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8 不善根:恶行的根源(无明烦恼)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40

1.8不善根:恶行的根源(无明烦恼)

有三个不善根:贪、瞋、痴。爱(喜欢)是一种贪,而憎(不喜欢)是一种瞋。爱与憎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贪、瞋、痴一般被当作是烦恼,但事实上是不善根。在这些不善根之下共有十种烦恼——贪有三种,瞋有三种,痴有四种。每一组不善根的第一个烦恼即是不善根本身——因此贪、瞋、痴也是烦恼。

有三种烦恼:

第一种是粗显的烦恼:如身业和口业。

第二种是心的烦恼(盖):如妄想心。

第三种是潜伏的烦恼:

「潜入觉受中的烦恼,如「你」在坐,「你」感觉是「你」在坐——而非色身,这就是潜伏的烦恼。」

实相般若的作用就是去除烦恼,不管它是从何处生起的。

烦恼的朋友是快乐,而他的敌人就是苦,快乐使智慧忘记了苦的事实。烦恼像一个盗贼,要逮到他,必须知道他的巢穴。而且你必须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特性和他长得什么样子的话,你怎么可能断除烦恼呢?)你也要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家。烦恼有六个巢穴:眼、耳、鼻、舌、身、意。

烦恼和智慧都可以命令心要求身去做他们想做的事。烦恼说「我们去散散步吧」也就是去找乐子。智慧知道坐姿疼痛命令色身「变换姿势,走路治苦」这是智慧正确地运作——因为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

第一种烦恼——粗显的:这种是可以用戒律降伏的烦恼,诸如杀、盗等。戒律可以去除这种烦恼。

第二种烦恼——障碍(盖):这是想到一个憎恨的人、妄想、厌恶、或诸如想要教导别人修四念处等等,定可以降伏这种烦恼。如果盖太强就会变成行动——粗显的烦恼,而且潜伏的烦恼惑也会转成妄想——盖。

心的烦恼(盖)有五种:

1)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欲乐(贪欲)。

2)对过去或未来的事生气或烦乱(瞋恚盖)。

3)心跑到别的地方——妄想(慌张或忧虑等)(掉举盖)。

4)修行的时候想睡,懈怠或忧虑(昏沈盖)。

5)疑:疑佛、疑法、疑僧。怀疑修法——这是不是灭苦的正确方法等等(疑盖)。

第三种——潜伏的烦恼(漏):这是微细的烦恼,像痴(邪见)。唯有实相般若能断除这种潜伏的烦恼,如果断除了第三种烦恼,第一、第二种烦恼也就断除了。

要在烦恼生起之处灭除烦恼,例如,我们妄执痛的是「我」——但痛的却是色身。因此我们以观照是色身苦的方式,在色身上断除邪见。但要把看和听当作是心的作用,因为我们很容易妄执为「我」在看、在听,因此要在我们心中断除这种烦恼(邪见)。「心在看」、「心在听」是实相——以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自然的真实状态来看待他们——实相。

对于这种修法,修行者的任务是断除执着和厌恶(贪和瞋)。有些修法要「坐着超越」疼痛,直到疼痛完全消除;这样的修法会造成执着,而且会产生妄执我们是「有我的」或是可以主宰的错误观念,因为我们可以坐着超越疼痛,而使疼痛消失。

妄想心也是一样的,如果修行者想要控制妄想心,他是想要专注或平静,这就是贪。如果修行者无法控制妄想,就会起瞋心。妄想启示我们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的。妄想是心——它不是「我」在打妄想,而是心(心王)在打妄想。

禅观时出现的幻像或符号,诸如闪光、幻觉等也是一种烦恼,他们会使你偏离当下。他们并不是毘婆奢那的所缘,而且暗示出已经偏定了。同样的,轻安和舒适的感觉也是偏定的现象。走路或运动是减少偏定现象的好方法。

如果修行者修奢摩他的话,是无法见到烦恼的特质,因为奢摩他只能降伏贪和瞋。

错误修行动机可能会是一种烦恼。如果一个人修行是要灭苦、了生死的话,这种动机是正确的。但如果一个人修行是为了其它理由,诸如想成就等等,这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坚忍地修习禅定——即使这是一种善法——他也不能灭苦的。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8.1 善恶和无记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1.7 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第一篇 理论 1.4.1 四圣谛的特质
 第一篇 理论 1.11 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第一篇 理论 1.3.2 四正勤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8.厌离随观智
 第二篇 实修 2.3.5 定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4.道智(智见清净)
 第一篇 理论 1.4.5 集谛(第二圣谛)
 第二篇 实修 2.3.3.1 修行者可以对自己发问的问题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图]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0.审察随观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注疏二 大乘正宗 妙行无住[栏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M 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栏目:界定法师]
 佛法概论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观[栏目:佛法概论]
 不受忏悔之过[栏目:忏悔]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栏目:古印度佛教人物]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