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前面也讲过,《智慧品》的含义十分甚深,藏传佛教学习中观的法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通达,假如你佛教基础打得不是很稳固,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话,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一堂课只讲四五个颂词,以方便大家学习和消化。但如果四五个颂词都接受不了,那可能是你的智慧有问题,或者前世积累资粮有问题了。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我担心外面有些人,以前对闻思修行不感兴趣,这次接触这样的空性、大小乘的辩论,不一定有很大信心。当今社会上,谈论一些打仗、爱情的话题,或者如何赚钱、买房、轿车是什么档次的,人们都很感兴趣,而一提到甚深空性,尤其是大乘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没有福报、没有善根的人就不屑一顾了。
所以我讲《智慧品》的时候,比较担心一些劣根者、钝根者、福报浅薄者以及邪知邪见者,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像佛陀当年广转空性*轮时的有些人那样,或是捂着耳朵而跑,或是吐血而亡?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日渐低劣,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足为怪。当然,有福报的人还是应该提起信心,值遇大乘空性法门,百千万劫也难遭难遇,应该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或是穷人拾到无价如意宝一样对待,否则,光是听一听、理论上了解一下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一点也没有调柔,只是表面上搞一些形式,做些佛事活动、念经、拜佛,看起来有声有色,而实际上,贪、嗔、痴、傲慢、嫉妒、吝啬等烦恼日益膨胀,这种现象是极其可悲又可叹的。
修行佛法,并不是形象上有什么了不起,也不是口头上讲得如何精彩,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要慢慢调柔。从世俗角度讲,应该减少贪嗔痴烦恼,增上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从胜义角度讲,最终要达到远离一切执著戏论的中观境界。我们作为修行人,既要有一颗饶益有情的心,也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断除各种乱七八糟的执著。当自己的执著越来越少时,就会发现无边众生没有通达这个真理,于是对他们的悲心油然而生。因此,智慧与大悲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你是有钱、有地位的人,还是没有钱、没有地位的乞丐,谁的相续中生起空性与悲心无别的境界,谁就可以称为无与伦比的修行人、舍世者、瑜伽士、密咒士、成就者等等。如果你既没有悲心,也不了达空性,外在的形象再光彩也没有多大意义,就像灯笼一样,外表虽然耀眼夺目,但里面只有一点空气而已。
饶益他众的悲心与看破一切的智慧,是每个修行者都希求的目标,而学习《智慧品》,可令我们达到这个目标,这一点毫无疑问。只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肯定会减少实执,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只不过现在我们的分别念太强了,希求佛法的精进心、恭敬心极弱,再加上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遮障我们的佛性,因此虽然闻思修了很长时间,但结果一直不明显,所学的法不能立竿见影有效果。
然而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大家务必要悉心地学习思维。在此过程中,只听一两次或看一两遍肯定不行,般若空性与我们的实执背道而驰,浅尝辄止无法将深厚的习气一扫而光,所以我们离不开长期的串习,这样才会逐渐显露出佛性的本来面目。
下面继续破斥小乘的观点不究竟。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种或十六种空性。因此,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
中观宗反问:既然如此,那么断除烦恼障,就应该是最究竟的解脱了。如果说阿罗汉果位至高无上,那他岂不是通达了一切万法,灭除了一切障碍?
