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24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5
  第24讲:第二品(第15页第18行-第16页第5行)

  (1994年8月7日)  

  上次我们谈到两种种子,阿赖耶识,一种是所对治的,一种是能对治的。两种种子都在阿赖耶识里头,那么,不但善恶的种子也在阿赖耶识里头,它这种子各种各样的。我们知道有三性的种子,善恶无记,也有所对治的种子,能对治的种子,还有根身器界的,共相种子跟不共相种子,所以在阿赖耶识里边,在种子的范围里头都是各种各样的,不但水火不相容的种子。所以所种子的范围里头,在被熏习成的范围里头,那就比现行的世界,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拿现行的世界来看种子的世界。

  我们要研究阿赖耶识、研究种子、研究熏习的问题,我觉得,可注意的地方很多。我们说根身器界,根身就是我们内六触的种子,器界就是外六触种子,所以拿内外来差别的话,也不足以分别这个种子世界。在这被熏习的种子以后,这个我们不应该拿一般的现行的世界来一样的来看,里头有很大的不同。从现行到种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时期,然后再从种子到现行,这个一隐一显,里头差别非常大。

  现在提这个,把以前的问题再谈谈,是什么呢?就是正闻熏习的种子。正闻熏习的种子,上次咱们谈,就是有特别的作用。你象我们普通的异生的凡夫,正闻熏习在我们身上就叫作法身种子。不但这样,它虽然还不是出世间的种子,但是它有这出世间种子的作用,而是出世间的种子性。所以在阿赖耶识里头这部分种子、我们熏习的这部分种子,已经跟阿赖耶识的性质不同了。出世心的是法身,虽然是刚刚我们熏习的种子,但是已经跟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同了。

  不同,就能对治,有两种能对治,有一种能够使恶业朽坏的,还有能对治烦恼缠的。象我们本身有一种,在世亲的解释里头,有一种增上的那种贪欲,已经能够被这种正闻熏习的种子给对治了。当然我们有些种子还不能对治,这是最强的,强烈的种子已经能够对治了。险恶趣,过去的这个种子,已经也能够对治了。

  在这儿来看,我们这是保险的,我们有正闻熏习,这个正闻熏习就是无颠倒的熏习,这个无颠倒的熏习的作用很大,我们讲移山填海,那费的力量很大。好比我们这个三峡工程,搞一下,那要用多少人力?我们庄严净土,要从这儿把我们这个地球整治一下,那需要多少劳力?我们现在已经对这个险恶趣,最秽的土地已经能避免了,不用搞三峡工程,不用整治地球,我们在因的方面,已经能把最坏的环境避免出现了。

  要是在异熟果的方面,我们要花费的力气要大的多。所以在因的方面,尤其在最重要的原因方面,什么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二障,所以造成我们这个杂乱的世界、秽土,原因是什么?原因在二障。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在这二我上,一个补特伽罗我,一个法我,主要是在这儿,这就是造成我们一切恶果、一切苦果、一切秽果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现在从正闻熏习上是走的捷径,是超道儿。要真正彻底明了二无我的道理,那就最有保险,不但最有保险,还是最有前途的。

  为什么我们要治果的时候费的力量非常大?治因的时候好象是费的力量小?治因的问题,也费的力量不小。我们说要把北京改造一下,把城墙拆了,把高速公路建起来,这个看起来虽然费的劳力很大,但是还是比较快。而要想治因,治我见常见,就不那么简单了,说起来、看起来好象是简单,其实不简单。

  现在思想有点搞乱了,贪心特别大,就是贪婪的心,这治有时候不大好治。跟熏习有关系,跟环境也有关系,环境就是增上缘。所以要改造思想改造认识,常常是落后于实际的。环境改造快,但是思想认识上的改造就不那么快了。

  所以在因上我们觉得下功夫最值得、最应该。在果上下功夫当然也不是不应该,象整治环境还是有必要的,所以科学呢,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尤其它不能解决主要原因问题。今天《光明日报》上登了有些基层已经注意到科技比经济还要紧,应该抓科技,科技比金融、比钱财还重要。就是注意到了把科技变成实态。我希望大家注意,就是科技比金钱要紧,但是比科技更要紧的是什么?正闻的功能说到,所有的恶业朽坏对治,可见它的力量很大,不但能防患于未然,还能够把以前已经造成的因使它不发挥作用,另外还可以结识新的朋友,诸佛菩萨、善知识,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能对治、正闻熏习,不但防范了很多东西,还创造许多可能性,结识新的朋友。

