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讲:第四品(三力和四加行三摩地)
(1999年9月5日)
大家对以前讲的或者将要讲的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提。
现在出世间的问题已经轮到我们头上了。什么叫世间的法?什么叫出世间法?这问题需要我们现在要冷静地好好地来分别、来学习。咱们很大的问题现在就是自然的诠表问题,就是原有的诠表问题,跟唯了别识在意识中形成用分别诠表一切的问题,这是所谓我们怎么样子学习大乘法跟世间法不同的症结在什么地方。这个关键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我们非常难于学习的。
因为什么?我们都是在生死轮转里头生活惯了,对于能够证到真如,走向十地学习的这个阶段,我们是困难重重。就拿四加行的三摩地,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的一个段落。我们怎么样子把四加行,它讲的四种的遍寻求、普遍寻求这个道理,跟四如实知这个道理,怎么能够真正理解,以至于对四加行定怎么样我们能够掌握。
关于定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必须想法子学习、掌握。所以在走向出世间的学习,能够真正证真如,这是摆在我们当前必须努力做到的。四加行的理论跟它的三摩地,这是我们现在第一个无数劫里头要解决的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认识清楚,并且在实践上,就是在三摩地的学习上,我们也必须想法子做到。我们知道世间跟出世间这个分界线我们怎么能突破?这个看起来,四遍寻求,四如实知,在理论上讲,前头已经说了很多,主要就是我们原来的诠表的那个方式、那个模式,跟我们能够升到出世间这个修习趣的话,那必须是把理论方面、在定的方面,就是在三摩地的方面,必须想法掌握。
那首先,今天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一个四遍寻求,一个四如实知,所谓四加行的问题,主要的是什么?主要的就是我们的人间的所有的一切的建设,都是围绕着诠说模式,诠说模式完了还有判断的模式,诠说模式就是名、义,名和义;判断的模式就是自性、差别。而我们欲界对于这些方面,是特别把诠说模式跟判断模式做得非常宽广。那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这生活经验是很多的,跟上边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这两个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欲界有五趣,还有人趣,这样它主要是这个欲界范围,那也就是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客观世界,这欲界的客观世界要按现在西方的自然科学了解,那是也相当广大,还有可以飞到月球上去,还有太阳系也不是一个,等等的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欲界客观,可以说是欲界有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这两个世界都是相当广泛的。比以上的色界的世界跟无色界的世界都比较广泛,问题更多。所以佛陀为什么非到欲界来成佛?而在这地方这广大的众生非要这么复杂的问题中,使得众生能够彻底解决,这样子使欲界的众生能彻底解决的话,那色界跟无色界问题就是少了。因为在欲界就可以解决了。
不管世间这些问题多么复杂,但是现在已经看出来一种苗头,就是三界里头无论它、无论散心所、散动的心所,也就是业方面的,只是靠业方面来决定它的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最主要三界的问题,跟出世间的分界线,就是在于有没有人我、有没有法我,有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个鸿沟,也就是三界的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跟出世间的那个世界造成分界线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用一般的自然的诠表的方法,就是以声音的言说,或者记录成文字的一种符号的典籍,充斥在尤其人间,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只有向前发展,也用些实验的办法,在实验室里头,或在另外设立大的实验室,或者是社会科学用种种的办法对人类社会做实践。
