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21
【论文】
 
一‧四八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疏翼】
 
  释本颂上三句中,第二广破外执显前颂义。
 
 
 
【述记‧卷三】
 
  自下广释如是三句。于中有二︰初、广破邪执,成此三句,后、第二卷「有作是难」下略释外难,重净此三。初复有四︰第一、总问,第二、略答,第三、别问别答,第四、至第二卷「如是外道」下别征总答。或分为三︰初、总问答,次、别问答,后、别征结[1]。至下当知,不繁预述。
 
  即初问也[2],多护法文。
 
  外道、小乘闻说唯识。外道等曰︰有作、有受,我体宁无?有碍、有缘,宁无法体?小乘等曰︰士夫用有,何为我无?依缘聚积色等,是有;得等成就,行蕴非无;圣说无为,宁拨无法?岂离识时,便无外境?云何知识似外境生?
 
 
 
【疏翼】
 
  第一总问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云何应知无有外义,即唯识体起义行相耶?以外义即由能生起现似己相识故,许是识所缘缘,而非唯许能作因。当与等无间缘等无差别故。
 
五识身者,但缘和合;似彼相故。和合者,唯是诸分聚积,非离彼而有。若分析彼诸分时,和合相识定不起故。是故虽无外义,内识亦起和合行相。以极微和合为体者,由诸极微非彼行相故。非和合位与不合时体相有异,故和合位如不合时,一切极微为彼所缘不应道理。
 
有执:一一极微不相资位,非根能知,而展转相资位,根方能取。彼执不然,由相资位与不相资位体相无别,故为根所取,或根不知,亦应一致。
 
若诸极微展转相资方为识境者,则瓶、墙等差别行相不应于识现起,以诸极微非彼相故。识则异显现,境则异行相,有大过失,不应道理。
 
又诸极微有此、彼,及中间诸分故,犹如柱等,胜义非有。此若不许,则极微当无东西南北等方分不同。是故极微亦当如识无有质碍,不住方所。若尔,外义无故,即唯识体,义行相生。应许犹如梦中妄识。又诸受等过去及未来者,非能生起彼行相识。以是已灭及未生故。彼现在者,亦非能生现在识。若正生时,受等无有故。若已生时,识亦已生彼相故。以都无有少作用故。意识亦无所缘外境,而得生起。
 
  此下论文破极微诸内外师,亦当准知安慧所说。
 
 
 
【论文】
 
一‧四九 实我、实法不可得故。
 
【疏翼】
 
  初广破外执成此初颂三句中,第二略答。即实常一人我,及实常一法我,俱不可得。
 
 
 
【述记‧卷三】
 
  此即第二、略答外征。
 
  谓实我、法,现、比二量所不能成,名「不可得」。至下一一别破应知。
 
  法体实无[3],然立五蕴,我体非实,何法摄耶?法依[4]作用,故可立蕴,我无一常,故不别立。又心变似法,有多差别,随五蕴摄;心变似我,无多差别,众同分摄[5]。
 
 
 
【论文】
 
一‧五○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疏翼】
 
  初广破外执成此初颂三句中,第三别问别答。
 
 
 
【述记‧卷三】
 
  自下别问别答。于中有二︰初、问答我,后[6]、问答法我。中有二︰初、问,次、答。此即初问。
 
  犊子部师[7],及正量部[8]、本经量部[9]等,及外道等,咸作问言︰大乘所说我、法无者,且置[10]于法,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假我共成,非此所问[11]。
 
 
 
【论文】
 
一‧五一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疏翼】
 
  第三别问别答初问答我中,第二总答。于中有三︰一、所执有三,二、分叙三计,三、别破三执。文各分三。此即总答中所执有三。
 
 
 
【述记‧卷三】
 
  自下答中文势有五︰初、叙三类计,正破外道,二、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三、总破上二差别执我,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12],五、假设外征释诸妨难。
 
  或分为四︰初、别叙两三破,二、总叙诸执破,三、解释[13]彼执分别、俱生等,四[14]、假设[15]外征,释外妨难。
 
  或分为三︰初、破外我,次、释彼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后、假设外征,释诸妨难。初中有三︰如前可解[16]。
 
  或分为二︰初、破计我,次,总解执。
 
  此即[17]第一:叙三类计,正破彼执。此中有二︰初、叙三计,二、别破三。
 
  外道[18]虽多,计执各异,种类而言,莫过三种。
 
 
 
【论文】
 
一‧五二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
 
 
 
【疏翼】
 
  第一叙三类计正破彼执中:初、叙三计,后、第二分叙三计。于中有三︰一、既常且遍,二、大小不定,三、至细如微。三中各二︰初、立宗,次、明因。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三】
 
  此谓数论、胜论等计。即是僧佉吠世史[19]迦义,如下广叙。
 
  我有三义︰一者、常:我体常住,无初后故。从过去来[20]、未来不断,现在相续。二、周遍:五趣之中体周遍故,趣趣有身,非定恒居一趣中故。三、量同虚空:遍十方故。
 
 
 
【论文】
 
一‧五三 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疏翼】
 
  分叙三种计我中,明既常且遍因相。
 
 
 
【述记‧卷三】
 
  此成遍因[21],何以同空?随处即能造种种业,受苦、乐故。即释第[22]三执我同空遍十方界。欲破作、受,但说「造业受苦、乐」言。彼常遍义,遂不开显。
 
  又此为二︰一、常,二、遍。同空以下释前遍义,同空是喻。若准破中,此解为胜。
 
  数论执我,体是受者,三德[23]能作。转作法已,我能受之,名「受苦乐」。胜论执我实句义摄,体能作、受,故名「造业受苦、乐」等。下破法中,一一别叙[24]。
 
 
 
【论文】
 
一‧五四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大小不定。
 
 
 
【疏翼】
 
  分叙三种计我中,第二明大小不定宗。
 
 
 
 
 
【述记‧卷三】
 
  立不定宗。我体虽常,大小不定。
 
 
 
【论文】
 
一.五五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疏翼】
 
  第二明大小不定中,显因相。
 
 
 
【述记‧卷三】
 
  显不定因。
 
  谓身若大,我量便舒;身若小时,我量便卷。如一牛皮,日干水渍,日炙便卷,水湿便舒。
 
  此即无惭之类计也。谓「尼虔子」,今言「昵楗陀弗呾[25]罗」,翻为「离系子」。苦行修胜因,名为「离系」,露形少羞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门徒,名之为「子」[26]。
 
【论文】
 
一‧五六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
 
 
 
【疏翼】
 
  分叙三种计我中,第三明至细如微宗。
 
 
 
【述记‧卷三】
 
  此立小宗,显我量小。「至」者,极义,极小如极微量。
 
 
 
【论文】
 
一‧五七 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疏翼】
 
  第三明至细如微中,显因相。
 
 
 
