前行,什么前行呢?作为诸心所的前导称为前行;表现为反向连接,反向连接就是什么?pa?isandhi结生,所以在这里的定义,识定义为结生。当然识还有其它的作用,我们等会儿再讲;近因就是行(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行)或者依处与所缘,因为有了依处与所缘而会有识的生起。

对于识,佛陀是这么样来解释的:

“诸比库,什么是识呢?诸比库,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诸比库,这称为识。”

在这里的识,它可以是特指果报心的识。对于果报心来说,有多少种果报心呢?有多少种?世间的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世间的果报心一共有三十二种。

是哪三十二种呢?无因不善的果报心有七种,即眼识(眼识是舍俱的,是与舍俱行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领受心和推度心,其实这些我们只是复习。

而对于无因的善果报心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一个领受心以及两个推度心(这两个推度心分别是舍俱行的和悦俱行的,也就是它伴随着舍受和伴随着乐受的)。

七种不善果报心和八种无因善果报心加起来十五种,这些称为无因果报心。

还有十七种是有因果报心,有因果报心就是欲界的大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八种。

色界的果报心有五种,无色界的果报心有四种,因此一共三十二种。

如果在八十九种心里面,所有的果报心一共有三十六种。但是,其中有四种果报心是属于什么心?出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果报就不是我们说的无明、行、造作这些带来的,它是属于出世间的,它是由出世间圣道带来的,属于出世间的善心。而这里讲到的是世间善心,就是导致投生,导致我们在生命期间体验的这些心,是属于这里讲到的识。所以,这里的识是特指果报心来说的。

我们讲了这三十二种果报心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刚才佛陀所说到的那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在八十九种心里面一共分为几种?分为十个。也就是说眼识有善果报和不善果报的,如果我们看到好的,这个是善果报的;如果我们看到不好的所缘,这个是不善果报。因此,一共有十个,这十个称为双五识。双五识就是善果报的五种和不善果报的五种,加起来一共十种。

而对于意识,这里的意识也是特指果报的意识,所以一共有多少种?有二十二种,即:领受心两种,推度心三种,这五种称为无因的意识;还有欲界的大果报心八种,色界的果报心五种,无色界的果报心四种,因此,这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二种。

这就是佛陀所讲到的行缘识的识。

那对于行缘识是如何来发生的呢?我们现在再讲一讲这些结生心。结生心里面的识是属于行缘识的识,而在生命期间由于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在生命期间仍然能够成熟带来果报,是不是?而这些果报也是被我们的心体验的,而能够体验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这种果的心也是属于果报心。

因此,行缘识的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结生的时候,由于过去造作的业带来我们结生,这个时候是属于行缘识的识。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由于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在今生带来果报,我们体验到果报的这种识。

我们在这里先讲在结生的时候的识。

结生一共有多少结生心呢?有十九种。哪十九种呢?这十九种果报心分别是:两种推度心,这两种推度心是无因心。不善果报的推度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恶趣里面去;而善果报的无因心使一个人投生到低等的人和天;而欲界的大果报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欲界的人、天善趣;色界的果报心使有情投生到色界成为梵天人;而无色界的果报心使一个人投生到无色界的梵天人。

因此,结生心有十九种。但是,这十九种它们所造的业是属于哪一种业?是属于不善业。所以,不善业在结生的时候一共有十九种。(此处应为口误,删掉视频)这十九种结生心都属于什么心?哪一类的心?属于果报心。因此,这十九种果报心跟结生的关系就是:不善果报的舍俱推度心,可以使众生投生到恶趣,所以这个属于恶趣结生;善果报的舍俱推度心使一个有情投生到欲善趣的无因结生;八大果报心使一个有情投生到欲善趣,就是人天善趣,这是属于欲善趣结生;五种色界的果报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色界;四种无色界的果报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无色界。

这一种识在结生的时候表现,我们就称为属于果报心的识。

然后,还有另外一种识是在生命期间我们能够体验到的。在生命期间能够体验到的是哪些心呢?就是刚才所说到的三十二种世间的果报心。哪三十二种呢?即:双五识有十个;两个领受心和三个推度心;这双五识和领受心、推度心只会发生在哪里?只会发生在五门心路过程。而五门心路过程就是表现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和触到的。还有八大欲界的果报心,这个表现为彼所缘和表现为有分心。色界的果报心和无色界的果报心只能够以什么方式出现呢?离心路过程。一个梵天人不会直接在生命期间知道这个是生起什么心,而是属于一种离心路过程的心,这样的方式出现的。

我们在这里讲了识之后,我们再看看什么样的行带来什么样的识,什么样的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这个就是讲行和识,就是造作了哪一样的业会带来哪一样的果报,所以行缘识是这样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福业,欲界的福业一共有多少种?八大善心里面的思就是属于福业。由于一个人在过去生造作了八大善心的任何一种,那在今生他将能够体验到善果报的五识,因为这个是由过去善业带来的果报。还有善果报的领受心一个,善果报的推度心两个,还有欲界的大果报心一共有八个。这是一个有情在过去生造作了福业的时候他可以体验到的。