所以不管怎么样,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客观世界,一个人与人的相处的、人我的、人跟其他的人,就是自己跟他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界,也就是所谓的器界,一个是有情世间,也就是主观世界,再来在主观世界里头,社会的关系,社会里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己之关系,自他的关系。这也是三界众生要构筑的三个方面。一个要构筑的是主观世界、一个要构筑的是客观世界,一个要构筑的是有情跟有情的关系,也就是有情跟有情、自义利跟他义利的关系,也就是要把这三方面能够有一个建设的问题。怎么建设、怎么构筑呢?就是可以用大乘法里头讲的五根、或者五力几种的条件,可以作参考。五根、五力讲的是什么?就是信、勤、念、定、慧。这五根是建立刚才说的三方面,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跟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界,都要由这几种因素来承办。第一就是要有信,信就是你对于这方面的事物有最强净的胜解,信跟胜解往往是分不开的,就是你对哪方面问题最有拿手,最有胜解,最相信。然后再勤,就是你非得多做工作不可。念就是你常常对过去、未来,尤其意念,对历史方面,你也得精通。再来就是定跟慧,慧也是很重要的,慧也就是咱们刚才谈到的,到底是用什么诠表方式。三界所有的定的方面,跟欲界所有的散动心的方面,也就是作业的问题,它都是受刚才咱们说,受诠表方式跟判断方式的影响。
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跟出世间的隔阂,就在于对于诠表跟判断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形成了整个问题的差异。三界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要比较起来,这个差别、这个不同,究竟在什么地方?就是咱们怎么建造当前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跟有情之间的关系问题。用现在的话可以这么讲,也就是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当然说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还是跟佛法里讲的(比较)还是有一定限度,尽管是非常复杂,非常莫测的。所以不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里头它还也有一种实验、实践问题,就是反复来研究,来比较,有这种方法。可是真正的方法就是定力,就是三摩多的力量。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来,有三种力量,一种是业力,也就是散动的心所造成的。一种就是定力,就是心一境性,等持,对于一件事情专心不二的去认识。这个定力的问题。慧力其实更重要,慧力也就是对于诠表方式、善恶的业、出世间、世间的分歧,都需要慧能够来所认识。所以咱们《总摄大乘纲领论》后头也就有这更上的三学问题。一个更上戒学,戒学就是咱们行为的善恶业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所以这个学问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乘佛法对于戒学有特别的理解。还第二就是更上心学,就是所有的定、散的问题都是心学里头的。这心的力量也是非常非常大的。它可以建造很多的不同的大乘定法。还有更上慧学,这更上慧学实际上就讲的无分别智。无分别智问题是非常重大的。
在我们欲界众生,任何都是有分别,有能取所取,有主观世界、有客观世界。它不理解真正的世界不是有两个组成的,就是由一个慧体、由一个无分别智的体性来组成的,它说一切一切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本身就是慧的本身来承担的,没有所取能取、所缘能缘的问题。普通讲“众生心二性”,他总是两分法,“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有分别而转”。他就是离不开所取能取,也就是离不开能缘所缘,就是离不开他用自始以来就用的诠表法,用名言来诠说他所有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那个世界的真实,有真实的主观世界,有真实的客观世界,这个用什么来保证呢?就是用名言。
所谓名言就是声的问题,声音的问题。这声音再写到纸上的话,那就成文字了。成了原来是语言或者是消息、信息,都是声音,你记录下来就成了文字,就成了符号或书籍、典籍这样的问题了。可离开语言跟符号,就没法子建立他这个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也就是没法子叫他生死轮转,老轮转下去。
所以在利用语言的方便的时候,大乘佛法怎么利用语言?而把佛陀证到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怎么冲击世间的人我法我,莫须有的这种承认。这也就是大乘佛法怎么用所谓证到清净法界能够等流出来的法,也用文字、语言来冲击这世间的这种诠表、这种坚持人我法我、常一不变这种错误的看法,这就是证真如的问题。证真如以后,用后得无分别智,证真如就根本就没有所取能取,没有能诠所诠,也没有所缘能缘,这个时候就是能够遍证一切有情的心平等,也能遍证菩萨一切心的平等,也能证到一切如来的心平等,就是有地方就提到,这就是心的法性。真正的无分别智,就是真正的心性。