【述记‧卷三】
 
  显我小因。
 
  以我量小如一极微,有自在用,小轻利故。「潜转身中」:显胜自在所栖隐处。「作」诸「事业」:显我胜用,能为作者。此即兽主遍出等计。
 
  谓有外道名「播输钵多」[27],翻为「兽主」。如一「瞿」[28]声,别目于牛,通名于兽,但言「牛主」,未善方言。非但与牛而为主故,如伏牺等[29]。
 
  复有外道名「波利呾[30]罗拘[31]迦」[32],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33]。
 
  今此总叙三计五师所执之义,余九十种所计我等,不异三故[34]。即是第一叙三师计。
 
  自下次第一一别征[35]。
 
 
 
【论文】
 
一‧五八 初且非理。
 
 
 
【疏翼】
 
  第一叙三类计中,初叙三计已,第二别破三计。依次分三。破初计中分六︰初、总非动,二、外返征,三、破数论,四、破胜论,五、双破作受同异,六、复以作业受果为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
 
  下别破也。文三易解,更不判之。
 
  「且」者,偏举未尽之义,「非」,破初也。
 
 
 
【论文】
 
一‧五九 所以者何?
 
 
 
【疏翼】
 
  破初计中、第二外返征。
 
 
 
【述记‧卷三】
 
  既总非已,外人却征所言非理之「所以者何」者是也。下文有二︰初、破作受[36],后、难同异[37]。
 
 
 
【论文】
 
一‧六○ 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
 
 
 
【疏翼】
 
  破初计中,第三破数论。
 
 
 
【述记‧卷三】
 
  此、破数论。
 
  此中第一破初量云[38]︰汝所执我,是宗有法。「应不随身受苦乐」者,是宗之法。此二和合,互相差别,不相离性,总名为宗也。一、许常故,二、许遍故;因也。如汝虚空;喻也。有二比量,此破僧佉我为受者。
 
  文[39]言「执我」,意道[40]「汝执」。文言「常遍」,意亦有「许」。若不尔者,有法之我,非自极成,常遍之因,亦犯随一。或若大乘,许我是有,即违自宗。若无[41],即犯自所别过。因中亦有所依不成。大乘虚空,虽无实体,就他宗说,亦得为喻。故无喻中俱不成过,故说「汝」言。初一「执」字,义通因、喻,「许」义同故。
 
  又于因中,应加「故」字,义定须故。又因喻自许,此则不成。若唯他许,非必是过,他比量故。文中有法在初,法居最后,中间因喻,随文可知。性相为文,故无次第。下文体例,或有非次,皆准此知。解因明者,许是事故,应审思准。
 
 
 
【论文】
 
一‧六一 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
 
 
 
【疏翼】
 
  破初计中,第四破胜论。
 
 
 
【述记‧卷三】
 
  此、破卫世我作者也。
 
  此师之我,虽亦受者,对彼僧佉但破作者。不尔,前文兼破亦得。
 
  若立量云︰汝所执我,应无动转。许常故,许[42]遍故。如虚空等。即有相符极成之失。胜论之我无动转故。不尔,便与《十句论》违。彼说我实[43],无动作故。由此,应言︰汝所执我应不随身能造诸业[44]。许常故,许遍故。说喻如前。
 
  又云︰汝我应不随身能造诸业。无动转故。如虚空等。此释即顺《十句论》我无动作也。今随文便,于因之上置其「应」字。下皆准知。
 
  此文但有其法,而无同喻及与有法。以同前故,不别出之。其「应」之字,于法中置,文准前解。
 
  此中,总有三比量因[45]。
 
  上来别破二师作受讫。次下双破作、受同异。
 
 
 
【论文】
 
一‧六二 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
 
 
 
【疏翼】
 
  破初计中,第五双破作受同异。文分为三︰一、审定同异,二、定同过,三、定异过。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
 
  此审定也。
 
  唯有异计,同,是设遮。
 
 
 
【论文】
 
一‧六三 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便成大过。
 
 
 
【疏翼】
 
  第五双破作受同异中,第二定同过。
 
 
 
【述记‧卷三】
 
  此、破有情共同一我。
 
  执诸有情同一我故,若一有情作业之时,余诸有情亦应作业。即此一我作诸业故。受果、解脱,亦准此例。
 
  应立量云︰且如余祠授等于[46]天授作诸业时,亦应作业。我是一故[47]。如天授等。然内真如既非是我,又无系属,亦不作、受,故无不定返诘过失。受果、解脱二量亦然。
 
  总于此中有三比量,别破外道,准义可知。
 
  又若一解脱,一切解脱,便成大过。此三若尔,便违世间,亦违教故。
 
 
 
【论文】
 
一‧六四 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
 
 
 
【疏翼】
 
  第五双破作、受同异中,第三定异过。
 
 
 
【述记‧卷三】
 
  下、破有情我体各异。诸有情我,既更相遍,体应相杂。由彼计执诸有情我,体是实有,各各调[48]然,自相别故。
 
  量云︰诸有情我与天授我体应是一。许常遍故。如天授我。
 
  论言「相杂」,意令相入成一物故。虽言「更相遍」,意言「常遍」。不尔,更杂便无同喻。
 
  外返难言︰且如同处不相离也,许[49]多种色更互相遍,体非相杂。诸根得,同[50]时各各异故。其我[51]亦然。虽体相遍,然非相杂。各有属故。斯有何失?
 
  此亦不然。彼执我体是真、是实,有相杂失。然我色等是虚幻法[52]。又同类业招非实之法,体相虚疏,设令相杂,亦无过失。一切有情共果亦尔。其山河等同一处故[53]。又今以彼「更相遍」言,遂[54]令相杂以成一物,未必须立量。
 
 
 
【论文】
 
一‧六五 又一作业、一受果时,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应名一切所作、所受。
 
 
 
【疏翼】
 
  破初计中,第六复以作业受果为难。文分为四︰初、论主复难,二、叙救,三、斥非,四、重责。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
 
  复以作业、受果为难。
 
  作业受果者,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处」,谓处所,我之住处。
 
  量云︰彼祠授等,于天授作业时,亦应作。以[55]一切我处无别故。如提婆达多。受果比量亦准此知。
 
  不尔,直责︰如诸灯光,处无别故,一照一切照。我亦应尔,处无别故,一作一切作。有情共果,虽处无别,然非一受即一切受,非如一切我处无别故。又我一受,即一切受,处无别故[56];非共果故[57]。
 
【论文】
 
一‧六六 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理亦不然。
 
 
 
【疏翼】
 
  第六复以作业受果为难中,第二叙救。
 
 
 
【述记‧卷三】
 
  此即叙救,然[58]总非之。
 
  彼意救言︰如天授我,但属天授。如众灯光,各有所属,无有一作,一切作失。
 
  论总非之,理不然也。
 
 
 
【论文】
 
一‧六七 业果及身,与诸我合,属此非彼,不应理故。
 
 
 