小乘宗不得不承认:“是啊,阿罗汉断除了一切烦恼,当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观宗进一步驳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佛经中明确记载了目犍连、小驼背、恰嘎等阿罗汉以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这一点,你们小乘宗也是承认的,因此,阿罗汉果并非像佛果一样究竟。
比如目犍连受报的故事是这样的:目犍连和舍利子经常前往地狱和饿鬼等恶道去饶益有情。一日,他们来到地狱界,看到外道的本师饮光能圆死后转生在这里,正在感受各种痛苦。饮光对他们说:“您二位尊者返回人间时,请把我这番话转达给我的弟子们,告诉他们:‘你们的本师饮光能圆转生在地狱中。遍行宗派 没有沙门善行,沙门善行唯有佛教内道才有,你们的宗派是颠倒的,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随学释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们将本师的骨灰做成灵塔,每当供养时,炽热的铁雨就会降落到他身上,所以万万不要供养他的遗塔。’”
两位尊者返回人间后,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转告饮光的话,但是因为没有业缘,致使外道徒没有听见。后来,目犍连问舍利子:“你有没有把饮光的口信转告给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说是说了,可他们却什么话也没说。”目犍连说:“他们可能没有听到,还是我去说吧。”
于是他来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将饮光的口信原原本本转告给他们。外道听后怒不可遏,说:“这个人不但对我们妄加责难,居然胆大包天地诽谤起我们的本师来了。来,给我打!”外道徒数数殴打目犍连,他的身体被摧残得像苇草一样。这要是在以前,不用说被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皮开肉绽,哪怕是三界所有众生群起攻之,连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动摇不了。可是在当时,由于往昔的业力所感,就连变化想也想不起来,更不必说大显神变了,那时的尊者与普通的凡夫人一模一样。
事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于是他与众多阿罗汉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入灭了。
之所以感受如此果报,因为目犍连前世曾骂过自己的母亲,说她应该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苇草一样。这个口业在多生累劫中没有报完,证得阿罗汉后还要感受余报。汉传佛教中还有教言说,目犍连是被裸体外道用石头砸死的,说法略微有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神通第一的阿罗汉在业力现前时,神通也抵不过业力。
《百业经》中还有一个小驼背的公案:小驼背因前世业力感召,经常讨不到吃的东西,后来他对佛法生起很大信心,经父母开许在僧团出家。他与僧众一起受供时,别的比丘已吃饱喝足了,他还得不到食物,他到城中化缘,也多是空钵而返,所以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中,身体瘦得不得了。后来有两天他去打扫佛陀的内殿,以佛的加持力,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强壮起来。他勇猛精进,断除了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一次,他听说中午有位施主供养佛及眷属,就希望同去应供,但因时间尚早,便先回房坐禅。结果那个施主有急事,提前请佛及僧众应供,他仍在坐禅不知道,错过这个因缘之后,他连续三天都没有吃到饭。
阿难得知后,特意给他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给他供斋。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忘了给家人交代。中午小驼背来施主家化缘,可谁也不理他,只得挨饿。
第四天早上,阿难手持两个钵到城中化到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到了祇陀林,因小驼背的业力现前,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
目犍连听说小驼背已经四天没吃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五天持两个钵去城中化了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一钵准备带回来。到了祇陀林,突然飞来一群乌鸦,把钵里的饭抢得精光。目犍连想尽办法,也没能护住钵中之食。(目犍连本是神通第一,对付乌鸦绝对没问题。不要说是目犍连,有些小孩子看到乌鸦,也能拿石头把它们打跑。可是由于众生的业力现前,目犍连对几只乌鸦也是束手无策。)
舍利子听说小驼背五天没吃到饭了,第六天他化到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带着另一满钵往祇陀林来。由于小驼背的业力,突然来了一群非人,抢走了钵。舍利子无可奈何,只好空手返回。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顺利地带到了小驼背房里。可是小驼背手刚一伸,大地突然裂开,钵一直坠落到金刚大地 。舍利子显示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让他吃。小驼背取第一口食,刚到嘴边就被非人抢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抢走,舍利子亲自持钵喂他,他的嘴却张不开,舍利子显现各种神变也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就过午不能再吃饭,他的嘴又好好地张开了。
小驼背见此,万般无奈,说:“算了吧,饭吃不成了,但我口干,你能不能给我一口水?”舍利子取来一钵水,净水顿时变成灰汤。小驼背知道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喝了一口灰汤,就显示种种神变趋入涅槃。(在整个过程中,那么多了不起的阿罗汉,千方百计也无济于事。上师如意宝讲这个公案时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业力面前一定要谨慎,否则即便你获得了阿罗汉果,有些余业也不得不感受。”)
小驼背之所以活生生被饿死,是因为前世饿死过自己的母亲。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乐善好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父亲去世了,母亲继续作广大布施。可她的孩子特别反对,就把母亲关在一间房子里,七天不给一口饭、一滴水。七天后亲戚朋友闻讯而至,都呵责他,让他立即释放母亲。他被迫放出母亲时,认为让她喝有灰的水会马上死掉,于是在母亲喝的水里撒了灰,母亲喝了一口灰汤就去世了。当时那个不孝子就是小驼背,他用这样的手段残杀母亲,因此于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虽然已为阿罗汉,也是喝了灰汤再入涅槃。”
这两个公案都跟母亲有关,因此父母恩重如山,对父母应该尽量恭敬,不能说恶语,更不能把他们关起来,七天不让吃喝,活活饿死。《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一位光目女非常孝顺,母亲去世之后,她问阿罗汉转生何处,得知母亲因生前爱吃鱼鳖、喜欢杀生,死后堕在恶趣受苦。于是她散尽家财,塑清净莲华目如来的佛像等,终使母亲得以解脱。
《盂兰盆经》中也讲了,目犍连在定中见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便以神通盛饭菜给母亲吃。可是饭到母亲手中,立即化为炭火,目犍连见状,悲痛万分,到佛前乞求救母之法。佛陀说:“你母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故受此报。此罪之重,非你一人力量所能救拔,唯有仰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能使她脱离饿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若设百味珍肴、鲜果于盆中,供养僧众,你母即可得到超度。”目犍连听后依教奉行,后使母亲脱离了恶趣。
所以大家对因果一定要注意,有时候不小心造下细微之业,会令你在地狱千百万劫不得解脱。有些人可能不相信,但不相信也无法抹杀事实,就好比你吞下了毒药,虽然不相信会中毒,但学过医的人都知道你的结果。我们获得人身、能取舍因果时,各方面一定要谨慎,世俗的因果观念很重要,对此历代的传承祖师非常重视。倘若你不慎造下了恶业,相续就已经被染黑了,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种子定会开花结果,到时你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阿罗汉要受宿业之功能,并不是究竟果位,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可是傲慢声闻对阿罗汉已证究竟解脱,另有一套说辞:“虽然阿罗汉有受业现象,显现上也有痛苦,但因为他们已远离了近取爱,没有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支或俱生我执,故而决定不会转生后世,不可能辗转不停地在轮回中流转生死,这难道不是究竟解脱吗?”