  咱们初修业的菩萨,初修业菩萨也属于法身。我们说过,这因好象刚开始,但是不要忽略这因,这因跟果密不可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刚一迈步,但是以后的步骤都由此开始。所以正闻熏习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听闻学习正确不正确、颠倒不颠倒,这是个关键问题。

  最近大家深深感觉到,对佛教的认识很可能出现非常错误的认识,就拿这个我们本来证真如,才能有办法,佛证真如以后才有清净教法,我们才有正闻熏习。佛教到中国以后,就有赤裸裸地认为真如可以受熏,大家可以看,这是什么问题?真如受熏是什么问题?真如本来是无为法,它能够使世界生起,那就是是不是还有个无为法,那真如变成了有为法了,那还有证真如的问题吗?假如真如能受熏、真如能够使世界生起,这问题,是不是还有佛教?要按这种说法佛教是不是还存在?刚才说保险,也就没有什么保险,要这样理解佛教那就把佛教完全破坏了,象阿赖耶识里头,也没有所谓这个正闻熏习的种子可言。

  大家稍微的分析一下,要真如能够受熏的话,真如变成了什么?变成了跟阿赖耶识一样了,那阿赖耶识里头就青一色,没有所谓正闻熏习。真如能够受熏的话,那还有成佛的可能没有?即便能成佛、真如都能受熏,佛呢,那恐怕也可以被两种障碍熏习、被烦恼再熏习。所以这种学说非常是特别了。

  要按我们正闻熏习这路线,跟这错误颠倒的真如受熏的路线,完全是相反的。佛教最主要的是它能够发现无为法,发现了二无我所显的东西,发现了跟有我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二无我所显的真如,要是能受熏,要是能够使世界缘起,生起这个杂乱的世界,那还有解脱出离的可能?所以真如受熏、真如缘起的问题,对佛教、对真正佛教来说,意味着什么?

  象本来阿赖耶识里头有两种种子,按现在说正闻熏习种子不存在,真如也不存在,那剩下的是什么呢?我们不要净看热闹,搞那个所谓真如能够受熏、真如能够缘起世界,这意味着把解脱、出离都断送了。象我们眼前是什么一种图景,我们原来阿赖耶识的两种种子,两种熏习,而且跟水跟乳一样,毒越来越少,就是正闻熏习越来越扩大,以至于最后能够转依,转染成净。所以阿赖耶识是染污,但是它是也有净土,也有清净土,最后还是清净种子把染污种子给转化了。这里头也可以说是小人道君子道,就是魔跟道,用增减来看。那是完全是把杂染的东西、染污的东西慢慢地趋于销毁。

  本来二障,烦恼障、所知障都是没有根基,建立在沙滩上的虚妄的东西,所谓客尘。从历史上看它是非常庞大,但从理论上讲,从真实上讲,它并不庞大。所以还是小人道、君子道的趋势,那也就是能对治的势力越来越大,所对治的势力越来越小。这是所谓正闻熏习。

  正闻熏习很容易被一种错误熏习给代替了,尤其是当前。变成了一种小人道大,君子道小。所以在现在来说,我们不能沉默,不能让错误的说法通行无阻。现在佛教的形势,念这段《摄大乘论》里头的一段,应当特别警惕。

  底下我们还是继续谈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解决不了问题,以至到三界之顶,顶上顶灭尽定,这时候也离不开阿赖耶识,到声闻阿罗汉最后的时候,最后刹那,证无余涅磐以前,最后的时候,也离不开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是所知依,是因果规律上必须的,我还要继续地谈阿赖耶识非有不可,也就是熏习非有不可。底下就提到这个异熟识.  

  (此处应是讲:“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阿赖耶识不能离身,在灭尽定时候,也必须有阿赖耶识,因为什么?灭尽定的时候,就是把这个想受的两个心所灭了,所谓三界,就是一个想一个受的问题,三界能够离开有为法,离开对有为法的贪爱,离开对有为法的贪恋,一直到最高顶。但是到那时候,还需要阿赖耶识,尽管进入灭尽定,阿赖耶识还是识不离身,还得内变根身外变器世间,当然无色界已经器世间无所谓了,都成为心法,没有色法了。