【疏翼】
 
  第六复以作业受果为难中,第三斥非。
 
 
 
【述记‧卷三】
 
  叙其非理。
 
  一一诸业及果、身三,皆与一一诸我和合。以诸我体,相杂糅住,至于作、受,唯属此我,不属彼我,不应正理。提婆达多[59]作、受,亦应属他耶若达多[60]我。许此业果、身与彼我合故。如耶若达多作受。
 
 
 
【论文】
 
一‧六八 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所修证法,一切我合故。
 
 
 
【疏翼】
 
  第六复以作业受果为难中,第四重责。
 
 
 
【述记‧卷三】
 
  此又重责。
 
  如天授解脱,余亦应尔。作业、受果,并各别身与诸我合故,所修证法,彼此我合故,不可但说唯属此我,非彼我故,一人解脱,余不解脱。
 
  量云︰且如天授一解脱时,余未解脱者,一切应解脱。所修、所[61]证法一切我合故。犹如天授已解脱者所修者行、所证者理。
 
  此破我执初计。文合[62]有十三比量。又以业、果、身,为因难解脱宗,亦得为量。
 
 
 
【论文】
 
一‧六九 中亦非理。
 
 
 
【疏翼】
 
  文势有五。第一叙三类计正破彼执中,第二别破三。已破初计数、胜二论已,今破第二离系子计。文分为六︰一、总非第二计,二、外征,三、难舒卷,四、难常住,五、难体一,六、结非。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
 
  此、总非破离系子计。
 
 
 
【论文】
 
一‧七○ 所以者何?
 
 
 
【疏翼】
 
  破第二计中,第二外征。
 
 
 
【述记‧卷三】
 
  彼复征已。
 
 
 
【论文】
 
一‧七一 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
 
 
 
 
 
【疏翼】
 
  破第二计中,第三难舒卷。
 
 
 
【述记‧卷三】
 
  此以常住难非舒卷。
 
  「舒卷」者,盈缩不定之义。量云︰汝所执我应无舒卷。许[63]常住故。如太虚空。
 
 
 
【论文】
 
一‧七二 既有舒卷,如橐钥风,应非常住。
 
 
 
【疏翼】
 
  破第二计中,第四难常住。
 
 
 
【述记‧卷三】
 
  此以卷舒难非常住。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常住。许卷舒故。如橐钥风。
 
  「橐」谓囊、橐,蛨[64]袋之类︰以内含风起作用故。「钥」谓管、钥、箫、笛之属,以内有风起声等故。此二中风,既随囊管有其大小卷舒之事,而非常住,我亦应然。
 
 
 
 
 
【论文】
 
一‧七三 又我随身,应可分析,如何可执我体一耶?
 
 
 
【疏翼】
 
  破第二计中,第五难体一。
 
 
 
【述记‧卷三】
 
  初之二句,以随身故,难可分析。后之二句,以可析故,难体非一。
 
  初比量云︰汝我应可分析。许卷舒故,如橐风等。言「随身」者,有卷舒义。今以随身显事为难,不说同喻。义准可知。若以「随身」为因,影为同喻故。
 
  后比量云︰汝我非实一;以可析故,如瓶盆等。以前难破,令其可析,故得为因。或以「随身」为非一因[65]。汝我非定一。许卷舒故,如牛等皮。
 
  此破第二,有五比量。
 
 
 
【论文】
 
一‧七四 故彼所言,如童竖戏。
 
 
 
【疏翼】
 
  破第二计中,第六结非。
 
 
 
【述记‧卷三】
 
  结非调之。
 
  「童」者,小也;「竖」者,奴也。如小奴等戏于沙土,虽甚劬劳,无实可录。汝等所计实我,亦尔。
 
 
 
【论文】
 
一‧七五 后亦非理。
 
 
 
【疏翼】
 
  第一叙三类计正破执中,第二别破三,已破前二,今破第三兽主等执。文分为五︰一、总非,二、却征,三、小不动大,四、叙救,五、破常一。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
 
  此、破兽主遍出等计。
 
 
 
【论文】
 
一‧七六 所以者何?
 
 
 
【疏翼】
 
  破第三计中,第二却征。
 
 
 
【述记‧卷三】
 
  彼却征已。
 
 
 
【论文】
 
一‧七七 我量至小,如一极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动?
 
 
 
【疏翼】
 
  破第三计中,第二明小不动大。
 
 
 
【述记‧卷三】
 
  第一量云︰汝所执我于一剎那应不能令大身遍动。以极小故,如极微等。
 
  此中难意︰如何小我一剎那中,能令色究竟天万六千由旬大身动转[66]?
 
 
 
【论文】
 
一‧七八 若谓虽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轮,似遍动者。
 
 
 
【疏翼】
 
  破第三计中,第三叙救。
 
 
 
【述记‧卷三】
 
  叙彼救云︰此我不能一剎那顷即遍动身。然次第而动,以迅速故,如[67]旋火轮者[68]。
 
【论文】
 
一‧七九 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往来,非常、一故。
 
【疏翼】
 
  破第三计中,第四破常一。
 
 
 
【述记‧卷三】
 
  汝所执我应非常一。有往来故。如火轮等。诸有往来,皆非常一故。
 
  此有二量︰一、难非常,二、难非一。合有三量破第三计[69]。都合二十一比量破三类执。此中破三种我,并同《广百论》第二、第三卷[70]说。
 
 
 
【疏翼】
 
  以上初叙三类计,正破外道讫。
 
【论文】
 
一‧八○ 又所执我,复有三种:
 
 
 
【疏翼】
 
  第三别问别答我答中,文势有五。第二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文分为二︰一、叙计,二、破斥。初又分二︰一、总出所执,二、别列。别列中又依次分三。此即初总出也。
 
 
 
【述记‧卷三】
 
  即是第二:别叙三计兼破小乘。于中有二︰初、叙计,后、破斥。
 
 
 
【论文】
 
一‧八一 一者、即蕴。
 
 
 
【疏翼】
 
  第二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中,总出三计已,第二别列中,第一别列「即蕴我」。
 
 
 
【述记‧卷三】
 
  此如《瑜伽》等四种计中,此即第一[71]。有计我体,体即是蕴,二十句等。世间[72]异生,皆为此计[73]。
 
 
 
【论文】
 
一‧八二 二者、离蕴。
 
 
 
【疏翼】
 
  第二别列中,第二别列离蕴我。
 
 
 
【述记‧卷三】
 
  即体非蕴,前说三计,皆是此摄[74]。
 
  「离」者,异义,体异名离。不尔,摄计便为不尽。《瑜伽》[75]四计,即彼后三︰虽住蕴中[76]。或住蕴外。或不住蕴,亦非蕴外,并离蕴计。
 
 
 
【论文】
 
一‧八三 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疏翼】
 
  第二别列中,第三别列非即离蕴我。
 
 
 