所以前头提到,补特伽罗、法、法义、总摄、广详、及种姓,清净、不清净、究竟,象这种概念,这种名言也是名之义,名之境。这个名之境就是实际上刚讲到一切名是无分别,就是一切义安立于无分别名,那就是成为根本就可以证到真如,没有所取能取,没有所诠能诠,没有所缘能缘,证到这个东西。所以这个名之境,也就是刚说的这个名可以作为没有一切……而一切义所诠的无分别名,这个名之境也可以说……那名言到底是声音、文字,还是第六意识里头的就是的分别?意识里头的所谓的名言就是分别。把名、义、自性跟差别都成为意识中的诠说、意识中的判断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只有名言的假安立。并没有这名言,因为一起名儿的话,就有义的问题,有自性的问题,有常一不变的问题。
这起的名都是指的一种言说,就是声音,声音然后再注册在典籍上、纸面上,那就成为文字,成为一种资料,历史资料。要把这个声音跟资料,把它变成意识中的分别,在意识中的诠说,它只是用分别来代替了名、义、自性跟差别,那就是用意识中的分别代替了能够使遍计所执性出现的可能性,那就是所谓第一步骤,能够觉悟到没有遍计所执性。就还原到前头所谓要悟入三所知能相。首先要悟入三所知能相的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名言所诠的这个义,要把名言都认为是根本没有诠说义的可能性,把它这个结构、把它名诠说义这个关系,把它这个名言跟义所有的变成了意识中的诠说、意识中的分别。变成这个的时候,那就不会有生出一种好象常一不变的分别,跟独立存在这种分别,就是“我”的分别,不变的分别,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所以为要证实人我法我只是在真实的安立上才有,也就是真实的诠说中才有,而在假安立的分别中来说,在唯了别识中的分别、所有的分别中,来找名义的问题,那是找不到的。所以一层一层地在黑洞中,在绳子上头好象有个蛇的概念,一个现实吧,一个特别世间吧,你都可以说。但是真正你知道,就由这种黑暗中看的这个蛇觉,实际上就是绳;绳觉那绳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识的一种分别。前头虽然没有提到声音,就提到它本身也不过是颜色、味觉、触觉,只是几种识的表现。绳的这个东西,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成为现实的,就因为不知道它本身就是几种识的眼识,这书里头没提到耳识,身识、鼻识、舌识、味觉味识,跟触觉、触识,你要知道这绳子就是几种识、几种分别,除了几种分别外,并没有一个麻绳。再进一步,这种六识,实际上也就是咱们前头提……应该是四如实知的知,就是前头那个四加行里头,四加行到更进一步的时候,能取的方面,就是讲主观世界的时候,它就是这些个识、眼耳鼻舌身识,到了别识的上头来说,那就是前头说,眼识识、耳识识,玄奘法师把两个识不分,实际上耳识识是耳识的了别识,以至到触识的了别识。
一提到这了别识,那就是前头这五识的识,也就成为无义了,成为没有对象了。可是要在唯了别识这个问题上,唯了别识就是整个悟入依他起性。要把了别识的相也不存在了,那就是证到真如了,证到了圆成实性。证到圆成实性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单一性,就是无分别智的单一性。不是象我们这种一定有能取所取、一定有能缘所缘这种认识方式了。也就超出了三界之外了。所以四加行的慧,跟四加行的定,四加行的三摩地,在证明能觉悟到了别识性、了别识这个相也不存在,那时候就能够觉悟到真如了,悟入圆成实性了。(休息)
“于此悟入唯了别识性时云何视之为即是安住四三摩地之顺抉择分?由此等四寻求下品无义忍时为创获光明三摩地。即成为顺抉择分暖位。于上品忍时为转烈光明三摩地,即是顶位。于真正如实四遍知等时已悟入唯了别识性、及决定无义者:谓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三摩地,即随顺真谛忍位。于此以后此破灭唯了别识想者、为无间入证三摩地。视之为世间法之最胜处。此等三摩地者、当视为临近现证。”
咱们现在也提到定力问题。定,有点好象咱们五识里头现量境,有点象,但是并不是真象。到出世间定的时候,跟世间定就有完全不同的分别。你拿现在色界定,有四禅,无色定也有四种定,这些定都是离不开我跟法的问题,也就是离不开人我法我的问题,也离不开常一不变的问题。因此咱们可以好好比一比,中国的禅宗它是不是出世间的定?它在世间定到底占一个什么地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在国内应该辨清的问题。不但这个,还西藏密宗的也有许多定,是不是它也是跟世间定是分不开,但是可以跟世间定比一比它是不是懂定。
定,在前后文里可以看,定,它是一种证知,是亲证的一种智慧。那也有点象现量似的,能缘跟所缘分不开的那个情况。证知,亲证。所以四个加行的三摩地,就是直接能够证真如的那个初地,直接连接到那里头。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暖,它就是譬喻来钻木取火的,长时间的磨擦,生起暖,那就是我们那种在胜解行位里头,象我们长时间不但对净信佛法顺解脱分能够做出一些个成绩,做出一些个根源吧,对于证知、亲证没有我、无我这种大乘法,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修习、学习,出现了暖的现象,这就是创获光明三摩地。在这个时候,首先能够出现这种也是很了不起的。首先出现能够证知无有法我,不但是没有人我,没有人我是二乘,它能够证知没有法我,这个创获光明这是了不起的一件破除黑暗的成为光明的一个阶段,一个最初阶段。这是创获光明定。
