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返回 林崇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60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林崇安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如果一直这样生活下去,生命有何光彩和意义呢?为了使生活有意义,就要走回头路:开始培养「内观」的能力。在《杂阿含经》中,释尊说︰

「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止、观。」

此中明白地指出,佛弟子所要观察清楚的对象是名与色(自己的身、心);所要修习的是止与观,也就是寂止与内观;修习止观之后,就可断除无明及对三有的贪爱,由此证得明及解脱,这是修习止观的目的。内观就是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跟外界互动的当下,清楚而不起晃动。但是如何才能清楚而不晃动呢?这就有待禅修的训练。

一、止

以观察呼吸为例子,在达成「止」的整个过程,可用「九种心住」来说明︰

(1)内住︰将心从外境移到呼吸上,知其进出。

(2)等住︰使心相续于所观的呼吸上,挫令微细。

(3)安住︰心偶而往外散乱,复摄此心,安置呼吸上。

(4)近住︰以念住力,心不再远住于外。

(5)调顺︰觉察到色声香味触、贪瞋痴、男女等相都是过患,心不往此处流散。

(6)寂静︰觉察到欲、恚、害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随烦恼都是过失,心不往此处流散。

(7)最极寂静︰对偶起之恶寻思及随烦恼不能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

(8)专注一趣︰达到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的定心相续而住。

(9)等持︰进入无加行、无功用的定心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  其后,生起身心轻安,就达成「止」了。

以上是观察呼吸来修止,但是要使心不散乱,其所缘有很多种,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摄心,便是另一个善巧的方法。

二、观

什么是观?观的梵文是「vipashyana」,汉文音译作「毗婆奢那」,近期意译作「内观」。在《杂阿含经》中,「蕴」译作「阴」,是聚合的意思;「取蕴」译作「受阴」。五取蕴(五受阴)是色、受、想、行、识,是个人的身、心聚合体。此中的受、想、行、识,合称为「名」,所以,五取蕴与名色都是指个人的身、心。所谓「内观」,就是如实观察五取蕴或名色,看清流转与还灭的因果过程。释尊说︰

「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四一经)

此中,以五种行相观察五取蕴︰

(一)五蕴自性:色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等。

(二)五蕴因缘:于色喜爱即是色集;触集是受集等,由此观察得知  五蕴生起各有其因缘。

(三)五蕴杂染因缘:缘色、缘受、缘想、缘、缘识因缘生喜乐而有  爱味。由此而有流转。

(四)五蕴清净因缘:五蕴是无常、苦、变易法,是其过患。

(五)五蕴清净:于五蕴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由此而有还灭。

  所以「内观」的对象就是个人的身、心,要直接如实看清其无常、苦、变易的性质,经由不断禅修,最后终于离欲而得解脱。

三、三学

在内观禅修中,含摄了戒学、定学、慧学等三学,今引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九的说明如下:

01诸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出现世间,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

02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是法已,深生净信。

03生净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诸尘秽,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离诸喧杂,犹若虚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续,尽其形寿,精勤修习,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今应以正信,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弃舍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财位亲属,若少若多,悉皆弃舍。

04既弃舍已,以正信心,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远离家法,出趣非家。

05既出家已,受持净戒,精勤守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无不圆满,于微小罪深见怖畏,于诸学处能具受学。

 a离害生命,弃诸刀杖;有惭有愧,具慈具悲,于诸有情,下至蚁卵,亦深怜愍,终不损害,毕竟远离害生命法。

 b离不与取,能施乐施;若净施物,知量而受;于诸所有不生染着,摄受清净无罪自体,毕竟远离不与取法。

 c离非梵行,常修梵行、远行、妙行,其心清洁;远离生臭淫欲秽法,毕竟远离非梵行法。

 d离虚诳语,常乐实语、谛语、信语、可承受语、世无诤语,毕竟远离虚诳语法。

 e离离间语,不破坏他,不闻彼语为破坏故向此而说,不闻此语为破坏故向彼而说,常乐和合已破坏者,诸和好者赞令坚固,常乐宣说和合他语、不破坏语,毕竟远离离间语法。

 f离粗恶语,所发语言不粗、不矿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爱不乐不欣不喜,障碍修习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诸粗恶语,皆能断灭。所发语言,和软顺耳、悦意可乐、圆满清美、明显易了,令他乐闻,无依无尽,令多有情可爱可乐可欣可喜,能令修习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诸美妙语,常乐发起,毕竟远离粗恶语法。

 g离杂秽语,凡所发言,应时应处,称法称义,有实有真,能寂能静,有次序、有所为,应理合仪,无杂无秽,能引义利,毕竟远离杂秽语法。

 h远离买卖伪秤、伪斗、伪斛函等,终不摄养象马牛驴鸡猪狗等诸傍生类,亦不摄养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亲属,终不受畜谷麦豆等,亦不受畜金银等宝。不非时食,或唯一食,非时非处终不游行,若语若默不生讥论,于衣喜足粗得蔽身,于食喜足纔除饥渴。

 i凡所游住,衣钵自随,如鸟飞止,不舍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蕴,密护根门,安住正念。

06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见诸色,耳闻诸声,鼻嗅诸香,舌尝诸味,身觉诸触,意了诸法,不取其相,不执随好,于此诸处,住根律仪,防护贪忧、恶不善法,毕竟不令随心生长。

07彼由戒蕴密护根门,观顾往来,屈申俯仰,着衣持钵,皆住正知。

08彼既成就清净戒蕴,密护根门,正念正知,随所依止,城邑聚落, 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守护诸根,安住正念。

09威仪庠序,修行乞食。既得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持坐具。

10往阿练若,旷野山林,远恶有情,舍诸卧具,其处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闲,或在树下。

11结加趺坐,端直其身,舍异攀缘,住对面念,心恒专注,远离贪、瞋、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惑犹豫。诸随烦恼能碍善品,令慧力羸,不证涅槃,住生死者。

12由斯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静虑。

13彼由如是殊胜定心,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能,得住无动,其心趣向,能证漏尽,智、见、明、觉,能如实知见: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由如是知、如是见故,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既解脱已,如实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T26,p406c)

 此中,第1、2、3、4段指出,从佛陀听闻正法之后,生起净信,出家学道。第5段到8段指出,出家后要守护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虚诳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杂秽语,在行住坐卧中都能保持正念正知。第9段指出,食要如法。第10-12段指出,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远离五盖,修出正定。第13段指出,经由正定生起智慧,体证四圣谛,灭除痛苦,得到解脱。

可看出佛法的教学含摄了戒学、定学、慧学等三学。

 


{返回 林崇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下一篇: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
 以科学的譬喻来看佛法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生活与禅修
 《杂阿含经》的探索
 无我和空性 第一讲 破神我、离蕴我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
 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讲 六生喻经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能自称为「大师」[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第六讲[栏目:明安法师]
 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蔡惠明)[栏目:律宗文集]
 慧思的大乘禅法始终贯穿南岳佛教(陈坚)[栏目:慧思大师思想研究]
 天人福尽 五衰相现[栏目:宣化上人]
 居士传三十九[栏目:居士传]
 如果没有禅修老师指导,是否自己也能禅修成功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居士婚姻两性观 一[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遗产多也会使人生烦恼[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般若灯论释卷第三[栏目:龙树菩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