【述记‧卷三】
 
  筏[77]蹉氏[78]名「犊子外道」,男声中呼。归佛出家,名「犊子部」。「皤[79]雌子部」,女声中呼,即是一也。
 
  上古有仙,居山寂处。贪心不止[80],遂染母牛。因遂生男,流诸苗裔。此后种类,皆言「犊子」。即婆罗门之一姓也。《涅槃经》[81]说犊子外道[82],归佛出家。此后门徒相传不绝。今时此部,是彼苗裔,远袭为名,名「犊子部」。
 
  正量部等,亦作此计[83]。
 
  然《广百论》第二、三卷,唯有三种[84];《对法》第一[85]、《瑜伽》第六[86],及六十五[87]、《显扬》第九[88],并有四种。然今此文列有三种,文[89]义宽于《瑜伽》,彼无第三非即离计[90]。
 
  经部本计我亦非离[91]蕴。偏破犊子,如《俱舍论》第二十九并三十说[92]。然萨婆多等叙外道计,无离蕴者。
 
  以二十句等我见等中,唯即蕴故,如《毗婆沙》第八卷[93]。
 
  问︰为有离蕴计为我耶?彼答言︰无。诸所执我一切皆缘五取蕴故。缘蕴外无。不生心故[94]。
 
  今者大乘说有离蕴计为我者,如《瑜伽》等说[95]。然亦释经「一切皆缘五取蕴起」,至下当知。此据影像相分为论,必须有故。所缘缘体非无法故。非据本质。本质诸蕴,或复无故。
 
  然今大乘,影像而言,缘无心不生。本质而说,缘无心亦起。萨婆多说缘有心生,无即不起。经部师说缘无心得生,不要于有。大乘一念即俱得缘、独无不生,俱无得起[96]。故三宗别。
 
 
 
【疏翼】
 
  以上别叙三计讫。
 
 
 
【论文】
 
一‧八四 初──即蕴我,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
 
 
 
【疏翼】
 
  文势有五,第二别叙三计兼破小乘中,初叙计讫,今第二破斥。文又依次分三︰初、破即蕴,二、破离蕴,三、破非即离蕴。初破分四︰初、破非常一,二、别破色蕴我,三、别破余四蕴我,四、别破余行余色我。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三】
 
  破我体[97]──即蕴我,应非我相。量云︰我应非常。以即蕴故,犹如蕴性。
 
  彼宗所计我体即蕴,然体仍常,故为此破。破一比量,亦准此知。然《瑜珈》[98]等更有别破,此既无文,不能具引[99]。
 
  此总缘蕴而起我见,得为破也。
 
 
 
【论文】
 
一‧八五 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
 
【疏翼】
 
  第二破斥即蕴等三计中,第一破即蕴我,初破常一讫。今第二破计色蕴我。
 
 
 
【述记‧卷三】
 
  自下别破二十句中,五别计我。
 
  且破色我。
 
  量云︰内诸色处定非实我。有质碍故。如外诸色。根及属色,皆名内色。唯破内色我,非计外我者。以外色无作、受用故[100]。
 
 
 
【论文】
 
一‧八六 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
 
 
 
【疏翼】
 
  第一破即蕴我中,第三计余四蕴我。
 
 
 
【述记‧卷三】
 
  自下破余四蕴。
 
  「不恒相续」,是间断义,「待众缘」者,藉缘起义。
 
  量云︰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故,待众缘故。喻如灯、声等[101]。
 
  此既二因,比量亦二。四蕴非色,体类是同。合为量破,并如色蕴。别破亦得。此破于蕴计为实我,说假我者,亦不遮之[102]。
 
  前破心所,即行蕴少分。行蕴少分中不相应行既与心所别,故应别破之[103]。
 
 
 
【论文】
 
一‧八七 余行、余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疏翼】
 
  第一破即蕴我中,第四破余行余色我。
 
 
 
【述记‧卷三末】
 
  「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104]。心[105]、心所法外,余行、外处,及无表色,亦非实我。非觉性故。如虚空等。
 
  此中但合总为一量。行与色等各别为量,理亦不遮。因明之法,遮他为论,言「非觉性」,不是翻显心、心所法[106]是觉性故,许为实我。此兼遮计,非必有执。合七比量破初计也。
 
 
 
【疏翼】
 
  以上别破三计中,破初即蕴我讫。
 
 
 
【论文】
 
一‧八八 中──离蕴我,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疏翼】
 
  第二别叙三计兼破小乘第二破斥中,破第二离蕴我。
 
 
 
【述记‧卷四初】
 
  破僧佉等计也。
 
  量云︰所计之我应无作、受。蕴不摄故。如虚空等。
 
  文中但有宗及同喻。因如所标,故略不叙。文[107]以一量破中计也。今助破云︰所计之我应非实我。蕴不摄故。如虚空等。此下准作,一一应思!
 
 
 
【论文】
 
一‧八九 后──俱非我,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
 
 
 
【疏翼】
 
  第二破斥中,破第三非即离蕴我。文分为三︰一、破非实我,二、不可说是我非我,三、结非。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破犊子等也。
 
  彼宗计我与所依蕴不即不离,然别有体,非常无常。如《俱舍论》二十九卷叙难依义[108]。今解「依」者,依止蕴上施设不即离故。恐繁不述。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实我。因云许依蕴立,非即离蕴故。如瓶、盆等。
 
  此中法言「应非实我」,简别真如。真如依蕴亦不即离,然非实我,故无不定。因中言「许」,无随一过。宗等次第,准义释文。彼计瓶等,依于四尘蕴等而立,然与四尘不即不离,故以为喻。
 
 
 
【论文】
 
一‧九○ 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
 
 
 
【疏翼】
 
  第三破斥非即离蕴我中,第二斥不可说是我、非我。
 
 
 
【述记‧卷四】
 
  彼立五法藏︰三世[109]、无为,及不可说。彼计此我非常、无常,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也。今者论主直以我、非我而为例也。
 
  应立量云︰汝所执我应不可说是我。许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如龟毛等。
 
  以二比量破第三计。
 
  若破俱句,他宗亦说我非俱句,不可说是我、非我故。犯相符过,又无同喻[110]。今破是我,兼说非我,应定说是蕴,不应说非蕴。
 
  又量云︰汝所执我,于我、非我聚义,亦应不可说。许不可说故。如有为、无为义[111]。今者文意,不令堕[112]入我、非我俱句,故无过失。
 
 
 
【论文】
 
一‧九一 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疏翼】
 
  第三破斥非即离蕴我中,第三结非。
 
 
 
【述记‧卷四】
 
  此总结也。合十比量破此三计。
 
 
 
【疏翼】
 
  以上答实我不可得中,文势为五,第二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讫。
 
 
 
 
 
【论文】
 
一‧九二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
 
 
 