如果一个人造作了色界的福行,那色界的福行所带来的只是什么?只是使一个众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而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是属于跟他所造作的福业(色界的善业)相应的心。所以这里是指造的业带来的果报。所以造的业如果是福业的话,是善心所造作的,而识就是体验果报的心。

对于非福行来说,有哪一些非福行呢?一共有十二种非福行,即由十二种不善心所造作的业。它将能够带来不善果报的五识,一种不善果报的领受心,不善果报的推度心。一个人造作了十二种不善业,被体验的只是七种无因的不善果报心而已,是不是?不善果报心只是无因的。无论你造的不善业、你造的恶业千差万别,但是在体验的时候只是这七种心体验,即:不善果报的五识和领受心、推度心。而作为推度心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众生投生到恶趣的结生、有分和死心;在生命期间所体验的不善果报是由这五种心(即不善果报的五识)来体验的。

而对于不动行,不动行是指哪些业呢?一个人证得了无色界定,那他所造作的就是称为àne¤jabhisa?khàra不动行。不动行是指四种无色界善心,它能够带来的果报是无色界的果报心,也就是投生到相应的那一界。对于一个众生、一个有情来说,它只是属于无色界的一种心,它跟色界的果报心一样,而且它只能够表现为结生、有分和死心。

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当一个人由于所造的善业(福行)成熟的时候,带来的结生,它们是怎么样的关系呢?例如:一个人今生是人,他的无明、爱、取就是他希望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由于他希望能够投生为天人,所以,他错知有天人的存在这是无明;他希望投生为天人这是属于贪爱;他执取天人的生命这是取;之后他造了业,他造的业就是属于福行,礼佛并做布施这是属于欲界的福行,而造的业也是属于善业——就是礼佛并做布施。他造了这种业之后,如果下一生他投生为人的话,这个时候,这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成为他临死速行的对象(所缘),那在他临死的时候,他看到的也是礼佛,这是属于业,业相、趣相的业,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天人。下一生天人的结生心是属于什么心?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还是果报心?果报心。

我们在这里,就以一个人造了欲界的福业带来投生为天人的结生心的例子来讲一讲。这是有分流,有分流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这个时候这一个人的体验为他即将要死了,在死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即将要成熟的礼佛和布施的业,那个时候看到他犹如正在造作一般,他的速行心将生起五次,这是他的生命当中的最后一个速行心路过程。

等速行心灭去之后落入了有分,然后生起一个死心宣告他去世了。之后就在死心一灭去,紧接着生起了一个结生心,于是他在天界出现了。这个结生心属于什么心?属于果报心。这里的结生心是由什么业带来的?是由他礼佛并做布施的业带来的,是不是?他礼佛和布施的业是属于欲界的什么行?属于福行。由于有了欲界的福行,所以带来天界的结生这种果报。所以,在他临死速行的时候,这些临死速行心是属于哪一类的心?是属于善心还是属于果报心?属于善心。对。哪一类的善心?如果他投生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果报心的话,那么这里的心是什么心?也是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其实在他临终的时候,并不是临终的时候造这种业,而由于这种临终速行心只是使这种业成为下一生投生的管道而已。所以真正在造业的时候,也许是他还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佛前许下愿,他想要投生为天人,然后他去做布施。所以,当时他在做布施的时候造的这种业,也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这种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这种福行带来结生,是这里讲到的行缘识。

我们再以非福行带来结生为例子。

今生是个人,他(她)今生杀生,造了非福行杀生的业。这一个人造作了非福行之后,如果在临终的时候,这种杀生的业成熟而成为他(她)临死速行的所缘,那么在他(她)临死的时候,就体验到他(她)仍然好像在杀生一样,那下一生投生为鱼,或者投生为任何的动物,或者投生到地狱。

那鱼的结生是属于哪一类的结生心呢?鱼的结生是属于不善果报的推度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例如:一个曾经造作了杀生业的这个人,在临死的时候这种业成熟,于是在他(她)临死速行的时候,他(她)体验到犹如重新在造作一般。那么这个时候,在临死速行的这五个速行心属于哪一类心?属于不善心。而不善心是属于哪一类的不善心?属于瞋的不善心,因为杀必定是属于瞋。即使一个人为了贪而杀,例如:他(她)想吃东西,但是在杀那一刹那,由于心很快,仍然还是属于瞋心。

当有分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死心表示这一个杀生的人死去了。然后紧接着生起了结生心,他(她)已经投生到恶趣里面去了。投生到恶趣里面去的心,是属于哪一类的心?不善果报推度心。所有的恶趣众生都是以这一类的果报心为结生的。无论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是哪一样的不善业成熟,他(她)在临死的时候,如果是这种不善业成熟带来的结生心必定只有一种,即:不善果报的推度心。