然后进一步,忍,更使证无有所取、无有所缘、无有所诠,这种更进一步的时候,进一步地认识,忍,有点认可,到这时候就成为更转烈的光明三摩地。就是暖、顶,好象证所取、所缘都不存在。那时候就是四遍寻求的第二个分位,就是忍,就是更认清没有人我法我,没有所取,这样的阶段就是转烈光明定。
然后更进一步,这个它就是更进一步对能取中的我和法,人我法我,对进一步的人我法我,进一步的就是指的能取,就如同无色界天四种定,它都是所谓如同真正真正如实四遍知,真正如实四遍知就只有分别、能分别,分别本身就是实际上的认识,并不是我们认识一个能取,就是能取本身自己认识自己,亲……,遍……,前头是遍寻求,现在是遍如实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就是我们这识体本身,就是能……前头就是客观世界,现在是主观世界,就是我们主观本身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证实自己,叫四如实知。那本身如实知自己,没有个所知的问题,就是本身能知它自己,能证明它自己,是不是就这个意思。它已经提高到另外一个真实义,不是对色法的真实,另外提高一种另外的一种能知的真实义,能缘的真实义,提高到这种……。另外的一种真实义,另外一种认识,不是所取的,而是能取本身,就是主观世界本身,如同真实掌握自己的知识,自个认识自个,也没有……在自己认识自己上头,就主要是……这个识体上、这个分别上,这个能知主观的能知上,本身都是没有人我法我,都不成为人我法我,就好象我们现在对了别识本身也真实认识就是无义的,再进一步那就是过去翻的世第一法,我们翻的“世间最胜”。
真正对自己识体本身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上头没有常一不变、没有独立存在,没有人我法我的问题。这个真实义,跟所取能取的真实义又有些……这真实性有所不同,它另外一种真谛好象。用现在说,就是真正能理解唯有了别识的唯识学,它本身对唯识学本身并没有人我法我的问题,这种识体本身并不是……离开世间诠表的名义的问题,也离开了世间的判断的自性跟差别的问题,是不是?它成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一个认识真实的领域。所以它现在叫做“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这一分就指的前头那个所取的那一分,这是能取的一分。所以这时候,也证明了真正唯识学,不是象所有的那些还裹进去人我法我、常一不变的东西在里头的,我们现在新翻译的《三十论》、《三十颂》,就是首先那一个颂子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这一点,第三个加行的定,加行的三摩地,叫做“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趣,有往前走的意思,这一分真实义,就跟前头所取的那一分不同了。进到……就是真正悟入到唯识学了,真正悟到我们所说的唯了别识了。
那么更进一步的时候,第四个“无间入证”三摩地,是无间入证证真如的第一地的最欢喜地的这个定,是入证这个定,就是前头这个在世间最胜的定,就是把唯了别识相也不存在,而证入无有所取能取,无有所缘能缘这个真如的法性、法界。所以过去翻的“世第一法”,最高的,可以说把无色界“非想非非想”最高的那个定超出了。因为那个定它还有拖泥带水,还有主观世界,还有客观世界。到这个时候,直接要证入初地的时候,那就是把这些个东西都把它把这世间定都给甩在后边了。任何定、世间定没法子跟这比。就是临近证入初地。
这地方,我们不但要把四遍寻求、四如实知这种认识、这种理论,真正要认清,还要还形成了一种定力,就是要亲证的意思。要把这个问题,无有所取、无有能取,无有人我,无有法我,这种不但认识最清楚,而且亲自能证知,有亲证的意思,这个定。我们不但要知道四遍寻求、四如实知,在大乘的理论上特别重要,那也就是必须理解这种理论,才能进入出世间,但是怎么样子真正证到出世间定呢?那就是非要由四个加行三摩地,来直接通向、直接通入出世间定,直接到了出世间的世界里头去。所以我们不但要把这个理论认清,还要把这理论……一个是客观的世界、一个主观世界,这两个世界的一种根本是没有名、义、跟自性、差别,根本没有这种真实存在,这种都是不真实存在的。四遍寻求,就是要知道都是假安立的,所有这种诠说跟判断,这世间的判断,这些语言文字都是假安立,那意思就是这里头根本没有人我法我,就是由名言的问题,由世间诠说的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
不但我们要真正认识,还要亲自证知它,这些所取能取不存在,这些所缘能缘不存在,这些人我法我根本没有,这样才能够接轨,跟出世间的三摩地,尤其是出世间的第一个三摩地就是极欢喜定,跟这个定接轨。所以这地方我们不但要是真正弄清,什么是四遍寻求,什么是四如实知,还要真正亲证这种四遍寻求、四如实知。亲证根本人我法我,就是假安立的,这需要真正真正认识清楚,真正亲证这个道理,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出世间领域。那也就是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加行无分别智,或者是这个定力里头就有根本无分别智。后头以后所有的都是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今天就讲到这。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