【疏翼】
 
  初问答我中文势有五中,第三总破上二种三计差别执我。文分为四中,第一有思虑无思虑破。于中分四︰一、总问,二、破有思虑,三、破无思虑,四、结二不成,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今总问前所执[113]诸我,故言诸也。
 
  「有思虑」者,意问僧佉。彼说神我,体是思故。「无思虑」者,问吠世等。
 
  然僧佉计神我体性常住,除自性外,二十三谛体性虽常,仍有转变无常之相。今难彼我亦应同彼二十三谛体性,俱应转变无常。
 
 
 
【论文】
 
一‧九三 若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
 
 
 
【疏翼】
 
  第一有思虑无思虑差别破中,总问讫。第二破有思虑。
 
 
 
 
 
【述记‧卷四】
 
  汝我体应是转变无常。作用或有不起时故。如许大等。若不约用难,令体亦转变,即无同喻。彼不许有灭坏[114]无常故。若直难用,彼思虑用有时不起故,犯相符过。虽自性体常,用是无常,无不定失,非共许故[115]。
 
  又以体例用,亦应无常,相即亦得。
 
 
 
【论文】
 
一‧九四 若无思虑,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
 
 
 
【疏翼】
 
  第一有思虑无思虑差别破中,第三破无思虑。
 
 
 
【述记‧卷四】
 
  即破吠世等。文易可知。
 
  量云︰汝等实我应不能作业,亦不能受果。许无思虑故。犹如虚空。作业、受果,二比量也。即除僧佉,余计神我,皆同此破。
 
 
 
【论文】
 
一‧九五 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疏翼】
 
  第三总破上二种三计差别执我,第一有思虑、无思虑破中,第四结二不成。
 
 
 
【述记‧卷四】
 
  双结二也[116]。
 
 
 
【论文】
 
一‧九六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
 
 
 
【疏翼】
 
  文势有五。第三总破上二种三计差别执我中,第二有作用无作用破。文亦分为四︰一、审定,二、破有作用,三、破无作用,四、结二不成。
 
 
 
【述记‧卷四】
 
  更第二重[117]、双破前说。此即[118]问定也。
 
 
 
【论文】
 
一‧九七 若有作用,如手足等,应是无常。
 
 
 
【疏翼】
 
  第二有作用无作用破中,第二破有作用。
 
 
 
【述记‧卷四】
 
  诸师作、受,计各不同。作用而言,作、受作用,并计是有。
 
  有用量云︰我应无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对数论,转变如手等。若对吠世等,灭坏如足等。文势虽合,义意不同。
 
  虚空、真如,此无作用,故无不定[119]。
 
 
 
【论文】
 
一‧九八 若无作用,如兔角等,应非实我。
 
 
 
【疏翼】
 
  第二有作用无作用破中,第三破无作用。
 
 
 
【述记‧卷四】
 
  无有一我,无作、受用。若数论师无作者用,亦名无用。若动转作用、势用作用[120],胜论俱无,十句说故。离系子等,我有动转,故是前门[121];余是后门[122]。
 
  又诸所计得解脱时,我并无用。无用量云︰所执之我应非实我。无作用故。如兔角等。虚空得无作用故。
 
  文言「非实我」,不言非实有,故彼真如,非不定失。
 
  若尔,宁言「常乐我净」?此非定实!
 
  我性离言,故言我者,是假说也。
 
  此无用计,诸执并非。无有一师计我无用。然破无动作、势用之用,故得为难,或绮互破作受之用。
 
  谓应量云︰僧佉等我应非实我。无唯作者用故。如虚空等。吠世等我应非实我。无唯受者用故。如兔角等。
 
  此中遮无唯受者用,非许唯有受者用性便为实我。不尔,本识及僧佉我,应是实我,但言兔角,无唯受者用,不言兔角有作、受[123]用,故此非失,以因明者遮诠门故。
 
 
 
【论文】
 
一‧九九 故所执我,二俱不成。
 
 
 
【疏翼】
 
  第二有作用无作用破中,第四结二不成。
 
 
 
【述记‧卷四】
 
  结文[124]易知,故不别释。
 
【论文】
 
一‧一○○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不?
 
 
 
【疏翼】
 
  文势有五,第三总破上二种三计差别执我中,第三总征前内外道我见有无所缘境。亦即第三我见境、非我见境破。文分为五︰一、总征,二、非所缘不知,三、有所缘非颠倒,四、有我如何赞无我,五、邪见岂能证涅槃。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此即第三,亦总征前内外道也。
 
 
 
【论文】
 
一‧一○一 若非我见所缘境者,汝等云何知实有我?
 
 
 
【疏翼】
 
  第三总征前内外道我见有无所缘境中,第二非所缘不知。
 
 
 
【述记‧卷四】
 
  破本计非我见所缘。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是我。许非我见之所缘故。如色声等。
 
  又此量意[125]云︰汝能缘我心、心所法,应不知我。非我见故。如缘余心。
 
  文虽无救,以理为之︰如缘真如心、心所法,虽不定作真如之解,得成缘如。缘我之心,亦同于彼,虽不作我解,何妨得缘我?缘如之心,虽不作如解,真如仍名缘[126]如心。缘我见虽不作我解,其我应名我见缘!故为此解,助破彼失[127]。
 
 
 
【论文】
 
一‧一○二 若是我见所缘境者,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
 
 
 
【疏翼】
 
  第三总征前内外道我见有无所缘境中,第三有所缘非颠倒摄。
 
 
 
【述记‧卷四】
 
  破彼我是我见所缘。
 
  量云︰缘我我见应非倒见。如实知故,顺所缘故。如缘色等心。
 
  外道、小乘执有我者,所信至[128]教皆许我见。虽顺所缘,是颠倒体,断之成圣。无我之心虽不称境,违于染故,名非颠倒。如缘真心,作有如解,即是法执。若作无解,虽不称如,仍因成圣。
 
 
 
【论文】
 
一‧一○三 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槃;执着我见,沉沦生死?
 
 
 
【疏翼】
 
  第三总征前内、外道我见有无所缘境中,第四有我如何赞无我。
 
 
 
【述记‧卷四】
 
  言「至教」者,至实教也。如《二十》抄[129]。
 
  汝言若尔,亦有我见非颠倒者,何故汝教中我见染故,断之成圣;要无我见,能得涅槃;故毁我见,赞无我也?
 
  此就他宗相违为难。汝宗自言起我见者,沉沦生死。以是染故,起无我见,能证涅槃,以是净故。今就彼宗,故得成难。
 
 
 
【论文】
 
一‧一○四 岂有邪见能证涅槃,正见翻令沉沦生死?
 