中观宗驳斥: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轮回之因),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于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如佛经中云:“乐受增上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痴。”《俱舍论》中也说:“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由于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于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要知道,有受必定生爱,既然阿罗汉有苦受乐受,诚如《六十正理论》所言:“心具所缘者,何不生惑毒?”心有所缘的话,岂会不产生毒药般的烦恼呢?《中观四百论》亦云:“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心识是三有的种子,苦乐之境就是心识的所行之处。阿罗汉虽远离了无明我执,但对外境的执取并未断,所以得果不究竟。
现在许多人大乘与小乘分不清楚,上师与非上师也分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佛教理论水平太低了,所以不论是在家人、出家人,一定要了解佛法真理。当然,佛法真理广大无边,研究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是得不到满意效果的。世间人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大学,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束缚在烦恼铁笼里的可怜众生,学习更深、更广、更难以领悟的佛法,为什么不值得付出一生的精力呢?
有些世间人读书,六七岁就开始上学,二十几岁还没有毕业,而学习甚深佛法,他们却认为上师灌个顶就行了,上师加持一下就开悟了——“但我为什么还没有成就?还有贪心、嗔心呀?”动不动就问这么幼稚的问题。要知道,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根深蒂固,光靠上师用宝瓶里的水灌一灌、看一看佛像就开悟了,你不一定有这样的根基。在这个世间上,天才是有,但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家还是应该长期系统地学习,这样才会对佛教有所了解,明白大小乘等佛法真义,进而通达世俗与胜义的一切法。
倘若你觉得证阿罗汉果就足够了,那你想得太简单了。其实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正如昨前天所说,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却不知自己的母亲转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为聚光佛刹土极其遥远,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胝。还有,《无量寿经》中云:“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若以佛陀的智慧为对境,声闻阿罗汉纵经亿劫、穷尽神力,也无法测度一丝一毫。
2)时不知因:华杰施主想要出家时,由于时间隔得太远,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有出家获得解脱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罗汉罗睺罗说,孔雀羽毛色彩斑斓,这各种各样颜色的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其他人皆无法通达。
4)细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胜,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蕴之量,他根本没有办法衡量。
阿罗汉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俱舍论》中讲了退法罗汉、思法罗汉等六种罗汉 ,个个都很了不起。可是用大乘理论来观察,阿罗汉尚未得到究竟解脱。现在有个别法师对密宗一无所知,经常给别人灌输:“你们不要学密宗,密宗只能得阿罗汉果位。”他们不仅对小乘不精通,可能对大乘更不了解。密宗从来没有一部经续说,学无上密法得阿罗汉果位。其实真的得到阿罗汉果位,那也不是特别差,跟凡夫比起来,他们什么烦恼都没有,从离开痛苦的角度而言,阿罗汉是最快乐的,但从智慧或悲心方面来看,他们还差得比较远。
小乘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生死,因此并非是最极寂灭之果。1)无明习气地:指障碍证悟如来藏的无明习气所依之处。2)无漏业:依无明习气地,以行持细微行相的戏论而引生的无漏善业。3)意生身: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所生的一种果,显现上就像意识一样无碍的一种身体。4)不可思议生死:意生身可随意舍弃生命,此舍身随意自在,不似凡夫舍弃有漏身体毫无自在。对这些现象,小乘自己也承认,跟佛智相比起来,他们离得非常遥远。
因此,学习这部论典后,大家一定要希求大乘法。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以有无菩提心而分。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口头上再怎么样会讲,实际上也接近小乘。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修密宗,想获得大威德、大圆满的果位,但若自私自利比较强,成天想着“我要快乐”、“我要成功”,这对修行很不利。还有些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目的就是“我要往生,见阿弥陀佛”,假如你发的是小乘心,得的只能是小乘果。我们之所以要往生,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利益众生,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威力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圆满一切功德和威力,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就像现在许多世间人想当官,但当官是为了发财,还是借助这个地位帮助更多人?二者确有天壤之别。只有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当官,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合格的公务员。同样,不论你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目标都是一样的,正如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修行次第略说》中所言:“证果并不重要,利益众生才重要。”这就是希求佛果的目标。
在座的道友,你们到底修大乘还是小乘,不妨好好观察一下。很多人驳斥小乘时很有口才,觉得小乘特别低劣,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但反过来看自己,你的行为难道不和他们一样吗?当然,凡夫的自私自利不可能一下子根除,必须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但至少理论上应该明白这一点,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目标,依靠传承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在实际操作中励力而行!