又假如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如果他想起他的亲人,例如:他的孩子,这个时候他贪著他的孩子。由于他贪著他的孩子,这个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贪心,也是属于不善心。这种贪心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他造的这种贪的不善业,在下一生他的结生心是属于哪一类的结生心?是属于贪的不善心?不是,还是属于不善果报的推度心成为他下一生的结生心。结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属于不善果报的推度心。

这是一个人造做了非福行带来的结生,也就是说不善业在十二支缘起里面,它称为非福行apu¤¤abhisa?khàra。而所带来的结生称为识,所以是属于果报心一类。这里讲到的行缘识,还是业和果报的关系。

我们再看一个人造做的色界的福行和果报识的关系。

今生是一个人,他所造作的色界的福业,就是他有能力证得第四禅。这里的第四禅就是指第五禅的善心。然后,在临死速行的时候,所缘是什么?是禅相,也就是禅相是属于业相。那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广果天的梵天人。梵天人的结生心是属于哪一类心?是属于第五禅的果报心。

在这里,我们再以心路过程的方式来看一下。

一个人的有分流灭去之后,生起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于是,那个时候,他所生起的速行心取禅相为目标。那个时候,他的心犹如在入定一般。之后,他的死心生起宣告着他的寿命已经终结了。然后,紧接着在死心一灭去之后,在梵天界结生了,他以化生的方式出现在梵天界。

梵天人的这个心,如果他是属于凡夫的话,他将会投生到广果天。广果天的结生心是属于哪一类心?第五禅的果报心。这第五禅的果报心和他之前入定有没有关系?有。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禅那的经验,不能够证得禅那,他有可能投生到梵天吗?那是不可能的。

而正因为他在那一生当中,他曾经造作了色界的福行,也就是他拥有禅那,由于这种禅那的善业成熟使他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的结生心、结生识就是跟他所证得的禅那相应的。他证得的禅那的心是属于善心、色界的广大心,而在行缘识里面称为色界的福行。他投生到色界梵天是属于结生心、结生识,这个是果报心。所以,业和果报的关系就是这样。在梵天人里面,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属于果报心。

这个是行缘识。

一个众生由于无明,他会去造作种种的业,无论是善业或者不善业。由于造作了不善业,那么只要还有无明,这种业必定遇到因缘会成熟。因缘的成熟有两种方式:一种它可以带来新的生命,只要一个人的果报享尽了,那么他的生命必然会表现为终结。或者一个人的毁坏业使他的生命不得不中断,只要他还有烦恼、还有无明,这一个身体不能够再支持他的果报之后,另外的业成熟又会带来新的生命。这种由于死了之后紧接着的生,他不断地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个称为轮回sa§sàra。

只要一个人有了业,这种业一旦得到了烦恼的支助,它就能够带来生命。这种带来生命是由于业带来的,而表现为生命,它就是一种果报。因此,有了烦恼他就会造业,这种业依照不同的性质分为福行、非福行、不动行,它所带来的生命是结生心体验的。而对于在生命期间,由于他所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仍然可以在他生命期间出现,那就表现为:如果一个人造了不善心的话,在他的生命期间就会体验到,他可能看到、听到、嗅到、尝到和触到不好的那些不善果报。而有时候,如果它是以有分心的时候出现的,那么它只是表现在离心路过程里面。当然,作为人来说,他的离心路过程心还是属于善的。那么,多数的不善果报心体验是以五门的方式呈现的,对于人类来说、对于天人来说是这么样的。也就是说意门心路过程心的不善果报生起的机率很小,只有偶尔会生起,是在彼所缘里面。但多数我们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来承受我们过去所造的不善果报的。

而如果我们所造的是善的业,今生带来善的果报,那么多数也是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来体验的,偶尔会以彼所缘来体验。而在离心路过程里面,就是由于我们过去所造的善业,它带来我们的有分心都是属于善的果报心。而如果一个人在过去造的是属于禅那的善业,那么表现为令他投生到跟他禅那相应的梵天界,无论是属于色界的梵天或者无色界的梵天。这就是行缘识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业和果报的关系。对于识缘名色,将是属于在缘起法则当中几乎是最复杂的,那么我们明天晚上再一起来学习了。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毗达摩 第四十七讲 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下一篇:阿毗达摩 第四十五讲 众生投生的法则
 阿毗达摩 第三十九讲 世间(欲界天,色、无色界天),世间的周期..
 阿毗达摩 第四十六讲 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七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三种离心所、二种无量及无痴心..
 阿毗达摩 第四十二讲 业的分类(依成熟顺序、成熟时间)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三讲 心的十四种作用 5种定律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五讲 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
 阿毗达摩 第四十四讲 离心路过程(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二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
 阿毗达摩 第十九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七种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论释 二十一、观成坏品[栏目:中论释]
 不动心[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不能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斋天祈福与学佛[栏目:传喜法师]
 蜀葵花[栏目: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释见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