 
 
【疏翼】
 
  第三总征前内外道我见有无所缘中,第五邪见岂能证涅槃。
 
 
 
【述记‧卷四】
 
  此、总结难。
 
  无我见是邪,能证涅槃,不顺所缘故;我见是正,翻沉生死,能顺境故?《广百论》中亦作此难[130]。
 
 
 
【论文】
 
一‧一○五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余心。
 
 
 
【疏翼】
 
  第三总破上二种三计差别执我中,第四我见不缘实我,破亦即总破前师。文分为三︰一、破缘我之见,二、破我见所缘,三、曲结。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此下第四、总破前师。
 
  不须别说染、净之慧,但汝所说缘我之见,今皆破之。无相符过。
 
  应为量云︰汝缘我之见,不缘于实我;宗也。有所缘故;因也。如缘我外色等之心;喻也。文有次第,如是应知。
 
  然就彼计,皆[131]有我见,不缘我生。如僧佉说,吠世史迦作者我见,不缘实我生[132]。是横计故。余计相望,准知亦尔。
 
  故今此宗应有分别︰汝等各别言非横计缘我之见,方成有法。今大乘意欲显但是缘我之见,皆不缘于实我生故,不[133]须分别。此破能缘不缘我起。
 
 
 
【论文】
 
一‧一○六 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余法。
 
 
 
【疏翼】
 
  第四我见不缘实我破中,第二破我见所缘。
 
 
 
【述记‧卷四】
 
  此中量云︰我见所缘定非实我;宗也。是所缘故;因也。犹如所余色等诸法;喻也。宗中如前,亦应分别。彼等各计有我见境,非实我故。
 
 
 
【论文】
 
一‧一○七 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疏翼】
 
  第四我见不缘实我破中,第三曲结。
 
 
 
【述记‧卷四】
 
  此、曲结也。
 
  如《瑜伽》[134]、《显扬》[135]十六大论[136],皆缘影像自心相分为所缘缘,无有一我是[137]相分者。故是[138]但缘识所变蕴,蕴各别计[139]故,故言「诸蕴」。即计此蕴种种计度,故[140]与小乘所说有异。
 
【疏翼】
 
  以上文势有五中,第三总破上二种三计差别执我讫。
 
 
 
 
 
 
 
 
--------------------------------------------------------------------------------
 
[1] 「结」字,《金藏》作「诘」。
 
[2] 此文分四中之初也。
 
[3] 即无自性。
 
[4] 「法」,谓缘起。
 
[5] 以上缘起诸法,均非一常体性。 
 
[6] 「问答我后」四字,《金藏》无。
 
[7] 「犊子部」,梵文为「vatsi putriya」,《异部宗轮论》云︰「谓补特伽
 
 罗非即蕴离蕴。」
 
[8] 「正量部」,梵文为「sajmitiya」,同犊子部说,有《三弥底部论》。
 
[9] 「本经量部」,梵文为「sajkrantivadin」,《异部宗轮论》云︰「执有胜
 
 义补特伽罗。」
 
 该论《述记》卷下云︰
 
「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但是微细难可施设,即实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故也。
 
[10] 「置」字,《金藏》作「致」。
 
[11] 即问遍计所执实一常我。
 
[12] 「次」字,《金藏》无。
 
[13] 「释」字,《金藏》有,余无。
 
[14] 「四」下,《金藏》有「解」字。
 
[15] 「设」字,《金藏》有,余无。
 
[16] 即叙三类计,正破外道。
 
[17] 文分为五中之第一。
 
[18] 「外道」二字前,《金藏》有「诸」字。
 
[19] 「史」字,《金藏》误作「央」。
 
[20] 「来」字,《金藏》无。
 
[21] 「此成遍因」四字,《金藏》无。
 
[22] 「第」字,《金藏》误作「业」。
 
[23] 「三德」,谓喜、忧、暗。
 
[24] 护法《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一类外道执我周遍,于一切处受苦乐故。「我」无形质,亦无动作,不可随身往来生死,故知内我遍于一切。
 
 《枢要》卷上云︰
 
破我之中,数论胜论立我宗云︰我性是常,许无初后故。如虚空等。又我体周遍,许常住故。如虚空等。前所立宗,即为此因。我体常遍。许随身造业受苦乐等故。如太虚空。
 
难初量云︰有有法差别相违过。我有法上,意所许义︰随身造业受苦乐我、不随身造业受苦乐我,是有法我之差别。今作相违云︰汝我应非随身造业受苦乐我。许无初后故。如太虚空。
 
难第二量作法差别相违过。体周遍法自相上,意所许义︰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非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同遍,是法差别。今作相违量云︰汝我应非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许常住故。如太虚空。
 
难第三量云︰随身之因虽无随一不成,于同喻空上无。即有不共不定。常遍之宗,空为同喻,瓶为异喻。随身造业等因,二俱非有。
 
论文或别作比量相违难云︰汝我应不随身造业受果。许常遍故。如太虚空。此别以比量征,不要叙其本量。
 
[25] 「呾」字,《金藏》误作「咀」。「昵楗陀弗呾罗」,梵文为「nirgrantha
 
 jbataputra」。
 
[26] 护法《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一类外道作如是言︰我若周遍如虚空者,不应随身受诸苦、乐,应如空界,无所往来,其性湛然,非作、受者。是故我性应如色等,随所依身形量不定。虽无形碍,而有所依,转变随身受诸苦乐。虽依形质有卷有舒,而我体性无生无灭。如油渧水,随水广狭;虽有卷舒,而无增减。
 
 《枢要》卷上云︰
 
离系立量云︰所说之我,随身不定。身所有故。犹如影等。下难中应云︰我应可分析。执随身故。犹如影等。不须以卷舒解随身义。
 
[27] 「播输钵多」,,梵文为「pawupata」。
 
[28] 「瞿」,梵文为「go」。
 
[29] 《俱舍光记》卷三十七云︰
 
「播输钵多」外道,此云「牛主」。「主」谓天主。摩醯首罗天﹝梵文为「mahewvara」﹞乘牛而行,故名「牛主」。此外道学彼天法,从彼为名,故名「牛主」。此外道受持顶上持一发子,身体涂灰。
 
[30] 「呾」,金陵本误作「咀」。据《俱舍》卷五,应作「伐」。
 
[31] 「拘」字,《俱舍》作「勺」。
 
[32] 「波利呾罗拘迦」,梵文为「parivrajaka」。
 
[33] 《俱舍光记》卷三十七云︰
 
是出家外道受持执三杖行,拟安衣服瓶钵等物,并剪鬓须,无义苦行。
 
 《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一类外道复作是言︰若我体性随形量者,即应如身有分有变。又汝执我随所依身,似水依堤,如油逐水;是则此我如彼水油既变既多,非常非一。引此为喻,而言我体为常为一,与理相违。是故我体住于身内,形量极细如一极微,不可分析,体常无变,动虑动身,能作能受。
 