  用我们现在的看法,这个东西虚无飘渺的,可是这还有,他的想、受灭了,还有存在,这种存在就是识,第八识。第七识已经也断了,就剩第八识了。那么为什么要这么种境界才好呢?刚才说声闻证阿罗汉无余涅磐,那时最到家的至宜至善的,也可以说这种是最安乐,超出了乐受喜受舍受。在我们看这都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阿罗汉要证无余涅磐?现在说把乐爱之受完全都破坏了,有什么意义呀?所以这个也是不可理解的。可是它就是避免这个,有为法里要有增有减,有要有不要,有些就要断掉。你说这到了无余涅磐,用的力量相当大,断烦恼,声闻它是认真的,真是对贪欲、一点一点认认真真来解决问题,比一铲子一锹的愚公移山不在以下。

  按说,对贪欲还是不容易解脱的。我们欲界主要是贪,对五欲的贪,现在拿我们整个世界不是都讲这个消费、讲市场,就是解决欲的问题、贪欲。欲界的众生赤裸裸的搞欲,到色界就拿这个欲看不起了,没意思!太无聊了。

  底下灭尽定里头还有识,这个识不是第六意识,非是阿赖耶识不可。这跟以前辨别这个问题都一样,以前提的杂染、清净也离开阿赖耶识不成,依靠第六意识这问题,现在还是这个问题,还是依靠第六意识解决问题。

  不过这里头辨别这个问题时候,有一个问题,前头我们知道,辨别非阿赖耶识时候,一般都是阿赖耶识相似相续,不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主要是跟它这个能熏习、所熏习有关系,种子跟现行必须要有阿赖耶识相续才能解决问题。

  不过底下辨别这个也有一个原则,就是灭尽定里头,本来存在的识跟心跟心所有法存在的不多了,存在的不多了,假设你要认为这个识是第六意识的话,那么问题就有很多了,不能解决了。

  主要的问题呢,世亲就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在世亲的第三卷里头,能依跟所依的问题,前头也屡次提出,大家注意能熏所熏的问题,能有些个领会,还有能相所相、能生所生、能治所治,这些问题,现在提出来就是能依所依的问题。什么叫能依呀?能依就指的心所有法,所依就指的心,心王,一个心所,一个心王。

  “无始生死来,更互不相离。”这是一条原则。我们知道,色法由大变小,由大块变成小块,由小块变成更小的,这样分来分去。色法方面来说,太小的时候不大好分,用种种的手段破最小的,以小破小。用现在的看法,越小越是大的根据,越小的越是基本,色法由大破成小的这样一个过程,造成了人类的很多困难。

  心法跟心,心王跟心所,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大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它从无始时以来,这个“无始生死来”,心王跟心所就是“更互不相离”你打不破它,所以密不可分。你就拿五种遍行心所吧,跟心王也是分不开,很难分开。就拿我们的心王跟心所每天的情况看,稍微粗粗审查一遍,很难把它分开。普通说受跟想,你说我们哪个时候能够离开想?当然我们的心跟贪、嗔、痴,贪跟贪著,相应的时候,有时候有这情况,有的时候没有,但是你的现行心所、想心所、思心所、触心所、受心所、作意心所,尤其作意心所,这五个心所哪个识,都很难分开的。

  刚才说灭尽定,特别把这个受、想排除在外了,它用了很大的力量,有些准备与加行,所以这不是你用一个炮弹、一个中子,一敲就开了,不是这样的问题。尤其心跟心所,是能认识,是能,变成所的时候就不是它了。所以这物质的东西还是能够捕捉,拿照相、储存声音、储存音象这方面还可以。但是心,你没法儿把它摄住,这不能摄住是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它是两种,你分不开,没法儿分,更互不相离。

  一般书里头讲这个时候,常常举这样例子:从三行方面来说,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身的流转、语的流转跟意的流转。说什么叫身的流转?就指出入呼吸,一呼一吸,所有身体的运行的时候它离不开,离不开呼吸。

  语行,说话,佛教说离不开什么?离不开寻伺,寻伺很重要,玄奘法师翻成寻伺,用我们现在话说,有点象思想的意思。寻,就是象猫逮耗子时候那个寻求、寻找,冷静地看耗子的动向,伺察,他翻成这个。这个寻跟伺都是很重要的心所,象我在这儿讲话,离不开寻伺,这个怎么讲法儿,那个怎么讲法儿,他都在那儿调度啊!你的语言怎么调度?怎么运行?这跟寻伺有关系,寻求伺察。这两种心所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心法应该翻成什么?象心理学上翻成什么样子?都是问题,有点象我们思想,你说话离不开的,没有这样,你寸步难行的。