寅三、心灭亦再现: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若远离了大乘空性,则不能息灭四边八戏,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其境界并非究竟无缘寂灭。所以大乘经典中说,阿罗汉的证悟犹如蹄印中的水洼,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亦云:“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虫吃剩后的芥子内的空间一样。
然而按照小乘观点,阿罗汉是最高的境界,他可以入很长时间的灭尽定。比如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即是入于灭尽定,加持色身一直不灭,当弥勒佛出世时 ,弥勒佛会手托迦叶尊者的法体,给四众弟子观看,说他穿的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法衣,他是如何如何入定的,并宣讲戒律的功德,如此宣说后,众眷属皆生起出离心,并获证圣果。
敦珠法王的传记中也说,他小的时候,在洛若附近挖出了一个入灭尽定的阿罗汉。挖出来以后,他有点害怕,又将那位阿罗汉藏进山洞,重新用土石封好。
所以,阿罗汉在不同的地方入于灭尽定。有些色身不显,身体一点也没有,就像《阿含经》所讲的那样;有些以不坏的加持力所印持,身体如如不动,于山洞、岩石、大海等处入定。但无论是哪种入定,一万劫之后,佛陀都会从心间发光,加持他们出定,劝导其入于大乘。如麦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
入大乘的时候,有些论师说从资粮道入,有些论师说从见道入,但不管怎么样,按照大乘经论的说法,小乘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他们的涅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藏文《白莲花经》云:“如此所谓诸涅槃,汝虽解脱轮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当寻殊胜此佛乘。”涅槃其实分两种,阿罗汉的涅槃虽已脱离三界痛苦,但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们应寻求远离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佛乘涅槃。
现在有些修行人,两三天不吃不喝、不生任何分别念,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若没有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乘空性,心识虽然暂时灭尽,但不管是八识聚、六识聚,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后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
因此,心的暂时寂灭,并不是我们希求的目标。每个人之所以学佛,就是想得到最究竟的佛果,不是菩萨果,更不是阿罗汉果。《宝性论》中说:“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槃,若离日光者,不可见日轮。”没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犹如日光与日轮无二无别,没有日光的日轮是不存在的,同样,佛果与涅槃也是无二无别,离开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所以,三界中凡是希求解脱者,一定要修持万法皆空的大乘空性,对它生起信心和欢喜心。什么时候你听到空性法语,欢喜心情不自禁,什么时候就说明你解脱有望了。
大家现在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自身因缘的聚合,有机会听受大乘空性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听一句简单的无常法,粉身碎骨、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更何况是这么圆满的空性法门了。大家如今有因缘闻思空性,一方面是自己的福报现前,一方面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包括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中也说要摄持我们浊世众生。
我们生在娑婆世界,不断被业和烦恼冲击,是很痛苦,但能遇到如意宝般的空性法,福报还是不可思议。假如你能将之经常串习,一定会烧尽轮回的种子,这个缘分相当难得,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千万不要放弃。即使你遇到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魔劫,对佛法的正信也不能改变。若有这样的决心,诸佛菩萨的加持会不断融入你的心田,你本具的如来藏光明定会显现。所以,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福分,听闻大乘空性法门后,首先要在道理上搞明白,然后经常于内心中串习,这样一来,自己的智慧光芒会越来越强,无明烦恼的黑暗也将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