[34] 《大智度论》卷三十六云︰
 
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相续名为一。为是相续心故,诸心名为一意,是故依意﹝应指阿赖耶识﹞而生识,无咎。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道﹝有作九十五者﹞不说依意故生识,但以依神﹝即我﹞为本。
 
[35] 编按:此句依《大正藏》增。
 
[36] 即单破数论、胜论。
 
[37] 即双破二论。
 
[38] 「云」字,《金藏》误作「玄」。
 
[39] 「文」字,《金藏》作「论」。
 
[40] 《金藏》作「道」,余作「导」。
 
[41] 即若无「汝执」言。
 
[42] 「许」字,《金藏》无。
 
[43] 九实中第八,如云︰
 
实性者,谓一切实和合,于一切实实诠缘因,于德业不转,眼触所取,是名实性。
 
[44] 《十句义论》云︰
 
我云何?谓是觉、乐、苦、欲、瞋、勤、勇、行、法、非法等和合因缘,起智为相,是为我。
 
[45] 谓常故、遍故、无动转故。
 
 《广百论释论》卷三同破大梵天等计云︰
 
复次,有执我体常、遍、无碍、能造万物,名为作者,此亦不然。义相违故。若汝执我有动作用,名为作者。即有无常,及有质碍、不遍过失。现见无常、不遍、有碍,方有动作。常、遍、无碍、有动作用,曾未见故。若所执我无有动作,云何得名能造作者?是故必应许有动作。若尔,应许我体无常、有碍、不遍。
 
[46] 「余祠」等五字,《金藏》作「余同授等」四字,并在「作诸业时」
 
 之下。即「且如于天授作诸业时,余祠授等亦应作业」。
 
[47] 「一故」,《金藏》作「故一」。
 
[48] 「调」字,《义演》牒文作「条」,《金藏》作「迢」。
 
[49] 「许」字,《义演》牒文、《金藏》作「许」,余作「计」。
 
[50] 「同」字,《义演》释文、《金藏》无。
 
[51] 《金藏》作「灯光尔尔我体」。
 
[52] 谓依他起。
 
[53] 如众灯光交遍。
 
[54] 「遂」字,《金藏》作「亟」。
 
[55] 「以」字下,《金藏》有「自我与」。
 
[56] 谓一与一切处无别故。
 
[57] 智周《演秘》云︰
 
共果山等,虽处无别,体非是我,然是所受。可一受时,余不能受。我能作受,岂得相例?
 
 道邑《义蕴》云︰
 
有情共果,是所作受,不得一受一切受。我是能作受,故合一受一切受。
 
[58] 「然」字,《金藏》有,余无。
 
[59] 「提婆达多」,即天授。
 
[60] 「耶若达多」,即祠授。
 
[61] 「所」字,《金藏》无。
 
[62] 「合」字,《义演》牒文、《金藏》作「合」,余作「各」。
 
[63] 「许」字,《义演》牒文作「计」。
 
[64] 「蛨」字,《义演》牒文作「排」,《金藏》作「抑」,金陵本作「棑」。
 
[65] 喻亦如影。
 
[66] 《广百论释论》卷三破云︰
 
此亦不然,以违理故。众微聚积成极大身,我在其中,形量极小,云何小我能转大身,举体同时皆见动作?
 
[67] 「如」字,《金藏》无。
 
[68] 《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若汝意谓我量虽小,而于身中往来击发,渐次周匝,如旋火轮。以速疾故,谓言俱动。
 
[69] 《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若尔,我体巡历身中,应有生灭及成众分!但是迁流至余处者,定归生灭,必有众分。既言我转,所至非恒;如彼灯光,岂有常一?常必非动,动即非常。我动而常,深违正理。又所执我有住、有行,何得说为是常、是一?若行时我,不舍住性,应如住位,则无所行。若行时我,舍其住性,别体即生,常一何在?
 
[70] 谓《广百论释论‧破我品》。
 
[71] 见《瑜伽》卷六十五,如云:
 
谓诸计我为实有者,远极彼岸﹝即尽量义﹞不过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72] 「间」字,《金藏》误作「闻」。
 
[73] 《对法》卷一云︰
 
问︰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我所见?谓计我是色,计受、想、行、识是我,此五是我见。余十五是我所见。
 
[74] 《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复次,数论外道作如是言︰思即是我。其性常住,如是思我离心、心法别有体相,难可了知。所以者何?思我体相非现量境。以其自相非诸世间所共知故。非比量境,以其思相唯在于我,不共余故。
 
 是故数论思是离蕴法。
 
[75] 见《瑜伽》卷六十五。
 
[76] 谓虽住蕴中,而异诸蕴。
 
[77] 「筏」字,金陵本误作「跨」。
 
[78] 「筏蹉氏」,梵文为「vatsi putriya」。
 
[79] 「皤」字,《金藏》作「筏」。
 
[80] 「止」字,《金藏》作「已」。
 
[81] 见《涅槃经》卷四十〈憍陈如品〉。
 
[82] 属婆罗门种姓。
 
[83] 《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下云︰
 
其犊子部「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离蕴,如外道等所计之我,皆悉是无。非无不可说非即蕴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说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住。
 
[84] 《广百论释论》卷二、第三中,除破数论胜论外,卷二亦破顺世外
 
 道 ﹝梵文为「lokayatika」﹞「四大种和合为我」;虽不计我为常,但
 
 亦不出即蕴执我。
 
[85] 《对法》卷一云︰
 
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该论《述记》卷七云「破彼初三计,即此初三失。破彼第四计,即此后二失」。「彼」即指上引《瑜伽》卷六十四文﹞。
 
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无、能依有故。不自在过失者,谓不应观我有色等,我应不自在故。所以者何?我于色等不能自在转故。无身过失者,谓非离色等异处有我,我应无身故。所以者何?离身计我不可得故。不由功用解脱过失者,设有如是分别我相,亦不应理。无色等我不由功用应解脱故。所以者何?身缚若无,我应任运解脱。
 
[86] 《瑜伽》卷六说不如理作意十六种异论差别中,第四计我论有云︰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不属蕴﹝《显扬》卷九作「非蕴性」﹞耶?若即于蕴施设我者,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而计有我谛实常住不应道理。若于诸蕴中者,此我为常?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为诸苦乐之所损益,不应道理。若无损益,起法非法,不应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若无常者,离蕴体外有生有灭相续流转法不可得,故不应理。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不应道理。若不属蕴﹝《显扬》作「非蕴性」﹞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理。
 