  意行,一个思一个想,也就是五种遍行,思是造作,想是构划,一个人离不开这样的。你这意,运行的时候离不开思跟想,五个遍行心所,这个意行的话你离不开,你心理活动没法儿离开思跟想,你不要拆开,身的运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离开呼吸,不是完全靠呼吸,有时候饮食也是身体运行必须的条件,呼吸断了一些时间但是还可以活下去,但是你说话的时候要是没有寻伺的话,那就说不下去了。意行也是,意行要是离开思作意那也没法儿活动,寻伺要是进入灭的话,语言就没法生起。意也是,我们普通说第六意识,它要是思跟想的作意要没有的话,也没有法儿现行。

  (问:思断了怎么讲话呢?)你这个讲话是有寻伺的(问:色界人讲话还要思吗?)我现在讲话、你刚才讲话都跟思有关。(色界的有情他没有寻伺了?)初静虑还有寻伺。到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就没有了。(那么第二第三静虑就没法儿讲话了?)他传达意思并不一定用说话,还有你看这个寻伺、贪欲、嗔,等等,嗔到色界就没有嗔了。

  象我们欲界众生,实际上是离不开欲,就是贪欲。贪欲,就跟安身立命,安立的地方,离开它就没着落,必须有这种来支持。到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它有它支持的东西,有支分,用现在的话,就是安身立命。实际上它五十几位心所,有好多都是这样的。我们安身立命,一个有情的,他所以有情,就是有情嗜,离不开那个心心所。所以五个遍行心所叫五大地,跟大地一样,大地心所。

  这个地方理解它,为什么《瑜珈师地论》里头讲什么什么地?有寻有伺地?它离不开寻跟伺,寻跟伺就跟地一样。你说咱们语行,说话你离不开这东西,跟大地一样,是安立的地方。我们众生可怜就在这地方,非有贪欲不可,没有贪欲就好象没着落,到时候看看戏,看看电影,听听歌曲,这就有着落了,总有安立的地方。安立实际上离不开心心所。所以在这地方看,为什么《瑜珈师地论》里讲了许多地,意识地、这个地,那个地,都是跟心心所法有关系,离不开心心所法,你就知道心心所法多么厉害了。

  所以这地方,希望大家注意,能依跟所依,心跟心所有法是没分开的,有的当然是可以分开,有的是没法儿分开。现在分析灭尽定里头必须是第八识,第六识不成。因为心心所法的关系,就是不能分开,根据这个原理来断定非是阿赖耶识不可。

  世亲还有个解释的问题,它讲能造跟所造,大家知道这指的是色法。色法什么是能造呢?坚湿暖动,地水火风,所造是色声香味触。这个能造跟所造也是离不开的,你这色声香味触离不开坚湿暖动,以前也谈过这问题,以后希望大家还注意这问题,就是能造跟所造。它拿能造跟所造来譬喻能依跟所依,佛教拿坚湿暖动作为能造,色声香味触是所造,能造所造也是分不开的。你别看大的能够分析成小的,但是小的上头还有坚湿暖动,还有色声香味触。大的方面不用说了,你扩不开。

  所以现在就是用能依跟所依来看,假设灭尽定还是有识的话,第六识就不好办了,第八识它除了几个遍行心所以外,可以没有。第六识就不然,它就有善的问题,恶的问题,也有其它遍行心所问题,以至其它遍行心所问题,象这个别境心所等等。它这第六意识就不简单了,不能就说遍行心所,虽然灭尽定是善,它里头也应该有善,跟善心所有关系,跟第八识就不一样,类似这个,所以根据能依跟所依分不开,根据这个来讲,不是第六意识。要是第六意识的话,就引起许多问题,就是它是善的话,还得有其它善心所,不象阿赖耶识那么简单,主要是这问题。

  灭尽定必须是阿赖耶识,识不离身,假若没有识的话,就等于死尸,就是死了。当然无色界没有死尸没有肉体的话,他还是有死的问题,为什么有阿赖耶识呢?就因为  

  “非为治此灭定生故。”象无想定,所有的定都有它所对治的东西,尤其无想定跟灭尽定,它更很鲜明,无想定就是排除想,灭尽定就是排除想跟受,灭尽定不是要对治阿赖耶识的来生起的,它对治的有第六识第七识。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也不是他出定以后这识才复生,在定中就有阿赖耶识,入定的时候也不是要对治它,不是因为有没有阿赖耶识来入定来出定的。  

  “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离结相续无重生”,等于死了一回,又一个结生,一趟续一次。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这就是提出来,因为什么?除了大乘讲阿赖耶识,小乘根本不讲第八识,他另外找出路,那么解释种种现象的时候呢?它就找第六意识来解决问题,就有的小乘里头认为,所谓识不离身就是意识。可是灭定要是有心的话,  

