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缘起的命题及其实践
林崇安
{返回 因明与辩经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38
缘起的命题及其实践
 
林崇安(法光杂志,208期,2007)
 
缘起是佛法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在《阿含经》中,释尊从不同的角度来教导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使众生从无明的轮回中走向明与解脱。释尊告诉迦旃延说: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1)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集;(2)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T二六二)
 
这是缘起的流转与还灭的成对命题:(命题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格式是「若A则B」。(命题2)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格式是「若-A则-B」。相同于此种格式的成对命题,处处出现在《阿含经》中,例如:
 
(1)若于眼不离欲、心不解脱者,不堪任正尽苦。于耳、鼻、舌、身、意,不离欲、心不解脱者,不堪任正尽苦。
(2)若于眼离欲、心解脱者,彼堪任正尽苦。于耳、鼻、舌、身、意,离欲、心解脱者,堪任正尽苦。(T一九二)
(1)若沙门、婆罗门,眼习近于色,则为魔所自在,乃至不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2)若沙门、婆罗门,眼不习近于色,不随魔自在,乃至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T二四七)
 
以下进一步分析这种成对的假言命题的意义:
(命题1)「若A则B」,表示A是B的充分条件,并有(逆命题1):「若-B则-A」的成立。
(命题2)「若-A则-B」,表示B是A的充分条件,并有(逆命题2):「若B则A」的成立。
因此,当(命题1)与(命题2)同时成立,就有:A是B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B也是A的充要条件。这种成对的假言命题形成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命题1):若A(有因)则B(有果)。
(命题2):若-A(无因)则-B(无果)。
(逆命题1):若-B(无果)则-A(无因)。
(逆命题2):若B(有果)则A(有因)。
 
今考察上面所引用的成对经文,可以明显看出,释尊在缘起中所说的因与果之间,是一种简单而「强势」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因明上所说的因果是「有果必有因」:由果推因,称之为「果正因」;但是现在出现「有因必有果」的这种情况时,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剎那缘起」的强势因果,这意义是说:一方面,当下只要有苦(果),就一定有无明(因);另一方面,当下只要有无明(因),马上就有苦(果)。这种「强势」的因果关系,从因到果只是一剎那,在佛法的实践上有特别的意义:将修行落实到眼前这一刻。所以,释尊要求弟子们时时活在当下,以正念、正知灭除当下的无明,使当下不会有苦;经由如此不断地训练,定慧日增,终于现观无我并彻底拔除无明。这是《阿含经》的实践精神,也是成对命题所透露出来的旨趣。
 
总之,在佛法的义理和实践上,应重视这种「成对」的假言命题。

{返回 因明与辩经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因明推理和辩经的规则
下一篇:因明的破式和立式在辩经上的应用
 杂阿含经卷第三(八五)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三四八)
 现量观的变迁(刚晓)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一○三四)
 宗镜录 卷九十七
 贤愚经白话 沙弥均提缘品第六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一一九一)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九○九)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六○二)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总序[栏目:佛性论·白话文]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边地疑城 第四十[栏目:净空法师]
 正行的佛弟子要维护道场的清净、团结[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重刻《安士全书》序二(周安士)[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热水瓶 Thermos Bottle[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一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慎莫念过去[栏目:幸福禅]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七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大悲咒句偈 50.地利瑟尼那 DI LI SHAI NI NWO[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心念与命运(三) 第七章 心念与子嗣 有德兴家,贪财败家[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