[87] 「六」字,原作「四」,今改,此前已引。
 
[88] 「九」字,原作「十」,今改。其文同《瑜伽》卷六。
 
[89] 「文」字,《金藏》无。
 
[90] 《枢要》卷上云︰
 
后三俱是异蕴计摄。合是第二、三类计中,初二摄尽,彼唯破外道,不破小乘,故无与蕴不即不离。
 
[91] 「非离」字,《金藏》作「体非」。
 
[92] 首破犊子,次破数论、胜论。论主当时依前有见心,后有忆念,相
 
 续心上假立为我。
 
[93] 二十句已如上引《对法》文。《大毗婆沙论》卷八「萨迦耶见缘五
 
 取蕴,计我、我所,如缘绳杌,谓是蛇、人」处云︰
 
如《契经》说︰诸有沙门或婆罗门施设有我,一切皆缘五聚﹝「聚」疑「取」﹞蕴起。
 
[94] 以上引意。
 
[95] 「说」字,《金藏》无。
 
[96] 此句具意:大乘一念即有质无质俱得缘;萨婆多部本质独无不生;
 
 经部相质俱无得起。
 
[97] 「我体」二字,《金藏》无。
 
[98] 谓《瑜伽》卷六。
 
[99] 已见四种计中引。
 
[100] 《广百论释论》卷二破顺世外道「我是男、女、非二等相」云︰
 
虽大种性内外无异,然有安立形相差别,如是世间所知形相所有男等自性差别,皆是自心分别所起,非实物中有如是性。
 
[101] 「等」字,《金藏》有,余无。
 
[102] 此句具意:依依他起见分说假我者,亦不遮之;计色蕴我亦应有
 
 实假之分,依依他起相分假安立根身故。
 
[103] 「前破心所,即……故应别破之」等字,《疏翼》无,今依《大正
 
 藏》补入。
 
[104] 「心、心所总名」五字,《金藏》无。
 
[105] 「心」字,《金藏》有,余无。
 
[106] 「法」字,《金藏》作「法」,余作「性」。
 
[107] 「文」字,《金藏》作「又」。
 
[108] 如《俱舍论》卷二十九云︰
 
体若是实,应与蕴异。有别性故,如别别蕴。又有实体,必应有因!或应是无为,便同外道见,又应无用,徒执实有!体若是假,便同我说。﹝犊子救云︰﹞非我所立补特伽罗如仁所征实有、假有,但可依内、现在世摄、有执受诸蕴,立补特伽罗。﹝破云︰﹞如是谬言,于义未显,我犹未了,如何名依?若揽诸蕴是此依义,既揽诸蕴成补特伽罗,则补特伽罗应成假有!如乳酪等,揽色等成,若因诸蕴是此依义,既因诸蕴立补特伽罗,则补特伽罗亦同此失!
 
[109] 即「三世」分为三,加无为、不可说,共为五。
 
[110] 智周《演秘》云︰
 
量云:不可说非我者,此一分宗于龟毛喻而不得转,故缺喻也。
 
[111] 《了义灯》卷四云︰
 
应立量云︰汝我于我、非我聚,应不得说在彼中。以不可说故。如有为无为。此意云「不可说」者,不是离言故不可说。但取于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我、非我之不可说,以为因。如有为、无为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之义为喻,不取别为、无为体以为同喻。此意总说不得说在我、非我聚义中,如不得说在有为、无为中。以不可说故,不取其体。不尔,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为我、非我聚?故此量正。
 
[112] 「堕」字,《义演》牒文、《金藏》、金陵本作「随」。
 
[113] 「执」字,《金藏》作「离」。
 
[114] 「坏」字,《金藏》有,余无。
 
[115] 如理《义演》云︰
 
过云︰为如大等作用不起是无常?为如自性作用不起是常耶?答︰虽自性体常,以非共许,故无不定。去读疏文。
 
[116] 即有思虑、无思虑。
 
[117] 《金藏》「重」字在「更」字上,即「重更第二」。
 
[118] 「即」字,《金藏》无。
 
[119] 《枢要》卷上云︰
 
破作用中,略有四类︰一、生死有用,涅槃无用。二、僧佉等﹝有转变用﹞无动转作用,余有此用。三、绮互无作、受用等﹝数论只计神我有受者用﹞。四、正难有用,设难无用。
 
[120] 皆业句摄,非我等实句摄。
 
[121] 「前门」,谓是有作用。
 
[122] 「后门」,谓无作用。
 
[123] 「受」字,疑为「者」字。
 
[124] 《金藏》作「结文」,余作「文结」。
 
[125] 「意」字,《金藏》无。
 
[126] 「缘」字,《金藏》有,余无。
 
[127] 智周《演秘》云︰「然彼本计,而不许也。」
 
[128] 《金藏》作「至」,余作「之」。
 
[129] 《唯识二十》抄卷三(编按:即《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二)云:
 
今依梵音「阿弗多阿笈摩﹝梵文作「apta agama」﹞」,此云「至教」。至教量者,非但得圣者说,名为「至教」。但是世间言无差二,可信者语,此皆至教量,契至理故,合实事故。
 
[130] 《广百论释论》卷三云:
 
外道经中咸作是说︰着我生死,离我涅槃。既赞舍我令欣涅槃,如何固执有实我耶?……我若实有,缘生我见,即是真实,不应劝舍。为证实我,应更殷勤劝修我见令其坚固,云何劝舍真实我见令修虚妄无我见耶?又诸外道或随师教,或自寻思,起诸我见,种种诤论互相违反。云何执此为实见耶?于一我上竞执纷纭,乍可生疑,如何执实?若无我见不称实我,汝不应说能证涅槃。不称实见证涅槃者,知真趣脱,此说应虚!
 
[131] 「皆」字前,《金藏》有「此」字。
 
[132] 僧佉所作《金七十论》卷上云︰
 
汝说随世流布语故,人能作者。此义我今答︰三德能作故,中直﹝与三德异为「中直」﹞如作者。因此和合故,非作说能作。如一婆罗门,误入贼群中,贼若杀执时,其亦同杀执。与贼相随故,是故得贼名。人我亦如是,与作者相随。以世流布语,说我为作者。
 
[133] 「不」字,《金藏》作「下」。
 
[134] 见《瑜伽》卷六、卷七。
 
[135] 见《显扬》卷九、卷十。另,《金藏》于此衍「第」字。
 
[136] 即「十六种异论」,如《瑜伽》云︰
 
由十六种异论差别显不如理作意,应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藏文作「mtha' mi spov bar smra ba/」﹞,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详论。
 
[137] 「是」,《金藏》作「无」。
 
[138] 「故是」,《金藏》作「是故」。
 
[139] 「计」字,《金藏》有,余无。
 
[140] 「故」字,《金藏》无。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
 摄大乘论 第3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二、趣生体证有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
 摄大乘论 第77讲
 摄大乘论 第13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一、辨染意何受相应
 摄大乘论 第2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十一、别破小乘──实有命根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佛教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情况怎么样?[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为什么要发大菩提心?[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三法印[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幸福禅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幸福禅]
 No Ajahn Chah《026》[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 第三节 本书真伪问题之研究[栏目:圣严法师]
 空的思想与三性说(星月法师)[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投生为牛,偿还债务[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济群法师)[栏目:律宗文集]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一章 胜利圆满大医王1[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