  “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这个心不能成,这个定不能成立。  

  “所缘行相不可得故”,第六意识所缘行相都是可得的,但是灭尽定没有所缘行相,阿赖耶识才合乎这个条件。  

  “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一般的,它定里头、善心所里头,都有善根,都是善根相应。那么我们普通所谓善根都是指的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善根,所有的善里头都跟这有关系,都必须有善根相应。我们这四加行位也叫善根,那时候的善根恐怕就是指的法无我,无所取,无能取,那就是无我,二无我才是真正善根,所以能做善的根,根子。一般的无贪无嗔无痴,这是所有的善的根本。另外真正讲,就是真如才是善根。假若说要是灭尽定里头是第六意识的话,那一定应该有善,因为灭尽定就是善境,你这个第六意识这个所依,能依一定有,你不能拆开。  

  “不善无记不应理故”,你说这个灭尽定是不善无记那是不对的,没这回事,必须是善,必须跟善根相应,善根跟善离不开,分不开,就是刚才说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就是根据能依所依的问题,你要说第六意识的话,一定跟能依所依有关系,要把所依一定要跟能依拆开,

  “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这里头有善心所有善根的话,同时它也就应该有想有受遍行心所,  

  “触可得故”,触也是遍行心所,  

  “于三摩地有功能故”,这个三摩地就是定心等持,三摩地就翻作“等持”。刚才说的色界跟无色界所有的定有时候叫作“等引”,有的时候叫“等智”。这个大家都该作这个理解,就是所谓定心就是应该“平等”,平等运心,“等运”,有“等智”,有“等引”。“等引”还有到色界跟无色界的时候,它这个定心互相之间有“引”的作用,能引,所以叫“等引”。“等持”、“等智”、“等引”。先头散乱的心,它没有“等”的问题。触对三摩地都有功能,  

  “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只有灭想的过失,因为有触有受,有触的话,受就不能灭,所以只能灭想。总之就是讲第六识,指的第六识的话,那就有许多问题,它离不开受离不开触,离不开善心所,这善心所又离不开善根,等等这一套。所以要讲第六意识都有这问题,所以非是阿赖耶识不可,第六意识不成,有问题。  

  “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不但有无嗔无痴无贪这种的善,还应该有思信。这思一般指的是善根,意乐,应该有思、信这些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善,在正闻熏习里头跟胜解跟信都有关系。那么我们信三宝,信法宝,象我们正闻熏习的,完全听闻法宝,思维的也是法宝,那么你听闻跟信都有关系,净信。普通的信说是跟那个很清的水一样,一点儿秽浊都没有,很清,净心所。对于法宝认为它真正是佛证真如说的,是最清净的,相信真如是最可信的。象这信是很关重要的。

  可信有这种说法,随信行、随法行。以后我们讲,随信行就是人家说了我就信,随他的意思。随法行呢,就是自己非要认识清楚以后,随法行。不过主要的净信,对三宝是真实的宝贝。前头我们说的正闻熏习,有那么重要的功能,一般的不相信。我们按理论上来讲,是最可信的,从因果规律上来讲,尤其我们认为就是这样子,不会不是这样子。胜解也很重要,就认为是这样子,这信跟胜解,在我们对佛教的看法很重要。胜解是决定的信,认为就是这样子,没有错儿。

  还有一种是意乐,人的意乐,意乐里头也有胜解,乐欲,人对这非常有兴趣、觉得非常有意义。这对我们来说,对佛教的彻底讲无我,特别认为是没有问题,跟有我完全不同,有我根本不能存在,完全是无明颠倒。要是你说这灭尽定里头有第六意识,那里头也应该有,不但有无贪无嗔无痴,还也应该有善、思这些善根。所以这善的根源,大家应该很好地分析,真正的善根源是什么?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25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23讲
 摄大乘论 第1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
 摄大乘论 第6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二、灭定识不离身证有第八
 摄大乘论 第81讲
 摄大乘论 第8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
 摄大乘论 第92讲
 摄大乘论 第118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老人祈愿文[栏目:家庭·伦理篇]
 《六祖坛经》中的现实人生观及赞颂(明慧法师)[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品[栏目:虚空藏菩萨·经典]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栏目:法闻法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0.3 行菩提心学处-六度[栏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栏目:大寂尼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永远做极乐人[栏目:仁焕法师]
 用大方广庄严你的心[栏目:传喜法师]
 降伏傲慢心的方法[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