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
 
{返回 古印度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42

Longshu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关于他的生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让种姓。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空性思想。所谓“空”即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惑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又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他认为只有众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龙树在论述世界的非真实性中,为了破除名相,排队因缘关系,还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概念。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他的“八不”说,不生不灭是指实体而言,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考察,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不来不出是从运动方面来说明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槃也是假象,他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又“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涅槃”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它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

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净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

(黄心川   宫静)


{返回 古印度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马鸣(Asvaghosa)
下一篇:戒日王(Siladitya 约590~647)
 月官(Candragomin约7世纪)
 戒贤(约528~651)
 清辨(Bhavaviveka 约490~570)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
 释迦牟尼(Sakyamuni)
 月称(Candrakirti 约7世纪中叶)
 马鸣(Asvaghosa)
 提婆(Deva 约3世纪)
 护法(Dharmapala 约6世纪中叶)
 迦腻色迦(Kaniska)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佛遗教经 题解[栏目: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二七、坐井观天[栏目:慈航法师]
 春游的小施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